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和生物学特性;(2)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3)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原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3)通过分析微生物的病原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学术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1)细菌、真菌、病毒、原虫、嚅虫等微生物的分类;(2)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结构。
2.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2)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2)微生物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3)微生物的观察和鉴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
2. 教学难点:(1)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识别;(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的理解和应用;(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技术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2. 实验法: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培养操作;3. 讨论法:分析微生物的病原性和感染机制。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教材;2.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接种针、培养基等;3. 课件:微生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2. 微生物的分类和形态:讲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展示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3. 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讲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 析、归纳和总结,培养科 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能力:学会设计 合理的实验方案,提高实
验效率和准确性
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 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
协作和解决问题
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 验技能
学会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01
02
03
04
课程内容
实验材料:显微镜、培养皿、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样本
实验目的:观察微生物的形 态和结构
实验步骤:制备样本、观察、 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描述微生物的形态 和结构特征,分析其生长环境
和生理特性
实验目的:了解微生物的 生理生化特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验材料:微生物培养基、 微生物菌种、实验仪器等
实验步骤:培养微生物、 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检 测微生物生理生化指标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实验操作规范: 遵守实验室规章 制度,正确使用
仪器设备
实验结果准确性: 实验数据准确, 实验结果与预期 相符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完整, 数据记录清晰,
结论明确
团队合作与沟通: 与团队成员有效 沟通,共同完成 实验任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 标题
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 用、实验材料的处理等
创新意识的培养: 通过实验设计、 数据分析和结果 评估,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的 培养:通过分组 实验、讨论和合 作,培养学生的 团队协作精神和 沟通能力。
实验技能的培养: 通过实际操作和 观察,培养学生 的实验技能和动 手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大学医学微生物教案设计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授课对象:医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时间:第X周X课时授课教师:[教师姓名]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2)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和代谢等基本知识;(3)熟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传播和防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微生物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3. 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及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及特点。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繁殖讲解微生物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等)及繁殖方式(二分裂、孢子等)。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与微生物相关的病例,让学生分析微生物感染的原因、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讲授新课(1)微生物的代谢与营养讲解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异养、自养等)、营养方式(化能营养、光合营养等)及能量来源。
(2)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介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传播和防治,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真菌性感染等。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一个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微生物实验教案实验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任课老师:授课对象:授课地点:形态学实验室课时量:个学时授课日期:讲授方法:示教法、实验教学法教具:CAI课件、显微镜、玻片、香柏油、去油剂等讲授课题:实验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目的要求】1、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及其保护法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3、认识细菌的鞭毛、荚膜、芽胞【教学重点】油镜的使用和保护、细菌的基本形态、特殊结构【教学难点】油镜的使用原理及方法【思考题】1、如何识别油浸镜?油浸镜的使用步骤怎么样?2、镜下观察细菌染色标本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参考文献】1、刘晶星主编.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唐珊熙主编.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板书设计】实验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实验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及其保护法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3、认识细菌的鞭毛、荚膜、芽胞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室规则(二)CAI课件学习(三)油镜的使用 1、原理 2、使用方法 3、保护法(四)细菌的基本形态的观察(操作)(五)细菌的特殊结构的观察(操作)【教学步骤】导言:细菌的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性初步确定其种属,对及时选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有一定参考意义。
实验一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实验目的1、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及其保护法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3、认识细菌的鞭毛、荚膜、芽胞二.实验内容(一) 实验室规则1.严肃认真,室内保持安静。
认真听讲,仔细操作,课前预习,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2.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事故和实验室感染。
穿好工作服,不要用手摸头面部,禁止将食物带入实验室或将实验室物品带出。
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在指定地方。
若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老师。
离开实验室前,请洗手。
3.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如有损坏应立即报告老师并进行登记,听候处理。
4.实验后打扫卫生,关好水电门窗。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长、代谢、生态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
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应用,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教案将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的微生物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和特性;2.学习微生物的培养、观察和鉴定方法;3.掌握微生物的常用实验技巧和操作规范;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类与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方法。
实验材料与仪器:显微镜、玻璃载片、消毒剂、甲苯、甘露醇、无菌培养皿、细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消毒显微镜和工作台,用无菌培养皿收集微生物样品。
(2)取适量的微生物样品,分别涂抹于玻璃载片中。
2.显微镜观察:(1)对比观察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
(2)用不同放大倍数的镜头观察微生物细胞的结构特征。
3.制备细菌涂片:(1)取少量细菌培养液,挖取细菌菌落,均匀涂抹在玻璃载片上。
(2)用火焰烘烤杀灭细菌,用甲苯固定细菌。
4.观察细菌涂片:(1)用40倍镜头观察细菌涂片,观察细菌形态和排列方式。
(2)用100倍镜头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特征。
5.制备酵母涂片:(1)取酵母菌培养液,从菌落中取适量的酵母。
(2)用甘露醇固定酵母。
6.观察酵母涂片:(1)用40倍镜头观察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
(2)用100倍镜头观察酵母细胞的结构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涂片,学生能够熟悉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
讨论与总结:1.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2.不同微生物类群有不同的细胞结构。
