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_防灾减灾规划

合集下载

防震减灾专项规划方案

防震减灾专项规划方案

一、前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灾减灾的决策部署,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专项规划方案。

二、规划目标1. 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使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2. 完善防震减灾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救援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等。

3. 加强地震监测预警: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发布。

4.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

5. 保障重点区域安全: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防震减灾措施。

三、规划内容1. 组织体系建设(1)成立市、县(区)防震减灾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2)设立防震减灾办公室,负责日常防震减灾工作。

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1)完善地震监测台网,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2)加强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实现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

3.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

(2)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 恢复重建体系建设(1)制定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确保灾区群众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5. 宣传教育体系建设(1)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2)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使人民群众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3.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防震减灾技术支撑能力。

4.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五、结语本专项规划方案旨在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规划全球范围内,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破坏,各国纷纷制定了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规划是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通过预防、减轻和应对地震灾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首先,建立健全地震监测系统是防震减灾规划的基本内容之一。

地震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地壳的活动情况,并提前预警,使人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应对措施。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周围地区的地震台网等设备的安装,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地壳的活动情况。

其次,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也是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建筑物设计和施工的监督,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一定强度的地震。

同时,对已有的老旧建筑物进行改造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对桥梁、堤坝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加固,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地震力。

再次,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和培训也是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震发生时,人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对于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常重要。

因此,政府、学校、社区等应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应急响应能力和自救自护能力。

最后,建立完善的灾后救援和恢复体系也是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内容。

地震发生后,及时有效的救援和恢复工作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至关重要。

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救援队伍和救援指挥系统,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支持,帮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困境。

总之,防震减灾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完善的灾后救援和恢复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规划PPT课件

防灾减灾规划PPT课件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确保应急物 资的充足和有效。
加强应急设施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应用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通信设施等应急 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 准确性,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进行灾害预警和预测。
PART 05
灾后恢复与重建规划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提升社会参与度和国际合作水平策略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 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防 灾减灾科技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
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与 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互救体系。
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03
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
国际合作机制及案例分享
国际组织合作
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性灾害。
双边和多边合作
推动国家间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
案例分享
介绍国际上成功的防灾减灾案例,如日本地震预警系统、美国飓风 防御体系等。
共服务水平。
产业恢复与振兴
支持受灾地区产业恢复 和振兴,促进经济可持
续发展。
PART 06
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社会参与途径和方式
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01
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识和意识。
社区参与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九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二)城市消防的对策和措施
• 城市消防的对策:
1、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依靠法制和科学技术开展消防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火意识 4、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
• 城市消防的常规措施:
1、从保证城市消防安全出发,合理布局易燃易爆工业生产和 仓库位置 2、合理设置城市消防站、点 3、正确设计城市消防车通道 4、正确设计城市给水管网消防水压、水量;设置市政消防栓 5、保证火警报警和消防指挥系统畅通
3.按照统一协调、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类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健全 相应的灾情监视、预报、预警、信息、指挥和救援网络。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七)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阶段
1、灾前:
预防、监测、宣传、演练、建设、管理
2、临灾:
报警、疏散、加固、物资储备
3、灾时:
救灾、抢险、指挥、通讯、交通
三、消防规划 (一)我国城市火灾概况
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的《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火灾统计数据表 明,1950年至2000年51年间,我国共发生火灾约344.7万起,死亡约 16.8万人,伤约3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0.4亿元。
而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发生火灾就有88.8万起,造成死 亡24564人,受伤43422人,直接财产损失约116.6亿元。
后十年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几乎是前四十年火灾造成财产损失 的两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教训是惨痛的。
《中国火灾统计年鉴》统计数据
年度
1950-1959 1960-1969
起数
600259 729405
死人
28640 45000
伤人
64754 79348
损失 (万元)
61269.5

