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招教考试高频考点速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词源(1)中国合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分用:许慎在《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西方法国涂尔干:社会本位论思想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教育最初的意义的解释都是:引导、引出,导出2、教育的概念(1)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含义:目的性(非偶然)、育人性(非动物,积极的非消极的)社会性(后天行为人的行为)(3)地位:质的规定、区别其他活动的根本特征。
(4)人和动物的区别:社会性,意识性(目的性)(5)其他用法过程:“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制度:“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方法:“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等拓展: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有其相对稳定的质的特点:(1)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3)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总之,教育是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学习与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3、教育的定义①广义的教育:是指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或者: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教育)拓展社会教育——最早出现的教育类型,最早的教育独立形态;然后是家庭教育形态,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学校教育——最具有计划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影响最长远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 是指学校教育. 特点: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 广义的教育和狹义的教育的区别在于有无计划性.更狭义的教育: 是指德育 (德育为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2) 个体角度; 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3) 社会+个体角度: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4) 谢弗勒教育的定义规定性定义: 即作者白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话情垃中始终是同一的. 描述性定义: 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 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仕么的界定.4 教育的属性(1) 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本质特点, 根本特征, 与其他活动的根本区别等)(2)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继承性. 阶级性. 长期性. 相对独立性.生产性. 民族性. 社会性. 超前性和滯后性.教育相对独立性: 育人性 (或者: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不平衡性继承性 (内容. 方式. 理论. 经验的继承)拓展一:根本属性: 教育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 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根据作用的方向或性质来分:
正向功能:积极的影响 负向功能:消极的影响
✓ 根据呈现方式来分:
显性功能:预期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性
根据呈现方式能B.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D.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
教育的起源
观点
神话起源说 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 为。
心理起源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 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辨析
因为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为此,教育不可能超前发展。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制约。 但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意味着教育具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因此,在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教育也有可能超前发展。 时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教育先行论”,即教育应当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教的主体,学的主导
受教育者
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对象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主要是“课程” 教育途径,主要是“教学”
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或中 介
教育的属性
教育属性
内容
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永恒性——与人类共始终
社会属性
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历史形态和特征
•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脱离(非生产性)。
• 3、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具有等级性。
特岗教师专用:中学教育教学学总复习[]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概念及其演变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形态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要素基本概念: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学习者(受教育者)、大教育观(泛教育观)。
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动物界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区别是什么?)首先,所谓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
其次,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类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最后,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
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
这也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2.什么是教育(广义与狭义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概念与本质)广义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机构中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大教育观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大教育观即“泛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教育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
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空间上充注人生各种场所,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4.原始形态的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原始性;融合性;同一性)5.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相对独立性;鲜明阶级性和森严等级性;保守性;象征性;形式单一与方法简单;专科与职业教育萌芽;学校和文字出现)6.学校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学校会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物质准备,如剩余产品、体脑分工、时间、人力;人才需求-社会条件;文字产生和文化发展-现实条件)7.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其发展趋势是什么?(特点:鲜明生产性;大众化、普及化、民主化;内容科学化、班级教学/授课制出现;体系较完备。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能够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山西省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根据教师考试内容特别设计,集合了各类重点题型的难点与疑点,缜密切合各地的考试特点和命题趋势,学员可享受到“夯实基础-系统提升-专项点拨-模拟演练-终极预测”的全课程体系,并提供全面系统的课程服务,帮助学员进一步巩固提高。
专属客服对学员提供“保姆式”的跟踪服务,建立专属的学员档案,对报考、上课、答疑、模考等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体验中公教师招聘的全课程体系,提供笔试+面试的一站式通关课程,内容更丰富,备考更高效,配有高效的课程服务,丰富的备考材料,帮助学员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让始终坚守园丁梦想的学员一举成功!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高频考点速记】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的慨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特岗教师《教育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宏观教育概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中观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师生关系,课程,课程概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微观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和教学模式,德育,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与途径,德育模式,班级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班级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工作,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概述,教育的由来,教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最基本的要素,受教育者,主体作用,最基本的要素,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均衡,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按性质划分,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呈现形式划分,是否具有计划性,显性功能,隐性功能,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