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薛氏医案

合集下载

中国丛书综录

中国丛书综录
专著之属
《守山阁丛书·经部》《皇清经解》
图之属
《皇清经解续编》《纯在唐全书·曲园杂纂》
文字音义之属
《四库全书·经部礼类》《清芬堂丛书·经部》
逸礼之属
《刘申叔先生遗书》《艺海珠尘竹集(丁集)》
礼记类
正文之属
《九经正文》《宋刊本巾箱本》
传说之属
《汉魏遗书钞·经翼第二册》《拜经堂丛书》
分篇之属
《茹经堂新著》《问琴阁丛书》
专著之属
《金华丛书》《船山遗书》
凡例之属
《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雅阁堂全集·雅阁堂外集》
文字音义之属
《十一经音训》《皇清经解续编》
摘句之属
《宛委别藏》《雅阁堂全集·雅阁堂外集》
序录之属
《五经补纲附》
春秋公羊传
正文之属
《十三经·经文》《山晓阁文选》
传说之属
《惜抱轩全集》《皇清经解》
专著之属
《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
妇产科之属
《中国医学大成第九集》《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儿科之属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古今医学汇通十一种》
痘疹之属
《石山医案》《周氏医学丛书初集》
针灸之属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国医学大成第一集》
按摩导引之属
《道藏·洞玄部众术类》《道藏精华露第三集》
养生之属
《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子编艺术类》《道藏举要第八类》
《子书二十八种》《道藏举要第五类》
杂家之属
《玉函山房辑佚书·字子编杂家类》《春在堂全书·诸子平议》
农家之属
《十种古逸书》《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
小说家之属
《经籍佚文》《道藏举要第七类》
儒学类
经济之属

名医教你用名方,中风、高血压、各种杂病轻松解决!

名医教你用名方,中风、高血压、各种杂病轻松解决!

名医教你用名方,中风、高血压、各种杂病轻松解决!最近开了一个医案探讨课程,课程之中,其实都是讲解自己的临床实战内容,其中大部分的一个名方的运用,但是因为临床上运用的时候一类疾病就会用一个方,所以每一个方就泛化为一个法了,比如桂枝汤根据临床需要,可以不断的变化,最后就成了所谓的桂枝法,这个方法在临床上的运用就非常的广泛。

而我们熟悉的半夏泻心汤,本来是用来治疗心下痞的,但是因为使用的范围可以扩大,最后也可以用来治疗很多疾病,甚至变成一个开门法。

在我们的临床上,很多人都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讲某一类疾病归结为一个方,这就是类方思维,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之下,其实我们的临床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治病的疗效也会变得更加的高效。

在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有的医家就会发明心得方剂,会有理论的创新,但是有的医家则可以讲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深化,变成非常管用的临床经验。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跟着著名的薛立斋来学习一下几个方剂的灵活运用。

薛立斋有名气,是因为我们的一本书叫做《内科学》,最先提出内科的概念的人就是这个老兄,这个老兄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医家,明代的时候也当上了当时的太医院院士,是典型的官方医家,所以他的治疗套路都是中规中矩的,正式因为中规中矩,所以后市也有不少医家批判他,说他的治疗手法是不是很好。

那么,后世的医家为什么批判薛立斋呢?主要批判他的原因就是,温补。

中医治病,实际上都是各种方法都需要的,但是有些医家就会着重在除邪气上,比如宋代的医家张子和,写了一本《儒门事亲》,这本书就在着重泻法上,汗吐下的方法占了整本书的主要核心内容,但是也有一些医家就喜欢用补的方式,前面有李东垣,后面有朱丹溪,我们熟悉的所谓“金元四大家”实际上是个有特色。

金元四大家的影响其实是非常长远的,在华夏大地,则影响一直到现在,在日本,则影响了诸多医家,金元四大家的影响最大的时候,主要还是在明代,因为这个时候的医家都是有师承的,这些医家的师承基本上都是来自这几个名医的后学,薛立斋也不例外,他的方法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加以运用,也算是独创一个温补的学派。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李良松【摘要】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四库全书》;中医药文献;文化;传承【作者】李良松【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

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典籍文化,必须研究历代中医典籍的版本聚散和传播的历史及特征。

为此,笔者选择了古代收录比较全面、校勘比较精细的《四库全书》作为蓝本,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由清代乾隆皇帝颁旨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

该书于1772年开始编修,至1782年才编纂初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

全书所收入的医学书籍达191部,共计2529卷。

其中著录书97部,计1816卷;存目书94部,计714卷;另有附录存目医书6部,计25卷。

著录医书共计1312册、81963页。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

薛生白医案遗精原文及翻译《薛生白医案-遗精》是明代医学家薛生白所著的医案集之一。

该医案以遗精为主题,探讨了遗精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薛生白医案-遗精》的原文及翻译,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原文:少弱年遗精陈某,年十七,身体较为消瘦,行动多有倦怠。

