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城镇产业的生长与结构优化
重点镇:河南小城镇希望之光
点 有科 学性 宏观性 具 开放 性等特
征。
接造成建设成本偏高 . 因此重点镇要充 分发挥优 势 . 注重规 模的发展 而提 进
社 会管理模式 , 资机制 社会保 障 投 产
业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变化和 发展 . 本文 根 据农 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新机制来 思考重点 镇在发展过程 中的几 个突出 问题 其 目的有助于 重点镇建设及规划
维普资讯
重点镇 一 河 南小 城镇 希 望 之 光
文/ 刘韶军 许述礼 张守礼
河南省政府< 关于 加快城镇 化进程 实施意见) 求’ 要 十五 期间我省要坚持 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 照大型城市 中 按 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 的方针 积极 划相协 调 . 认清 重点 镇的 周边 资源状 况 基础设施条件 产业布局状况 居民 点分 布 大型基本建设项 目等。 1 根据产业优势来确 定重点镇 2 的职能分 工 发展 战略 、 发展 目标和其 他小城镇 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关系 从 而发展 特 色产 业 、 强城镇 功 能和层 增 次, 使重点镇的建设 不仅具有明确 的发 展方 向 . 且体 现城 乡协 调发 展的特 而 目前 . 南省 1 5 河 ^ 个重点镇平均规 模23 平方公里 . 5 镇域平均人E49 万 l 6 人 , 区常住人 口15 镇 4万人 . 受规模的 限制 , 重点镇聚集和 辐射功能不足 不 能充分发挥 市政 用基础的效益 . 公 直 业. 最终提高村镇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22 在人 口规模方面 . 重点镇 的
建设要 引导农村 人 1进城定居 1的 : 3 人: 3
质具有重大影响 因此产业优势的发挥
要和 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相协调 . 特别 要注 重我国加人 WT O以后各项发 展方 针的变化 . 并和 区域 规划 城镇体 系规
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
在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对小城镇建设问题的研究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负面影响。
研究小城镇建设问题,找出其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才能为推动小城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研究意义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研究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不仅可以推动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从经济角度看,小城镇发展与城市化关联密切,合理引导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地区经济整体效益。
从社会角度看,小城镇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工就业、居住等诸多问题,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稳定性。
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小城镇发展现状小城镇是中国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阵地。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小城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小城镇发展不平衡。
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活力不足。
小城镇规划不合理。
有些小城镇规划无序,建设混乱,环境污染严重,缺乏长远发展眼光。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
监督机制仍不够完善。这些问题 的暴露也给我省敲了警钟 :城镇化 管理
水平急需提高。 2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健康 、有序发展的路径 2 .1优化城镇结构体 系。在推进 河南省 城镇化 建设过 程 中。要 合 理扩大城市规模 、优化 城镇结构体系 、不断强化城市的功能 、增强 各城
市 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形成合理 的城镇体 系 , 促 进 中原 经济区 的发 展 。 目 前 ,河南虽然城市很 多 , 但是 大城市却很少 ,都是一些小城镇 ,而且 分布 比较分散 ,整体来 说就是缺少像广州 、沈 阳那样大的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所 以我省要积极培育壮大 区域性 中心城 市 ,逐渐拓 展城市 的规模 , 增强其辐射能力和集聚效应 , 进 而提升本省 的综合实力 。首 先 ,大力促 进 中原经济 区的建设 ,提高支撑 能力 ;其次 ,着重培养我省 中心城市 的 核心竞争力 ,增强辐射能力 ;再 次 ,要把发展 比较好 的县域弃县 立市 , 增强 承载能力 ;最后 ,从城市郊区等开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 2 .2 改善产业结构 。河 南省经 济的主 要来源是 粮食 生产 。工 业化 比较落后 。所 以要 以新型工 业化 为纽 带 ,优化 产业结 构 ,统 筹城 乡发
展 。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相辅相 成的,工业化是城镇 化的根本动 力, 新型工业化 的推进和第二 、三产业形成 的集聚效应能够 有效的增加 城镇 的就业机会 ,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 民和城镇居 民的提 供了稳定 的 工作 岗位 ,从而保证 了他们生活的稳 定经济来源 。同时,我 省要大力发 展第 三产业 ,其核心重点是靠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城镇 化 。它是城 镇化 发展 的后续动力 ,所 以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业 的支 出,实现服务业 的 进 一步提升 。 2 .3 推动城 乡一体 化。城乡差 距 的不 断拉 大,城乡统 筹矛盾 的 突 出 ,对我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有着不利 的影 响,甚 至会造成社会 的动乱。政府部 门应该采取适 当措施 缩小城 乡差 距 ,推动城 乡一体化 。 运用工业化 的理念 、工业化设备 、工业化的成果对农 业进行支持 ,形成 “ 以市带乡 ” 的局面 ;不断推动农 村人 1 3向城市 有序 的转 移 ,增加农 民 : 的收入 ,从 而缩小城乡收 入差距 ;加快城 镇公共 服务业 向农 村 的深 入 。 保证农民也能享受 到城镇居 民所享有的东西 ;对农 民进行 适 当的教 育培 训 ,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都能有所提高 ,增加 就业 的机会 。 2 .4规 划和 管理 同时跟 进。规 划是 管理 的前 提条 件 和理 论依 据 , 而管理则是规划 的具体实施 。必须 以据 《 城乡规划法 》 的有关规定对城 镇化建设进行合 理的规划 ,而不能随意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 镇化 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才能有效 的解决我省城镇化建设 和资源 的有 限性 之间的矛盾。我省应建立规划执行联席委员会 , 并 且 由市级规划部 门牵 头 ;还应成立规划统筹委员会 ,交 由市委 、市政府领导和市级规 划部门 主要领导负责。制定切 实落实规划 的约束措施 ,分级对规划 的执 行过程 进行监督 、统筹协调。同时要完善城镇化 的监督管理体系 ,管理 人员要 严格依法行政 ,彻底改变重建设轻管理 的局面 ,促进城镇化 的发展走上 新 台阶 。(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参 考文献
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小城镇化
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小城镇化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其中乡村小城镇化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之一。
加快乡村小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加快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小城镇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小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乡村小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便利度,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乡村小城镇化,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和项目,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加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竞争力。