3.观察微生物涂片的方法和技巧。
三、实验二: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实验目的: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学习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鉴别方法。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分类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教学重点:1.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类。
2. 微生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医学微生物学的图片和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医学微生物学?它在临床医学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和分类- 解释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阐述其研究范围。
-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2. 微生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介绍微生物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
- 分析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如肺炎、肝炎、结核病等,分析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微生物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2. 收集病例,分析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1.2 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学的起源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1.3 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工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2.1 微生物的形态细菌的形态真菌的形态病毒的形态2.2 微生物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真菌的结构病毒的结构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细菌的繁殖方式真菌的繁殖方式病毒的繁殖方式第三章: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3.1 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基的种类与制备培养基的选择与配制3.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厌氧培养3.3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第四章: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4.1 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与意义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4.2 病原微生物与病原性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4.3 医学微生物学的应用领域感染病的诊断与治疗疫苗研究与制备微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第五章:常见病原微生物简介5.1 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5.2 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5.3 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第六章:微生物感染与免疫6.1 微生物感染的过程感染微生物的入侵与繁殖感染引起的病理反应6.2 免疫反应与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免疫记忆6.3 微生物感染与免疫的关系微生物如何逃避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在微生物清除中的作用第七章:微生物药物7.1 微生物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7.2 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问题耐药性的定义与成因耐药性对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影响耐药性监测与控制策略7.3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药物的来源与筛选微生物药物的合成与半合成微生物药物的新药研发趋势第八章:疫苗学8.1 疫苗的原理与分类疫苗的原理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8.2 疫苗的制备与接种疫苗的制备方法疫苗的接种程序与剂量疫苗的保存与运输8.3 疫苗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疫苗的应用领域与效果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监测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与加强针第九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9.1 微生物学的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9.2 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与技术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微生物的基因克隆与表达9.3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疫苗研发与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评价第十章:医学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微生物组学与微生物菌群研究微生物组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微生物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菌群的调控与干预策略10.2 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与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免疫诊断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10.3 微生物学的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微生物引起的个性化医疗需求微生物学的精准治疗策略微生物学在个体健康维护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微生物的分类与定义微生物分类涉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理解这些分类及其代表性例子是基础。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鉴定方法。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以及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 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3.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培养基的选择、配置、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培养、纯化和保存。
4. 医学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分离方法、鉴定指标、常用鉴定方法及技术。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病原性微生物、感染过程、感染类型、疾病举例及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培养方法等。
2. 实验操作:演示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3. 案例分析:分析微生物感染病例,探讨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医学微生物学教材、实验指导书。
2. 实验材料:微生物培养基、接种针、显微镜等。
3. 课件:医学微生物学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 网络资源:微生物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基本概念、生物学特性和培养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总共40课时,其中理论课32课时,实验课8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章节一: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章节二:医学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4课时)章节三:医学微生物的培养(4课时)章节四:医学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4课时)章节五:医学微生物与人类疾病(4课时)实验课: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8课时)七、教学实践1. 实验教学内容:微生物的分离:从临床样本中分离病原微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2.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常用实验技术和方法。
4.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学基础。
5.掌握微生物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3.具备文献查阅和综述能力。
4.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研究方法。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3.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死亡等生命过程。
4.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生物、真核生物、非细胞微生物等。
5.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感染与疾病、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等。
6.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7.微生物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微生物感染的实验室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8.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等实验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微生物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
容)
一、课前复习(5分钟)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三型八大类
二、课程引入(10分钟)
用复习导入,使学生认识到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能用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
随即播放细菌大小对比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形象认识细菌大小。
三、课程内容(100分钟)
第一章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大小以微米(μm)作为测量单位,如球菌的直径多为1微米左右。
1.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细胞壁
细胞壁的功能与意义:⑴抵抗低渗,保护细胞;⑵维持细胞固有形态;⑶参与物质交换;⑷具有抗原性.
