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结合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叙述一个教学生活中的案例

结合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叙述一个教学生活中的案例

结合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叙述一个教学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叙述一个教学生活中的案例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

行为的原因若在于环境,如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外因,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责任;行为的原因若在于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心境、努力等,则行动者对其行为要负责任。

H.H.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把海德所开创的归因研究推向了高潮。

他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动者知觉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优补差是孔子“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他的目的,是为了不同质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进步,得到发展,使优更优,使差向优转化的效果。

目前,各校都注意了“培优补差”工作,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分层递进教学”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但由于盲目性不少,目的性不够明确,付出大于收获,效果还未尽人意,主要原因是在“培优补差”方面,对学生“优”、“差”的原因,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未能准确地测量到个中原因,所以出现了目的不明、指导不灵,效果不显(显现)等现象,而如果能正确地运用归因理论去诊断学生的“优”、“差”原因,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出优之点、不足之处,便于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培优补差,并可能性很大地取得效果。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差,有赖于对学习成败原因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可以导致不同的学习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探索学生学习行为归因认识的倾向及其规律性,为培优补差,整体提高学生的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学习成绩优质的学生的理性归因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能力较强,自信心十足,情绪稳定,无论是内外因维度、稳定性维度、不可控性维度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要使他们在“优”的基础上更“优”,就必须对他们结果进行理性的归因,如果盲目地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归因于他们的“聪明”或“天赋”,他们往往认为不需努力,凭本身能力和聪明就可以了,这样会造成学习后劲不足,当真的“翻船”了,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认为自己不聪明,再难有作为,出现满足于现状的现象。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系统地研究了凯利的三维理论: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演员。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故意违反考勤制度,或是一些个人事情。

简而言之,这是个人的。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可归因于行为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工作,我没能及时回来上班,或者今天的公交车晚点了。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显著性:指一个人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对同一情况下的其他物体做出反应。

如果你对其他物体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差异很小,否则特异性很高。

如果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攻击公司考勤系统中的其他条款,并故意违反规定,则属于高度区分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一致性:指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在相同情况下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性较高,则一致性较低。

如果许多员工上班迟到,这是高度一致的。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存在低区分、高一致性和低一致性,则员工的迟到归因于行为人——导致其持续迟到的是员工的个人原因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用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生活案例来解释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小明在学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因。

首先,我们可能会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他的努力和勤奋。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考试题目比较简单或者运气较好。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家庭生活中的案例,小明经常迟到。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将小明经常迟到归因于他的懒惰和不负责任。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小明经常迟到归因于交通堵塞或者家庭环境。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工作场景中的案例,小明的同事经常加班。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将同事经常加班归因于工作繁忙和任务重要。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同事经常加班归因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工作场景中,我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同事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的练习题

归因理论的练习题

归因理论的练习题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探讨了人们对事件原因的归因方式及其对个体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几个练习题,通过归因理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理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练习题一:小明因不慎摔倒而受伤,请问他的归因方式可能是什么?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在解释事件原因时,通常会采用三种归因方式:内在归因、外在归因和稳定归因。

在这个例子中,小明受伤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内在归因。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受伤是因为自己不小心或者技巧不够好,而将责任归因于自己的内在特质或能力。

这种内在归因方式通常与负面情绪和自责有关。

练习题二:小红在考试中获得了高分,请问她的归因方式可能是什么?在这个例子中,小红获得高分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外在归因。

她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成功是侥幸、机遇或者其他外部因素的结果,而将功劳归因于外界的因素。

这种外在归因方式通常与自信心的提升和积极情绪的产生有关。

练习题三:小华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请问他的归因方式可能是什么?在这个例子中,小华没有得到晋升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稳定归因。

他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命运不好,而将责任归因于持久存在的因素。

这种稳定归因方式通常与失望、挫折和消极情绪有关。

通过以上几个练习题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个体在归因时倾向于使用不同的方式,这些方式会对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内在归因可能导致自责和沮丧,外在归因可能带来自信心和积极情绪,而稳定归因可能导致消极情绪和希望的减弱。

了解归因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避免片面地对他人进行评判,并在解释自身经历时更加客观。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可以尝试从外在因素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过度自责;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也可以回顾一下自身的努力,并意识到外部因素的作用。