起源于神,朱熹,生物起源说,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本能生利西,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孟禄,区别,人类的本能,动物的本能,共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起源于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马克思,米凯爱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尧,舜,禹,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古代社会的教育,产生了学校,与生产劳动严重脱离,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奴隶社会的教育,夏代,启,校,产生了学校,殷商,序,西周,庠,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兴起,封建社会的教育,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墨家,为显学,两汉,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六学,二馆,等级性,科举制,宋元明清,书院,程朱理学,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印度,佛教,婆罗门教,古希腊,雅典,崇文,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斯巴达,尚武,军事体育训练,古罗马,家庭教育,西欧中世纪,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近代教育,公立教育,义务教育,世俗教育,法制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学记,中国最早,世界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知不足,知困,课内课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长善救失,尊师重道,孔子,中国最早,世界最早,启发式教育,论语,教育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性善论,扩充善性,大丈夫,明人伦,道德教育,盈科而进,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大儒,儒家经典,闻见知行,墨子,人性素丝说,兼爱,非攻,兼士,贤士,科学技术,量力性原则,亲知,闻知,说知,苏格拉底,西方最早,启发式教育,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强调知识,美德即知识,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理想国,强调哲学,亚里士多德,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政治学,强调理性和灵魂,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教育著作,世界第一,教学法,模仿,理论,练习,创立阶段,17至18世纪,培根首提出,科学归纳法,纽斯来独立,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之父,教育遵循自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巴特来规范,1806年,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知识+德育,二基础,伦理学,心理学,哲学,三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康德来讲授,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驽德,教育遵循自然,教育心理学化,爱的教育,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学生,陶行知,三中心,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直接经验,生活即教育,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社会即学校,学校既社会,教学做合一,从做中学,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斯宾塞,教育论,教育预备生活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发展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妻子,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当代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姆有掌握,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纳来结构,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认知主义,发现教学法,瓦根找范例,瓦根舍因,范例教学,高度赞发展,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全面和谐好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活的教育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发展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生理发展,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心理发展,认知,意向,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5,※互补性,具体表现,生-生互补,生-心互补,教学启示,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个别差异性,A与B比较,具体表现,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教学启示,因材施教,不平衡性,A与A比较,具体表现,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均衡,教学启示,适时而教,抓关键期,劳伦兹,阶段性,具体表现,某一阶段有某一阶段的特征,教学启示,教育工作,分阶段进行,反对成人化,顺序性,具体表现,个体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学启示,循序渐进,反对拔苗助长,反对凌节而施,顺序是由多个阶段构成的,三翻六坐七滚八爬,翻坐滚爬,顺序性,三六七八,阶段性,一刀切,一锅煮,对个体来说,违背了阶段性,对群体来说,违背了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内发论,内在需要,孟子,性善论,弗洛依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成熟机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高尔登,外铄论,外在力量,孔子拉着墨子外出荀找洛华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4,※遗传,物质前提,可能性,龙生龙凤生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虎父无犬子,环境,可能变现实,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原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专门教师,控制因素,系统全面,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出淤泥而不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教育的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体制和结构,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促进生产力-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最基本,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手段,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促进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最基本,教育促进政治民主,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教育与社会文化,文化制约教育的发展,文化制约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制约教育的内容选择,文化制约教育的方法使用,教育促进文化-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指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规范)(组织)文化,校园精神(观念)文化,核心,教育与社会人口,人口制约教育的发展,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规模,人口质量制约教育的质量,人口结构制约教育的结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概念及作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也称总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普遍,学校,培养目标,特殊,课堂,课程目标,教师,教学目标,最具操作价值,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个体发展需要,培养自然人,罗梭人福禄奇,社会本位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公民,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辩证统一论,马克思,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关系,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基础,体育,基础和保障,美育,动力和升华,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各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素,个性,创,两全,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外国学制的影响,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的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制的出现,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在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根本-改变观念,第二节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单轨制,美国,双轨制,欧洲,英国,法国,前西德,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壬颁布,癸实施,长期戌美国,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首颁布,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首实施,承袭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男女不得同校,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资本主义性质,男女同校,学堂改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承袭美国,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优,育,改,促,提,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班级授课制,最早起源于德国,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勉,强,普,免费性,强制性,普遍性,强,普,基,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2006年修订,九年义务教育,终身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的培养,耶克斯利,终身教育,最早,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出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最终形成,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终身性,全民型,广泛性,灵活性,实用性,