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久画意画境谈_税海模
世间万事都忘尽 惟向闲中屡策勋
世间万事都忘尽惟向闲中屡策勋作者:武晨明黄婧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3期《莲溪渔隐图》轴系明代职业画家仇英所绘,绢本设色,纵126.5cm,横66.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虽然《莲溪渔隐图》曾入选重要大展览,如故宫“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并颇受好评,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
仇英的《莲溪渔隐图》曾被安岐、梁清标、孔广陶、吴舜异等人收藏,可从画面钤印得知。
画面左侧由上至下共有九方印章,右侧六方。
左侧最上方的两枚印为安岐所持,一枚是葫芦形闲章“心赏”,一枚是“安岐之印”;接着是孔广陶的三方印章——“少唐审定” “孔氏岳雪楼收藏书画印” “万里秘玩”。
左下方的“苍岩”“蕉林居士”二章为梁清标所有,接着一枚印是“张元曾家珍藏”;最后一枚印位于画面左下角,是孔广陶的“少唐眼福”。
右上角盖着梁清标的“蕉林书屋”印。
画面右下三方印,上下两方为“安仪周家珍藏”和“吴舜异字丞文印”。
至于中间一枚小印,笔者暂未找到可靠资料解释其内容与来源。
此图右侧中间有仇英本人落款:“《莲溪渔隐图》,仇英实父制。
”并盖“实父” “仇英”二印。
有人因此便认为该图轴为仇英自娱所作,非雇主所托。
笔者认为证据不足,不能就此定论,还需要其他资料佐证。
至于安岐曾言:“每见十洲所作,凡临摹前人者,皆不书款。
”(《墨缘汇观录》)可以推测,此作为仇英自创而非摹古;且画面大面积留白,可能是仇英早期的作品。
“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此后这一题材便延续至今。
然而,唐代围绕渔隐母题进行创作的传世绘画作品并未留下。
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日:‘浪花有意干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依有几人?’”(《佩文斋书画谱》)南唐后主在此画上书写了自己欲寄余生于渔钓的心思,《春江钓叟图》也随历史的江河远去了,不见传世。
水墨的犀利底色
彬有礼 ,也不是当代宣 泄的淋漓泼洒 ,它如
同深邃 的眼睛具有着洞 悉的犀利 ,在 不存在 的载体 上突出了 自己本 身的力量 。水墨成了 诉说 的语 言 ,不 再是 素描 的附 庸 ,它 控诉 而不激 烈 ,用本色去对 应精神 的底色 ,从而
1 艺术博览 A}xo 6 rEp
黪薏 年生干河北
龄
4 艺术 博览A tx o rEp
米脂 写生
4 X6 c 纸 本 水 墨 3 8m
2 1年 00
周 鹤 龄 作 品
水 墨 的犀利底 色
文 ・ 海 蒙
水墨 语言在 当代被多 角度地探 索着 ,有 表
现 传统的诗意 ,有继承 骨法用笔的淋漓 ,有被 用作发泄 的当代批 判 ,但 是周鹤 龄却 走出了一 条独特的路 ,因为他笔下 的水 墨完成 了一次 被 细 腻 刻 画 、雕 琢 描 绘 ,这 种 颠 倒 的 主 次 是 主 客 之 间 的 尴 尬 ,却 又 是如 此 的 有 力 而
具有 了一种形 而上的新 的生命 。画 面中 的水
墨是充 实而丰富 的 ,它本身承担 了矛盾 的两
极 ,~边 是细琢 的繁华 ,一边是 没有色彩 的 荒芜 ,这 两极在 墨色 中交融 ,如 同这个时代
这种新 的力量首先是 因为作 品中新 的表达
内容 ,虽然没有叙事 ,却 有诉说 。道 具本是附
属 的物体 ,是为了表现一定 的中心 才制作的 , 可 是在 周鹤龄的作品 中,道具却成 了主角。画 面 中没有主角吗?有 ,不过是抽空 的主角。无 论 是纯白的还是纯黑 的人体形 象,都 是只有轮 廓 的躯壳 ,内容空 乏而 无力,而 那些附 属的道
娶语 言 的探 索重新 给了水墨 一种 身 的生命活 力 ,周鹤龄在 用水墨 活 的思考描绘 出来的时候 ,他也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作者:李炎马宁赵星垣朱其来源:《中国美术》2022年第04期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
云南绿雪斋艺术馆馆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昆明学院客座教授,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校外行业导师。
曾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吴平和中国台湾书画家官大钦等人。
个人专著《于涌丽江艺术创作:木石记》于2013年3月出版。
同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个展,作品《宝岛台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19年8月,作品《傩》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2022年3月,作品《傩》《反求诸己》《问道》被云南省文学艺术馆收藏。
同年5月,个人专著《赋形以神·于涌雕塑作品集》出版。
于涌祖籍山东,1957年出生于中国台湾。
得其父亲交友圈之便,于涌从幼时起就得以结识当地文化圈的著名人士且颇受熏陶。
少年时,他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霖灿、台北故宫博物院原书画处处长吴平和书画家官大钦等人学习中国美术史、书法、绘画等,尤其从李霖灿处得益良多。
于涌曾为加拿大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会员,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绿雪斋艺术馆馆长、昆明学院客座教授。
他曾在北京举办个人展览,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所收藏。
2014年,他的作品《梅竹双清》获世界工艺文化节暨第九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2019年,他的作品《儺》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认识于涌并近距离感受于涌的作品是个偶然。
