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件】第四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讲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认识论PPT精选文档
25
26
27
28
心理状态 注意
29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30
我们能获得
陆
真理吗?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31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曹雪芹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实践
32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式怀疑”的方法。笛卡尔为了使他的哲学 获得牢固基础,决心让自己怀疑他好歹总 能怀疑的一切事物。
12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13
14
2
哲学
形而上学 认识论 伦理学 逻辑学 美学
3
认识论研究的典型问题
我们知道什么? 知识的对象是什么? 知识的本源问题 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科学哲学与科学合理性
4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认识与实 践
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节
认识运 动的基本 规律
过程论
第四节
真理与价值
目的论
本章的逻辑结构
第五节
15
16
17
18
19
20
物质
生理 (N系统)
精神 (意识)
唯物论
认识论
21
RS SS
22
23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舍罕王赏麦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 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 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 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 国王听后,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 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 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 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 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 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 073,709,551,615颗麦粒(可改写为1十2十22十24……263)。如果把 麦粒折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40000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 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 的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领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真理观、价值观、认识论与思想路线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案例法□辩论法参考资料: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计划教学时间:6 学时主讲教师:审核人:年月日教学过程:人类历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
如何认识世界获得真理以指导实践,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及其规律。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征(一)实践的含义与本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首先,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历史上一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实践归结为纯粹的精神活动。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包含很多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
其次,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科学实验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及其对于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作用,受到了当时某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的重视。
(二)实践的特点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说实践不是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客观世界变化的活动,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
马克思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页码,1/432013-9-23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在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具有对于理念的认识了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它原来认识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ppt课件
毛泽东哲学思想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基本立场
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基本观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和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针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扩大等,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 供了智慧。
倡导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方案。
谢谢
THANKS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 类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最终目标。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
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 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条件
需要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 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 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
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
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讲座认识论PPT精选文档
25
26
27
28
心理状态 注意
29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
30
我们能获得
陆
真理吗?
游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
31
我们能获得 真理吗?
曹雪芹
我们怎样 获得真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实践
32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式怀疑”的方法。笛卡尔为了使他的哲学 获得牢固基础,决心让自己怀疑他好歹总 能怀疑的一切事物。
12
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不能从感觉经验 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真正的知识是根 据某种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推理的结果, 那么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就必定是头脑所 固有的,是天赋的或先验的。
13
14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即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反
映
具
有
认
摹 写
识
性
主
与
体
创
造
性
认 识 客 体
58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
59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 过程
能 摹写性 动 性 体 现
创造性
性状和关系 本质和规律 分析和选择 运用和组合 建构和虚拟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
红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
花
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
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 次能动飞跃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确认识世 界是为了科学改造世界。 •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为重要 (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对 客观世界的改造,并由此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2)理论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辨析题:真理即事实。
27
4、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 说,真理只有一个。 由于特定的认识对象只有一个,所以不管 在什么情况下,事实上只有一种认识能与特 定的、客观的认识对象的状态、本质和规律 相一致,而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真理,所以 真理是一元性的。
如盲人摸象,众说纷纭,但象只有一种情形。
29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 的有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特定的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认识 范围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任何特定真理在反映客观对象时其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既包含绝对性方面,又 包含相对性的方面。 (2)任何特定的真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 理发展的过程。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
形状、颜色,嗅到苹果的气味,尝到苹果的滋味,这些都是感觉。
•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在大脑中的再现。例如,那个苹果已经
2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二、认识的辩证过程★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节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1、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界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社会性。
,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
第三,意识性。
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
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动态性。
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第三,多样性。
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即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第四讲认识论(共21张PPT)
2、科学认识中的真理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的深化
德里达说:“语言可称为在场与不在场这个游戏的中项。
4、艺术认识中的真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理是事物与观念或理智相符合,或者是观念或理智符合于事物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的真实的意义,认为抽象的概念是最真实的,是唯一的真理,艺术家所创造的典型体现了概念、理念,因而具有艺术的真实 性。 第二,典型所概括的内容都是某类人物或事物的现实的特性,是把感性直观中变化不定的在场的东西集中、总结、提升为定型的东西,这定型的 东西仍然是在场的东西,只不过它是恒定的在场(constant presence)罢了。
2、想象范围的扩展与艺术真理
的深化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此在与世界的融合关系这一存在论的基础是第一位的,认识论上的符合是第二位的 。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
2.真理与实践
只有生活实践( 而不是理论认识)才让 人领悟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整体,这 是第一位的,至于理论认识则是后起的、 第二位的。
三、真理的层次
2、哲学史上符合论的真理观有哪些类型?试比较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四个层次的真理观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四种人生境界或四种人生观。
1、常识认识中的真理 二、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
第四专题认识论与认识能力 ppt课件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
实践需要 认识产生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其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 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其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不断向前发展。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 体关系
• 教学难点: 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基本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实 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比较与区别
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 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 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 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手耕
牛耕
机耕
农牧业生产 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
天文学 数学 力学
战争
孙子兵法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生态科学
四、认识论(马哲课件)
3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实践关系) (2)反映和被反映(认识关系) (3)需要与满足需要(价值关系) •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 和实践关系。
4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发生基础:认识能力、结 构 2、实践使认识的来源与动力:产生了认识 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
(2)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 概念是用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对同类事物的共 同特性或本质的反映。例如,“苹果”、“水果”就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对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 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如,“苹
17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的感 谢材料。 (2)用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6
2、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不 可知论 先验论认为知识、人的认识能力先于实践而存在。
• • • • 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孟子提出有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柏拉图:认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康德: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认识能力,并独立于一切经验。
孔子 孟子
12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表面特征的反映。例如我们看到苹果的 • 知觉是事物的各种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形象。如在
大脑中,把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的感觉组合起来,形 成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就是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