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相关名词解释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一、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耕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应划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其中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征收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
反之,由省政府批准。
二、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建设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管制要求,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
允许建设区可作为建设用地利用,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
有条件建设区原则上不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
限制建设区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禁止城镇和大型工矿建设、限制村庄和其他独立建设、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空间区域。
禁止建设区以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为主导用途、禁止开展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的空间。
三、农村集体用地:农村集体用地指依法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农民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村办企业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先行复垦、耕地占补平衡和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的区别:(一)定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土地名词解释
土地名词解释一、土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土地是指地球地表的固体外壳被土壤覆盖的部分,包括陆地和陆地周围的浅海地区。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
土地的属性包括面积、质量、土壤类型、地貌特征、植被等。
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保障人类的生存、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的分类2.1 按用途划分1.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2.工矿用地:主要用于工业和矿业的生产活动。
3.住宅用地: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包括城市和农村的宅基地、居民小区等。
4.商服用地:主要用于商业和服务业的活动,如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
5.公共设施用地: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
2.2 按地权划分1.国有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土地。
2.集体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并由农民自治组织管理的土地。
3.国有建设用地:用于城市和乡镇建设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4.国有农用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5.宅基地:用于个人居住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2.3 按地质特征划分1.高地:海拔较高的地区,多为山地或高原。
2.低地:海拔较低的地区,多为平原或盆地。
3.湿地:地下水位高,土壤潮湿的地区,多为沼泽或湿地。
4.干旱地:降水量少,土壤干燥的地区,多为沙漠或荒漠。
三、土地利用与管理3.1 土地利用规划1.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
2.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
3.自然保护区规划: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限制开发性利用。
3.2 土地整治与复垦1.土地整治:通过改良土地质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土地复垦:指对废弃、退化、破碎等不利于生产和生态的土地进行改良,使其恢复为可利用的良田。
3.3 土地利用权交易1.土地征收: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和价格,以公益为目的收回土地,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土地名词解释
土地名词解释
x
土地(Land):指地球表面上的一切固定物,其中包括矿藏、石油、森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
土地还是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土地所有权(Land Ownership):是指相关职能部门对土地的行
使权,指出土地所有者有权行使其土地权利,也就是土地法律上的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Right of Use):是指土地的使用权,是出自土地
所有人或者经由法律赋予给土地使用人的,用以使用土地的一种权利。
土地利用(Land Utilization):是指人们在土地上采取的各种
利用活动,包括建筑建设、耕种、渔猎等。
土地调查(Land Survey):指对土地划分进行规划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测量学、地形学、海洋学等技术,对土地的分割、划分等具体问题进行调查。
土地管理(Land Management):是指对土地所有权和利用权进行统筹调配和监督管理的活动,主要是为了确保土地的利用安全、高效和有效。
- 1 -。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
国土相关常用名词解释一、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耕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应划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其中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征收基本农田的、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反之,由省政府批准;二、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管制要求,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允许建设区可作为建设用地利用,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有条件建设区原则上不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限制建设区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禁止城镇和大型工矿建设、限制村庄和其他独立建设、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空间区域;禁止建设区以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为主导用途、禁止开展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的空间;三、农村集体用地:农村集体用地指依法属于农村集体的土地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农民宅基地和公共设施用地、村办企业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先行复垦、耕地占补平衡和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的区别:一定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也就是,将农村建设用地与城镇建设用地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建设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是将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废弃地加以复垦,在治理改善矿山环境基础上,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措施;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是指县市、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开展建设用地置换时,先行申报并实施拟置换建设用地复垦工作的行为;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是指把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土地整理为抓手,整合各级各部门支农资金,大力实施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惠民项目;项目的实施为工业化、城镇化腾出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可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投入上的支持,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广义上是指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占用单位要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应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狭义上定义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它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个方面;二范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只适用于农村建设用地,主要为农村居民点等集体建设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拆旧区既可以为农村建设用地也可为国有建设用地,主要为废弃的独立工矿、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拆旧区可以为集体建设用地,也可以为国有建设用地;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包括农地整治和村庄整治两部分,土地性