三、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小城镇化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动乡村振兴。
许多地方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和支持,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土地流转也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加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发展乡村小城镇化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因此,政府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乡村振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鼓励农村青年人才留在家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乡村小城镇化发展也需要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增强乡村自治和自治能力。
通过推进村务公开,加强村民参与决策,改善乡村治理,提升乡村发展的动力和效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 〔2016〕62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62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充分发挥综合试点的示范作用,着力解决“三个一批人”城镇化问题;坚持纵横联动、协调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完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二、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一)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围绕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抓紧出台本地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南阳城镇化现状及发展建议
南阳城镇化现状及发展建议作者:王占先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3年第9期王占先“十一五”以来,河南省南阳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培育壮大县城,突出发展小城镇,城镇化总体水平提高较快,由2005 年的30%提高到2010 年的38%,与全国的差距由2005 年的13 个百分点缩小到2010 年的11.7 个百分点。
南阳已进入城镇化中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步入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共进的新时期。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2011 年,南阳市城镇化率为40%,比河南省平均水平41%低1 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1%低11 个百分点,远低于东南沿海同级地区。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心城区和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南阳中心城区规模不大,新区建设刚刚起步,经济影响力明显不足,难以聚集外部要素资源,发挥主带动作用,在推动全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不显著。
二是城镇化滞后工业化。
2011 年,南阳市工业化率为48.2%,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不利于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口城镇化水平正相关,存在因果关系。
南阳市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很小。
第三产业逐年在增加,但仍然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欠发达的问题,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的推动能力弱,形不成较强的集聚效应,不能很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调整发展思路,推行协调发展着力推进以产业集聚化和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南阳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模式,创造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政策环境,走出一条具有南阳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要采用重点推进、典型引路的办法,整合市域优势资源,合理定位,明确分工,科学规划,各展其长,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构建以中心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辐射带动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具有盆地特色的四级城镇体系。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豫政〔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豫政〔2021〕5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主要成就第二节发展态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二节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第三节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第四节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第五节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第六节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四章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第二节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第三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第四节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第五章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第一节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第二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第三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第四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第六章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第一节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第二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第三节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第四节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第五节建设美丽低碳的绿色城市第六节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第七章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充分发挥试验区带动效应第二节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要素第三节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第四节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第八章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第二节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第三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九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加强政策统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前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是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发展小城镇的九大问题与对策
