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放粮

合集下载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知潍县文言文翻译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板桥知潍县,时值连年灾害,民不聊生。

他积极抗灾救灾,招募远近受灾的饥民,修整受损房屋,开凿河道,以饥民工作代替对他们的救赈。

又劝说城里的富裕人家,打开粮仓煮粥救济饥民,使饥民轮流得以饮食。

对于囤积居奇的粮商,板桥全部查封,责令他们平价出售粮食。

遇有诉讼的事件,则维护穷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钱捐的监生以事求见,则立即坐在衙门大堂,召他们进来,睁着愤怒的眼睛大骂着说:“驮着钱的骡子有怎么要说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们的冠帽,踩在脚下,或者敲打他们头部刺击他们面部,然后赶出云。

一时间豪绅富人都很害怕,而贫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关心民生,政绩显著。

他不仅关注灾民,还关注贫困学子。

有一次夜里出去,听到有间茅草屋里传出阵阵读书声。

一看原来是一个叫韩梦周的贫困青年在苦读。

板桥就拿出自己的银子资助他,后来韩梦周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

板桥因失去独子,经常寻访孤儿,倾力相助。

县学里的孩子放学碰上雨天不能回家,他就让人给送饭,又想到孩子们走泥路容易坏鞋,就让人找些旧鞋送给他们。

在灾荒严重时,板桥毅然决定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

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因为如果没有上报批准,擅自打开官仓,要受惩处。

但板桥认为,此时此刻,百姓的生命比任何规矩都重要。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官仓,救活了万余人。

板桥知潍县期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民如子”的真正含义,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郑板桥集家书爱物惜命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集家书爱物惜命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集家书爱物惜命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XX活。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导语: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答案及翻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

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承受、承担)(2)去任之日(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郑板桥)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没有申报上级,自己决定开仓放粮,会被追究责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3分。

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爱民敬业(或关心百姓疾苦;或爱民如子)、敢于负责的人。

(3分)
附译文:
郑板桥曾经在范县作县令,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试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参考答案】1.B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注释】长:擅长。

室:家。

贿赂:别人送的东西。

案:桌子。

无留牍(dú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之:的辄:就。

至:至于。

迁:工作调动。

值:遇,遇到。

或:有人。

谴:谴责。

任:负责。

活:救活。

岂:怎么其:他,指代郑板桥去:离开余:空闲为:作为,当食:吃【译文】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郑板桥开仓济民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题目是《郑板桥开仓济民》。

在这个故事中,郑板桥在担任范县令期间,由于爱民如子,案无留牍,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誉。

当他调任潍县时,正值饥荒,百姓饥饿难耐,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

郑板桥决定开仓赈济灾民,但有人阻止他这样做。

郑板桥坚定地表示:“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按照常规层层申报,等上面批准了再行动,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即使上面怪罪下来,也由我一人承担。

”于是,他立即下令开仓放粮,将仓库里的粮食发放给灾民,救活了上万人。

当他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感激他的救命之恩。

这个故事表现了郑板桥的担当和爱民如子的品质,也展示了他在危机时刻果断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同时,这个故事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紧急情况下,果断采取行动是必要的,不能被常规的程序和规定所束缚。

郑板桥翻译文言文

郑板桥翻译文言文

原文: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翻译: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考中进士。

他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担任范县县令,对百姓爱护有加,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

家中不收受贿赂,办公桌上不留积压的公文。

郑燮在闲暇之余,常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甚至有人忘记了他是一位地方官员。

后来,他被调任到潍县,恰逢荒年,百姓食不果腹,相互残杀。

郑燮毅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有人劝阻他,他坚定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向上级申报,辗转周折,百姓怎么还能活命?如果上级有所责备,我来承担。

”于是,他立刻发放粮食给灾民,救活了上万人。

在他离任的那一天,范县的百姓纷纷沿途送行,表达对他的感激和敬仰。

郑板桥在范县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

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一心为民。

他关心百姓疾苦,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使范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他的这种为官之道,赢得了百姓的广泛赞誉。

在文学方面,郑板桥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他的画作更是独具匠心,以竹、兰、石等题材为主,表现出他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

郑板桥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总之,郑板桥是一位杰出的官员、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郑板桥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①,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②,案无留牍③。

公之余④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⑤者。

迁⑥潍县,值⑦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日:“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⑧得活乎?上有谴,我任⑨之。

”即发谷与民,活⑩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燮传》)注释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②贿赂:有求于人而送的东西。

③留牍(dú):积压的公文。

④余:空闲。

⑤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⑥迁:工作调动。

⑦值:碰到,遇上。

⑧岂:怎能。

⑨任:承担责任。

⑩活:救活。

52小古文赏析参考译文郑燮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他家中没有别人的贿赂,案桌上没有积压的公文。

