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快乐之道

合集下载

读《论语》,享受快乐人生

读《论语》,享受快乐人生

读《论语》,享受快乐人生《论语》一言以蔽之,“乐”。

讲的就是人生的快乐,以及如何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什么样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论语里面很多地方都提到了,略举几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此种人生可谓之“逍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此种“乐”,是人生的真意,也是孔子人生哲学的中心。

但孔子认为,快乐是求不来的,也不能去求,即非刻意为之,乃顺自然之性。

梁先生认为,“求”就是功利的表现,而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则从根本上是一个非功利的态度。

论语所讲的“君子”,就是快乐的人。

“君子坦荡荡”、“君子泰而不骄”、“君子道者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并不是要压制人性,不是平常人所理解的道德伦理的桎梏。

恰恰相反,他是为了让人性在更大程度上得到舒展,激发出生命的活力,人生应该是快乐,活泼,生机勃勃的,而不是生机滞塞,死气沉沉。

那不是他所追求的,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

怎样才能拥有人生的快乐?孔子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一个具体的方法。

上面说过,快乐是求不来的,但并不是说人在这个问题上无所作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其实有一个很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根本上说,他的学说就是教人安身立命,但和庄子不同,他并不超然世外,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统一于“乐”这个内核:不仅自己要有人生的快乐,还希望天下人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人生的快乐如果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或利益,那这种快乐必然是肤浅的,也是短暂的。

孔子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告诉我们,“乐”也好,“礼”也好,“义”也好,“仁”也好,都是出于人的心灵,是发自内心,发乎生命的自然行为,而不是由于外在的规则。

不是别人强制我这么做,也不是我“应该”这么做,纯粹是人的本性的自然体现。

《论语》中处处蕴涵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对诸如贫富、贵贱、苦乐、生死等问题,都很看得开。

论语:3个快乐的秘诀,每1个,都会让你笑口常开

论语:3个快乐的秘诀,每1个,都会让你笑口常开

论语:3个快乐的秘诀,每1个,都会让你笑口常开俗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这就说明,人的烦恼很多,快乐很少。

事实上,只要是人活着,就有思想;有思想,就有烦恼。

怎样减少自己的烦恼?也就是怎样增加自己的快乐呢?那就需要你想得开、想得明白、想得巧妙、想得美。

如何才能想得开、想得明白、想得巧妙、想得美呢?今天喜哥就给大家分享3个快乐的秘诀。

这3个快乐的秘诀,也就是《论语》“学而篇”的头一句话,原文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面所说的“说(通悦)”、“乐”、“不愠(yun四声,不怨恨)”,其实指的都是“快乐”。

这句话,既是3个快乐的秘诀,也是想得开、想得明白、想得巧妙、想得美的方法。

掌握了这个方法,好多事,你都会觉得快乐,至少不那么烦恼。

会心之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字面意思是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吗?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想,大多数人不会觉得快乐。

我们看自己的孩子,学习起来,开心吗?再想想自己小时候上学的事情,开心吗?所以说,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未必就是对的。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这里的“学”,指的是“学问”;“学问”,简单来说,就是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

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做人做事的道理,经常去学习、反省、体验,当你得到“自证”的时候,你就会获得一种“愉悦感”。

这种“愉悦感”就是“会心之乐”。

举个例子,以你的经验,你的朋友做某件事不对,你当然要劝他;但他偏偏不听,非要去做。

当他失败了,再回头找你的时候,就是你的“经验”或“学问”得到了“自证”。

这时候,你心里可能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脸上会挂着一种微笑。

当然,这种笑,不是嘲笑,而是会心之笑。

再举个例子,你某天,没有压住火气,和别人发生一场争吵。

事后,你觉得很不开心,心想如果当时压住火就好了,又觉得自己的反应幼稚。

这其实,就是你内心对做人做事的一种反省,反省是为了以后不再犯这种错误。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思想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的思想中,“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论语》中,孔子对“乐”的理解并不仅仅指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而是涵盖了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行为、言谈等等。