2013年暑期,笔者因参加国家民委民族地区文化调研去到了丽江,在好友的陪同下在绿雪斋艺术馆见到了中国台湾艺术家于涌的作品。
绿雪斋艺术馆位于丽江黑龙潭附近的一个小巧的纳西族院落中。
这个小院的布局虽然采用了典型的纳西族样式,但内部环境却与普通的纳西族院落不一样,充满了禅意味道。
在坐北朝南的厅室和二楼的西厢房,笔者第一次看到了于涌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材料大多是曾经深埋于大地之中的陈旧古木和经过水、火塑形的树根以及在大江大河中淘洗过千百年的奇石。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听⾹明代李⽇华题画诗道:“霜落蒹葭⽔国寒,浪花云影上鱼竿。
画成未拟将⼈去,茶熟⾹温且⾃看。
”品着⼀杯茶⾹,伴着⼏缕墨⾹,看着蒹葭苍苍、⽩露为霜的画⾯,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命的妙⾳。
中国艺术的妙境,就在那形式之外妙⾹远溢的世界中。
北宋苏轼曾有诗道:“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诗⼈。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画画只能画得像,这跟⼩孩⼦的⽔平差不多。
如果作诗只能停留在字⾯上的意思,那不是⼀个好诗⼈。
画要画出神,诗要有⾔外之味。
古代艺术论将这种思想表述为:“含不尽之意如在⾔外”、“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韵”,等等。
清代画家恽南⽥说:“⼭林畏佳,⼤⽊百围,可图也。
万窍怒呺,激謞叱吸,叫号宎咬,调调刁刁,则不可图也。
于不可图⽽图之,唯隐⼏⽽闻天籁。
”⼭⽔林⽊等,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像狂风怒号,则是⽆形的,很难画出,但⾼明的画家就是要画出这不可画的意味来。
中国艺术有这样⼀个原则,就是“不似似之”。
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不抽象,徘徊于有⽆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
当然,这⼀理论的关键并不在像与不像上,⽽在如何对待“形”的问题上,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神超形越,这⽅是⼀个艺术家所应做的。
前⼈有诗云:“不愁明⽉尽,⾃有暗⾹来。
”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可以感觉的形,只是⼀个开始,⼀个引领⼈们⾛向其⽆穷艺术世界的门户,看中国艺术,要注意它暗⾹浮动的妙韵。
中国艺术正像《红楼梦》中所说的“幽微灵秀地,⽆可奈何天”,它是⼀杯⾹茶,是由“千红”炮制出的“⼀窟”;它是⼀颗灵珠,乃聚集了群芳之髓。
⽆可奈何是⼀⽚神韵飘举的世界。
前⼈有所谓:“⼭⽓花⾹⽆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的诗句。
到画中“听⾹”,真是奇妙。
中国画中追求“⾹”,原是对超越于形式之外的灵韵的追求。
早在顾恺之时代,他就要追求“⽬送归鸿”的画外之“⾹”了。
从《味水轩日记》看文人鉴藏的特征
从《味水轩日记》看文人鉴藏的特征万木春要了解文人书画,必须从鉴藏谈起。
因为鉴藏具有比作画更广阔的基础,鉴藏家不一定执笔作画,但凡是画家必定从事鉴藏。
大胆些说,作画是鉴藏活动之绪馀。
所以谈书画世界中的文人,必得从其鉴藏活动谈起。
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记录了万历三十七年至万历四十四年之间嘉兴地区文人画世界的许多细节,1为我们观察文人鉴藏的特征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若以收藏之富、影响之著与门下奇才之多,嘉兴鉴藏家首推项元汴家族。
以其关系重大,当另辟一文专论。
除却项氏,李日华、汪砢玉、郁逢庆或以精鉴、或以著述留名画史。
又有池湾沈氏,虽名不见经传,但陈继儒称其富于收藏。
2李日华造访沈氏,记其所居云:同汤慧珠、许叔重、亨儿拏舟至池湾。
访沈尔侯、仲贞兄弟。
留集北山草堂。
堂面山临池。
左右修竹映带。
栝松九树。
本大五、六围。
干皆如柱。
亭亭入云。
其他杂木芳卉。
蒙茸翳蔚。
山有四洞。
其三嵌空。
中容石坐。
其一下有伏流。
横梁而渡。
乃先世白林公所筑。
白林好古博雅。
性喜白色。
衣履帷褥悉从缟素。
曾蓄鹤百馀。
号百鹤道人。
其弟号某者。
蓄百砚以副之。
(3)所见书画则有夏圭《洞庭秋月》大轴、倪瓒《南渚图》、吴镇画册十叶、赵孟頫书札三通、管道升书札一通、旧拓《淳化阁帖》一部等作。
4次日于玉麟堂款待李日华,沈尔侯又“出白玉莲花杯、绿玉荷叶盘行酒。
又以歌窑、白、定等卮继之。
期以每器一酹。
百爵而止。
”5观此气派,沈氏亦非寻常藏家。
然而李日华身边的各色人等,上自其座师翰林郝敬,6下至行走江湖之游医张九岭,7涉足书画鉴藏者人数之众,阶层之广,远不是以上寥寥几位所能涵盖。
特别是地位较低的文人,几乎没有谁不藏有几件书画,而且鉴赏之余兼带鬻古,又多能画,一身兼有鉴藏家、鬻古者和画家三重身份。
这一阶层是嘉兴书画世界的主体,了解1李日华,字君实,号九嶷、竹嬾,嘉兴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明史》有传。
他是重要的书画鉴藏家,有《恬致堂集》、《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竹嬾画媵》等著作传世。
守正创新传薪火 笔墨丹青尽抒怀
守正创新传薪火笔墨丹青尽抒怀作者:***来源:《公民导刊》2022年第11期按歷史时段,中国书画通常可作古代书画与近现代书画两大分区。
经过七十余年的积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书画藏品已达一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逾3500件(套)。
而当人们醉心于古代书画之笔精墨妙、古风神韵时,也不可忽略近现代书画名家辈出、星光熠熠。
绘画发展多元化交相辉映耀光芒“近现代之后,中国绘画发展呈现出一种比较多元的状态。