防灾减灾计划书

防灾减灾计划书

防灾减灾计划书
一、计划名称
防灾减灾规划。

二、计划目的
制定本单位标准化的防灾减灾措施,健全应急预案,提高统筹处置水平,加强安全建设,减少灾害损失。

三、计划任务
1. 落实防灾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岗位防灾任务;
2. 架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各类应急预案;
3. 建立重要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
4. 开展防灾知识培训和演练,增强全员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5. 开展社区防灾宣传和指导,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四、重要措施
1. 编制《火灾防控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等各类应急预案;
2. 建立重要设施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消防设施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
3. 开展定期演练和失效演练,改进预案环节;
4. 开展社区防灾宣传,指导普通群众自救知识。

5. 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和讲座,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

五、计划安排
以上重要措施将在2022年全面开展,并于2023年全面实施细化。

六、预期效果
实施本计划后,能够提高单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有效防控和减轻各类灾害损失,保障单位安全和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总结与改进
计划实施期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计划内容。

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防震减灾工作规划。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科技支撑,全民参与,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三、规划目标1. 到2025年,初步建立完善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2. 提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

3.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四、主要任务1.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1)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2)加强地震预报研究,提高地震预报准确率。

(3)建立健全地震预警发布制度,提高地震预警覆盖率。

2.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1)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制定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方案。

(2)加强地震易发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提高抗震能力。

(3)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3.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3)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4. 加强宣传教育(1)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开展地震灾害避险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3)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教育水平。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

2.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3.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六、实施步骤1. 制定本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2. 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制定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方案。

3.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提高地震预警覆盖率。

4.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灾害的应急管理

灾害的应急管理
1.2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工矿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重点是保证生产设施在灾害发生时不遭严重破坏,减轻和防止严重次生灾害,特别是石油、化工、冶炼、采掘、水力枢纽、核工业等。 企业从计划、选址开始,直到建成、生产全过程都应充分重视防灾减灾规划。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的因素有很多,必须从地形地质、气象、地震、环保等因素多方面进行决策。 1. 地形地质条件 应主要考虑洪水灾害和地基下沉的影响。 2. 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综合的,因地区、时间、地理条件有很大不同。 3. 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同一规模的地震,发生在城市或山谷,震害的差异很大,企业在计划之初,有必要根据地形、地层、过去的地震史,预测震害率,并制定信息传播、避难、消防、救护、交通的具体对策。
1. 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 2. 保障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3. 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 4. 减少和防止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 ①地震引发的火灾; ②地震引发的山崩或洪水泛滥; ③地震引发的海啸或洪水泛滥; ④地震导致的饮用水污染、疾病流行及瘟疫。 5. 有利于抢险救灾工作的进行。 6. 有利于震后初期生活安排。 7. 有利于加速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1.防灾规划
科学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01
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功能布局。
02
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03
合理布置城市的道路系统。
04
评估城市防灾能力。如评估城市社会经济状况、防灾设施现状等。
05
城市防灾规划的目的是有准备、有计划地预防灾害,需要考虑的重点是:优选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规划有利于避灾、防灾、抗灾、救灾等社会功能与结构布局;强化某些社会职能性网点;据实补充减轻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建造物等。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减少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将探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挑战以及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首先,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提前预测和识别潜在的灾害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影响。

其次,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城市建设,避免在高风险区域兴建重要基础设施,减少灾害的风险。

此外,规划还能够提高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面临的挑战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城市脆弱性的增加。

大量的水泥和钢筋建筑物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使得城市更加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洪水、干旱等,给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此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如何保障庞大的人口安全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应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城市的灾害风险评估和监测能力,及时掌握灾害风险的动态变化,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采用抗震、防洪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此外,要加强城市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最后,要加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国际经验与借鉴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面,一些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例如,日本在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防范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

他们通过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标准等措施,大大减少了地震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减灾防灾工作计划

减灾防灾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2.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救援体系。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防旱、防震、防火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高效有序。

5. 保障受灾群众生活: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工作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2)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提高公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2.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1)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明确各级防灾减灾救灾责任。

