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与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归因理论的演变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班级:12级数应一班

姓名:李婷

学号:2012010505

归因理论的演变与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关键字:归因海德琼斯韦纳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知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维的核心。

二、归因理论的演变

(一)维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亲身经历过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原因的推论;成败的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因素归因。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见表4-1)。不同的原因维度对情感、期望以及行为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

归因类成败归因维度

别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

稳定

稳定

可控

不可

控制

能力√√√

努力√√√

工作难

√√√

运气√√√

身体状

√√√

他人帮

√√√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能力和努力既可以是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但在一般情况下,能力是稳定因素,努力是不稳定因素。来源于他人方面的外部因素和来源于身心状态的内部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从行动者角度来看,所有的外部原因都是不可控制的;但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外部原因有可控制的(如他人的努力、偏见),也有不可控制的(如他人的心境、运气)。三维度四因素的成就行为归因模式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和支持,不仅已成为大多数心理学家接受和公认的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海德的“恒常原则”理论

海德(F·Heider)是西方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海德认为行为结果是由个人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 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他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行为结果:O=f(能力×努力×有效环境)

(三)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判断归因理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的方法如下:

1、行动者本人能够遇见行为的后果,观察者有可能做出相应推断;

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经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的分析”

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选择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进一步推断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四)凯利(Kelley)的协变理论

尽管人们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的关系。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

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

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

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性)。

几种归因理论的共同点:

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之间的特定关系:

S(刺激)→ C(个体的认知)→ A(情感反应)和E(期望)→ R(行为反应)。

三、归因的前提条件

1.特定的线索

(1)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2)社会标准

2.个体的信念

3.个体的素质和差异

(1)成就动机

(2)性别

4.他人的反应

四、归因原因的结构

原因源:内部——外部(自身——他人)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

控制性:可控——不可控

有意性:有意——无意

特殊性:特殊——普遍

重要性:重要——不重要

整体性:整体——局部

五、归因的后果

(一)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

结果归因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①成功稳定性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

②成功不稳定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

③失败稳定性原因期望低,不作努力

④失败不稳定原因期望高,继续努力

(二)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

1、成功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

能力自信(胜任感)

一时努力激动

持久努力放松、轻松自在、镇定个性提高自尊感

他人努力感激

运气惊讶

2、失败结果原因归因的情感反应

能力无信心(无胜任感)努力(一时的、持久的)内疚(羞愧)

个性、内部动机屈从、忍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