”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馆员黎然表示,这主要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
黎然称,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有传教士将油画带到中国。
当时的油画多是由外国人定制、中国人作画的外销画,艺术主流市场仍以中国国画形式为主体。
不过,油画确实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比如:观察法、绘画技法、色彩关系、空间关系、表现方法等。
这些外来文化的元素就已经开始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视角、审美方式发生碰撞。
“到了近现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就更加明显了。
”黎然说,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很多在中国美术史上留名的大家,也充分反映了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和影响。
这也导致近现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的现状。
比如,徐悲鸿所画的马就有借鉴与融入西方的结构学原理,从物象的结构出发,强调骨、肉与力的关系,而非单单只是玩味笔墨的虚实。
林风眠,早期的油画把中国“似与不似”的审美意境与西画的色彩表达联系在一起,在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时提出了国画与油画不分科的教学理念。
刘海粟的画强调色彩的厚度和视觉冲力,颇有印象派的味道,注重自主表达、主观意识与个人感知,这些价值追求都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中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此外,1931年由鲁迅先生倡导和组织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新兴版画运动注重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强调艺术与大众的关系。
其绘画语言既有强调明暗关系的西式表达,如大后方木刻;又有以线描为主的中式表达,如解放区木刻。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作用于抗战宣传动员,作用于关注现实生活,以艺术的精神鼓舞了人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独有的“长枪”。
2025届湖南省英才大联考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二含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
一画之中,山脚与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深远、平远”。
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烟云山壑腾挪反转。
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饫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
山止川行,风禾尽起。
中国人的内心始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依恋。
何谓“山”?山者,宣也。
宣气散,万物生。
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
何谓“水”?水者,准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
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背相异,从而演练与展现出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
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
这种图景是山水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
我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拔而生机勃勃。
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冬去春来,大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雄奇酣畅厚重——郑惠康的山水画
’
爱
. .
,
从 心 境 和 技 法 的整 合 中 去创 造 的 .你 的造 景 能 力达 年 “ 栖之地”入选 江南之春 画展,获一等 奖; “ 云 秋韵” 入选2 0 05
到 了一 个 高度 的极 点 ,你 的技 法就 能 酣 畅地 创 新 出一 种 新貌 .
这种 新 貌 包融 了传 承 的厚 度 ,也是 一 种 创 新 的姿 态 。 所 以居 庸 关 的雄 奇 在 画面 视 觉 上 能给 人 一 种静 寂 的 宏 大就 是 这 个 道理 。 这也 是郑 惠 康山 水的 出成 就之 处 。
可点 之处 。
1 5 年 生于 上海,祖籍浙江镇海 。1 8 年进修于上 海中国画院。师 95 96
从蒯大江 、程十发、张桂铭 、毛国伦 、王劫 音等先 生。20 年参加首 00
画院副院长。2 0 年 “ 00 都市风情”入选20 年全 国中国画展。2 0 年 00 01 “ 韵”入选2 0 年上 海美术大展 ,获 三等奖。2 0 年 “ 01 02 韵系列”入
赖 以 支撑 精 神 的 支柱 .而 其墨 笔 的 短笔 往 皴 法 中去 无 疑增 加
画 坛 撷 萃 避豳 S lce anig 晒 ee tdP it s n
了画面 柔 美雄 奇 的 壮 阔 .虽 然 在古 人 的画 法 中无 此 皴 法 .却是 郑 惠 康 把 中 国 山水 画 的神 韵 糅 和在 一 起 了 .这 也 是 郑惠 康 山 水 画可 圈
: 7从 理论 上 讲 ,中 国 的 山水 画经 过 开 放 三十 年 的 传 呢
.
