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近体诗八首1
秋兴八首(其一)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 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 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 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 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 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 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译文: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禁
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诗人 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园之情便油然而生。
赏析: 从情与景的 角度赏析,“丛菊两开”言及身世,
感叹滞留之久;着一“泪”字,触景伤情,流露出滞 留夔州又无可奈何的无限悲伤。“孤舟”这一意象说 明诗人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羁留之苦令人怆然, “一系”二字表明情有独钟,抒发了对故乡的殷切思 念。二句因情设景,景随情出。
深读文本
杜甫的情怀
1、羁旅之感
2、故园之思 3、漂泊之愁 4、家国之忧
5、壮士迟暮之悲
杜甫的诗风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
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
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 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
• 沉郁顿挫
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
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 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
杜甫石像
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 可分四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 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 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 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 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 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 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 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 国忧民的诗人。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唐诗三百首 七言律诗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一)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也是近体诗的一种。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和五律一样,七律也是每两句为一联,共分为首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四联。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和李商隐是中国历史上七言律诗创作杰出的代表,尤其是杜甫,他将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顶峰。
1.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 东晋。
衣冠: 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
青天外:形容极选。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东流不息的江水。
当面华丽的吴王宫殿的花草里早已埋没了荒凉幽辟的小径,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
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我看不见长安城,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闻:听说官军: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
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地区。
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漫卷:胡乱的卷起。
喜欲狂:高兴的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明丽的春天景色。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便:就。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喜讯,官军收腹蓟北一带。
我高兴至极,眼泪撒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儿女,也已经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我想要纵酒高歌,和春光结伴一同回故乡。
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直奔洛阳。
3.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近体诗的格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如何掌握近体诗的格律(1)一、近体诗的形制不少人都觉得近体诗的格律很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了七律的形制,其他几种近体诗(五律、七绝、无绝)的格律就可以顺手牵羊般地解决了。
七律就是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的七言八句,这八句诗遵循规定的粘对关系,根据固定的平仄要求排列组合,构成两式四体:1、仄起式甲体(首句入韵)《无题》仄仄平平仄仄平来是空言去绝踪平平仄仄仄平平月斜楼上五更钟平平仄仄平平仄梦为远别啼难唤仄仄平平仄仄平书被催成墨未浓仄仄平平平仄仄蜡照半笼金翡翠平平仄仄仄平平麝熏微度绣芙蓉平平仄仄平平仄刘郎已恨蓬山远仄仄平平仄仄平更隔蓬山一万重(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看,读平声】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2、平起式甲体(首句入韵)《隋宫》平平仄仄仄平平紫泉宫殿锁烟霞仄仄平平仄仄平欲取芜城作帝家仄仄平平平仄仄玉玺不缘归日角平平仄仄仄平平锦帆应是到天涯平平仄仄平平仄于今腐草无萤火仄仄平平仄仄平终古垂杨有暮鸦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下若逢陈后主平平仄仄仄平平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乙体(首句不入韵)《客至》平平仄仄平平仄舍南舍北皆春水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见群鸥日日来仄仄平平平仄仄花径不曾缘客扫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今始为君开平平仄仄平平仄盘飧市远无兼味仄仄平平仄仄平樽酒家贫只旧醅仄仄平平平仄仄肯与邻翁相对饮平平仄仄仄平平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七律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一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所谓两式,是根据首句第二字的声调而划分的,第二字是仄声,就叫“仄起式” ;第二字是平声,就叫“平起式” 。
律诗排序法
(3)仄起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如杜甫《登高》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 如杜甫《登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 三六七同,一四五八同) 三六七同,一四五八同 1风急天高猿啸哀 仄仄平平仄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边落木萧萧下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悲秋常作客 6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多病独登台 7艰难苦恨繁霜鬓 艰难苦恨繁霜鬓 8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新停浊酒杯
6.平仄格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格式,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仄格式 是律诗的最起码的要求。不能犯“三平调” 是律诗的最起码的要求。不能犯“三平调” (即一句之中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用平声或仄 );不能犯 孤平” 不能犯“ 声);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之中不能没 有两个平或仄字联在一起)。 有两个平或仄字联在一起)。 7.律诗四联的构成为“起承转合”。 .律诗四联的构成为“起承转合” 8.绝句第三句不押韵,律诗的第“三五七” .绝句第三句不押韵,律诗的第“三五七” 句的最后一个字不入韵(即全诗为平声韵, 句的最后一个字不入韵(即全诗为平声韵, 那么“三五七”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 那么“三五七”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 全诗为仄声韵,那么“三五七” 全诗为仄声韵,那么“三五七”句的最后一 个字为平声)。 个字为平声)。 9.格律诗一般是先写景叙事状物后抒情议论 . 或引出中心。 或引出中心。
答案:A 答案:
三、看内容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 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 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 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 内容加以分析了。 内容加以分析了。 古人作诗讲究起、 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