质分别为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其中农地整治是对项目区进行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通过平整土地,调整用地结构等,确保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村庄整治是对项目区内部分住户稀少、交通偏僻的村庄进行土地复垦,并妥善安置被拆迁农户,确保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整理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其中农用地整理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整理;土地复垦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各类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的破坏土地的复垦;第二类是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弃、村庄搬迁以及垃圾压占等遗弃荒废土地的复垦;第三类是农村砖瓦窑、水利建设取土等造成的废弃坑、塘、洼地的废弃土地的复垦;第四类是各种工业污染引起的污染土地的复垦;第五类是水灾、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灾后土地复垦;土地开发主要对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的耕地指标重点解决独立选址项目土地指标;三申报计划和时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计划受部、省、市分配计划限制,此项目开展没有时间限制,项目批准后三年内实施完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申报计划基本上为应报尽报,但申报时限到2014年底试点结束,此项目批准后三年内实施完毕;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根据国土资源部要求不再组织实施,对原批准的项目一方面尽快实施并申请验收,另一方面将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转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来实施;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示范建设期为2010--2012年,及批复下达三年内实施结束;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根据上级分配下达计划,项目申报不受时间限制;四申报方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和建新区同时上报;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拆旧区和建新区分开上报;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根据国土资源部要求不再组织申报;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示范建设期已过,不再组织申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由项目所在镇组织申报;五规模核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复垦后新增耕地规模小于建新区占用耕地规模的要同时申请省国土资源厅核减建新区规模;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核减复垦规模只需在申请验收时提交核减报告一并核减;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核减复垦规模只需在申请验收时提交核减报告一并核减;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核减复垦规模需上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后实施核减;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项目实地验收确认的面积为准,不需要申请规模核减;五、项目批次和编号如何确定:一般情况下,以县为单位,由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区面积大小、项目数量多少和项目实施难易程度来确定;对于整体推进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命名编号;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先行复垦置换建设用地项目原则上以县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和项目名称依次确定批次和编号;。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土地相关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用各种利用类型土地占该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来表示。
土地利用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向结合;2.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3.专业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5.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城市土地利用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具有特殊重要性;2.城市土地利用途径更具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于城市土地更为显著;5.城市土地用途改变的代价相对巨大。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1.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增强。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包括规模总量及单一生产要素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部门,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数量反应,是普遍的数量反应。
土地规模经济:土地规模经济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伴随着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单位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降低。
土地可持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即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需要。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国土专有名词解释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国家将一定时期内的土地使用权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而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的规定,一次或分年度向国家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的行为。
21、基本国策
基本国策是指国家的基本政策。
22、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36、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一般是指农民集体和个人进行非农业建设依法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利。
37、共有土地使用权
共有土地使用权指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享有一个土地使用权。
38、土地他项权利
土地他项权利是指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与土地有密切关系的权利。主要包括地役权、地上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租赁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和土地抵押权等。
57、城镇建设用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58、村镇建设用地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村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59、耕地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60、耕地保护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25、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土地登记,以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利用的一项制度。
26、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法定的土地登记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薄册的一种法律行为。
27、初始登记
初始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的统一登记。初始登记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土地权属,完备地籍资料。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一、1.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2.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
3. 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
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资源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
4. 地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其中既包括纯自然土地,也包括经过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土地,两者都能够被人们当作财产予以占有。
从法律上看,地产不仅包括土地自然体,而且包括土地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
5.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6. 土地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它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管理制度。