用笔 的 精 神 趣味 .北 方 的 山水 画 的笔 以其 真率 为上 ,南 方 的 山
水之 笔 以韵 味 为上 .用上 海 话 讲就 是 “ 道 ” .我 仔 细研 究 过 味 郑惠 康 山 水 画 中皴 法 的长 线 条 大 多较 为轻 灵 ,而 短 笔 又十 分 入 骨厚 重 。 中 国 的 山水 画就 是 这 样 .将 北 古 南韵 合 在 一起 .这 样 郑惠 康 的 山 水 画 中 北古 之 中有 了南 貌 ,所 以我 们 看 郑 惠康 的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理解词义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
三、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问题归纳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何洵瑶 泼墨可生花 烙画意趣多
何洵瑶泼墨可生花烙画意趣多烙画笔换了毛笔木板代替宣纸她将墨的浓淡化为火的轻重两者巧妙结合一份熟悉熟稔於心,一份新意了然於目她在传统中寻求变化正乃:人生有无限追求,烙画有诸多趣味她,即香港著名水墨画家何洵瑶女士意在笔先落笔成型或许,一次全新的尝试就来自一次偶然的相遇。
2019年下半年,香港著名水墨画家何洵瑶、黄丽娴及郑少忠随香港观塘工商业联合会荣誉会长甄元昌,副会长黎健汉、卓蔚南、冼娄文英等人参观了高频电业有限公司,获得该公司董事总经理、观塘工商联会董施维展先生热情接待,没想,这拉开了一份美妙的遇见。
高频电业有限公司有一样畅销欧美市场的拳头产品——电烙画笔。
原来,国外许多人都热衷於DIY创作,烙画即是其中一种。
为了让大家快速了解这笔,施维展先生亲自作了介绍,他说公司最初主打生产工业用的电烙铁(俗称“辣鸡”),随後逐渐向欧美市场供应家用“辣鸡”,现时则转型生产艺术烙画笔。
“烙是形容热力於木板上刻出焦黑的现象。
用家利用一支烙画笔,以其笔尖的热力於木牌或木板上作画。
以往烙画笔主要销往欧美市场,公司展出的烙画都是西洋画作。
今次邀得三位水墨名家以花鸟虫鱼为题,以烙笔作画,画作另有一种情趣。
”据了解,何洵瑶、黄丽娴及郑少忠都是岭南画派杨善深大师的高足,画水墨画倒是得心应手,而将手中的画笔换成烙画笔,又是何种的新鲜体验呢?“我一拿上烙画笔,虽说这笔尖是硬的,但仍旧有一种熟悉感,最主要就是力度要掌握準确。
”原来,画好烙画实质与中国画的要求一样,也有着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要想画好,最主要是把握火候和力度,同时‘意在笔先,落笔成型’。
”烙画,能烫出丰富的层次和色调,有着较强的立体感,但火候和力度过了,就难以挽救,轻了则无法成形,所以,一定要意在笔先,落笔成型。
这一点对於何洵瑶女士来说倒不是难事,受西洋素描与水彩启蒙的她,经由数十年的画技磨砺,技艺精湛,在画作的立意和用色上都有着中西並融的韻味。
“第一次画烙画,感觉很有创意。
他痴迷画少女36年,一幅卖708万,改画人体只卖78万,专家:差距在神韵
他痴迷画少女36年,一幅卖708万,改画人体只卖78万,专家:差距在神韵圈内里面,画写实的人很多,比如冷军喜欢画妻子,陈逸飞画上海滩旗袍风尘女人,王沂东喜欢画爱穿红衣服的女孩,艾轩喜欢画藏族女孩,而李贵君就偏爱画十七八岁的少女。
李贵君,1964年11月出生在北京从小迷恋绘画1984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画家他的写实油画,耳目一新,非常有感染力▲图为《尚未可知》师从靳尚谊、杨飞云,他是第三代古典绘画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在技法上与当年教他的老师们不相上下在内容上表达,更是出类拔萃他笔下的少女清纯可人,皮肤白皙,青涩无暇看了让人直吞口水▲图为《近在眼前》少女灵动的眼神香娇玉嫩的肌肤,吹弹可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局部他都把少女那份灵性的美展现出来了鼻子局部嘴巴局部比如这张少女脸庞微侧,隔着玻璃很清楚看到,她双手趴在透明的玻璃上,像在窃听什么....但在李贵君笔下,却让时间停留在女孩凝思默想的这一刻,深色的背景,色彩干净明朗,女孩肤色跟背景相映衬,在视觉上形成很强的冲击力,整个画面无比精致,夺人眼球。
▲李贵君油画《一切是否完好如初》(局部)▲图为《当幸福降临》▲这张清纯少女,有种王子文的既视感跟同龄人不一样的是,李贵君成名很早大一时,他随笔画了一幅油画《104画室》很普通的一个场景,画中共三个大学生这幅不被看好的画作在北京当代中国艺术中拍出708万人民币▼▼▲《104画室》拍出708万人民币画中除了构图让人惊艳之外笔触比较粗糙,看起来很简单大一没毕业,让李贵君一夜暴富有评论家争议:他的作品里所塑造的孤独与困境,是我们当下以及未来的孤独与困境,他们那种迷茫而忧郁的眼神,充满无奈和悲壮,作品具有极强超现实主义风格,这幅作品也获得中国青年美展”大奖,让李贵君一战成名。
也有评论家认为:很普通的一件作品,内容空洞,不值这个价!▲李贵君油画《雨巷》很多人认为,李贵君年纪轻轻就已经很出名,如果按照这样走下去,就有可能成为周春芽、刘小东一样,成为当代有名的大咖,但是,李贵君回归到了古典的艺术上——改画十七八岁少女主题。
聆听了李老师泼墨山水画的培训感受
聆听了李老师泼墨山水画的培训感受李老师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泼墨山水画大师,我有幸参加了他的培训课程,并且在他的指导下聆听了他的泼墨山水画讲解和示范。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泼墨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技巧和技巧。
在培训课上,李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泼墨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他解释说,泼墨山水画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经典的泼墨山水画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和文化。
随后,李老师详细介绍了泼墨山水画的基本要素和技法。
他强调了水墨在泼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如何运用水墨的浓淡、干湿、厚薄等变化来表达山水的不同层次和氛围。
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来创造出山水画中常见的石头、树木、云彩等元素,并教导我们如何运用线条和点的组合来表现山水画的意境。