例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是他对“乐”的一种体现。

在孔子看来,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才能被
称为“乐”。

孔子也非常强调个人的修养和教育,认为只有通过正义的道德训练和坚定不移的努力,才能让人们真正地享受到“乐”。

他说,“修己以敬”,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真正地尊
重他人,并且显露出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此外,孔子也特别强调了“和乐”,认为只有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快乐。

他曾经教导学生:“朋友之间,有所不同,不相斥也。

”这表明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
的差异应该被接受和尊重,而并非被排斥和矛盾。

总之,在孔子的思想中,“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人类充实而有意义的
生活方式。

只有在道德标准、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方面全面考虑,才能真正地实现“乐”的境界。

“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人而不仁,如何能够快乐” 是一句出自《论语》的名言。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快乐。

仁爱是指人心中的善良和同情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和
无情。

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困苦和痛苦。

这样的人无法与他人建立真诚的关系,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

他在生活中会感到孤独和空虚,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与仁爱密不可分。

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关系,感受
到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暖。

当我们用心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他人的快乐和痛苦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满足和快乐。

与他人建立起的真诚关系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让我们感到生活有意义和价值。

没有仁爱的人往往追逐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和虚荣。

他们认为只有物质的财富和地位才
能带来快乐。

物质的财富并不能满足人类内心深处的需求。

只有通过仁爱之心,我们才能
真正感到快乐。

快乐又不仅仅是个人的享受,而是一种与他人共享的心情。

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我们才能感受到快乐。

当我们与他人一起分享快乐时,我们的快乐会更加丰富、持久。


乐是一种社会情感,是人们共同创造的。

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快乐,而应该关心他人的快乐。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
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用心倾听他人的需要和痛苦,并尽力帮助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真正感受到快乐。

乐在论语中的体现

乐在论语中的体现

乐在论语中的体现
在《论语》中,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的乐趣: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的乐趣。

2. 行善的乐趣:孔子提倡行善为乐,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雍也》),强调道德行为和公正正直的乐趣。

他认为通过行善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3. 友谊的乐趣: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友谊,他说:“朋友之道,言而有信,行而有敬。

”(《论语·子路》),强调真诚和尊重在友谊中的乐趣。

他认为通过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

4. 自我修养的乐趣:孔子提倡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论语·泰伯》),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和追求道德美德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论语》中的乐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乐趣、行善的乐趣、友谊的乐趣和自我修养的乐趣等方面。

通过这些乐趣的追求,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乐”的观念也有所表述。

从这些观念中,我们可以窥见孔子对于“乐”的理解和看法。

下面就让我们从《论语》入手,来看一看孔子的“乐”。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所穷不居,所乐不荒。

”这句话中的“乐”指的是生活的享受和快乐。

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一种生活态度,即君子不会放纵自己去追求肤浅的欢乐,而是会追求真正有意义的快乐。

这种快乐往往不是来自于物质享受,而是来自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愉悦。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乐”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快乐和享受,而是更注重内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乐得其志,小人忧得其志。

”这句话中的“乐”指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孔子认为,君子会快乐地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小人会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感到烦恼和忧虑。

这说明了孔子对于“乐”有一种更高远的理解,即乐在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短暂的物质享受。

这也表明了孔子对于人生的追求和目标有着更高尚的要求,认为真正的乐趣来自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和价值观。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还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忠信,敬鬼神而远之,一名2195926言而有信,行言有耻。

”在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这也是“乐”的一种体现。

他认为,真正的乐趣来自于内心的清净和道德的完善,而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物质享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于“乐”的深刻理解,即乐在于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清净和道德的完美。

这也反映了儒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的传统观念。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少而不学,老而无所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中的“乐”指的是人生的阶段性发展。

孔子认为,人生应该有一个阶段性的进步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智和修养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升和完善。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论语》学习425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论语》学习425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论语》学习425季氏篇第十六·五(425)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钱穆译】先生说:“对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对人有损的快乐亦有三种。

喜欢把自己节制于礼乐中,喜欢称道别人善处,喜欢多交贤友,这就有益了。

喜欢骄纵放肆的快乐,喜欢怠逸游荡,喜欢晏安淫溺的快乐,这就有损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

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述说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许多良友为乐,那是有益的。