近体诗八首
近体诗八首A.课时安排:2001年10月17日共1课时。
No.42B.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古代近体诗的欣赏;2.思想教育目标:多种风格的兼容。
3.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歌欣赏的基本方法;具备相关的能力。
C.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等。
D.教学难点:诗人独特的表达。
E.教学方法:鉴赏课。
F.教具使用:相关课件。
教学内容:山居秋暝一、播放《中华文明之光》二、提示和整体感知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
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
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鉴赏要点生动的风习画。
苏武曾说王维“诗中有画”,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田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证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足大向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写村民的活动。
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破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
七言律诗怎么写【三篇】
【导语】七⾔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律诗由⼋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律诗。
每⾸⼋⾏,每⾏七个字,每两⾏为⼀联,共四联,分⾸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篇⼀】 1、《游⼭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萧⿎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2、《客⾄》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但见群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黄鹤楼》 唐·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5、《锦瑟》 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
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裳。
却看妻⼦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7、《登⾦陵凤凰台》 唐·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8、《江州重别薛六柳⼋⼆员外》 唐·刘长卿 ⽣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明胡雁过,淮南⽊落楚⼭多。
寄⾝且喜沧洲近,顾影⽆如⽩发何。
今⽇龙钟⼈共⽼,愧君犹遣慎风波。
七言律诗大全 七律诗集200首
七言律诗大全七律诗集200首精品文档,仅供参考七言律诗大全七律诗集200首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北朝,定型于初盛唐之间。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七言律诗大全,供大家参考选择。
七言律诗大全0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从严格好处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
《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
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称七律第一!李白所赞叹的珍品)0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其诗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个性,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03.《秋兴(八首)》杜甫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近体诗八首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句为全诗主旨所在。上述之“画”还承载着 诗人来自社会的信息。诗人曾属“王孙”,来自 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 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 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 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 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 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 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 得不足为怪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 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 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 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 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 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 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 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 一般人所能学到。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刚过,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松间,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洗罢衣服的姑娘们嬉笑欢语经竹林回家,顺流而下的 鱼船使水面上的莲叶也摇动起来。 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经春的花草,任凭它们凋谢枯萎,我却要留下享受 这大自然无限的风光。
山居秋暝
——王维
解剖本诗形式
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
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词曲” 三类,近体诗又有 山居秋暝王维 “律诗”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 空山新雨后, 首 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联
对颔 仗联 对颈 仗联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掌握诗歌内容:
• 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 秋景; • 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 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 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
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 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 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 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 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 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 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 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 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 一系故园心”
•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 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 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 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 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 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 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 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 句,以五言、七言为主, 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 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 仗。
平仄四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 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 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 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 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 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 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近体诗
把握思路
首联
秋风云天 —— 仰望
写 景
颔联 颈联
江水洲渚 —— 俯视 无边落叶 —— 仰望(扩大视野) 不尽江水 —— 俯视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源自抒 情尾联理清意脉
问题1.
读诗要抓住消息句,品味要品情景 语。诗中哪一句是这样的消息句?它有 什么作用? 问题2. 这首诗的内容和语言是怎样前后照 应的?
