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与情感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赏析:春景生机与诗人深情杜甫的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全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作品赏析1、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a.意象: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
黄鹂,又称黄莺,以其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著称。
翠柳则代表着初春的嫩绿与生机。
b.情感:此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还通过黄鹂的成双成对和欢快的鸣叫,传达出一种喜庆和愉悦的氛围,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和谐。
2、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a.意象:一行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白鹭的洁白与青天的蔚蓝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b.情感:此句进一步展示了春天的广阔与自由。
白鹜的飞翔姿态优美,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自由与向往。
同时,“青天”也暗含了诗人对清明政治和理想社会的期待,3、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a.意象:诗人从窗户望去,可以看到远处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里的“窗含”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既描绘了窗户像画框一样将雪山美景包含其中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美景的珍视与喜爱。
b.情感:此句通过“千秋雪”的描绘,展现了时间的深远与自然的恒久。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仅供大家参考!杜甫现实主义诗歌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客至杜甫情感
客至杜甫情感
《客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和
态度。
诗歌写的是客人到门前的情景,欢迎客人到自己家中做客,表达了诗
人善待客人、尊重人格的精神和品质。
杜甫在诗中表现出虚心待人、感恩
知礼的风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温馨和融洽。
杜甫的情感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对客人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和高兴,表明了自己喜欢交友、喜欢结识新朋友的品质。
另外,诗中也体现了诗人
孤寂无依的情感,他渴望有人陪伴自己,在诗中把客人看作自己的知己和
朋友。
总的来说,杜甫在《客至》这首诗中表现出了自己真诚、豁达的情感,以及怀抱友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风分析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笔。
他深刻而独到的洞察力,对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体察使他的诗情深沉,感人至深。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量的现实题材和事件,使人们可以对唐代的政治和社会情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杜甫不仅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那么,杜甫的诗风是怎样的呢?首先,杜甫的诗歌充满了感慨,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他的诗歌中富含人道主义和思想性,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认识和思考,深深影响了后人。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民族浮沉的深刻感慨,表现出了他对于现实的洞察力和敏锐感知。
其次,杜甫的诗歌善于抒发情感,充满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感慨。
他描述了民众的生活、灾难和战争的景象,惨淡而凄惨。
对于战争、流亡等与生活有关的状况,他总是能感同身受,洞察生命的压迫和人心的苦痛。
这种善于抒发情感的技巧使他的诗歌更加细腻动人,让人们无法不为之动容。
再次,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界的美好景象,对自然界的描绘和赞美充满着情感和思考。
他描述了山水之美、四季之景和万物之神,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认知和感悟。
他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感性联结在一起,以简洁而缜密的语言表达对生命的感受,营造出了一种无限温馨的人文氛围。
最后,杜甫的诗歌没有流于空洞的感受、虚幻的形式或静态的抒发。
相反,他的诗歌充分反映出其时代的内外环境和个人的心路历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
他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直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引领着后人面对生命和时代的挑战。
总之,杜甫的诗风是充满感慨、抒发情感、自然赞美、现实体察,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
他的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面对世界复杂而无常的现实,保持着人类的良知与理解,发扬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伤感诗
杜甫的伤感诗
以下是10首杜甫的伤感诗: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5.《三吏》:三吏呼号出,缭绕为遭逢。
叩头乞移牒,历念遣汝从。
6.《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7.《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0.《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这些诗作都反映了杜甫对于社会、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和感慨,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诗歌特点及举例说明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和扎实的写作技巧闻名于世。
杜甫的诗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的诗歌思想深邃,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怀民众疾苦,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他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不满,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例如他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表现出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感慨。
其次,杜甫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明了,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对仗和比喻,使诗意更加深刻,触动读者的心灵。
比如他的《春望》中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明快流畅,表现出作者对国家破败的悲愤之情。
此外,杜甫的诗歌情感真挚,直抒胸臆,坦诚自然。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友谊、家国、人生等深刻思考和感慨。
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我亦飘零久,几日如忆倾。
茅檐犹有耳,林绕不可听。
”这首诗表现出他在家国动荡之际的漂泊无依之感。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更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他的诗歌永远闪耀着人们心中的灯火,指引着我们前行。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赏析: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漂泊,偶遇同样流落江南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隆范(后改名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
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君:指李龟年。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
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云溪友议》载:“明皇帝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
伶官:张野狐觱栗、雷海青琵琶、李龟年唱歌、公孙大娘舞剑……唯李龟年奔泊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如果诗人当年围绕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写一部回忆录,是不妨用它来题卷的。
杜甫诗歌的内容
杜甫诗歌的内容
杜甫的诗歌内容主要涉及社会现实、个人命运和自然景观等方面。
他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思考和悲天悯人的情感描绘了唐代社会的种种不公、贫困和腐败现象,表达了对民生艰辛、政治腐败等问题的关切和忧虑。
他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索和抱负,通过描写失败、孤独和困苦的命运,表达了对世道的失望和对人生的反思。
此外,杜甫的诗中还经常出现自然景观,如江河湖海、山岳田园等。