所以常有遗精之症,每以夜间,即作梦便自不禁而遣。

审其脉,膀胱经余寒,脖项亦冷,鼻息涌然。

视其舌苔,面赤若血,其牙痕紫,以成盏大。

治之用草陈虚勉湯、苡实勉湯、牡蛎勉湯消寒剂五分,乌苏膏水二分熏洗,盛媾於寒助阳愈。

三两日之久,贞观之精益也。

如不愈当择纳尸法焉。

翻译:少年弱体遗精陈某,年仅十七岁,身体比较消瘦,行动常感倦怠。

因此时常出现遗精的症状,每当夜间梦中,不禁自行遗泄。

查其脉搏,膀胱经有寒余,颈项也感觉冰冷,鼻息有涌动的感觉。

观其舌苔,面色红如血,其牙痕紫黑,大小如酒杯。

治疗上使用草陈虚勉汤、苡实勉汤、牡蛎勉汤消寒剂五分,乌苏膏水二分熏洗,同时进行寒冷剂的盛媾。

经过三五天的时间,遗精症状有所缓解。

如果无法治愈,就要考虑采取纳尸法治疗。

参考内容:1. 医案分析:该医案的主题是遗精,作者通过描述病人症状,如体瘦、倦怠、遗精发生的时机和情况等,揭示了遗精的病因和病机。

例如,通过观察脉搏和舌苔等,可以判断出膀胱经余寒、淤血不畅等病机,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2. 治疗方法:在治疗上,作者采用了草陈虚勉汤、苡实勉汤、牡蛎勉汤消寒剂,以及乌苏膏水熏洗等方法。

这些方法通过温补肾阳、消除寒冷等作用,来改善遗精症状。

3. 预后评价:该医案在治疗后通过观察贞观之精益,即病人的症状有所缓解,可以判断治疗有效。

但同时提到如果无法治愈,就要考虑采取纳尸法治疗,这暗示了治愈遗精症状的难度和严重性。

4. 医案的启示:该医案通过对遗精症状、脉搏、舌苔等的观察分析,提供了一种治疗遗精的方案。

同时也提示遗精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健康问题,如果无法治愈,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总结起来,《薛生白医案-遗精》通过描述病人症状、采用中药治疗、观察预后等方面,阐述了遗精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医学研究和诊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

名家中医医案赏析(一)许叔微医案许叔微(1079一约1154),南宋著名伤寒学家。

字知可。

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进士,曾任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

幼时家贫,父母双亡,长而发愤攻读医书,遂精于医。

治病不求报答,救人不可胜计。

其精研《伤寒论》,强调伤寒治法当先辨明表里虚实。

主要著作为《伤寒百证歌》三卷、《伤寒发微论》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晚年将平生所用验方及医案,整理编成《类证普济本事方》一卷。

其《伤寒九十论》论后附案,可谓我国第一部医案之著。

感冒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

脉浮缓,卧密室中,自称甚恶风。

予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虚人,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

予作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絷浆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人里则不消矣。

拟欲攻之,当先解表,乃可攻之。

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屎,自可徐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邪人,协热遂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因笃,重者必死矣。

”大抵风寒人里不消,必有燥屎,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浮,不恶风,表证罢,乃可下,故大便不通虽四五日不能为害,若不顾表而便下之,遂为协热利也。

(引自《普济本事方》卷九)评析:本案为许叔微治疗感冒验案之一。

本案既有表证,复有里证,许氏遵《伤寒论·伤寒例》的“当先解表,乃可下之”的原则,投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继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汗便通而解。

该案是许氏在《伤寒九十论》中反复强调的“循次第”的临床意义及具体运用。

他说:“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

若不循次第,虽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尚哉?若“治大黄朴硝等”下之,必将诸症蜂起,祸不旋踵。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是明代医学家薛己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

该书主要介绍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与湿邪和热邪的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聚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热邪则是指体内火热之气,热邪内盛时,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薛生白在该书中提出了湿热病的病机学说,即湿热病发生是由于湿气和热气相互作用,产生湿热的病理状态。

他认为湿热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湿气与热气交融,湿热蕴结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在诊断方面,薛生白提出了辨证取穴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面色、舌苔等症候来确定病情的轻重和寻找治疗的穴位。

在治疗方面,薛生白主张以清热利湿、疏通经络、调理正气为主要治疗方法。

他认为清热利湿可通过选择开发、辛凉、苦寒的药物来实现,疏通经络则可通过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来达到效果。

薛生白的著作深入研究了湿热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学家研究和治疗湿热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本著作成为了明代湿热病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湿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

