《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解析)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
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有步骤地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文化产品创作层出不穷,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沉稳矫健……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
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之所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
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今天,我们已经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正迎来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改革,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快速的经济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全面协调的社会进步,更不会简单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改革的特点是经济领先,其他领域依次推进。
当经济领域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时,文化领域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2000年,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我们的出版社大多一头雾水,图书博览会不能像书市一样卖书,这个道理让很多人想不通。
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刚拿到《哈利·波特》中国版权,这个今天看来如此普通的案例,那时却瞬间被演绎为出版业的神话。
也就是在这一年,“文化产业”这4个字正式写进中央文件。
进入新世纪,“WTO”这短短的3个字母给中国人上了第一堂国际贸易的扫盲课。
然而,打开的贸易之门却让门内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虽然只有全球影片数量的10%,但它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命题人:初学军审核人:班玉琢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选种C.牛耕的使用D.治虫害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A.秦孝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
请回答:(1) 材料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2)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 这次变法有何重大意义?(4)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你的理由。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命题人:初学军审核人:班玉琢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选种C.牛耕的使用D.治虫害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4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破坏,其根本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增多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2.公元前594年,与梭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D.魏国制定《法经》,法制得到加强A[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同一年,雅典的梭伦开始进行改革。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难以维持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A[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来看,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
这都说明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统治已难以维继下去。
]4.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A.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了促进作用C[“食有劳而禄有功”,意思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5.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D[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故选D 项。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 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 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 子》 (1)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局限性? 韩非子对商鞅的这一做法的态度是什么? 刑法严苛
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被废除。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根本)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
文化: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奴隶主阶级改革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2.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
李 悝 1)废除世爵制 2)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3)推行“平籴法” 4)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率 先 强 盛
楚国吴起变法:
1)打击贵族势力 2)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吴起
成 为 强 国
第二节
商鞅变法
一、变法前的秦国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2.先前基础: 3.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尚武风尚 三家分晋;士人活跃 4.历史机遇: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5.现实刺激: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习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经济实力 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 文化、习俗等方面 核心:“耕战”和“法治”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北师大高中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共23张PPT)
第2目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
战争频繁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大变革和大转型时代
含义:“履亩而税”,即是按亩收税;
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概 况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础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上 层
百家争鸣
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筑
决定
高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 一句话: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齐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桓 公
姜
1.春秋时期:
小
(1)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白
即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 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 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
质都是要( )
思想文化繁荣 大动荡-战争频繁,民族融和
第1目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怎样新的发展?
内容不同
B.
春秋改革 战国变法 商鞅变法
秦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2023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7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处中国以治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
这表明西周时期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2、研读下列一组历史图片,从中可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是,这些历史图片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呈现了古代手工技术的概貌C.可为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佐证D.反映了工艺品影响体育发展3.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
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
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
丧父,哀毁如成人”。
这表明宋代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
以下关于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层组织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B.唐朝: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C.明朝:路、州、县三级制——里甲制度D.清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里甲制度5.李鸿章曾上奏皇帝“以后诸国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大改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的时代特色及其表现。
知道春秋战国期间各国改革的基本理解各国变法的详细举措及深层原由,剖析比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的时代特色。
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定性。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表现(1)铁器和牛耕渐渐推行:在今河北战国期间的燕下都旧址就出土有大批铁器;战国大思想家孟子曾有过“以铁耕乎”的问话。
(2)兴修水利:楚国在今安徽寿县修筑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
战国期间,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成为三大有名水利工程。
2.影响(1)经济: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私田大批增添。
以井田制为标记的土地国有制被损坏,渐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2)政治:新兴地主阶层日趋壮大,他们要求取销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统治者也希望经过改革富国强兵,在吞并战争中取获成功。
这样,在春秋战国期间,各诸侯国纷繁推行变法,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
[深度点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必定惹起政治制度的改革。
跟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定。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医生夺权1.赋税改革(1)内容①管仲改革:早在春秋期间,齐桓公到任用管仲进行赋税改革,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衰”义为等级次序。
②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取销了井田制度,公然认可私田的合法性,规定不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③秦国的“初租禾”:战国期间,秦国推行“初租禾”,其做法与“初税亩”大概同样。
(2)影响:田赋制度的一系列变化,使土地国有制度渐渐遇到损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农民较前有必定程度的自由,生产踊跃性提升。
2.卿医生夺权(1)表现:诸侯国的卿医生渐渐取代诸侯获得统治权,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代表了这类政治改革的潮流。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发展的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代。
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正在塑造未来的世界。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这个时代带来的变革和趋势,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变革。
一. 科技革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工作岗位可能会被自动化取代,为我们创造了新的职业和行业。
移动设备和云计算技术的普及,使得工作和学习变得更加灵活。
确保我们拥有必要的数字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将成为新的成功要素。
