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2024《生活中的比》说课稿范文

2024《生活中的比》说课稿范文

2024《生活中的比》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比》,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生活中的比》是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与比例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和应用;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使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学法。

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来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问题,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一包糖和一个苹果的比是多少,引起学生对比和比例的思考。

2、概念讲解: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和含义。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如购买商品、制作食物等,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方法,并进行反思和讨论,加深对比和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比例的表示方法实例分析练习与应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培智生活数学比多少表格式教案

培智生活数学比多少表格式教案

培智生活数学比多少表格式教案一、概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教案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颖的、注重实践和观察的教学设计方式——培智生活数学比多少表格式教案。

二、教案概述1. 教案名称:培智生活数学比多少表格式教案2. 教学对象:小学生3. 教学内容:生活数学中的比较大小问题4. 设计理念: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数值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三、教案具体内容1. 教学目标(1)能够灵活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等比较大小的概念。

(2)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比较不同物品的大小、重量等。

2. 教学步骤(1)导入篇: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物品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比较大小问题的兴趣。

(2)示范引导:老师通过比较实物或图片的大小、重量等,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比较方式。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通过老师提供的生活场景,练习比较大小的能力。

(4)课堂展示:每组学生展示他们的比较成果,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

(5)概念梳理:总结比较大小的规则和方法,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 教学手段(1)实物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大小的差异。

(2)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可以扩大学生的观察范围,丰富学生的认知。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课堂展示:通过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1. 课堂表现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课堂展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等。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3. 生活应用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2. 教学改进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2.帮助学生梳理比例知识体系,明确比例的定义、性质、应用等。
3.强调比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生活中的比例问题。
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案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互评,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合作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敏感度。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掌握比例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华侨城小学 王旭东《生活中的比》 教学案例

华侨城小学 王旭东《生活中的比》 教学案例

图片“像不像”的奥秘思考问题:1.如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2.怎样让学生理解比的数学意义,读写方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3.如何让学生理解比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背景介绍:《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重要思想。

本节课结合“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师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有挑战性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描述:[片断一]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想不想看一看?(生:想)瞧,是谁?(课件出示照片)生:淘气。

师:老师用电脑对这张图片作了一些变化和技术处理(课件出示另外四张图片)。

观察上面的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哪几张与图A不像?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图C和图E与图A不像。

师:就是说图C和图E中的淘气变形了,图C中的淘气变得怎样了?(生:矮胖)图D中的淘气变得怎样了?(生:细长)师:图片像与不像的奥秘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师:大家看,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像与不像可能与长方形图片的什么有关呢?谁来大胆猜测一下?生:可能与图片的长和宽有关。

师:同意吗?(同意)教学反思:通过创设“观察图片”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教案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教案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理解比的意义和应用场景。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喜爱,提高他们对于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模型等。

2.教学材料:小学数学教材、生活中的图片和实物。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例如:“同学们平时会遇到用到比的问题吗?比如我们每天早上上学要走多长时间,或者我们花多少钱买零食等。

这些都是用到比的概念的问题,比起来,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多生活中的例子呢?”通过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对于比的兴趣。

2.概念讲解(1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例如用水果来介绍比的概念:“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有两个苹果,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两倍,你觉得它们的比是多少呢?对,是2:1、”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比的大小关系。

然后,教师可以用黑板或者白板上画出比的形式和符号,例如“2:1”,解释比的意义和含义:“比是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由两个数之间的比率来表示。

比的第一个数叫做前项,表示被比较的数,第二个数叫做后项,表示比较的数。

前项比后项大,就用冒号“:”表示,比如2:1;前项比后项小,就用大于号“>”表示,比如2>1;前项比后项等,就用等号“=”表示,比如2=2、”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的意义和应用,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超市里面的商品一般都会有标价,我们通过比较价格,可以知道哪个商品比较便宜,哪个比较贵。

你们有没有用过比较价格来购买商品的经历呢?”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应用场景。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标题:《生活中的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态度。