名医荟萃,湿热名家薛生白,以医闻名,风流倜傥,博学多通

名医荟萃,湿热名家薛生白,以医闻名,风流倜傥,博学多通

名医荟萃,湿热名家薛生白,以医闻名,风流倜傥,博学多通一壶汉方大家好!这里是一壶汉方。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清代和叶天士其名的名医——薛生白。

关于薛生白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

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

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

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

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

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薛生白是吴县人,也有称其为苏州人,盖当时吴县县治在苏州城内,南园俞家桥也在城内。

称其为苏州人,是指地域所在,称其为吴县人,是行政辖区所在。

但薛生白又在《医经原旨》、《周易粹义》等书中署“河东”。

据《四库全书总目》解释,“河东”指郡望。

郡望亦称望出,是该姓的发祥地,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姓氏堂号。

河东郡系薛氏世居之郡,其地为现在的山西省夏县一带,为当地所仰望的显贵家族。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的裔孙奚仲居于薛,历夏、商、周三朝,共64代为诸侯,周朝末年被楚国灭亡,子孙便以国名为姓。

在姓氏下面加称郡望,是古人崇尚本家族、数典不忘祖的一种习惯称法。

薛氏子薛中正(字不倚),孙薛寿鱼,曾孙薛东来,族孙薛承基,均传医业。

湿热病邪湿热病邪的侵犯途径和侵犯部位,不同于其他外感病。

薛氏将湿热病的侵犯途径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者,有少数病人邪气是从皮毛侵入。

薛氏这—看法,不同于吴又可、叶天士的温邪上受的观点,只强调温邪从口鼻而入。

二者,大多数患者,邪气是从口鼻而入。

这一点又同于温病学家的观点,但又有所不同。

明代医家“薛立斋”之名考实

明代医家“薛立斋”之名考实

明代医家“薛立斋”之名考实付滨;杨美娟;周玉政【摘要】薛立斋,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医家,一生著述、注评颇多.关于其名不同书籍记载莫衷一是,既可见“薛巳”又可见“薛己”.经考析本文认为“薛立斋”正名系“薛巳”.【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5(033)002【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薛立斋;署名;考证【作者】付滨;杨美娟;周玉政【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9薛立斋(1487年-1599年),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人,明代医学家,传世有《薛氏医案》,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本书系立斋及其父薛铠所撰集校注的医书24种合刊而成。

此外尚有《薛氏医案八种》、《薛氏医案九种》、《薛氏医案十种》、《薛氏医案十六种》等不同版本[1]。

关于《薛氏医案》作者,当代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学大辞典》,现行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等,以及各大图书馆馆藏书目,绝大多数署名为“薛己”,少数为“薛已(yi)”。

然明清古籍则多为“薛巳”或“薛已”,针对这一差异,本文对其名进行考析。

关于薛立斋之名记载当推《浩封太宜人薛母颜氏墓志铭》最具说服力[2],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志主颜氏乃明代医家薛立斋之母,志文乃前翰林院待诏将什佐郎兼修国史长洲文徵明著并书篆,碑文记载中可证明薛立斋系薛已,摘其篆文以说明:“巳不幸蚤岁失父,赖吾母太宜人抚教成立……”考究明清医籍,亦证明薛立斋应为薛已。

宋阳山明嘉靖三十年刻本《明医杂著》记载“明·王纶撰,明·薛巳注”,明崇祯真定梁维续刻本《校正钱氏小儿直诀序》中记载“嘉靖辛亥孟春吉日前奉政大夫太医院院使薛巳谨书”,“嘉靖间进院使,所著有《家居医录》十六种,医家多遵守之”,清渔古山房刻本《妇人良方大全》可见“陈自明编,薛巳注”,清刻本《保婴金镜书一》可见“薛氏医案,吴郡薛巳着”。

《承德医学院学报》薛己辨治喉痹医案2例评析

《承德医学院学报》薛己辨治喉痹医案2例评析

《承德医学院学报》薛己辨治喉痹医案2例评析【关键词】薛己;喉痹;医案【中图分类号】R28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79(2013)02-0171-02薛己(约1488-1558),字新甫,号立斋,江苏苏州人,明代着名医学家,对内、外、儿、五官、针灸诸科均有较高造诣。

薛氏受张元素、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影响,重脏腑经络辨证,擅长运用砭灸药结合治疗儿科、五官科等疾病。

在此结合薛氏医案,探讨其治疗喉痹的经验。

1医案原文与评析1.1实热证喉痹1.1.1医案一:【原文】薛立斋治甫田史侍卫,患喉痹,以防风通圣投之,肿不能咽。

此症须针乃可,奈牙关已闭,遂刺少商穴出血,口即开。

更以胆矾吹患处,吐痰一二碗许,仍投前药而愈。

常见患此病者,畏针不刺多毙。

按:盖薛氏认为此证乃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邪热上攻咽喉所致,故先处以防风通圣散,取其疏风解表,通便以泻热。

