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的原因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垓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何等的悲壮!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传散文《史记·项羽本纪》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个末路英雄,使后世读者无不为这个孤胆英雄扼腕叹息。
其骤兴骤灭,既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惋惜,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究其失败的原因有六,兹述如下: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大一统是大趋势,也是人心所向。
但并不排除个别历史时期的分封或分裂的局面。
周初分封诸侯是皇权一统的形成初期,政治体制还不成熟,历史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分封制时代,周武王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分封诸侯拱卫王室无疑具有历是的进步意义。
但这种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矛盾层出不穷,连年内战,互相兼并。
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也意识到历史发展要趋向于统一。
秦国在占据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人才,终于兼并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秦皇朝的崩溃,不是因为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是因为不行仁政,残暴百姓。
所谓“乱世以诈力,治世以仁义”。
秦始皇“足己不问”,“忠臣不敢荐,志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最终导致了秦皇朝的覆灭。
而项羽在推翻秦皇朝之后,没有深刻总结秦皇朝灭亡的教训,照搬周王朝的分封制,想把历史拉回到周初分封制时代,他没有意识到历史发展到战国时,统一的集权制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他更不懂得周朝之所以兴盛与秦朝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单是“仁”的得与失,还有时代因素,不能刻舟求剑。
项羽的分封诸侯,实际上是拉历史倒车,尤其是分封时“尽王故王于丑地,而其群臣诸将善地”,给诸侯以口实,给自己制造危机。
这是项羽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宋黄震在《黄氏日抄》卷四十六曾这样评论项羽:“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
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耳。
”此论甚为精当。
如果项羽想争天下,做皇帝,则他不应该放弃关中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而东都彭城。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有什么1、欲称霸却不识人才《管子》说:“为天地而战,必先为民而战。
”。
项羽喜欢展示个人勇气,但他不知道人才的重要性。
在中国,诸葛亮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而蜀国有这样的天赋,这导致了蜀国在三国中的第一次灭绝。
这与诸葛亮的劣等人才培养有很大关系,最终导致了“蜀无大将,廖华成为先行者”的悲惨局面。
因此,刘邦说:“项羽有一个不能使用的辅导员范增,这就是他被我抓获的原因。
”。
一个不懂人才的领导者注定会有很长的职业生涯,不会变得更强大。
2、性残暴却妇人之仁项羽残忍凶残,但到了关键时刻,他无法在“红门宴”上杀死刘邦,刘邦可以逃脱。
这就等于让老虎回到山上,给未来留下了隐患,最后把自己埋在了刘邦的手中。
3、富气势却小肚鸡肠项羽身高八英尺,能扛三脚架。
他有“把山从世界上拔出来”的气势。
然而,在打败秦朝后,他不愿意为跟随他的兄弟们任命许多职位。
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他的士气低落,民心涣散,河水一天比一天倒下。
4、有雄才却目光狭隘项羽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好衣服走路一样。
”。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回家,就像晚上穿着漂亮的衣服走路一样,毫无意义。
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只是想把它展示给别人,这表明他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虚荣。
缺乏自信是缺乏水平的表现。
虚荣是缺乏实用主义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表现是狭隘的,站不高,看不远。
5、重情义却疏于践行“你怎么了?”别胡霸王的经典历史镜头至今仍让许多人感到遗憾。
战士在战斗中牺牲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就必须做好保护工作,做好护花使者,相互思念。
项羽可以带玉玉登上停泊在岸边的小船逃走,但此时,他只想着自己,不认为身边有一个女人需要他的保护。
如果你不能在行动中爱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那么之前的爱和关心应该是欺骗别人的伎俩。
6、讲面子却流于形式琰战失败后,吴江阁主建议项羽东渡,以便东山再起。
但项羽以“没脸见江东老人”为由拒绝,在吴江自杀。
真的不是一个大块头能把脸弯到这样的程度。
