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设计的开始》有感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后感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后感《设计书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设计书》的书籍,这本书让我对设计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设计的历史、原理和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设计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设计的演变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从古代的手工艺品到现代的工业设计,设计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设计历史的了解,我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设计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展望。
其次,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对设计的原则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让我对设计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功能和实用性的体现。
通过对设计原理的了解,我对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体验。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设计的魅力和实用性。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分析,我对设计的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不仅仅是理论的追求,更是实践的体现。
通过对设计实践的了解,我对设计的魅力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设计历史、原理和实践的深入探讨,我对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设计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是一门充满魅力和挑战的艺术,我愿意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从设计开始教案及反思
从设计开始教案及反思第一章:设计的基本概念1.1 设计的重要性1.2 设计的定义与分类1.3 设计的原则与流程1.4 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第二章:设计的基本元素2.1 点、线、面的概念与运用2.2 色彩的基本知识与搭配2.3 形状、空间与质感的表现2.4 设计元素的应用与创新第三章:设计的基本技巧3.1 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3.2 手绘技巧的训练与应用3.3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操作与技巧3.4 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实践第四章:设计的过程与方法4.1 设计过程的概述与阶段划分4.2 设计方法的探索与运用4.3 设计方案的评价与选择4.4 设计实践的反馈与改进第五章:设计创新与未来发展5.1 设计创新的内涵与价值5.2 设计创新的方法与途径5.3 设计创新在未来的发展趋势5.4 设计教育与设计师的角色与责任第六章:设计领域的应用6.1 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应用6.2 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与实践6.3 环境设计的创新与挑战6.4 设计领域的跨界融合与拓展第七章:设计伦理与可持续发展7.1 设计伦理的重要性与内涵7.2 设计中的可持续原则与实践7.3 社会责任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7.4 可持续设计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八章:设计思维与创新训练8.1 设计思维的定义与特点8.2 创新训练方法与实践8.3 设计思维在跨学科合作中的应用8.4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第九章:设计表达与沟通技巧9.1 设计表达的重要性与方法9.2 视觉传达与沟通技巧9.3 设计演讲与展示的能力培养9.4 设计团队协作与沟通的有效性第十章:设计教育与职业规划10.1 设计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0.2 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10.3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10.4 设计教育与行业接轨的策略与反思第十一章:设计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11.1 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与流程11.2 设计团队的组织与管理11.3 团队协作技巧与沟通策略11.4 设计项目的案例分析与反思第十二章:设计市场的趋势与分析12.1 设计市场的概述与重要性12.2 设计趋势的研究与预测12.3 设计市场的竞争策略与营销12.4 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第十三章:设计评价与批判性思维13.1 设计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3.2 批判性思维在设计评价中的应用13.3 设计作品的批判性分析与反馈13.4 提高设计评价能力的策略与实践第十四章:设计教学与实践研究14.1 设计教学的方法与创新14.2 设计实践研究的意义与方法14.3 设计教学案例分析与启示14.4 设计实践研究的成果与反思第十五章:设计职业规划与终身学习15.1 设计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15.2 终身学习在设计行业的重要性15.3 设计行业的资格认证与培训15.4 设计职业的未来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设计的基本概念、元素、技巧及其应用。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后感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读后感《设计书读后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多,从建筑到家具,从服装到包装,设计无处不在。
设计不仅仅是外表的美,更是内在的力量。
设计书籍中蕴含了许多设计师的智慧和经验,读后感受颇深。
设计书籍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设计的艺术》。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设计理论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设计思维的启发。
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理论知识,向读者展现了设计的魅力和力量。
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用户需求和环境的理解,创造出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作品。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美学、人文、科技等多方面知识。
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设计书是《设计心理学》。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设计对人的影响。
设计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在的情感。
作者通过对色彩、形状、布局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设计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设计不仅仅是满足视觉的需求,更是满足心灵的需要。
设计师需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的理解,创造出更加贴近人性的作品。
除了这两本书,我还阅读了许多其他设计书籍,每一本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启发和感悟。