G+ 菌的细胞壁结构:
⑴肽聚糖:又称粘肽,为三维立体结构,50-100层,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
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⑵磷壁酸:①壁磷壁酸:是菌体的重要抗原。
②膜磷壁酸:有粘附作用,类似内毒素样活性
⑶其它成分
G- 菌的细胞壁结构:
⑴肽聚糖:平面网络结构,仅1-2层,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10% 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⑵脂蛋白
⑶外膜:磷脂双层膜 + 镶嵌蛋白
☆胞质周围间隙: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间隙。
⑷脂多糖:LPS
①类脂A:毒性基团
②核心多糖:具有属和组的特异性。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熟悉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学习观察和鉴定微生物的基本技能;3.掌握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特性;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生理特性、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实验主要学习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和鉴定方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培养锅、洗耳球、移液管、显微镜、移液枪等;试剂:琼脂、无菌培养基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1.实验前准备(1)清洗培养锅、显微镜及其他实验器材;(2)准备无菌试剂,如无菌培养基、琼脂等,保持无菌状态;(3)准备待测样品,如土壤、水样或其他微生物样本。
2.杂菌分离(1)取一支无菌试管,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取土壤或水样品,使用洗耳球采集样品,并将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中;(3)培养管轻轻摇晃,使样品均匀分布;(4)用生物安全柜将培养管拧紧,并培养在25℃恒温器中。
3.培养菌液制备(1)取一支无菌试管,并加入10ml无菌培养基;(2)用移液枪吸取微生物样品(建议使用已鉴定的纯种菌株),转移至培养基中;(3)轻轻摇动试管,使菌液均匀分散;(4)用生物安全柜将试管拧紧,并培养在适宜的温度下。
4.培养基的制备(1)取一瓶无菌培养基,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精确称量;(2)将称量好的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溶解;(3)使用琼脂将培养基点温和保温,搅拌溶解;(4)用生物安全柜将琼脂倒入培养锅中,并冷却凝胶。
5.微生物样本的观察和鉴定(1)将培养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2)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边缘等特征,并进行记录;(3)准备挂片,使用适当的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4)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形态、颜色和结构等特征,并进行鉴定。
6.培养条件的影响观察(1)准备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2)将各种培养基接种相同的菌株,并培养在不同的条件下,如温度、光照、湿度等;(3)观察和记录菌落的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差异。
2024年医学微生物学试验课程教案设计
病毒
非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活细 胞内寄生并复制。
其他微生物
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等。
8
微生物生长条件及培养基制备
2024/2/29
生长条件
01
包括温度、pH值、氧气需求、营养物质等。
培养基制备
02
根据微生物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原料和方法制备培养基,
如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灭菌与保存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能力表现。
2024/2/29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微生物组学研究
随着微生物组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将在 人体健康、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结合
2024/2/29
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将为医学 、工业、农业等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
26
07
课程总结与展望
2024/2/29
27
关键知识点回顾
微生物基本概念
包括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生理 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
阐述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 括共生、寄生、感染等。
微生物检测技术
介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如显微镜观察 、培养基培养、生化鉴定等。
2024/2/29
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17
抗病毒药物筛选原理及方法
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如抑制病毒吸附、穿入 、脱壳、生物合成等环节。
药物筛选方法
学习体外药物筛选方法,如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空斑 减少试验等,以评估药物的抗病毒效果。
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
探讨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与耐药性问题,了解耐药性 的产生机制及应对策略。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教案名称: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3.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分类和特点2.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细菌的结构和生长特点-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细菌的常规检验方法-病毒的检验方法-真菌的检验方法4.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病原细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病毒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真菌的致病机制和预防控制措施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实验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和原理。
3.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并向全班展示结果。
4.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样品,并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结构,学生能够理解微生物的特点。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教学资源:-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2.评估方式:-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测试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程度。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结果,评估学生对微生物特性和传播途径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概念。
2.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和命名方法。