-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会求比值。

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饮料瓶、纸张等),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大小不一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张照片的比例合适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比例”这个概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 新知探究1.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饮料瓶,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容量,引出“比”的概念。

2. 教师讲解比的构成要素,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3.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会求比值的方法。

4. 教师演示如何用比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时间分配、速度等。

(三) 实践应用1. 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寻找生活中的比,并进行分享。

(四)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找一些关于比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比一比》教学案例

《比一比》教学案例

比一比教学案例引言《比一比》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个以《比一比》为主题的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比较来锻炼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目标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培训,学生将能够: - 能够发现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 - 能够通过比较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 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比一比》的概念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比一比》的概念和目的。

解释比较的重要性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使用一些简单明了的例子,如比较两种水果的味道、形状和颜色等。

第二步:选择比较的对象在本教学案例中,我们选择比较不同动物的特点。

可以选择几种不同的动物,如猫、狗和鸟,然后要求学生列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外貌、习性、食物选择等方面。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种动物进行比较。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可以提供比较的指导问题,如: - 这两种动物的外貌有什么不同? - 这两种动物的大小、颜色是否相似? - 它们的习性有什么不同? - 它们的食物选择有什么区别?第四步:展示比较结果和讨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比较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更多的共同点和差异。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比较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步:总结和归纳在比较和讨论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所学。

可以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比较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点和差异? - 通过比较,你学到了什么? - 比较有助于解决什么问题?第六步:拓展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

比如,要求学生选择其他两种动物进行比较,或者比较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种类。

并要求学生用文字形式整理出他们的观察结果。

结论通过这个以《比一比》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来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录与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实录与反思

联系生活实际突显本质属性——《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让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促思,引入“比”(一)感知同类量的比1、话题一:为什么有的照片更像?(1)提出问题。

师:最近,江门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每一位江门人,大家都“给力创文”。

我的儿子丁东也被蓬江幼儿园评为“文明之星”,需要上交照片,请看(课件先出示照片A),幼儿园根据需要将丁东的照片进行了放大或者缩小(再出示照片B、C、D、E)。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哪几张和图片A 比较像?生:图片B 、图片D 和图片A 比较像。

师:为什么图片B 、D 和图片A 比较像,而图片C 、E 和图片A 不像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奥妙?谁来说一说。

生1:图片B 是把图片A 缩小了,而图片D 是把图片A 放大了。

生2:这些图片都是长方形,长和宽可能同时按照一定的倍数关系扩大或缩小了。

(2)小组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是用眼睛观察直接判断出这些图形的像与不像,为了准确地判断它们为什么那么“像”,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方格纸上进行研究。

现在请你数一数、算一算、议一议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寻找规律。

(3)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A 、B 、D 三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32,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小结:原来图形要按一定的倍数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样才不会变形。

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1《生活中的比》(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导入引出生活中的比,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参加了长跑比赛,小明用的时间是小红的2倍,那么小明和小红的用时之比是多少呢?” 通过这个问题导出本节课主题。

新知•定义:比的大小关系就是两个数用冒号连接,左右顺序不能变。

如:2:5表示2比5小,5:2表示5比2大。

•等比例:两个比相等,则这两个比是等比例的。

如:4:8和6:12是等比例的。

•利用比解决问题: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生之间的身高比较、书本的价格比较、家庭中用电量和用水量的比较等。

教学流程•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周围生活中的比例关系,并引出比的定义和举例。

•通过图表、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比例大小关系的数学意义。

•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如课本上的图表,明星之间的比较,举例体育比赛、记录学生成绩等,进行比的大小关系的口算。

•给学生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比练习题目练习,如:口算、填空、判断等,让他们能够熟练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常见的题目类型包括:1.比的大小问题:根据所给的两个数字计算比的大小,或者结合实际情景进行推断。