设计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碰撞。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更是培养了自己的审美和思维能力。
设计书籍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必备工具,更是对每个人的启发和教育。
在阅读设计书籍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设计书籍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
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只是基础,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巩固和提升。
另外,一些设计书籍过于局限于某一领域,缺乏综合性。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一些设计书籍只是停留在某一领域的介绍,缺乏整体性的视角。
综上所述,设计书籍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通过阅读设计书籍,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理论知识,培养审美和思维能力。
但是设计书籍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取舍。
设计的力量读后感
设计的力量读后感嘿,大家好!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设计的书,叫《设计的力量》。
读完之后吧,我这心里可真是有好多感慨呢。
咱就说啊,设计这玩意儿,真的是太神奇了。
以前我可能没怎么注意过,但是现在仔细想想,设计其实无处不在。
就拿我前段时间买的一个杯子来说吧。
那个杯子啊,长得可好看了。
它不是那种普通的直筒形状,而是有点歪歪扭扭的,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在扭屁股。
杯子的颜色也特别鲜艳,是那种亮黄色,看着就特别让人开心。
而且啊,这个杯子的把手设计得也很巧妙。
它不是那种直直的把手,而是有点弯曲的,握在手里特别舒服。
我每次拿着这个杯子喝水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别有品味。
还有啊,我家附近有一个公园。
那个公园的设计也特别棒。
公园里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小蛇在草丛里穿梭。
小路的两边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可好看了。
走在这条小路上,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一样。
公园里还有一个小亭子,那个小亭子的设计也很有特色。
它的屋顶是尖尖的,就像一个小帽子。
亭子的柱子上还刻着一些漂亮的图案,有花有鸟,可精致了。
我有时候会坐在那个小亭子里,看看书,听听音乐,感觉特别惬意。
通过这些事情啊,我真的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的力量。
设计可以让一个普通的杯子变得与众不同,可以让一个公园变得更加美丽。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舒适,更加有品质。
所以啊,以后我也要多关注一些设计方面的东西。
说不定哪天我也能设计出一个超级棒的东西呢!嘿嘿,想想就有点小激动呢。
这就是我读《设计的力量》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啦。
希望大家也能多留意身边的设计,感受一下设计的魅力。
《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
《设计的开始》读书笔记专业:学生:指导老师:书籍简介:作者:王澍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8月字数:212页作者简介: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汉族,建筑师。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
《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7年前王澍用66000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的中国热潮。
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到2013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10年进行了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2013年的评选中这100位人物被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巨人组、领导人组、艺术家组、先锋组和偶像组。
王澍属于艺术家组入选人物。
内容简介:《设计的开始》是建筑界丛书之一,介绍国内外最新建筑思潮,讨论当代建筑问题,从学术角度剖析中外最具活力的建筑师的代表作,推出建筑文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教育天空和最新学术成果。
丛书图文并茂。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
三年级科学从设计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从设计开始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1. 知识目标。
-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了解设计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且知道一个好的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在小组讨论简单的工具设计时,学生能说出要考虑工具的用途、使用对象等因素。
仍有少数学生对于设计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在举例说明设计的重要性时,回答不够准确。
2. 技能目标。
-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设计方法,能够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设计方案构思。
在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设计一个能方便携带书本的工具时,大部分小组能够积极参与讨论,画出简单的设计草图,并对设计方案进行简单的解释。
但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表达能力参差不齐。
有些小组能够清晰地用图形和文字表达设计思路,而有些小组的草图过于简单,文字解释也不完整,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设计想法传达出来。
3. 情感目标。
- 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设计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设计案例,如奇特的文具设计等,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在小组设计活动中,也能看到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态度。
但在评价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设计缺乏尊重和理解,只关注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选择。
- 选择“从设计开始”这一主题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
从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入手,如书包、文具等,能够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理解设计的概念。
在内容深度上,可能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例如在讲解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时,涉及到材料、结构、功能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一些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存在困难。
2. 内容组织。
-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了从实例引入 - 概念讲解 - 小组实践 - 评价交流的流程。
实例引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设计产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导入新课。