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项⽻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项⽻在推翻秦朝统治后,策略错误,企图恢复封建贵族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性格残暴⽆⽐,多次屠城失去了民⼼;不会任⽤谋⼠良将,常呈匹夫之勇;灭秦后没有建⽴稳固的后⽅,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地位。
项⽻在推翻秦朝统治后,并没有⼀个正确的策略,更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并⽴的格局。
把统⼀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也注定是失败的。
项⽻性格残暴⽆⽐,在推翻秦朝统治中,多次屠城,滥杀⽆辜,早已失掉了民⼼。
尤其是在巨⿅之战获得胜利后,在新安坑杀了已经投降的⼆⼗多万秦军。
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也使得他们更加拥护刘邦。
所以即使项⽻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失败了。
项⽻在⼀些战⽃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项⽻本⼈却不会⽤⼈,更轻视贫寒出⾝的⼈。
项⽻更适合成为⼀个将军,⽽不是⼀个掌权者,因为他不懂得如何使⽤有才能的谋⼠良将。
项⽻在灭了秦国之后,并没有留在关中建⽴巩固的后⽅,⽽是选择继续往东⾛,想要回到故乡。
最终建都彭城,把关中这块宝地“留给”了刘邦。
这也使得项⽻在战略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项羽能屈能伸的反例
项羽能屈能伸的反例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既有屈辱的一面,也有英勇无畏的一面。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项羽能屈能伸的反例,这些反例展示了他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态度和决策,展现了他的优点和缺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评估这些反例,并探讨其中的教训和启示。
1. 马陵之战在马陵之战中,项羽面对刘邦的进攻陷入了困境。
他一开始表现得非常自信和果断,准备与刘邦的军队进行决战。
然而,在战斗中,项羽没有能够屈身接受自己的失败,并在关键时刻做出灵活的调整。
相反,他坚持己见,继续进行全力抵抗,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溃败。
这个反例揭示了项羽在处理失败和逆境时的固执和缺乏灵活性,以及他的个人傲慢和自私。
2. 抵抗秦军项羽在抵抗秦军时表现出了他能屈能伸的一面。
在起义初期,他能够迅速组织和领导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以积极的姿态和卓越的军事策略对抗强大的秦军。
尽管在战斗中遭受了一些挫折,但他及时调整了战略,选择了和平解决办法,最终取得了九江的胜利。
这个反例展示了项羽在面对困难时的灵活性和智慧,以及他对待胜利和失败的开放态度。
3. 天下大势在争夺天下大势的过程中,项羽显示出了他能屈能伸的一面。
他在与刘邦的争斗中,时而采取强硬的姿态,表现出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时而选择妥协和让步,以保持联盟的稳定和自己的地位。
这种屈伸的策略使得他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对天下的控制,并与刘邦保持平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项羽最终没有能够保持住这种均势,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被俘。
这个反例显示了项羽在权衡利益和权力之间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并提醒我们在处理复杂情况时要保持灵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项羽能屈能伸的反例的评估,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和决策。
这些反例揭示了他的优点和缺点,也向我们展示了处理失败、权力和复杂局势时需要具备的品质和决策能力。
在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我认为项羽的固执和傲慢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屈身接受失败和逆境,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妥协,以保持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勇而无谋。
项羽的第二个性格特点是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项羽的第三个性格特点就是孤性多疑项羽的第四个性格特点是残暴成性。
纵现项羽一生: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裂土封王,曾一度左右过历史的进程,最终却因他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酿就了他的人生悲剧。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却又是公正的,他在给前人以教训的同时,总是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面对项羽的人生悲剧,徒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是我们应有的积极态度;我们应该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反复锤炼自己的性格,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之舟,更好地驶向人生海洋的理想彼岸。
一代枭雄的覆灭,不可能只是一个方面出了问题,而是各个方面都不如竞争对手,逐日积累,使优势转为劣势,才导致了失败.
