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清热药与方剂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与方剂》清热药PPT课件

《中药与方剂》清热药PPT课件
寒——清热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热毒。
11
应用:
1、湿热证
① 湿热内蕴;
② 肠胃湿热;
③ 肝胆湿热;
④ 下焦湿热;
⑤ 湿热痹痛、痿证; ⑥ 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使用注意:本类中药苦寒伐胃,性燥伤阴,凡脾胃 虚弱及阴亏者慎用。
12
黄芩 Radix Scutellariae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8
芦根
来源: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应用: 1、热病伤津。 2、肺热咳嗽,肺痈吐脓,常用苇茎,如:苇茎 汤 3、胃热呕吐。 4、尿短赤涩痛。
9
淡竹叶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心、胃、小肠 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石膏、芦根、麦冬。 2.心火亢盛——口舌生疮; 3、治心火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等
用法用量:6-9g。煎服。
10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 的药物。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苦——燥湿
来源: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主产地:冀、晋、秦、蒙等地。河北承德为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 1、湿热诸证——多用于上焦热者。 2、⑴肺热咳嗽; ⑵气分实热; ⑶少阳证。 3、血热吐衄。 4、胎热不安。 5、疮痈、咽痛。
13
20
21
应用: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湿疹瘙痒。

中药学课件6清热药

中药学课件6清热药

黄芩走上焦 黄连走中焦 黄柏走下焦
苦寒 清热泻火 燥湿解毒
黄芩长于泻肺火而解肌热 黄连长于泻心火而除烦热 黄柏长于泻肾火而清湿热
龙胆草Gentian Root
龙胆草清热燥湿,沉降下行, 善除肝胆湿热、下焦湿热, 又泻肝胆实热郁火。适用于 湿热黄疸、湿热下注、肝火 目赤及热极动风等证。
功效与临床应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概念Concepts
寒凉伤阳
清热药均为寒凉药性,用量 过大或素体阳虚者不当用之易 伤阳气,特别是脾胃阳气。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 苦能燥湿,性燥多能伤阴,
故本类药津伤阴亏者 当慎用。
苦寒败胃
甘寒助湿
甘寒药除清热外,多兼 生津作用,但润燥生津太过
有助湿之弊。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功效与临床应用
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治乳痈肿痛,或痈肿疔毒,配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 治肠痈腹痛,配大黄、桃仁等解毒排脓药。
苦参Flavescent Sophora Root
苦参性寒清热,苦能燥湿, 沉降下行,善除下焦湿热之 邪,适用于湿热痢疾,湿热 发黄,及湿热下注所致的淋 痛、带下、阴痒等证。此外, 苦参兼能祛风杀虫止痒,又 为风疹瘙痒、湿疹等证所常 用。
功效与临床应用
⒈清热燥湿
治湿热痢疾,配木香、甘草同用; 治痔疮出血,配生地黄、槐角等凉血止血药。 治肝胆湿热发黄,配茵陈、栀子。
治湿阻中焦,舌苔黄腻,纳呆脘痞,配黄连、陈皮同用。 治肝胆湿热发黄,配茵陈、栀子以利胆退黄。 治大肠湿热泻痢,配黄连、木香以清肠治痢。
⒉泻火解毒
治肺热咳嗽,痰黄粘稠,配桑白皮、知母如清肺汤。 治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者,配柴胡和解少阳,如小柴 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精)《中药药理学》第六章 清热药PPT课件

(精)《中药药理学》第六章 清热药PPT课件
有效成分为生物碱。其中对痢疾杆菌、结核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对伤寒杆 菌、大肠杆菌作用较弱。
另外,小檗碱对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 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抗阿米巴原虫 作用。
清热药的抗感染作用与抗生素的抗 感染作用存在差异。
二、抗毒素
1、直接作用 (1)降解内毒素(Endotoxin) A、直接破坏内毒素的结构; B、保护溶酶体膜。 (2)拮抗外毒素(Exotoxin)
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 (1)抗透明质酸酶 (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 性细菌细胞壁中的 一种脂多糖,能引 起机体发热、休克、 甚至弥漫性血管内 凝血。
主治热入营血。见于急性传染病的衰竭期,伴 有CNS病变及脏腑功能衰竭。
1、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消除病因; 2、强心、增加血液循环动力; 3、扩张血管,解除微循环血管痉挛; 4、调整凝血与抗凝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减少出血; 5、镇静、解热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
(四)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内蕴诸证。主要见于慢性疾病,如肝 炎、尿道感染、菌痢。
四、解热
机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内生 致热原生成、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 经元活动等有关。
与解表药不同之处:清热药退热一般不伴 有明显的发汗。
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 的抗病能力。 (1)对非特异性免异功能的影响
增加白细胞数; 提高体内自身的抗菌物质(溶菌酶等); 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如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等。
外毒素是细菌在生 长过程中由细胞内 分泌到细胞外的毒 性物质。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多数G+菌,少数G-菌