但在概念讲解过程中,可能讲解方式略显枯燥,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度不够高。
设计的觉醒 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设计的觉醒》是一本关于设计与创新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刻地探讨了设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设计和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提到了设计的力量和影响。
设计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我们展示了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品牌设计等等。
设计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是因为设计的力量,许多问题得以解决,许多创新得以实现。
设计的觉醒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创新与设计的关系。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设计则是创新的表现形式。
创新需要设计来呈现,而设计也需要创新来驱动。
作者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创新与设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设计的发展,而设计的不断发展又会激发更多的创新。
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创新和设计是社会进步的双引擎,缺一不可。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设计思维强调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作者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设计思维的应用和实践,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和价值。
设计思维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更好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通过阅读《设计的觉醒》,我对设计和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创新与设计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设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和创新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带来更多的改变和进步。
因此,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设计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在《设计的觉醒》这本书中,田中一光一直用平时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说了他这一生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特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针对大众过剩消费打来大量浪费的社会现象,田中一光敏感地察觉到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更从基本观念入手向设计灌输了“合适就好”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设计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了无印良张的产品,无印良张的产品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因此,比起过度造型,过度使用色彩的商品,无印良张不仅提供了相对便宜的价格,而且还在社会中构筑了知性生活的形象。
但在崇尚奢侈品消费的大环境里,无印良张却推出以“日常”作为主打的日用品,不能不说是种强烈对比。
为了突显商品或商店的信用而为相同的商品加上不同的标签,我觉得是“品牌性”对商品本身的过分参与,对于那些把商标去掉的话,就不再具有其商品性格特征的商品来说,强调功能而品质又稳定统一的无品牌商品,反倒是中对照,在一个浮躁的环境里更能获得知性群体的认同。
其实,无印良品的诞生是对现代文明高技术的一种抵抗,从这一层面上讲,世界上的知性群体,都会产生共鸣,都会团结起来。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消费态度,在二十一世纪都会有很大的转变。
那种认为“永远光滑闪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的美感意识,连同“稍微有细小划痕就退货或丢弃”的消费观念,在二十一世纪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变。
非必要的改版换代,每季必发的时尚新品,以及在本质上缺乏创新的新商品开发等,总让我觉得其中的思想已落后于今天的时代。
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的设计,会处于更多样化与更高科技的环境里,但同时,也走到了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价值观与标准的时候。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第一篇:《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
”——原研哉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看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所以选择原研哉的这本是因为想对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停于图形符号的表面。
有句古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
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整本书传达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
书中有一章节是“无中生有”主要是讲为无印良品做设计是的感受。
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
我觉得原研哉的作品中都是用简单来体现复杂的事物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词。
之所以研究“无”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
过分的想吸引人的眼球,过分的包装和华丽的堆砌已经成为设计的代名词。
设计是什么,用食物打个比方,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
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所以将设计简单化,虚无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原研哉在书中并没有多么的夸大设计的作业,设计的神秘感,这是我很欣赏的,很多书籍谈到设计会大篇的简述如何去设计才能成功,而原研哉把设计作为了一种生活,融入了生活。
读完了之后会让人感觉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作者认为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
从他设计的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松屋银座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运用白色和不同的材质。
日本的设计很喜欢黑白灰,其实白色是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颜色,正印证了那句“无中生有”。
通过材质和颜色让顾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设计并不需要多大的冲击力,而是看到之后会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能让我门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设计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从踏入设计领域以来,我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的魅力和挑战,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设计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设计的本质1. 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并非单纯的创意表达,而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运用专业知识、经验和直觉,分析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技能。
