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贸易关系的演变及启

合集下载

中日贸易关系分析

中日贸易关系分析

2政治决定对抗
a.日本二战战败后 凭借着先进的”教育”,”技术引进和创新”和”追求卓 日本二战战败后,凭借着先进的 教育” 技术引进和创新 技术引进和创新” 日本二战战败后 凭借着先进的” 越与完美”的民族精神,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越与完美”的民族精神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b.经济上的强大 要求政治上的强大 经济上的强大,要求政治上的强大 经济上的强大 要求政治上的强大. c.中国是亚洲的政治强国 正在崛起为经济上的大国 中国是亚洲的政治强国,正在崛起为经济上的大国 中国是亚洲的政治强国 正在崛起为经济上的大国. 一山不二虎” d.“一山不二虎” 一山不二虎 e.合作是暂时的 对抗才是永久的 合作是暂时的,对抗才是永久的 合作是暂时的 对抗才是永久的. f.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对抗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对抗.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对抗 (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油田问题) 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油田问题)
中日贸易关系分析
1历史造就了隔阂 2政治决定对抗 3利益要求合作
1历史造就了隔阂
甲午战争签定<<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从1895甲午战争签定 甲午战争签定 马关条约 年抗战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到1945年抗战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年抗战胜利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3利益要求合作
a.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b.日本的资金 技术 高科技产品和市场也可以成为促进中国经 日本的资金,技术 日本的资金 技术,高科技产品和市场也可以成为促进中国经 济增长的动力. 济增长的动力. (虽然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虽然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虽然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历史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早期的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哲学、文化和制度。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到中国学习,这对于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这引起了中国的警惕和不安。

随后,中日两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些战争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这段历史被广泛称为“侵华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残暴。

无数的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牺牲,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痛苦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合作。

1972年,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此后,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友好条约,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的变化,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然而,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问题和敏感的议题,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在继续。

中日两国都意识到,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互信,增进相互了解,处理好彼此之间的敏感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尽管存在着历史问题和敏感议题,但中日两国仍在继续推动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和平与繁荣。

中日贸易摩擦

中日贸易摩擦

中日贸易摩擦一、中日贸易战概况及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2001年4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和日本国内很多人士的反对,强行宣布自4月23日起至11月8日止的200天内,对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大葱、鲜蘑菇、蔺草席3种农产品对日出口的超过限额(即大葱5383吨,鲜蘑菇8003吨和蔺草席7949吨)部分分别征收256%、266%、106%的关税。

针对日方行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宣布于6月22日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移动电话、空调开始加征100%的特别关税。

一场贸易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此次日本对我国3种农产品设限是自1995年其成为WTO成员国至今第一次对外国产品真正实行数量限制,矛头直指中国农产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内人士纷纷就这场“汽车——大葱”之战发表意见。

一些人欢呼“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确实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终于迫使日本战后首次率先采取制裁对方的贸易策略,中国农产品贸易离称雄世界的日子为时不远了”;而另有人士则不无担忧地叹息“中国农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差异性小,附加值低,此次对日本虽小有优势,但入世后,手握锄头的中国农民又怎敌得住用飞机电脑装备的多国同行的挑战?洋货压境,届时中国人如何应对?”这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方面:前一种夸大了优势,容易滋生盲目乐观情绪;而后一种片面强调劣势,让人产生悲观心情。

这都不正确。

正确看待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既要看到优势,又要看到不足,要一分为二地去分析。

一方面,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优势不能忽略:首先,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价格及成本都低于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潜力大,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换。

在日本超市上,许多食品和蔬菜等,从优质的大葱、大蒜、鲜蘑菇到日式烤鳗鱼,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其次,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成本优势。

我国劳动力价格为发达国家的1/20,发展中国家的1/10,最不发达国家的1/5。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日元贬值对中日贸易影响分析及启示

日元贬值对中日贸易影响分析及启示
定 的时 间 。
在 借 鉴 日本 经验 的基启 示。
日本对 华 贸易情况 分析
( 一 )日本 对 外 贸 易 总 体 情 况

