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通论总复习共33页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https://img.taocdn.com/s3/m/781eeaa17e21af45b207a826.png)
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文学()A.“抗战文学”B.“内战文学"C.“新中国文学"D.“文革文学”2.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步履最为艰难是()A.小说B.散文C.诗歌D.话剧3.朱自清第一部专门的散文集是()A.《踪迹》B.《背影》C.《欧游杂记》D.《伦敦杂记》4.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A.叶圣陶B.许地山C.郁达夫D.朱自清5.以自叙传小说的模式确立了中国20世纪抒情小说的最初样式的作家是()A.郭沫若B.郁达夫C.庐隐D.冯沅君6.下列回忆性散文集,作者为孙犁的作品是()A.《“牛棚”小品》B.《云梦断忆〉C.《往事如烟》D.《晚华集》7.伤痕小说《班主任》的作者是()A.卢新华B.金河C.张弦D.刘心武8.被诗评家张柠称为“词语集中营”的诗是()A.《0档案〉B.《你见过大海》C.《我和我》D.《第三代诗人》9.“周文祥"是小说()的主人公。
A.《中国一九五七》B.《叔叔的故事》C.《革命时期的爱情》D.《金草地》10.汪曾祺反复改写过三遍的小说是()A.《老鲁》B.《职业》C.《受戒》D.《异秉》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1.“闲话散文”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12.象征派的主要诗人除李金发外,还有后期创造社的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13.o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翻译者是林纾,又名林琴南.14.有人说:。
老舍是旧中国北方市民社会的同情者和批判者,而张天翼则是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市镇社会的揭发者。
”15.“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是“文协"提出的。
16.巴金的《灭亡》与《死去的太阳》、《新生》可以称为“革命三都曲17.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新时期话剧是《陈毅市长》。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30260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a.png)
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1、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3、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4、《诗大序》主要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诗六义的提出:将风、大小雅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社会政治环境对诗人的感发作用。
)5、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作者及观点曹丕《典论·论文》:●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陆机《文赋》:●构思论。
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253750aa6c30c2259019e5f.png)
“诗言志”:在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即“诗言志”。
最早体现:《诗经》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作为理论概念提出:《左传》“志”的内容:“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是蕴藏于心的。
诗言志应当是指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们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乃是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因此“诗言志”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内容逐渐扩大,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
实质:把文艺看做是人的心灵的表现,不同于西方古代把文艺看作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
孔子→“兴观群怨”:“兴”: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朱熹解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是“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怨”: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评,孔子允许百姓对“不仁”直接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兴观群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相当全面的分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浩然之气”:“知言养气”说: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具有奠基作用。
“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是“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无是,馁矣”。
有了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6ff03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3.png)
中国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中国文学概论一、《诗经》(名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
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地域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
什么是“楚辞”,什么是《楚辞》?(简答、问答、名解)1、“楚辞”:它是在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2、《楚辞》: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楚辞”作家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二、古诗十九首?(名解)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的五言古诗共十九首,后来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艺术水平,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其主题是游子思妇、仕途失意,往往伴着人生短暂的哀叹。
四、什么是骈文?(名解)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有三个特点:1、讲究对偶,又多用四六句,因为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所以叫骈。
2、语音方面讲究平仄。
3、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词藻,可以说骈文是一种诗话的散文。
五、什么是文章?(名解)文章本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来,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也叫文章。
现在的文章,具体地说是指诗赋、词曲、小说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主要包括散文和骈文。
六、什么是唐传奇?(名解)唐传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言短篇小说。
其名称来源可能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叫《传奇》,后来就用它作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
