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生态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并结合国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探讨绿色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观点,为中国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发展目标,通过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修复,中国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路径。
1. 加强环境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并进行了严格的执法和监管。
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2. 资源节约中国资源相对匮乏,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资源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方式。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减排等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生态修复中国过去的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为了纠正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中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三、中国的绿色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1. 改善环境质量中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谈对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理解
谈对中国化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
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
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在20~21世纪都具有时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彻底变革了西方的传统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
虽然在20世纪有许多新观念被提出,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最具时代价值的。
在当代我们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
有人将马克思主义比作一发炮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以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全人类的理想和使命,其存在也体现了人类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
多数学者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在进行创新和实现其当代价值时要传承马克思最开始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同时继续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命运的研究。
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文化是研究“人”的中介,从当代文化思考产生共时性角度来看,文化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人权思想和理想国的批判;从思维范式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超越近代主题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理论道路;从社会批判功能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重建中国角度来看,它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性,两者之间具有亲和性;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不仅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基金项目 脱贫攻坚视野下陕南山区脱贫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18JK0137)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王琳琦(1998-),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房艳(1977-),陕西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王琳琦㊀房㊀艳(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㊀要: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 这就越发体现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以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优势㊁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㊂我国生态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㊂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㊂通过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㊁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㊁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㊂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多元主体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2.001㊀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㊂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和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㊂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提高到 五位一体 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持续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㊂1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基础1.1㊀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的一次次变革,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导致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全球性的温室效应㊁空气污染㊁水土流失等㊂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㊂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的相关专家开始探索应对此问题的道路,生态现代化理论也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㊂生态现代化最早是由德国的约瑟夫㊃胡伯提出的㊂由阿瑟㊃摩尔㊁马藤㊃哈杰尔等对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从各个学科,各个角度来进行理论构建,不断丰富和发展㊂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㊂它提倡通过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推动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经济㊁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㊂生态现代化理论摒弃了传统的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来征服大自然的现代化理论,明确指出要通过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来实现预防和治理,同时强调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主体力量,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行动,来进行生态的相关保护㊂通过整体和综合的考量,从原材料获取一直到生产消费,再到回收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长远规划㊂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利耦合,达到 双赢 局面㊂但是,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也有其独特的缺陷㊂它没有认识到生态的污染与不可持续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永无止境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的问题㊂只是强调要运用科技创新与变革等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㊂最终还是导致生态的不可持续发展㊂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㊂1.2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㊂马克思指出,人是在自然中的人,自然是 人的无机身体 ,两者是统一的㊂人离不开大自然,人与大自然要通过实践不断的进行交换,来彼此共同的发展㊂恩格斯说: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㊁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的 ㊂人不是要去征服自然的,也不能强迫自然依附于人类㊂人是从自然中诞生的,自然为人类提供各种物质条件,人类依赖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也指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㊃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2期一部分,人类依赖自然,要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生产方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我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㊂正是马克思主义中相关的生态思想为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㊂2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优势2.1㊀理论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指出要兴修水利,治理好洪水,应对风沙,号召要多种树,节约增产㊂后来邓小平指出,加强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㊂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要可持续发展,进行制度保障㊂胡锦涛也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为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着想,突出环境保护,增强忧患意识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了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辩证看待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的雾霾天气明显减少,环境质量越来越高㊂习近平总书记曾生动地将生态环境比作绿水青山,将我们的经济比作金山银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70多年里,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第二个阶段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第三个阶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以偏废㊂应该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两者实现良性发展㊂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在科技创新㊁管理创新及经济生态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克服了其本身存在的缺点,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更高,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内容更加丰富,是更加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㊂同时也为全人类提供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㊂2.2㊀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制度优势,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没有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仅仅只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技术㊁生产等问题进行改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㊂资本的逐利属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㊂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要求环境更美丽,生态更良好㊂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建设生态现代化建设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过去的光辉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从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地搭建起顶层设计,通过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㊂2.3㊀文化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文化底蕴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㊁道法自然的自然观㊂道家的庄子在‘齐物论“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㊂ ‘论语㊃阳货篇“指出, 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载? ㊂‘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 