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4_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4_1常见地貌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了解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2.运用资料,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一、喀斯特地貌1.概况(1)概念: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

2.主要类型及特点1.上游地貌上游流经山区或高原,流水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中下游地貌中游流经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3.河流其它地貌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三、风沙地貌1.概况(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2)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2.主要类型及特点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海岸地貌。

2.主要类型及特点海浪等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分砾滩、沙滩、泥滩。

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1.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怎样形成的?[答案]黄土高原是由风力的堆积而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由流水的侵蚀而成。

2.为什么河流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答案]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

弯道横向水流的流速是不一致的,从表层流向凹岸的水流流速大,从河底返回凸岸的水流流速小。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貌图片,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教学展示。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地貌类型图片和相关问题。

3. 准备好地形模型或相关地理教具。

4. 邀请相关地质学家进行实地考察,为课堂讲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些地貌的视频或图片,如黄土高原、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风蚀蘑菇等,并让学生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板书)(1)褶曲地貌:展示一些褶曲山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2)断层地貌: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断层和地垒、地堑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断层形成的地貌特征。

(3)火山地貌: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火山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

(4)流水地貌:通过模型和图片展示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让学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5)风力地貌:展示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各种地貌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师巡回指导)3.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貌特点等。

4. 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各种地貌,如:河流、湖泊、山地、沙漠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貌的概念和种类;2.掌握地球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3.能够识别不同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形成与演化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貌的概念和种类1.地貌的概念: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是由地质、气候和地球表面的内、外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2.地貌的种类:地貌按其空间展布特点和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海岸地区。

2. 常见的地貌类型1.高原: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相对地面较平坦,地势高缓、崎岖的陆地。

高原的形成一般与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有关,像青藏高原和云南高原就是因为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2.山地:山地指地表相对海平面高度在500米以上、高度差较大的地形,通常由多个山脉组成。

山地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如侵蚀、风化等)所致,比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3.丘陵:丘陵是指高低不平的山丘地貌,包括起伏的山丘、小山和小山丘等。

丘陵的形成通常与水、风和冰等自然力量有关,如中国的太行山区、黄土高原等。

4.平原:平原是指相对海平面高度较低,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常见于海滨、大河流域、内陆湖泊等处。

平原的形成多与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风沙作用有关,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等。

5.盆地:盆地是海拔高度相对较低,四周地势较高,呈盆形的地形。

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下沉和外界的侵蚀导致的,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天山南北沿线盆地等。

6.海岸地区:海岸地区是指陆地与海洋相接触的部分,通常分为大陆架、近海、沿海平原和海岸山地等。

海岸地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洋、风力、海浪、潮汐和陆地内部的构造作用所致,如中国的东海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3. 地貌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原因1.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原因:高原地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所致,如青藏高原就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区发生了构造抬升,形成坡向梯度弱、宽坦的高原地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貌
1.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2.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峰林、洼地、溶洞等。

3.河流地貌主要有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曲流等。

4.风沙地貌主要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沙丘等。

5.海岸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滩等。

6.观察地貌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

7.高度、坡高、坡向等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等有关的自
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中国地质大学(武
1
★★★★★ 1 西北大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
★★★★ 2 兰州大学★★★★★
2
京)
3 北京大学★★★★ 3 南京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
4 西北大学★★★★ 4
★★★★
汉)
5 成都理工大学★★★★ 5 北京大学★★★★。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案

4.1 常见的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辨识常见地貌类型,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2.结合资料或图表,分析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3.结合实例,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常见的典型地貌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

难点:结合实地景观图片,描述典型地貌景观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读图指导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提问: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新课讲授:【喀斯特地貌】(教师)阅读课本,说出喀斯特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分布。

(学生自主学习)1.物质组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

2.成因: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3.喀斯特地貌的定义:可溶性岩石在适当的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4.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

5.类型及特点阅读课本,填写下表。

(展示组展示)①地表喀斯特地貌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活动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归纳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的条件。

(展示组展示)(老师点评补充)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①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因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②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洼地。

2.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地质构造稳定,边坡稳定性好。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著名地貌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1)介绍各类地貌类型的成因、特点,结合地形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知识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地貌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
布置与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成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运用地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貌对聚落、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貌类型,提高识别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对地貌这一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前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知识,对地貌类型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地貌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分布区域。

2. 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地貌类型的外观特征和环境影响。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等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

2. 教学难点: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正确理解和诠释复杂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的模型或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4. 确定实验室或户外观察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让学生对地貌类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提出问题: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外动力作用的干系。

