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摘要】:契诃夫不但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而且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齐名。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社会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他常被人称作“中国的契诃夫”。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各自重要代表作《祝福》与《苦恼》,以此探究它们创作内在的相似性。

【关键词】:契诃夫《苦恼》鲁迅《祝福》比较分析相似性鲁迅与契诃夫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但是他跟契诃夫一样,都坚定地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与俄国极其相似。

正如1935年,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中,为了驳斥某些文人宣扬的所谓的“永久性文学”,鲜明地指出:“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许多学者这么说。

对啦,也许永久的罢。

但我自以为,与其看薄凯契阿、雨果的书,宁可看契诃夫、高尔基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 到4页)文学艺术不是空中云,镜中花,它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表达。

鲁迅也曾说,契诃夫是他“顶喜欢的作者”②(巴特莱特《新中国的思想界领袖》,见李何林编《鲁迅论》北新书局1930年第146页)。

由此我们可略知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受到契诃夫的影响。

契诃夫的《苦恼》,写于1886年,堪称一部经典。

小说写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去不久的儿子,以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白马诉说。

这是一个朴素平淡的故事,但历来很受推崇。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一部第一流的小说;高尔基对姚纳的遭遇产生强烈共鸣,称赞它是一部非常真实生动的作品,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当年他在面包房工作的时候,传来他外祖母去世的消息,他感到万分憋闷,很想找个人讲讲他的外祖母,可是没有人听他讲,他的这个心愿也就永远埋在心底了。

探究《祝福》与《苦恼》

探究《祝福》与《苦恼》

《祝福》与《苦恼》探究一、《祝福》与《苦恼》主要内容(一)《祝福》作者是鲁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是鲁迅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二)《苦恼》作者契科夫,写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通过坐车的人,跟别人谈谈他才死去不久的儿子,以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是军官、地痞、年轻车夫没有一个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白马诉说。

二、探究两个不同的社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样的悲剧?(一)引入故事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封建社会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仍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

(二)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下,探究悲剧的原因1.祥林嫂和姚纳身份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受人欺凌,没人理会。

2.祥林嫂和姚纳所处的背景有什么相同之处?A.封建社会的压迫B.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冷暴力(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三、探讨社会冷暴力对人性的影响(一)小组合作找出祥林嫂和姚纳向别人诉说自己不幸之后,人们的反应。

例子:《祝福》“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摘要: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本文即从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之比较中通过两位文学大师透视人类灵魂的细腻笔触去感受不同人物给我们带来的同样强烈的心灵颤动。

关键字:人物设置;倾诉;倾听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

鲁迅在留日时期便开始接触契诃夫的小说,鲁迅多次说过他顶喜欢契诃夫,他在国内也一直重视译介契诃夫作品,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受契诃夫影响的痕迹。

但是与契诃夫小说带给我们的忧伤相比,鲁迅揭示的伤痛似乎更为深刻,或者说烙有鲜明中国文化的鲁迅的小说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心理认同感。

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表现人物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两篇小说虽同为短篇,却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既让人掩卷沉思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时又由衷感叹两位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同情,一种人性中的美德。

面对弱者的倾诉,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我们就会获得这种美德。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个 不 分 国 界 、时 代 的 困 境 。
被痛苦包 围 ,这种痛 苦在心里反 反复复 已经 熟读成诵 ,意识到 自己随 时
可能被痛 苦的大海吞 噬 ,于是努 力要把痛苦 讲 出来 以求得片言 只语 的同情 和 安慰 ,这 实际上是人 的一种 自救本能 。在风 雪 中,姚 纳一边艰难地 赶车 ,一
把契诃夫 的短篇小说 《 苦恼》 与鲁迅 的 《 况福》放在 一起 阅读 ,使人感
慨唏嘘万千 。
位 彼得堡 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 了丧子 之痛。在一个风雪交加 的夜 晚 , 老马夫 连续 四次想把 这种伤痛 诉说 给人 听 ,但没有 一个 人愿 意倾 听。军 官 、

寻欢作 乐 的三 个年轻 人 、看 门人和 年轻 的车夫都匆 匆行 走在 自己的世界 里 , 对他人 的苦恼既无 兴趣 亦无 耐心 ,更无关 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 向 自己的 马
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 “ 我儿子死 了” :他卑躬屈膝地对待 所有 咒骂侮辱甚至 挨打 ,当然 是 因为小人 物 已经 习惯这种屈辱 ,也是为 了能有机会 向这些陌生