因“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皮毛,外邪入侵首先犯肺,咽喉系肺之门户亦大,亦当先受之,且侍卫多强壮之体,实热居多,聚于咽喉则为肿为痛,肿大壅塞则不能咽,邪确存在,却奈无法接近,薛氏临证应变,运用针砭少商以放血泻热祛风。

辨证准确,针到病除,故口开。

口虽开,咽部肿痛却未解,尚不可服汤药,故顺势利导,通过张开之口,吹胆矾入内,胆矾味辛以宣肺,寒以清热,酸以涌吐,用其吹喉,直击患处,虽药少简单但驱邪之力不逊,用之即吐痰一二碗许。

此时余邪气犹存,又投以先前所开之药以乘胜追击,使邪无所干,病者痊愈。

1.1.2医案二:【原文】薛立斋治于县尹喉痹,肿痛寒热。

此手少阴心火,足少阴相火,二经为病,其症最恶,惟刺患处,出血为上。

因彼畏针,先以凉膈散服之,药从鼻出,急乃愿刺,则牙关已紧,不可刺,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去黑血,口即开。

乃刺喉问,治以前药,及金锁匙(注:金锁匙:雄黄末半钱,巴豆1粒(去油),上作1服,生姜自然汁调,灌下,或吐或下皆愈。

一方细研,每遇急患不可针药者,用酒瓶装灰,坐瓶嘴下,装火l炷焚之,候咽起,将瓶嘴入一边鼻中,用纸覆瓶口熏之。

针灸妙案赏析(二)

针灸妙案赏析(二)

针灸妙案赏析(二)薛己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时(约生于公元1486一1558年)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世医出身,父系薛铠是当时名医,任职太医院。

他承续父业,闻名于时,先后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外妇儿各科,尤精于疡科。

著有《内科摘要》、《女科提要》、《保婴撮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病疡机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外科心法》等书,均被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

薛氏在《外科发挥》、《外科抠要》、《外科心法》、《病疡机要》中裁有针灸疗法。

其实他仅是在外科中使用针灸,而且悉按汪机的方法。

从实质上来说,他并无新的发展,不过他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在认识的深度上胜过汪机,因此他是一位明代外科针灸临床实践家。