(二)新课教学1. 平原:介绍平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平原类型。

通过展示平原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原的特点。

2. 山地:介绍山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山地类型。

通过展示山地图片,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特点及常见的地形地貌。

3. 丘陵、高原:分别介绍丘陵和高原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地貌的基本特征。

4. 盆地:介绍盆地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主要的盆地类型。

通过盆地与平原的比照,让学生理解盆地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5. 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貌形成的过程,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6. 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貌类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的实践应用做好铺垫。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提问与回答: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2.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学思结合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300多年前,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遇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

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东北尽于道州,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其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新课教学]:一、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以上反应为可逆过程,当大气中的CO2向水中浸入时,一部分与水结合为碳酸溶解固体CaCO3,另一部分保持气体状态。

当水中气态的CO2减少或空气中CO2含量降低,该反应式往左发展以补充CO2 ,则发生CaCO3的重新沉淀。

二、喀斯特地貌的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三、喀斯特地貌的类型运用ppt、视频、图片资料讲授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并结合图片介绍不同发育阶段的典型喀斯特地表景观及特点(1)地表喀斯特地貌图片:溶沟: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岩石表面溶蚀出溶沟,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其呈网格状、长条形,使地表高低不平。

溶蚀在不断进行,溶沟在不断加深,形成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底部微微相连或不相连,成群簇立,相对高差100-200米,这就是峰林。

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形成孤峰、残丘。

在图上看到的平坦的是溶蚀洼地,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过渡:水在地表进行着溶蚀,在地下也在同样进行。

(2)地下喀斯特地貌富含二氧化碳的水在地下、裂隙中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并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在溶洞内,含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往下滴,因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从水中析出的碳酸钙便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当石钟乳和石笋相连就形成石柱。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 教案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常见风沙地貌的成因及分布;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风沙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的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各类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的类型:风蚀地貌、风积地貌3.干旱地区,地表多是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就会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4.风蚀雅丹泛指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土状堆积物中,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5.沙丘是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形态多样,以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成沙丘链,沙丘链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思考一下:沙丘一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6.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教材活动: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1)沙丘所处河谷较宽,河谷两侧高山耸立。

(2)沙源地为沙丘东南侧的江心沙洲。

理由是:沙丘在山麓的东南侧堆积,应为东南风从东南侧挟带泥沙受山地阻挡堆积而成;沙丘东南侧的两个江心沙洲在冬春季露出水面,正好为沙丘提供了沙源。

(3)东南风。

因为沙源地在东南侧的江心沙洲,只有在东南的吹拂下,风沙才会在山地的东南侧山麓堆积形成沙丘。

配套练习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在我国哪一地区,最可能有这类地貌分布( )A.云贵高原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塔里木盆地3.我国此种地貌分布区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称为雅丹地貌,雅丹地貌以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3.创设互动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与地理环境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
4.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实地考察活动。
安排一定时间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类型,增强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五)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我国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
三、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提高了他们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
1.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特别是地貌类型的识别和特点描述题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种地貌类型进行观察和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详细记录该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作业。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明确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地貌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通过以上作业,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地貌类型的识别、分类及特点理解。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和区分存在一定难度,对地貌形成原因和特点的理解也需要加强。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4.1常见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喀斯特地貌探究二:河流地貌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一、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常见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2.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3.实地考察地貌,分析典型地貌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二、必备知识(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喀斯特地貌及特征位置类型特征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洼地底部平坦峰丛、峰林呈锥状耸立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长短不一,常呈层状分布[特别提醒]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也是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但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二)河流地貌1.不同河段的地貌特征河段主要地貌主要特点上游“V”形河谷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槽形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谷宽而浅河口段三角洲地势低平,适合农耕2.河曲与牛轭湖: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其在洪水泛滥时,易形成牛轭湖。

[特别提醒] “V”形谷一般位于流经山区的河流的上游,特点是河道狭窄,河床较深,河水流速快,以下蚀作用为主;“U”形谷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的地区,河流的侧蚀加强,使得河道变宽,堆积作用较明显。

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喀斯特地貌阅读教材P67图4.2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及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典型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过程是什么?提示:地质历史时期为浅海环境,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层,后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上升成为陆地,最后经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

2. 学会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地貌类型的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

2. 教学难点:复杂地貌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图片、视频和模型。

2. 搜集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

3. 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好教室互动和评估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地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提出几个关于地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1)山地:介绍山地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山地地貌,如:褶皱山、断层山等。

(2)丘陵:介绍丘陵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丘陵地貌,如:丹霞丘陵、喀斯特丘陵等。

(3)平原:介绍平原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平原地貌,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等。

