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材解读1、地位与作用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 -→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方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方案第二课时十几减9练习课第三课时十几减8退位减法第四课时十几减7、6退位减法第五课时十几减8、7、6练习第六课时十几减5、4、3、2第7课时十几减5、4、3、2○1小动物喜欢吃什么?○2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3算一算,连一连第八课时学数学用数学一第九课时学数学用数学二(出示预学案,基本练习。
2、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2= 8+6= 16-8= 13-4=9+7= 13-7= 11-6= 15-7=14-8= 15-9= 12-5= 11-3=12-4= 14-6= 17-9= 4+8=○1.○22、看看上面各题解答是否正确。
第十课时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第十一课时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练习课(出示预学案,基本练习。
1、填空。
5比4多()。
16比8多()。
8比10少()。
6比11少()。
2、连线。
3、在○里填上“>”、“<”、或“=”。
第十二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出示预学案,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进行复习。
1、比一比,赛一赛。
师任意指一道题,学生说得数,也可以让学生任意指一道题,学生说得数。
(共36道题)2、学生分组完成,汇报交流。
找出得数是2、3、4、5、6、7、8、9的算式是什么?3、师提问: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么排列的?你还发现什么规律?横着看、竖着看……4、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出示第2题插图)1、学生动手操作,探索信息。
从作业评比表中看到小丽得了12朵红花,小林得了9朵红花。
2、列式解答问题。
板书设计: 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第十三课时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和复习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1、口算。
7+5= 12-5= 8+6= 18-9=12-4= 6+9= 14-5= 16-8=5+8= 14-6= 2+9= 7+7=2、完成练习六第2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一,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位置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位置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在的面;在的面;在的面;在的面;在的面。
2.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了,为了报道这次盛况,学校的“世博小记者”代表利用暑假坐火车到上海亲历世博盛况。
他们正好买了上、中、下三张卧铺车票,亮亮不在明明的上面,也不在东东的下面。
你知道他们在火车上的位置吗?请你连一连。
亮亮东东明明教学反思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面顺序(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五、达标测试1.小动物们去郊游。
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表格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集体备课表格教案第一章:认识数字1-5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1-5,理解数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1-5的读写。
2.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
3. 进行数数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数1-5。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出示数字1-5的卡片,引导学生认识。
2. 讲解数字1-5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跟读。
3. 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数字的含义,让学生理解。
4. 进行数数练习,让学生分组数1-5。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对数字1-5的认识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数字1-5的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认识数字6-10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数字6-10,理解数字的含义。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6-10的读写。
2.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理解数字的含义。
3. 进行数数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数6-10。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出示数字6-10的卡片,引导学生认识。
2. 讲解数字6-10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跟读。
3. 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数字的含义,让学生理解。
4. 进行数数练习,让学生分组数6-10。
5.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对数字6-10的认识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数字6-10的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认识颜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的颜色,如红、橙、黄、绿、蓝等。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基本颜色的名称。
2. 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认识基本颜色。
3. 进行颜色识别练习,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基本颜色。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新课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主题为“数的运算”。
该单元是学生建立基本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阶段,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涵盖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以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应用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基本含义,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目标方面,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比较数的大小、使用实物进行数数等。
教学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方面,本单元的内容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加减法运算。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情况方面,一年级学生处于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内容与目标平面图形的认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图形的特征,并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辨认和描述。
数的认识与书写:学生将学习如何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概念,包括基本的自然数认识及简单的整数书写规范。
同时强调数的组成及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的概念。
数的基本运算: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基本含义和实际操作过程,通过实例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
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全部教案
【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三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搭一搭,画一画
1、出示情境图,谈话:小朋友,你们喜爱搭积木吗?今天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积木,我们一起来搭一搭,好吗?请每组的同学一起搭一搭,搭好后互相说一说:你们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用小礼物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这礼物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各种形状的书签在奖励时让孩子说出是什么形状这样在奖励的同时又巩固了这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第1课时 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体会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学习目标达成评析】
第3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要求】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①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别人说过的你就不能再说了。学生回答。这里老师应强调是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三角形,而不是某一物体是一个三角形。适当送礼物给举例多,说话完整的小组。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數學教案設計一、教案设计主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的数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内容:1. 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实例,如:“有5个苹果,又拿来了3个苹果,现在有多少个苹果?”引发学生对加法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用手指或者小木棍等工具帮助自己计算。
(二)讲授新课教师先讲解1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演示。
比如“5+3=?”可以让学生先用手指数一数,然后再得出答案。
同样,减法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教授。
(三)实践操作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可以组织一个“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游戏,让学生模拟购买物品的过程,需要用到加减法的知识。
(四)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五、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可以组织一次小型的测试,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每堂课结束后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以上就是关于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完整版)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整理人:孙红
一、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时间教学的起始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结合实际初步学会看表,体会钟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认识钟面,学会读“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