(一)一妇人腿痈,久而不愈,疮口紫陷,脓水清稀,余以为虚。

彼不信,乃服攻里之剂,虚证蜂起。

复求治,今灸以附子饼,服十全大补汤,百余帖而愈。

凡疮脓清及不敛者,或陷下,皆气血虚极也,最宜大补,否则成败证。

若更患他处,尤难治愈。

按:此阳虚臀痈,故局部用隔附子饼灸法。

(二)一妇人久郁,右乳内结三核,年余不消,朝寒暮热,饮食不甘,此乳岩也。

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稿之症,宜补气血,解郁结药治之。

遂以益气养荣汤百余剂,血气渐复;更以木香饼灸之,喜共谨疾,年余而消。

按:此乳岩气郁,故局部用隔木香饼灸法。

(三)句容曹水部文兆.年愈四十,髀患毒已半月,余头甚多,状如粟许,内痈如刺,饮食不思,怯甚脉歇,至此元气虚,疽蓄于内也。

非灸不可,遂灸二十余壮,以六君子汤加藿香当归数剂,疮势渐起,内痛顿去,胃脉渐至.但疮色尚紫,瘀肉不溃,此阳气尚虚也。

燃桑柴灸之,以补接阳气,解散其毒,仍与前药加参、芪、归、桂,色赤稠脓,瘀肉渐腐,取去,两月余而愈。

按:桑木属八木之一,前人曾禁忌以灸火用,但薛氏用此局部灸治疗疮疡阳虚者,效果甚好。

(四)张锦衣,年愈四十,患发背,心脉洪数。

势危剧。

经云:心脉洪数,乃心火炽甚,诸痛疮疡,皆属于火。

9.薛己

9.薛己
薛氏医案?作薛己本人著作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过秦新录正体类要?薛己校注之书其父薛铠的保婴撮要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沦王纶的明医杂著倪维德的原机启微
明 代
历史背景
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政 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
分 析
薛氏从病因学角度和上次治疗的反应,辨证为 中气不足、心火内炽,故选用补中益气以益气升 阳,加茯神,酸枣仁、五味子以宁心神,虽未取 东垣益气升阳泻火之法,改泻心火为宁心神,亦 取得使心火得潜藏的治疗目的。同时,薛氏还加 用山药、山茱萸以补肾,充分反映其脾肾并重的 学术特色。
分 析
老年之人,肝肾二脉,数而无力。此肝肾阴 虚,少火不足明矣。仍服知柏苦寒降火之剂,不 但于肝肾无补,反而损伤中气,致脾湿下流,使 小便涩,两拗肿痛。气虚而生大热正合李东垣 “甘温除大热”之法。因原有肝肾阴虚之状,故 宜补中益气与六味地黄合用。十味固本丸为《丹 溪心法附余》中方,仍以知母、黄柏、龟板、生 地、五味等药为主。皆苦寒之品,又耗阳气,不 可多服,宜慎之。
根据人体一天之中阳气消长进退,以及自然界昼 夜晨昏阳气的变化规律,来决定补法的应用。
2
3、偏虚纯补法
四物汤、六味丸补阴;回阳汤补阳;当归补血 汤补阴血;八珍汤双补气血。
医案举例
薛己治给事张禹功,目赤不明,服祛风散热药 反畏明重听,脉大而虚,此因劳心过度,饮食失节, 以补中益气汤加茯神、酸枣仁、山药、山茱萸、五 味,顿愈。又劳役复甚,用十全大补兼以前药渐愈。 却用补中益气加前药而痊。东垣云:诸经脉络皆走于 面,而行空窍,其清气散于目而为精,走于耳而为 听,若心烦事冗,饮食失节,脾胃亏损,心火太甚, 百脉沸腾,邪害孔窍而失明矣。况脾为诸阴之首, 目为血脉之宗,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其所,若不 理脾胃,不养神血,乃治标而不治本也。 (《名医类案》卷七)

四库全书总目未载四库馆永乐大典本辑佚书考

四库全书总目未载四库馆永乐大典本辑佚书考

衡清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

这些辑本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所在。

其中部分辑本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①并署“永乐大典本”;一些辑本《总目》著录,但未署“永乐大典本”,如《尚书全解》、《大戴礼记》、《春秋纲领》、《道命录》、《营造法式》、《道德经》、《雪坡集》、《丹阳词》等八种。

更有一些辑本《总目》并未著录,此类辑本是确定四库馆臣辑佚书数量,考量其辑佚成就的重要因素。

1《.礼记句解》2《.礼记纂图注义》二书是四库馆臣戴震所纂辑。

傅增湘曾睹二辑本,其《辑本朱申礼记句解跋》云:“此四库馆原本,盖乾隆三十八、九年戴东原从《永乐大典》各韵中采辑而得,并依《礼记》篇目排比成书。

今以《大典·目录》证之,如‘弓’、‘仪’、‘居’、‘丧’各字签出卷数,与《目录》悉合,惜序跋佚去,不克依原书编定卷数耳。

……至此书既采辑成书,而《四库》未收,《存目》亦不载,颇难索解。

……盖当时仰承上旨,急于观成,程期严急,众手杂进,以致或编定而不及缮清,或缮完而未经进览,卷帙既富,罣漏遂多,非有权衡去取于其间也。

……同时辑出者尚有彭氏《礼记纂图汇解》十二册,亦东原所手编。

顷为东邦羽田亨君所收,属为考定,爰就闻见所及,粗举大要以报之。

”②傅氏所见辑本,今未见,而国家图书馆藏1936 年据稿本摄影本。

其中《礼记句解》凡一册,二十三叶,八十六条;《礼记纂图注义》凡三册。

规模远非戴震辑佚原本之旧。

摄影本每条佚文前均标书名,下署纂修官名氏,且详注佚文所出《永乐大典》某卷某页,尚保存初辑本的面貌。

3《.春秋会义》此本是四库馆臣杨昌霖所纂辑。

国家图书二十六卷。

卷首《序》云:“光绪壬辰古不夜城孙氏山渊阁用四库馆元辑《永乐大典》本校勘付梓。

……乾隆中诏修《四库全书》,馆臣始从《永乐大典》辑出,书已成而《总目》失收,闻当时吾乡孔荭谷户部曾录有副本,今流传至江南为某氏所藏。

此本乃邹孝廉道沂家存故籍。

薛立斋医案故事

薛立斋医案故事

薛立斋医案故事
薛立斋医案是民间流传的一段医治重病的故事,在医学界也广为人知。

薛立斋是明代医家,他擅长治疗癌症和疟疾等重症疾病,被视为古代中医的泰斗。

据说,薛立斋曾经给一个得了无药可救的癌症的病人进行了治疗。

他用了一种名为“活血化瘀丸”的药,竟然使那位病人重获新生,真是医学奇迹。

经过对病人情况的详细分析,薛立斋认为病人的病是由气血凝滞,寒湿壅阻所致。

他提出了“血当行”的治疗方针,即通过活血化瘀的药物来恢复人体气血运行畅通,化解寒湿,消除病根。

薛立斋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技术的精湛,更在于他在治疗上的宗旨: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在医治病人时,首先要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然后再根据具体病情对症下药。

他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让病人注意良好的饮食和休息习惯。

这种以病人为本的治疗思想,对现代医学也有很大启示意义。

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要一刀切,应当因人而异,因病施治。

以薛立斋为榜样,现代医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也应该注重整
体的护理,关注与病人沟通,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健康。