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依赖性,学生是未成年人,依赖父母,依赖老师,向师性,以教师为榜样,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最高体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与成人不同,学生有巨大潜能,学生有发展需要,学生的社会地位,多重地位,公民,未成年公民,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学生的主要权利,※学生,受教育权,最基本,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公民,人身权,身心健康权,最基本,人身自由权,搜身,关禁闭,人格尊严权,体罚,变相体罚,隐私全,日记,短信,成绩,名誉权,荣誉权,财产权,没收手机不归换,学生的义务,三个遵守一个努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个人行为规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第二节教师,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非专门化阶段,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教师不是专职的,专门化阶段,师范教育的诞生,世界最早,法国,基督教兄弟会,1681年,中国最早,南洋公学,上海交大,1897年,专业化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66年,教育工作,专门职业,教师,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传道者,传播道德,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授业解惑者,解除困惑,示范者,提供榜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朋友,分担喜怒哀乐,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且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时间上的连续,无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广延性,空间上的广延,无明确的劳动空间,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迟效性,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启蒙老师,间接性,教师劳动,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教师自身成为榜样,示范性,榜样,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的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的分类,权力威信,信服威信,教师威信的结构,人格威信,主要,学识威信,情感威信,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内,培养良好的风度仪表和行为习惯,外,培养良好的第一印象,外,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忠于教育,热爱学生,团结同事,以身作则,知识素养,政治素养,专业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教育理念,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控反思能力,心理素养,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健康的人格,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专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三阶段发展观,福勒,布朗,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成熟标志,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看别人,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看自己,开展微格教学,多练习,进行专门训练,多反思,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布鲁巴奇,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最基本,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贯彻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第三节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概述,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939年,勒温,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师生关系的内容,※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道德上的促进关系,心理上的相容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保障教学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方面,最关键,学生方面,环境方面,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学生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师生关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一词的由来,课程,最早,唐朝,孔颖达,专业术语,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类型,※内在属性,学科课程,知识,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经验课程,经验,杜威,克伯屈,优点,系统连贯的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缺点,不重视学生的经验,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知识,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综合课程,怀特海,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细提出,强调学科之间内容的关联性,不能取代分科课程,实施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呈现形式,是否具有计划性,显性课程,隐性课程,课程理论,课程理论的发展,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结构主义,布鲁纳,以学科结构为中心,要素主义,巴格莱,共同要素,新三艺,永恒主义,赫钦斯,永恒学科,经典名著,。
教师考试——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4、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a.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b.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c.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主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河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部分 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
W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2、 教育的三大因素 教育者彳受教育者I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注:这里第三点紫色部分书上写的是“教育措施”最多出填空。
)3、 教育的起源教育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b.教育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E 教育劳动起源说(凯洛夫)(三种起源要知道哪三种把人物对应上。
一般选择或简答)。
二、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 科。
(名词解释)2、 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a.《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书籍,诞生于战国后期,是中国J的教育学雏形(填空、选择)| b.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一《论语》; -c.墨家的教育主张。
3、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产婆术】2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与学习与游戏”的人,重视I早期教育;男女平等接受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2、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莫尔、 蒙田和培根其特征3、1、 2、 3、 人本主义; 古典主义; 世俗性; 贵族型。
4、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 (一般是简答、案例分析)1、教育终身化2、 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的学\ “灵魂转向”】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强调注重人在教育中的发展,主张 分阶段教育,提倡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4、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 < 1、教育学学科的诞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选择)J 3、教育学的发展 [(a.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于国民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 b.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I批判教育学c •当代教育学发展Id. •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专题二小学教育一、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及意义"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 v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学 1.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改革任务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
保障任务
交钱教师队伍建设;
保障经费投入;
较快信息化进程;
推荐依法治教;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分类
其他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托利尔洛
沛•西能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
第一次正式提出有关起源说,开始从神话像科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当代中国教育是指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开始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历程。
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是: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体现教育的人民性。
6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前
教育革命的主要措施:首先,派遣工农兵进驻学校,夺取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学生学习要到工厂、农村、军营中去。再次,为建立一套新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而否定了以往的教育整套的招生、升学、选拔、分配制度以及培养方式。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试题及答案