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师生亲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二、第二单元实化教学目标:
1.会画接近几时的大约几时。
2.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三、每课实化教学目标及评价方法设计
第一课(第一信息窗):认识钟表
原虚化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经研讨制定的实化目标是:会画接近几时的大约几时。
体会一分钟有多长。
评价方法设计:1、会画快到6时和刚过6时的钟面上
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让学生闭上眼睛数一数一分钟能背多少古诗。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共11课时)第一课时十几减9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 3.11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活动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用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
教学重点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电化手段多媒体教学导学过程教师个性化意见一、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一)师生交谈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它吗?(熊大熊二)你们喜不喜欢熊大熊二?今天熊大熊二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熊大请我们同桌的小朋友先来做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1.拍手游戏,十的组成。
通过刚才的拍手游戏我们又复习了10的组成,小朋友们在两个数凑十的时候,我们看到9想到几?看到8想到几?2.抢答,下面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抢答的最快。
非常好熊大熊二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都有什么好玩的吧,你们喜欢游园活动吗?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参加一个有趣的游园活动。
(课件出示情境1:书上10至11页的主题图)(二)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情境2:买卖风车的场景,稍做修改)师:首先,我们到卖风车的地方去看一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画面。
告诉老师,你们看懂了什么?生:原来有16个风车,小明要买9个风车。
师:从你看到的信息中,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生:还剩下几个风车?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还有谁想来说说你想解决的问题?生:还剩几个风车?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新知(一)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师:你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知道还剩几个风车?生:数一数。
(教师给予肯定)生:用小棒摆一摆。
师:可以。
但是你要用多少根小棒来摆呢?生:用16根小棒来摆。
生:我们可以看看书上。
师:你很会利用手中的书本来学习。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2)组织学生在小组里探究一下,可以用小棒或圆片代替气球摆一摆。
3.听取各组的探究结果,并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板书。
4.组织学生评价,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预设生1:数数法:从15个中一个一个地拿走,共拿走9个,还剩6个。
生2:连减:先从15个中拿走5个,再拿走4个,还剩下6个。
生3:破十法:把15分成10和5两部分,从10里面减去9,把剩下的1和5合起来就是6。
4.观察比较,说出自己喜欢的算法。
预设生:我们比较喜欢第三种方法,因为“破十法”能使计算变得简单,很快就能算出结果。
5.组织学生再次动手操作,重点体验“破十法”。
(1)请刚才用“破十法”计算的同学再演示一遍,让全班同学观看。
(2)请其他同学照样子摆一摆,并把计算过程表达出来。
6.实际应用:计算12-9。
7.小结:刚才我们计算的这些算式,都是先算10减9,这样的算法就是“破十法”。
提问: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19呢?20呢?归纳整理: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就是由2个十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1.圈一圈,算一算。
△△△△△△△△△△△△△△14-9=2.看图列式计算。
(个)四、课堂小结 :1.和学生一起回顾“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板书反思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2)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作业设计板练习二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3)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组合作,探究解题策略。
三、巩固练习1.独立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2.师生共同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作业完成阳光同学第10、11页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4)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课题十几减7、6集体备课讨论过程记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6)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6)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7)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一年级数学(下)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8)主备老师:符小花参与人员:朱秀琴、陈艳飞、周韶华、龙群英、张倩、程楠楠课题练习课集体备课讨论过程记录教学内容课本第。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2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2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篇1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螽铁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动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单元课时安排:约12课时例1………………………………3课时左右例2………………………………4课进左右例3………………………………2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进左右课题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设计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一班级下册数学其次单元教案设计一班级下册数学其次单元教案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
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
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同学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借助主题情境,让同学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尝试解决“同学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
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
这里的比拟多少,不但比拟谁多,谁少。
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其次单元“比拟〞的深化。
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预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支配:1~2课时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同学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把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
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老师有()人同学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同学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同学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二、同学操作,探究新知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依据刚刚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2、同学操作,老师巡察。
3、指名汇报沟通,并说说8-2=65-3=24、评价.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拟好好在哪里三、练习稳固、准时反应。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玩耍,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长。
调查本班的男女同学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问篇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能够在阅历积累和亲身体验的根底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开展他们的数感。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同学能够在沟通合作中理解学问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范文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如何,是否有启示性和针对性,相当程度上反应出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可采取问答法、暗示法、讨论归纳法等。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02X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02X范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知道量角的意义。
2.进程与方法:(1)通过视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进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控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进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进程:课前一分钟:师:同学们,爱好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打蚊子的游戏。
(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剂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环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理解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退位减法中“借 1 当10”的算理。
(2)能熟练地进行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摆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小棒、计数器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复习 20 以内的加法,引出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例如:老师出示 8 + 5 = 13,然后问:“如果有 13 个苹果,吃掉 5 个,还剩几个?”从而引出 13 5 的算式。