3.探究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分组讨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传播途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病原微生物进行讨论。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微生物实验的操作与观察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备课教案微生物实验的操作与观察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微生物学实验中,常使用琼脂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琼脂是一种来源于海藻的胶质状物质,可以通过加热溶解成液体,然后冷却成为凝胶状。
凝胶状的琼脂中具有许多微小的孔隙,可以提供给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和空间。
实验中会选取适当的培养基,并将其融化后倒入培养皿中,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微生物样品。
然后将接种的培养皿放入恒温箱或培养箱中,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条件,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和变化,可以了解到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长规律。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 微生物培养皿:用于融化琼脂和培养微生物。
2. 琼脂培养基: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3. 微生物样品:可选择不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实验。
4. 恒温箱或培养箱:用于控制温度条件。
5. 显微镜:用于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培养基:按照说明书中的配方和比例将琼脂和适量的水加热溶解,待其冷却至约50°C左右时,倒入培养皿中。
注意要保持无菌条件。
2. 接种微生物样品:在无菌条件下,将待接种的微生物样品分散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用无菌的棉签进行均匀划铺。
3. 放入恒温箱或培养箱:根据微生物的生长条件,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时间条件。
一般情况下,细菌培养的温度为37°C,真菌培养的温度为25°C左右。
4. 观察和记录:在培养的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和形态,并进行记录。
可以记录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密度等信息。
五、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可以得出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例如,细菌一般生长为白色或透明的圆形菌落,而真菌的菌落可能呈现不同的颜色和结构。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微生物学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的操作和观察方法,并能够根据观察结果推测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主讲教师:宋利琼(2008年度春季学期)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实验任务】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
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三、IMViC试验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教学方法: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参考书目: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要求全面、具体)一、讨论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小组代表发言15分钟二、肥达氏反应(讲解及操作)50分钟三、五糖发酵试验(讲解及示教)20分钟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付乙伤寒⊕-⊕⊕-痢疾杆菌+----四、IMViC试验(示教)10分钟五、铁质双糖试验(示教)10分钟斜面下层 H2S 气体动力大肠杆菌黄色黄色-++伤寒杆菌红色黄色+-+付乙伤寒红色黄色+-+痢疾杆菌红色黄色---六、凝集反应(操作)10分钟七、肠道杆菌的分离接种(操作)20分钟接种EMB培养基,双S培养基和铁质双糖培养基(一)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在伊红一美兰琼脂平皿上的生长特点:1.大肠杆菌菌落:较大、圆形、光滑、不透明、呈深紫兰色,有金属光泽(因分解乳糖与伊红美兰结合之)。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精)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主讲教师:宋利琼(2008年度春季学期)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实验任务】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
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血清学鉴定增菌培养基教学目的和要求: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三、IMViC试验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教学方法: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参考书目: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编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要求全面、具体)一、讨论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小组代表发言15分钟二、肥达氏反应(讲解及操作)50分钟三、五糖发酵试验(讲解及示教)20分钟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付乙伤寒⊕-⊕⊕-痢疾杆菌+----四、IMViC试验(示教)10分钟五、铁质双糖试验(示教)10分钟斜面下层 H2S 气体动力大肠杆菌黄色黄色-++伤寒杆菌红色黄色+-+付乙伤寒红色黄色+-+痢疾杆菌红色黄色---六、凝集反应(操作)10分钟七、肠道杆菌的分离接种(操作)20分钟接种EMB培养基,双S培养基和铁质双糖培养基(一)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在伊红一美兰琼脂平皿上的生长特点:1.大肠杆菌菌落:较大、圆形、光滑、不透明、呈深紫兰色,有金属光泽(因分解乳糖与伊红美兰结合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
主讲教师:宋利琼
(2008年度春季学期)
教学内容:化脓性球菌的分离鉴定(设计性实验)
授课对象:2006级医学专业学生
教学时间及学时:3学时
【实验任务】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疑似肠道感染性细菌的患者临床标本中确定病原体。
请将你们小组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在讨论完善后记录在实验报告本,并将可行的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中实施。
生化反应
血液或黏液脓血便肠道选择培养基37℃、18-24小时可疑菌落双糖铁培养基
血清学鉴定
增菌培养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细菌对糖的分解试验原理及其结果。
二、掌握细菌对蛋白质、氨基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试验的原理。
三、掌握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培养特性。
四、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
二、掌握肥达氏反应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三、IMViC试验
四、五糖发酵试验,铁质双糖试验
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强调学生的协作性和团体精神。
3、对学生严格把关,保证实验课的过程和结果。
4、采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
思考题:
1.怎样从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与鉴定伤寒杆菌? .