2.比例的应用问题:根据所给的比例,求出另一个值,或者根据所求的值,推出比例,适用于计算实际问题。

拓展练习由于比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知识点,所以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实际问题使用比的知识来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期刊杂志、多关注新闻等途径来积累比的应用案例,依托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生活中到处可见比的关系,学习比的概念和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比,能够判断、比较各种比的大小,也会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策略——《生活中的比》案例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策略——《生活中的比》案例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策略——《生活中的比》案例一、案例研究背景概念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它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以及语言的严密性等特点。

作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是枯燥、乏味的,掌握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不够完整。

然而,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关键。

因此,我们要认真抓好概念教学。

如何上好概念课是我们数学老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课例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过程,试图通过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比的概念”。

二、教学实践的展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比的意义”这节课是教育部审定201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

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类量相比所表示的意义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沟通比和除法的关系设计理念:1、关注内容呈现上的生活化;2、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课例《生活中的比》__高家新

课例《生活中的比》__高家新

附件荷塘镇2010年参评教学案例(论文)年级:六年级学科:数学学校:荷塘镇联育小学作者:高家新案例(论文)题目:生活中的比联系电话: 0750-3704419《生活中的比》教学课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

本课的教学设计“图形放大缩小”是同类量的比较,“速度与水果价格”是不同类量的比较,这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这是学习比的一些基础,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解决简单的比例问题。

2.能够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理解、差比与同比的区分。

2.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教学素材:与生活相关的图片。

3.教学环境:课堂。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比相关的有趣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基本概念(10分钟)1.教师使用黑板和粉笔等教具,讲解比的基本概念,例如“比”的定义、以及比的表示方式等。

2.讲解差比和同比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应用。

三、列举相关实例(15分钟)1.举例解释比的应用场景:比如铅笔、鞋子等大小之间的比较。

2.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比的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感知比的实际应用。

四、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15分钟)1.提问:根据老师列出的各种配料,怎么才能得到一杯正宗的奶昔呢?学生需要思考并找到实现方法。

2.转化概念:通过实践,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在实际问题中比的应用方法,包括比的意义、保持比的比值,并学会使用行程表等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五、课堂练习(15分钟)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将比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练习任务交由学生完成,辅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课堂笔记,并布置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比的概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运算能力。

教学下结论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并学会将比例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比的应用与实际意义,运用所学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让学习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生活中的比(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数的大小关系。

3.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2.能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难点1.运用比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向学生出示一组图片,例如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思考一下用什么形式来表示这两个橘子的大小关系可能更加准确。

在学生的帮助下,引出比的概念。

2. 讲解比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定义比: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相比所得的商数,用冒号“:”表示。

例如,两只狗的体重比为5:3,表示第一只狗重5千克,第二只狗重3千克。

2.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比,例如某天气温为15℃,而昨天气温为10℃,那么今天气温比昨天高多少?可以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用算式来表示。

3.给学生发一些水果,让学生分组比较各组内水果的重量比,然后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3. 学生练习1.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不要求完成全部,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抽查。

2.在生活中找一些例子,让学生用“比”的形式来表示。

4. 教学总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出比的概念,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练习。

学生参与积极,能够基本理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但在具体问题上运用还有一定的难度。

下一步需要加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训练,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

比的应用教学案例比的应用教学案例引言“比”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它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和工具。

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应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对“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水果比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水果,如苹果、橙子、梨子和香蕉,并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人。

例如,假设有4个人,比例要求是1:2:3:4。

学生需要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水果,然后进行分配。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理解“比”的概念和用法,同时培养他们的分配和计算能力。

案例二:食谱比较在烹饪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不同的食谱,并要求他们对比每种食谱所用材料的比例。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每种食谱中材料的比例,然后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食谱所使用的材料比例不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和比较能力。

案例三:绘制比例图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图片,要求他们根据图片中的物体比例进行绘制。

例如,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大象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中大象与其他物体的比例,在纸上绘制出一张符合比例的大象图片。

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比例的理解。

案例四:购物比价在经济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商品的价格表,并要求他们根据价格比较来选择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

例如,学生在购买水果时,要通过比较不同商店的价格来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水果。