(二)探究新知1、以 13 5 为例,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
让学生先拿出 13 根小棒,然后试着去掉 5 根,看看还剩下几根。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摆法:(1)从 13 根小棒中先拿走 3 根,再拿走 2 根,剩下 8 根。
(2)把 13 根小棒分成 10 根和 3 根,先从 10 根中拿走 5 根,剩下5 根,再把 5 根和原来的 3 根合起来是 8 根。
2、用计数器演示计算过程先在计数器上拨出 13,个位上有 3 个珠子,十位上有 1 个珠子。
减5 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 1 当 10,个位变成 13 个珠子,去掉 5 个,还剩 8 个,十位上剩下 0 个珠子。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1)破十法:把被减数分成 10 和几,先用 10 减去减数,再加上剩下的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1
单元
第二单元
美丽的春天
集备时间
年月日
二
美丽的春天
主备人
集备人
课标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大自然的能力。
2.让学生全面了解春天里的人、事、物的季节特点。懂得欣赏春天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和字数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和鉴赏大自然的能力。
2、认知目标:
让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春天里的人、事、物的季节特点,懂得欣赏春天活动中应有文明的行为,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主题四:春种忙又忙
汇报课前观察的结果:春天里大家在忙什么
小小园艺家:
呈现准备好的土豆、黄豆、蒜头等,同时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分组种植。
作业:管理自己种植的植物,下节课带来。
课时安排
5课时。
主题一2课时
主题二1课时
主题三1课时
主题四1课时
主题一:春天来了
寻找春天: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和寻找春天的欲望。
走进春天:
在学生明白春游活动不但能带来欢乐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互助、安全、自理、纪律、环保等意识。
主题二:太阳照啊照
展示春天:
图片展示
留住春天:
让学生用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留住春天”使学生积极愉快而有个性地学习。
延伸活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最新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单元备课第一单元位置一、教材分析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材解读1、地位与作用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 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①先“上、下” -→再“前、后” -→最后是“左、右”。
②先以“自我为中心”区分方位-→再以“自然标志”区分方位-→最后能以“抽象的形式”区分方位。
所以教材的编排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2. 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童体验空间方位。
让学生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
让学生体验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标要求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认“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相对性3、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六、学情分析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
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复习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一、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
先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相同?再计算下面各题。
(1)指名说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让学生独立计算。
(3)教师巡视、辅导二、复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1.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说一说下面哪道题用分数计算比较简便,哪道题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再计算:(1)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说说哪道题怎么计算简便。
(2)学生自己计算。
(3)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混合乘除时,一般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2.课本第101页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让学生自己完成。
(2)指名说说是怎样进行简便运算的。
(3)小结: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考虑怎样计算才简便。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3题。
(1)揭示学生应注意检验答案是不是方程的解。
(2)axbx=c的方程,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axbx。
(3)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精品4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知道10个十是100。
2、会用10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3、能对物体进行计数并利用位值表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用100以内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过程:引入1、媒体演示装面包,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装面包的。
介绍面包房面包装箱的过程。
每袋10个面包,10袋面包装1箱,这就是十的捆扎。
2、看图,数一数袋中有几个面包?一共有几袋?学生回答:每个袋中的面包数是一样的,都是10个,一共有10袋。
然后将结果登入表格内:箱、袋、个百位、十位、个位左边的表格栏目是“箱、袋、个”,结论是:一箱面包,右边的表格栏目是“百位、十位、个位”,结论是100。
板书:10个十是1个百。
追问:谁知道100里面有几个十?讨论:如何把100这个数放到数位表中呢?小兔具体指出:百位上写1,十位、个位上写0,表示100。
百位上的1表示1个百。
引导学生概括:10个十是1个百。
二、认识百数图1、出示百数图:你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点吗?2、让学生观察百数图,讨论自己的数法,并交流。
各种不同的观察与计数方法应该由孩子们来展示和说明。
例如10+10+10+10+10...,横的(行)或竖的(列)相加;50+50横的或竖的相加;5+5+5...横的或竖的相加;25+25+25+25横的或竖的`相加。
所有学生都应该知道:每一行(列)都是10个点,一共是10行(列)。
练习在百数图上表示整十数的练习(题2)“摆出40(60,70...)个点。
”孩子们先用遮片在百数图上露出40(60,70...)个点。
如左图摆出了40个点。
在百数图上做加减法出示百数图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做这些题目?(学生可能会说1个十加1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
或者因为1+1=2,所以10+10=20)2、在小组内交流50+10=?50+20=?50+30=?50+40=?出示:40-10=?50-20=?70-40=?30-20=?90-50=?b1.co m让学生自己讨论出解决这些题目的方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注
平行与垂直
1、第一课时 课题 :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
。(课文第56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点
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
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
积木,图形卡片,各种形状的包装盒。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五单元
课题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张衡英
备课时间
2017年11月13日
使用教师
陈洁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14名小朋友,学生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也接触过梯形。本节数学课以新程标为理论依据,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关注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1.出示校园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正方形
3.小组交流:有4条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本第64页的例1中的图
请你说说图片中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自己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课题: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本第64~65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它容易变形,也就是不稳定性。
你能举出例子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一性质的应用吗
完成第65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时 课题: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6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梯形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第58页做一做
2、62页6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3页第11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3、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练习画垂线。
第三课时课题:画长方形。
教学内容: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本第60页的例4、练习十的12题。)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2)小组交流汇报。
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
(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二、例4的教学
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你能说说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吗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梯形
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你对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课题:画垂线
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课本第58~59页的例2、例3练习十中的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掌握它的特征。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特征
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