2.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艺术性体现在设计的美感和创意上,科学性则体现在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上。
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是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产物。
3. 设计是沟通的桥梁设计是设计师与用户、客户、合作伙伴之间沟通的桥梁。
设计师需要通过设计作品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
二、设计的过程1. 确定设计目标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目标。
这包括了解项目背景、用户需求、设计要求等。
明确目标有助于设计师在后续工作中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2. 收集和分析资料为了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设计师需要收集相关资料,如竞品分析、市场调研、用户研究等。
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找到设计灵感,为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3. 概念设计在确定设计目标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师开始进行概念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设计想法,包括设计风格、功能布局、界面布局等。
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关键环节。
4. 设计实施概念设计确定后,设计师进入设计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设计规范和用户需求,将设计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
5. 评审与修改设计实施完成后,需要进行评审。
评审过程中,设计师要倾听各方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
这一环节是确保设计质量的重要环节。
6. 上线与迭代经过评审和修改,设计作品最终上线。
然而,设计并非一蹴而就。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不断对设计进行迭代和优化。
读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读设计心得体会范文近期我参与了一项设计项目,通过这次的经历,我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我学会了与团队合作。
在这个项目中,我与其他设计师、工程师以及业务人员一起工作。
我们需要共同商讨项目的方向和目标,并协调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与团队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专长和观点,通过与大家的交流和讨论,能够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建议。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得到更好的设计成果。
其次,我意识到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和外观,还要思考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感受。
我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需求和习惯,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用户研究和测试,我可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提供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设计的核心,只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和喜爱。
另外,我注意到设计与技术的结合是必要的。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与实现方式。
设计不再只停留在纸面上,还能通过软件和工具来实现。
作为设计师,我们要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与工程师密切合作,使设计与技术相融合,从而实现更加创新和前沿的作品。
此外,我还体会到设计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在这个项目中,我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需要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
我阅读了大量的设计书籍和文章,参加了设计研讨会和培训课程。
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还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观察力。
设计是一个不断进化的领域,只有保持学习的态度,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我认识到设计要注重细节和精益求精。
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个小小的差别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我会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考虑和推敲。
我会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卓越与完美。
只有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令作品更加出色。
通过这次设计项目的经验,我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设计不仅是一个创作过程,更是一个与团队合作、关注用户体验、融合技术、不断进步、注重细节的全方位工作。
设计的觉醒 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设计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设计和生活的思考。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设计的力量,以及设计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设计师们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设计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
从家具到电器,从建筑到交通工具,设计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切,开始更加关注设计的细节和功能性,而不仅仅是外表。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设计与创新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设计师们是如何通过创新来改变世界的。
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地寻求突破和创新。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有了许多现代化的产品和设施。
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不断地创新,设计才能有生命力。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设计师是如何通过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设计产品的。
他们考虑到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应该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设计的觉醒》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功能性、创新性和环保性的体现。