诵读提示
★ 节拍要清晰,体现诗韵律。语气要缓慢,沉重,读 出“悲”的基调。 首联 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 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 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 二字可重 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 声音, 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 颈联 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 “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 “病”“独”,刻 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 读出。
背景材料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 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 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 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 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 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 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确良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关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 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重点赏析 思考: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可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 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 头,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 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特别要注意 “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 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诗人寓情于景,萧条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 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
秋兴八首(其一)
赏析:(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文:白露使枫树林凋谢零落了,巫山巫峡山高林密,
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
赏析:“露”前着一“玉”字,极言秋露之清寒、凛冽
“凋伤”二字,道出“枫树林”被秋露侵凌衰枯而后纷 纷飘落的情状。首句以沉重的语气,给全诗奠定了 悲秋的基调。“巫山巫峡”一句自上而下,渲染山巅 深峡的萧杀气氛,“萧森”二字紧扣“凋伤“,写出萧 杀阴森之感。首联境界高远阔大,气势沉郁悲壮, 为全诗笼上浓重的悲凉气氛。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 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 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 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剑南节度 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 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 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 兴杜 八甫 首 ( 其
-----精品文档------
关于律诗
律诗,是唐朝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它跟古体 诗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以前的诗歌是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每句有5言和7 言两种,称“五绝”或“七绝”,二、四句要求押 韵。律诗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共8句,分四联,依次 为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 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 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 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精品文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 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 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 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 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 “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近体诗
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一、律诗的基本要求:五、七言,齐言体。
讲平仄,用律句。
句中平仄相间隔,按照定则组合起。
两句为一联,分为出对句。
联间平仄须相对,每首作品以联计:二联四句为绝句,四联八句是律诗;律诗延展即排律,排律论联无单句。
偶句须押平声韵,全诗一韵用到底。
首句是否要入韵,须看所用是何式。
用对仗,有规矩:绝句对否可随意;律诗常对二三联,对仗句式须一致。
排律首尾两联外,中间诸联均须对。
相邻两联须相粘,次字平仄应统一。
二、近体诗的六种基本形式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五言律诗举例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言律诗举例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律句五言律句规范式五言律句变式七言律句规范式七言律句变式五言律句规范式甲仄仄平平仄白发三千丈(李白)白日依山尽(王之涣)乙平平仄仄平春来发几枝(王维)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丙平平平仄仄泥融飞燕子(杜甫)柴门闻犬吠(刘长卿)丁仄仄仄平平此物最相思(王维)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五言律句变式所谓律句变式,就是在规范式的基础上,用了可平可仄的字。
如王维《红豆》第一句“红豆生南国”的“红”字,该用仄而用了平;第三句“劝君多采撷”的“劝”字,该用平而用了仄。
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三句“欲穷千里目”的“欲”字,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
运用律句变式时,要避免三种情况:①犯孤平,②三平尾,③三仄尾。
七言律句规范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歧王宅里寻常见(杜甫)荒郊古陌时时断(朱晦)乙仄仄平平仄仄平雨后全无叶底花(王驾)点点杨花入砚池(叶采)丙仄仄平平平仄仄醉卧沙场君莫笑(李白)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丁平平仄仄仄平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七言律句变式与五言律句变式句规律相同。
近体诗八首教案
近体诗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体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2.通过学习八首近体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近体诗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八首近体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技巧。
2.八首近体诗的深度解读和情感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近体诗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近体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讲解近体诗的基本概念及特点(1)近体诗的定义:近体诗是指唐代以后,受古体诗影响,以平仄、对仗、押韵为特征的诗歌。
(2)近体诗的特点:平仄和谐、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情感真挚。
3.学习《登鹳雀楼》(1)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创作背景。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4.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望庐山瀑布》、《春望》两首诗。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近体诗的认识。
2.学习《望庐山瀑布》(1)介绍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境、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3.学习《春望》(1)介绍作者杜甫及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境、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4.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夜泊牛渚怀古》、《登岳阳楼》两首诗。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近体诗的认识。
2.学习《夜泊牛渚怀古》(1)介绍作者刘禹锡及创作背景。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3.学习《登岳阳楼》(1)介绍作者杜甫及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境、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4.作业布置让学生预习《江南春》、《题临安邸》两首诗。
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近体诗的认识。
2.学习《江南春》(1)介绍作者杜牧及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意境、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
(3)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
3.学习《题临安邸》(1)介绍作者林升及创作背景。
《近体诗八首》
《近体诗八首》导读:第一课时《近体诗八首》《山居秋螟》《越中览古》《登高》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物点。
3.学习诗人的精妙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难点: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诵读一讨论一质疑一答难一领悟。
媒体设计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选读三首唐诗。
二、解题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山居秋螟》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怀古》是绝句。
三、研习课文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解说: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要想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神韵,首先要从最浅层的字面上把握每句诗的意思。
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展现诗歌中的画面。
)2.具体研习①学习《山居秋螟》。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103072_近体诗八首(一)_王旭宜
近体诗八首
(一)
《越中览古》(李白) 《登高》(杜甫) 《石头城》(刘禹锡)
越中览古
李白
古
战士: 战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宫女:满春殿
(繁华奢侈) 繁华奢侈) 对比、衬托
今
惟有鹧鸪飞 惟有鹧鸪飞
(冷落荒凉) 冷落荒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延伸性阅读(二)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石头城
刘禹锡
旧国 山 :在 潮 :回 月 :来
空城
不变
变?