人讲述 自己的悲伤 。当他决心 与一个看 门人 去 “ 攀谈 ”并 被看 门人粗鲁 地赶 走后 ,他 “ 伛下腰 ,任凭苦恼来折磨他 ” ,但没过 五分 钟他就仿佛感到 了 “ 锐 利的疼痛” ,无法 忍受 ,于是不顾一天的劳动成果 还不够他和马吃饱 ,就决定 回住处 去。但 回到住处也没 有人愿意 听他 的讲述 ,还 未开 口,起来 喝水的年 轻人就 睡着 了。在 整个过程 中 ,姚纳尽管 小心翼翼 ,讲话支支吾吾 ,但都是
“ 红 了眼圈 ” ,最 后 会 收 留 她 。 鲁
鲁迅 的悲 伤与绝望 则把人 带人无
底 的深 渊 。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

从作家和作品方面比较鲁迅的《祝福》和契诃夫的《苦恼》摘要: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本文即从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之比较中通过两位文学大师透视人类灵魂的细腻笔触去感受不同人物给我们带来的同样强烈的心灵颤动。

关键字:人物设置;倾诉;倾听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

鲁迅在留日时期便开始接触契诃夫的小说,鲁迅多次说过他顶喜欢契诃夫,他在国内也一直重视译介契诃夫作品,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受契诃夫影响的痕迹。

但是与契诃夫小说带给我们的忧伤相比,鲁迅揭示的伤痛似乎更为深刻,或者说烙有鲜明中国文化的鲁迅的小说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心理认同感。

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表现人物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两篇小说虽同为短篇,却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既让人掩卷沉思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时又由衷感叹两位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同情,一种人性中的美德。

面对弱者的倾诉,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我们就会获得这种美德。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

《苦恼》与《祝福》之比较本文将通过比较“苦恼”与“祝福”这两个关键词,探讨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区别与。

我们将先概述每个关键词的含义,然后分析它们对人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解除苦恼和增强祝福的方法。

“苦恼”是指人们感到忧虑、不安、痛苦或失落的情绪。

这种情绪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当这些压力超过了个人的承受能力,便会使人陷入苦恼的情绪中。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苦恼。

例如,工作中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佳、与家人争吵等,都可能让人感到苦恼。

这些苦恼的表现形式可能因人而异,但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祝福”是指对他人的美好祝愿或祈福,它能够带给人温暖和力量。

祝福可以是对他人的帮助、关心、鼓励和支持。

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祝福。

例如,生日时收到祝福,困难时期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是在成功时听到鼓励的话语。

这些祝福能够让人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提高士气。

为了增强祝福的力量,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人在挫败中重新振作;积极传递正能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苦恼”与“祝福”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绪。

虽然它们看似相反,但实际上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苦恼”可能促使我们寻求帮助和关怀,进而感受到“祝福”;另一方面,“祝福”也可能为我们减轻压力和苦恼,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合理应对苦恼和增强祝福。

遇到苦恼时,我们要勇敢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我们也要懂得感恩他人的祝福,珍惜身边人的关怀和支持。

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用“祝福”来化解“苦恼”,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苦恼”与“祝福”,并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那么,大家曾在生活中感受到哪些“苦恼”和“祝福”?请在评论区分享大家的经历和感受吧!在文学的海洋中,两位伟大的作家契诃夫和鲁迅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性的悲欢离合。

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兼论中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渊源

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兼论中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渊源