在对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人们认为:问题的出现,有操作上的原因,有政策上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所以,要推进小城镇的发展,操作、政策、体制都有待于调整和完善,要从多方面入手;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进城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障的重点是建立小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既无后顾之忧,又有进城之乐;
对策九,改革小城镇行政制度,完善政府职能;专家们指出,搞好小城镇的建设管理,必须实行以增强镇政府总揽全局能力为内容的改革,政企分开,事权财政统一,完善政府的功能;
除以上对策外,专家们还提出,小城镇的发展应注意土地的集约使用、水资源条件、环境保护、发展特色城镇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对策七,修订设镇标准,明确城乡界线,引导镇区合并;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镇标准较低;再加上一些未达标而设置的镇,使建设镇的数目大增,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提高设镇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在修订的标准中除人口指标外,应增加经济指标,如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修订,使小城镇的质量得到提高;
九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城镇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在新设的建制镇中90%以上是撤乡建镇,通过改变名称,使镇的数量增多;陈酒新封所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一点是小城镇的城市功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不能适应城市化的需要;
问题一,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无序,出现了过于密集、规模过小的状况;撤乡设镇使一些不够设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乡也变成了镇,据测算,大约有1/4以上的镇达不到设镇标准,造成了“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城又像村,村又像城”的现象;
调整投资结构促进河南经济结构优化
域经济和城镇布局的集聚发展水平
河南省应 实施 非均衡集聚的区域经济 发展 战 略 , 走“ 集 中式 ” 城镇 化道路 , 构 建
区, 积极构建三个体 系一个平 台, 大力实施 济增 长方式 由投 资等 要素 驱动 向创 新驱
动转 变。
一
调整城乡投资结构 , 提 高城 “ 集聚集中集群集约 型” 城镇体 系, 推动 中 济 集聚发展和转 型升级 , 激发 了经济增长 镇化 的规模 、 质量 、 效益 和水 平 心城市增长极 、 都市 圈、 都 市带 、 城市群集
间 。横 向对 比 ,河 南 也 出现 明 显 反差 ,
5 5 %, 与 全 国 的 差 距 缩 小 到 5个 百 分 点 左 极 。城市群 已经被确 立为我 国城镇化的主 最大 , 缺点是大而不强。 中原 城 市 群 未 来 目
2 0 0 6—2 0 1 2年 , 全 省 投 资 增 速 从 全 国第 3 右 ,常住人 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 口城镇化 体形态。中原城市群在二级城市群中规模
O % 以上 ,发 展 战 略 定 位 应 提 升 为 中期阶段 , 应汲取世界城镇 化经验教训 , 避 高 到 3 由 2 0 0 3 ~2 0 1 2年 年 均 1 2 . 5 % 下 降 至 免陷入城 市病怪 圈 ,避免 陷入 中等收入陷 “ 中部地 区中心城市 ” 和“ 世 界级超级 中心 2 0 1 3年 前 三 季 度 的 8 7 %, 经 济 增 速 已 经 阱, 走绿 色、 低碳、 智能、 健康 的新型城镇化 城市 ” 。 滑出了 9 % ~1 1 % 的潜 在 经 济 增 速 合 理 区 道路 。力争 2 0 2 0年河南省城镇化 率接近 把中原城 市群打造成为我国第四增长
第 2位 下降到倒数第 1位 , 从中部六省 第 源 配 实施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 出现以上问题 固然有 国内国际外部大 通拥堵、 雾霾天气 、 污染排放 、 垃圾围城 、 城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8.15•【字号】豫发[2003]17号•【施行日期】2003.08.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的通知(豫发[2003]17号)各省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已经省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
《规划纲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确定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对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河南新世纪头二十年尤其是今后几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将《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纲要》精神,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各省辖市党委、政府和省直各单位要及时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省委、省政府。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2003年8月15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河南作为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为动员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集中智慧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省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163亿元,居中西部地区之首,占全国的比重由1990年的5%上升到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31元,在全国的位次由1990年的第28位上升到第18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2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一高一低”的奋斗目标。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绿色、集约、高效、低碳、创新和智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同时,在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中提出要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城镇化的高质量为导向,所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概述(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兼顾为发展理念,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农村居民向城市的集中,而是不以牺牲农民利益、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代价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达到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提升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能更加充分地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逐渐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
(2)生态环保。
在注重经济质量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尊重自然规律,实行绿色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实现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低碳和可循环发展。