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李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实践指导。
他鼓励我们用心聆听自然界的声音和色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他示范了一幅泼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并详细讲解了他的思路和技巧。
他还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自由,让我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进行创作。
在实践过程中,他耐心指导我们如何运用水墨和笔触的变化来塑造出山水画中的不同元素和纹理。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泼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技巧和技巧,如何运用水墨的变化和笔触的巧妙运用来表达山水画的不同层次和情感。
我也意识到了泼墨山水画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创造力,在画画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耐心。
总的来说,聆听了李老师泼墨山水画的培训让我对这门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这次培训将对我的后续创作有所帮助,并且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泼墨山水画技巧。
《画坛大隐李琼久》丨全景描述国画名家命运多舛的一生(点击收藏)
《画坛大隐李琼久》丨全景描述国画名家命运多舛的一生(点击收藏)因为大道隐没,需要拂去历史尘埃;因为真理蒙垢,需要擦亮世俗眼光。
去年四月底,滤镜开始连载郭志全老师为恩师李琼久先生所著的艺术传记《画坛大隐李琼久》,到现在“上篇”已经接近尾声。
感谢每一位阅读者。
连载的初衷只是为读者整理一部网络版《画坛大隐》,从未企图以此获取流量或别的什么,因为尽管推广文化艺术的口号喊了千百遍。
但相对来说,这仍然是一项“寂寞的事业”。
对这样的现状,我个人是理解并接受的。
因此,我就只是做这件事,发布了这些内容。
滤镜的账号只要不挂掉,就会完成这件事。
感谢一直跟阅点赞和转发的朋友。
之前有朋友问到书籍购买的问题。
所以,今天滤镜带来的消息是:是的,我们还有存留了少量书籍,大家可以在文末扫描二维码扫描购买收藏。
《画坛大隐李琼久》分20章,共31万字,是李琼久先生弟子郭志全老师耗时4年多完成首部长篇学术传记。
4年间,郭志全老师多次前往李琼久家乡搜集素材,走访众多李琼久身边人物和写生地点,10多次易稿,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生动的书画大师形象。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郭志全老师转述何海霞先生的评论——“美术界对李琼久不公平。
”他认为,李琼久的艺术和学术思想并未得到正视,于是凭借对自己艺术的敬畏,也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和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正名,郭志全老师在60多岁,绘画创作的黄金期,选择暂停自己的艺术事业,开始打捞这段被湮没的历史。
郭志全老师序言中写道:李琼久先生是二十世纪一位富于开创性的艺术家。
他的杰出才华不仅表现在中国画—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在书法上也另僻蹊径,独标新格,书画双绝。
他从继承传统到师法造化,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断探索进取到创新无限,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新观念和学术理论。
更难得的是,他高视阔步、独行天下,开辟出了一条非西方化道路,表明了中国画可以自强自立,靠自我更新,不断超越,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昭示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可以垂范当代,启迪来者。
藏品 交流 李琼久的“折翅老鹰”依旧“凶猛”
机会时时在 两年收进 %* 件藏品
今年 & 月 ",收藏 -杂志记者采访时问 '!(' 万元可买些 什么古董瓷器 + $ 碰巧笔者两年内花 "( 万元添了 )& 件陶 瓷 "便回答 '!(' 万元 "可买一些包括官窑在内的藏品 # $ 现在 " 从地摊上捡漏 " 已没有什么可能 # 古董行情飞
高阿申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上海金城文 物艺修学院教授 % 是国家级瓷器鉴定专家 ,
自我夸宝 "
不但画得好 寓意也很深
提起这幅画 " 多年从事书画创作的易明清评价很高 ' 寓意深刻 " 画法精湛 " 小中见大 # ! 老鹰一般都是展翅翱翔 " 正所谓 ( 鹰击长空 )" 但是这 幅画却让老鹰折断双翅 " 这就是李琼久的寓意所在 #$ 易明 清说 " 由于当时李琼久处于落难时期 " 浑身才华无处展示 " 无人认可 " 心情郁闷 " 无处发泄 " 就像画中的老鹰折了翅膀
不要轻易放弃 破残器也值得人们珍视
有必要说一说笔者对破残器的见解 " 特别是那些官 窑瓷器的破残器 # 众所周知 " 官窑瓷器从某种程度上代表 中国瓷业的最高水平 " 除了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的 " 经常 抛头露面的也就是在海内外拍卖行拍进拍出的那些 # 其 实 "有 些 官 窑 瓷 器 虽 然 残 破 "但 犹 如 断 臂 维 纳 斯 "仍 不 失 官窑精制细绘的风采 # $ 笔者以为 "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 但有个前提 " 即 ' 这件精品瓷器必须属原作 # 倘若是拷贝仿品 " 时代信息便 错误 " 就没有真正的价值 # 所以说 " 古瓷收藏关键是求真 与断代 # 而残破器并非拷贝 " 它们则是在岁月流传中受了 伤 " 但依然带有历史的真实信息 # 我们不妨退而求之 " 只 要价格合理 " 破残器也值得收藏 # 何况 " 残破器的升值空 间眼下越来越大 " 成交价不但有数十万 * 上百万或过千 万 " 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专场拍卖 # 由此表明 " 人们开始 意识到 " 有些伤残器也和完整器一样越来越珍稀了 " 买一 件少一件 # 历朝历代留下的瓷器珍品 "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 加上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 " 容不得人们半点忽视 0 即便是 一些伤残器亦弥足珍贵 " 值得拥有 " 它们的价值有时甚至 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 # 笔者收集到的明万历青花奔马烛台 " 托盘上皆空空 如也 " 是否缺件 + 抑或该有一个铜配件 + 因资料不足 " 尚有 待考证 # 但偌大一件有几百年历史的高档青花瓷 &#'' 元 怎么不值 # 本 栏 目 热 线 电 话 "!"#$%#%&'"' ' 欢 迎 提 供 新 闻 线 索 & 本版欢迎来稿 % 请发电子邮箱 "(!()#')*#+,,-./0 ! 注 " 本版内容纯属藏家个人观点 # 并非本报观点 $ 市 场有风险 % 收藏需谨慎 &