版杂 文集 《 热风 》。此后几乎每年 都有杂感集 问世 。在2 年 0
代 中 期 , 曾参 与创 办 《 原 》 周 刊 、 《 丝 》周 刊和 文 学 社 莽 语 团末名社 。12 年后先后在 中山大学 、厦 门大学任教授 。 97 由此 可见 ,鲁 迅和契诃夫 同属 划时代的伟大作家 ,他 们 在大革命 时期 ,高扬批 判现实主义 的大旗 ,不遗余力地做 旧 制度 的掘 墓人 。两位 文学 巨匠都接触 过社会上大量 的 “ 小人 物 ”,同情并关注着他 们的悲惨命运 ,在他们 的作 品中,都 无一例外深深地打上 了作家感情的烙印。
两部小说同属于对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
两部 小说都是在 国家社会动荡 、政府 统治最黑暗 、人 民 深 受压迫而苦 不堪言 的大背 景下写成 的,因此都 比较客观和 直接 地反 映了当时 的社会状 况,对 旧社会 的阴暗进行 了无情 的揭 露和 批 判 。 契诃 夫 的 《 苦恼 》写 于 1 8 年 ,这 时候 正是 沙皇俄 国 86 最 黑暗的时期 ,俄 国广大工农 陷入 了极度贫 困和 大量破产 的 悲惨 境地 ,资产 阶级 自由派在 沙皇的高压专制 统治面前俯首 贴耳 ,不敢违逆 ,不愿意正视社 会现实 。一些 小市民卑微麻 木 ,苟且度 日,沉 沦于黑暗之 中……面对社会上 诸多弊端 , 作 者 一 方 面 强 烈 不 满 , 另 一 方 面 又 受 到 时 代 的局 限 , 苦 于 找 不到 出路 和正确答 案。 因此 ,他 在作品里 ,除了抨击 反动统 治 、批 判 黑 暗 现 实 外 , 还 无 情 地 揭 露 了 当时 俄 国在 反 动 政 府 的统治下 ,小市 民的庸俗和丑恶 。 鲁 迅 的 《 福 》 写于 12年 2 ,故 事 也 以中 国2年 代浙 江 祝 94 月 0 东部的农村乡镇作为写作背景。此前,中国发生 了两件惊天动 地的事件 ,其一是1 1年 由孙 中山领 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 了满 91 清王朝封建专制的统治。其二是1 1年 由知识分子发起 的,目 99 的 在 于 反 帝 、 反 封 建 和 提 倡 新 思 想 与 新 文 化 五 四运 动 。 《 祝 福 》 完 成 于 辛 亥 革 命 和 五 四 运 动 之 后 的 北 洋 政 府 执 掌 政 权 的 黑暗时期 。当时的 中国虽然 已推翻 了封 建腐败的满清王朝 , 但 时局动乱 ,军阀割据 ,战祸连连 ,民不聊生 。封建势力和 封 建思想仍然 是死死束缚 中国老百姓手脚 的桎梏 ,而妇女受 害 尤为 严 重 。当 时的农 村 妇女 不仅 受 到 “ 座大 山”的压 三 迫 ,还惨遭 根深蒂 固的封 建礼教及迷信邪说的蹂躏和毒害。

小说《苦恼》与《祝福》对比阅读

小说《苦恼》与《祝福》对比阅读
曲, 用“ 心” 歌唱。
作者单位 : 江 苏 省 江 阴市 澄 西 中 学 ( 2 1 4 4 4 1 )
1 4
诬 丈 2 0 1 5・ 5
谁 在乎这个 孤 身一 人 的可怜 老 者?有 谁会 在 乎 失 去儿子对 他来 说 意味 着多 大 的痛 苦 ?他们 没 有 心思去关心 老人儿子 的生死 , 他们都 在 寻找 自
契诃夫的小说 《 苦恼》 写 的是一位 在大雪
纷 飞 的夜 晚 出 来 找 活 的老 车 夫 姚 纳 -波 塔 波 夫, 老 人 因为儿 子 刚死 , 极 想 找人倾诉 一 下丧 子
之痛 。在 拉客 人 的 时候 , 他 千方 百 计 地 想 在 客
感悟 生 活 , 思考 人 生意 义 , 丰 富个体 的情 感 。契 诃夫 的短篇小 说 《 苦恼 》 和 鲁迅 的短篇 小 说 《 祝 福》 在 刻 画 人 物 和 表 现 主 题 上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同样 表现 了 内心凄苦 , 渴 望别 人 同情 而不 可
准备。利用双休 日时间 , 通过网络、 参考书
等渠道 收 集资 料 , 居 住 距 离 近 的 学生 可 以进 行 互相交 流 探讨 , 并力 争使 资料 比较 完备 。 合作 。班 级 小 组 交 流 、 探讨、 完 善 相 关 资 料, 主要从 资料 的 针对性 、 完备 性 等方 面对所 选 资料 进行 完善 , 然 后形成 研究 成果 。
小说《 苦恼 》 与《 祝 福》 对 比阅 读
于 坤
伟 大的作 家 总能用最 朴 素 的笔 还原 出最 真 实 的生 活底 色 , 并 在人 物 塑 造 中融 入他 们 对 人 生 的悲悯 和关 怀 。阅读 他 们 的作 品 , 读 者 从 中