他通过描写自然的美和宏伟,在其中体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既具有社会关怀和政治意识,又融入了个人情感和人生哲思,在传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人生的思考之间,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读杜甫诗有感
读杜甫诗有感
读杜甫诗有感
杜甫,唐代文学巨匠,被誉为“诗史之首”。
他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雄浑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读杜甫诗,不仅可以领略到他深邃的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还能感受到他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思考。
杜甫的诗作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如政治、战争、自然、历史和人生哲理等。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激昂的词藻描绘了大唐盛世的荣光,也以悲愤的笔触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诗作饱含着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他以丰富细腻的描写,将大自然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杜甫的诗作不仅具有时代特色,也具有普遍的人类价值。
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也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命运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读杜甫的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关
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所思考。
总之,读杜甫诗让我感受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诗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杜甫诗,让我更加珍惜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意义。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
结合作品谈谈对杜甫的理解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他是现实主义诗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
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黑暗、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春望》脍炙人口。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满目凄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
杜甫诗风特点
杜甫诗风特点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圣”,他的诗风独特,充满力量和深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杜甫的诗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他的作品涉及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他关注社会动态,关注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兴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关注。
例如,《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之情。
其次,杜甫的诗作充满激情和力量。
他以深沉的情感和激烈的语言展现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抗争精神。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诗中,使作品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表达了对兄弟离散和家国之痛的思念之情。
再次,杜甫的诗作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疾苦和命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同情。
他通过描绘生活的细节,展示了人们的智慧、勇气和不屈的精神。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黄河落白云,北风吹白草。
所思见古人,独醉乘太皞。
”通过对茅屋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称赞和思考。
最后,杜甫的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表达,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抒发情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感慨。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风独特,充满力量和深情,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题材,内容丰富,充满激情和力量,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展现了他对社会、人民和人生的关怀和思考。
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阐述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情感
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阐述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情感杜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杜甫用真情抒怀,使诗歌带上了真情实感,充满了情深意重的风格。
1、爱国之情。
早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与岑参、高适登等五人登游慈恩寺塔时赋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就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安史之乱杜甫身陷叛军之中,但仍不忘国家大事,写下了“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促”(《悲青坂》)的诗句。
在华州时,杜甫写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分析唐军与贼兵形势,提出进军谋略与路线。
且不说杜甫分析建言在当时军事上的价值,单这颗洞然可见的爱国之心就足以感动古今。
2、忧民之情。
如杜甫的“三别”诗对受难的民众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新婚别》中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诗中写出了她的不幸与悲哀,更以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女子的深明大义,她要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垂老别》中,那位“子孙征亡尽”而自己又被征去当兵的老人,遭遇凄惨至极。
诗人对他充满了同情。
特别是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是满怀忧民之情。
他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全天下寒士的痛苦,希望全天下人民能安居乐业,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理想。
3、朋友之情。
杜甫的诗中描写友情的很多,也很动人心弦人。
自古文人相轻,而杜甫却以宽广的胸怀,坦诚热烈地赞美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敏捷诗千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说李白是天才;说“千秋万岁名”李白能名传千古。
更感人的是李璘事件之后,李白弄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杜甫说:“吾意独怜才”。
他怀念李白的诗篇是那样的情深意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这些诗句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什么是人间最美好的情谊。
杜甫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的帮助。
对此,他心存感激,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歌颂了穷朋友间的深情,写下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6 杜甫诗四首
5 杜甫诗四首1.D(旅,读lǚ。
)2.B(A项,磷—辚。
C项,毕—比。
D项,啼—涕。
)3.C(A项,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
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B项,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
C项,审时度势: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
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应该是“几次三番”:番,次。
一次又一次。
形容次数之多。
D项,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4. D(A项,词义重复。
“恰”就是“正好”的意思,去掉“正好”或“恰”。
B项,成分残缺。
应该在“人民”的前面加上使动的词语“使”等。
C项,搭配不当。
“勾勒”照应的应该是“画卷”“图画”类的词语。
)5.C(小括号放到“巩县”的后面,因为解释的是“巩县”而不是“巩县人”。
)6.C(注意分析对联的特点和前后句体现的表述内容特点。
)7.【示例】①“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概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8.反语,表示出征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到统治者对人民的精神压迫。