关■调
日元 实际有效 汇率 : 日本 对华贸 易收支 之 比:逆差贡 献率
“ 安倍经济学”推行两年多来 ,日元贬值对 日本对外贸 易
影 响颇 多。如表 1 所 示 , 日本 对 外 贸 易在 2 0 1 0年 由盈 余 逆 转
引言
自2 0 1 2 年 1 2月安 倍 执 政 以 来 ,在 日本 央 行 推 行 的 “ 量化 和 质 化 宽 松 货 币政 策 ” ( “ QQE政 策 ” )影 响 下 , 日元 持 续 贬 值 。 其 目的 是 提 振 日本 出 口能 力 ,改 善 贸 易赤 字 ,在 中长 期 起 到 降 低 对 外 负 债 水 平 ,促 进 财 政 平 衡 的作 用 。根 据 日本 财 务 省 2 0 1 4年 贸 易 统 计 数 据 , 日本 前 四 大 贸 易 伙 伴 中 ,中 国 进 出
不 明显。 日元贬 值后 ,其 对华贸 易逆 差不 降反升 ,主 要源于 其 对中 国工业制 成品 的大量进 口。 同时 ,中国现阶段 对 日本 出 口产 品结构 的竞争 力 明显 不足 。
逐 步改善 的路径被称作 ‘ J曲线效应” 。一 般认为 :该效应产 -
生 的原 因主 要有 两项 :一 是 贬 值 前 已 签 订 的 贸 易 协 议 仍 要 按 照 原 合 同价 格 和数 量 执 行 ,二是 制 定 并 实 施 新 的 协 议 合 同需 要 一
截至 2 0 1 4 年 末 ,美元对 日元 汇率 由 2 0 1 2年 1 2月的 1 美
元兑 8 6日元 上 升 到 1 2 0日元 ,贬 值 幅 度 达 3 9 %; 根 据 I F S统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_以生丝_丝绸贸易为中心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_以生丝_丝绸贸易为中心

16至19世纪前期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以生丝、丝绸贸易为中心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16至19世纪前期的中国对日丝、绸贸易,前后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究其原因,实不能单从输出的中国一方去找,而还应从输入一方的日本去找,其根本原因则在于随着日本蚕丝生产兴起和丝织生产的发展日方对华丝、绸需求的减少。

输日华丝的由盛转衰,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丝绸生产特别是生丝生产能力的前后变化,反映了日本随着生丝生产的发展逐渐减低了对华丝的依赖程度。

到19、20世纪之交,中日丝绸生产的格局变化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关键词:明清;中日贸易;生丝;丝绸中图分类号:K248;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12)01-0005-10 Changes of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the Sino-Japanese trade from the16th to the early19th centuries———a study based on the trade of raw silk and silkFAN Jin-min(H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Abstract:From the16th century to the early19th century,the Chinese export of raw silk and silk to Japan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from booming to slump.The reasons should be found not only in China,the exporter,but also in Japan,the im-porter.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the development of silk textile industry in Japan,which lowered the demand of Chinese raw silk and silk.The vicissitude of the Sino-Japanese silk trade actually reflected the changed balance of silk textile indus-tries,especially the production capaciti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w silk production in Japan re-lieved its dependence on Chinese silk.At the turn of the20th century,the changed situation of silk textile industr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howed even more clearly.Key words:Ming-Qing period;Sino-Japanese trade;raw silk;silk自明后期至清前期大约300年间,中日两国之间无论通过合法还是走私的形式,商品贸易始终兴盛,只是贸易的大宗商品及其比重,前后发生着明显的变化。

中日古代贸易

中日古代贸易

日语函电——中日古代贸易文日113-1201190505110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古时中国一直是日本的老师,两国交流也相对方便,两国官方交往虽然中断过,但民间的来往却一直延续下来。

到现在的经济社会,两国之间的贸易尤为重要。

中日之间的贸易来往由来已久,东汉光武帝时,中日两国就开始了零星的贸易,这是两国贸易的起始。

但由于受当时造船条件航海条件等不足,再加上日本发展相对落后商品交换意识稀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只是以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主。

