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2.1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重难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有哪些人口问题?解决这些人口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二、学习新课(一)人口迁移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阅读P14“知识窗”,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阅读P 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或 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我国的“民工流”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 ,不利影响是。
.【巩固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自然条件B .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D .河流变迁 2.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B .国家政策C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D .文化背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 .欧洲B .拉丁美洲C .北美D .非洲 4.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战争的影响C .自然灾害的影响D .开发国外资源 5.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 A .三峡库区移民 B .“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流” D .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非洲迁往西亚C.从亚洲迁往拉美D.从欧洲迁往非洲 7.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8.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 )(双选) A .“旧大陆”向“新大陆” B .“新大陆”向“旧大陆” C .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D .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二、综合题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图一),完成下列要求。
鲁 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3
人口迁移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是并列关系。
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结构分析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能够区别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2.能够列举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 知道推拉理论,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图表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引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通过书上的活动题,学生能够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3.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4.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1.能够对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做出分析。
2.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讨论问题:请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3)三峡工程大移民;(4)近年文登市服装业兴起,吸引入大量外地工人来打工;二、世界人口迁移的路线与特点探究问题:根据“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探究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路线,特点。
2人类社会早期也有人口迁移,影响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图”;“闯关东”和“雁南飞”材料。
1、人口移动的动因。
探究问题:说明人口移动的动因。
2、人口移动的效应探究问题: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深刻的影响课堂巩固:一、选择题图为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
活动3:要求学生掌握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发展中国家(三)板块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何人口迁移)。
活动5: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课本活动中的内容,完成问题。
(1)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雁南飞”现象?(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案例分析:“闯关东”与“雁南飞”。
“闯关东”:a.山东人口激增,人口压力大。
(社会经济因素)b.中原地区灾害频繁。
(自然因素)c.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
(政策因素)d.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自然因素)e.东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社会经济因素)“雁南飞”:a.山东成为经济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经济因素)b.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个人情感因素)c.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
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式,知道了造成人口移动的因素有很多,哪些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图1-2-5中的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可以分为哪几类?推进新课课件展示: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生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板书: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一)人口移动的动因师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倾向于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迁往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是主要的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这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反之则为人口迁出区。
迁移量的大小,取决于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区人口相对过剩状况。
如世界各国所普遍存在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现象,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北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的状况,均为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典型例证。
又如: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少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原因,可到了1985年,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增长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解读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运用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我国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世界人口迁移和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培养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漫画和问题导入新课。
1.上图反映了什么现象?2.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8~11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1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完成[思考交流]2;③看教材P13~1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步骤1: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2: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
→步骤3:教师通过[例1]讲解知识“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新形式”。
→步骤4: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理解情况。
→步骤5: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
↓步骤8: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活动点拨],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进行知识回顾和强化巩固。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步骤7: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5、6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6:教师通过[例2]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2图1-2-5的解读,讲解知识“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分类: 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①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②近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表现2.人口流动(1)含义⎩⎪⎨⎪⎧原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时间:临时或短期实质:离开原居住地,但不变更户籍强度: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2)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导学活动单【学习目标】(1)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所有同学(2)学生行为:1.能说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基本类型。
2.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分析实例的能力。
(3)行为条件:①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②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人口移动,加深对我国相关人口政策的理解。
(4)学习程度:能够利用图表和材料分析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人口迁移1:何为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2:(1)国际人口迁移分三个阶段:①人类社会早期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古代农业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②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该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举例说明:③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出现了哪些新特点:举例说明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的体现二、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概念,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2:每年“背井离乡”到各大城市打工的人数达5000~6000万之多,形成所谓“民工流”;同时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内地的一些知识分子、技术人员也向东迁移,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
思考上述人口流动现象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1: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口迁移还受哪些因素影响?2:人口迁移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人口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影响表现在:对迁入地影响表现在:(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二、互动研讨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以下问题。
探究活动1: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出判断理由。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第1课时 含答案 精品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从容说课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一部分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利用图文呈现了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通过知识窗了解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部分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注重贴近高中学生的知识面,多列举现代社会中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实例加以说明。
在阐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和人口移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三部分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重点阐述了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这样由现象到本质,增强了内在逻辑性。
