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
![归因理论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6a657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2.png)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分类: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体外部因素,如任务难度、环境等。
3.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行为的表现。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1)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适当难度的任务,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提供成功案例:教师可以分享成功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努力归因是指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努力归因:(1)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程度是影响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不是运气或天赋。
(2)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3)培养学生的坚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坚持不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意志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27fde3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c.png)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归因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344ce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7.png)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用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生活案例来解释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例子,小明在学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因。
首先,我们可能会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他的努力和勤奋。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考试题目比较简单或者运气较好。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家庭生活中的案例,小明经常迟到。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将小明经常迟到归因于他的懒惰和不负责任。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小明经常迟到归因于交通堵塞或者家庭环境。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工作场景中的案例,小明的同事经常加班。
如果我们采用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一行为,我们可能会将同事经常加班归因于工作繁忙和任务重要。
这是一种外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
另外,我们也可能将同事经常加班归因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
这是一种内部归因,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能力。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工作场景中,我们也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同事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我们会根据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来进行归因,从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ec6b922bcd126fff7050b4c.png)
归因理论与应用(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
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对行为成败归因的分类只限于内外二因素的划分显得过于简单,还应加上稳定性与可控性两个因素。
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
(见表4-1)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
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归因与成功的关系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的起伏是客观的,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常有的。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
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aace71fb7360b4c2e3f645c.png)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70241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a.png)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又称原因推论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在人们进行行为和结果的解释时,注重的是探寻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对结果的反应,并根据行为的原因把行为归结到某一种类型中。
归因理论是给予人们思考和行动有一定引导性作用,也是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基础现象。
在教育教学中,归因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被用来帮助学习者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影响学习与行为,发展学习者的希望、动机及兴趣,对比这些动机和兴趣影响学习者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以及转移新知识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针对这些优势和劣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具体的应用措施有很多,可以从行为上进行不同的操作:
第一,通过回顾学生历史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成绩较差的原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并和学生一同制定改进计划,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善于思考,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以及影响成绩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失误,可以调整自身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等;
第三,教师要尽可能拓展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多使用游戏、情境和表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尽可能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及时给予对学生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赞赏,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成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受挫而影响表现。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归因理论,从内部因素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激发内在动机,调节学习态度,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建构自我、延伸思维、发展技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归因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4199f84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8.png)
归因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前言归因理论是一种被广泛运用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重要学说。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行为和情境事件发生后会如何对其进行“归因”,即“为什么某事情发生了?或者责任归属于谁?”,并根据相应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影响自己的情感、行为以及决策等方面。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归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效果评估,并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最终实现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
归因理论的基本原理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面对各种行为或情境时,为什么会将行为或情境“归因”于某个原因或人,即为什么会有“为什么”的问题。
人们的归因涉及多种变量因素,包括行为的稳定性、行为控制性、个人特质以及处境因素等。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个维度。
内部归因是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个体自身的因素或特质,如才能、技能、能力等;而外部归因是将事件或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或环境,如任务难度、学习环境、经济环境等。
归因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归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应用于:1.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可以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内部归因,如技能和才能得到发挥,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自身高低水平的优势。
2.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分配责任在具体活动、课程教学、分组协作等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外部归因的任务,激励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并以此来提升个体认知、分析和推理能力。
效果评估归因理论在教学效果评估中主要应用于:1.探究学生的认知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赢和输的不同反应来了解学生的内部或外部归因偏好,从而针对性地施行教学。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实际的化学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整外部环境变量,让学生对某些知识能够得到自主及深入的学习认识和掌握,进而实现化学知识的更好理解和掌握。
总结归因理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学说,它可以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及方法。