但日本官方曾多次派遣使者进贡东汉,期间自然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

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 倭 奴国王”金印。

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

陈寿所著《三国志.魏志》中也对以邪马台为代表的王国与中国的来往进行了描述,曹操还赐予倭王印。

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它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后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

公元十四世纪前,也就是隋唐至明,为中日贸易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民间商船来往频繁,隋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特别是盛唐时期,是是世界顶级强国,且十分开放兼容并包,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唐朝和日本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即所谓的遣隋史遣唐使。

从630年至894年,日本遣唐使的任命次数,有18次、19次、20次等诸说。

其阶段的划分也有两期、三期、四期等不同划分。

从其派遣目的来看,两期划分法较为合适。

前期从630年至669年,一般由2艘船组成,乘员约250 人左右。

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力图维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可以说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派遣的。

后期从702年至894年,船只增至4艘,乘员超过500人。

主要是为了全面而系统地输入大唐的先进文化,以促进自己国家的迅速发展和进步。

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

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一、现代日本经济发展历程1、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及其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事经济畸形发展,随着日本被击败,遭到美国的空袭,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陷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以东京为首,全日本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战争的轰炸破坏的40%的城市建筑,船舶的吨位从战前630万吨下降到135万吨,煤产量减少了一半。

此外,由于战败,日本对外贸易业几乎中断了,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结果在国内农业等产业生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进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以1934~1936年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0,1947年就上升到了10910,提高了108倍。

1946年人均实际国民收入只是战前的55%,城市就业人口人均收入只是战前的31.2%。

在此起点上,1946-1955年的10年间日本一方面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另一方面将战时经济改组为平时经济。

恶化的经济从1947年开始好转,几经曲折逐步上升,农业生产开始恢复,粮食危机解除,工业生产恢复的同时恶性通货膨胀结束。

实际GNP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8.9%,工矿业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2%,农业水产业生产年均增长6.3%,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1倍。

战后日本经济濒临崩溃,但是日本经济有战前积累的较好基础,同时有美国的扶持,以及朝鲜战争的刺激,加上政府较好的政策引导,使其在10年间就将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好水平。

对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来发展经济,同时要把握好发展机遇,因为这样的机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政府正确的引导会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2、日本经济的黄金时期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标志着日本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此时,日本GDP仅为美国1/15,第一产业比重仍较大,此后日本开始赶超欧美,在1956-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日本由此走向了经济现代化。

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

未经允许请勿引用经济预测分析第 17 期国家信息中心2015年5月25日中国当前与日本80年代对外投资的比较及启示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开始大规模对外投资。

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不断升级的过程。

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与当时的日本具有一定相似性,比较这两个时期中日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对外投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2 — 方式转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正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阶段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自贸区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

1、对外贸易难以继续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的世界份额快速提升,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 后,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提高,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但当前,我国外贸已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规模占GDP 比重在2006年达到63%的高点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参见图1)从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看,外贸将难以继续发挥以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顺差既造成了中国外汇储备额的迅猛增长,也引发了不少贸易摩擦,更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实施,活跃的海外投资日渐成为中国经济新亮点,并形成新的增长潜力。

0%10%20%30%40%50%60%70%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0042006200820102012中国出口占G D P 比重中国进口占G D P 比重中国进出口占G D P 比重图1 中国进出口占GDP比重变化情况2、对外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净资本流入,经济取得快速增长。

中国与日本贸易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与日本贸易关系的演变及启示
对华政策调整的客观依据,又是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标志。

综观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华政策可以概括为政治上借用中国的地位,扩 大日本的政治影响,但受到苏美两国的影响较大;经济上支持中国的经 济发展,但受政治关系影响较大,致使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缓慢,中日进 出口贸易有的年份还出现下降的现象(表—2)。
明朝对日本贸易政策的演变
❖ 明朝对日本实行的贸易政策,围绕着被动依赖日本方面抑制 倭寇活动或主动加强海禁、打击倭寇骚扰等问题,随时进行 着调整。
❖ 明太祖首先对日本实行羁縻政策,准许他们入明朝贡,企图 通过外交活动来抑制倭寇的侵扰,但他对日本的国情并不是 很了解,误将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作为日本国王与之交往。而 当进一步了解到实情之后,他又断然却其贡,转而在沿海加 强海防,实行积极防御倭寇的政策。
❖ 表—2:80年代中日贸易进出口 (金额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
占中国对外
年份
增长率 贸易总额的