(旧时繁华) 旧时繁华)
怀古诗的几个常见特点
主题:多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主题:多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即借咏古以 表达盛衰之感、身世之叹、 表达盛衰之感、身世之叹、讽喻之意等 选材: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 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 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 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 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手法: 手法:多用对比反衬之法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秋兴八首 其一精心OK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 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 情景交融,抒发感慨,情因景而 显,景因情而深。
精析意象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菊 泪
舟 故园
暗示历经两秋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精析意象 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江间波涛 塞上风云 巫峡中江水汹涌澎湃, 大浪连天涌起 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接连着地面
天地间风云翻滚,笼罩着阴暗惨淡的气氛,天 上地下,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一片动荡不安。
分析颔联
作者表面写了自然现象,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 静当中,一片动荡不安,实际暗指陷入了战乱 的整个大唐江山,社会动荡不安,国家不平静、 命运暗淡。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 秋气,奠定全篇萧瑟悲凉之基调。
后世评价: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 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
萧瑟中见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精析意象 首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
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寒冷凄清
凋零衰落 阴森萧瑟
露冷枫残、凄凉衰败、阴森萧瑟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诗人借助清冷的秋露,凋落的草木,萧森的 巫山巫峡等意象,营造了一个露冷枫残、凄 凉衰败、阴森萧瑟的意境。
• 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 今又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这是 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 的 情怀。 • 首联状阴森萧瑟之景,烘托作者低沉落寞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六首教学目的: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味中体会诗歌意蕴含蓄的特点。
3、学习诗人的精巧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教学设想:本课用三课时教读和自读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具体来说,在初读阶段以记诵为主,到基本成诵后,诵读就成为一种鉴赏的手段了,能鉴赏也就巩固了记诵。
因此,正确地处理诵读和鉴赏的关系,是近体诗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一、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的课时分配和教学要求教读《山居秋暝》和《登高》,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诗中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诵;为此,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写作背景,并根据“鉴赏要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石头城》也是教读课文,教法见下。
自读课文五篇也用一个半课时,要求能把握诗的主旨,能顺畅地背诵。
教师无须介绍背景(注释中已交代),可以就“鉴赏要点”点拨几句,不用分析讨论。
二、关于课前预习读近体诗要养成一个习惯,读过指使作,看过注释后立即把它背下来,不要等到上课甚至学完后才去背诵。
因此布置预习要具体,例如读哪几篇,篇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韵脚是哪些字等等,都要明确地指出来。
三、据诗的内容和额写法上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鉴赏方式《山居秋暝》和《登高》可以将诵读指导和分析鉴赏交错进行,读读讲讲,逐步深入诗的意境;必要时应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不要说得琐细,只宜点到为止。
《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布局和章法。
《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也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进行鉴赏,比较诗的风格。
《蜀相》可以用诵读指导替代分析,这重诵读应是有感情的诵读。
《锦瑟》这首诗学生可能很感兴趣,但只宜作意境分析,切忌跟具体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必要时可在课外文学小组里介绍一两种不同的解释(见有关资料),并参读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轨迹:《诗经》(开现实主义传统之先河)--楚辞(开浪漫主义传统之先河)--汉乐府—魏建安文学(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南北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晋陶渊明(田园诗之典范)--唐诗(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
律诗通常为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皆对;宽对,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半对半不对。
)偶句压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有每首八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唐诗古体诗(古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1.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二十一岁中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
王维诗题材风格多样,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突出,他的诗风直接继承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
与孟浩然同时而齐名,世称“王孟”。
因他亦精通书画和音乐,故苏轼2.唐玄宗开元末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政治由清明转入浑浊。