看史记的<鸿门宴>一文,可见项羽处理问题不够果断,不如范增那么当机立断,关键时候犯了妇人之仁的毛病,错过了最好的刺杀刘邦的机会.
可见他的失败与他的个性有很大关系,当然与宠妃也有一定关系,但不大。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其一:优柔寡断我们并不陌生,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为项羽献策,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在刘邦和项羽坐定后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坚定地答应了,但在刘邦到来之前,却听了项伯所言,杀刘邦的心思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刘邦到后,更加显得犹豫不决,这时又加上刘邦的手下樊哙的一席话,使项羽信以为真,白白放走了刘邦,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其二:有勇无谋在于刘邦的诸多较量中,项羽可谓是空有一身武力却没有头脑。
从鸿门宴中便可观之,轻易听信他人的话,却把叛变刘邦,给项羽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说与了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旁听他人,有勇无谋,白白断送了对自己一片忠心的曹无伤的性命。
其三:迷信心理项羽的迷信心理是项羽失败乃至断送性命的重要原因,项羽在霸王别姬后,逃至乌江,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本想逃走,却见乌江岸边由成群的蚂蚁围成了几个字“项王亡于此”,项羽看后,便认为这是天意,即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本有机会逃走的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那些围成字的蚂蚁,真的是天意吗其实,刘邦知道项羽的性格心理,便让人在乌江岸边用糖水写下那几个字,蚂蚁见到糖水后必然成群结队围上去,而项羽却认为是天意,这不太可笑了其四:死要面子项羽被困乌江后,一是认为战败乃天意,遂自刎,还有一点,那就是死要面子。
据《史记》记载:项羽面对乌江亭长,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与汉军决战,最终自刎身亡。
胡曾有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体现了项羽的死要面子,而又有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假如项羽不死要面子,退回江东发展,最终谁的天下还不一定呢。
其五:残暴不仁,虚荣心强残暴不仁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屠杀,剩下的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将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在打败秦国后,又杀死了秦国已投降的第三世皇帝子婴。
项 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失利》项羽,这位曾经的西楚霸王,在秦末的乱世中崛起,以其勇猛无畏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
然而,在垓下之战中,他却遭遇了致命的失败,最终走向了穷途末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失利呢?首先,战略决策的失误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未能制定出一个长远而全面的战略规划。
他过于注重个人的勇猛和战斗的胜利,而忽视了对全局的把控。
例如,在与刘邦的对峙中,他没有有效地巩固自己的后方,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根据地和后勤保障体系。
相比之下,刘邦则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战略举措,包括拉拢各方势力、巩固根据地、保障后勤供应等,从而为长期的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其次,项羽的性格缺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动。
项羽性格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他过于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性格导致他在关键时刻往往独断专行,错失了许多扭转局势的机会。
例如,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最终放虎归山,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再者,项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他不能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才能,也不能有效地团结各方人才。
许多有才能的人在项羽麾下得不到重用,纷纷转投刘邦。
而刘邦则善于用人,能够让手下的将领和谋士各尽其能,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比如韩信,原本在项羽帐下默默无闻,转投刘邦后却成为了一代名将。
此外,项羽在政治手腕上也显得相对稚嫩。
他在推翻秦朝后,未能妥善处理好与各路诸侯的关系,导致诸侯纷纷背叛他。
而刘邦则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拉拢和分化诸侯,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再者,垓下之战时,项羽的军队在兵力和士气上都处于劣势。
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项羽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而刘邦则集结了优势兵力,对项羽形成了包围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的军队很难抵御刘邦的进攻。