在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以我国历史上的“闯关东”和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雁南飞”为例,具体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更有助于学生的领悟和认同。
“人口移动的效应”,该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可采取学生自学的形式。
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以知识窗“巴西足球文化”这一素材进行说明,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其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定义。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3.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2.本节设置的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地理事物现象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资料:1.1492年哥伦布首次从欧洲前往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就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2鲁教版必修2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
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
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
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鲁教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电视剧《走西口》片段,以及介绍相关的电视剧《闯关东》、《下南洋》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6—17内容,思考:1、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怎样的人口流动才算是人口迁移?并完成课本P17活动题12、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并完成课本P17活动题2【易混点分析】表格对比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提问】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活动】阅读“二战前”、“二战后”世界迁移路线示意图,说出近现代(二战前)和二战后世界人口主要的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哪些地方?【小结】二战前和二战后世界的人口迁移【转承】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北。
鲁 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2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1.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第3节人口迁移【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新闻,创设问题情境)请思考: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增长包括哪两方面:(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属于人口迁移是?①我班同学计划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②李明的家从李村东头搬到了村西头③我班同学高中毕业考取北大并定居北京人口迁移的条件总结(1)居住地:定居地变更(2)时间要求:长期或永久性(一般1年以上)(3)空间要求:跨越行政区界限2、分类:(1)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2)按迁移方向划分(国内):4种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合作探究】[资料1]河北是中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一个重要人口迁入区。
1954~1990年的37年中,人口迁移总量达5900万人,迁入率为31‰。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中国都占有比较优越的地位。
依据材料显示河北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有哪些?[资料2]以上图片显示引起这些人背井离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资料3]美国地球研究所发表的报告说,由于海平面上升,图瓦卢的1.1万国民移居新西兰。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鲁教版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4.探究如何合理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和特点;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3.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
教学难点:1.如何合理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手册;3.随堂小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这个话题的PPT,并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2.简单带领学生回顾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并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知识讲解(20分钟)2.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包括经济发展、职业选择、社会福利等因素。
同时,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趋势,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国内迁移与国际移民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和讨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趋势,并列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老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讨论,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观点,形成较完整和准确的分析和观点。
四、合作学习与展示(15分钟)1.要求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且展示他们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原因和趋势的思考和见解。
2.同学们进行互动提问和评价,扩大思维,拓宽观点,并加深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老师对学生们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提出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管理的建议和观点。
2.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合理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包括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加强劳动力培训等。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观点。
2.学生思考自己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见解和观点有没有改变,以及在管理和引导人口迁移和流动方面自己有什么可以做的。
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教案1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有利、不利两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区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通过对人口迁移的力拉力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思考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念。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三、教法学法案例分析法,探究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几个影片的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属于那种人口的空间变化,引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问题探究]下列人口移动中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活动参与]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人口迁移的定义1、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3、三峡工程大移民[展示]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异同点,说明判断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要以二者的不同点为依据。
[练习]用图示法判断哪种迁移属于人口迁移?[承转] 人口迁移的方式有很多,我们根据不同的依据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展示] 展示图片让学生区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并介绍二者的区别以及主要迁移路线和特点。
鲁教版地理必修2高一年级第1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养成对地理现象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勇于面对现实的态度,人地协调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案例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
教学过程:
1.图片导入新课:人口迁移
2.讲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提问学生,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王艳从某市一中转到三中读书;
(3)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定居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难民;
(5)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工的农工。
(7)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
3.四个镜头
镜头一:闯关东,引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镜头二:雁南飞,让学生讨论回山东的好处;
镜头三:移民热,让学生选择是否移民并说明理由,进一步讨论移民的好处与和坏处
镜头四:移民设想,设想未来地球人的去处。
4.课堂小结
5.课堂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
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提问: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列表对比。
点拨:
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
’
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
③人口迁移的原因:
15~19世纪。
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
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
提示: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表格如下:
人口迁移15—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迁移路线由非洲跨过大西洋到达美洲;由
欧洲向西到达美洲,向东到达大
洋洲
由亚洲向东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
西到欧洲;
由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另外还有因为灾
害和战争而引起的迁移路线
人口迁移特点
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末发国家。
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
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趋
于多样化。
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的国际人口
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变化
大;新兴城市、旅游业和新兴产业也造成
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动的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思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概念
区别 联系
人口迁移
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
象
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改变、变更
户籍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 的两种基本形式
人口流动
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临时或短期离开
居住地外出活动
不变更户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
(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
(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活动:学生讨论填表
时间
流向
原因
特点
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前 东部人口稠密区流向东北西北等地 城市化;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与自
发迁移结合
调整人口分布,对开发资源,加强边疆经济文化和国防建
设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发以来 山区流向平原;农村流向城市;贫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东部、南部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生产力提高解放出大量劳动力 有组织与自
发流动及盲
目流动并存
有效调整了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发展、繁荣起
了积极作用;改善了农村经
济,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但盲目、无序流动带来了一
些社会问题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
(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课堂总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动的效应,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