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八章-虚拟变量回归
![第八章-虚拟变量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7a983387680203d8ce2f2488.png)
1 高中 D2 0 其它
1 博士 D5 0 其它
1 大 学 D3 0 其 它
1 小 学 D6 0 其 它
则总体回归模型:
w 0 1 X 2 D1 3 D2 4 D3 5 D4 6 D5 7 D6+u
17
二、用虚拟变量测量斜率变动
基本思想
引入虚拟变量测量斜率变动,是在所设立的模型中,将虚 拟解释变量与其它解释变量的乘积,作为新的解释变量出 现在模型中,以达到其调整设定模型斜率系数的目的。
可能的情形:
(1)截距不变;
(2)截距和斜率均发生变化;
分析手段:仍然是条件期望。
18
(1)截距不变
模型形式:
意义:若α1显著,表明城市居民的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 高α1元。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并不一定是由 户籍差异引起。
12
(2) 一个两属性定性解释变量和一个定量 解释变量
模型形式 Yi = f(Di,X i )+ μi 例如:Yi = 0 1 Di + X i + μi 1 城市 其中: Y-人均可支配收入;X-工作时间; Di 0 农村
会受到一些定性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国籍、民族、自 然灾害和政治体制等。
问题:我们如何把这些定性想:将这些定性因素进行量化
由于定性变量通常表示某种属性是否存在,如是否男性、 是否经济特区、是否有色人和等。因此若该属性存在, 我们就将变量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从而将定性因素 定量化。 计量经济学中,将取值为0和1的人工变量称为虚拟变量 (DUMMY)或哑元变量。通常用字母D或DUM表示。
7
一个例子(虚拟变量陷阱)
研究工资收入与学历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
![第八章标准成本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0f8edbce2f0066f5332215.png)
6、计算繁琐,效益性差。实际成本制度片面强调 、计算繁琐,效益性差。 实际” “实际”,而把大量的劳动耗费于一些作用不大的事 后分配计算上。经过多次分配、迂回计算出来的成本, 后分配计算上。经过多次分配、迂回计算出来的成本, 是否就是真正的实际成本是令人怀疑的, 是否就是真正的实际成本是令人怀疑的,其究竟有多 大用处也值得研究。 大用处也值得研究。
四、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步骤和条件
(一)实施标准成本制度的步骤 1、正确制定成本标准 、 2、揭示实际消耗与标准成本的差异 、 3、积累实际成本资料并计算实际成本 、 4、计算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 、 5、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算出标准成本差 、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比较, 异,并分析成本差异原因 6、进行标准成本及其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 标准成本制度可与任何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和计算方法 相结合。 相结合。它可用于全额成本会计模式也可用于变动成 本会计模式;它既可以与分批法相结合, 本会计模式;它既可以与分批法相结合,也可与分步 法相结合。 法相结合。
第八章 标准成本法
第一节 标准成本的种类与制定
前一章所讲述的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方法,是根据生产技 前一章所讲述的成本核算的五个基本方法, 术和生产组织特点,追踪生产过程的生产费用特点, 术和生产组织特点,追踪生产过程的生产费用特点,采用 尽可能如实反映生产费用汇总分配的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尽可能如实反映生产费用汇总分配的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计算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际生产成本, 计算出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际生产成本,属于实际成本制 度的范畴。它们虽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度的范畴。它们虽然也能较正确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资料,对成本管理起一定的作用, 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资料,对成本管理起一定的作用,但 这种实际成本制度却很难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经营管理的需 其缺陷主要有: 要,其缺陷主要有: 1、反应迟钝,控制性差。实际成本制度的着重点是放在 、反应迟钝,控制性差。 事后核算;生产费用发生时,没有及时进行差异的核算; 事后核算;生产费用发生时,没有及时进行差异的核算; 将合理成本与可避免的损失混在一起计入最终产品。 将合理成本与可避免的损失混在一起计入最终产品。这样 计算出来的实际成本不能直接回答是高还是低以及高低的 原因,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控制作用。 原因,失去了成本核算的控制作用。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2d4a0e340b4c2e3f5727635d.png)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第八章_卫星通信
![第八章_卫星通信](https://img.taocdn.com/s3/m/4b652a98915f804d2a16c15d.png)
通信微波天线的波束应对准地球上的通信 区域。但是,对于采用自旋稳定方式以保持姿 态稳定的静止卫星,由于卫星是旋转的,故要 采用消旋天线,才能使波束始终对准地球。常 用的有机械消旋天线和电子消旋天线,其消旋 原理是用机械的方法或电子的方法,让天线的 旋转方向与卫星自旋方向相反,而两者的旋转 速度相等,以保证天线波束始终朝着地球上需 要通信的区域。
第八章 卫星通信
8.1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 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的通信过 程或方式。卫星通信属于宇宙无线电通信的一种形式, 工作在微波频段。
宇宙通信是以宇宙飞行体或通信转发体作为对象的 无线电通信。它可分为三种形式:
(1)地球站与宇宙站间的通信; (2)宇宙站之间的通信; (3)通过宇宙站的转发或反射进行的地球站之间 的通信。
(1) he =500km时,由公式求得S=4892km; (2) he =35800km时,S=18100km。