(2)制定和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和及时供应。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防洪、防旱、防震、防火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4.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2)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5. 保障受灾群众生活(1)建立健全受灾群众救助体系,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工作要求1.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实效。

3. 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范文

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范文

防灾减灾工作规划范文一、前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制定本规划。

二、工作目标1.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2.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依法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4.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5.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国际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1.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1)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

(2)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

(3)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2.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2)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地震预警能力。

(3)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3.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1)修订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执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

(3)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4.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1)制定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规划,明确宣传教育目标和任务。

(2)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普及,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3)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技能培训,提高基层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5.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1)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科研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2)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3)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

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

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风险,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实施防灾减灾安全工作非常必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份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帮助机构或组织减少灾害风险,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制定防灾减灾安全工作计划是为了减少灾害对机构或组织的影响,保障人员安全,保护财产。

2. 原则:本计划制定的过程和实施过程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原则。

三、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1. 风险评估:开展全面的风险评估,对机构或组织面临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评估。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历史灾害数据、区域气象数据等,为制定灾害防范措施提供依据。

2. 灾害预警: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包括气象灾害预警、地震预警等。

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建筑防灾安全措施1. 建筑抗震设防:对储备资料、关键设备、紧急出入口等关键节点进行抗震设防,确保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的稳固性。

2. 防火安全措施:制定详细的火灾应急预案,包括消防设施的配置、消防培训等。

加强日常的火灾隐患排查和消防设备维护。

3. 电气安全措施: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制定电气设备维护计划,定期检查电线、电缆等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疏散逃生设施:合理布局疏散通道和疏散标识,制定疏散逃生预案,进行疏散演练。

五、应急预案与救援措施1.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制定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工作流程、人员职责、应急装备的准备等。

2. 应急物资储备:根据实际情况预先储备相关的应急物资,包括食品、水、医疗用品等。

3. 救援措施:组织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开展灾后救援工作,包括搜救、救助和疏导等。

六、宣传教育与培训1. 宣传教育:组织相关宣传活动,提高灾害防范的意识和知识,包括宣传海报、宣传手册、宣传视频等。

2. 培训与演练:定期进行灾害防范培训,包括灾害应对知识的培训和防灾设备使用的培训。

学校防灾减灾规划

学校防灾减灾规划

学校防灾减灾规划引言: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学校作为孩子们的第二故乡,确保校园安全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应对各种灾害风险,学校防灾减灾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一、识别潜在灾害第一步是识别潜在的灾害类型。

各地的灾害类型各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识别。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山火等,以及人为灾害如火灾、恶劣气候等都需要列入规划之中。

二、收集灾害信息从地理信息、气象数据等渠道,收集和分析灾害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校进行风险评估和规划决策。

信息的收集要及时、准确、全面。

三、制定应急预案每个学校都应制定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

预案应包括应急疏散、物资储备、救援协调等方面的内容。

预案的制定需要参考专业的规范和指南,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

四、加强应急演练定期进行火灾、地震等灾害的演练,以检验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演练应包括不同场景和情境,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熟悉应急程序和技能。

五、提升员工培训教职员工应定期接受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培训。

这包括了解灾害类型和相应的自救方法,学习急救技能和安全知识,提升应急反应能力。

六、维护设备设施学校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防灾设施和器材,确保其正常运转和有效性。

包括灭火器、防火门、消防通道等设备的检查与维护;以及报警器、应急电话等设施的使用。

七、完善通讯网络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通讯网络,确保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传达信息和指示。

包括紧急通知系统、广播系统、短信提醒等多种方式。

八、加强社会合作学校需要与当地政府、社区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通过联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高整体的应对能力。

九、宣传教育学校应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灾害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教育课程等途径,普及防灾知识。

十、规划改进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灾害形势。

防灾减灾规划

防灾减灾规划

灾害评估
对灾害规模及灾害破坏损 失程度的估测与评定
1. 灾前预评估 2. 灾时跟踪评估 3. 灾后终评估
防灾
1.在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时 两方面 2.在遭受灾害威胁时
抗灾