以骄傲自满为乐,以纵情游荡为乐,以饮食欢聚为乐,那是有害的。

”节,调节。

钱先生解释为节制。

本章“乐”的三种读音同时出现,三乐的“乐”读五教反,音yào,喜爱,喜欢的意思。

骄乐的“乐”,音lè,喜悦,快乐的意思。

礼乐的“乐”,音yuè,音乐,乐器,乐工的意思。

再普及一下五教反,五教反也叫五孝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

先了解一下三种有益的快乐,一是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二是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三是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

通过礼乐的调节,使人中和有度,以此为乐,当然有益;宣扬别人的好处,即自己内心羡慕,有了相同的想法,同时又成人之美,当然有益;朋友多多益善,尤其是多贤德的朋友,当然也有益。

这种快乐既在内,又在外,内心愉悦,表情欢快。

我们再看三种有损的快乐,一是骄傲自满的快乐,二是纵情游荡的快乐,三是饮食荒淫的快乐。

骄纵放肆,就不能节制,难免自我膨胀;纵情游荡,难免无所事事,虚度光阴;饮食荒淫,难免玩物丧志,纵情声色,虽然有乐,但都是寻欢和作乐,不是有益的快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1. 引言1.1 孔子的乐观念孔子的乐观念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常常提到乐,认为乐是人生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通过乐可以达到身心愉悦,调和内外,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孔子认为乐可以调节情绪,使人心情愉悦,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认为乐可以提高人们的美德素养,使人更加善良和宽容。

在孔子看来,乐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团结和合作。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体验,是人们心灵愉悦的源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他常常在言行中强调乐观的态度,引导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的乐观念体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乐与礼的关系在孔子的思想中,乐与礼是密不可分的。

乐是指音乐、舞蹈等形式的娱乐,而礼则是指行为规范和仪式。

乐与礼在孔子看来都是重要的文化传统,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可以传承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而礼则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规范和秩序。

在孔子看来,乐与礼相辅相成,乐可以通过形式美感来引导人们向善,而礼则是通过行为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乐与礼的结合可以使人们在对立矛盾中寻找到平衡,既能感受到美的意境,又能遵循道德规范。

乐与礼在孔子的思想中都是重要的文化元素,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实现个体修身养性、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2. 正文2.1 乐在孔子的生活中乐在孔子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孔子认为乐是一种美好的心态,能够让人感受到快乐与愉悦。

在孔子的日常生活中,乐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他常常与弟子们一起歌唱、舞蹈,享受音乐的美妙,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孔子认为乐可以带来人心灵的舒畅和愉悦,可以促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朗,心情更愉快。

他认为乐是调节心灵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排遣烦恼,消除忧虑。

在孔子看来,乐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读《论语》体会快乐人生观

读《论语》体会快乐人生观

礼乐之乐:人文艺术之美善育人 乐处之乐:个人生活的通达自得
入世之乐:奔走于世的坚毅

当代大学生不快乐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迷茫:理想信念的缺失 (二)抉择:多元文化的冲击 (三)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四)挫折:目标设定不合理 (五)压力:就业前景的不确定 (六)困惑:人际交往的复杂化
儒家快乐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论语》一书,乃孔子遗训所萃, 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言为心声,书如其人。 司马迁曾言:“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史 记・孔子世家》)《论语》全篇,多于说乐,鲜于言苦。 按照李泽厚的论说,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中 国文化则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所追求的“乐”, 并非动物式的自然产物,而是后天修养的某种成果。 也许孔子豁达的人生态度、乐观坚毅的精神就是中国 “乐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源头。
读《论语》体会快乐人生观
选择、享受快乐、创造快乐
快乐观的教育是我国当前道德教育中容 易忽视又十分重要的教育 ,它是道德教育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快乐说不是享乐 主义 ;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 ,我们既不提倡 “禁欲主义”“苦行主义”也不提倡 “享乐主义”“纵欲主义”。 我们提倡一种“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快 乐观 ,我们今天分享的是:之前思修课上 进行的“选择、享受快乐、创造快乐” 的教育。
引子
《论语》中的乐观
《论语.宪问》中谈到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如果你心 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 便会有一种坦然的勇敢, 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 知仁义,爱自己,然后 内心真正快乐。 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
伴随快乐。
《论语》全面体现了孔子乐观坚毅的精神。孔 子乐天知命、通达坚毅的人格境界,伴随着儒 家学说的流布,已成长为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 精神底蕴。 在《论语》中,孔子倡导的快乐观和孔子所称 赞的生活之乐,探索乐之本、乐之基、乐之度、 乐之则的内在精神价值。孔子的观点对于引导 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追 求至真至善、至美至乐幸福人生具有重要意 义。