2.肥达氏反应中为什么要用“O”“H”“A”“B”四种抗原,分析肥达氏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沙门氏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中有何特点,如何与痢疾杆菌区别?
参考书目:
1、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三峡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
室编
2、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河北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同济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编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要求全面、具体)
一、讨论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小组代表发言15分钟
二、肥达氏反应(讲解及操作)50分钟
三、五糖发酵试验(讲解及示教)20分钟
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付乙伤寒⊕-⊕⊕-痢疾杆菌+----
四、IMViC试验(示教)10分钟
五、铁质双糖试验(示教)10分钟
斜面下层 H2S 气体动力
大肠杆菌黄色黄色-++
伤寒杆菌红色黄色+-+
付乙伤寒红色黄色+-+
痢疾杆菌红色黄色---
六、凝集反应(操作)10分钟
七、肠道杆菌的分离接种(操作)20分钟
接种EMB培养基,双S培养基和铁质双糖培养基
(一)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在伊红一美兰琼脂平皿上的生长特点:
1.大肠杆菌菌落:较大、圆形、光滑、不透明、呈深紫兰色,有金属光泽(因分解乳糖与伊红美兰结合之)。
2.伤寒和弗氏痢疾杆菌菌落:细小、圆形、光滑、半透明、无色(因不分解乳糖)。
(二)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以及弗氏痢疾杆菌在SS琼脂平皿上的生长特点
1.大肠杆菌菌落:大肠杆菌在SS平皿上大部分被抑制,少数生长的菌落较大,圆形、光滑不透明,红色(因分解乳糖产酸,使中性红指示剂变红)。
2.伤寒及弗氏痢疾杆菌菌落:菌落较小或中等大、圆形、光滑、无色、半透明(因不分解乳糖)。
(三)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弗氏痢疾杆菌在铁质双糖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大肠杆菌生长现象:大肠杆菌分解葡萄糖、乳糖产酸产气,糖管由
红变黄,糖管中有气泡而无黑色沉淀物。
2.伤寒杆菌生长现象:伤寒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故下层琼脂由红变黄,无气泡,上层仍为红色,亦无气泡。
有动力。
可产生H2S,故试管有黑色沉淀物。
3.痢疾杆菌生长现象:痢疾杆菌可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故下层琼脂由红变黄,无气泡,上层琼脂仍红色,亦无气泡,无动力。
不产生H2S,故无黑色沉淀物。
八、病案讨论20分钟
【附录二】病案讨论
何某,男,21岁,工人,因发热畏寒、头晕、倦怠9天入院。
入院时体温39℃,脉搏88次/分。
呼吸28次/分。
舌尖红,苔黄厚,心肺无特殊发现,肝肋下1厘米,有轻痛,脾肋缘下2厘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5200/mm3,嗜中性粒细胞56%,淋巴细胞38%,单核细胞6%。
入院后2~4天。
右下胸部出现淡红色充血疹数个。
入院当日,曾取血液、尿液、粪便标本做细菌培养,取血清做肥达式反应,结果血培养在胆汁肉汤中长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有动力,分离出的细菌同已知抗伤寒杆菌免疫血清呈明显凝聚反应。
尿液和粪便培养均为阴性。
肥达氏反应结果为H 1:40,O 1:80,A 1:20,B 1:20。
入院后即给予氯霉素0.5g,6小时一次口服作治疗,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入院后第八天查肥达氏反应,结果为H 1:320,O 1:320,A 1:40,B 1:20。
服药后6天,因四肢出现充血发痒皮疹而停药,以后皮疹即消退,体温正常、肝脾不能触及,共住25天院。
但出院后四天,病人又再次入院,主诉发热2天,体温38℃,肝大1.5cm,白细胞5800/mm3。
中性52%,淋巴球40%。
单核8%,当即取血做细菌培养,结果长出与第一次相同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再服氯霉素第三天后退热,以后体温正常。
此次住院18天,出院时病人一
般情况良好,大便培养结果阴性。
讨论
⒈病人患的是什么病?
⒉对本病进行微生物学诊断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⒊怎样解释上述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⒋本病的临床病症与分离的病原菌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