7.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8. 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二、9. 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10. 土地管理体制是指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及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设置体系及其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
1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12. 用地的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
土地政策名词解释
土地政策名词解释1. 土地政策的定义土地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所有权人依法把土地使用权授予他人,让他人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土地和享有土地收益的权利。
在中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土地使用权可以由国家依法划归给农民、企事业单位、个人等。
3. 土地征收的含义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依法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对土地使用权人的土地进行收回,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土地征收常常发生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面积用地的情况下。
4.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解释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国家依法将土地使用权授予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承包土地并经营、管理、支配土地的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现,使农民能够稳定地使用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5. 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含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市场需求,将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转让给具备相应条件的使用者,并收取相应的使用权出让金。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土地市场化经营的重要手段。
6. 土地增值税的解释土地增值税是指在土地流转中,对土地增值部分征收的一种税收。
土地增值税的征收旨在调节土地市场,防止土地过度投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和征收方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7. 土地保护政策的概念土地保护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
土地保护政策包括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执法等方面的措施,以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8. 土地整治的含义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进行修复、改造、重建等工程措施,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生产力。
土地整治常常发生在农田水利工程、城市更新等项目中,通过改善土地质量和环境,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一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四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土地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五土地资源类型:指土地资源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利用功能一致的单元集合。
六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各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英澳学派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和土地点;苏联的地方,限区,相;中国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里地)七土地分类: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八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指土地类型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九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指土地类型沿经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纬线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十土地类型垂直地带性:指随着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土地类型也呈有规律的更替。
十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以及他们组合形成的一定格局,包括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
十二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以及不同等级土地类型间构成的数量序列。
十三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集合图形,包括条带状递变组合和重复式组合。
十四土地类型演替:指同一区域内土地类型表现出时间上的变化和演替,其实质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十五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土地分类名词解释
土地分类名词解释
一、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是指根据土地的组成要素、形成原因、地理位置、利用状况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
二、土地用途
土地用途是指土地的利用方向和目的。
根据土地的用途,可以将土地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三、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是指土地在一定时期内的利用状况,包括土地的利用方式、利用强度、利用效益等方面。
四、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
五、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划拨、转让等方式取得。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承包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并获得相应收益的权利。
七、土地征收
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并给予被征收人一定的补偿和安置的行为。
八、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对土地的权属关系进行登记造册,以确认和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防止土地权属纠纷。
九、土地评估
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的价值进行评估,为土地交易、征收补偿等提供参考依据。
十、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土资源状况,制定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方案,合理配置和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要求。
土地管理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管理名词解释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未利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内部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属于农用地转用的范畴。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土地。
园地: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树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含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服务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
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主要是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
其中,有的未利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求条件下,通过工程或其他措施,可开发成耕地。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尚未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通过开发可以变为耕地。
在一定条件下,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地长期闲置、荒芜就变成了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地通过开发就变成了耕地。
正确理解和把握耕地与未利用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贯彻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严禁在禁止开发区开发耕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农业土地名词解释
农业土地名词解释
1.田地: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环境条件,可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等不同类型。
2.畦地:是由田地分隔成不同小块的土地,常用于种植高密度作
物或蔬菜。
3.耕地:指已经或经过治理、开垦、翻耕等作业,使其成为可用
于作物种植的土地。
4.荒地:指长期没有被耕种的土地,很萎缩,土层薄弱,不适合
种植作物,需要经过翻耕和添加肥料等方式进行治理。