由于卫星处于外层空间,即在电离层之外, 地面上发射的电磁波必须能穿透电离层才能到 达卫星;同样,从卫星到地面上的电磁波也必 须穿透电离层,而在无线电频段中只有微波频 段恰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卫星通信使用微波 频段。
继通信技术,且天线尺寸也较小,因此,卫星通信最 常用的是C波段。
8.2 通信卫星的种类
目前,通信卫星的种类繁多,按不同的标准有 不同的分类。下面我们给出几种常用的卫星种类。
(1)按卫星的结构可分为:无源卫星和有源卫星 两类。
无源卫星是运行在特定轨道上的球形或其它形 状的反射体,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它是靠其金属表 面对无线电波进行反射来完成信号中继任务的。在 20世纪50~60年代进行卫星通信试验时,曾利用过这 种卫星。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https://img.taocdn.com/s3/m/6ce899155f0e7cd1842536f9.png)
h<600 (a)
600≤h≤1000 (b)
1000<h≤1500 (c)
600≤h≤1000 (d)
600≤h≤1000 (e)
1000<h≤1500 (f)
分离式箍筋 (g)
内折角 (h)
图7-2
当 h ≥ 600mm时,在侧面设φ10~16的构造筋 ′ As As ρ′ = ρ= ′ bh0 bh0 0.2% = ρmin ≤ ρ 0.2% = ρ′min ≤ ρ′
8.2.2 截面形式 截面形式应考虑到受力合理和模板制作方便。 矩形 b ≥250mm
( ) 工字型(截面尺寸较大时) h′f ≥ 100mm d ≥ 80mm 且 为避免长细比过大降低构件承载力 l0/h≤25, l0/d≤25。
第
l0/b ≤ 30
八 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8.2.3 配筋形式 • 纵筋布置于弯矩作用方向两侧面 d≥12mm 纵筋间距>50mm 中距≤ 35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第八章 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计算
§8.1 概 述 8.1.1 定义 偏心受力构件是指轴向力偏离截面形心或构件 同时受到弯矩和轴向力的共同作用。
N NM N
(a)
N N M
(b)
N
(c)
(d)
(e)
(f)
虽然承受的荷载形式多种多样,但其受力本质是 相同的,它们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下图所示
第 八 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复合箍筋要点: 1、适用情况;b>400mm且截面各边纵筋多于3根 b≤400mm但截面各边纵筋多于4根 2、截面形状复杂的柱,不可采用具有内折角的箍 筋,避免产生向外的拉力,致使折角处的混凝 土破损,而应采用分离式箍筋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66016afad6195f302ba602.png)
对浓度作图时,应得到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该直线称 为标准曲线或工作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得试液的吸光度, 从工作曲线上就可以查得试液的浓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常 常遇到偏离线性关系的现象,特别是在溶液浓度较高时,常 会出现标准曲线向上或向下弯曲产生负偏离或正偏离(p244, 图9-4)。
例如:CuSO4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 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 色,见P294,表9-1。
物质吸收了光子的能量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激发 态),这个过程叫做物质对光的吸收。
M(基态)+hυ → M*(激发态)
当照射光光子的能量hυ与物质的基态与激发态能量之差相等 时,即ΔE= hυ,才能发生吸收。
(2) 平衡效应、酸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溶剂效应 溶液中有色化合物的平衡移动会使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
使工作曲线产生弯曲。溶液的酸度、溶剂会对有色化合物的 形成、分解等产生影响,而使吸收光谱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 长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偏离。
§ 8-2 目视比色法及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一、目视比色法
用眼睛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 目视比色法。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这种方法就 是使用一套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大小形状相同的平底玻璃管 (称为比色管),于管中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量的标准溶液 和待测液,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再加入等量的显色 剂,稀释至一定刻度,然后从管口垂直向下观察,比较待测 液与标准溶液颜色深浅。若待测液与某一标准溶液颜色深度 一致,则说明两者浓度相等,若待测液介于两标准溶液之 间,则取两标准液平均值为待测液浓度。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第八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25be48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0.png)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1.引言长期以来人们把智力界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而涉及到产生新颖、有用的产品或者观念的创造力,人们则把它界定为形成或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斯滕伯格Steinberg,1985)。
这两个定义概括出了智力和创造力的本质特征,但是没有阐释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智力包括有适应环境的能力(Sterenberg,1985),而广义的创造力的定义认为创造的产品不仅是新颖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适应环境的(Sterenberg&Lubaa,1995)。
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1)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2)智力是创造力的子结构(3)智力与创造力互相重叠(4)智力和创造力基本相同(5)智力与创造力彼此之间不相关。