(4)盆地:介绍盆地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盆地地貌,如:构造盆地、风蚀盆地等。

2. 地貌形成原因分析通过讲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地貌的影响,如:地质作用、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

3. 地貌类型的判断与识别通过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识别,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4. 地貌的应用与珍爱介绍地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等,同时强调珍爱地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三)教室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表达能力。

2. 抢答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抢答,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份地理小报或撰写一篇小论文,以稳固所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3.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不同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常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2.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3.实地观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三、教学难点1.对于一些特殊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和形成原因;2.如何将地貌类型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地形看起来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能告诉我图片中的地貌类型吗?3.你知道这些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地貌类型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1)常见地貌类型教师通过PPT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简要介绍,例如高山地带、丘陵地带、平原地带等。

(2)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教师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详细讲解,例如高山地带的划分可以根据山体高度和地形特征;平原地带的划分可以根据地貌坡度和河流等。

(3)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教师通过实例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进行讲解,例如高山地带的形成原因是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平原地带的形成原因是河流沉积和风化作用。

3.实地观察(4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本地区的一个地貌类型明显的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的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查,并布置作业。

五、作业1.制作一个小册子,介绍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2.访问周边地区的多个地貌类型的区域,并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总结不同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划分方法、地形特征和影响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原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1.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区域认知)2.通过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形成对地表形态的科学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人地协调观)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知识链接]石灰岩主要成分CaCO3,受CO2水溶液的影响被溶解CaCO3+CO2+H2O===Ca(HCO3)2[学法指导]1.河流左岸、右岸的确定:面朝河流流向方向,左手边为左岸,右手边为右岸。

2.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分布:思考我国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吗?为什么?提示: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主要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水文条件及生物条件较差,故科斯特地貌发育很不充分。

知识点二河流地貌1.上游地区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

由于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2.中、下游地区河流中游大多位于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

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河口地区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冲积平原与三角洲的比较地貌冲积平原三角洲基本特征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

三角洲向海岸一侧延伸可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呈鸟嘴状,如长江三角洲;有的呈扇形,如黄河三角洲。

知识点三风沙地貌1.风沙地貌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分类:风沙地貌按其形态和成因一般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如上图A属于风蚀地貌,B属于风积地貌。

2.风沙地貌的成因及特征(1)风蚀地貌:是指地表沙粒在大风作用下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的地貌。

风蚀地貌一般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速有密切关系,如图中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知识点四海岸地貌1.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图A是岩石海岸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

3.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如图B为海滩地貌,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海滩地貌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知识链接]风蚀蘑菇的成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逐渐磨蚀而成的。

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越弱,于是形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形状的石头。

重点一喀斯特地貌【探究活动】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1)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归纳拓展】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

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岩石的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体成分及溶蚀力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续表水体流动性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学以致用】[2019·济南市高一期末]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

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

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1)A (2)D (3)B重点二河流地貌【探究活动】下面是胡玢的《庐山桑落洲》。

请小组合作探究: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1)“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提示】(1)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下游。

【归纳拓展】1.图解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及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三种侵蚀作用同时进行,但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方法技巧】结合“凸凹”二字理解凸岸和凹岸如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图中m、p处为凸岸,n、o 处为凹岸。

2.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特点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示意图地貌特点洪积—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指点迷津】冲积扇与洪积扇都是流水在谷口沉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二者发育形成的气候条件的差别如下:在湿润、半湿润区的谷口常形成冲积扇,而在干旱、半干旱区的谷口常形成洪积扇。

【学以致用】读河流平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_______,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________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河流A段的岩层纵剖面如图2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A.U型谷B.喀斯特溶洞C.瀑布 D.河口三角洲(4)A、B、C三点中,最易形成聚落的是________。

(5)若图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解析:第(1)题,在河流的上游地区,河流侵蚀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横剖面呈“V”型。

第(2)题,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多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第(3)题,河流在流经岩性差异明显的河段时,由于差异侵蚀,可能会形成瀑布景观。

第(4)题,C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易形成聚落。

第(5)题,河口处沙洲因左岸堆积最终与左岸相连。

答案:(1)乙溯源侵蚀下蚀(2)D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C (4)C(5)与左岸相连。

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冲刷严重,泥沙左岸堆积,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将与左岸相连。

重点三风沙地貌【探究活动】在台湾东北部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及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归纳拓展】1.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3.移动沙丘是如何移动的?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移动沙丘。

【学以致用】1.[2019·华中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A.海南岛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 D.准格尔盆地(2)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3)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 D.波浪侵蚀解析:第(1)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故D正确。

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