唐传奇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诗经》的音乐分类与表现手法分类(填空)音乐分类:风(地方色彩的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颂(用于祭祀的歌舞曲)表现手法:赋(叙述、白描)比(比喻)兴(触景生情)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宋玉的四赋(填空)《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汉赋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填空)西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抒情小赋)三曹、七子(填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代表、“悲风”)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填空)苏轼评价王位的诗画一体的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eec6f09e314332396893a3.png)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1、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1)文学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2)文体的区分日趋细致;(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的追求2、三曹的文学成就(1)曹操:①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②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2)曹丕:①语言工丽,抒情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②他的《燕歌行》为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③《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提出了“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等重要观点;④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⑤开文人诗酒唱和之先河(3)曹植:①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达到骨气词采兼备②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3、建安七子(名词解释)“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PS: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阮籍的文学成就(1)《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2)大力创作五言诗,发展五言诗。
他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上进一步文人化。
5、三张、二陆、两潘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https://img.taocdn.com/s3/m/6a51260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8.png)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政治小说”的概念是康有为提出的。
2. 1897年,严复、夏曾佑在《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提出,应该利用小说来启发国民的觉悟。
3.长篇小说《家》在发表时题为《激流》。
4.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由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
5 丁西林的剧本在戏剧结构上通常采用“三元结构”的模式。
6.《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描写了“失败的资本家、失恋的大学生、失业的政府职员、失宠的交际花、失神的学者”,属于新感觉派小说。
7.七月诗派是40年代规模最大、影响也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8.四十年代,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9.北岛《古寺》一诗中的“石碑”意象象征着历史。
10.余华从先锋向世俗的妥协,一般认为始于《在细雨中呼喊》。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报章体”的创造者是( )。
A.章士钊B.刘师培C.梁启超D.章炳麟2.新文学初期最有影响的散文刊物和散文社团是( )。
A.《语丝》周刊和语丝社B.《创造月刊》及创造社C.《觉悟》副刊和春雷社D.《太阳月刊》及太阳社 3. 20年代被看作抒情散文代表作家的是( )。
A.朱自清和郁达夫B.朱自清和冰心C.郁达夫和周作人D.冰心和周作人4.公开登报宣告退出创造社的作家是( )。
A.郭沫若B.成仿吾C.郁达夫D.叶灵凤5.借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创作了《雷锋之歌》的诗人是( ) A.郭小川B.贺敬之C.闻捷D.邵燕祥6.“右派”作家创作的反思小说,其反思得出的结论往往是( )。
A.怀疑人生B.感谢苦难C.责问历史D.谴责人性7.“七哥”是以下哪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
A.《烦恼人生》B.《原始风景》C.《一地鸡毛》D.《风景》8.与余华一样主要描写了暴力的苏童小说是( )。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7df7773afe4733687f21aa5b.png)
中国历代文论复习资料一、背诵并默写1、《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3、《文心·深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4、《戏为六绝句》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逮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5、《与元九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二、填空1、“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纲领”2、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墨子立言著文的标准【言有三表】为原则,即:本、原、用。
4、荀子认为“辩”可以分为【小人之辨,士君子之辨,圣人之辨】5、毛诗序将音乐分为【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6、毛诗序认为《诗经》的功能【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7、《太史公自序》主要提出的文学观点【发愤著书】8、《楚辞章句序》的作者王逸认为《离骚》对屈原的作用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他批判班固,因为班固认为屈原是“露才扬己,华而不实”。
9、“建安七子”最早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10、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1、《文心·时序》的文学观【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随时代而发展。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2f9f765453610661fd9f422.png)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简答与材料分析不知道怎么整理,所以将上次期中的试题搬上來了。
答案不准确,仅作参考。
一、名词解释:1、宋诗:宋诗创作的文化图景,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诗Z后的又一高峰。
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滋生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
宋廷的“右文”国策,激励了他们更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烈的政政乃至党祸也因此产生。
在此背景下,士人对传统的三教进行反思整合,熔铸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
它虽也标榜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但更重要养成心怡的内圣境界,以成就所谓的“圣贤之象”。
宋诗的种种特点正是根植于此历史文化土壤智商;宋诗主题的开拓。
宋诗主题的范围大大的超越唐诗,它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
其一,是诗歌政治色彩加重,其二是诗歌关注社会民生,其三是诗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士人生活。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其诗歌突出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黄庭坚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当时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士人颇多,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徽宗是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这些诗人都与黄庭坚一脉相承。
派中诗人以江西人较多, 取名为江西诗派。
宋末?乂在其山瀛?加以评论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形成江西诗派的重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的相近见解。
诗派成员之I'可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诗人。
3、词:词是唐宋以后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