对固定资产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Biblioteka 灾害加固学——工程结构改造加固学 工程结构改造加固学研究使受损的工程结构重新恢复使用功能, 使失去部分强度或刚度的结构重新获得或大于原刚度的学科。 结构改造方案:加层、减柱、植柱 结构加固的原因:使用荷载增加、抗震加固、灾害后的结构或纠 正设计和施工失误、保护历史建筑 梁柱的加固方法:扩大截面法、粘钢法、置换法、绕丝法、粘贴 复合材料 楼板、屋面板的加固:粘钢加固、复合楼板、增加梁 桥梁、水池的加固:扩大截面法、粘钢法、置换法、绕丝法、粘 贴复合材料、预应力加固
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减灾工程的先导性措施
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2.发展情况 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灾害监测系统。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 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遥感技术
遥感(简称RS),就是“遥远的感知”, 遥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 远距离获取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根据 电磁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应用的技术。





人类文明的两大敌人:天灾、人祸,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 与各种灾害抗争的历史。 20世纪10项最具危害性的灾情 1、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4万人遇难 2、风灾:1970年孟加拉台风,30万人死亡 3、水灾:水、旱灾占自然灾害的60%以上 4、火山喷发:20世纪10万人死亡 5、海洋灾难:1960年智利海啸,1万人遇难 6、生物灾难:1945年缅甸鳄鱼一天吃掉900人 7、地质灾害:最大的一次大滑坡,19万人死亡 8、火灾:1938年长沙大火死亡3万人 9、交通灾害:1982年阿富汗隧道惨案死1100人 10、城市灾害新灾源:城市污染、有害气体

防灾减灾规划应急预案

防灾减灾规划应急预案

防灾减灾规划应急预案背景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不同类型的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防灾减灾规划应急预案制定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防灾减灾规划防灾减灾工作是当下非常重要的工作,防灾减灾工作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人员与物品两个角度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在防灾减灾规划方面,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构造、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社会条件等特点,开展灾害风险评估、防灾技术规划等工作。

在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时,首先需要对所处地区的灾害类型和灾害可能性进行评估,以制定不同的防灾减灾方案。

此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建筑规范,强化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建筑物的耐震能力。

同时,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库建设,防洪堤建设等。

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灾害,制定合适的预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应急预案制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灾害预警对于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发布灾害预警,及时进行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

常见的灾害预警方式包括短信、微博、微信等。

在制定预警措施时,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制定。

应急救援应急救援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分工,加强培训。

同时,应该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如救生艇、消防车等。

在实行应急救援时,应该快速反应,迅速投入工作。

基础设施保障灾害结束后,基础设施受损,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应该在预案中制定基础设施的恢复计划,如水电恢复、道路重建等。

同时,应该做好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如食品、衣服等物资的供给。

总结防灾减灾规划与应急预案是灾害防范的重要措施。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并开展严密细致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及时、准确、公开向社会发布灾害信息,保障公民权利。

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防灾减灾工作计划一、工作背景和目标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为了有效地应对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我们制定了以下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本工作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恢复重建,我们将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工作内容和措施1. 提升灾害预警能力- 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强化监测和预测能力,及时发出灾害预警信息。

- 加强与气象、地质等部门的合作,提高预警准确度和时效性。

- 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公众对预警信息的接收和应对能力。

2. 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规划- 制定全面的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估各类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影响。

- 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方面考虑灾害风险,合理布局、规模控制和防灾设施建设。

- 加强对灾害易发区域的监管,限制人口和建设活动。

3. 加强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各级应急机构的协调配合和响应能力。

- 提高灾害事故现场救援和伤亡事故处理能力,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 强化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加强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制定灾后恢复和重建规划,合理安排资源,推动受灾地区的持续发展。

- 加强灾后心理干预和社会康复,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 推动灾后教育和就业重建,提供受灾人群的教育和工作机会。