中药学课件 清热剂-方剂

中药学课件 清热剂-方剂

·犀角地黄汤·
身热夜甚,舌绛 神昏谵语 吐血、衄血、斑疹
热入血分 热扰心神 血热迫血妄行
·犀角地黄汤·
【病机】热毒深陷血分,以致耗血、动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方解】
·犀角地黄汤·
君:水牛角—清心凉血,清热解毒。
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使:芍药—养血敛阴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病机】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方解
·竹叶石膏汤·
君: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清热除烦
臣:人参—益气生津 麦冬—养阴生津
佐:半夏—降逆止呕 粳米—养胃和中
使(兼):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运用
·竹叶石膏汤·
1.《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苔,
·本方治证为热毒深陷血分,迫血妄行而致。以血热
发斑、吐衄神昏为特征, · 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运用】
·犀角地黄汤·
1.《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疹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降。
3.临证加减: 蓄血:+大黄、黄芩 热盛神昏:+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吐血:+三七、侧柏叶、白茅根、花蕊石 衄血:+黄芩、青蒿、白茅根 尿血:+白茅根、小蓟 便血:+槐花、地榆 发斑:+紫草、青黛
清热剂
一、概念: 组成:清热药为主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 治证:里热证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清气分热—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热在气分证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2、清营凉血—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药ppt课件

清热药ppt课件

【教学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参考:寒水石、竹叶、鸭跖草、谷精草、密蒙花、青 葙子
石膏
《本经》
[来源]为硫酸
盐类矿物硬石 膏族石膏,主 含含水硫酸钙 (CaSO4· 2H2 O)。
石膏的药性
【药性】甘、辛,大寒。肺、胃。
黄芩
《本经》
黄芩
[来源]为唇形
科植物黄芩的 干燥根。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 收湿 止血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除
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2 肺热喘咳证 清胃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外用有敛疮
芦根《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鲜 或干燥根茎。全国各 地均有分布。全年均 可采挖,除去芽、须 根及膜状叶。鲜用, 或切后晒干用。
芦根
芦根
芦根
【药性】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芦根的应用
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栀子
《神农本草经》
栀子

最新中药第--清热药幻灯片

最新中药第--清热药幻灯片

石 膏《本经》[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
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或伤寒阳明经证):壮热、 汗出、烦渴、脉洪大(四大症)或高热、谵妄、抽搐实 热亢盛等配知母—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2)气血两燔证:高热不退而发班疹,甚则吐、衄血、 舌红生刺、口唇焦烈等(为气血热毒俱盛)配犀角、丹 皮、玄参—清瘟败毒饮(现常用治流脑、乙脑确有效)
3.清热解毒药: (1)掌握:金银花 连翘 鱼腥草 白头翁 大青叶 (附:板蓝根) 山豆根(附:北豆根) (2)熟悉:公英 地丁 马齿苋 红藤 漏芦 败酱草 射干 ; (3)了解:蚤休 白蔹 青黛(用法和用量的特点) 鸦胆子(法量) 千里光 熊胆
4.清热凉血药: (1)掌握: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2)熟悉:水牛角 赤芍; (3)了解:紫草
中药第--清热药
二、课程内容 1.清热泻火药:
(1)掌握:石膏(用量用法特点) 知母 栀子; (2)熟悉:芦根 天花粉 夏枯草 竹叶; (3)了解:决明子 密蒙花 青葙子 谷精草
淡竹叶。 2.清热燥湿药:
(1)掌握: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2)熟悉:白鲜皮 椿皮 苦参; (3)了解:苦豆子 三棵针。
5.清虚热药 (1)掌握:青蒿白薇地骨皮 (2)熟悉:胡黄连 (3)了解:银柴胡
▪ 卫分证: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无汗或有少 许汗,咽喉肿痛。
▪ 气分证:
大热、大汗、大渴、喜冷饮、面赤,心烦,舌 红苔黄燥,脉洪大。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 腹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
证状的真假(如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5)根据体质,适当培补(脾虚配健脾药;