词本是配乐歌词,曾被称为“曲子词”。
因其句式参差不齐,故又有“长短句”之称。
这些特征又与汉魏乐府类似,故也称”乐府“。
在唐宋时代,词却被视为”小道“。
【免费下载】汉语通论期末复习资料
![【免费下载】汉语通论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82c3172cc7931b765ce15bd.png)
汉语通论期末复习提纲(小学教育本科) 1.简述现代汉语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要点:(1)多元性的汉文化的起源。 (2)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 (3)古汉语和汉文化。 (4)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 (5)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 2.现代汉语共有哪几大方言区?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个方言区? 答:现代汉语大概有如下几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 南方言区、粤方言区、晋语方言区、平话方言区。 吴江话属于吴方言区。 3.同英语及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各有那些方面比较明显的特点? 答:同英语相比,现代汉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语言方面。1、 没有复辅音。2、 音节中元音占优势,复元音构成的音节多。3、 音节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1、 词的结构有双音化的倾向。2、 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三)语法方面。 1、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答:新词:领班 上网 网民 大款
历史词:尚书 宰相
文言词:曰
之
2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汉语通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7c2e328e45c3b3566ec8b0a.png)
汉语通论复习资料汉语通论复习资料填空、选择1、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公布的记音符号,已成为最通用的记音工具。
2、一般来说,词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语音的固定性;(2)语义的整体性;(3)结构的凝固性。
3、理性义和附加义构成了一个实词的词义系统。
4、按其语气类别的不同,可将句子分为四类:(1)陈述句;(2)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
5.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音素。
6.按其构造方式的不同,可将合成词分为两大类:(1)复合词;(2)派生词。
7.相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内容,就形成了同音词和多义词,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内容,就形成了同义词。
8.现代通用汉字的“四定”是指定量、定形、定音和定序。
1、汉字所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2、占现代汉字总数90%左右的是(A)。
A.形声字3、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C)。
C.语素4、均为合成词的一组词是(C)。
C.嗓子、人类、结实、索引5、“席卷”、“蚕食”、“鸟瞰”的构造方式均为(B)。
B.偏正式6、“磨洋工”、“吃小灶”、“一问三不知”属于(D)。
D.惯用语7、“皮”原指“兽皮”,现在泛指“人和其他生物体的皮”,这种词义的变化属于(A)。
A.词义的扩大8、“教室里没有人”、“火车还没有进站”、“没有人相信”中的“没有”分别是(A)。
A.动词、副词、动词9.决定汉语声调要素主要是 B B.音高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用的标准字体是 C 。
C.小篆11.全部属于包围结构的一组汉字是 A 。
A.屏、遛、画、同12.“报幕”、“动员”、“保安”、“司机”的构造方式均为 B 。
B.支配式13.“上网”、“手机”、“下岗”全部属于 D 。
D.新造词14.不能形成反义关系的一组词是 C 。
C.黑夜——白色15.“你不应当去”中的“应当”是 B 。
B.助动词16.“我昨天休息”中的“昨天”是 B 。
B.表示时间的副词名词解释: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2011年国学通论复习资料
![2011年国学通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6d5c4369eae009581bec63.png)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1. 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4. 四次作业及其他信息,近期将在课程网上资源中挂出。
二、期末复习题、(一)常识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
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
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全)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8b9ea5bdfd0a79563c1e7266.png)
1.先秦部分赋、比、兴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铺陈)“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比喻。
《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2.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俗与雅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复古与革新文与道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
汉末的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南北朝的对峙造成南北文风的不同,隋唐的统一以及唐代广泛的对外文化交流又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仁机会的增多,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市民壮大,反映和适应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反映。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更引起文学的重大变化。
凡此种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9071c63ff00bed5b8f31d50.png)
1、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中国文学通论(1)考前复习指要
![中国文学通论(1)考前复习指要](https://img.taocdn.com/s3/m/8ff2ba84b9d528ea81c779bc.png)
中国文学通论(1)考前复习指要重庆巴南电大游佳弟一、考核对象“中国文学通论(1)”是现代文员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为中央电大现代文员专业开设的必修课。
该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是使学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成果、文学特征、文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培养学员的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能力,实际工作中的为人处事能力;协调人事能力等。
二、考核方式及命题单位本课程采用闭卷方式考试命题单位是中央电大三、考核时间和范围1、期末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考试范围本课程的考试范围从先秦文学到明清文学四、期末考试类型及要求:(一)试题比例1.填空:约20分2.连线题:约5分3.选择题:约8分4.名词解释:约20分5.简述题:约20分6.作品分析题:约27分(二)考题内容及划分:1.先秦文学:30分2.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25分3.唐宋文学:30分4.元明清文学:15分(三)答题要求1.填空不得出现错别字或拼音。
2.分析作品要实事求是,联系作品本身,恰如其分地归纳或引用作品中的句子来证明观点。
3.名词解释或简述题答出要点即可。
五、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________》。
参考答案:《论语》2.关于《诗经》的采集和编撰成书,有______说_____说和_____说。
参考答案:删诗说献诗说采诗说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作者是________。
参考答案:睢景臣4.《冯谖客孟尝君》出自《________》。
参考答案:《战国策》5.《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作者是________。
参考答案:李清照6.《始得西山宴游记》的作者是________。