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通过比较价格来做出最佳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计算能力。

案例五:比例的扩大和缩小在几何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图形,并要求他们根据比例关系来对图形进行扩大或缩小。

例如,给学生一个正方形,要求他们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计算出扩大或缩小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生活中的比引言概述:生活中的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比较方式,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和优劣,我们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和选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一、比价购物1.1 价格比较:在购物时,我们常常会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以便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1.2 品质比较:除了价格,我们还会比较商品的品质,以确保购买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高品质商品。

1.3 服务比较:在选择购物场所时,我们也会比较不同商家的服务质量,以便享受到更好的购物体验。

二、时间管理2.1 优先级比较:在安排工作和生活时,我们需要比较不同任务的优先级,以便更好地安排时间和资源。

2.2 时间分配比较:我们还需要比较不同活动所需的时间,以便更好地分配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日程。

2.3 效率比较:在完成任务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方法或工具的效率,以便选择最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

三、健康生活3.1 饮食比较:在选择食物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热量含量,以便选择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3.2 运动比较:在选择运动方式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运动项目的消耗热量和身体效果,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3.3 心理比较:在处理压力和情绪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应对方法和心理调节方式,以便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人际关系4.1 交往比较:在选择朋友和伴侣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以便选择与自己相合的人。

4.2 沟通比较:在沟通交流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以便提高沟通效果和人际关系质量。

4.3 互助比较:在需要帮助或提供帮助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人的能力和意愿,以便选择合适的互助对象。

五、学习成长5.1 学科比较: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实用性,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

5.2 学习方法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以便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5.3 成长比较:在自我评价和发展规划时,我们可以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成长和进步,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数学教案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数学教案
标题:生活中的数学比——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比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发现并理解生活中比例的应用。

3. 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比例的基本概念
2. 生活中比例的应用实例
3. 如何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件物品的大小或重量来引入比例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比较两个苹果的大小,然后引出"比例"这个概念。

2. 新知讲解:教师可以详细解释比例的定义,以及如何计算比例。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比例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

3. 实践操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比例。

例如,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教室的比例。

4. 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比例来解决。

例如,如果一家餐馆的菜单上写着一份披萨的价格是10元,那么两份披萨的价格是多少?学生需要利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比例的概念。

2. 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比例的作业,以此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比例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47~50“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会正确读比,会求出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当过裁判没有?生:当过。

师:谁来说一说当裁判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生1:记清比分。

生2:注意看参赛的选手犯规没。

师:记清比分,注意看参赛的选手犯规没,是为了什么?生:公正。

师:公平公正。

[简析:简短的谈话,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尽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丽城小学当一当小裁判。

丽城小学五年级选出4名同学参加羽毛球赛。

各赛8场,每人获胜的场数如下表。

出示:小强、小兵、小军、小林6场、4场、5场、3场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题?(生读)师:谁来根据这些信息,排出他们比赛的名次。

生:第一名是小强,第二名是小军,第三名是小兵,第四名是小林。

师:同学们当裁判很合格,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这么快排出他们的名次的?生:比获胜的场数。

师:为什么我们可以直接比较获胜的场数?生:因为他们比赛的总场数相同。

师:当比赛总场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只比较获胜的场数就可以了。

师: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示:小林和小强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练习打羽毛球,下面是他们最近四次练习的结果:第一次(共5场)第二次(共7场)第三次(共8场)第四次(共5场)小强小林赢3场赢2场赢4场赢3场赢4场赢4场赢2场赢3场师:你能不能从中选取有用的信息,判断一下,小强第次练习成绩最好,第次练习成绩最差;小林第次练习成绩最好,第次练习成绩最差?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也可以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动手算,教师巡视。

)师:想好以后,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的结果和判断方法。

(学生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组的判断结果?生:小强第一次成绩最好,第四次成绩最差;小林第四次成绩最好,第一次成绩最差。

“生活中的比”教学

“生活中的比”教学

生活中的比教学比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生活中的比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生活中的比教学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教学案例。