等,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人要向自然学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㊂同时还指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如古人言,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㊂ 也曾言,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㊂ 这些都无不显示了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底蕴㊂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借鉴㊂3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必要性3.1㊀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生产力快速发㊃2㊃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展㊂但是粗放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全方位的污染㊂如大气污染㊁水源污染㊁土地资源污染等㊂工业化发展以及日常北方的供暖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很严重的空气污染和雾霾问题㊂同时,由于向大气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也引发了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㊂总的来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很复杂,需要慎重解决㊂3.2㊀资源短缺我国的虽然资源总量比较大㊁矿物齐全,但是人均资源少,居世界第53位㊂石油虽然储量看起来比较多,但是消耗量远大于本国产量,进口依赖严重㊂大量资源都需要进口㊂过去的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的消耗,不仅导致矿山空心化,煤炭燃烧后各种污染气体不加处理的肆意排放,不仅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还导致更加严重的污染㊂在这期间水土流失的土壤总量令人触目惊心,多年来流失大量的土壤养分,再加上过去一些肆意砍伐树木㊁开垦草原和开山种地,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和更加严重的土地荒漠化,进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资源问题㊂4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路径4.1㊀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着我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㊂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运用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等媒介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㊁低碳㊁环保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学校,针对青少年,开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从小抓起,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㊂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节约低碳和绿色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㊂通过无所不在的宣传使人人都认识到生态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方式㊂使人民群众都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中去㊂4.2㊀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全民共同行动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一件事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㊂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企业㊁社会团体㊁专家学者㊁民众等等㊂他们都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㊂与传统的单一的政府去建设不同,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有着更多的优势㊂对企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进行绿色科技创新㊂社会团体㊁志愿者组织,可以开展生态宣传等志愿活动,对政府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做一个很好的补充㊂专家学者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给政府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㊂群众可以以身作则,积极进行绿色消费㊁使用清洁能源㊁自觉树立生态环保理念等㊂正是由于这些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生态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得以实现㊂4.3㊀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技术,是促进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㊂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社会迅速发展,但这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由于人类不理性地运用科技,带来更多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㊂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就是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科技应用,它的出现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对终端废弃物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以减少源头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绿色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发新能源,如风能㊁太阳能㊁地热能㊁海洋能等改变能源结构,转变传统工业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㊂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将有助于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化㊂4.4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建设要比我国早,这可以为我们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㊂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借鉴国外,例如芬兰㊁德国的先进发展经验㊂同时,人类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态问题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更多的是整个世界的问题㊂如全球性的臭氧层破坏㊁气候变暖㊁海洋污染㊁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需要的是国际交流合作㊂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来更好的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㊂同时,在友好沟通的过程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2022:50-5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998.[3]张帆.生态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阐释[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6):115-119.[4]贾淑品.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06):41-47.[5]管辉,查熙一.中国生态现代化:价值旨趣㊁关键因素与实践路径[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2):164-169+177.[6]伍慧萍.德国绿党生态现代化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当代世界,2021,(10):58-63.[7]张亚茹.生态现代化建设:时代背景㊁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3): 30-35.[8]党锐锋,徐琛.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决策与信息,2022,(10):5-16.[9]肖宇,胡雯.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重要经验研究[J].特区经济,2022,(11):50-53.㊃3㊃。
论生态视野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实际相 结合 , 包括 马克思主 义生态理论 的 中国化 。从 生态视 角梳 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理 论成 果 , 于 也 对 我们进 一步牢 固树 立科 学发展观 , 促进社 会主义生 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 义 ; 中国化 ; 理论成果 ; 生态文 明
不到应有 的重 视。2 0世 纪 7 0年代初 , 随着环境
状况 的 日益 恶化 , 给社 会 生 产 和人 民生 活 造 成 了 重 大危 害 , 境 问 题 才 又 一 次引 起 了第 一 代 领 导 环
的重视 。周 恩来 连续 做 出 了许 多关 于 发展 中国家
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 也包括马克思主 义生 态理 论 的 中国化 。从 生 态视 角梳 理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理 论 成 果 , 于 我们 进 一 步 牢 固树 立 对 科 学发 展 观 , 促进 社 会 主义 生态 文 明建 设 实 践 具
的水灾 ” 【J 。2 毛泽 东 提 出了 “ 植树 造林 , 绿化 祖
国” 一 对 全 国 生 态 环 境 进 行 保 护 和建 设 的 思 这 想 。但是 , 2 0世纪 6 0年代 尤其是 “ 文化大革命 ” 中 , 环 境 生态 问题 ” 冠 之 以资 产 阶 级 环境 理 论 “ 被 的“ 动观 点 ” 没有 被 置 于 一个 应 有 的地 位 , 反 而 得
体生态意识开始觉醒。毛泽东 曾要求人们在进行 农 业 生产 时 注 意 处 理 好 开 荒 和 水 患 的关 系 , 必 “ 须 注 意不 要 因开 荒 引 起 水 患 , 要 因争 地 引 起 人 不 民不满 ” 【 注意 到 了开荒 会 产生 的严 重后 果 , 。2 他 J
要 求把 发展 农 业 种植 的 开 荒 范 围 , 定 在平 坦不 限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作者:程智慧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关系,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是相互生成的,这也是从中国特殊国情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来加以理解和把握的。
而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才能有所新突破和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相互生成;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深刻改变和塑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蓝图,它们之间的关联则是理解和描绘这副蓝图的主要架构,能否把握这一主要架构是正确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的现有成果与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得作用看是明显不同的。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原则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抉择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却始终无法寻找到一条通往“罗马”的阳光大道。
当中国共产党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时,才使中国的现代化慢慢从梦想变为现实。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放在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思量,这些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开启、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且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实践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整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概述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原则和要求,以及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个体系,包括4个部分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述,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
毛是原创性、基础性,邓等是创新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涵义:“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主题:共同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
第二讲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第一,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三,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第二个层次: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即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第三个层次:即毛泽东精神,可把它归结为为人民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爱国精神、独立自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五个方面*这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的内容,是比前两个层次更深一层的涵义,应该弘扬毛泽东精神。