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我相信,只有更多地关注设计,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设计无处不在读后感
设计无处不在读后感设计,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从早晨醒来的那一刻开始,到我们晚上进入梦乡,我们都在与各种各样的设计打交道。
读完《设计无处不在》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设计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也对设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所描述的“壮丽蓝宇宙”和“翻风雨的手”这两个比喻,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装饰,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心灵的交流。
当我们遥望那壮丽的蓝天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平静和幸福;而当黄昏时分,我们凝视着那翻风雨的手,我们可能会感到有些欠缺,但正是这种欠缺,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期待生活中的美好。
而设计,正是这种情感的载体。
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设计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杯子,但它可以传递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设计可以是一栋高楼大厦,但它更可以展现出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书中还提到,分开千百里,我们仍然可以感应到彼此的存在,这是因为设计已经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有可恋。
在傍晚的窗边,我们可能会想起与某人共度的那一天,那种温馨和幸福的感觉仿佛就在昨天。
这就是设计的魔力,它可以让我们的情感弥漫到任何角落,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无忧。
怀念也是一种娱乐,而这种怀念往往是由设计所引发的。
当我们看到一件旧物,或者走进一个熟悉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回忆就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设计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载体。
《设计无处不在》通过一系列经典语句,深入探讨了设计的本质、目的和价值。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设计就是用户体验。
”这句话强调了设计与用户体验之间的紧密关系。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了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
一个成功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和理解产品或服务。
通过形式和装饰的巧妙结合,设计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身份和多样的向往,从而为用户带来愉悦和满足。
“分开千百里,我们仍然可以感应到彼此的存在,这是因为设计已经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有可恋。
设计的觉醒读书笔记
设计的觉醒读书笔记
刚拿到这本书时,光是抚过封面,就会令人觉得爱不释手。
大片白色的背景上印着黑的的标题与作者的签名,极简主义的风格让人觉得“干净利落”的恰到好处。
而读《设计的觉醒》时,则像在煲一锅美味的汤,味道一点一点的被熬出,越来越发浓郁,却一点也不浓重。
书中,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思考,实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田中一光,此书的作者,一生都在一刻不停的思考,关于设计,也关于文化和人生。
旅法日裔舞美师曾这么评价他:“田中一光很了不起,他有朴实的心地,从不以偏见视人。
他像大鸟一样张开羽翼,如果你愿意,随时都可以钻进去躲风避雨。
他像灯盏一样,给人以温暖和光明。
”他的文字正如他的人,“简洁干净,却充满力量。
”他一生未婚,却并不孤僻,将其满腔的热情献给了设计事业。
在书中,田中一光详述了自己对于设计的理解、自己日常工作的细节以及探讨设计成长的土壤。
作为一位设计师的田中是日本设计界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之一,而作为一个在战后自觉反省民族出路,探究生活本质的普通日本人,田中一光饱含深情,血肉丰满。
他总是默默的站在自己的设计作品背后,欢呼喝彩却又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他的作品,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田中在书中所描绘出的生活是美好的:轻松而专心地工作,体验工作本身纯粹的快乐,关键时刻的决断,日常细心的观察,尽可能地感受生活。
观察,感受,反思,与觉醒。
也许,这就是设计的真正含义?。
室内设计专业书读后感
室内设计专业书读后感《读室内设计专业书有感》哎呀,最近读了本室内设计的专业书,那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探险似的。
你知道吗,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封面就特别吸引人。
那是一种淡淡的米黄色,上面印着一些很有艺术感的室内设计图的局部,像一个精致的小吊灯,还有带着独特纹理的木地板的一角。
书的边角有点微微卷起,摸起来不是那种崭新的锋利感,这让我感觉之前肯定也有像我一样对室内设计充满好奇的人翻阅过它呢。
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房子的大门。
书里先讲的是室内设计的历史,哇,原来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很注重自己住的地方的样子了。
从古老洞穴里简单用石头和兽皮划分的区域,到古代宫殿里雕梁画栋的豪华装饰,这里面的学问可真是大了去了。
我就像个小侦探一样,在这些文字里寻找着各个时代室内设计的秘密。
其中有一个关于欧洲中世纪城堡室内设计的部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书里详细描述了城堡里的大厅,那大厅可不像我们现在的客厅那么温馨。
它特别大,高高的天花板上有粗大的木梁,这些木梁因为年代久远都变得黑漆漆的,而且还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地面是粗糙的石板铺成的,走在上面估计会发出“咚咚”的声响。
大厅的墙上挂着各种盾牌和长剑,这些可不是为了装饰,那可是用来战斗的家伙。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穿着厚重铠甲的骑士们在大厅里走来走去,讨论着军事计划。
这时候,我就想啊,如果我是那个时代的室内设计师,我会怎么让这个冰冷的大厅变得舒服一点呢?可能会在那些硬邦邦的石凳上铺上厚厚的毛皮吧,这样坐起来就不会那么硌屁股了。
再往后看,书里开始讲空间布局的重要性。
这就像是玩拼图一样,每个空间都有它自己的功能,要把它们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比如说卧室,床的摆放位置就很有讲究。
不能正对着门,不然睡觉的时候会有一种没有安全感的感觉。
我就想起我自己的卧室,我的床以前就是正对着门的,晚上睡觉的时候老是觉得怪怪的,后来把床换了个位置,嘿,感觉一下子就好多了。
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书里说的这些小细节真的很重要呢。
设计篇读后感
设计篇读后感近年来,设计行业发展迅猛,设计师成为了社会上备受瞩目的职业。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的过程。
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世界带来了无数美好的作品。
而《设计篇》这本书,正是为了探讨设计的本质和意义而诞生的。
在读完《设计篇》之后,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书中提到了设计的概念和特点,设计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是功能的体现。
设计师们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这就需要设计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思维。