(3)人文城镇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反映历史差异化,同时推进多样化城镇建设。
(三)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加速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
城镇化会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弱化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实现区域统筹发展。
第二,建设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对农民增加收入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利于实现中国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提高身份认同感,享受同等的待遇。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加速城镇规划建设。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河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心城市为核心,力争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快人口集聚速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力量。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4号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正文:----------------------------------------------------------------------------------------------------------------------------------------------------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实施意见(豫发[2004]4号2004年3月16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认清形势,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主动性(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农业不稳,农村不活,农民不富,就不可能实现建设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
各级党委、政府务必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正确处理增粮与增收关系。
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关系着保障全省城乡居民的粮食供给、支持工农业生产发展、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我省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改善种植结构,保证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及原因分析作者:任滢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2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
同时,在“三化”发展中还存在着城镇化水平低,工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
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推动全省“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河南“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河南省在“三化”协调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要认识到,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三化”协调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河南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
河南城镇化率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6个百分点。
2011年,河南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为57.3%和40.6%,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6.7个百分点。
(二)现代产业体系不够发达2011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29.7%,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的瓶颈。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7.3%,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内部结构仍不合理,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相对较高,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滞后。
2011年,全省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全省工业的52.1%,其中高耗能工业占全省工业的42.6%。
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3%。
(三)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大中型水库病险率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大中型农业机械比重低,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趋势。
关于对X镇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X镇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X镇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该镇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概况X镇地处山区,人口约8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开发不足。
二、现状分析(一)产业结构X镇目前以农业为主产业,农林牧渔业占比高达70%以上,而其他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该镇的工业发展相对较弱,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市场开发X镇市场开发相对滞后,居民生活以及商业服务设施不足。
政府和企业对市场开拓的积极性不足,对市场的调控手段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X镇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储备发展相对滞后,高端人才匮乏,青年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科技产业的支撑。
三、对策建议(一)调整产业结构应逐步减少传统产业的占比,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促进创新发展。
(二)促进市场开拓应提高政府和企业对市场开拓的重视,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化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扩大市场渠道,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三)培养人才应逐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储备的发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帮助青年人才成长,借助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大对人才的集聚和留用力度。