这一时期,王维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前期曾经有过的爱国热情消退了,转而向往归隐的生活。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蓝田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的隐居,是以现实的逃避,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3.这首山水名篇,是写秋山风景的一首著名五言律诗,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阅读理解1.首联写出诗人观赏风景的时间和地点,是在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诗人写出山间的空旷,雨后的清新,颔联和颈联先写物,有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再写人,有浣女,有渔郎。
一静一动,那月下景物的清白,那松林、清泉的幽静,那洗衣少女银铃般的笑声和船桨划水声留下的余音,似乎还在松间石上回荡。
如此清幽的山中秋景,怎不打动诗人的心?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了春花繁茂的景象,但秋山的空寂和村野的宁静,构成了另一种美景,令人心向往之。
难怪那位“王孙”尾联写诗人的心绪,表达出诗人切望远离人世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表现出自己洁身自好的思想情操。
这首诗好似一幅动人的山水画,色彩素雅,有声有色,与秋天的季节特点十分吻合。
特别是那山水相映、2.“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
诗人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达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什么?写法有何特点?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安静纯朴的生活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4、鉴赏要点:生动的风习画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原籍湖北襄樊,后迁居河南巩县。
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不得不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代,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篇,反映了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故其诗被誉为“诗史”。
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以古诗,律诗见长,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被称为“诗圣”。
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后世传颂的现实主义名篇。
2.此诗是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时杜甫住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年五十六岁。
患肺病,登高时,触景生情,发出咏叹。
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自然产生了长年飘泊、老病孤悉的郁闷和悲哀。
诗人抒发的不只是个人的不幸。
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像浓云一3.这是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的第一首好诗。
四联全用对仗,明肛胡应麟称赞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4.前四句写景,先写高处的云天秋风,再写低处的江水洲渚。
接着又扩大了视野,仰望无边的落叶,俯视后四句抒情。
第五句点出一个“秋”字,总摄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又用一“悲”字为情感的抒发定调。
六句“独登台”扣住“登高”点明题意。
如上文所述,五六句又紧承三四句而来,“万里、百年”和“无边、不尽”互相照应,前后契合。
而七八句又分承五六句,先写旧恨,再写新愁。
弄清联与联之间的照应和联系。
就以全诗做出了5.这首诗胶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即用对偶,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节奏十分鲜明。
两句诗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情景。
诗人寓情于景,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颔联勾画出一幅更为广阔的长江秋景。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头涌起的是韶光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悲秋”二字写得沉痛,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此联的“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样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更广更深地表现了诗人的哀思,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落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尾联以对偶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白发因“作客”而生,浊酒因“多病”而停。
白发日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登台的结果只是惹恨添愁。
结尾的妙处是“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使读者掩卷而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出神入化之笔力和磅礴之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颈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颔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躁,便跃然纸上。
6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是杜甫初到成都,访诸葛武侯祠时所作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颂扬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
歌颂诸葛亮的才智1.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蜀相”。
诗虽以“蜀相”为题,但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历史,其中除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外,还显露出作者希图革新朝政、振兴国家的思想。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四句是绘景,写丞相祠堂。
后四句是论事,写丞相本人,概述诸葛亮的生平业绩,转而怀古伤今,抒发诗人个人的胸臆2.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后描述祠中景象。
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首联一问一答,特别下一“寻”字,表明自己一心造访,并非信步而来,偶然遇见。
这个字不但恰如其分地道出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景仰之情,也为后面的赞颂、惋惜之词设下伏颔联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周围景物的细部。
“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一在强调“春色”怡目,一在渲染“好音”之悦耳。
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有了这两个字,这里的景就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成了“有我之景”。
盎然春色固然美好诱人,然而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难道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句句写景,字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