总之,薛立斋医案不仅是医学上的佳话,更是一种治疗思想,值得我们深入领会和借鉴。

希望所有的医生能够在实践中发扬薛立斋医生的精神,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

《医案学》节选十六:薛己医案选析作者按:浩翰之中医医案,承载了无数医家救人活命之术,蕴涵着多维的儒释道精髓,演奏出无穷的中医意象思维奇艺的华章。

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今天,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医案之学显然富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作《外科枢要》、《内科摘要》等。

其主要学术特色为,重视后天脾胃、注重先天肾命、擅长温补。

重视脾胃,是薛己受李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

东垣提出脾胃元气与阴火不两立,气虚则阴火亢盛,而薛氏则重视脾气下陷。

如脾气下陷,湿热下迫,可致血崩之理,与东垣所云“阴火上乘土位”之说不尽相同。

在治法上,主张滋其化源,薛氏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生化之源,脾胃五行属土,中土以灌四傍,只有脾胃旺盛,人身之脏腑四肢百骸才能得到滋养,故薛己认为:“当补脾土,滋化源,使金水自能相生。

”薛氏滋化源之治法,旨在通过补脾胃以达到补四脏之目的,所以他说:“症属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化源。

”重视先天肾命是其接受王冰之说,并以钱乙的六味丸、崔氏的八味丸,作为补肾水、命火的代表方剂。

薛氏认为,“两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分各阴阳虚实,求其属而平之。

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

右尺脉迟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

”即肾中病证,不论热病寒病,总属肾虚所致,若是无水之病,以六味丸滋补肾水;若属无火之病,则用八味丸益火之源。

此外,薛氏还提出,不论补水补火,不可泥用沉寒之剂,这一点与丹溪滋阴降火之说大相径庭。

薛氏擅长温补。

一则是温补脾胃,一则是温补肾命。

“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蜂起。

”用药上主张“脾胃为气血之本,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若胃燥热不能生阴血者,宜四物汤;若脾胃虚寒不能生阴血者,宜八味丸”。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医家类】李阳波推荐的传统术数类代表作品在传统术数里包括算法、占候、易占、六壬、杂占、堪舆、命相、遁甲、杂术、阴阳五行等术,它们的代表作品是:《太玄经》、《潜虚》、《皇极经世》、《星经》、《焦氏易林》、《六壬大全》、《灵棋经》、《罗经秘窍》、《李虚中命书》、《星命溯源》、《太清神鉴》、《奇门遁甲》、《梦书》、《邹子》、《元经》等。

道家著作全部收辑在《道臧》一书里,而研究祝由科,《道臧》是最有价值的。

相学方面比较有分量的书是《麻衣相法》、《水镜集》、《太清神鉴》,但这几部书简文错字非常多。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针灸甲乙经、金匮要略论注、伤寒论注释、肘后备急方、褚氏遗书、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备急千金要方、银海精微、外台秘要方、颅囟经、铜人针灸经、明堂灸经、博济方、苏沈良方、寿亲养老新书、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伤寒微旨论、伤寒总病论、圣济总录纂要、证类本草、全生指迷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类证普济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传信适用方、卫济宝书、医说、针灸资生经、妇人大全良方、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产育宝庆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集验背疽方、济生方306济生方、产宝诸方、仁斋直指、急救仙方、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伤寒直格方、病机气宜保命集、儒门事亲、内外伤辩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此事难知、医垒元戎、汤液本草、瑞竹堂经验方、世医得效方、格致馀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科精义、脉诀刊误、医经溯洄集、普济方307普济方、玉机微义、仁端录、薛氏医案、308薛氏医案、推求师意、针灸问对、外科理例、石山医案、名医类案、赤水玄珠、医旨绪馀、证治准绳、本草纲目309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伤寒论条辨、先醒斋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类经、景岳全书、瘟疫论、痎疟论疏、本草乘雅半偈、御纂医宗金鉴、尚论篇、医门法律、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绛雪园古方选注、续名医类案、310续名医类案、兰台轨范、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医学源流论【天文算法类一、推步之属】周髀算经、音义、新仪象法要、六经天文编、原本革象新书、重修革象新书、七政推步、圣寿万年历、古今律历考、乾坤体义、表度说、简平仪说、天问略、新法算书、测量法义、浑盖通宪图说、圜容较义、历体略、御制历象考成、御制历象考成后编、钦定仪象考成、晓庵新法、中星谱、天经或问前集、天步真原、天学会通、历算全书、大统历志、勿庵历算书记、中西经星同异考、全史日至源流、311全史日至源流【天文算法类二、算书之属】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数术记遗、海岛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缉古算经、数学九章、测圆海镜、测圆海镜分类释术、益古演段、弧矢算术、同文算指、几何原本、御制数理精蕴、几何论约、数学钥、数度衍、句股引蒙、句股矩测解原、少广补遗、庄氏算学、九章录要【术数类一、数学之属】太玄经、太玄本旨、元包经传、潜虚、皇极经世书、皇极经世索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观物篇解、皇极经世书解、易学、洪范皇极内篇、天原发微、大衍索隐、易象图说、三易洞玑【术数类二、占候之属】灵台秘苑、唐开元占经312唐开元占经【术数类三、相宅相墓之属】宅经、葬书、撼龙经、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灵城精义、催官篇、发微论【术数类四、占卜之属】灵棋经、焦氏易林、京氏易传、六壬大全、卜法详考【术数类五、命书相书之属】李虚中命书、玉照定真经、星命溯源、珞琭子赋注、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三命指迷赋、星命总括、演禽通纂、星学大成、三命通会、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局、太清神鉴、人伦大统赋【术数类六、阴阳五行之属】太乙金镜式经、遁甲演义、禽星易见、御定星历考原、钦定协纪辨方书。