【doc】《敦煌壁画线描百图》《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最近出版
《敦煌壁画线描百图》《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最近出版研究,2000,(2).[17]黄永武主编.敦煌丛刊初集:英伦博物馆汉文敦煌卷子收藏目录EM3.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57.[18]夏鼐.咸阳底张湾隋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J].考古,1959,(3).[19]大正藏EM]:第5o册.E2o3宿白."莫高窟记"跋EA3.中国石窟寺研究EM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1]梁银景.隋代佛教窟龛研究EA].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2年9月.[22]姜亮夫.莫高窟年表[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E23]陈书EM3.北京:中华书局.1995.[24]资治通鉴EM].北京:中华书局.1992.E2s3大正藏[M]:第52册.E26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EM3.中国现代学术经典EM3.河北教育出版社.[27]大正藏EM3:第46册.[28]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肆?宗教卷E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9]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EA3.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Ec3.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3O]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EM3.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62.[31]姜亮夫.莫高窟年表[M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985.《敦煌壁画线描百图》《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最近出版为配合敦煌研究院成立6O周年庆典,由敦煌研究院编辑的《敦煌壁画线描百图》,《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于2004年7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敦煌壁画线描百图》精选了1944年以来敦煌研究院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的线描画100幅,代表了本院美术研究者各个时期的成果.线描画主要是临摹壁画的画稿,内容包括经变画,故事画,菩萨,天王,乐舞图,供养人像,出行图等等.这些首次公开出版的线描画反映了敦煌研究院6O 年来壁画临摹成果的一个方面,对于敦煌壁画美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敦煌壁画线描百图》为8开黑白印刷,卷首还刊载了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先生《谈敦煌壁画临摹中的白描画稿》一文. 《李其琼临摹敦煌壁画选集》收集了画家李其琼在敦煌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李其琼,女,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1952年到敦煌后,一直从事壁画临摹,她的绘画深受同行的好评,被认为能较好地传达敦煌壁画的精神.本画集为8开彩印,共收入作品120多幅,除大幅的经变画,佛像画外,还有不少画家以独到的笔法描绘的飞天,供养人像,山水画,图案画等.还有画家根据敦煌壁画精神创作的作品.(辛一)35?。
《主客图》“高古奥逸派”入室弟子李馀、刘猛考
《主客图》“高古奥逸派”入室弟子李馀、刘猛考赵目珍【摘要】Li Yu and Liu Meng are not the well -known poe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 but they were regarded as the RuShi of Meng Yunqing in The Category of Poet’s Host and Guest , which composed by Zhang Wei . Their dynasty poems had been subjected to the favor and followed by Yuan Zhen in the Tang period , and that can be seen as the harbinger of the New Conservatory movement .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biography , the writing of dynasty poems , the spread of poems , the friends of Li Yu and Liu Meng .%李馀、刘猛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不显,但是他们在张为的《主客图》中却被给予了孟云卿的“入室”这样的地位。