2.智力和创造力关系研究综述2.1智力是创造力的再级结构认为智力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的心理学有吉尔福特(J.P.Guilford),卡特尔(Cattel1),加德纳(Gardner)等。
吉尔福特在“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中提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包含多种因素)组成:第一维是指智力的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和行为四种);第二维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第三维是指智力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蕴涵六种)。
这样,由四种内容、五种操作和六种产物共可组合出4x5x6=120种独立的智力因素。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
由于发散思维是智力的第二维的五种操作之一,因此可以把智力看作是创造力的高级结构。
卡特尔批判地继承了吉尔福特的理论。
他沿袭了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型并对它进行了简化,卡特尔认为智力可以看成等级不同的两部分:一般智力位于上级,两种具体智力位于下级,即品态智力和液态智力。
晶态智力指通过言语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量而获得的,是一个人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的能力。
第八章 微分方程1
![第八章 微分方程1](https://img.taocdn.com/s3/m/88bdfb01bed5b9f3f90f1cad.png)
考虑引例1 考虑引例1,对于微分方程 dy = 2x dx 函数y=x2+C是其通解,y=x2+1是其满足初始 是其通解, 函数 是其通解 是其满足初始 条件x 的特解。 条件 0=1,y(x0)=2的特解。 , 的特解
3
微分方程的(部分 积 微分方程的 部分)积 部分 分曲线(0≤C≤2)见右 分曲线 见右 图,其中红色曲线 为满足初始条件的 特解曲线。 特解曲线。
例8.2 求微分方程 x2 y″+xy′+(x2 -1/4)y=0 的通解 s=dsolve('x^2*D2y+x*Dy+(x^2-1/4)*y=0','x') s = (C1*cos(x)+C2*sin(x))/x^(1/2) 注意 (1)若不加自变量 ,则将把 作为常数求解。 若不加自变量x,则将把x作为常数求解 作为常数求解。 若不加自变量 (2)所得结果可以用命令 所得结果可以用命令pretty进行简化。 进行简化。 所得结果可以用命令 进行简化 例 pretty(s) C1 cos(x) + C2 sin(x) --------------------1/2 x
应满足条件x=1时y=2,因此可解得 又y(x)应满足条件 应满足条件 时 ,因此可解得C=1 故所求曲线方程为y=x2+1。 故所求曲线方程为 。
列车在平直路线上以20米 秒的速度行驶 秒的速度行驶, 例2 列车在平直路线上以 米/秒的速度行驶, 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0.4米/秒2,问开始 当制动时,列车获得加速度 米秒 制动后多长时间能停住, 制动后多长时间能停住,以及列车在这段时间 行驶了多少路程? 行驶了多少路程? 设列车开始制动后t秒内行驶了 解:设列车开始制动后 秒内行驶了 米,则 设列车开始制动后 秒内行驶了s米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0ba6eeb9b0717fd5360cdc74.png)
• 3、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
• 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 害结果的认识与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其内容特定。 • 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只是表明行为人有意识地 实施某种行为。 • 例如,行为人在黑暗中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 窃对象而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行为人没有放火罪 的犯罪故意,只是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故意”。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 述
•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
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主观上是有恶性的!
•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
的、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 认识错误
• 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第二节 故意犯罪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案例7】
• 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 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 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 ;乙说先把火熄灭掉,不然会起火;丙说 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不就熄灭了吗 ?还是赶快避雨要紧。
• 经丙这么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 下奔跑。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 有下,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 点燃了,造成重大火灾。 • 这一案件中,甲、乙、丙三人,对发生严重的火 灾事故的可能性,主观上显然都是有认识的,那 么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呢?
• 所谓犯意转化,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
过程中,改变犯罪故意而常常导致
此罪与彼罪的转化。
• 犯意转化主要有两种情形: • 1、预备阶段的此犯意转化在实行阶段转化 彼犯意——以实行阶段行为性质定罪 • 2、在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变——以
第八章 表面、相界和晶界
![第八章 表面、相界和晶界](https://img.taocdn.com/s3/m/f0ef25a6482fb4daa48d4b3f.png)
22