总结起来,归因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行为和情绪,它提醒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保持客观,并在面对困难和成功时保持积极心态。

通过不断练习归因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水平。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心理过程。

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情境背后的原因。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生活案例来说明归因理论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小明考试不及格。

小明是一个成绩一直不错的学生,但这次考试却意外地不及格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或者平时没有认真听课。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将失败归因于考试题太难或者考试的环境不利。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失败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个案例是小红被同事批评。

小红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被同事批评了一顿。

在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同事批评她是因为同事脾气不好或者工作压力大。

另外,她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批评归因于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足或者疏忽大意。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个案例是小李遇到交通事故。

小李在驾驶中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车辆受损和人员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事故是由于其他驾驶员的错误操作或者道路条件不好所导致的。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事故归因于自己的驾驶技术不够娴熟或者驾驶态度不够谨慎。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意外事件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意外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情境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的例子

归因理论的例子
济学家,老师你说那个挣钱多是不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
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我笑了,说:经济学
家?那如果这样不学习,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他犹豫并陷入了深思,
然后问:那你说我现在学还赶趟吗?知识都忘我:当然,你很聪明,
只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地方!我相信如果你努力学习,一定会很出
色的!你的经济学家也不是幻想,一定能实现!还有,你的老师可
和成就动机的关系。一般地说,学生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
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或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
可控制的原因,有助于维持和激发其随后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
学习行为。拿我亲身经历举例,记得我在读研之前的暑假给一名初
三即将中考的孩子补习物理和化学,通过与他接触我发现他很聪明,
但他总是消极悲观,刚刚接触时他很自闭,不愿与我交流,做物理
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
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
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
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
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
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因分类的三个标准或维度。其中原因的部位可划分为内部的和外部
的两类;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使得对原因的分析更加精细化。
同时也有学者对上面所述的三种原因特性或维度还存在怀疑和批评,
例如有人怀疑它们是否真是互不重叠、相互独立的三种特性;时间
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
有人指出它们很难涵盖其他十分重要的原因等等,但这些怀疑和批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 强行为的持久性。
2、管理者通过避免归因偏差从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Hale Waihona Puke 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行为原因客观刺激物所处情境行为者外因内因归因的参照点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一贯性?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特殊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题目】:结合实际,试述成败归因论及其应用。

【答案解析】:答:成败归因理论的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

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

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成败归因理论的应用: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行归因,这也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启迪:1、对学习中的失败,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归因,把成败的归因归错了,必然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1)、如果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等内部因素,那么,下次去完成一件事时也抱着成功的希望去干,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同时也会更加努力。

(2)、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已努力不够(内部、不稳定、可控),那么,下次去完成一件事时,就会更加努力,为取得成功而努力。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行为者。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

总之,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迟到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理论及其应用对事情进行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维纳将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作为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将以教育、个人成功与失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员训练、心理治疗、挽救邪教痴迷者、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警察工作中,分析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问题为例来具体阐述维纳成就归因理论的应用.一、在教育方面的应用1教师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

(1)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正面强化(2)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2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归因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3 具体应用:1. 避免能力归因倾向2 客观地认识难度归因倾向3. 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4. 防止运气归因倾向5. 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6. 善用归因回馈.失败时,应肯定他们的能力。

成功时,慎用表扬。

7.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1)强化矫正法2)情景感染法(3)榜样训练法(4)自我控制法二、在成功失败后的应用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要学会进行积极地归因。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所以努力作为一种不稳定内部的一个因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继续向前。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在因素,那么就不利于其在人际互动中进行自省,进而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如果在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结果归因于内在、可控制的因素,就会感到内疚、自责,而这种内疚的情绪体验会反过来刺激、提高个人的人际互动的动机(2)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3)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四、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人努力不够,可能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任务难、能力低,则会降低训练的积极性。