一、生活中的比教学的重要性1. 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的比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比如,在教授数学中的比例问题时,可以用购物打折、烹饪配方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行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参与。

2. 提高思维能力生活中的比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比较是一种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过程,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思辨和比较,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生活中的比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比如,在教授物理中的力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比较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骑自行车时需要向前蹬脚等。

二、生活中的比教学的实践方法1. 选取合适的比较对象在生活中的比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比较对象非常重要。

比较对象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能够与学习内容相匹配,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选择与学习内容相关而生活经验丰富的比较对象,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兴趣。

2. 设计具体的比较活动在比教学中,设计具体的比较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应用知识。

比较活动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实地考察、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比较,并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归纳比较它们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点。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

北师大版生活中的比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 会求简单的比例尺,能进行单位换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 会求简单的比例尺,能进行单位换算。

难点:1. 比的应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比例尺的求解和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教师: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及相关素材3. 练习题及答案学生:1. 笔记本2. 学习用品(如直尺、圆规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身高1.5米,小华身高1.2米,他们的身高比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教学比的意义:讲解比的意义,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比的应用。

3. 求比值的方法:讲解求比值的方法,如“已知甲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小时,求甲乙两车的速度比。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比的理解和求比值的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2. 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比例尺和单位换算做准备。

六、教学内容: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1. 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2.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3. 比例尺的应用:根据比例尺求解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实例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如“一张地图上,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5厘米,实际距离是1200千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讲解比例尺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用PPT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比例尺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比》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教材第48----50页的内容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初步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4.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重点难点: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4、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教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们熟悉的好朋友,大家看看是谁呀?(出示淘气的照片)师:最近他让他的好朋友笑笑帮他制作了四张照片,可是淘气看了后却说有两张照片和他不像。

到底是什么样的照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出示四张照片)出示淘气的相片。

师:大家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学生观察后说。

师:大家和他的意见一样吗?这仅仅是我们观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候并不能说明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种像与不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先出示图片,再让学生观察着几张照片像不像,通过讨论,然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师:首先观察几张照片都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几张照片放到方格之中研究。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格子的长度看作1厘米的话,那么长方形A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教师板书。

师: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把其他的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表示出来。

接下来那么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制作了一张表格。

学生观察这张表格表格中都有哪些须要解决的问题呢?以图A为例。

师:A的长是宽的几倍?方法是长除以宽,那么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方法是宽除以长。

分组完成其他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汇报。

师:那么,你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生:长是宽的1.5倍。

生:宽是长的2分之3。

师:这些算式都有哪些特点呢?生:都是除法算式师:都是除法算式。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用出发来解决的,请看下面:(教师展示课本中第49页的图片)2、求速度。

师: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很多,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师:要比较谁快必须求什么?(速度)怎样求?(速度=路程÷时间)那你能分别口算出马拉松选手和骑车人的速度吗?(根据汇报出示课件)师:通过计算我们比较出谁的速度快了吗?(生汇报)强调:路程÷时间=速度3、求单价师:我们购物时要货比三家,谁家便宜去谁家,我们看A、B、C三个摊位上的苹果,要比较谁家便宜只比给我们的总价行吗?比什么?(单价)怎么求?(总价÷数量=单价)你能分别口算A、B、C三个摊位上苹果单价吗?(根据汇报出示课件)师:通过刚才我们计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速度和单价的认识吗?(生汇报)我们比较出了马拉松选手的速度与骑车人的速度谁快谁慢以及苹果的单价是都是用除法解决的。

师过渡:我们生活中表示两个数的相除还有一种新的表示形式,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的比。

板书课题。

师:生活中的比中的重点词语是“比”,学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什么是比?比的知识都有哪些呢?(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讨论,分小组计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再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情境,目的让在此基础上感受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比产生的重要基础,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

)4、自学课本第50页的比知识并检测。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用笔把重点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检测自学效果:⑴.什么叫做比?指名说,教师板书。