四、总结综上所述,X镇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市场开拓,培养人才等措施,加快推动该镇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为该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 〔2010〕80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豫政 〔2010〕80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推进我省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2009年年底达到37.7%;中原城市群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逐步展开,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尽管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较全国平均水平低8.9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中心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村镇面貌亟待改善;城乡建设投资不足,城中村、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我省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城乡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面、深入、大力抓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内需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谋划,统筹布局,系统组织,认真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全面加强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河南近代发展成就
河南近代发展成就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成经济增长第一动力从农耕底色浓重到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河南经济‘’气质‘’的鲜明变化正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整体经济以农业为主体,三次产业结构为67.6∶18.2∶14.1。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017年第一产业比重首次降至10%以下。
2016年以来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8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0.0%。
工业不断迈向中高端。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举,形成了以洛阳动力谷、中原电器谷等为代表的19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涌现了中铁装备、宇通客车、中信重工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神舟飞船、高铁等大国重器上有了更多河南元素。
2018年,全省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2%,高技术产业占比达到10.0%。
与此同时,农业结构优化提升,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被改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四优四化‘’建设成效显现,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
2、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消费投资‘’并驾齐驱‘’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河南经济发展曾长期倚重投资拉动。
随着需求结构的持续改善,我省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不断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两万亿元,达20594.74亿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4496.7倍和286.9倍。
1949年,全省最终消费支出仅20.42亿元。
2017年最终支出达23129.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23.8倍。
2050年 小城镇发展目标
205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2050年,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将更加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目标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2050年,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将聚焦于经济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引进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小城镇将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同时,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小城镇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二、社会发展目标小城镇的社会发展目标将着重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2050年,小城镇将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让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每个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小城镇还将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的能力,营造和谐、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三、环境发展目标小城镇的环境发展目标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
在2050年,小城镇将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小城镇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小城镇还将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城市规划目标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还包括城市规划的优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在2050年,小城镇将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小城镇将实现城市功能的集约化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条件。
总结起来,2050年小城镇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创新和产业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优化。
小城镇将通过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小城镇建设是当前中国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其意义不仅在于完善城镇体系,还在于承担起解决大城市过度拥挤、环境污染等众多烦恼的使命。
然而,小城镇建设面临着多重问题,本文将从政策、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政策问题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支持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土地政策不够优化小城镇往往面临着用地难、用地贵等问题,土地政策缺少针对性,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的用地管理和配置,保障小城镇建设的空间需求。
2. 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小城镇由于规模较小,行政管理难度较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存在问题,应加强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提高行政效能性及透明度。
3. 资金支持不足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单一,经济收益难以得到保障,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发挥引导作用,发展多种融资模式。
对策:政府应加强对小城镇的政策支持,鼓励各地出台适合自身的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扶持政策,完善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同时,加强监管职责,提升行政效能性及服务质量。