三、工作推进和监测机制1. 建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工作、制定计划和解决问题。

2. 制定工作任务和时限,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3. 定期开展工作督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四、预计效益和影响通过本工作计划的实施,预计将显著提高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有助于受灾地区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五、风险和挑战- 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能给工作计划带来困难和挑战。

防灾减灾教育计划

防灾减灾教育计划

防灾减灾教育计划近年来,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建立起全民防灾救灾的长效机制,防灾减灾教育计划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灾害教育的重要性、计划目标、实施措施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建立健全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贡献思考和建议。

重要性: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让人来不及做出应对。

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公众对不同灾害的认知,使人们了解灾害的种类、特点和预防措施,从而能够在灾害来临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另一方面,它可以培养公众的防灾减灾技能,包括火灾逃生、自救互救等,提高应对灾害时的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目标:防灾减灾教育计划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习防灾、懂得救灾、掌握自救”。

首先,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公众学习到防灾的知识,包括了解各种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学习避险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教育公众懂得救灾,包括了解救援机构的组织和途径,提高求救时的沟通和配合能力。

最后,让公众掌握自救的技能,包括掌握简单的急救知识和逃生技能,提高灾害发生时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效率。

实施措施: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可以采取多种实施措施。

例如,可以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从小就接受防灾教育,培养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包括举办讲座、演习和比赛等,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同时,各级政府和媒体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包括电视、广播、网络等,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水平。

资源整合:为了确保防灾减灾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可以进行资源整合。

一方面,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教师和教材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另一方面,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包括救援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组织等,形成广泛而有效的支持网络。

此外,可以整合科技资源,包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育宣传和灾害预警,提高防灾减灾的效果和覆盖面。

评估和改进:防灾减灾教育计划的实施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2008年1月23日第81条目标与防护要求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

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1)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第83条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1)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

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生态景观。

跨河构筑物应满足防洪要求,跨河桥梁应与规划洪水位之间保留适当净空,其中南沙河、北沙河、蔺沟河等跨河桥梁梁底高程须高于规划50年一遇洪水位1.0米以上。

(4)为了满足昌平区防洪排水需求,需要在区内实行上蓄下排、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水方案,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势条件,蓄滞洪水、限制下泄洪峰流量,综合利用雨洪,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标准对河道进行治理。

根据《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需对温榆河上游支流河道进行限泄,其中北沙河流域需通过上游现状低洼地、沙石坑以及规划的西峰山水库等蓄滞洪水2600万立方米以上,蔺沟河流域需通过上游现状低洼地、沙石坑以及规划的牛蹄岭水库蓄滞1000万立方米以上。

(5)昌平新城范围内,温榆河两岸绿化隔离带为200米;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两岸绿化隔离带宽度均为100米;东沙河绿化隔离带宽度为70~100米;其余河道绿化隔离带宽度为30~50米。

(见图9-1)第84条防震减灾(1)基本完成本区内主要隐伏断裂的判定及详细探测研究,新城布局要避开地震活断层,各项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新城重要建筑、居住区应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

对新城建筑物、基础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震害预测,完成现有房屋建筑、人口经济、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等资料更新调查。

建立和完善城镇抗震设防工作管理体系,基本完成新城和重点镇预定的地震小区划工作。

加强农居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农村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地震安全要求的农村居民点。

(2)建立区级抗震应急指挥部,建设地震指挥子系统,完成区级地震信息服务中心机房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并与市抗震应急指挥部的技术系统联接。

根据全市地震遥测台网、前兆观测台网和强震动观测台站系统建设的需要,落实本区内各新建台站点的选址,保护观测环境,保障台站间的通信联络。

(3)编制本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避难场所规划指标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为2~3平方米;一般临时(紧急)避难场所由于地点靠近居住地,规模较小,设施不完善,避难人少,因此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