薛氏医案所载伤寒钤法总结

薛氏医案所载伤寒钤法总结

薛氏医案所载伤寒钤法总结一、伤寒钤法所认为的求司天法则:以发病日为司天。

如文中的“论司天歌言”:“得病之日,是名司天。

不拘男女,都是顺迁。

”二、伤寒钤法所认为的求司地法则:司天顺行三步(以司天左间为第一步)。

也叫作在泉。

三、伤寒钤法所认为的求司人法则:若司天为阳支,则以司天顺行三步为司人(司天为第一步;司天左间为第二步)。

即以司地右间为司人。

若司天为阴支,则以司天顺行五步(司天为第一步;司天左间为第二步)为司人,即以司地左间为司人。

其中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属阴支。

如文中的“阴阳支起数歌”言:“阳支加三,阴支加五,却将本命,顺行而数。

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

凡逢阳支加三辰,逢阴支加五辰。

加临之例也见前。

”四、伤寒钤法所认为的求伤寒钤法求病之归经法则:以病人属相(即病人生年地支)加在司人上,顺数至司天处,所得地支为伤寒病之归经。

即伤寒论所言:辨XX病脉证并治中的XX病。

并且认为所得地支与受患经络有对应关系。

如文中言:“其法以司天之法加临,看是何经受患”并进行了举例说明:“假如戊子生人,庚辰日得病,辰属阳支,前进三辰到午,却将戊子顺行到辰,见戊戌,系太阳膀胱经受患。

”五、伤寒钤法所认为求病之归号法则:以司天日决其病所归字号。

如文中十二地支司天日发病求字号捷法图及“归号用药歌”等都记录了以司天日决其病所归字号。

总结如下:上太阳共十六证:辰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上太阳病日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巳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上太阳病月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六证。

中太阳病共六十六证:午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中太阳病贪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未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中太阳病巨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申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中太阳病禄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酉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中太阳病文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戌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中太阳病廉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亥日发病,上见辰戌二字为中太阳病武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证;子日发病,上见辰字为中太阳病破字号,共甲乙丙丁戊己六证。