最后,刘邦的战术运用也非常巧妙。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
项羽为什么会输给刘邦?自古以来对于项羽的失败,总是众说纷纭,对于原因的分析也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失败或者成功,都不是一种力量一件事情的影响造成的,都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从战略角度分析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看看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项羽的战败。
01,项羽灭秦后实行的分封,存在着很大失误和弊端,为之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基本上奠定了秦的灭亡已经自己在各诸侯之中的一个领导地位,天下归项羽来划分,于是项羽开始分封天下。
封谁,怎么封,关系到西楚政权的稳定和整个天下局势的稳定,所以整个的原则,一定要做到利益的平衡,人心的顺服。
但项羽在封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显得比较随意,充满了失误。
项羽把刘邦封在巴蜀之地,这是对的,说明他心里也在提防刘邦,但碍于“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面子,已经项羽那个傻叔叔的从中“斡旋”,项羽又给刘邦增加了汉中一块封地,就是这汉中之封,成为刘邦之后再进关中的跳板,埋下了无穷的后患。
把谁封在秦地,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项羽选择了谁呢?他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以秦治秦”,也就是让三个秦的降将来治理关中之秦地,即章邯、司马欣和董翳。
章邯乃秦之名将,后投降项羽,章邯战败之后,项羽担心秦军20万降卒人心有变不好控制,于是就将其坑之,秦地百姓便把怨恨项羽的情绪,全都转移到了章邯的身上,因为秦人认为,你章邯带领20万秦人子弟投降,结果你一人活了下来,还被封王,其他兵卒皆被坑杀,他们心里肯定接受不了,非常怨恨和反感章邯。
将此人封在这里,秦人心不服。
至于司马欣,则是一个无能之辈,只因为曾有恩于项羽的叔叔项梁,所以项羽亦对他好感爆棚,但是我们说好感归好感,你可以赏赐他,但不能把这么重要的秦之封地给他呀,但是项羽就这么做了。
至于另一人董翳,也是普通之人,不该封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这三位皆为秦将,秦的兵卒都没了,就剩下这三个人都封了王,在这里享受人生,秦地百姓的心里怎么想也就可想而知了。
项羽鸿门宴失败的原因作文
项羽鸿门宴失败的原因作文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在推翻秦朝后,他与刘邦争夺天下。
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想除掉刘邦,却因为几个重要原因而失败。
项羽的谋划过于草率。
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仓促间就决定在宴会上行刺刘邦。
这种匆忙的决策缺乏周密的考虑,很容易出现漏洞。
项羽对刘邦的实力估计不足。
刘邦虽然军力不及项羽,但他足够机警,在宴会现场发现了异常情况,及时撤离,躲过了一劫。
项羽没能正确评估对手的能力,这是他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再者,项羽的谋士们也存在问题。
他们对计划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力,以至于刘邦事先就获知了风声。
优秀的谋士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项羽的谋士们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失利。
项羽的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他骄横跋扈、狷介自私,这使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缺乏灵活性和圆滑性,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和猜忌。
如果项羽能够谦逊有礼、宽厚仁慈,或许就能避免与刘邦的彻底决裂。
草率的谋划、对手实力估计不足、谋士保密不力,加上项羽自身的性格缺陷,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鸿门宴的失败。
这次失利为两人的决战埋下了祸根,也为项羽日后的覆灭奠定了基础。
项羽失败作文
项羽失败作文
作为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项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然而,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项羽缺乏远见卓识。
他只顾眼前的利益,却没有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他急于夺取天下,不顾手下将士的疲惫,导致军心渐渐动摇。
相比之下,刘邦更加谨慎周密,赢得了很多将士的拥戴和支持。
项羽骄横跋扈,缺乏谦逊和宽容之心。
他对手下将士颐指气使,不尊重他人,这严重伤害了军心。
而刘邦则能虚怀若谷,用人之长,赢得了人心。
项羽固步自封,思想保守。
他坚持传统作战方式,不肯创新。
而刘邦思维活跃,勇于革新,制定出许多精妙的战略战术,赢得了不少胜利。
项羽在绝境中犯了严重的决策失误。
在垓下战败后,他本可借助援军,继续抗争。
但他却一意孤行,最终自杀于乌江,成为一代悲剧英雄。
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由于缺乏远见卓识、骄横跋扈、思维保守等缺陷,加之临危不知变通,最终导致失败。
他的失败给后人很好的启示:一个英雄想要成功,不光需要武力,更需要智慧和胸怀。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政治智慧和策略选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
政治智慧和策略选择。
他善于联合各方势力,与其他亲汉势力合作,形成了强大的反楚联盟。
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势,使得自己所掌握的地盘与人心逐渐扩大,势力逐步增强。