合理运用归因理论,制定优质的课程和教学方案,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让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达成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
![归因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c3a524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0d.png)
第1篇摘要: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以及归因理论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言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的一种理论。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以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1. 归因的定义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在解释行为结果时,会根据以下四个因素进行判断:稳定性、可控性、普遍性和内在性。
2. 归因的分类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个体的归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环境、任务难度等。
(2)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稳定的,如智力、性格等;不稳定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稳定的,如努力、运气等。
(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如努力、策略等;不可控性归因是指个体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是不可控制的,如命运、环境等。
三、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 创设积极的归因环境(1)鼓励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结果,如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而非能力不足。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努力的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3)营造一个包容、理解、鼓励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勇于尝试、不断进步。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e712c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c.png)
归因理论生活案例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心理过程。
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情境背后的原因。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生活案例来说明归因理论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小明考试不及格。
小明是一个成绩一直不错的学生,但这次考试却意外地不及格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即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或者平时没有认真听课。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将失败归因于考试题太难或者考试的环境不利。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失败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失败的态度和行为。
第二个案例是小红被同事批评。
小红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被同事批评了一顿。
在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同事批评她是因为同事脾气不好或者工作压力大。
另外,她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批评归因于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足或者疏忽大意。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和行为。
第三个案例是小李遇到交通事故。
小李在驾驶中遇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导致车辆受损和人员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能会使用外因归因,认为事故是由于其他驾驶员的错误操作或者道路条件不好所导致的。
另外,他也可能会使用内因归因,将事故归因于自己的驾驶技术不够娴熟或者驾驶态度不够谨慎。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面对意外事件时,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意外事件的态度和行为。
通过以上生活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不同的归因,从而影响他们对待情境的态度和行为。
归因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动机,还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各种情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94e4b1e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9.png)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根据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人通过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去解释自己或其他人的行为。
把事情的起因归因在行动者的性格,态度,或人格而导致的。
比如说,当一个小孩哭时,如果我们把他哭得原因归因为那小孩调皮,无理取闹什么的,这就是一种内向归因,因为我们把小孩哭的行为看作是他的人格问题。
把事情的原因归咎于行为者的外部因素或情况。
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哭闹归因于孩子饿了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确实会哭,那么我们的归因风格属于外向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 11. 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评估他人的行为时,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仍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 自我服务偏见意味着个人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
3. 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特征(如智力、社交活动、外貌)形成整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归因研究虽然一直相当活跃,但归因理论真正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并不很早,这种影响始于韦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课件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33085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2.png)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解释偏见、歧视和社 会刻板印象等社会现象。
在市场营销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 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02
归因理论基本概念
归因的维度
稳定性维度
个体在归因时需要考虑该行为是 否具有长期稳定性,即行为是否 会持续发生。
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心理因素 的影响,如动机、态度、信念和 价值观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探 究这些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 策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者行为模式包括习惯型、理 智型、经济型、情感型和疑虑型 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分析不同 类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及其形成 原因。
产品评价的归因
产品特点
归因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它为人们理解人类的社会行 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归因理论最初是为了解释社会知觉和判断的偏见而提出的,它帮助人们理解人们如 何评价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
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原因归属阶段、归因过程阶段和归因 推断阶段。
深化归因理论分析
通过对归因理论的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归 因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的效能。
拓宽归因理论应用领域
积极探索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组织管理、市场 销等,以推动其实际应用价值的发挥。
归因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一
文化差异对归因理论 的影响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行为结 果的归因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 异如何影响归因理论的应用。
情感和认知失调
当人们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认知失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 人们解决这种认知失调。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c6579f0ba0d4a7302763a94.png)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 强行为的持久性。
2、管理者通过避免归因偏差从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Hale Waihona Puke 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行为原因客观刺激物所处情境行为者外因内因归因的参照点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一贯性?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特殊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45e426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4.png)
在多广告主的竞争环境中,归因模型可能受到其他广告主的干扰, 影响归因的准确性。
动态环境
用户行为和广告环境可能随时间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归因模型。
归因理论的发展趋势
深度学习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循环神经 网络(RNN),对用户行为进行更精细化的建模,提高归 因准确度。
02Biblioteka 03用户画像通过归因分析,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 兴趣,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为广 告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风险管理
通过归因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 更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金融风险。