(3)清洁表面 清洁表面是指不存在任何吸附、催化反应、杂质扩散等 物理化学效应的表面。这种清洁表面的化学组成与体内 相同,但周期结构可以不同于体内。根据表面原子的排 列,清洁表面又可分为:
13
(2)原因 液膜中不仅有凹面,还有凸面。设凹的曲率半径为
r1,凸面的半径为r2。对于非球面: Ρs=γ(1/r2-1/r1) r :主曲率半径。
当液膜非常薄时, r2»r1 ,或r2=∞, 即为两块相互平行的 平板间的液体液面
Ρ=-γ/r1 负号表示液内压力小,相当于两边给玻璃有正的γ/r1 的推力,这一推力使二块玻璃拉近拉紧。
于B/r3 , 故范得华力只表现出引力作用。
对不同物质,上述三种作用并非均等的。例如对 于非极性分子,定向作用和诱导作用很小,可以忽 略,主要是分散作用。
18
二、固体的表面结构 1.表面结构
(1)静态表面原子状态 1)表面:是指(固体)晶体的三维周期性结构开始破坏一直
到真空之间的整个过渡区域,其厚度一般为几个原子层。 2)静态表面原子状态:是指在0K时,表面原子静止地(无
开尔文公式的结论说明凸面蒸气压>平面>凹面 由于颗粒表面各处的曲率不同,按开尔文公式可
知,各处相应的蒸气压大小也不同。故质点容易从 高能阶的凸处(如表面)蒸发,然后通过气相传递 到低能阶的凹处(如颈部)凝结,使颗粒的接触面 增大,颗粒和空隙形状改变而使成型体变成具有一 定几何形状和性能的烧结体。这一过程也称蒸发冷凝。
多数情况下吸附是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即在固体吸附剂 和吸附物之间共有电子,并且经常是不对称的。
第八章资本成本
![第八章资本成本](https://img.taocdn.com/s3/m/97d03674a417866fb84a8efb.png)
华天公司筹资分界点
资本种类 目标资本结构 个别成本 新筹资来源 筹资分界点
长期借款
15%3% 5% 7%45000元以内 45000元以内 4500045000-90000 元 90000元以上 90000元以上
300000元 300000元 600000元 600000元 —— 800000元 800000元 1600000元 1600000元 —— 500000元 500000元 1000000元 1000000元 ——
长期债券
25%
10% 11% 12%
200000元以内 200000元以内 200000200000400000元 400000元 400000元以上 400000元以上
普通股
60%
13% 14% 15%
300000元以内 300000元以内 300000300000600000元 600000元 600000元以上 600000元以上
四、边际资本成本
边际资本成本是指资金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 的成本。 的成本。 边际资本成本是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是追加 边际资本成本是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 投资时使用的平均成本。 投资时使用的平均成本。
边际资本成本计算步骤如下: 边际资本成本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确定个别资本成本 (1)计算确定个别资本成本 (2)确定每项资本来源的权重 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2)确定每项资本来源的权重 (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3)计算筹资总额分界点: (3)计算筹资总额分界点:在保持某一特定资本成 计算筹资总额分界点 本不变条件下可以筹集到的最大资本额
4.留存收益资本成本 4.留存收益资本成本
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与普通股基本相同, 留存收益成本的计算与普通股基本相同,只 是不考虑资本筹资费。 是不考虑资本筹资费。
第八章组合思维及方法
![第八章组合思维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9f4687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2.png)
第八章组合思维及方法一、组合思维的特征与作用二、组合思维的形式三、组合思维的方法四、组合思维的训练一、组合思维的特征与作用1、定义组合思维是指把多项貌似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像加以连接,从而使之变成彼此不可分割的新的整体的一种思考方式。
例:在一次国际酒类展销会的酒会上,各国代表都拿出自己国家的名酒展示:中国——茅台酒俄国——伏特加德国——威士忌意大利——葡萄酒法国——香槟美国——鸡尾酒2、组合思维的特征(1)创新性许多科学家认为知识体系的不断重新组合是人类知识不断丰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这一角度看,近现代的科学的三次大创造是由三次大组合所带来的。
第一次大组合是牛顿组合了开普勒天体运行三定律和伽利略的物体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规律,从而创造了经典力学,引起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
第二次大组合是麦克斯韦组合了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和拉格朗日、哈密顿的数学方法,创造了更加完备的电磁理论,因此引发了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三次大组合是狄拉克组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薛定鄂方程,创造了相对量子力学,引起了以原子能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2)广泛性(3)时代性和继承性例:电视+电话=可视电话;多媒体=数据+文字+图象+声音;集成电路=电子管+电阻+电容;台秤+电子计算机=电子秤;飞机+飞机库+军舰=航空母舰;手枪+消音器=无声手枪;自行车+电机+蓄电池=电动自行车二、组合思维的形式1、同类组合:同类组合是若干相同事物的组合。
参与组合的对象在组合前后基本原理和结构一般没有根本的变化。
往往具有组合的对称性或一致性的趋向。
例:如双向拉锁、三合米、鸡尾酒、双排订书机、多缸发动机、双头液化气灶、双层文具盒、三面电风扇、双头锈花针、3000个易拉罐组合在一起的汽车、1000只空玻璃瓶组合在一起的艾菲尔铁塔等等。
2、异类组合:异类组合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技术思想的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物质产品的组合。
第八章 设问法
![第八章 设问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d245d87f1922791688e8ce.png)
第一节 方法概述一、创造技法概述创造原理帮助我们揭示了发明创造的规律,基于这些原理而衍生的许多关于创造的方法、技法则促使我们把过去认为不可预测的创造发明术归纳成为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可以为人所掌握和利用的技能和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造技法。
所谓创造技法,就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发明创造活动总结出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操作程序模式的科学方法。