而在当今社会,设计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无论是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还是视觉设计,都需要设计师们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好的设计作品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同时,设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优秀的设计作品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体验和感受,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和创作理念。
这些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为世界带来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他们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学习这些设计师们的作品和创作理念,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设计篇》这本书,让我对设计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的过程。
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世界带来了无数美好的作品。
设计的本质和意义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设计启蒙心得体会
设计启蒙心得体会•相关推荐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 这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使学生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本堂课用回忆想象的方法,进行颜色对比,让学生了解颜色的深浅是对比出来的。
用两种方法来表现色彩的对比,用砂纸和油水分离法,认识色彩,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生活中的灯光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到了对黑夜的美。
让学生体会到了画画用黑色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使画面的色彩更强烈。
整节课于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注重了对过程的理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练习中能利用学案,学生学得扎实,师生互动较好,学生作品丰富多彩,对知识掌握牢固,练习适中,课堂效果好。
崔斌老师的《威武的盾牌》是人美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的第六课。
盾牌是一种古老的战争武器,它最初的功能是用来防御敌人的攻击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从这一课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编者的这个意图。
教材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从美术角度来阐述的,告诉我们盾牌除了具有防御功能以外,还可以通过盾牌上的动物头图案设计使盾牌增强威武感,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本课主要是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来表现动物头图案的威武感。
最重要的是通过盾牌这一渠道,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它的独特作用,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
在导入部分崔老师通过创设动态教学启动情景,播放战争场面的录像片,力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通过直观感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师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角色。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设计的觉醒》是一本充满着智慧的设计类书籍,作者林肯马特斯荟萃在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将设计与心灵和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深刻的理论支持设计,并且极具原创性地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因此被誉为当代设计界的圣经。
本书极具参考价值,结合了对设计的历史沉淀和对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提出了大量创新性的观点,如设计具有活动性,设计师要关注新的可能性,设计师要拥抱不同的环境,以及设计的未来发展,这些观点都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设计知识,并获得对设计的某种理解。
本书的观点之一就是将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
作者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创造空间的活动,还是一种创新的活动,设计要求设计者不断地思考,以及发现更多可能性,因为有时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取得有趣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不断发现的活动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设计人员要关注当前技术的趋势,及时掌握新的发展,并及时做出反应,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另一个观点就是设计人员要关注不同环境。
创造需要打破常规,因此设计者要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为自己创造一种不同寻常的环境,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设计作品。
设计的未来发展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者认为,未来的设计将是更加深入的,涉及到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这也将引领设计领域的发展。
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更加重视科技的发展,了解新科技的应用,熟悉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去实现更好的设计效果,从而有助于实现更有价值的设计作品。
从本书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我深刻地认识到设计师应该把设计看作一种活动,不仅要像传统设计一样创造空间,还要不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设计充满活力。
其次,我体会到设计师应该关注不同环境,将自己融入其中,勇敢地创新,打破常规,以此发现新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最后,我认识到设计师要重视未来技术的发展,多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技术去实现自己的设计作品。
设计的觉醒 读后感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设计,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和科学,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和创造美的工具,而且也是一种改善生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设计的觉醒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力量和价值。
本文将从觉醒前后、心路历程和经验启示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觉醒前后在我接触设计之前,对于设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视觉艺术的层面,认为设计就是美化物品、增加装饰性的工作。
但随着我对设计的深入了解和实践,我慢慢意识到设计远不止于此。