刘、李二人的乐府诗在当时曾受到元稹的青睐和效仿,他们的乐府诗创作可以被看作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对二人的生平、乐府诗创作、诗歌在后世的传播以及交游等进行详细考述。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主客图》;高古奥逸派;李馀;刘猛【作者】赵目珍【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李馀、刘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声名不显的小诗人,但是他们在晚唐诗歌理论家张为的《主客图》中却被给予了“入室”这样高的地位,这说明他们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010104作者简介:税海模(1944),男,四川井研人,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李琼久画意画境谈税海模(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乐山614004)摘 要:美术大师与一般画家的区别,不仅在其笔墨、线条、色彩与构图上,而是更深层次、更内在地表现在画意、画境上.嘉州画派创始人李琼久先生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都有深刻的画意与深邃的画境,都饱涵着画家的生命体验、情感抒发与哲理感悟,值得当代画坛认真研究。
关键词:李琼久;画意;画境;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中图分类号:J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1)03007105 1977年乐山画家李琼久去文化部作画,不仅以其独特画风震动京城画坛,而且还因李苦禅、黄永玉等大师大力赞许,而被画界公认为开创了“嘉州画派”。
屈指算来,李琼久乃是继苏东坡和郭沫若之后,在中国艺坛开宗立派的第三个乐山人。
研究李琼久的卓越艺术成就,应该对繁荣当代国画艺术不无助益。
我认为,美术大师与一般画家之区别,不仅在其笔墨、线条、色彩与构图上,而是更深层次、更内在地表现在画意、画境上。
法国画家弗尔皮说,“艺术有两类,一类是小道,它娱人眼目,另一类是大道,它震撼心魂。
”我认为李琼久笔下的不朽画作,就是这种以画意、画境“震撼心魂”的美术杰构。
然而试看时下的美术杂志,抑或试听当下画家们的彼此倾谈,都会发现其所写所谈,乃多为色彩、笔墨、线条与构图等“技法”之类。
在这种风气“薰陶”之下,是只会成批生产画匠而难于出现画家,尤其是大师级画家的。
其实,包括绘画在内的所有艺术,说到底,无一不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在绘画中,此即为“画意”,即一幅画的灵魂。
回头试看李琼久代表作,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哪一幅不是他人格、情感与乎生命之显现?李氏人物画,多是古人的“故事新编”,他喜欢将现代生命吹进古人的残骸,让其“起死”重生!而抒写的则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慨,即古人之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其《达摩一苇渡江图》,就是这样的神品。
八尺中堂,巨椽挥洒,寥寥数笔,一气呵成!达摩脚踏一苇,身立天宇,目光如电,须发竖立。
其头顶佛光环绕,肩扛禅杖,踏苇风生,袈裟飘拂,鼓荡如帆!整个画面充满霸气,密不透风。
无论谁见了,都会眼前一亮,怦然心动,彻底震撼!什么叫“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什么叫“巍然屹立,顶天立地”?这就是!而且,这幅画恰好由两个字“佛心”写成!真真是煞费苦心!画即是书,书即是画;亦画亦书,亦书亦画。
简直绝了!以至你不免犯傻痴想:这会是人之所为与人之所能为吗?该不是在作梦吧?这幅画,无疑是画坛不可重复的李氏绝版!然而读画至此,最多只走了小半“路程”。
因为先生如果不是画匠,而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其画背后一定会另有“画意”存焉。
而他所有的笔墨、线条、色彩与构图,无非是其“画意”的载体或外化而已。
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立象以尽意”。
举凡艺术,无论文心、诗情与画意,都是相通相似的,往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所以曹雪芹要大发感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所以,音乐讲究“弦外之音”,特别强调“知音难求”。
所以,真正的品画,还得借助画家的笔墨作“导游”,曲径通幽,走进其内心世界,以窥视其潜隐“画意”。
诚然,大师们多是艺术领域中的“唯我论”者,他们总喜欢自己作上帝开辟洪荒,创造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就象宗教中的开宗立派者,总要自作偶像,别创新宗。
达摩西来为什么要苦苦面壁?不就是要开拓一番前无古人的新气象,创立一个前无古人的新教派?当然少不了一脸的霸气。
李琼久画佛像,不画普贤、文殊与弥勒……,为什么要费大劲抱腕臂书画达摩?此无他,我以为他不过是借达摩“横绝古今”的气势,向画坛宣告:我也曾数年面壁苦修,我也要在画坛独树一帜,熔书画于一炉,别开新宗!借以抒发其“书出秦汉,画蜕曹张”的艺术理想。
这理想在他心中憋了二、三十年,一朝爆发,自然如火山喷焰,磅礴冲天!①李先生晚年曾作屈原诗意画《山鬼》。
有人考证山鬼即巫山神女,屈诗抒写山鬼赴约、企盼男神不至的失恋情绪。
该画则为一斗方,主要画面由浓墨挥洒而成,充分渲染了山鬼“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阴晦环境。
辛夷车在前引路,车轮在画面左上角若隐若现,赤豹从丛林中探出头来稳健地迈步,侧身坐在赤豹上的山鬼以背影朝向画面,薄纱下的青春裸体晶莹明艳,周围的丛林被衬托得愈显幽暗,胯下的赤豹却被映照得须毫毕现!山鬼黑黑的秀发拖至股间,细腰婷娉几可一握,观画者虽无缘一睹其“既含睇兮又宜笑”的芳容,却极实在地领略了“楚王好细腰”、“楚女尚窈窕”的苗条形体特征。
女为悦己者容。
赴约途中山鬼还往头上簪花,她这股精益求精的执着修饰劲儿,极巧妙地烘托出她对男神的无限爱恋!李琼久十分欣赏石涛的画能粗能细。
其实,李琼久这幅画即深得石涛画法的神髓,也是粗细交用而成:幽篁山林全用大写意泼墨挥洒,山鬼及豹头又转而工笔细描,致使全画粗细互衬、雄丽皆备。