四库全书-医家类书目

四库全书-医家类书目

四库全书-医家类书目医家类一医家类小叙1. 《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内府藏本2. 《灵枢经》•十二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3. 《难经本义》•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4. 《甲乙经》•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5. 《金匮要略论注》•二十四卷通行本6. 《伤寒论注》•十卷、附《伤寒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内府藏本7. 《肘后备急方》•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8. 《褚氏遗书》•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9. 《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10. 《千金要方》•九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11. 《银海精微》•二卷内府藏本12. 《外台秘要》•四十卷通行本13. 《颅囟经》•二卷永乐大典本14. 《铜人针灸经》•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15. 《明堂灸经》•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16. 《博济方》•五卷永乐大典本17. 《苏沈良方》•八卷永乐大典本18. 《寿亲养老新书》•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19. 《脚气治法总要》•二卷永乐大典本20. 《旅舍备要方》•一卷永乐大典本21.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22. 《伤寒微旨》•二卷永乐大典本23. 《伤寒总病论》•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24. 《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25. 《证类本草》•三十卷两淮江广达家藏本26. 《全生指迷方》•四卷永乐大典本27.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28.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2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指南总论》•三卷两淮监政采进本30. 《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永乐大典本31. 《传信适用方》•二卷两淮监政采进本32. 《卫济宝书》•二卷永乐大典本33. 《医说》•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34. 《针灸资生经》•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35. 《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36. 《太医局程文》•九卷永乐大典本37.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38. 《产育宝庆方》•二卷永乐大典本39. 《集验背疽方》•一卷永乐大典本40. 《济生方》•八卷永乐大典本41. 《产宝诸方》•一卷永乐大典本42. 《仁斋直指》•二十六卷、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43. 《急救仙方》•六卷永乐大典本医家类二1. 《素问元机原病式》•一卷通行本2. 《宣明论方》•十五卷通行本3. 《伤寒直格方》•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通行本4. 《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5. 《儒门事亲》•十五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6.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7. 《脾胃论》•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8. 《兰室秘藏》•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9. 《医垒元戎》•十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10. 《此事难知》•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1. 《汤液本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2. 《瑞竹堂经验方》•五卷永乐大典本13. 《世医得效方》•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14. 《格致余论》•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5. 《局方发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6. 《金匮钩玄》•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7.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18. 《外科精义》•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19. 《脉诀刊误》•二卷、《附录》•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20. 《医经溯洄集》•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21. 《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22. 《推求师意》•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23. 《玉机微义》•五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24. 《仁端录》•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25. 《薛氏医案》•七十八卷通行本26. 《针灸问对》•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27. 《外科理例》•七卷、《附方》•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28. 《石山医案》•三卷、《附案》•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29. 《名医类案》•十二卷通行本30. 《赤水玄珠》•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31. 《医旨绪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32. 《证治准绳》•一百二十卷通行本33.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34. 《奇经八脉考》•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35. 《濒湖脉学》•一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36. 《伤寒论条辨》•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内府藏本37. 《先醒斋广笔记》•四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38. 《神农本草经疏》•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39. 《类经》•三十二卷内府藏本40.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通行本41. 《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通行本42. 《痎疟论疏》•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43. 《本草乘雅半偈》•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44. 《御定医宗金鉴》•九十卷45. 《尚论篇》•八卷通行本46. 《医门法律》•十二卷、附《寓意草》•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47. 《伤寒舌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48. 《伤寒兼证析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49. 《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附《得宜本草》•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50. 《续名医类案》•六十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51.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52. 《兰台轨范》•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53. 《伤寒类方》•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54. 《医学源流论》•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右“医家类”九十七部,一千八百一十六卷,皆文渊阁著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薛氏医案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四库全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四库全书基本概
念“薛氏医案”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薛氏医案
七十八卷。

明薛己(1488-1558)撰。

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
种》。

医学丛书。

吴琯辑。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其父薛铠,精通医理,尤以儿科见长,为当时名医。

己幼承家学,医学造诣较深,初以疡科知名,后又以内科着称,并兼通妇、儿、五官各科。

对外科、口齿、骨科亦颇有研究。

正德年间(1506-1521)被选入太医院为御
医。

后升为太医院判。

嘉靖(1522-1566)年间又任太医院
使。

中年告归,致力于着书立说。

薛己治学极为刻苦,《保婴撮要》林懋序说,他曾偶
见薛立斋在家中“蓬头执卷,抽绎寻思”地研究医学。

着有《外科发挥》、《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痘疹撮要》、《本草约言》、《正体类要》、《内科摘要》、《外科心法》、《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家居医录》、《保婴金镜录》、《薛氏医案十六种》等书。

另有校订旧本、附以己说者,如校注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外科精要》,王纶的《明医杂着》,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杜本的《伤寒金镜录》,以及其父薛铠的《保婴撮要》,倪维德的《原机启微》,朱震亨的《平治荟萃》等。

上述医书大部分收入《薛氏医案》中,各书显着特点是附有医案,以临床验证为说明理、法、方、药的依据。

同时薛己在论述中,既熟悉前代医家各科治疗理论,又不拘泥于成方经方,具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其学术特点主要为:注重后天脾胃。

薛氏继承并发展了李东垣脾胃内伤论的观点,同时又提出自己见解。

其治疗亦不限于李东垣之法。

用药上多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以补脾胃阳气为中心。

注重先天肾命。

薛氏对肾命学说的认识,虽不如其后的赵献可等人,但后人多受其影响。

薛氏继承并总结了前人对肾命认识,主张补肾应以温补为主。

在辨证施治上重视调理后天脾胃和先天肾命,注重甘温,不尚苦寒,是脾肾并重的医家。

薛氏的学术思想对明代以后诸家温补治虚损病证有很大的影响。

此书初刊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系将薜氏父子所撰集校注的二十四种医书合刊而成。

包括薛己《内科摘要》、《外科枢要》、《正体类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金镜录》等十部专着;明王伦辑《明医杂着》,宋陈自明撰《外科精要》,陈文中撰《小儿痘疹方论》,倪维德撰《元机启微》,陶华撰《痈疽神秘验方》等十一种校注本,另有其父薛铠所辑校的《保婴撮要》、《本草发挥》、《十四经发挥》等书。

涉及宋、明两朝医家之内、外、妇、儿医着,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有《四库全书》本,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刻本,1926年大成书局石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