总额
的比重
1981 99.8 8.5 22.7
1982 87.6 -12.2 21.1
1983 90.8 3.7 20.8
1984 127.3 40.2 23.8
1985 164.3 29.1 23.6
147.0 34.6 70.2 13.1
1995 574.7 20.0 20.5 1996 600.6 4.5 20.7
284.6 31.9 290.0 10.2 308.7 8.5 291.8 0.6
1997 608.1 1998 579.0 1999 661.7 2000 831.7 合计 5181.5
❖ 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经贸关系也正是在这样国际和日本 外交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中国-日本的贸易关系

中国-日本的贸易关系
据《朝日新闻》报道,全日空社长伊东信一郎26日 称,该航空公司9至11月份往返于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航班 中,取消预订的旅客人数已达2万人,往返合计达4万人 次。新的机票预订情况也令人堪忧。
受中日关系恶化影响,日本汽车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 也出现困难。中国国内的反日游行导致日本汽车在中国市 场的销售出现大幅下滑,因此日本各汽车公司通过减产来 调整库存量。中国国内9月30日至10月7日为国庆节连 休,日本各汽车公司在华工厂均延长了休假时间。今年有 望成为世界首家年间销售1000万台汽车的丰田公司,但 中国市场的萎缩或将导致这一计划化为泡影。
如何理性抗日?——抵制日货不如支持国货
爱国热情很可贵,但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用什么方式 表达爱国热情,至关重要。爱国,不是施暴的理由,不是情 绪失控的泄愤。尽管那些有暴力倾向的、打砸抢的“爱国者” 是极少数,但是,他们的社会危害,却相当大。这些肆意而 为的违法乱纪行,不仅跟爱国没有一点关系,反而是在玷污 我们圣洁的爱国情操。我们要理智看清楚,那些打着爱国的 旗帜,以保钓的名义,发泄个人私欲,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 序,破坏公民的合法财产和劳动所得不仅是是愚蠢的行为, 还是公然挑衅法律的尊严,不仅跟爱国毫无关系,而且是必 须加以严惩的。
中国-日本的贸易关系
国贸111班
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往来的历史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中日两国经济 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72年中日 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政府及民间的帮 助下,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双方互为 重要的贸易伙伴。
日本派遣唐使进行贸易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
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 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他们起到了贸易使团的作用,向 唐朝进呈日本政府赠送的礼物,主要 有银、统、丝、绵、布等;归国时带 去唐朝回赠的礼物,主要有彩帛、香 药、工艺品等 。这就是两国以互赠礼 物的形式进行的贸易。当然这些赠品 不会直接进入市场,主要是满足天皇 及贵族奢侈的需要。

中日贸易

中日贸易

分析中国与日本经贸关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一、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贸易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日贸易是以民间贸易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国。

两国经贸合作的扩大与加深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并成为稳定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据海关统计,1993~2003年的连续11年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4年,受欧盟东扩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下降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两年以来双边贸易额仍继续着快速增长的势头。

另一方面,2001年以来,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场。

2002年起,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总体上作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不可动摇。

目前两国的经贸关系:(一)日本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

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 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被欧盟、美国超过,退居第三。

2007 年中日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为2360.2 亿美元,同比增长13.9%。

其中我对日出口1020.7 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我自日进口1339.5 亿美元,同比增长15.8%。

中方逆差318.8 亿美元。

日本对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精密机械、运输机械等。

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金属及金属制品、机电类产品和化工产品。

(二)日本对华投资。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2007 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914个,同比下降20.6%,实际到位金额35.9 亿美元,同比下降20.8%。

截至2007年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39628个,实际到位金额617.2 亿美元。