《山鬼》的画意,可分为两个层面去欣赏。
首先可以将其解读为一幅“悼亡”画。
李琼久妻胡咏娴,原藉湖北宜昌人,妙龄被人拐卖,适逢李琼久在宜昌举办画展。
二人一见钟情,李琼久遂倾其卖画所得为之赎身,不成乃拔枪拼命,着实有声有色地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浪漫壮剧。
二人风雨濡沫四十年,情感极深。
据其高足盛志中观察,琼久先生的仕女图无论西施、王昭君……,都有师母的依稀身影在其中。
可以说李琼久笔下的古代美人,都是他献给妻子的一首首爱情诗。
李琼久画《山鬼》已是80年代初,胡咏娴新故不久,画家大概是“夜来幽梦忽还乡”,梦见年青时红妆作伴挥笔墨的浪漫情景而唤起了创作激情。
山鬼的造形不按屈诗所写“披薜荔兮带女萝”,而代之以西画模特儿的肩披薄纱,我揣测这应该是当年琼久夫妇画室合作的“忆旧”,而且我相信李琼久当年很可能就画过这么一幅裸体簪花的美人背影图。
因为是“悼亡”,所以他不画屈诗中的失恋却绘山鬼的欣然企盼。
其用意正如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说我思美人,反说美人思我。
同时该画还包涵着画家对妻子的某种内愧,因为他确乎有过令“山鬼”“怨公子兮怅忘归”的荒唐时候,确乎曾移情别恋“花”过“心”。
其次,还可以将《山鬼》看作画家的自喻自况,是画家在抒写他对新中国的痴恋与赤诚。
虽然《山鬼》原为民间的祭神歌,但是屈原在对其再创作时必定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政治感慨。
李琼久五、六十年代极认真地学习《讲话》、《实践论》、《矛盾论》,虔诚地歌颂新时代,他画过《旭日丹崖》、《红军过雪山》、《天堑变通途》、《采伐者之路》、《山村小学》、《彝家牧羊女》……等大量的颂歌性题材。
结果却遭到“劝”退公职的不公正待遇!其后,李琼久发愤作画寄给吴作人,希望能引荐他去北京绘画。
李琼久的人生经历,确乎有些与“山鬼”相似,同样的高洁忠贞,同样的遭遇冷漠,同样的痴情苦恋!所以,我们还可以将《山鬼》看作是李琼久对自己煌煌长才、耿耿忠诚、悠悠怅惘的某种顾影自怜。
当然,最能体现嘉州画派独特画风的是李琼久的山水画。
而李氏山水画中,最具浓郁抒情性和强烈主体精神的,当首推《山啸》。
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五代、宋代及元代的山水画着意表现层峦叠嶂,那雄伟的气势惊心动魄,但迄清代的四王,虽仍在千山万水间求变化,但失去了山、水、树、石的性格特征,多半已只是土馒头式的堆砌,重复单调,乏味已极。
”[1]李琼久的山水画则不然。
①据罗明波《一代宗师画坛巨匠》一文介绍,李琼久年青时曾花七年工夫临摩几十本《故宫周刊》,刻苦学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自称为“七年面向壁”(见成都《东方艺术》李琼久纪念专辑, 2000年第1期)。
罗明波系李琼久高足,本文所引李先生生平思想资料,均以罗文为据,不再另行注明。
你看《山啸》,以悬腕狂草笔法大写意,尽情挥洒,笔断势联,用重重叠叠的大方块构成两岸对峙的挺拔山崖!临江崖边的两棵树,树冠与树干几成两条90度的直角线!让你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画面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江涛拍岸,崖木断裂,仿佛狂风想把大山掀翻!刮跑!一块块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嶙峋山崖象两队肩靠肩、手挽手的“人墙”,在齐声呐喊!咆哮!合力战台风!难怪画家将其题作“山啸”!我以为这幅画乃是画家对“文革”期间严峻生存环境的具象。
“文革”浩劫本来就是一场昏天黑地、毁灭万物的强台风!风过处,漫天遍野都被吹得光秃秃的,不见青绿,了无生机!整个画面让人记起十年动乱中的种种人间惨剧……。
画面不记年月,揣想此画多半写于“文革”后的梦醒时分,大概是一幅痛定思痛、倍感心悸的“伤痕画”。
前西北大学校长郭琦先生,认为李琼久的花鸟画比他的山水画更具有抒情性,他说:“欣赏李老的画鸟,总令人联想画家大有‘鸟若有情应似我’的意境,画家画鸟的神情时是在画自己,寄托自己的情怀,他的鸟不仅是活生生的鸟,而且是有感情的人格化的鸟。
”[2]在琼久先生自选画册《嘉州画院作品集》中,有一幅花鸟画《胡鹰振羽》。
几根光秃秃的枯藤从山岩下掉下来,一只硕大的胡鹰栖息其上,占据了大半画面,直叫人担心:那枯藤颤颤抖抖,似乎立刻会断,观画的人和胡鹰都息气凝神,时刻准备着有什么事情会发生……。
题名“振羽”,胡鹰却低首敛翅,一动不动!这幅画是典型的以静写动,这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画的是胡鹰即将“振羽”之前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那一刹那。
这只鹰不是一般的鹰,而是来自异域的具有雄强生命活力的“胡鹰”,它身上的蛮性野性还没有被中原儒文化“阉割”掉。
现代接受美学主张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真正的艺术会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读这幅画,不仅让我悟到胡鹰是李先生的自喻自况,而且还联想起1972年,李先生被“劝”退公职后,家中断炊,继又独孙惨死!当时的严峻生存环境,确实与胡鹰无枝可栖、暂息枯藤的窘境十分相似。
但李先生对艺术却依然那么执着、自信,他希望通过吴作人的推荐,调往北京振羽冲天!他坚信:“我的作品总有一天要为我说话的。
”此时的李先生,不就是他笔下那支心高运蹇、暂息枯藤的“胡鹰”么?总之,细读李琼久代表作,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正像是品味、欣赏李贺和蔡文姬们的诗,点点都是血,笔笔总关情,每幅画都是他饱和心血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见证。
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既有其相同之处:都是画家心灵和人格的自我表现;又有其相异之处:中国画除自我表现外,还强调要“技进乎道”,进一步把表现对宇宙终极目的的形而上叩问作为其最高的艺术追求。
中国画中的“神品”、“逸品”,无不自觉地追求形而上意境,绝意要在画中表现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理解、揣测与憧憬,即古人之所谓“道”、“禅”、“易”……之类。
李琼久的最大成功处,即在他画出了这种“画境”。
所以他能让石鲁、何海霞等大家折服!而这,也正是李琼久之最值得当代画坛向他学习之处。
在中国画中,尤其以山水画最擅长于表现形而上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