第三讲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下、中、上)* 1. 产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2.产生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3. 产生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二、社会主义本质 p 34+40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正确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发展动力、改革发展实践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与路径。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在进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
3. 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启示1. 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调动社会资源、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保障人民享有公平正义、自主发展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美丽中国的理论支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思想
列 在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和 改 革 开 放 中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思
一
毛 泽 东 在 总 结 历 史 经 验 教 训 的 基 础 上 . 从 具 体 实 际 出 发, 提 出要 保 护 好 生 态 环 境 。 并 要 求 各 地 各 部 门做 好 生 态 环 境保护的规划工作 。 以避 免 由 于生 态 环 境 破 坏 、 生 态 失 衡 给 人 们 的生 产 生 活 造 成 的 不 利 影 响 。 “ 林业要计算覆 盖面积 . 算 出各 省 、 各 专区、 各 县 的 覆 盖 面 积 比例 . 作 出森 林 覆 盖 面 积规划” “ 3 ( P 3 6 2  ̄ 。
( 三) 开发新型能源 , 减 少 环 境 破 坏 1 9 5 9年 毛 泽 东 在 视 察 安 徽 时 指 出 . 沼 气 又 能 点 灯 . 又 能做饭 , 又能 做 肥 料 , 要大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 在 民 用方 面 , 到 1 9 8 0年 为 止 , 我 国 农 村 有 8万 多 亩 利 用 太 阳 能
锦 涛 等 党 的 几代 领 导人 生 态 建 设 思 想 的 继 承 、 发展 、 演变脉络 。 对 中国 特 色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和 建 设
美丽 中 国具 有 重要 意 义 。
[ 关键词 】 中 国化 马克 思主 义 ; 生 态 文 明 建设 ; 美 丽 中国
[ 中 图分 类 号 ] x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2 2 3 4 ( 2 0 1 3 ) 0 8— 0 O O 9— 0 2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1.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全文要点一:四个伟大飞跃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2.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全文要点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3.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全文要点三:十个明确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种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这与生态文明的核心要求具有重要的关联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断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基础,但这种发展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统一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自然界的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制的剥削和破坏。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出发,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往往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国家的整体规划和调控,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素养,使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实际状况和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是中国现代化平稳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其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近代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开启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路线保证。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解析: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
但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国人民虽历尽千辛万苦却始终无法寻找到一奈通往“罗马”的阳光大道。
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才使中国的现代化一步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放在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
它们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开启、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而且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启、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其后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苏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当中。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1、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3、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法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三.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涵下两方面:一方面,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这哈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张丽红(鞍山师范学院,辽宁鞍山 114005)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其内容上是全方位的,丰富的;在其时间上,呈现出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阐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结出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Maxism SinicizationZhang li hong(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Anshan Liaoning 114005)Abstract : Maxism sinicization is to combin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xism with Chinese practical situation, the content of which is full and enriching and the period of which manifests a process of history. The paper exponds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newest achievement of Maxism eco-concept in modern China, basing 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xism eco-concept sinicization.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之上,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根据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战略。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设富有生机、美丽的现代化中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一原则,强调人类的社会发展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目标十分契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通过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强调了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绿色发展的路径,提倡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强调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应该关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生态环境领域,这意味着要解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生态公平问题,通过公正的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政策,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技术的创新可以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的难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成果和政策举措。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以及其主题演进。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成果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和建设事业,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成果。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邓小平理论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成果,也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互相渗透、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理论、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探讨这种互动关系。
一、理论层面上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问题,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思想和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无愧于时代精神的思想品质,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政治层面上的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指导。
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根本利益。
党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相互促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也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四篇】
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 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 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 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 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篇3
马克思、恩格斯在150多年前的这段论述,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实实在在、掷地有声。从那时算起,虽然资本 恩格斯对资产阶级的这段刻画和描述依然那么生动 并富有时代感,足见革命导师对事物把握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我认为,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清楚地认识资产阶级 的阶级本质,清醒地认识今天的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积极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抓住机遇、迎头赶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 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 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 信念
.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