_苦恼_与_祝福_之比较

_苦恼_与_祝福_之比较

大 众 文 艺133一、一样的痛苦别样的诉说《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一样,都是经历了丧子之痛。

对于姚纳的儿子库兹马姚内奇和祥林嫂的儿子阿毛,作者都没有运用太多笔墨,但是沉重的哀伤仍旧通过一个父亲和母亲的口中流露出来。

不仅仅因为是对于年轻生命逝去的惋惜还因为他们在父母的眼中都是那么的乖巧——姚内奇是个赶车的好把式;阿毛被狼咬死但手中始终仅仅捏着盛豆的小篮……尤为令人感伤。

郁积在人们心中的苦楚在倾诉中才能得到释放,心灵的伤痛通过倾诉才能渐渐被抚平,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姚纳和祥林嫂都需要通过倾诉来缓解痛苦,然而他们却遭遇到不同形式的冷漠。

丧子之后尤为不愿面对孤独的姚纳希望通过走进人群来驱散孤独,由他人的倾听来缓解苦痛,但是他的更加凄苦的处境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听他诉说悲伤,题引“我向谁诉说我的痛苦?”让我们在阅读中直接感受扑面而来的忧伤。

穿梭于马路的上千个行人,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姚纳的诉说,也没有一个人看得见他的苦恼。

同始终无人倾听的姚纳相比,祥林嫂仿佛是幸运的,她第二次出现在四嫂面前时便得以倾诉自己的遭遇,甚至有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她讲述凄苦的故事,然而最后竟是满足的离去,因为她们只是来听故事,终于在祥林嫂反复诉说之后连故事也懒得听了。

姚纳的无人倾诉与祥林嫂的有人可诉看似不同却反映了世人相同的冷漠。

结果是姚内奇在几次尝试诉说而无人倾听之后终于明白向别人诉说已经没有用处;祥林嫂则是从人们又冷又尖的笑影中感到再没有开口的必要。

一样的痛苦,别样的诉说,引来的却是同样的冷漠。

二、含泪的微笑与隐匿的伤痛契诃夫从似乎可笑的表面显出悲惨的本质,从看得见的笑中挖掘到看不见的泪;鲁迅则是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下隐伏着沉重的悲痛犹如平静海面下隐藏的巨大冰山。

在《苦恼》中,可以看到姚纳几次的笑,这笑中却仿佛是要滴出泪来。

在首次尝试给军人诉说时,他先是动了动嘴唇“但喉咙却只是吐出一些嘎哑的声音”,接着“一笑把嘴撇歪了”;面对三个痞气青年的恶意玩笑他也只是笑笑说“享福的老爷”。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

2014.11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阅读,使人感慨唏嘘万千。

一位彼得堡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了丧子之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马夫连续四次想把这种伤痛诉说给人听,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军官、寻欢作乐的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年轻的车夫都匆匆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苦恼既无兴趣亦无耐心,更无关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向自己的马一股脑儿地倾诉了悲伤,马儿“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契诃夫《苦恼》,安徽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1998年版,汝龙译。

下同)。

小说有个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去讲给谁听啊?”。

如果说契诃夫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则展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

无论如何,讲述都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

被痛苦包围,这种痛苦在心里反反复复已经熟读成诵,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痛苦的大海吞噬,于是努力要把痛苦讲出来以求得片言只语的同情和安慰,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救本能。

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

三个年轻人取笑姚纳的帽子是彼得堡最糟糕的帽子,姚纳嘻嘻笑着说“这帽子本是不行啦”;三个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

当他决心与一个看门人去“攀谈”并被看门人粗鲁地赶走后,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但没过五分钟他就仿佛感到了“锐利的疼痛”,无法忍受,于是不顾一天的劳动成果还不够他和马吃饱,就决定回住处去。

但回到住处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讲述,还未开口,起来喝水的年轻人就睡着了。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读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读

倾听也是一种同情——小说《祝福》《苦恼》比照阅读伟大的作家,总能用他最朴素的笔,还原出最真实的生活底色,并在作品中融入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和关怀,通过他们的作品让读者从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意义,丰富个体的情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在表现人物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这两篇小说虽同为短篇,却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后既让人掩卷沉思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同时又由衷感叹两位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让人深切感受到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同情,一种人性中的美德。