清热药概述PPT课件

清热药概述PPT课件

丹皮、知母、黄连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形成。
2、对抗透明质酸酶:
(射干)使细菌不易浸入组织。
3、增加肝细胞色素P450功能:苦参
4、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解毒能力
伤寒杆菌内毒素→死亡 大肠杆菌内毒素→腹泻
金银花、黄芩、黄连、 穿心莲
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广泛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各个方面
许多清热药-- 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青黛、山慈菇有抗肿
瘤作用此作用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三、解热、镇静作用
1、犀角、石膏、知母、金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 均有明显退热作用。 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 解表药通过发汗而解热; 清热药退热多伴有不明显出汗。
2、石膏、知母、栀子、犀角、牛黄 镇静作用, 动物自主活动减少 与中枢抑制药协同
清热燥湿药: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 代表方有:香连丸、栀子柏皮汤。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 常用药物:银花、大青叶、 连翘、板兰根; 代 表 方:五味消毒饮。
清虚热药: 虚热,通常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 常用药物:地骨皮、银柴胡; 代表方: 青蒿鳖甲汤。
清热明目药: 能清肝热、散风热,用于肝热、风热目疾; 常用药: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 代表方: 清箱汤。
[成分]
含氯原酸、异氯原酸、黄酮类(木樨草素)、忍冬甙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抗菌范围广
① 抗菌: 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G-杆菌: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杆菌 此外,结核、霍乱弧菌。
与青霉素合用,能显著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与广谱 抗菌素合用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第6章 清热药ppt课件