.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一些实践环节的开展,使我们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 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 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 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 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 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 定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广阔的进程,它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上的大思想,它倡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经济结构,即生产方式。
在此基础上,超结构——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哲学等,都是由它而来的。
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社会的形式都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因为它不仅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且指出了国家、社会、历史、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的逻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地斗争和转化。
它认为只有矛盾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
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矛盾和斗争中进行。
这反映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例如,哪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等等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贯穿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着重强调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础,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学说,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中国化的现代化的理解
马克思中国化的现代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包含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科学体系和世界观,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科学理论,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
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这一学说,当时中国仍处于封闭状态,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初,中国面临诸多危机,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等都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作为一种朝向解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理论,必须在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发展,才能真正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它提出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财富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总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中国国情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化的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强调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经济发展必须以人民的三个代表为中心,这是一种科学、开放、民主的发展思路,可以使得中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化的政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核心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这种发展理念是区别于西方的民主发展理念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生态现代化
作者:杨秀萍
来源:《前线》2015年第08期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是反思工业文明生态弊端的理论回应,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
中国生态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必须适合中国国情。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生态现代化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理论诉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生态现代化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理论诉求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严重程度及表现形态也有所不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诉求的迫切程度也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粗放的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现实要求我们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寻求理论智慧以破解生态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生态环境形势愈发严峻:环境污染恶化由点向面、由轻到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承受力的关系并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为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成为我们党自觉的理论思考。
进入21世纪,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态势,进一步表明,我国资源环境难以支撑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
更严重的是,资源环境问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大系统。
如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中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对此,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有了更加自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生态考量。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以恢复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为主要目标,生态问题尚处于边缘地位。
面对长期战争造成的经济衰退、物质匮乏,我们党要恢复国民经济必须节约资源、勤俭建国。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
”他强调:“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
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应该说,节约资源的生态思想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下作出的必然选择,对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自觉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若干生态思想并进行现代化的生态修正。
这一阶段生态保护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强调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经济。
自然观的变化反映了国家发展观的理性回归,成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哲学基础。
在邓小平生态思想指导下,我国开始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为生态现代化的正式启动做好前期准备。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立足子孙后代的长远角度出发,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方针政策。
“可持续发展”既是对世界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中国传统工业模式的理论反思。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都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发展。
在此理论指导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正式启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继续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时俱进,高瞻远瞩,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构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一时期党的领导集体生态思想的核心是“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其次,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与民生。
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最后,制度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
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其中,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生态现代化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一个历史进程。
尽管改革开放前的生态实践带有萌芽性质,但毕竟迈出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污染;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通过环保文件,环境保护开始法律化;成立环保机构,奠定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组织
基础;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写入《宪法》,生态保护措施逐步建成。
通过这一时期的生态实践,我们党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并从机构设置、政策制定、法律约束等方面对环境问题给予一定的重视和关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生态思想的进一步培育提供了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生态思想指导下,中国开始了现代化的生态修正,取得很大成绩:初步形成了中国环保法律体系,奠定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法制基础;健全了各级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加强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基础;生态现代化建设初见成效。
在实践中,新的生态思想不断孕育产生:从单纯的保护环境、美化家园转变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从孤立地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治理污染转变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
说明我们党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反思,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提供了更加丰厚的理论滋养。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生态建设从相对被动的“应急反应型”向积极主动的“预防创新型”转变,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正式启动,并取得重大成就: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资源保护和管理不断加强,环境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生态建设的广泛开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也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日渐丰富:新型工业化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张力;科教兴国为生态现代化树立技术支撑;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这一时期,我们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但曾使用过“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等相关概念,“生态文明”概念呼之欲出。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完善环保组织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环境建设成绩突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无论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还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发展方式;无论是“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布局,还是“两型”社会的理想构建,都体现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当然,生态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自觉,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互依托、彼此契合、共同发展。
生态现代化实践永无止境,对生态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永无止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责任编辑: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