面对弱者的倾诉,其实只要我们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我们就会获得这种美德。

契诃夫的小说《苦恼》写的是一位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出来找活的老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因为儿子刚死,老人极想找人倾诉一下自己丧子的痛苦。

在他拉着客人的时候,总想在客人面前提及儿子死了这件事。

每次他都用最卑微的声音引起他的话题“老爷,我的那个……儿子在这个礼拜死了”。

这时候,如果有谁能想到这个可怜的老人现在是孤身一人,失去儿子对他来说意味着多大的痛苦,因此对他表示一下最起码的同情,那么老人也许会好受些。

因为,儿子死了,对老人来说,这种痛苦也只能去忍受,可是有人倾听他的痛苦,毕竟可以从心理上得到点安慰。

但是,有谁同情他呢?那些乘客们根本就不想听,他们哪有心思去关心老人儿子的生死呢?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快乐生活。

他们不是老人的倾听者,他们只会因为嫌马车跑慢而大声呵斥“老干巴猴”快点,然后再在老人后脑勺上加上一个“脖拐儿”!所以,虽然老人一再地想对客人讲起他儿子的死。

可他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辱骂和戏弄。

倾听者的缺失使老车夫姚纳的痛苦无处宣泄,可是他又渴望能有人倾听,契诃夫用他一贯冷峻的风格不动声色地、细腻地将人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小说在描写姚纳想找个倾诉的对象的时候写道:“姚纳的眼睛急切而痛苦地来回打量着街道两旁过往的人们。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A Brief Comparative Remark on Misery and Blessing
作者: 洪丽霁
作者机构: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出版物刊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75-81页
主题词: 《苦恼》 《祝福》 人物设置 动物描写 叙事类型
摘要:契诃夫的《苦恼》和鲁迅的《祝福》,在人物设置、动物描写、叙事类型等几个方面均不无接近之处,由此可以见出《祝福》在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对《苦恼》所作的吸收与借鉴,但它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模仿或复制的结果,《祝福》通过对乡土中国的人与事的言说,显示出了作者鲁迅特有的艺术个性,并烙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的印迹。

小说《苦恼》与《祝福》对比阅读

小说《苦恼》与《祝福》对比阅读

小说《苦恼》与《祝福》对比阅读
于坤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伟大的作家总能用最朴素的笔还原出最真实的生活底色,并在人物塑造中融入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和关怀。

阅读他们的作品,读者从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意义,丰富个体的情感。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和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同情而不可得的底层人物的悲剧命运,读后让人在同情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时,由衷感叹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于坤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 26606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倾听:共同的心灵呼唤——小说《祝福》《苦恼》对比阅读
2.求同析异探因寻果——以《苦恼》和《祝福》比较阅读为例
3.《祝福》小说本体与学习主体的辩证融合
——兼与《苦恼》组群比较4.《祝福》小说本体与学习主体的辩证融合--兼与《苦恼》组群比较5.《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

《苦恼》与《祝福》比较略论《苦恼》与《祝福》是现代文学中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的生活问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就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点以及对读者的启示。

首先,从情感上看,两部小说有着很大的区别。

《苦恼》主要表现出人们在压抑和煎熬中的苦恼,对生活的不满和绝望。

全书围绕着男主人公张君宝的离婚、失业、父亲病逝等事件展开,生活的失败和挫折不断,人物的内心十分痛苦。

相比之下,《祝福》则更偏向于人生的喜悦和美好。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在重重困难中把孩子抚养成人,终于得到了他心中的祝福和满足。

小说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其次,从角色性格上来看,也可以发现两部小说的区别。

《苦恼》中的人物多表现出消极、孤独、无助等情绪,如男主张君宝、女主白秀英、以及周遭的人陈阿婆等。

他们都经受了家庭、社会带来的强大打击,无法摆脱痛苦。

相反,《祝福》中所塑造的人物则具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力。

小说中的流浪汉在诸多坎坷中却没有失去对人性的信仰,他愿意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而奋斗。

对比两部小说的人物性格,不难发现,同样是在命运面前苦恼或坚持,但心态则完全不同,前者难以逃脱,而后者则正视并接受生活的挑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两部小说的写作风格也较为迥异。