设计是通过对人类行为、需求和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创造和创新,来解决问题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对于设计的觉醒可以说是我在大学期间的一段经历造成的。
在大学的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我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设计知识和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向我介绍了设计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到一些专业设计实践,比如参加了一些设计竞赛和项目,这些经历都让我对设计的认识和兴趣加深。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了一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项目,我们小组要为一座老旧的工厂区进行改造和设计。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要将这片区域恢复为一个活力四溢的创意产业园区。
在团队的讨论中,我们不仅仅是考虑到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还要考虑到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我们设计了一个集观光、创意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域,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创意人才。
这个项目的成功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的价值和实际效果。
心路历程设计的觉醒不仅仅是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的转变,更是对于设计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
我不再将设计仅仅看作是一种艺术或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方式。
设计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或专业,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在设计的觉醒过程中,我经历了对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和人类的需求。
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思考和探索,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思维方式。
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尝试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模式。
从设计开始教案及反思
一、设计的意义与原则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设计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索设计的创新思维。
2. 教学内容:设计的定义和意义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比、重复、对齐、亲密性)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3.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意义。
新课:讲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应用所学的原则进行创作。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评价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创意和原则应用情况。
二、设计流程与方法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创意和执行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流程(如:调研、构思、草图、制作、评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原型制作)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3.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一些成功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新课:讲解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按照设计流程和方法进行创作。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评价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创意和流程执行情况。
三、设计创新与思维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设计创新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设计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设计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如:逆向思维、跨界思维、用户体验)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3. 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创新的意义。
新课:讲解设计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作。
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评价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的开始》一书,出版于2002年,那时,王澍还籍籍无名。
2012年,王澍获奖,一鸣惊人。
十年的沉寂被传诵为了十年磨砺,终是涅槃重生。
我个人偏爱王澍的设计,总觉得他不一样,我做不到他那样,只能视其作精神偶像。
初读《设计的开始》,似乎是像王澍的作品集简介,他屈指可数的小设计。
小是指这些设计的建筑规模,小是指主流社会需求对王澍的束缚。
文中实际多为一些小品的营造,但王澍心很大,他将他们称作是微型建筑:50平方米的二居室内造园林、8盏“微型房子”的灯具,等等。
全文共分几个章节,由于在此之前我阅读得识柯林罗的《拼贴城市》,与之生涩晦暗的哲学文笔相比,《设计的开始》真是一本很好懂字的书,但是读着读着,便也不禁陷入不断的哲学理论的旁征博引之中,这对我是个煎熬。
于是我今天写下的都是我在有限地读懂王澍文字的基础上一些随想。
“…我一向把自己的设计当做一种‘研究’。
所为研究,就是不断去实验一些连自己都不懂的东西…”
——《设计的开始2》研究——如果我知道这么做可以,那么我干嘛还去做?如果一定要做,那么为什么我一定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试试其他的办法可不可以做到。
我不担心失败,失败不意味着这个方法未必不行,也许是用错在此时此地,我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失败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并不崇尚利用失败来晒选成功的可能,甚至反感。
因此,我需要了解很多知识,需要大量的阅读,要不断地学习那些技术和方法,只有会的越多,才知道哪些是不用再做了,回得越多,节省验证的时间就越多,新的尝试就会越多,这不就是学习的意义吗?
“…一件固定的家具反而使喝酒变得无趣,这个工作室没有家具,却处处可当家具用。
总有一个地方适合哪怕再不规范的坐姿,说到底,索性躺下,也让人舒服……”
——《设计的开始2》不要给功能定性。
我家的餐厅也有一个吧台,但却从未在吧台上喝多一次酒,或者围坐在吧台聊天,没有遮阳的文化,也没有这样情趣的朋友。
它的存在如同一个词“附庸风雅”。
更有趣的是,吧台旁边是一张麻将桌,从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但凡家父家母聚友开桌之时,麻将桌上原来摆放的花瓶和水果盘都被挪至吧台上,吧台也就成了一个摆放杂物的地方,而吧台上的酒杯吊架,安静的酒杯,背负着积灰。
我有时会想,既然旁边的麻将活动是必须的,那么这里需要的只是一个可以摆放东西的承载物,仅此而已,吧台的畅想就更可笑了。
但是,没有了功能性的特殊考虑,我们对于空间还有设计的能力吗?难道面对任何一个设计,都留下一个空空的立方体给使用者,随他们自己的习惯去整合吗?问题是,他们没有了制约,知道该怎么做吗?哪里睡、哪里吃、哪里洗漱、哪里会客…而且,是否会因为功能集中或者使用者的慵懒而变得乱遭一团,一个地方什么都有,什么都可以发生。
就像我眼前的书桌,放下笔记本后所剩无几,于是鼠标线下面是手机,手机枕着钱包,钱包下面是电源线,电源线盖着钥匙,钥匙旁散落着烟灰…天啊,那么我的水杯放在哪呢?