03
资产配置
投资者可以利用归因理论进行资产配置,通过分析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
相关性,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疾病诊断
医生可以利用归因理论,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病史、检查结果等 进行综合分析,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资源跟踪与调整
通过归因理论持续跟踪营销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05
归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01 02
投资决策
归因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上。投资者可以利用归 因分析,探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出更 明智的投资决策。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 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 归因模型,可以更准 确地评估渠道效果, 优化营销策略,提高 转化率和ROI。
03
归因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确定数据来源,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确保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归因理论的案例分析
![归因理论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41b5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7.png)
归因理论的案例分析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个体是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并将其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归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案例,小明和小红在一起学习,小明总是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小红却总是考砸了。
根据归因理论,小明可能会将自己的好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智商,而将小红的考砸归因于她的懒惰和不努力。
而小红可能会将自己的考砸归因于考试题太难,而将小明的好成绩归因于运气好或者老师对他更照顾。
这个案例说明了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往往会受到自身立场和情绪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归因结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工作场景的案例,小张在公司里工作了一年,他一直表现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认可。
而小王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年,但却鲜有表现,一直处于晋升不了的状态。
根据归因理论,领导可能会将小张的表现归因于他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小王的表现归因于他的懒惰和不上进。
而小王可能会将自己的表现归因于领导对他的偏见或者公司的制度不公平,而将小张的表现归因于他的运气好或者得到了特殊照顾。
这个案例表明了在组织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来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归因结果。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家庭关系的案例,小李和小王是一对夫妻,他们经常因为家务事情发生争吵。
小李总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家务,而小王却总是抱怨她做得不够。
根据归因理论,小李可能会将自己做家务的原因归因于她的责任心和勤劳,而将小王的抱怨归因于他的挑剔和不体谅。
而小王可能会将自己抱怨的原因归因于小李的懒惰和不上进,而将自己的要求归因于家务确实需要她多做一些。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家庭关系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期望来解释对方的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归因结果。
综上所述,归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心理学 归因
![心理学 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cf973e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8.png)
心理学归因归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归因,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归因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归因的定义与理论基础归因是指个体对事物、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解读的过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归因理论,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做出归因的判断和决策。
1. 内部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内在特质、能力或个人性格等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他可能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聪明才智。
外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运气或他人的行为等因素。
同样以考试成绩为例,如果一个人的考试成绩较差,他可能会将其归咎于考试难度大或者老师出题不公平。
2.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稳定归因表示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永久不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出色的音乐才华是他成功的稳定原因。
相反,不稳定归因则是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临时或无法持久改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将自己失败的音乐表演归咎于紧张和缺乏准备,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训练和改变来解决。
3. 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或他人的控制能力。
当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对事件或行为的掌控能力时,他们会更愿意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相反,如果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视为不可控制的,他们往往会对事态消极应对或采取回避策略。
二、归因的应用1.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扮演着理解他人和社会行为的关键角色。
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其归因方式来判断其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而影响我们对其的态度和行为。
- 当我们遭遇他人的批评或责备时,理解归因的原理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否定和冲突的情绪中。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b35e1d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c.png)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涉及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并在各种情境下对行为做出判断。
归因理论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1. 心理学研究: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探索人们是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2.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归因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来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积极心态。
3.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员工
的行为和工作动机。
通过理解员工对工作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
管理者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4. 社会和交际心理学:归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和交际心理
学领域。
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评价和归因,这对
于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动态和影响因素非常重要。
归因理论在上述领域的应用表明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及其背后
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63640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62.png)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简介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明确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例如:“我为什么顺利(或失利)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托福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指出,人们对犯罪行为胜败原因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不懈努力,个人反省检视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指出此次各种胜败与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胜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例如别人协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因素的来源,就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源自外在环境(外往下压)。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不懈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内控,其他各项则属外往下压。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够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言影响其胜败的因素,在性质上与否若想由个人意愿所同意。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不懈努力一项就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掌控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要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470c368bd63186bdebbc70.png)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 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 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B·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式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 业要求等等。