⑵.举例说明什么是比。

指名完成。

读作什么?师:黑板上还有那些算式也可以写作比的形式?生活中还有哪些比?教师举例,学生说比。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比,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体会切实的体会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⑶.6比4可以写作6:4。

中间的两个点叫什么?(比号)师:关于比号还有一个小故事。

介绍比号的由来。

⑷.什么是比的前项,什么是比的后项?6:4=6÷4=1.5⑸.怎样求比值?指名学生说.前项除以后项即时练习:说出下面算式的前项和后项,并求出它们的比值.12÷4= 0.8÷0.2= 43÷21= 5、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与除法之间有一种亲缘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课件出示)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指名说: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师:其实比还有一种表示形式:6:4还可以写作46,但是仍读作6比4。

(课件展示)师:那么比和分数有没有关系呢?同桌互相说。

指名再说。

检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用字母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a ÷b =a/b= a:b ( b ≠0)师接着问:比值可以使那些数?(小数 分数 整数)6、探讨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师:比中的后项能不能为0?为什么?(学生回答)师出示足球比赛中的比分2:0,教师问:这里的2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这个比的后项为什么是0?这里的比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什么不同?(向学生是小织展示比赛中计分的小知识:这里的比是一种计分形式,使计较大小的,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差,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探讨,让学生知道比赛中的比分与今天学习的比是不同的,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快答。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_____比_____,比值是,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_____比_____,比值是。

(2)一个科技小组有男生12人,女生7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_____比_____,男生和科技小组总人数的比是_____比_____。

(3)李师傅8小时生产72个零件。

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生产时间的比是_____比_____,比值是_____。

(4)修一条长2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3千米。

已经修的长度和公路全长的比是_____比_____,比值是_____。

2.联系实际说一说比的含义。

合唱队男生与女生的比是1:4。

新生儿头长与身高的比是1:4。

甘蔗汁和水的比是1:2。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5.7:13、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我们的身体各部分也有很多有趣的比,知道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指名汇报)(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福尔摩斯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

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人体上有趣的比。

)四、反馈评价: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比,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

下课后,请同学们用你充满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用你细致的心灵去感受更多的比,用你聪明的头脑去探究更多的比,用你所认识的比去创造更多更美的事物吧!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比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6 : 4=6÷4=46=1.5 前 比 后 比项 号 项 值a ÷b =ba = a:b ( b ≠0)分析: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层次的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

第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呈现了淘气的5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哪张与图A 比较像,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时,运用直观操作,拉动照片让学生观察照片的变化效果,让学生亲历目睹照片变形、像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四张图片,与图片A 进行比较哪几张比较像,并用“像”“不像”“变形了”等自己语言的叙述,使学生对长与宽的关系产生直观感受。

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数形结合,直观感悟同类量比。

利用方格纸进行探究。

学生根据观察和已有经验,判断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与长、宽的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关系可能是跟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但还需要用具体的数据从定量方面进行证明。

在学生直观观察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活动。

教材将五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形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形成深刻的体验。

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当把图形A,B,D分成一类时,不仅是考虑它们的长或宽,而是考虑了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

在学生研究得出长、宽关系的基础上,再引导每一个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加深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形结合,突出长÷宽、宽÷长“两个数相除”这一数学本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长和宽的变化规律。

第三、联系生活,借助情境感悟不同类量比。

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比速度”——马拉松选手和起自行车谁快,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是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商,看哪个结果大;“比单价”——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相除,求单价就是求总价与数量相除,让学生体会到比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商,看哪个结果小,体验不同类量的比。

通过两个情境,结合数量关系的理解丰富对比的认识。

教学中要抓住概念的要素,突出数学的本质,强调路程÷时间,总价÷数量“两个数相除”,丰富的外延,为进一步抽象比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四、抽象概念,理解意义。

学生在“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比速度”、“买苹果”三个具体的情境中充分体会“两个数相除”(长÷宽、宽÷长、路程÷时间,总价÷数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式子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学“认一认”,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比的意义,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是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