固定(长期)避难场所,设施完善,规模大,避难人多,服务半径为2~4公里。

新城每年要完成2~3处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建立本区应急避难场所电子信息数据库和防震减灾宣传基地。

结合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建设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抗震救灾,将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抗震救援物资储备场所。

第85条地质灾害防治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对本区内重点地质灾害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逐步治理,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

(1)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为基础,构建区-镇(乡)-村-人的逐级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根据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设的需要,落实本区内新建监测站点的选址,对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实施重点监测,制定本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2)建成相对完善的本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高监测预报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实时查询,并与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联网。

(3)完成本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城镇和隐患区(点)的调查,以及交通干线、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开展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专项勘查、可研和立项。

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管理。

(4)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矿山地面沉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危险区中的居民逐步实施搬迁。

第86条消防规划本着"防消合一"的原则,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进行消防安全布局。

城市中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其它一些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应设置在安全合理的位置,与周围的建筑或场所保持规定的防火间距。

(2)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

(3)加大消防水源管理力度。

充分利用城市配水管网、河流湖泊、再生中水、山区水库塘坝等多种水源,结合城市各项建设、水系整治、避难场所设置消火栓、吸水井、取水码头、蓄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确保城市和森林火灾扑救的需要。

(4)扩大消防队站的综合救援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应急指挥系统。

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各区(县)设立一个消防支队。

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防火三个系统建设。

(5)建立综合性航空、水上等消防救助体系,改善消防备防环境(见图9-2)。

第87条人防规划在昌平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的有效资源,发挥抗震避难,防御衍生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等多重功能。

(1)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布局坚持人员掩蔽工程按与人口密度成正比配置和专用工程均匀配置、合理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地下吃、住、行、医、穿、用等设施配套,按照防空防灾一体化要求,提高城市总体防护能力、战时生存能力和战后恢复能力。

达到国家人防规定的人均1平方米掩蔽面积的要求,保障城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干道应多环相连、纵横贯通。

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

结合小区开发、高层建筑及大型建筑的建设,修建防空地下室,战时作为人员掩蔽工程;新建居住区按建筑面积2-3%修人防工程,对已竣工未按规定修建地下室的建筑,应按其总建筑面积的2-3%进行补建。

(3)加强指挥、通信警报建设,逐步建成无线电遥控警报网、有线和移动通信网。

按照国家标准增设警报设施,使城区警报覆盖率达95%以上。

(4)规划一定数量的地下通道,平时作地下商业街或过街道,战时用作疏散人口抢险抢修救护用。

结合城市建设情况,修建人员掩护工程,对地铁车站、地下商业街经过适当处理,皆可作为人员掩蔽工程。

(5)政府要使新建居住区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人防工程,并尽可能弥补城市空间功能的不足,以利于平时的充分利用。

要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进行主动防灾,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6)人防工程结合政府东迁、城区西扩和旧城区改造,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设。

(7)重要经济目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征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和同级军事机关的意见。

对应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项目,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建设、消防等部门不能办理相关手续。

第88条防止气象灾害建立对暴雨、大风、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10种气象灾害的预防体系,保障新城的气象安全,减少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损失。

(1)根据《北京市实施<气象法>办法》,必须加强气象设施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

(2)气象主管机构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评估气象灾害。

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以及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网络,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为新城的各行各业防灾减灾提供全方位的气象跟踪服务。

(3)各级媒体应安排固定的时间、频道或者版面,每天刊播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公众气象预报。

必须天气灾害来临前的24小时内,气象部门将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向市民发布预警信号。

(4)在机场、火车站、主干道、景区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设施。

此外,露天的大型娱乐、游乐、体育设施等五类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政府还应加强重点区域的气象设施建设。

(5)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

做好雨水再生利用和排洪的平衡。

(6)政府要加强气象业务和设施建设,配合上级部门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7)政府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应急指挥、反应、救援能力,完善雷暴、暴雨、大雪、沙尘暴、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专项预案,以及衍生灾害的应急反应预案,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