9.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
10.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象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
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
杜甫的情感经历
杜甫的情感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深刻、豪放的情感,他的情感经历也是丰富多彩的,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经历过许多沧桑和波折。
杜甫的人生经历非常曲折。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但家境却非常贫困。
他曾经历过不少的逆境和磨难,包括家庭的贫困、政治的动荡、流亡和贬谪等等。
这些磨难对于杜甫来说,既是考验也是锤炼。
他在这些逆境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才华,从而成为了一位具有坚韧精神和高超才华的诗人。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他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而深刻,从对家国沉浮的关切,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再到对自然美好的赞美和对爱情的追求,他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
其中,他的爱情之路更是曲折而感人。
据传他曾深爱过李德裕的女儿,在李德裕死后,杜甫曾向他表达过自己的感情,但被拒绝了。
后来他又相爱了王纾,两人互相倾心,但最终因为政治原因被迫分离,这场爱情凄美而感人,成为了他诗歌中的重要主题。
杜甫的情感经历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深刻、豪放的情感,尤其是他对世道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切,更是深刻而真挚。
他用他的诗歌告诉人们:在逆境中,我们应该坚韧不拔,顽强生存;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人、关注世界、更加奋发向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杜甫的情感经历和他的诗歌成就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珍贵财富,更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启迪和指导: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逆境,要坚韧不拔,顽强前行;在生活中,要多关注他人、关注世界,自强不息,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一切都是伟大的杜甫留给世人的财富,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精神启示。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春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当时唐朝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国破山河,民不聊生。
杜甫身陷长安,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一、作品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指,指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洋溢着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他的众多诗作中,有一些尤为著名,以下是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及表达的情感:
1.《登高》:表达了对人生苦短、珍惜时间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2.《春望》:表达了对乱世的悲愤和对希望的追求,同时揭露了官吏贪污的黑暗面。
3.《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4.《赤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壮烈战争场面,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战乱和苦难的深切忧虑,同时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6.《登岳阳楼》: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名胜的赞美,同时呼唤人们勇于开拓,追求更高的理想。
7.《梦李白》:描绘了李白的壮志豪情和不屈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自由的追求。
8.《兵车行》: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9.《丽人行》:描绘了美丽的女子和她的哀怨之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追求。
10.《登科后》: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知识的敬重,同时呼唤人们勇于追求知识和改变命运。
这些诗作都流露出杜甫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1. 《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巍峨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为之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尽收眼底。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青年时期,那时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尽显朝气与壮志,初次见到泰山时,被其雄伟壮丽震撼,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赏析:首联以设问开篇,“岱宗夫如何”,一个“夫”字,增添了语气的磅礴感,“齐鲁青未了”写出泰山横跨齐鲁,地域之广、山色之翠,尽显其雄伟壮阔的气势。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其钟情于泰山的情感,“割”字精准描绘出山南向阳如白昼、山北背阴似黄昏的景致,凸显泰山遮天蔽日之态。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景及人,从视觉写云气使人心胸激荡,极目望鸟展现诗人专注与沉醉。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高潮与升华,不仅写登山之愿,更表达诗人青年时胸怀壮志、昂扬向上,欲攀登人生巅峰、俯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气魄,成为千古名句激励后人勇攀高峰。
2.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中却杂草丛生。
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惊心。
战火已连续多个月不停,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
忧愁烦闷不断搔抓头发,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被困于沦陷的长安,彼时安禄山叛军肆虐,长安昔日繁华不再,一片破败荒芜,杜甫目睹国破家亡惨景,念及亲人离散、国家飘摇,痛心疾首写下此诗。
对杜甫的认识和评价
对杜甫的认识和评价
杜甫是唐代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他的诗歌以深厚的思想性、感情性和艺术性著称,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杜甫的诗歌表现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政治的警醒,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以雄浑豪放、深沉厚重为主要特征。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描写生动细腻。
他还善于运用对仗、反语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有着深邃的思想性、感情性和艺术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具有高度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 1 -。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杜甫《月夜忆舍弟》赏析: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哀愁的五言律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离散兄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忧虑。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2、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
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
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1)首联开篇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情感世界探索
杜诗虽然突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对黎民百姓的关切、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但杜甫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他也有着一般人的情感,而且他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杜甫有着对人生的热爱与憧憬之情。
年轻的杜甫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
二十五岁时,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他,登上巍峨秀丽的泰山,高声吟唱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字字洋溢着杜甫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也蕴含了他的豪迈旷情和远大抱负。
可见,杜甫年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憔悴者,他有着远大的抱负,对前程充满希望,渴望建功立业!