(三)日本对华资金合作:1、日元贷款2、无偿援助3、“黑字还流”贷款等。

同时两国还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双方在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介绍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介绍

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介绍对外贸易的发展1、汉代:中国与⽇本、朝鲜、越南等国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接踵西⾏,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频繁的经济⽂化交流。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经常的贸易往来。

2、唐朝:对外贸易繁荣。

唐政府在⼴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史实略。

3、两宋:①北宋政府在⼴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

②南宋海外贸易的重要港⼝有⼴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的国际贸易港。

③南宋政府采取⿎励外商的政策,在⼀些港⼝设有番坊,有外商长期在此居住。

同南宋通商的国家众多,以阿拉伯⼈最多。

④对外贸易东达⽇本、朝鲜,西⾄⾮洲⼀些国家。

4、元朝:泉州是最⼤的对外贸易港⼝。

5、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有⼴州、泉州、宁波、福州。

6、清朝:政府实⾏闭关政策,⼀⽅⾯禁⽌国⼈出海贸易,另⼀⽅⾯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只开放⼴州⼀地对外贸易,还⼏次下令实⾏海禁。

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

影响:①中国出⼝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难以促进⼯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化交流。

②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

原因:其⼀,是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陆上丝路本⾝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

陆路西运,远离商品产区,既不经济,⼜不⽅便。

何况对于环太平洋各国,陆上丝路⽆法到达。

陆上丝路的⾃然条件⼗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壁沙漠,风沙弥漫,⾏程艰巨,⼜只能*骆驼运输,运输量有限,⽽且时间久,运费⾼。

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例,⽽两宋时期陶瓷制品⽐重很⼤,其易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是如何改善的?目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但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不顺利的,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屡再现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史以及首相等重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三)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四)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分别给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充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甲午战争后,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决反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行友好外交,壮大世界和平力量,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亚洲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灾难,亚洲人民应时刻警惕日本的右翼势力。

中日贸易来往

中日贸易来往

公元前3世纪——公元6世纪, 东汉光武帝时起,中日就开始零星贸易,这是中日贸易的起始,由于受造船、航海条件的制约,加上日本商品交换意识淡薄,中日民间贸易只是一种偶然的、非定期的往来,且以简单的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日本多次遣贡使来中国期间自然都有一定数量的物品交易。

东汉时日本还接受了汉王朝颁赐的“汉委 倭 奴国王”金印。

此金印至今尚存日本。

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还是贸易一定有所发展,它成为两国民间贸易长河的源头,为以后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石。

公元9世纪中叶——14世纪,为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民间商船往来频繁,隋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朝鲜、日本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学习。

唐朝和日本的海上贸易较前代更加频繁,日本的遣唐使,名义上虽是遣使贡方物而唐亦回赐丝绸作为礼品,裨上是变相的官方贸易。

北宋时,浙东沿海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高丽。

这一时期,来往于中日之间的几乎都是宋朝的商船。

这些商船大都从明州出发,回国时也在明州上岸。

他们去日本时还携带明州的牒文。

如神宗元丰三年(1080)宋商孙忠就是携带明州的牒文到日本越前敦贺港的。

进入南宋时,从日本输入的贸易品更多。

根据《宝庆四明志》记载,细色有金子、沙金、珠子、药珠、水银、鹿茸、茯苓;粗色有硫磺、螺头、松板、衫柏、罗板。

日本的木材,曾大量输入明州.元灭宋时蒙古铁骑攻打崖山,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投海结束,而1279年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灭亡。

而1279年日本全国戴孝追悼南明小皇帝,哀悼南宋亡了,并拒绝承认蒙古,导致与蒙古交恶发生战争。

但是日本之所以举国哀悼,是哀悼中华文明的灭亡而不是宋的灭亡。

日本人认为中国沦于异族统治即代表中华文明从此消失。

这也是日本人对中国人态度的转折点。

在此前,日本人以中国为华把自己当作夷,此后日本人就以中国文化唯一的继承人(朝鲜也在元统治下)自居。

日本人拒绝元朝的统治,元朝曾经两度攻打日本,但因为碰上台风失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