《苦恼》的语言朴实、暴露,把人物内部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对心灵的描写让人深有共鸣。

相比之下,《祝福》则显得更为优美、流畅,既抒情又富有幽默感,往往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两部小说的写作风格不同,但都能成功地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虽然这两部小说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苦恼》凸显出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每个人都能望而生畏,逃避珍惜,其态度是直面苦难、坚持希望,这也是当代追求精神自由的标志。

而《祝福》则更加强调人性的坚韧与克服,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信仰以及对幸福的向往。

所以,两部小说都是值得推荐的经典作品。

求同析异 探因寻果——以《苦恼》和《祝福》比较阅读为例

求同析异 探因寻果——以《苦恼》和《祝福》比较阅读为例

求同析异探因寻果——以《苦恼》和《祝福》比较阅读为例陈荣
【期刊名称】《学语文》
【年(卷),期】2018(0)6
【摘要】将《苦恼》与《祝福》进行比较阅读后发现,姚纳和祥林嫂都经历了丧子之痛,都想通过向人讲述来减轻一点悲伤.前者最终只能向一匹马讲述悲伤,后者有倾听者,但讲述的结果更为残忍.向别人传达痛苦是艰难的事情.悲剧是对严肃、完美、宏大行为的模仿,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然,他们悲剧命运是多种原因交织的产物.
【总页数】5页(P13-17)
【作者】陈荣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比较阅读析意象,求同存异得真知——以《荷塘月色》与《荷花淀》中的莲意象为例 [J], 任海燕
2.分析比较求同辩异——浅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J], 余文卿
3.对接英汉学英语,求同寻异提效益 [J], 肖映菊
4.《苦恼》与《祝福》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J], 陈荣
5.求同析异启迪思维——对比法教学一例 [J], 韩玉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雅飞
内容提要: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进行比较阅读:姚纳和祥林嫂都经历了丧子之痛,都想通过向人讲述来减轻一点悲伤。

前者是清醒自觉的自我拯救,后者是不自觉的意识相对模糊的自我拯救;前者最终只能向一匹马讲述悲伤,后者有倾听者,但讲述的结果更为残忍。

向别人传达痛苦是艰难的事情。

关键词:讲述自救自觉
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放在一起阅读,使人感慨唏嘘万千。

一位彼得堡的马车夫姚纳新近遭遇了丧子之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老马夫连续四次想把这种伤痛诉说给人听,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倾听。

军官、寻欢作乐的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年轻的车夫都匆匆行走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人的苦恼既无兴趣亦无耐心,更无关心的热情。

老马夫最后向自己的马一股脑儿地倾诉了悲伤,马儿“嚼草,听着,闻主人的手”(契诃夫《苦恼》,安徽文艺出版社《契诃夫小说》,1998年版,汝龙译。

下同)。

小说有个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去讲给谁听啊?”。

如果说契诃夫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则展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

无论如何,讲述都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

被痛苦包围,这种痛苦在心里反反复复已经熟读成诵,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痛苦的大海吞噬,于是努力要把痛苦讲出来以求得片言只语的同情和安慰,这实际上是人的一种自救本能。

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

三个年轻人取笑姚纳的帽子是彼得堡最糟糕的帽子,姚纳嘻嘻笑着说“这帽子本是不行啦”;三个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

当他决心与一个看门人去“攀谈”并被看门人粗鲁地赶走后,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但没过五分钟他就仿佛感到了“锐利的疼痛”,无法忍受,于是不顾一天的劳动成果还不够他和马吃饱,就决定回住处去。

但回到住处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讲述,还未开口,起来喝水的年轻人就睡着了。

在整个过程中,姚纳尽管小心翼翼,讲话支支吾吾,但都是积极主动地试图去诉说,或者说,他都在积极地想方设法自救。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忍受这种锋利的疼痛,必须讲出来才会使自己好受一些。

如果说姚纳的自救是自觉的,那么祥林嫂的自救是不自觉的。

这两个卑微痛苦的生命都遭遇类似的悲剧,但他们的痛苦有所不同。

祥林嫂比姚纳更悲惨。

她的丧子是突然而惨烈的,完全没有给她心灵的准备或者过渡;并且,她的痛苦伴随着无限的自责:如果自己能料到春天也会有狼到村子里来,如果自己不那么大意让阿毛一个人到门口去剥豆,她的阿毛就不会死——所以她的诉说都从“我真傻,真的”开始。