孔子的快乐人生智慧

孔子的快乐人生智慧

孔子的快乐人生智慧作者:朱吉元来源:《醒狮国学》2017年第09期纵观《论语》全书,时时可见“乐”,却无一个“苦”字。

《论语·学而篇》开篇就谈到人生之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得一种知识而能够应时实习,怎能不愉悦?有朋友从远方来,这又怎能不快乐无比?即使不见知于人,心里也毫不怨恨,这不就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这里就有人生的三大快乐:学习、交友、好心态。

其实,快乐正是孔子的人生的一大特点;追求人生快乐,也是孔子的人生智慧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生命经历来看,孔子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他幼年无父,少年失母,早年困窘贫贱,晚年连遭妻、儿之丧;他博学多才,道德高尚,富有修养,却不为当政者所用所容;他长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推行仁道,却四处碰壁,屡陷困境。

孔子有足够的理由愤世嫉俗,却始终能不为环境所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篇》),一生进德修业,乐观积极,自强不息,实现了个体身心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圆融,拥有了一个快乐的人生。

他曾经自我描述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篇》)内心快乐着,忘掉了一切痛苦和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都不知道了。

颜回的人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孔子自身的写照。

颜回家境困窘,生活匮乏,却安生乐生,心境愉悦,他的人生貌似贫困潦倒,实则随遇而安,平和喜乐。

孔子赞美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雍也篇》)从《论语》中可见,孔子很少以“仁”赞许人。

在孔子的学生中,颜回之所以能受到孔子这样的嘉许,就因为颜回能长久地做到“仁”,并能体验到超越贫富贵贱等外在境遇、回归生命本原的心中之乐。

孔子的“长处乐”,也正是在“仁”的内在精神追求和不断的道德修练中,才获得的人生境界。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从《论语》看孔子的“乐”张珈瑞“乐”,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肯定“乐”是人生命的正常需求,并且高度赞扬了“乐”的合理性。

如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流露“乐之情”的篇章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诗经》中的“乐”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酒之乐、朝会之乐等。

《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周代礼乐文明制度的载体得到世人公认的,孔子又是先秦礼乐文明的继承和传承者,因此《诗经》中的“乐”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孔子的人生思想。

一、音乐之乐读《论语》可以了解到,孔子是个痴迷于音乐的人,是通达声乐音韵,擅长弹奏古琴、吹笛吹箫的音乐大师。

孔子借助音乐去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翦伯赞先生称春秋时期为“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故而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斗争”。

社会的动荡和破碎,使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治国思想笼罩着一层幻梦。

生活于其中的孔子,没有将自己心中的斗志湮灭,他于音乐中去韬光养晦,他骨子里的劲道,就像一个习武之人,倔犟、坚毅、忍耐、韧性。

孔子认为音乐之乐不仅指的是音乐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更多的是音乐之乐中蕴含了孔子主张的礼乐制度和一种善、美的仁爱之心。

《论语·八佾》中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于不合礼制的音乐是深恶痛绝的。

《四书章句集注》对其解释为:“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从《论语·八佾》中可以看出孔子以音乐来反映社会等级制度,他没有单纯地从分析音乐本身入手,而是深入音乐的背后寻找更深一层的含义,即音乐的社会伦理道德。

孔子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至善至美的音乐应是快乐的,但这样的快乐不是违背社会等级、毫无仁义的轻佻浅薄之乐,而是有道德作支撑,遵循“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的合礼之乐。