2.内政改革和民生政策:刘邦在战争胜利后,注重内政改革
和民生政策,使得他的统治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他实行了减免税赋、赦免罪犯、解散土地富集的官僚机构等举措,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赢得了民众的拥护。
3.军事指挥和战术灵活性:刘邦在战争中表现出了优秀的军
事指挥和战术灵活性。
他采取了多种作战策略,如决策埋伏、分兵迂回、骚扰敌军后方等,有效削弱了项羽军队的实力。
4.军队士气和民众支持:刘邦的军队士气高涨,战斗力强,
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他的军队拥有较为稳定的补给线和后勤保障,能够长期维持战斗力。
5.项羽自身的失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也犯了一些失误。
他
将大批军队派去攻打魏国,耽误了最佳时机来阻止刘邦的势力扩张。
此外,他在对待亲信和重要将领时表现得过于独断独行,导致了内部不和和士气下降。
综上所述,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刘邦的政治智慧和策略选择、内政改革和民生政策、军事指挥和战术灵活性,以及军队士气和民众支持等因素,同时也包括项羽自身的失误。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其一:优柔寡断我们并不陌生,在鸿门宴中,亚父范增为项羽献策,摆了一场鸿门宴,目的在刘邦和项羽坐定后乘机杀了刘邦,项羽坚定地答应了,但在刘邦到来之前,却听了项伯所言,杀刘邦的心思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刘邦到后,更加显得犹豫不决,这时又加上刘邦的手下樊哙的一席话,使项羽信以为真,白白放走了刘邦,失去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
其二:有勇无谋在于刘邦的诸多较量中,项羽可谓是空有一身武力却没有头脑。
从鸿门宴中便可观之,轻易听信他人的话,却把叛变刘邦,给项羽通风报信的曹无伤说与了刘邦:“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这充分体现了项羽旁听他人,有勇无谋,白白断送了对自己一片忠心的曹无伤的性命。
其三:迷信心理项羽的迷信心理是项羽失败乃至断送性命的重要原因,项羽在霸王别姬后,逃至乌江,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本想逃走,却见乌江岸边由成群的蚂蚁围成了几个字“项王亡于此”,项羽看后,便认为这是天意,即发出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随后本有机会逃走的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而那些围成字的蚂蚁,真的是天意吗?其实,刘邦知道项羽的性格心理,便让人在乌江岸边用糖水写下那几个字,蚂蚁见到糖水后必然成群结队围上去,而项羽却认为是天意,这不太可笑了?其四:死要面子项羽被困乌江后,一是认为战败乃天意,遂自刎,还有一点,那就是死要面子。
据《史记》记载:项羽面对乌江亭长,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与汉军决战,最终自刎身亡。
胡曾有诗曰;“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体现了项羽的死要面子,而又有杜牧诗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假如项羽不死要面子,退回江东发展,最终谁的天下还不一定呢。
其五:残暴不仁,虚荣心强残暴不仁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一点,早年久攻襄城不下,进城后,项羽就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加屠杀,剩下的被活埋,进军咸阳时,项羽下令将20万投降的秦军全部坑杀,在打败秦国后,又杀死了秦国已投降的第三世皇帝子婴。
项 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 邦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楚汉相争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
而垓下之战,作为这场纷争的决定性战役,项羽的失败令人扼腕叹息,也引发了后世无数的思考与探讨。
那么,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败给刘邦呢?从性格方面来看,项羽性格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他出身贵族,自小英勇善战,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这使得他在早期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从而也养成了他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性格。
他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例如范增多次给他出谋划策,他却常常置若罔闻,甚至还怀疑范增的忠心,最终导致范增离他而去。
这种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他在决策时往往独断专行,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相比之下,刘邦则性格豁达,善于纳谏。
他出身平民,深知民间疾苦,懂得用人之道。
他能够虚心听取张良、萧何、韩信等谋士和将领的建议,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在鸿门宴上,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项羽卑躬屈膝,得以全身而退。
在用人方面,项羽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他不能知人善任,赏罚不明。
对于有功之臣,他不能给予应有的赏赐,导致许多将领对他心生不满。
而刘邦则善于笼络人心,论功行赏。
他不仅对萧何、张良、韩信等开国功臣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和崇高的地位,还对普通士兵也关爱有加。