他空闲时就和文人们喝酒诵诗,甚至有人都忘了他是地方最高的官员。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碰到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

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一级级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如果怪罪下来,我会承担责任。

”于是他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阅读思考文中讲述的郑燮,就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诗、书、画世称“三绝”的郑板桥。

通过阅读本文和下面的诗,说说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53。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及翻译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小题1】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小题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案【小题1】A(2分)。

【小题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2分)。

【小题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牍”在语境中应译为“公文”。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点评: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课外文言词语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去任”。

“去”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在语境中应译为离开。

“去任”即为离任。

把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译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译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译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

郑板桥开仓济民译文+答案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9.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答案:.(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答案: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曲肱而枕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全卷共60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4分)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⑵亦不详其姓字(清楚)⑶每有会意(领会文章的主旨)⑷或置酒而招之(有时)⑸造饮辄尽(到,往)(就/总是)⑹期在必醉(期望)⑺曾不吝情去留(竟,还)(离开)⑻因以为号焉(于是)⑼性嗜酒(爱好,喜欢)⑽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⑾)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⑿衔觞赋诗(酒杯)二、翻译下列句子(16分)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故事

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故事

郑板桥开仓放粮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呀,有个特别有名的人叫郑板桥。

这人呐,可真是个大好人。

郑板桥当官的时候,有一年呢,那地方闹了大灾荒。

老百姓啊,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的,就像那霜打的茄子,可怜巴巴的。

家里没粮食啊,好多人都揭不开锅了。

郑板桥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他想啊,我这当官的,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老百姓挨饿呢?于是乎,他就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决定——开仓放粮。

要知道,这开仓放粮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事儿。

在那个时候,这得经过好多手续,有很多条条框框呢。

可是郑板桥可不管那些,他心里就想着老百姓的肚子。

他就觉得,啥规矩不规矩的,人都要饿死了,还管那些个干啥。

他就跑到粮仓那儿,大手一挥,对那些管粮仓的人说:“把粮食都分给那些饿肚子的百姓,快着点儿!”那些管事儿的人都吓了一跳呢,说:“大人,这不合规矩啊。

”郑板桥眼睛一瞪,说:“啥规矩不规矩的,要是百姓都饿死了,这规矩还有啥用?”
就这样,粮食一袋一袋地分到了老百姓的手里。

老百姓们可高兴坏了,就像过年似的。

他们拿着粮食,眼里都含着泪呢,一个劲儿地感谢郑板桥。

郑板桥就笑着说:“这有啥可谢的,我要是看着你们挨饿不管,我这官当得还有啥意思。


从那以后啊,郑板桥在老百姓的心里那地位可就更高了。

大家都把他当成大救星一样。

他的这个故事呢,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人们只要一提起郑板桥,就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个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呢。

他这种不顾官场规矩,一心只为百姓的做法,真的是让人特别佩服,就像黑暗里的一束光,给那些挨饿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译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译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译文郑燮,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后来调任潍县做县令,正赶上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他还责令富豪们轮流煮粥给饥民吃,救活了很多人。

乾隆七年春天,潍县遭遇大旱,郑燮又被责令前往调查。

他头戴草帽,脚穿草鞋,亲自到田野里去察看,(把情况)向上申报,请求朝廷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他还下令修建多处粥厂,方便灾民领取食物。

郑板桥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

出处:《郑板桥开仓济民》嘿,您瞧瞧这郑板桥,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在范县当过县令,对老百姓那叫一个好,就跟自个儿家人似的。

后来调到潍县当县令,哎呀妈呀,正赶上饥荒,惨得都有人吃人啦!这郑板桥可不含糊,直接就把官仓打开,发放粮食给灾民。

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不行不行,这可使不得!”郑板桥一听就急眼了:“这都啥时候啦?要是一层层往上申报,等批下来,老百姓早饿死啦!要是上边怪罪下来,我一个人扛着!”嘿,就这么着,官仓打开,上万灾民有了活路。

他还不罢休,让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轮流煮粥给饥民吃,又救活了好多人呢。

到了乾隆七年春天,潍县又大旱。

郑板桥又被派去查看情况。

您猜怎么着?他戴着个草帽,穿着草鞋,亲自跑到田地里去瞧。

然后赶紧往上报告,求朝廷开仓放粮救老百姓。

而且还下令建了好多粥厂,让老百姓能方便地领到吃的。

这郑板桥啊,当官那叫一个清正廉洁,心里头装的都是老百姓的苦。

老百姓能不喜欢他嘛!。

郑燮赈灾的文言文翻译

郑燮赈灾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郑燮者,山东东昌府人,字克己,号板桥。

性刚直,好直言,才情横溢,尤善书画。

康熙五十四年,山东遭逢大旱,禾苗枯槁,百姓疾苦,哀鸿遍野。

时郑燮为东昌府通判,闻之痛心疾首,遂决意赈灾救民。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郑燮不辞劳苦,跋山涉水,遍历灾区。