《论语》中的快乐教学法之智慧

《论语》中的快乐教学法之智慧

【原创】《论语》中的快乐教学法之智慧作者:天地辉煌666【原文】《论语》学而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各种知识并且又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的内容便是关于学习的,并且讲的是学习之乐。

学习就要达到一种以学为乐的境界。

孔子自述的三种境界都在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以学为乐的传统,这种传统可能与《论语》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这里学习的三种境界,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可谓是当今学校教育之法宝,可称为人生求学的“吉祥三宝”。

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快乐教学方法之大智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就闪烁着快乐学习的智慧光芒!让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的过程;怎么才能使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去学习呢?“时习”尤为重要!一是当下的时习,反复的诵读、练习,使之熟练记住,能复述;进一步,要让学生能讲出来,老师、家长即使鼓励,赞扬,那么学生的自信心、快乐就来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着学习的内容去力行,那么学生最大的快乐、最持久的快乐,即为愉悦就来了!这样下来,学生就进入了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快乐的学习状态,将被动的不快乐学习,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状态。

试想一个想学习、爱学习的孩子,也一定是守纪律、爱老师的好学生,你不让他优秀都不行!打造一个和谐快乐课堂,这不正是学校教育、校长、老师一直苦苦追求的快乐教学方法吗?“夕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夕以其半成天下。

”试想,“至乐莫若读书,至要莫若教子。

”教师不要多少,只要读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就够用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教师一定要乐起来,只有快乐的老师,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学校教育的评判标准、能否出人才、出大人才,关键要看教师、学生能否进入快乐的学习的状态!就是孔子快乐教学法!这里家长也能助力实施,特别是小学阶段,在家里每天的家长陪伴,提问、表扬等等,学而时习尤为重要!祝中国教育早日步入家长、师生良性循环的快乐愉悦的教学金光大道!。

论语十二章以学为乐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以学为乐的句子

论语十二章以学为乐的句子
1、《论语》十二章中云:“学者无礼则乱,儒者无以立,贤者无以为言。

得此者乐而不变。


2、“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与朋友相悦,上下一体,这就是学为乐。


3、“以立学为念,以古为鉴,朝省夕察,自勉励,则学渐入佳乐。


4、“谨言慎行,居安思危,因事制宜,因人求己,做到这一点,乐而
生易。


5、《论语》十二章曰:“学习不仅要有刚富而欲善而友和,把知识变
成自己的乐趣,才能得到知识上的乐趣。


6、“贫者不贱于富,贱者不贵于贵,切记自己的本领,这样才能得到
学习上的乐趣。


7、“看淡世间物,看看自然风景,多一份心态的调整,就会从中获得
学习的乐趣。


8、“学习之乐,有法可循,勤劳而健全,定力而耐性,携准备而老实,这是学习的基石。


9、“贤者之学,乐在深入,勤能补拙,敏感调养,学以延年,乐安天下。


10、“学者要有自己的原则,坚守礼仪,尊重师长,避免成反,有以培
养乐趣。


11、“学习在吃苦中体会乐趣,努力而欣赏,有利于学习之乐,专心而
从容。


12、“把学习看作生活中的乐事,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比赛,积极发挥,获得学习的乐趣。

”。

论语的快乐真谛

论语的快乐真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论语》——孔子的快乐真谛于丹曾说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能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知足常乐。

富贵快乐,贫穷也快乐;当官快乐,为民也快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而不怨,富而不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孔子的“知足常乐”。

孔子说他的弟子颜回,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而对他自己: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如同天上的浮云。

”《论语》中有“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就是在家闲居,孔子也一样的快乐:衣冠整齐,容貌舒展安详,脸色显出和悦轻松的样子。

二、自得其乐。

如何获取快乐,则完全要靠我们自己。

《论语》开篇第一则,则就是孔子的“快乐宣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又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要快乐,就要培养正当有益的爱好。

孔子非常热爱自然,自然同样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就是孔子的快乐观。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他常常被音乐感动,感慨万端。

有一次,曾皙在谈志向时,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一番和治国平天下毫无关系的话来: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过来就是: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没想到,这样的逍遥自在,却得到了孔子的由衷赞扬: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是说:我点赞了!三是助人为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乐”的观念有着深刻的阐述。