归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归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 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 弃的心理状态。
A
11
三:自我价值理论
➢ 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是美国 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Covington,1992)提出 的。
➢ 该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 础,从学习动机的负面着眼,试图探讨“有些 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张春兴, 1998)。
A
6
➢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 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 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 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学习动机
• 定义:???
• 作用:引发,定向,维持,调节
• 分类(主要讲奥苏贝尔的三个分类:认知 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A
1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个大家都 知道,你就是稍微列出来就可以了)
A
2
二: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由_________国心 理学家_________提出的。
有关逃避失败的对策有很多,如不参加考试、力图给别 人留下自己没有努力的印象、在考试前扬言自己只要及格 就很满足;有的学生在学业中故意拖延或选择任务特别繁 重的课程,以逃避反映能力差异的失败。有关研究表明, 考试焦虑也是一种逃避失败的策略,因为看起来焦虑总比 看起来笨使人更好受一些(Alderman,1999)。 ( 这张 ppt你就可以写在自己草稿纸上面)

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2

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2

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2
任务2:解释社会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对他人行为产生的解释和评价。

社会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根据不同的因素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个人特质、能力等)还是外部因素(环境、情境等)。

社会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子理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或意愿等内在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失败了,他人可能认为这是因为他不够聪明或不够努力。

外因归因则是指人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成功了,他人可能会将其归因于运气、帮助等外部因素。

社会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和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

通过对归
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的倾向和偏见。

其次,社会归因理论也可以应用于个人心理辅导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人们面临困境或发生冲突时,理解其行为的归因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问题和改善人际关系。

此外,社会归因理论也对组织管理和领导有重要的启示。

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归因方式,领导者可以更有效地激励员工,并运用合适的奖惩措施。

总之,社会归因理论是解释人们对他人行为产生的解释和评价的重要工具。

通过了解归因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人际关系改善、心理辅导和组织管理等。

组织行为学凯利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

组织行为学凯利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

组织行为学凯利归因理论的实际应用1.观众A为什么昨晚对周立波的表演笑得那样厉害?仅针对这一行为如何利用凯利三维归因理论分析。

答:(1)三维归因理论又称三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指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凯利认为,在把一个特殊结果归属于某个特定原因时,沿着这三个方面的线索可以很快考察出对归属中的信息资料的认识。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特异性)○2一致性○3一贯性(共同性)。

(2)观众A的表现应该从客观性和主观性进行分析,从而对他的个人举动有科学合理的认识。

○1从他身处的环境,在《壹周立波秀》的现场,周立波滑稽的语言和富有幽默的表演风格以及周围观众捧腹大笑的氛围都影响着他的听觉视觉以及脸部肌肉细胞,从而做出了很特别的笑—笑得太厉害。

○2从主观方面,他个人是一个乐观、不拘小节的人,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高,笑细胞较发达,笑的特突出。

○3从区别性看,观众A的行为区别性高,他的笑很容易抓;从一贯性上看,可以看出他对待幽默的表现应该很夸张,一贯性较高;从一致性上看,观众大多数都是面带微笑,有很多也是捂嘴大笑,一致性高。

2.你的人力资源考试成功或失败归于什么?答:(1)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都不能单一的去看待,要从不同角度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取得进步。

(2)在这次考试后运用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进行归因,从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对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分析,个人在人力资源考试中的失败主要是因为:○1个人用的时间不够,在准备期间,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小组成员:廖剑威(组长)、余永辉、林凯煌、陆君逸、杨雲麟摘要: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归因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也是现如今心理学科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理论之一,本文旨在介绍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讨论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关键词:归因理论;自我归因;人际归因;环境归因;一、引言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Fritz.Hei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

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理论,如B.维纳、L.Y.阿布拉姆森、H.H.凯利、E.E.琼斯等人。

但是归因理论主要是指由维纳于1972年发展的理论和凯利于1967年创立的理论。

二、理论介绍维纳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维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归因理论案例

归因理论案例

归因理论案例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如何对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和归因。

这个理论涉及到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周围的事件归因于某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

这篇文章将介绍归因理论的案例,以及它们如何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案例一:工作场所受挫失败某公司的销售部门不断地努力,但销售额一直没有提升。

总经理认为这是因为销售人员没有足够努力,而销售人员则认为这是因为经济形势不佳以及市场竞争激烈。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行为归因”,即具体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个人的行为或个性特点,或者它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需要考虑到市场竞争对销售额的影响,而销售人员则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销售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案例二:运动员取胜失败一名羽毛球选手在比赛中输掉了第一局比赛,他归因于自己的技巧不足。