这使得刘邦的阵营中人才济济,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命。
战略眼光的差异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项羽在推翻秦朝后,没有制定出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
他只是一味地凭借武力征战,却没有考虑到如何巩固政权,如何治理天下。
他分封诸侯的做法,导致了诸侯之间的纷争不断,天下局势动荡不安。
而刘邦则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在进入关中后,他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政,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在与项羽的争斗中,他采取了迂回、分化、联合等策略,逐步削弱项羽的势力。
此外,项羽在政治手段上也显得较为稚嫩。
他不善于运用政治手段来团结各方势力,也不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项羽霸业未成的英雄之痛
项羽霸业未成的英雄之痛项羽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将领,他以勇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然而,尽管他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最终项羽的霸业未能成功,他的一生充满了遗憾和痛苦。
这篇文章将探讨项羽霸业未成功所带来的英雄之痛。
一、韩信的背叛项羽与刘邦共同发动了著名的楚汉战争。
然而,在此期间,项羽的亲密战友韩信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投靠了刘邦。
韩信的背叛使得项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支持者和亲密朋友,这对他的霸业计划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巨鹿之战的失利巨鹿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的军队展开了对峙。
然而,尽管项羽的军事才能超群,他却未能取得胜利,反而被刘邦军队打败。
这次失利对于项羽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不仅使他丧失了进攻首都咸阳的良机,还让他感到自己的霸业之路岌岌可危。
三、赤壁之战的失败赤壁之战是楚汉战争中的另一场重要战役,项羽希望借此消灭刘备的军队,然而结果却是失败。
项羽在战争中犯下了一系列严重的战略错误,使得他的军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这次战败让项羽领悟到,他的霸业即将结束,而不是继续壮大。
四、巨鹿之约的失败项羽在巨鹿之战失败后,曾与刘邦在巨鹿会面,并达成了巨鹿之约。
然而,刘邦并未遵守承诺,对项羽进行了背叛。
这次巨鹿之约的失败使项羽的处境雪上加霜,他感受到了背叛者的无情,也意识到自己的霸业之路已经几乎无望,这种痛苦和失望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五、自刎与项羽的结局最终,由于战局越来越不利,项羽在垓下自刎。
他不愿成为俘虏,也不愿面对失败的现实。
项羽自刎的举动不仅象征着他作为一位英雄的刚烈,也表达了他对未能实现霸业的沉痛痛苦。
他选择了用死亡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从而摆脱了失败的痛苦。
总结: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将领,他的勇猛善战和领导能力无可否认。
然而,他的霸业未能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遗憾。
韩信的背叛、巨鹿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失败,以及巨鹿之约的破裂,都让项羽深陷绝望和失望之中。
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有什么
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有什么古人对项羽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不过为什么项羽最后失败了,他给我们留下什么启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项羽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1、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出现了那么多失误呢?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
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
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
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
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他资助了陈馀叛楚;2.他煽动了彭越叛楚;3.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
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
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
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
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
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
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
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
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