他认为乐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对于“乐”的看法,以及他如何将“乐”融入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中。

本文将从“乐”的内涵和孔子的“乐”论述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孔子对“乐”的理解以及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启示。

一、“乐”的内涵我们需要了解“乐”的含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乐”的定义并不是指音乐或舞蹈,而是指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感和行为规范。

他认为,乐是一种有益于人的精神享受和道德提升的情感状态,是一种可以引导人向善向美的力量。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乎与来世不相见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自我反省和道德规范的追求,他认为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也正是孔子对于“乐”的理解,即“乐”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乐”可以在人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论语·为政》中,他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他认为人应该以追求道德美德为乐,而不是陷入肉欲的迷恋中。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还提到了乐观的心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善良、积极的心,就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就。

这与孔子对于“乐”的理解密不可分,他认为“乐”不仅仅是一种心灵愉悦,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乐”的理解是全面的、内涵丰富的。

他不仅认为“乐”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准则。

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乐”来修养自己的心灵,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乐”的理念。

古代关于快乐的典故

古代关于快乐的典故

古代关于快乐的典故有很多,这些典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典故,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快乐的内涵:
1. 孔子的“乐在其中”: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乐”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快乐,孔子认为学习、交友和修养身心都是人生中的乐事。

2. 庄子的“逍遥游”:
庄子在《庄子》中讲述了逍遥游的故事,其中描述了一种超脱物欲、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逍遥”,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快乐。

3. 孟子的“乐善好施”: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而乐善好施则是实现内心快乐的一种方式。

他提倡施舍和助人为乐,认为这是人性的自然表现。

4. 汉武帝的“乐府”:
汉武帝时期,为了娱乐和教化百姓,设立了乐府,收集和创作了许多歌谣。

这些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民的情感,其中不乏表达快乐和幸福的作品。

5. 曹操的“对酒当歌”:
曹操在《对酒当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

”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短暂,应当把握当下,享受生活的快乐。

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与外界纷扰无关。

7.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首诗表达了春天带来的生机和快乐。

这些典故和文学作品中的快乐往往与道德、哲学、自然和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古人对于快乐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孔子说的关于快乐的话

孔子说的关于快乐的话

孔子说的关于快乐的话孔子这个名字,真的是让人一提起来就觉得亲切又尊敬,简直是古代的智者代表。

我们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可能会忘记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

孔子说过“君子之乐在于心”,这句话其实是提醒我们,快乐并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心的那份宁静和满足。

想想看,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小事让我们发笑,比如朋友间的调侃,或者一顿美味的饭菜,甚至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哈哈,真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有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察觉到。

说到快乐,其实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太一样。

有的人觉得吃到好吃的就是快乐,有的人觉得和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就满足。

孔子就像个老朋友,他说的这些话,就像在耳边轻轻提醒你,哎,别光忙着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偶尔停下来,享受当下的快乐。

这不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活在当下”吗?想想那些加班熬夜的人,拼命工作却总觉得累得不行,放松一下,看看电影,或者去公园散步,这样才算得上活得精彩,对吧?孔子说“无欲则刚”,这真是个绝妙的观点。

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些虚幻的目标而拼命,结果不仅得不到想要的,心情还糟糕透顶。

就像有时候为了买一件心仪的衣服,居然花掉了一个月的工资,最后却发觉没时间穿。

多傻呀!这不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吗?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真正想要的,可能只是身边的人和事儿,以及那种简单的快乐。

坐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心里就觉得特别满足。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儿,孔子常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学习能给人带来快乐。

这一点真的是让人深有感触。

学习新的东西,不仅能够提升自己,还能找到乐趣。

翻开一本书,或者参加一个兴趣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原来我也可以这样玩。

哈哈,试想一下,学会一门新技能,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窗,透进来的阳光简直让人心情大好。

就算是碰到难题,也没关系,享受解题的过程,这才是关键。

说到底,快乐就是一种心态。

孔子教我们要宽容,要理解别人。

想想,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多一点包容,对生活多一点幽默,快乐就会悄悄溜进我们的生活里。