二. 全球化全球化已经带来了许多变革,首先是分配了资源,并且通过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全球化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贸易不平衡和跨国公司的不道德行为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确保群众从全球化的机会中受益,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全球企业的行为。
三. 社会和政治变革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也见证了许多社会和政治变革。
民主化和人权运动的发展,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公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动荡,如中东和非洲的冲突和难民危机等。
确保我们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能够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是当务之急。
四. 资源和环境挑战我们正在经历着人口增长和资源枯竭的时期。
能源和水的短缺,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寻找可持续的资源和能源替代品,建立更加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模式,并确保我们的生活和行为符合环保标准和道德准则。
五. 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仿佛从来没有像今天更需要关注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交融。
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宗教冲突等问题的存在,正阻碍着全球社会的进一步整合。
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和支持跨文化交流的种种机会,以帮助我们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学习。
结论在变革与转型的时代,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并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局面,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更好地抓住机会并应对挑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新人教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
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
)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
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么异同?2.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小组分析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3.引导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结果;社会阶级关系有哪些变化?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精讲点拨:1.学习商鞅变法,可以用下列图示去理解、分析,把握其内在联系。
2.本课出现了李冰与商鞅两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分析、评述。
他们超越不了历史的时代,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都创造了丰功伟绩,以致流芳千古。
不能以当今时代的认识去苛求古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从这两课学习内容看,一是“春秋战国纷争”,一是“大变革时代”。
前者重政治史,后者是经济史,也含有政治史内容。
春秋、战国从社会形态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以用表格对比起来更容易掌握。
春秋战国政治政治格局大国争霸七国争雄改革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法运动开展社会主要矛盾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人际关系奴隶主占有奴隶农民依附于地主社会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经济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土地制度土地属周王所有地主占有土地剥削方式奴隶主占有奴隶劳动成果地主对农民通过地租剥削4.关于变法措施的作用,分析讲解时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高中历史第2章秦国商鞅变法第1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一节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教材整理1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表现(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楚国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
魏国的西门豹渠以及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成为三大著名水利工程,遗惠至今。
2.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私田大量增加。
(2)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掀起改革浪潮。
[深度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当时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其典型代表。
教材整理2 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1.赋税改革(1)表现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废除了井田制,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③秦国:实行“初租禾”,也通过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影响①使土地国有制度逐步遭到破坏,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
②农民较前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生产积极性提高。
2.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1)背景: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格局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2)表现: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3)影响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
②周王朝的分封制已不再有效,宗法制的统治难以继续。
[深度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赋税改革和诸侯国卿大夫夺权的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它促使土地私有现象产生,导致赋税改革;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变化,随之各诸侯国的政治格局也逐步发生变化,出现了卿大夫夺权等现象。
教材整理3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1.李悝变法(1)内容①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有才能的人为魏国服务。
②“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③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
④制定《法经》,用法律条文保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2章第1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教学素材)
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教学素材)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课堂练习】1.《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答案 B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祭品,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A.齐国和鲁国 B.魏国和鲁国C.鲁国和楚国 D.齐国和楚国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春秋时期齐国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所以选A。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 A解析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4.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此时改革变法运动的理解能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2022年《大变革的时代》同步习题
第8课大变革的时代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我国至迟在末年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开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水利工程。
时期,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了。
它消除了岷江,灌溉了大片,使四川平原获得了“〞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1〕原因: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开展。
土地和封建的出现,和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
〔2〕时间:公元前年,在支持下开始变法。
〔3〕内容:国家成认,允许自由;奖励;建立。
〔4〕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得到开展,军队战斗力增强,开展成为战国后期最的封建国家。
4.封建社会形成:各国经过变法,逐步确立起来,和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发生?1.以下各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有〔〕①铁器的广泛使用②青铜器的普遍使用③牛耕的推广④管仲改革⑤都江堰的修建A.①②②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例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华大地上,兴建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
都江堰和三峡工程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请答复:〔1〕都江堰是谁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具体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2〕三峡工程是一项跨世纪工程,它有多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请列出三种以上。
2.2021年11月,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请你谈谈其理由。
例3.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商鞅:“商鞅是个天性残忍少恩的人,在被秦孝公任用之后,实行严刑法治,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在秦国落得个谋反的恶名,这是人的品行决定的。
〞你同意司马迁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见解。
3.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①变法符合社会开展的要求②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③商鞅有革新的魄力,得到秦孝公的支持④变法符合奴隶主贵族的心愿。
〖2021年整理〗《大变革的时代》教材答案
《大变革的时代》教材答案
动脑筋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
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
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练一练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活动与探究
1 本课讲述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比一比,看谁寻找的多。
开始出现了铁农具,已使用牛耕,修都江堰,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转变为私产,奴隶主转化为封建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等等。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它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普遍的史实。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7.doc
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意义:
,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
1.兴修时间:
时期。人物:
国蜀郡太守
o河流:
岷江中游。
2.地位:
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
工程。
3.作用:
P37
三、商鞅变法——政治变革
1•背景(原因):铁器牛耕广泛使用后,经济领域的变革引发了政治领
域的变革。
目的: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
学生标注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学习重点
丐启、曰标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及修改错
易错易混
都江堰、商鞅的写法。秦国的变法和整个社会的变革
W.)