创造技法是创造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有助于人们在发明创造活动中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概念并产生新的设想,是创造活动得以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梯。
爱因斯坦曾经对创造技法作过形象的比喻:“假如不用任何支架,就不可能建造起房子,也不可能建造出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或桥梁的一部分。
” 在创造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些创造技法还可以在其他创造过程中加以借鉴使用,能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
二、创造技法的发展简况创造技法是创造学理论体系中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学者R·克劳福德发明“特性列举法”为开端,以创造学的奠基人A·F·奥斯本发明“智力激励法”(又译为“头脑风暴法”)的巨大成功为标志,70多年来,经过美国、日本、苏联、英国、德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创造学家的共同努力,共发明了三百多种创造技法。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技法是: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R·克劳福德创设了“特性列举法”;1938年当时美国BBDO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A·F·奥斯本创设了“智力激励法”;1942年瑞士裔美国天文学家F·兹维基创设了“形态分析法”;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水下声学实验室科学家W·J·戈登创设了“综摄法”;1955年日本市川龟久弥创设了“等价变换法”;1957年美国海军特殊设计局创设了“计划评审法”,美国陆军创设了“5W1H法”;1960年美国学者戈登创设了“戈登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创设了“特尔菲法”;60年代苏联的阿里特舒列尔等人创设了“物场分析法”,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H·塞里埃创设了开发潜意识的“睡眠思考法”;1965年日本筑波大学的川喜田二郎教授创设了“KJ法”,1969年日本创造学家片山善治创设了“ZK法”;1970年日本创造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创设了“中山正和法”即“NM法”;后来日本广播公司中央研究所的高桥浩创设了“睡眠法”;创造学引入德国后德国学者创设了“默写式智力激励法”……从197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者许立言首次将二十多种创造技法引进我国,并于1985年与上海《少年报》编辑张福奎合作创设了“儿童发明技法”。
第八章聚合物的力学性能
![第八章聚合物的力学性能](https://img.taocdn.com/s3/m/84c7dcbcc1c708a1294a4409.png)
橡胶拉伸-回缩和拉伸-压缩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表征滞后现象参数:储存模量、损耗模量(或复数模 量)损耗角正切
四、粘弹性力学模型
理想模型:理想弹簧和理想粘壶 理想弹簧:代表符合虎 克定律的理想固体
E / D
应力松弛过程总形变恒定,有:
d 1 d 0 dt E dt
d E dt
(t) 0et /
t = 0-τ,有: 0 / e 0.370
2、伏伊特模型
结构:由一个理想弹黄与一 σ1
E
ησ2
个理想粘壶并联而成,如图
1 2
定义:高分子材料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形变落后于应力 的现象
橡胶轮胎应力和应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滞后现象,如图
原因:高分子材料也是一个松弛过程
影响因素: 1.) 化学结构; 2.) 外力作用频率、温度等
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1.) 如果使用的聚合物发生了滞后现象,则在每一个循 环中都要消耗功-力学损耗;这种消耗功转变成热 能释放出来,会导致聚合物本身的温度升高,从而 影响材料的使用寿命;
晶态聚合物的拉伸: 晶态聚合物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
未经拉伸的晶态聚合物中,其微晶排列是杂乱的, 拉伸使得晶轴与外力方向不同的微晶熔化,分子链沿 外力方向取向再重排结晶,使得取向在熔点以下不能 复原,使得产生的形变也不能复原,但加热到熔点附 近形变能复原,因此晶态聚合物的大形变本质上也属 高弹性
0
E0
0
E
1
exp
t
第八章 直流稳压电源
![第八章 直流稳压电源](https://img.taocdn.com/s3/m/160fa025647d27284b735197.png)
4. 三端固定稳压器的功能扩展。 A、扩流电路 把两个参数完全相同的 CW7800 系列的集成块并联,则最大输出电流 可扩展为 1.5 A 2。
B、输出电压可调电路 设稳压器输出电压 VX,即 VBA = VX,而 VA= VO VX 得 R2 R2 VO VX VO 解得 VO (1 )VX R1 R2 R1 可见,调节 R2 之值,即可调 VO 的值 。
解 设 VBE2 = 0.7 V,根据
VOmin R1 RP R2 (VBE2 VZ ) RP R2
则
VO min
R1 RP R2 1 0.2 0.68 (VBE2 VZ ) (0.7 7)V 16.5 V RP R2 0.2 0.68
VO K VO 电网电压不变 一般常用稳压系数 sr 和输出电阻 ro 这两个主要指标。其 数值越小,电路稳压性能越好。
[例题] 稳压电路,设额定输出电压 VO = 12 V,当负载 不变时,电网电压波动 10%,其输出电压变化量 VO = 45 mV ;若电网电压不变,负载电流由零变到最大值,其输出电 压变化量 VO = 108 mV。求稳压电源的电压调整率 KV 和电流 调整率 KI。
复习巩固——稳压二极管
1、稳压二极管又叫齐纳二极管。 2、文字符号:V 3、图形符号: 4、伏安特性曲线: 与普通二极管相似, 在反向击穿区,曲线 更陡峭! 5、稳压二极管主要参数
第八章 固态相变
![第八章 固态相变](https://img.taocdn.com/s3/m/7772e6af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43.png)
{111}∥{110}M ;<211>∥<011> M
Nishiyama
Greninger和Troiaon精确测量了Fe-0.8%C-22%Ni合金的奥 氏体单晶中的马氏体位向关系,发现K-S关系中的平行晶 面和平行晶向之间实际上略有偏差。得到G-T关系
{111}∥{110}M 差1° <110>∥<111> M差2 °
2.不连续脱熔 非连续脱溶也称为胞状脱溶。脱溶物中的α相和母相 α之间的浓度不连续而被称为非连续脱溶。 若α0表示原始相(母相),α1为脱溶区中的α相,β为脱
溶相。
非连续脱溶表示为:
01