《论语》中关于快乐的部分重要章句

《论语》中关于快乐的部分重要章句

《论语》中关于快乐的部分重要章句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之后,时刻将其运用于实践之中,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正是君子所为吗?”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样可以算不错了。

只是还不如贫穷却能保持快乐,富有却又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说,'治学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身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的话中举一反三,我现在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孔子说:“《关睢》这首诗,(情感表达适度,有节制),既不过分快乐,也不过于忧伤。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约束自己,也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仁者因为做到了“仁”,所以任何情境下都能安然自得;智者(有大智慧的人)因为做到了“仁”,所以可以给身心带来益处,任何情境下都能怡然自乐。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真是品质高尚啊!吃着粗茶淡饭,住在破旧的小巷里,一般人都会为这样穷困清苦而忧虑不堪,颜回却依然能够做到怡然自乐。

颜回真是品质高尚啊!”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知道并去做一件事,不如喜欢做这件事;喜欢做这件事,又不如以此为乐。

”(比如学习、工作)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中表达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

论语中表达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

论语中表达安贫乐道精神的句子是1. 论语中表现了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安贫乐道的句子【原文】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

疏食,粗粮。

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

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

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

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读解】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

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2. 《论语》十二章中那几则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孔子的主要思想: A、政治思想。

以“礼”和“仁”为核心。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

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论语16.5

论语16.5

论语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损的快乐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交贤德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

以骄泰为快乐、以游荡为快乐、以吃喝宴请为快乐,便有损了。


这里说了三种好的爱好和三种坏的爱好。

我们接受的教育,常常说到一些名人伟人对某些事情很专注,传为佳话。

同时,我们也熟知一个成语叫做“玩物丧志”。

同一种爱好,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同样是喜欢吃,有的人只是好吃懒做把自己吃穷,有的人却吃成了美食家名利双收;同样喜欢收藏,有的人只能往家里塞了一堆破烂越藏越穷,有的人则因收藏而获得巨大收益或成为专家;都说读书是好事,而因为读书把自己读傻的人也不少见。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快乐之道
有很多人认为,智慧是上天赐予我们与生俱来的一份礼物,我起初也保持着同样的观点,可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学习了《论语》,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明白,真正的智慧应是以一本本好书,是经过一点点经验累积而成的。

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家庭走进了学校,从学校走进了社会,慢慢的,我们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累,是因为被很多的重担所压,以至于都没有时间享受,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赚钱而赚钱,甚至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赚了钱要干嘛,所以会觉得快乐离我们原来越远。

那么快乐的智慧究竟是什么,谁还懂得快乐的真正含义,我们究竟该如何保持快乐呢?在老师带我们学习了《论语》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话中,孔子点出了人生三要事,即“学习、交友、调整心态”,这些都是能让你保持快乐的法宝。

“学而时习”就是不间断的学习,时常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试想如果一个人真真正正陶醉在学海中,那么他就会觉得不间断的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发自内心对学习的热爱,是能够保持终身学习的坚持,这种精神,不就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道明了“交友”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快乐大多时候都是建立在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受,一个人能够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在需要帮助或者想要分享快乐的时候能出现在身边,是何等乐事!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善于调整心态的能力。

如果你的才能不被人所了解,或者你的作为被人误解,先不要急于表现愤怒,而是要认真思考自己不被人所知的原因。

正如孔子说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病,即“担心”。

这句话正好与“人不知而不愠”向照应,前者是表达了心态调整的重要性,后者是告诉人们要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就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了。

可见调整心态的智慧是多么重要。

在经过学习后,我懂得了人活着需要一种“能自宽”的调节智慧,从而让自己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俗语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存的压力往往让人喘不过气,许多人都会对自己的生活抱着不满的态度,但是仔细想想,在你遇到不公平的时候,你是否能够用良好的心态来化解自己内心的愤怒,或者是在你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发现而沮丧的时候,你应该想一想,是否有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并没有达到“金子”的程度,你的光芒或许还不足以照亮你自己。

《论语》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持快乐,只要你参悟了快乐的秘诀,那么你就可以找到最简单最真实的快乐,并且把这份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