“一切知觉都浸透了过去的经验,即可我们回忆往事时,历史就变成了现在的一部分,并且继续存在于搀和这空间和时间的一瞬间的活生生的多样性中”
——《造园记》2012年6月,郑州下了一场大暴雨,天阴沉到了似乎触手可及,电闪雷鸣,不多会儿,大暴雨如期而至。
我打开十楼的窗户,雨声震得我听不到其他的声音,却是将我隔离了这个喧闹的世界,耳边是清净的。
大雨在冲刷着这座城市,空气的污尘让我闻到了泥土的味道,
我在想这座城市有多久洗澡了,这次应该能洗的干干净净。
雨越下越大,越下越密,泥土味淡去之时,我探头俯身去看这座城市,却是惊住了,因为这座城市几乎没有任何生机。
一座座的水泥盒子在狂风中在大雨中坚定地耸立,画面是静止的,我不禁去寻找“动的”东西,有没有抱头奔跑的人,有没有行驶的车,闪耀的车灯,有没有摇曳的树,却是一无所获。
一场大雨将人与自然隔离的太远太远了,人们逃离到水泥盒子中抵抗自然灾害,却是将城市的生机也带走了,成了“死城”,这不禁让我害怕颤栗,为什么大雨中城市是这样的冰冷生硬,还是它本来就是这般,城市中如何才能建立起与自然的对话,与生命的交流。
雨洗死城。
“…时下人们对刮风下雨之类的事已太不敏感了,在所谓高技术的包装下,建筑更是如此。
王澍说:‘中国传统建筑对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
——《夯土的实验》微小的自然反应,例如刮风下雨,似乎人们都在乎,又是带有反感,因为它们使人们失去原有的节奏而重新需要适从,因此这些小的自然现象往往被人们称为自然灾害。
建筑为人们遮风避雨,使人们的节奏不受影响,慢慢的建筑的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有时屋外狂风四起,屋内却烛光高昂;有时屋外瓢泼大雨,屋内却是寂静无声,一道墙阻隔出两个心境,六面墙分出了两个世界。
偏爱中国园林,文人们的心境是要聆听自然。
雨打芭蕉,簌簌唏嘘,开窗、倚栏、偏听、独赏,这样的心境现在不知还有几许。
风雨无错,人亦无错,只是人们在趋利之中渐渐地失去让心和自然打交道的兴趣。
听雨轩,多么雅致意境的名字,在现在建筑中,只怕有其名者无其实了。
“我把城市看做迷宫,就是把城市的语言看做多种推理能力的并置,并且不急于去区分优劣……”
——王澍《时间停滞的城市》迷宫,城市。
城市像迷宫,城市的道路肌理宛若迷宫,大街小巷,曲折蜿蜒,一望无尽,整个城市各个系统相互贯通,却有死胡同,这些都与迷宫般有着许多的相同内涵元素。
人初次置身于城市中,很难找出自己的位置,看不清全局,只能专注于脚下,并尝试着不断的摸索的去了解这个城市。
显然,王澍想表达的并不是我这个意思,他更关注城市的发展的,将城市看做迷宫一般去了解城市发展的有序和无序。
当我们去做一个迷宫的游戏时,我们看的到入口在哪里,出口在哪里,入口就仿佛我们看得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的面貌,出口能否就代表我们所能预想的城市发展的未来形态。
但是你却一看不出如何从入口走向出口,历经其中,甚至要经历几次失败,再回返原处,继续探索,这需要一步步地走,更重要的是这需要时间。
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你距离出口仅有一墙之隔,你满怀希望的认为自己距离出口已经近在咫尺的时候,却发现永远都走不到出口,这依然是条死路,那么这已经是走的很深的路了,成功距离如此之近,不安分的因素是否开始躁动——不过是一墙之隔,推倒便是,规则束缚不住急功近利的眼红狂热。
于是,你“早”一点走到了出口,却不知几人还会重新尝试那条真正正确的道路。
时代的快速发展,一道墙早已不是阻隔,两道不是,翻越墙的个数就越来越多。
“五年计划”或“三年变样”的城市规划的口号反映出,城市的发展周期越来越短。
古之建都,动辄百年,技术的滞后的背后却是文化的积淀,一些名声响亮的小城镇,多已消失无存,一座小城的积淀,唯有百年之上,才能敲动内心的共鸣。
终究一天,城市迷宫的玩法千篇一律的成为了入口与出口之间连线,这条直线无视隔墙,践踏着文化基础,没有了任何的约束和指引,带着唯一的目的性,直面出口。
城市的新肌理简约到了只有一条直线,整个中国的发展就是条条直线的横竖相错,这般的城市,亡乎?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