加强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配置和管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问题小城镇建设的市场化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市场需求与建设不匹配市场化建设中,建设者往往无法精准掌握市场需求,导致建设了人口稀少、功能单一的小城镇,缺乏核心竞争力。
2. 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缺乏多元化,局限于传统产业,缺乏创新性与适应性,导致小城镇难以立足。
市场研究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向市场需求敏感度高、具有领导力的企业提供更应耐看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积极发展支持小城镇发展的产业。
同时,加大对留守儿童、老年人等边缘群体的关注力度,提高城镇的生活质量与吸引力。
三、环境问题小城镇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环境清理和治理,环保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存在以下问题:1. 治理成本高小城镇建设,居住区的环境治理成本高昂,政府资金匮乏,往往难以承担。
打造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打造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城镇建设逐渐成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环节。
打造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所在。
一个具有独特特色的小城镇,能够在众多城镇中脱颖而出,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的聚集。
那么,如何打造特色呢?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每个小城镇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有些城镇依山傍水,拥有秀美的山水风光;有些城镇则有着悠久的历史,保存着众多的古建筑和传统习俗。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转化为小城镇的特色优势。
以旅游为特色的小城镇为例,通过开发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
同时,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如酒店、餐饮、购物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产业特色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比如,有的小城镇可以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有机蔬菜、水果,养殖特色畜禽,打造农产品品牌;有的可以发展特色手工业,制作传统工艺品,传承和发扬民间技艺;还有的可以发展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的集聚效应。
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创业基地等平台,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大对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道路建设要四通八达,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供水供电要稳定可靠,满足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要实现无害化、资源化,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也是至关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 城 镇 建 设 不 是 房 地 产 开 发 或 修 路 架 桥 ,不 是 铺 摊
生产 、加工 和销售基 地 。二是 商业 型小
城镇 。利 用 交通便 科或传 统 和新兴 的商
子 。小 城镇 的 发展 取 决 于其 产 业 生长 和 结构 优 化 。因 此 , 结
合 实 际 , 南 小城 镇 的 发展 就 应 注意 : 何 培 育产 业支 柱 和 河 如
活 力 的 经 济 是 小 城 镇 繁 荣 和 发 展 的 基
尤其 是第三 产业 总量不 足 ,发展 相对 滞
后 ,且 第 三 产业 主 要 集 中 于 一 些 传 统 的 、低 水平 的 交通 运 输 和商 业 服务 上 , 而科技 服务 、信 息技术 咨询 、金融保 险
础 。” 了促 进 小 城 镇 的 健 康 发 展 , 须 为 必
济 ,特另 是 发展 劳动 密集产 业 、农 民就 q 业转 移 上是 与大城 市的辐 射 、支持 、服
的
关 性 ,因 而 可 以 通 过 制 定 出 能 促 使 小 城 镇 产 业 结 构 不 断 优 化 的 产业 政 策 来有 效 地 推 动 小 城 镇 产 业 结 构 转 换 ,进 而 有 力 地 推 动 小 城 镇 建 设 。 当前 ,河 南 省 在 制 定 小 城 镇 产 业 政 策 时 应 强 调 以 下 几
维普资讯
零
…
_ 懋
I
玉
- ● - - - - - - -
…导 向 ・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 - _
镇 , 以充 分和 用其 地 理位 置 和工资 低 可 的优势 ,承接一 些 劳动密 集型 产品和 配 套产 品韵生产 崽 之 ’各地 的 小城镇 要 围绕 自身 的资 源 、环 境 经 济 条件等 优 势 产业 为 大 力发展 特色 经济 , 以 鲥 用产韭 优 势支撑 摩嘲 滇的发 展 。
“ 积极培 育小 城镇 的经济 基础 ” 。实践 表
明 ,凡 是 小 城 镇 建 设 搞 得 好 的地 方 ,大
体 上 都 有 一 个 主 导 产 业 作 为 支 撑 ; 否 则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就 会 失 去 活 力 和 扩 张 的 动 力 。发 展 小 城 镇 必 须 高 度 重 视 培 育 支 柱 产 业 和 主 体 财 源 ,充 分 发 挥 本 地 区 的 优 势 ,建 立 促 进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特 色 产
容 , 目发 展 , 搬 硬 套 , 果 导 致 摊 子 盲 生 结 铺 得 过 大 过 多 ,经 济 实 力 弱 、生 产 效 益 差 , 的实 际上变 成 了 “ 壳 镇 ” 这些 有 空 。 地 方 的 小 城 镇 建 设 缺 乏 经 济 支 撑 ,后 劲
严重 不足 ,制 约 了小城镇 的健康 持续发
品 集散地优 势 ,兴办 专业 市场 ,逐 步发 展 为以 商 品流 通 为 主 的区 域 性 商 品 集
散 中心 ,以 商业 贸易作 为小城 镇经济 的 主导 力量 , 大 型市场 带 动其 他行 业的 以
促 进三 大 产 业 协调 发展 ?如何 重 点培 养 农 产 品加 工 业 和 大 力发展 第 三产 业 ?
业 。
口
周 林 霞
培 育 发 展 什 么 样 的 产 业 支 柱 ,要 根 据 自然 资 源 、经 济 技 术 发 展 水 平 和 社 会
历史传 统等 实 际情 况进 行具 体分析 ,分 类 指 导 ,形 成 各 具 特 色 的 发 展 模 式 。 一
般 来 说 ,主 要 有 三 种 类 型 :一 是 工 业 型 小城 镇 。利用 传 统 产业 或 资 源的优 势 , 兴 办 工 业 企 业 ,以 乡 镇 工 业 作 为 小 城 镇 经 济 的 主 导 力 量 ,以工 业 企 业 带 动 其 他 行 业 的 发 展 ,特 别 是 要 培 育 各 类 农 业 产 业 化 经 营 的 龙 头 企 业 ,形 成 农 副 产 品 的
个方 面 :
一
务分 不开 的 ;散布在 大城 市周 围的小 城
、
积 极 培 育 小 城 镇 产 业 支
柱
近 几 年 来 ,有 很 多 地 方 把 小 城 镇 建 设 主要 看成 是 房地 产 开发 或 修路 架 桥 ,
忽 视 了 培 植 经 济 支 柱 这 个 最 重 要 的 内
发展 。三是旅 游 型小城 镇 。一 些 自然 风
景优 美、名 R古迹 较 多 的地 区 利用其旅 生 游 资源 的优 势 发 展 观光旅 游业 ,把 风 景 名胜 及 人 文 景 观 的 优 势 转 化 为 经 济 优势 壤游 业 带动其 他 行业 的发展 。 四是 卫 星 型小 城 镇 。小 城 镇 在 发展 经
二 0 健 进 冰 城 镇 三 大 产 业 的 协 谓 发展
。
推进农 村城 市化 ,目的是 为了加快 农村 剩余劳 动力 向第 二 、三产业转 移 。 近几 年来 ,乡镇 企业 开 始向 小城 镇集 聚 并逐 渐 成 为小 城镇 经 济 的 主体 和支 柱 , 为 小 城 镇 经 济 发展 带 来 了 生 机 与 活
展 。因 此 , 央 最 近 下 发 的 《 于 促 进 小 中 关
力 。但 是 ,小 城镇 的产 业 结构 仍然存 在
着 弊端 ,表 现 为 传 统 产 业 所 占比 重 很 高 ,而 新 兴 产 业和 产 品 所 占 比重 极 低 ,
城镇 健康发 展 的若 干 意见》指 出 : 充满 “
农 村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是 随 着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而 开 始 的 ,并 且 随 着 农 村 产 业 结 构 的 不 断 升 级 和 优 化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速 度 会 进 一 步 加 快 。由 于 产 业 结 构
转 换 与 小 城 镇 发 展 进 程 之 间 的 较 强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