相界面不但发生成分突变,且取向也发 生改变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十一分。
非连续脱溶与共析转变(以钢为例)的区别:
共析转变形成的(珠光体中)的两相与母相在结构和成分上 完全不同。 非连续脱溶得到的胞状组织中的两相其中必有一相的结构与 母相相同,只是溶质原子的浓度不同于母相。
非连续脱溶与连续脱溶的主要区别:
连续脱溶属于长程扩散,非连续脱溶属于短程扩散。 非连续脱溶的产物主要集中于晶界上,并形成胞状物;连 续脱溶的产物主要集中于晶粒内部,较为均匀。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十一分。
若形核率随时间增加,则取n〉4;若形核 率随时间而减少,则取3~4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八点 十一分。
第四节 扩散型相变示例
扩散型相变种类:
脱熔转变、先共析转变、共析转变、块状转变、有序转 变和调幅分解等。 一、脱溶转变
脱溶: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一个成分不同的新相火形成 溶质原子富集的亚稳区过渡相的过程称为脱溶或沉淀。 条件:凡是有固溶度变化的相图。 从单相区进入两相区时都会发生脱溶
第八章-开环聚合
![第八章-开环聚合](https://img.taocdn.com/s3/m/6289d1c1da38376baf1faef3.png)
8.4 环醚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1)丁氧环(四元环醚)
在0º C或较低温度下,丁氧环经Lewis酸引发,易开环聚 合成聚氧化三亚甲基。但有应用价值的单体却是 3,3’-二氯亚 甲基丁氧环(丁氧环的衍生物,聚合产物俗称氯化聚醚), 机械强度比氟树脂好,可用作工程塑料。
2)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的阳离子开环聚合 四氢呋喃为五元环,环张力较小,对引发剂选择和单体 精制要求高。PF5为催化剂,分子量在30万左右。
两式相除:
[N]:聚合物链的浓度
k tr,M CM d[N] = = d[M] k p + k tr,M 1+ CM
CM:向单体转移常数
上式积分,得:
CM [N] = [N]0 + ([M]0 -[M]) 1+ CM
[N]0:无向单体转移时的聚合物链浓度
CM d[N] = d[M] 1+ CM
有、无向单体链转移时的平均聚合度分别为:
以 OP-10 [C8H17C6H4O(EO)10H] 为例,辛基酚起始剂提 供端基分子量为 189,10单元的环氧乙烷分子量 440,属于低 聚物,端基不能忽略。
Example
RX(EO)nH
改变疏水基 R、连接元素X、环氧烷烃种类及聚合度 n, 可衍生出上万种聚醚产品。起始剂有脂肪醇、烷基酚、脂肪 酸、胺类等,可形成多种聚醚型表面活性剂。 起始剂RXH
剂亲核或亲电进攻的位置,通常比环烷烃聚聚合。
聚合能力与环中杂原子性质有关。 如五元环中的四氢呋喃能够聚合,而 γ-丁氧内酯却不能 聚合。六元环醚不能聚合,如 1,4- 二氧六环,但相应的环酯 却都能聚合,如环戊内酯。
2)引发剂和动力学因素
杂环开环聚合的引发剂有离子型和分子型两类。
第八章 现代光学基础
![第八章 现代光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78466126edb6f1aff001fb3.png)
n2 :处于能级E2的原子数 A21:自収辐射爱因斯坦系数
自収辐射是无觃的(方向、初位相)
受激辐射: 外来激励下,原子由高能态低能态,放出光子
h
h h E
E2
1
受激辐射光子数:
' n21 B21n2u
B21—— 受激辐射爱因斯坦系数
受激辐射与外来光子具有相同频率、相同方向、 相同初位相和偏振态
原子处于某一能级的寿命是有限的,相当辐射有限长波列
:平均寿命
2. 多普勒展宽 収光原子热运动,有一定的速度,由多普勒效应造成 3. 碰撞展宽 原子间碰撞,使寿命缩短,使谱线展宽
He-Ne 激光器 632.8 nm 自然线宽 :103 Hz 多普勒展宽 :109 Hz 洛伦兹展宽:108 Hz
二、 谐振腔的共振频率和纵模
2. 任何一小部分都包含了全部信息
4. 易于复制
全息照相的应用:
1. 全息干涉测量 2. 全息显微术
3. 海洋学研究
4. 制成各种元件(光栅、商标、防伪标记)
8.10光盘存储技术
只读性光盘 单次刻彔: 金属薄膜作记彔介质,较大功率 激光束聚焦于表面,功率大小由信号 强弱控制,烧蚀成凹坑式信息通道。 用户使用: 光刻胶作记彔介质,在原盘上压制 而成。常用CD片
He :Ne =57:1
四能级系统
通过高压放电激励氖原子实现粒子数反转。
特点: 1.单色性好; 2.方向性好; 3.效率低(0.1%)。 波长:3390nm 1150nm 632.8nm
二、固体激光器
红宝石、掺钕的钇铝石榴石(YAG)、钕玻璃等
工作物质: Al2O3晶体基质中掺Cr3O2形成
通过强光激励(脉冲氙灯激収)实现粒子数反转 三能级系统
第八章缩合反应
![第八章缩合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b69fe472b160b4e767fcf44.png)
第八章缩合反应
一、酯的自身缩合
酯的自身缩合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乙醇钠的作用下、两分子乙酸乙 酯发生缩合反应,脱去—分子乙醇,生成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历 程为
第八章缩合反应
乙醇的酸性大于乙酸乙酯的酸性,因而用乙氧负离子把乙 酸酯变为负碳离子是很困难的,在平衡体系中仅有少量的负 碳离子,但为什么这个反应会向右进行得相当完全呢?其原 因在于最后一个平衡中的乙酰乙酸乙酯的酸性大于乙醇的酸 性,反应一旦生成乙酰乙酸乙酯就被乙氧负离子夺去一个质 子而形成较稳定的乙酰乙酸乙酯负离子,从而使反应不断向 右进行。同时在反应过程中不断地蒸出产生的乙醇,可使反 应进行得更加完全。
第八章缩合反应
8.1 醇醛缩合或醇酮缩合反应
含α—活泼氢的醛或酮,在碱或酸催化下,与另一 分子醛或酮进行缩合,形成β—羟基醛或酮.然后 再失去一分子水,得α,β—不饱和醛或酮.这类反 应称为醇醛缩合或醇酮缩合反应,是合成含羰基的 长链烯烃的方法之一。
第八章缩合反应
一、醛或酮的自身缩合
在稀酸或稀碱催化剂的作用下(最常用的是 稀碱催化剂),一分子醛的α—氢原子加成到 另一分子醛的氧原子上,其余部分加成到羰 基碳原子上,生成β—羟基醛。例如
第八章缩合反应
第八章缩合反应
四、魏悌锡反应
醛或酮与烃代亚甲基三苯基膦缩合成烯类化合物的反应称为魏梯锡 (Witting)反应
该反应的结果是把烃代亚甲基三苯基膦的烃代亚甲基与醛酮的氧 原子交换.产生一个烯烃,因此是合成烯烃的一个重要方法。在 合成某些天然有机化合物如萜类、甾体、维生素A和D,以及植物 色素等领域内,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八章缩合反应
醇醛缩合产物β—羟基醛分子中的α—氢 原子同时受β—碳原子上羟基和邻近羰基 的影响,性质很活泼,稍加热或在酸的作 用下,即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α,β— 不饱和醛。
第八章粘土岩类
![第八章粘土岩类](https://img.taocdn.com/s3/m/8563a6015a8102d276a22f32.png)
14
四、粘土岩的分类及主要岩石类型
15
常见岩石