第6章 清热药ppt课件

(2)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① 促进非特异性免疫 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增强白 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② 促进特异性免疫 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淋巴 细胞转化率,促进抗体形成细胞的功能。 (3)保肝 • 有显著的保肝作用。 • 3.2 其他药理作用 抗白血病、降血脂。
• • • • • 4.临床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 扁桃体炎、咽炎 急性传染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流行性脑脊椎膜炎
金银花
1.功效 清热解毒、凉散风寒。 2.化学成分 氯原酸类:氯原酸、异氯原酸 黄酮类:木犀草素、忍冬甙。 其他:肌醇、挥发油、皂甙。
• 3.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 (1)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菌谱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 菌、脑膜炎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其中对绿脓杆菌感染小鼠有明显对抗作用。 真菌 堇色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许兰黄癣菌 等。 病毒 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等。 有效成分 氯原酸、异氯原酸、木犀草素等。 • (2)抗内毒素作用 可直接破坏内毒素。 •
• 4.
解热作用 解热特点与解表药不同,退热多不伴有明显发汗。
• 石膏、知母、水牛角、羚羊角、黄芩、黄连、银花、 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穿心莲、青蒿、地骨皮、 紫草以及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均有解热作用。退热 时一般不伴有明显发汗。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 (2)影响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 • (3)抑制变态反应 •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抗病原体
黄连及小檗碱具有光谱抗菌作用。 敏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 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作用机理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
18
生地黄
四大怀药之一。制熟即熟地黄。 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19
生地黄
主治:
1、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斑疹,舌红绛等。 2、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等。 3、热病伤津口渴,或消渴证。 4、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用量:9——15克。 鲜地黄:凉血,生津效佳。 注意: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者慎用。
二.立法依据:
1.《医学心悟》:“伤寒邪在表者可汗,在 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 焉。”
2.属八法中的“和法”。
.
28
三.分类:
1. 和解少阳剂:邪在少阳:小柴胡汤 2. 调和肝脾剂:肝脾不和:逍遥散 3. 调和肠胃剂: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
.
29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 柴胡12g 黄芩9g 人参9g 炙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大枣4枚
.
20
牡丹皮
.
21
牡丹皮
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消痈。
主治: 1、热入营血发斑:血热吐血,衄血等。 2、热病后期,阴虚内热,骨蒸无汗。 3、血瘀证:血瘀经闭、痛经,症瘕等。 4、肠痈。 用量:6——12克。
.
22
第七章 清热方
(一)清热泻火方
白虎汤 功效:清热生津。
里热证——发热,热痢,痈肿疮毒等。
.
2
清热药
[分类] 里热有气分与血分的不同,有实热,虚热之别。 故大致分为四大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注意:脾胃虚寒,胃纳不佳,肠滑易泻者慎用。
.
3
石膏
.
4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CaSO4·。2H2O)
性味: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generation of body fluid.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
辨证要点: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 (四大症)
.
23
白虎汤
方解: 君: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 臣:知母——清热养阴,
助石膏清热,生津。 佐使:粳米,炙甘草 — 和中益胃,护津。 四药合用,达到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作用。
.
26
青蒿鳖甲汤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阴虚邪伏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 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君:鳖甲:滋阴退热,入络搜邪。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臣:生地:滋阴凉血;
知母:滋阴降火,退虚热。 佐:丹皮:泻阴中之伏火。
.
27
五. 和 解 剂
一.定义:
具有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 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注意:血虚发热者慎用。
.
6
知母
性味:苦、甘,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除烦,清肺生津,滋阴降火。 主治: 1.热病气分证。 2.肺热咳嗽;或肺燥咳嗽。 3.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用量:6——12克。盐炒用。
.
7
黄芩
.
8
黄芩
性味:苦,寒。入肺、胆,脾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连 翘:6——15克。
.
14
板蓝根
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痄腮肿胀,咽喉肿痛。
近代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流感, 乙脑,传染性肝炎等。 用量:15 – 30克。
.
15
板蓝根
同源药物:
1.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丹毒等。 用量:9 – 15克。鲜品60克。
.
24
(二)清热解毒方
黄连解毒汤 功效:泻火解毒。 Purging fire and expelling poison.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辨证要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
.
25
黄连解毒汤
方解: 君:黄连 – 清热泻心火及胃火。 臣:黄芩 – 善清上焦之火。 佐:黄柏 – 泻下焦之火。 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四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证可愈。 注意: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 使用。
.
10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
11
连翘
.
12
金银花
连翘
性味: 甘寒
苦,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13
金银花 连翘
主治: 1、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温病发斑等。 2、热毒痈疽疮疡。 不同点:
金银花长于疏散风热,解热毒。 连翘消肿散结突出,善于治疗瘰疬痰核等。 用量:金银花:6——12克。
.
30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
咽干,目眩,苔薄脉弦。
.
31
[方解]
君:柴胡:疏解少阳之邪,疏肝理气 臣:黄芩:清泄少阳之热,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外用收敛生肌。
.
5
石膏
主治:
1.温热病热入气分证:
(高热,口渴,烦躁,大汗,脉洪大——四大症)
2、肺热咳嗽,气喘。
(清肺热)
3、胃火亢盛,头痛,牙龈肿痛。 (泻胃火)
4、煅石膏外用治疗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或疮疡溃后不敛等。
用量:15—60克。打碎先煎。
外用煅石膏研末敷患处.。
第六章 清 热 药与方剂
TCM Department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1
清热药
[含义]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方:以清热药为主组成, 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
主治:
1、湿热痢疾,黄疸;或湿温发热,尿赤等。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疮痈;
肝火头痛。
(善清肺热)
3、怀胎蕴热,胎动不安。 (清热安胎要药)
用量:3——9克。
.
9
三黄比较:
共同点:性味:苦,寒。均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治疗湿热痢疾,热毒疮痈等。 不同点: 黄芩:长于清肺热,又能清热安胎。 黄连:泻火解毒力强,长于清心胃之火。 黄柏:偏于入下焦,清下焦湿热; 又能清相火,治阴虚发热。
2.青黛:咸寒。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治疗温病热毒发斑,咳嗽咯血,丹毒, 痄腮,口疮及阴囊湿疹等。 近代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用量:1.5—3克。
.
16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茵陈蒿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为治疗黄疸专药。 湿热黄疸:配伍栀子,大黄,首选。 如“茵陈蒿汤”。 若寒湿黄疸:须配伍干姜,附子。 用量:10 –30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