两人的精神状态也很不相同:姚纳主动搭讪,即使受到侮辱也试图努力把自己的悲痛讲出来;祥林嫂不作铺垫,不看对象,直接自顾自地讲下去。

鲁迅写了祥林嫂两次讲述,第一次讲述一般都会认为是对四婶讲,但细读文本,其实不然。

卫老婆子“现出慈悲模样”絮絮叨叨向四婶介绍祥林嫂的惨况,最后一句是“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这里鲁迅用了一个省略号,意味着卫老婆子的絮叨还未完,此时,祥林嫂就开始讲述了:“我真傻,真的,”比较第一次来鲁镇,她“顺着眼,不开一句口”,“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这次的抢话就显得非常突兀。

鲁迅用一个标点符号表明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已经不好了,实在是大师手笔。

另有一个句子也容易被忽视:“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一般来说,讲话如果有明确的对象,眼睛应该对着谁,但这里作者没有写她的眼睛望向谁,这意味着她其实并非目标明确地和四婶讲。

只是因为这里有两个人,只要有人就可以讲述。

她也不会去思量四婶听了自己的遭遇后可能会同情地“红
了眼圈”,最后会收留她。

鲁迅在写祥林嫂第二次讲述的时候就明确多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不写两次讲述,就不足以体现人物内心深广的悲痛,亦不足以展示人心的冷漠残忍。

姚纳的自救是清醒的,主动的,积极的,最后向他的马讲述,这可以视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自救;而祥林嫂则是混沌的,更像是一个溺水濒死的人,不分对象,不作铺垫,直接抓住便是,只是她最后什么也没能抓住。

在姚纳第二次碰壁后,契诃夫这样写道:“一群群的人匆匆地走来走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他的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

要是姚纳的心炸裂,他的苦恼滚滚地流出来,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那苦恼偏偏没人看得见。

”这段话关怀的广度已经越过姚纳而至所有芸芸众生。

军官、三个年轻人、守门人、年轻车夫,所有这些人都有可能是姚纳,他们内心也一定有广大的无边无际的苦恼,他们的苦恼也许也找不到地方诉说。

契诃夫通过姚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最终要表达的是人的孤独;即使操同一种语言,长同一种肤色,人与人之间彼此取暖亦是何等艰难。

鲁迅比契诃夫要更“冷酷”,他让祥林嫂成功地得以诉说,他着意要表现的是人如何践踏侮辱别人的痛苦,于是,整个世界在这一刻简化为“看/被看”的模式。

个人内心最刻骨的悲痛到最后只能成为一种展览,他人从中获得的只是观感的满足,满足过后便是厌恶乃至践踏,同情、理解、慰藉都是奢侈。

如果说契诃夫小说中的马还多少给人一点安慰,那么,鲁迅的悲伤与绝望则把人带入无底的深渊。

世上大概只有少数人才能把人生当成一个容器,里面装着快乐,同时也不丢弃悲伤;世上大概只有极少部分人能把最大的悲伤独自扛着而正常地活下去;世上大概只有极少极少部分人能把悲伤化为力量,或者通过自身修为将悲伤化解。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管子,喜怒哀乐都要流出来,悲伤更加要流出来,不然生生地把自己憋成内伤。

所以木心认为“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同车人的啜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哥伦比亚的倒影》,2012年版)。

人穷尽一生,其实都是一个讲述的过程。

讲述成功,讲述幸福,讲述灾难,讲述悲苦……有的通过讲述来证明自身价值,有的通过讲述希求慰藉。

但结局往往相似:越讲越孤独。

这与时代、国别无关,这是人类永恒的困境,永恒的悲剧。

契诃夫和鲁迅都是学医出生,他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到了社会无边的黑暗。

当姚纳被三个年轻人辱骂的时候,他“寂寞的感觉渐渐淡下去,不那么沉重地压在他心上了”——当人遭遇另外一种直接的痛苦时,丧子的悲哀就暂时搁置了,所以心里反而好受了一点。

当人们厌倦了祥林嫂的故事,粗暴地打断她的讲述,“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着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

”伟大的作家对卑微生命心灵的悲苦体会得如此纤细入微,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恰恰成了孤独人类最大的希望与慰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