钙质泥岩和页岩——泥(页)岩中含碳酸钙(<50%), 滴稀盐酸起泡沫。 铁质泥岩和页岩——含三价铁的时泥岩呈红色、褐红 色。含二价铁的硅酸盐或硫酸盐矿物时呈灰绿色。红色 泥页岩一般生成于陆相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河湖相中。 硅质泥岩和页岩——普通页岩的Si2O平均含量60%, 而硅质泥页岩Si2O平均含量可达85%以上。一般认为硅 质泥页岩与生物有关,与海底热水作用有关。 炭质页岩——含大量炭化有机质,灰分>30%,能染 手,常含大量植物化石,常与煤系地层共生,成于湖、 沼环境。 黑色页岩——因富含有机质或细分散状硫铁矿而呈黑 色,有机碳含量高,不染手。是良好的生油岩。一般成 于缺氧、富含H2S的较闭塞海湾和湖泊的较深水地区。16
24
第八章
粘土岩类
一、概述 二、成分 三、结构和构造 四、粘土岩的分类和主要岩石类型
1
一、概述
粘土岩(泥质岩):粒度<0.005mm,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 岩石。系机械作用形成的最细的产物。 特点: 1、粘土岩主要组分来自风化产物,并以悬浮方式搬运,机械 方式沉积,多属陆源碎屑沉积岩。 由汇水盆地中SiO2和Al2O3胶体凝聚作用形成自生粘土矿 物的化学方式,以及火山碎屑物质蚀变形成的粘土矿物,在粘 土岩中所占比例较少。 2、分布最广,占沉积岩总量的55~60% 。 3、粘土岩具一些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可塑性、耐火性、烧结 性、吸水膨胀性、吸附性等,在工业上用途很大。 4、有机质含量很高,可以作为生油母岩,也是重要的油气藏 盖层岩石,泥岩裂缝油气藏。 5、富集稀有元素和稀土元素,形成工业矿床,如黑色页岩和 碳质页岩中镍、钼、钒、铅、铂、铈、钇等。 2 6、吸附的微量元素可判断古环境和古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
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遗传(inheritance)和变异(variation)是生命的最本质特性之一。
遗传型:生物的全部遗传因子及基因。
表型(表现型):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
表型饰变: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
特点: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
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
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微生物细胞结构简单,营养体一般为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
很多常见微生物都易于人工培养,快速、大量生长繁殖。
对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易于获得各类突变株,操作性强。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一、DNA作为遗传物质Griffith的转化实验(DNA);T2噬菌体感染实验(DNA);植物病毒重建实验(DNA\RNA)。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生化提取分别获得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蛋白质外壳(病毒1)和核酸(病毒2)抗血清处理,证明杂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来自病毒1,而非病毒2杂种病毒的后代的蛋白质外壳表现为病毒2,而非病毒1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一)发现:朊病毒是亚病毒的一种,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该蛋白内含有核酸。
致病机理:其致病作用是由于动物体内正常的蛋白质PrP c改变折叠状态为PrP sc所致,而这二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并没有改变。
引起人与动物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羊搔痒症(scrapie),牛海绵状脑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 CJD)等。
Stanley B. Prusiner (1982)提出羊搔痒病因子是一种蛋白质侵染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并将之称做Prion或Virino,即朊病毒。
1997年,Stanley B. Prusiner荣获诺贝尔奖。
(二)思考1)蛋白质是否可以作为遗传物质?prion是生命的一个特例?还是仅仅为表达调控的一种形式?2)蛋白质折叠与功能的关系,是否存在折叠密码?3)DNA→RNA→肽链→蛋白质第二节质粒和转座因子质粒(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和转座因子是细胞中除染色体以外的另外二类遗传因子一、质粒的分子结构1、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le,简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从1kb左右到1000kb,(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
2、质粒的检测1)提取所有胞内DNA后电镜观察;2)超速离心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3)对于实验室常用菌,可用质粒所带的某些特点,如抗药性初步判断。
对于由于三种构型同时存在时造成的多带现象(提取质粒时造成或自然存在),可以进行特异性单酶切,使其成为一条带。
特定的质粒提取方法和后处理使染色体和RNA均被除掉。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作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质粒有时能赋予宿主细胞以特殊的机能;质粒所含的基因对宿主细胞一般是非必需的,从而使宿主得到生长优势。
根据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质粒包括下列主要类型: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R因子)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1、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因子)又称F 质粒,其大小约100kb ,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接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F 因子能以游离状态(F+)和以与染色体相结合的状态(Hfr)存在于细胞中,所以又称之为附加体(episome)。
携带F 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雄性),无F 质粒的菌株称为F-菌株(相当于雌性)。
2、 抗性因子(Resistance factor ,R 因子)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二大类,简称R 质粒。