【对照学案,自主学习】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一一经济变革
1.铁农具
:出现时间
,推广时间。
2.牛耕:
出现时间
,名一
课题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主备人
备注栏
(教师填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2014.9.25
序号
7
1.了解战国时
一期铁农具和百
二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写教学活
子刁
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动设计;
曰称
2.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不断加
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
4.各国变法的作用: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
制度逐步确立起
来。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中考题例】
()[2011年]《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的内容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高中历史第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同步练习)
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富国强兵,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在战国时期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因而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C、D三项都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4.史学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C、D三项都不是它的实质。
5.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A.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食有劳而禄有功",意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1)
【目标引领】1.通过了解春秋张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自主探究以下问题【探究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1)背景:①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②诸侯国扩张势力,企图确立霸主地位。
(2)“春秋五霸”:齐、晋、楚、吴与越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2)概况:①三家分晋: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家;②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姜姓国君;③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3.华夏认同观念(1)表现:春秋时期因社会发展先进,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影响: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问题1:结合教材第9页至10页第一段,引言、正文、史料阅读等内容概括春秋战国之际权力如何流动?思考导致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流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原因: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权力大小【探究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1)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2)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 (1)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2)货币流通广泛;(3)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1)变法概况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1)开始:公元前356年。
(2)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行政管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3)认识:①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发展的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1.赋税改革(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3)秦国实行“初租禾”。
2.卿大夫夺权(1)概况: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2)影响: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重点精讲]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和作用:春秋时期的各国改革仅仅是局部领域的改革,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但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深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战国初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深化探究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思考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答案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思考材料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答案鲁国。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1.魏国李悝变法(1)内容:①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贤才。
②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尽力耕作。
③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
④制定《法经》,用法律保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楚国吴起变法(1)内容:①令贵族移民充边,削弱他们的势力。
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官。
(2)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3.韩国申不害改革:“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加强君主集权。
[特别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归纳比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式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深化探究材料一《史记·管晏列传》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制的作用。
……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其原因如何?答案各国应对战争的策略:改革。
原因: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材料二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焚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
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答案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
内容: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剥夺民众基本民主权利。
③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课堂小结1.《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答案 B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祭品,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A.齐国和鲁国B.魏国和鲁国C.鲁国和楚国D.齐国和楚国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春秋时期齐国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所以选A。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 A解析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4.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此时改革变法运动的理解能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5.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这实际上是要( )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答案 C解析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语·齐语》材料二春以蒐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郊……(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材料三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四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请回答:(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2)据材料二,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据材料四、五,说明管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在整顿旧制的基础上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
增强了士兵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冲击了分封制度。
(4)管仲改革,一方面增强了齐国的力量,使齐国不用大动干戈便成就了霸业;另一方面,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这实质上是对内政的改革。
回答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二叙述的是管仲对军政的改革,通过改革,士兵的凝聚力增强。
回答第(3)问,要注意利用材料三中的“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百王礼乐散寒烟”说明分封制度遭到冲击。
材料四直接反映出管仲改革取得的成效,材料五从侧面说明管仲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据此即可回答第(4)问。
[链接阅读]春秋时“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提示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大量增加的情况。
这也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究与思考]1.提示(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大发展。
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答案 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