参考答案:柳宗元7.《前赤壁赋》的作者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苏轼8.《山鬼》的作者是________。
参考答案:屈原9.《烛之武退秦师》出自《________》。
参考答案:《左传》10.《西洲曲》出自________。
中国文学通论总复习
![中国文学通论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21a3c6ef7ec4afe05a1df04.png)
3.语言特色:叙述语言,典雅、平实、简 炼丰润、含蓄畅达,曲折含情;人物语言 与人物的性格、修养、身份及其处境十分 贴切;行人辞令(外交辞令)更是历来为 人称道。 解析作品《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指要11页)
三.司马迁与《史记》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概貌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父亲遗命。 遭李陵之祸。 司马迁抛弃编年体,改用纪传体,《史记》 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分。
中国文学通论(1) 总复习
重点(17)
一.《诗经》
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 歌总集。原名只叫做《诗》或者《诗三百》,它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长达五个世纪的时 间里,产生于我国各地的最优秀、最美丽的三百 零五篇诗歌。《诗经》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 颂三类。《诗经》编撰成集,有采诗说、献诗说、 删诗说等诸多说法。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汉 武帝独尊儒术之时,《诗三百》正式被官方尊奉 为“五经”之一,从而被称为诗经。
五.《古诗十九首》 1.了解《古诗十九首》概貌: 《古诗十九首》是梁朝太子萧统在编《文 选》时选取了十九首无名主的五言古诗,题 为《古诗十九首》,从此《古诗十九首》便 成了专门名称。 思想内容亦很复杂,大体分为三种基本的 情感类型: 宦游失意的士子的悲哀。 思妇的伤别念远。 对年命短暂的悲哀。
把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诗经》的内容具体包括: 1.反映周人的历史 ,如 《诗经· 大雅》中的五首 周民族的古老史诗,即《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 2.对政治的美刺。《板》、《十月之交》、《雨 无正》等 3.反映农业劳动的生活以及对阶级压迫的反抗和 控诉。《魏风 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4.反映战争和徭役《秦风 无衣》、《王风 君子 于役》等。 5.真挚的恋歌和有关婚姻问题的诗篇。《周南 关雎》、《卫风 氓》等
(20091215)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复习研讨(文本)
![(20091215)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复习研讨(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c12d8e8583d049649b665839.png)
(2009.12.15)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复习研讨(文本)陈林群:各位下午好!关于本课程期末考试,大家如有疑问请提。
本课程考试时间定于2010年1月11日下午16:30-18:30考核说明1.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专科现代文员专业的学生。
2.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国文学通论(2)》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李平、陈林群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7月)等多种媒体教材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
学生可同时使用上海电视大学制作的《20世纪中国文学》录像教材、网上辅导等其他媒体进行复习。
3.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作业占期末考核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期末考核成绩的80%。
4.平时作业每学期4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发放平时作业册。
平时作业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核。
5.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主教材所涉及的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作家作品、文学史实与现象的了解、掌握程度与基本分析能力。
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分析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A)“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系统的识记;B)“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C)“分析”: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6. 考核难度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分的20%、50%、30%。
7.试题类型、分值试题类型共五种:“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作品赏析”,分别占卷面总分的10%、10%、20%、30%、30%。
8.各题型考核要求: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考核范围为教材全部内容中最基础的文学常识;简答题、论述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归纳能力,简答题的考核范围为全部章节,论述题的考核范围为18个重点小节(见“教学大纲”及以下第二部分“重点难点提示”);赏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作家风格的把握能力,考核范围为20部重点作品(见以下第三部分“重点作品提示”)。
中国文学通论期末复习重点研讨(文本)
![中国文学通论期末复习重点研讨(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e301235531b765ce05081438.png)
(2018.12.07)中国文学通论(1)期末复习重点研讨(文本)鲍鹏山:中国文学通论(1)期末复习重点研讨!老师们大家好!鲍鹏山:中国文学通论(1)期末复习指导一、依据:1、《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教案大纲》。
2、教材:《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鲍鹏山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3、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鲍鹏山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中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提到的为主。
这两本教材配套使用,不得偏废。
)4、录像点播:共27节。
是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内容的概述。
网上资源:多媒体课件(《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多媒体课件,《中国古代文学十大名家》多媒体课件)学习辅导、bbs讨论、答疑等。
二、范围:1、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
关于古代文学基本知识,没有什么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所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都应掌握。
包括某一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某一重要文学古籍的来源、体例、分类和流传情况;某一文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文学史上的专有名称。
复习这方面的内容时,要注意掌握“史”的线索,建立“史”的观念,使整个古代文学的历程了然于心。
2、重点作品。
下列作品是期末复习的重点作品:先秦部分:《诗经》《氓》、《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弭谤》、《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秦汉部分:乐府民歌《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魏晋南北朝部分:左思《咏史(选二首)》、陶渊明《饮酒》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唐五代部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登高》、宋金部分晏殊《浣溪沙》、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摸鱼儿》。
元明清部分: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病梅馆记》。
三、期末复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