抗性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是细菌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R100质粒(89kb)可使宿主对下列药物及重金属具有抗性:汞(mercuric ion ,mer )、四环素(tetracycline ,tet )、链霉素(Streptomycin, Str)、磺胺(Sulfonamide, Su)、氯霉素(Chlorampenicol, Cm)、夫西地酸(fusidic acid ,fus ),并且负责这些抗性的基因是成簇地存在于抗性质粒上。
3、 产细菌素的质粒(Bacteriocin production plasmid )细菌素结构基因、涉及细菌素运输及发挥作用(processing )的蛋白质的基因以及赋予宿主对该细菌素具有“免疫力”的相关产物的基因一般都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因此,细菌素可以杀死同种但不携带该质粒的菌株。
细菌素一般根据产生菌的种类进行命名:大肠杆菌(E. coli )产生的细菌素为colicins (大肠杆菌素),而质粒被称为Col 质粒。
由G+细菌产生的细菌素或与细菌素类似的因子与colicins 有所不同,但通常也是由质粒基因编码,有些甚至有商业价值,例如一种乳酸细菌产生的细菌素NisinA 能强烈抑制某些G+细菌的生长,而被用于食品工业的保藏。
4、 毒性质粒(virulence plasmid )许多致病菌的致病性是由其所携带的质粒引起的,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其产物对宿主(动物、植物)造成伤害。
产毒素大肠杆菌是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中许多菌株含有为一种或多种肠毒素编码的质粒。
苏云金杆菌含有编码δ内毒素(伴孢晶体中)的质粒根癌土壤杆菌所含Ti 质粒是引起双子叶植物冠瘿瘤的致病因子。
5、 代谢质粒(Metabolic plasmid )质粒上携带有有利于微生物生存的基因,如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进行共生固氮,或产生抗生素(某些放线菌)等。
降解质粒: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降解成能被其作为碳源和能源利用的简单形式,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假单胞菌:具有降解一些有毒化合物,如芳香簇化合物(苯)、农药(2,4dichlorophenoxyacetic细菌素抗生素抑制或杀死近缘,甚至同种不同株的细菌 较广的抗菌谱 通过核糖体直接合成的多肽类物质 一般是次级代谢产物编码细菌素的结构基因及相关的基因一般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 一般无直接的结构基因,相关酶的基因多在染色体上acid)、辛烷和樟脑等的能力。
6、 隐秘质粒(cryptic plasmid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的方法,例如用凝胶电泳检测细胞抽提液等方法才能发现。
它们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目前几乎不了解。
在应用上,很多隐秘质粒被加以改造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一般加上抗性基因)。
几个概念:高拷贝数(high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0-100个拷贝。
也称松弛型质粒(relaxed plasmid)。
低拷贝数(low copy number)质粒:每个宿主细胞中可以有1-4个拷贝。
也称严谨型质粒(stringent plasmid)。
窄宿主范围质粒(narrow host range plasmid):只能在一种特定的宿主细胞中复制。
广宿主范围质粒(broad host range plasmid):可以在许多种细菌中复制。
第三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 序列的任何改变。
突变:自发突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 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而导致的突变。
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 。
诱变: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 进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
诱变剂: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
基因突变的特点:1)非对应性;2)稀有性;3)规律性;4)独立性;5)遗传和回复性;6)可诱变性。
三个经典实验: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影印实验。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
一、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定义: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0素、碱基等)的微生物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 )才能生长。
另一定义:某些菌株发生突变(自然突变或人工诱变)后,失去合成某种(或某些)对该菌株生微生物的突变类型突变株 的表型选择性 突变株非选择 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 抗药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长必不可少的物质(通常是生长因子如氨基酸、维生素)的能力,必须从外界环境获得该物质才能生长繁殖,这种突变型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的表型判断的标准:在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
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育种的重要手段特点:营养缺陷型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突变株不能通过选择平板直接获得属于负选择标记。
营养缺陷型的表示方法:基因型:所需营养物的前三个英文小写斜体字母表示:his C(组氨酸缺陷型,其中的大写字母C同一表型中不同基因的突变)表型:同上,但第一个字母大写,且不用斜体:HisC在具体使用时多用hisC-和hisC+,分别表示缺陷型和野生型。
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
特点: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属于正选择标记表示方法:用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str r和str s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
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