不稳定原因,指导致行为的较易变化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和多变 的环境条件等等。
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业要求等等。
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个人所控制。 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
情绪、心境、动机、能力、努力等 )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认知性偏差(非动机性偏差)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区别性 低 高 高
行为信息
一贯性 一致性
高
低
高
高
低
低
归因类型
人 刺激物 情境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 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 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归因理论的演变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班级:12级数应一班姓名:李婷学号:2012010505归因理论的演变与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关键字:归因海德琼斯韦纳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心。
二、归因理论的演变(一)维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原因的推论;成败的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归因。
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见表4-1)。
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归因类成败归因维度别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制不可控制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他人帮助√√√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能力和努力既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但在一般情况下,能力是稳定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因素。
来源于他人方面的外部因素和来源于身心状态的内部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从行动者角度来看,所有的外部原因都是不可控制的;但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外部原因有可控制的(如他人的努力、偏见),也有不可控制的(如他人的心境、运气)。
三维度四因素的成就行为归因模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和支持,不仅已成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接受和公认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
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海德的“恒常原则”理论海德(F·Heider)是西方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海德认为行为结果是由个人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 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
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行为结果:O=f(能力×努力×有效环境)(三)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判断归因理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的方法如下:1、行动者本人能够遇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有可能做出相应推断;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的分析”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选择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四)凯利(Kelley)的协变理论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性)。
几种归因理论的共同点: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S(刺激)→ C(个体的认知)→ A(情感反应)和E(期望)→ R(行为反应)。
三、归因的前提条件1.特定的线索(1)成功与失败的历史(2)社会标准2.个体的信念3.个体的素质和差异(1)成就动机(2)性别4.他人的反应四、归因原因的结构原因源:内部——外部(自身——他人)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控制性:可控——不可控有意性:有意——无意特殊性:特殊——普遍重要性:重要——不重要整体性:整体——局部五、归因的后果(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结果归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①成功稳定性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②成功不稳定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③失败稳定性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④失败不稳定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能力自信(胜任感)一时努力激动持久努力放松、轻松自在、镇定个性提高自尊感他人努力感激运气惊讶2、失败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能力无信心(无胜任感)努力(一时的、持久的)内疚(羞愧)个性、内部动机屈从、忍受他人努力气愤、怨恨运气惊讶(三)原因维度与情感反应1、原因源维度与情感反应①成功→ 内部原因→ 自豪、自信、胜任、自我满意。
②失败→ 内部原因→ 悲伤、挫折。
③外部原因与自我价值感没有联系。
2、稳定性维度与情感反应成功→ 稳定性→ 希望成功→ 不稳定→ 惧怕失败→ 稳定性→ 惧怕失败→ 不稳定→ 希望希望、惧怕、失败、焦虑→ 未来的期望3、控制性维度与情感反应(1)可控→ 愤怒(指向他人)内疚(指向自我)(2)不可控→ 同情(指向他人)羞愧(指向自我)(四)归因→情感反应→行动愤怒→ 不帮助原因的可控性同情→ 帮助六、归因训练1、出发点人们在活动中反应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果采用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2、途径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在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
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和积极性上大都是有效的。
3、模式(1)习得性无助模式不期望的归因成功→ 不可控的原因,如运气好,任务容易(外部的、特定的、可变的)学习无能→(认知、动机、行为缺失)失败→ 不可控的原因,如能力低(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期望的归因成功→ 可控的原因,如能力强,持久努力(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不存在→ 无能和失败→ 可控的原因,如缺失努力不够(内部的、特定的、可变的)(2)自我效能模式不期望的归因成功→ 努力、→自我效能低运气、他人帮助不作努力→缺乏坚持性失败→ 能力低→自我效能低成绩降低期望的归因成功→ 能力强→ 自我效能高→ 努力程度高成绩不降低失败→ 努力不够→ 维持相当高运气不好的自我效能4、形式(1)个别咨询(2)团体辅导5、方法(1)活动(2)强化说服(3)示范学习(4)讲解(5)讨论(6)作业(7)诱导七、治疗在人际冲突场合中,如果冲突的双方彼此都能意识到,对方的行为是由某些较少感情色彩的中性因素引起的,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由此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就会大大减少。
诱导和说服患者,他们对别人行为原因的知觉是有偏向的、不准确的。
别人的行为并不是他个人的倾向和特质引起的,而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
通过将患者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倾向”或“特质”归因,置换为较为中性的归因,就能够降低他对别人行为有意性的估计,减弱和消除他心理上的不适感。
一切心理治疗方法都是以改变患者的归因为特征的。
尽管各种疗法在具体的运作步骤和程序上不尽相同,但都把改变患者对他们症状产生原因的看法,作为潜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或环节。
八、归因方式研究存在的问题仅从归因维度来揭示个体的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而忽视了特定归因的作用;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等)的关系,并未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间更为广泛的内在联系;生活事件性质的好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的,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的好坏性质评价上存在的个体差异;仅从原因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来度量个体的归因方式,原因的其它维度(如特殊性、有意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归因干预存在的问题以个体的某种心理疾患的治疗为目的的研究多,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群体的身心健康水平的研究少;以改变个体对具体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的研究多,涉及归因维度的研究少;以单一的方法(如强化说服、示范学习)进行研究的多,多种方法融合的研究少;国内的研究仅大多局限于成就动机或体育领域,以改善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
十、归因的运用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的起伏是客观的,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常有的。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
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
因此要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这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的。
一般来说,幼儿、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遇事应多从内部去归因。
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小学阶段多半女生比男生成绩好,其原因不外乎小学里大多数男孩贪玩、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大意,学习细致刻苦程度差于女生。
总之,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1、归因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预测根据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方式,我们既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后成败的归因倾向,也可以对此学科的学习动机。
比如,两个同样数学考试获得好分数的学生,如果前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而后者归因于运气,我们可以想象,能力虽属内在不能控制的因素,但能使人保持信心。
后者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运气是外在的与不能控制的因素,个人对之无能为力,因此,这名学生很可能心存幻想,希望下次考试运气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