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失败的原因9014104007 刘苗当项羽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豪迈。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而死......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我认为不是的,其失败原因要从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
一、政治头脑不成熟,历史觉悟不够高项羽仍然依循分封的政治制度,而自战国时期,经秦统一中国,建立在郡县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制已渐渐上升为主流意识,被草莽英雄和民众所广泛接受,特别是得到了包括法家和儒家的那些游士的认同和倡导。
按孙中山的话来说,郡县制在楚汉相争时期乃是“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中国由分封制转向郡县制是在中国人秉持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元价值前提下,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及由此而来的组织管理手段的增进而必然带来的结果。
项羽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仍因循旧制,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并且在他主持的分封制下,他的功绩也并没有强大到给予这个政治结构以强有力的支撑,在项羽主持下的分封政治结构非常的脆弱。
所以,在秦灭亡之后,项羽仍然抱有残留的非主流的政治理念,仍然以周的分封制为蓝本来构建中国的政治版图,这与当时主流的政治意识是相当背离的,其历史觉悟不高。
如果说分封制是为稳定情形下不得不行的政策,那项羽在封诸侯王的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上的不成熟。
例如对刘邦的分封,他把刘邦分到了巴蜀之地做汉王是没有错的,但是,他后来追加给刘邦汉中的一块地,则是个很大的失误。
刘邦领土的扩张就意味着人口、兵源、粮草的增加,这无疑是在壮大汉军的力量,给敌人力量其实也相当于在削弱自己。
其二,对田荣、彭越的失封,留下后患的导火索。
田荣是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第一个起来造反的人,而且他不仅自己造反,还煽动巴蜀的刘邦,赵地的陈余一起起来造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彭越就更不用说,在后来的荥阳会战,彭越领兵多次切断项羽的粮草线,给他在作战上带来十分大的麻烦,导致他作战的诸多不顺。
二、军事策略上的失误,导致被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东城快战等无不体现了项羽优秀的作战能力和军事才能。
但是,项羽的军事才能,只能叫做个人的军事才能,他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能力是很弱的,项羽的眼光只停留在当下,只想着面前的这一场战役如何打赢,所以,他在彭城之战后的战役越打越被动。
进入楚汉争霸时期后,项羽的战略水平就一次又一次的成为他的后腿,经常被动作战,疲于奔命。
被彭越,英布牵着鼻子走。
攻坚能力也很差,刘邦死守,项羽无可奈何到要煮刘邦父亲的水平。
再如在荥阳会战中,刘邦的手下韩信,从巴蜀开始先后灭了魏、赵、代、齐。
开辟了大片的北方战场,让汉军的领土不断扩张,军事力量不断壮大。
特别是齐国的灭亡,对楚军的大本营彭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以项羽的军事才能却没有考虑到北方战场的巨大利益,而叫汉军抢占先机,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没有建立巩固的后方,使自己处于被动位置。
从另一方面看,政治、军事上的策略往往在极短时间就能呈现出巨大的威力,如果项羽入关以后就集中力量以军事手段解决刘邦集团,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立斩刘邦,那么,结果或许就会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项羽在军事战略的眼光是很短浅的,他从全局的角度掌控战机的能力较弱,相较于他优秀的作战能力,尤为显得失色。
项羽是个优秀的将军,但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
三、好杀残暴,自大虚荣项羽本性中存在着“好杀”因子,《项羽本纪》中的有几个片段: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入关后。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项羽进咸阳,一焚烧宫殿、二杀人、三抢夺财宝和妇女,没一件是好事情,项羽的残暴可见一斑,令"秦人大失望"。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掳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为残灭”,在其残忍暴虐的行径下,失了人心。
其二,在项羽打算引军东归的时候,韩生劝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但是项羽性格固执,骄傲自大,根本进不进韩生的建议,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没想到“沐猴而冠”的话传到了项羽耳朵里。
项羽非常生气,立刻把韩生抓起来,倒霉的韩生就这样被烹杀了。
由以上便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上的缺陷,不听谏言,自大虚荣。
四、妇人之仁,易受情感左右项羽的匹夫之勇是很好理解的,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又很有些妇人之仁,亚父所说的“君王为人不忍”也是这种妇人之仁,韩信评价项羽“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也是他的仁爱。
虽然项羽没有好好读过几天圣贤书,但毕竟出身贵族,耳濡目染的会沾上些“仁义”的思想。