所见之处,皆是饿殍满地,饥民号泣。

郑燮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然而,仓中粮食有限,不足以救济众口。

郑燮乃思良策,欲筹措赈款,以解民困。

于是,郑燮四处奔走,联络官绅,恳请资助。

然时值国库空虚,官绅亦多吝啬,无人肯解囊相助。

郑燮不灰心,乃自筹银两,变卖家产,以助赈灾。

其家人亲友,亦纷纷解囊,共襄义举。

赈灾之初,郑燮亲自主持,分派赈粮,确保每户灾民都能得到救助。

又设粥厂,煮粥施舍,使饥民得以充饥。

此外,郑燮还设立医馆,招募医士,为灾民治病疗伤。

一时间,灾区景象大有改观。

然而,赈灾之事非一日之功,郑燮深知。

于是,他制定了一套长期赈灾计划。

一方面,他倡导节俭,禁止奢侈,以节省赈灾资金。

另一方面,他提倡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以增强农业生产力,防止灾荒再次发生。

在郑燮的带领下,灾区百姓逐渐恢复生机。

然而,赈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时有奸商趁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企图从中渔利。

郑燮得知后,严惩不贷,维护了市场秩序,保障了灾民的切身利益。

经过一年的努力,郑燮终于将灾区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百姓们感念郑燮的恩德,纷纷称颂其为“救星”。

而郑燮却谦逊地说:“吾辈为民父母,救民于水火,乃分内之事耳。

”赈灾之事,郑燮不遗余力,耗费了大量心血。

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赈灾只是权宜之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还需从长计议。

于是,郑燮继续致力于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岁月流转,郑燮的赈灾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后世之人,无不敬佩他的仁爱之心和崇高品德。

而郑燮赈灾之举,亦成为千古佳话,激励着后人不断为民众谋福祉,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郑燮赈灾之事,乃我国古代赈灾史上一段佳话。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拼音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拼音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拼音【实用版】目录1.郑板桥简介2.郑板桥开仓济民的背景3.郑板桥开仓济民的过程4.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意义5.郑板桥的文学成就正文1.郑板桥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

他的书法别具一格,以隶、楷各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的画作以竹、石、梅、兰为主,尤以竹子最为著名,他所画的竹子,形态万千,栩栩如生,被称为“郑竹”。

2.郑板桥开仓济民的背景清朝乾隆年间,江苏兴化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

郑板桥时任兴化知县,为了拯救灾民,他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3.郑板桥开仓济民的过程郑板桥在灾情发生后,立即组织官员调查受灾情况,并派遣人员赴各地采购粮食。

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情况下,他下令开仓放粮,并制定了详细的救济计划。

对于特别贫困的百姓,他还发放了救济金。

郑板桥的开仓济民之举,使得众多灾民得以度过难关。

4.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意义郑板桥开仓济民,不仅拯救了众多百姓的生命,也展示了他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

此事迹成为历史上的一个佳话,为后世所传颂。

同时,郑板桥开仓济民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采取积极措施,救济灾民的决心。

5.郑板桥的文学成就郑板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书法、绘画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哲理为主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郑板桥的书法和画作,更是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综上所述,郑板桥开仓济民的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还彰显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郑板桥赈灾救民文言文

郑板桥赈灾救民文言文

郑板桥赈灾救民文言文
1. 郑板桥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课外文言文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课外文言文

分析郑板桥形象。
他是一个有才、清廉、 勤政、爱民、敢于承担 责任的好官。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
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
擅长 别人送的东西 桌子 没有没办完的公事 家
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
至于 遇到
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 辗 有人 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 负责 与
使……活 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曾经在范县作县令, 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 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 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 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 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 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 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 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 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 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郑燮开仓赈济的文言文翻译

郑燮开仓赈济的文言文翻译

郑燮开仓赈济的文言文翻译
郑燮开仓赈济的文言文翻译如下;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
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
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郑燮开仓赈济的文言文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
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
途送之。

郑板桥开仓济民的注释
1、为:作为,当。

2、长:擅长。

3、室:家。

4、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5、无留牍(dú):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

6、之:的。

7、余:空闲。

8、辄:就。

9、至:甚至。

10、其:他,指代郑板桥。

郑板桥画扇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扇文言文翻译

郑板桥画扇文言文翻译1. 郑板桥文言文翻译原文】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长:擅长。

室:家。

案:桌子。

辄:就。

至:至于。

值:遇到。

活:使……活。

【译文】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 郑板桥开仓济民,古文翻译,文言文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3.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东坡画扇(宋)何莲原文:••••先生职临钱塘(1)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开仓济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翻译: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

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

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

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