然后,他在第二局比赛中赢了,他归因于自己的训练和执着精神。

这种情况下的归因理论称为“个性归因”,即某种结果和特定个性特征或行为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选手需要意识到输掉比赛不是因为他的技巧不足,而是对手比他更好。

赢得比赛,则还需要注意到自己的训练方法和精神状态。

案例三:道德归因的自我保护倾向一名学生做了一张卷子,卷子得分较低后,他认为这是因为考试难度大或教授讲授不够好。

但当得分较高时,他则归因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这种情况下称为“自我保护倾向”,即由于想要保护自尊心而导致的归因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这名学生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并寻找改进方法,而不是试图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而对于成就和成功,也要注意到其他的因素,以克服自我保护倾向。

归因理论不仅可以被应用于个人生活中,也可以被应用于组织和机构中。

了解不同的归因偏差有助于管理者识别员工和团队的困难,以便实现更好的组织目标。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

理解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与行为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归因理论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理解和解释。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于不同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属的解释方式,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以某种方式行动或思考。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赫尔曼·凯洛特斯基(Heider)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根据观察到的行为、结果或事件,推断出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原因。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方面。

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自身内部特质、动机或能力等因素;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1. 内部归因的特点内部归因是一种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推断过程,它强调个体个性特征、能力、动机等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如果认为该行为源于被观察者的内部因素,例如个性、态度或能力,则会进行内部归因。

内部归因的一个经典实例是对他人成功的解释。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如果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个人能力或努力,即内部因素,那么他会认为成功是由于他人的努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评价更为积极。

2. 外部归因的特点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周围情境或他人因素等外部因素。

个体倾向于认为行为发生是由于外部条件的影响,而非个体内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人没有完成分配的任务时,如果他们将其归因于时间不足、任务过于困难等外部因素,那么他们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情况性的行为,而不是个体能力或动机的问题。

三、归因理论的应用归因理论对于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不仅可以用于个体行为的研究,还可以应用于组织行为、社交交往等领域。

1. 个体行为解释归因理论可以帮助解释个人对事件或行为的解释方式。

通过了解其他人的归因倾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预测其后续行为。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归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个人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同意导致行为发生的内外因两种尺度,但他还提出了另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

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

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

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

总之我们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为自己打造成功的人生。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实例

1967年,凯利提出了三维度理论;1972年麦克阿瑟对凯利的三维理论作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一)对行为的归因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释:例如:某员工上班迟到了1.归因于行为者。

员工不知道公司的考勤制度,或明知故犯,或有些个人事情。

总之,是个人的原因。

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

即行为者的知觉对象,是员工的手表坏了,或有公司的考勤机故障,或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上班的时间。

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因为今天早上被领导派去做临时的工作,没有在上班的时间赶回来,或者今天班车延误。

(二)为什么有不同的归因呢?归因过程使用的三种信息线索:1.区别性:指一个人对同一情境中的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如果对其他的对象也做出同样的反应,那么,就是区别性低,否则就是特异性高。

如果这个员工只是上班迟到,而没有抨击公司考勤制度里的其它条款,刻意违规,就是区别性高2、一贯性:指行为者在其他的时间和其他情境下是否也发生这种行为。

如果在其他的时间和情境下也有同样的行为,那么一贯性高,否则一贯性低。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

3. 一致性:指个人的行为是否与在同一情境下他人的行为一致。

如果一致就是一致性高,否则就是一致性低。

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如果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方——是公司的上班时间过早过严格,考勤机坏了等等如果低区别性、高一贯性、低一致性,则将员工迟到归因于行为者——是员工个人的原因导致辞他老迟到如果高区别性、低一贯性、低一致性,刚将员工迟到归因于情境——今天情况特殊归因理论提出了人人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行为的归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规律的影响。

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

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同时,管理者在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应该尽量避免归因中的偏见和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
条件两类。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同意导致行为发生的内外因两种尺度,但他还提出了另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

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

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

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

总之
我们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为自己打造成功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