而且他的仁义表现得很不合适,在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因此失利的。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项羽霸业由盛转衰的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画完全给破坏,留下无限悔恨。
我觉得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高傲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
项羽刚刚歼灭和受降了秦军主力,军功和威望如日中天。
此时的项羽,可谓目空一切,在他的眼中,天下已经在自己手中,已经臣服归顺的刘邦哪里可能是争夺天下的对手,更不值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他。
同时,此时的项羽只有27岁,他是天生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也是一位受感情左右的人。
听了刘邦低声下气的辩解,同是楚军将士,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之情又左右了他的心胸,使他不能根据政治利益的需要采取非常的行动。
这也很好的说明了项羽是一个易受感情左右的一个人,他不杀刘邦侧面体现了“妇人之仁”,对敌人过于仁慈,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给刘邦东山再起创造了机会。
五、刚愎自用,失察失人项羽的性格缺陷上还表现在嫉贤妒能,不能惟才任用。
猜忌心很重,尤其是对他的谋臣们.他自己相当清楚,谋略是他较弱的一面,但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容许自己承认这个弱点的存在,於是他打从心理否认谋臣的重要,更甚者,他用自身的权力抑制谋臣的发展。
因此,在项羽眼中有功勋的人就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勇将们;至于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幕僚们,他则完全不屑一顾。
陈平曾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这是在说项羽在用人方面,只能信任两类人,一是项氏的宗族,而是妻子的兄弟。
项羽对其叔父项伯可谓是深信不疑,然项伯虽为项羽叔父,但其利用项羽叔父之名总共做过四件对不起项羽的事情,鸿门宴前鸿门宴前后,如果不是项伯,刘邦之命休矣。
夜见张良、泄露军情;剑护刘邦,使项庄不得杀之;为刘邦求封汉中,关中左有殽、函的险要,右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地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
这些都为刘邦集团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第四件就是救刘邦的父亲与妻儿。
较之对项伯的深信不疑,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
韩信及陈平就是看透了项羽的为人后,知道自己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只得另外寻找可以赏识他们的伯乐。
就连身边最重要的军师范增,也因为受到项羽的怀疑而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之理由离去。
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
反观,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宁愿斗智而不斗力。
这正是刘邦能够从风起云涌、诡谲多变的时代里脱颖而出的原因。
六、矛盾性格、多元因素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做诗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自刎于吴江,彻底宣告项羽的失败。
作为一名杰出的英雄人物,项羽之死着实可悲可叹。
自古以来,项羽之死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首先,我认为项羽“逆情”不高,有“宿命”思想。
项羽“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项羽高超的军事才能为他赢得一场场战役,战事上多为顺况,少有败战。
但在最关键的“垓下之战”中,项羽败北,英雄末路之时他虽心有不甘但已无斗志。
项羽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他认识到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在这个时代环境里走到这一步他已经无法挽回了,认为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在这种悲观的宿命论下,强烈的耻辱感让他做出了自刎的选择。
其二,项羽很重情义,在乌江边上谢绝乌江亭长的好意,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生死得失,而是想到对不起江东父老,不愿怀抱愧疚之情在江东称王,他有很强的愧疚心。
我认为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潜意识里不愿再卷土重来再起战事,他还是个“有德”之人,他不愿成为一个不齿小人,不愿天下百姓再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
归结以上种种原因,项羽做出了自刎于乌江的选择,也体现出项羽光明磊落、性格直率。
综上所述,项羽的失败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矛盾性格与多元因素导致了其失败,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历史就是这样有情而又无情,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项羽最终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终于走向历史的末路。
项羽失败,令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为之叹息,这段慷慨悲歌的历史,留给后人无限的唏嘘与感叹,他狂飙英雄的形象依旧生动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