2019年特岗教师招聘《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试题及答案1.制约人们受教育权利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B.政治制度C.文化传统D.科技水平2.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B.政治制度C.文化D.科技3.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制度C.文化发展水平D.教育发展水平4.今天的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接续,反映了教育的()。
A.历史继承性B.文化多样性C.政治主导性D.经济制约性5.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功能的实现都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__________功能为前提的。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是__________。
7.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不随时代变迁而消失,这说明教育具有自身的__________关系。
8.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9. __________ 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10.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__________、全局性和基础性地位。
11.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12.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3.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1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15.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16.简述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7.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8.简述教育对政治的制约作用,也即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19.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20.试论述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都由政治决定。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受不同的受教育权。
2.【答案】B【解析】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就一定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因此,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2022年特岗教师考试特岗练习题—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特岗练习题—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进展在特岗考试中经常以单选题的形式消失,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留意对学问点的识记和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一、单选题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表明( )。
A.教育是传播学问B.教育是培育人的基本技能C.教育是传承文化D.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活动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分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其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育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故本题答案选择D。
2.一个社会的教育进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进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进展B.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进展C.教育经常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打算教育进展状况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进展特点,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进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生产力的进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可以超前政治经济,也可以滞后于政治经济,但AB两项分别只说了一方面,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
D项打算教育进展状况的是生产力,选项说法错误,故不选。
ABD均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择C。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经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教育经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D.教育现象最早消失于原始社会。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
选项A,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特岗教师辅导讲义——教育学
2012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讲义——教育学孙世强——09语文教育1班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1含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萌芽期—《学记》—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教学法)。
成形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成为独立学科发展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纵向: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横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
4我国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第一种是以美国教育理论为蓝本;第二种是以德国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第三种是以苏联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作为建构模式,凯洛夫的《教育学》。
我们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5教育学学科群:按照教育场所可分为:家庭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按照教育对象可分为:学前教育学、初等(小学)教育学、中等(中学)教育学、高等(大学)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普通教育学等按照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可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生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美学、教育统计学等等6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掌握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7怎样学习教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含义以及本质教育(广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狭义):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影向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1、自然人——社会人2、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3、教育要素的矛盾运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主导性受教育者----教的客体,学(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教育内容----媒介教育手段----途径关系: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016年招教特岗教师教育学课件
第一节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做作善也。
第一节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
三、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19c以后 特征: 1.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性质,蓝翔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突出:人员和形式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手段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 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 模仿”。美国孟禄是其代表人物。 错误之处: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 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 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 基、凯洛夫等。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 《学记》的思想: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 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 文1229字。 论教育的功能:君子如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 定性的矛盾。
第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特岗教师教育学1.1: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能够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教育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另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教育的生产性。
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它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
(7)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的民族性即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特别表现在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等方面。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另外,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
她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