杜甫有着深切的建功立业之情。
他在仕途失意,弃官入蜀之后,吟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以松柏长青象征武侯英名长存,以自然之恒久与世事之多变、人生之可变相对照。
杜甫仰慕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忠贞之心和不朽业绩。
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国难仍殷,杜甫拥有强烈的报国之情,却报国无门,心痛不已!可见,年近半百的他依然想建功立业,平乱报国!
杜甫有着对大自然的极度喜爱之情。
五十一岁的杜甫,在春暖花开之时,独步江畔,高兴地唱道:“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技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们细细品读,好像就能
嗅到浓郁的花香、看到翩翩起舞的彩蝶、听到黄莺动听的歌声。
春花之美和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跃然纸上,生动怡人。
从此诗可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轻松愉悦之情。
固然可见杜甫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杜甫有着对家乡深沉的思念之情。
公元七百六十六年,战乱频繁,民无定所。
在秋风萧飒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天的菊花开放,这无限的秋景引发了杜甫的伤心之泪,他把对家乡的思念和爱都寄托在一艘小船上。
深秋时节,寒意逼人,白帝城上的暮色中人们还在忙着洗布帛,赶制寒衣,由此透露出游子无衣的凄凉之感,令人唏嘘不已。
此时漂泊异乡的杜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杜甫有着对人生孤寂、身世飘零和体弱多病的无奈之情。
杜甫晚年在夔州,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且体弱多病,不禁满怀愁绪。
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给人的是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
但也能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杜甫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
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
抒发了杜甫年迈多病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杜甫有着对妻子、儿女的至真至爱之情。
公元七百五十六年,杜甫困居长安,夜里望月思家: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中女儿尚小,不知想念父亲,也不知母亲看月意何在;家中的妻子独自望月,云鬓湿了、玉臂寒了而不知。
可见,妻子深夜在闺中伫立之久、思念之切,忘情之至。
夜里杜甫和妻子各自望着月亮而深含泪水,我们在他们的眼泪中看到了杜甫深沉的爱情。
在离乱中,杜甫依然对妻子家小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深婉动人。
杜甫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
公元七百五十九年,杜甫弃官,携家流寓秦州,最笃于兄弟情谊的杜甫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吟道: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戍鼓声犹在耳旁,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动诗人思弟之情,一字一咽,字字血泪。
乱后家乡阻隔,音讯不通,望月愈久,思弟之
情愈切。
家已不存,兄弟们生死难卜,怀念弟兄,感慨万端。
悲切中可见杜甫对兄弟的关切和深情,感人至极。
杜甫有着真挚的友情。
天宝三载,杜甫与李白在洛阳相识,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他们又同游齐赵,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相爱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相别,写了《赠李白》予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句,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流寓秦州,他思念李白,写下了《梦李白二首》,语言凄惨,忧思深重。
尤其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等句,情深意切,真切感人,既表达了他为李白牵肠挂肚的情景,又说明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深厚。
《诗论》云:"真朋友必无假性情。
通性情者诗也,诗至《梦李白》二首,真极矣!非子美不能作,非太白亦不能当也。
杜甫有着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乱中黎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天宝以后,唐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
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杜甫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痛吟道: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
直上干云霄。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末已。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中字字含泪,句句含血,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杜甫有着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上元二年(761)秋,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
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于是吟唱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多么重情的字句,是何等的悲壮,何等的豪情。
可见杜甫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
从杜甫的一生的情感可知,杜甫的情感是丰富而又深沉的。
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亲人朋友,杜甫都是一个情种;不论是对黎民百姓,还是对江山社稷,杜甫还是一个情种。
杜甫一生好像都尽最大努力去付出,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全部倾注于自己的感情。
可能正因为这样,杜甫才过早地苍老了,给世人留下一个憔悴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