5.休耕地:指为了减缓土地衰退,养护土壤肥力而进行的种植休
息的土地,可以种植草或者其他翻耕不良的作物。
6.肥料:指用于土地保肥和促进作物生长的物质,在肥料中含有
的营养元素有氮、磷、钾等。
7.农药:是指用于防治、消灭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
8.拔河树:一种栽植于水田旁边的乔木,用于根固土壤和减轻水田冲蚀,同时还可以提供休息和遮荫的功效。
9.地膜:指铺在地表的透明或黑色薄膜,可以起到保温、保湿、增加土壤肥力、控制除草等作用,广泛应用于种植春蔬、植物大棚和果树园等农业生产领域。
10.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水库、水渠、灌溉、沟渠、水闸、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为耕作、种植等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和排水设施。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地是指不具备城市基础设施的土地。
熟地是指具备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平整能直接进行建设的土地。
毛地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地上有房屋拆迁的土地。
土地整理的另一种解释,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或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以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为对象,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进行整治、加工和配套建设,以达到可供利用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复种指数,也叫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土地的名词解释
土地的名词解释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包括陆地、水域、植被、矿产等。
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
但土地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地球表面的区域,它还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含义和解读。
第一层次是土地作为自然地理要素。
作为地球表面的区域,土地是地壳的一部分,包含了陆地和水域。
土地的形态、地貌、土壤等因素决定着它的物理属性和自然特征。
不同地区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差异,比如大小不等、海拔高低不同、地貌起伏不同等。
这些地理要素对于环境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的基础。
第二层次是土地作为社会经济资源。
在人类社会中,土地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
农业、工业、商业和住房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土地的利用和开发。
土地的利用方式多种多样,从耕种种植到工业建设,从城市开发到旅游开发,每种利用方式都对土地资源施加着不同的影响。
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相应地也涉及到土地所有权、土地规划、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
第三层次是土地作为地域和区域的概念。
土地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单位,还是人类社会组织和划分地域的基础。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土地被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如国家、省、市、县等。
这些地域划分不仅依靠于自然地理因素,还与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关。
土地的地域概念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城市地理等。
第四层次是土地作为文化和象征的意义。
土地对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土地连接着人们的情感和归属感,它承载着人们对家乡、故土的记忆和情感。
土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领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农耕文化中土地被视为生命之源,传统土地神的信仰体现了对土地的崇拜和敬畏。
综上所述,土地的概念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它不仅仅是地球表面的区域,还涉及到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
土地名词解释
工业用地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
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道路用地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用地,包括其交叉路口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内部的道路用地。
工矿用地工业、采矿、仓储业用地。
包括:1、工业用地。
工业生产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2、采矿地。
采矿、采石、采砂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3、仓储用地。
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农业用地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要件和程序划定的特殊区域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具体范围。
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并进行严格管理: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允许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区域,是城乡现状建设用地与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有条件建设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区域,也是城乡建设用地适应调整的允许区域。
土地资源调查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调查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调查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土地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了解土地的性质、利用方式、质量和潜力等方面的状况。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如下:
1. 土地资源:指具有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土地及其附属自然要素,包括土壤、地貌、水体等。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2.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目的和方式的利用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建设、生态保护等。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效益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地质量:指土地资源具备的适宜特定用途和功能的能力,包括土地的肥力、排水、保水、保肥能力等。
土地质量评价是为了确定土地适宜的利用方式和掌握土地的潜力和限制。
4. 土地利用现状:指特定时期下土地各类型利用的区域分布情况。
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是了解土地利用状况、发展趋势、优化布局等的重要手段,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 土地资源潜力:指土地在合理开发和利用条件下所具有的增值和综合利用的
潜在能力。
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是为了发掘土地的发展潜力,指导土地利用战略和政策制定。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状况了解的过程,它涉
及到土地资源的各个方面,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通过对土地相关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和方法。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来挖掘土地的股有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扩大土地的利用空间和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生活中作用的过程。
2.土地退化:在自然后认为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自然因素不良或人为利用不合理的影响,引起的土地生产率的下降或是不良面积的扩大。
3.土地改良:为了防止土地的退化,改变土地的不良性状,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而采取的耕种改良措施。
4.土地复垦:对退化或破坏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恢复的综合技术。
对生产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措施破坏的土地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回复可供利用的状态。
5.土地整理: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土地利用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进行土地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身缠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过程。
6.盐渍土: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在环境等影响下,时可溶性盐不断地向地表聚集,降水蒸发积累而增加,当达到危害作物正常生长时,便成为盐渍土。
7.地下水临界深度:主要指地下水要蒸发又不会蒸发到地表的临界地下水位。
地下水临界深度=毛管水上升高度+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8.水盐运动:土壤与地下水中,水分与盐分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规律。
9.水盐平衡:指土壤中的水分与盐分在运动过程中,以动态平衡的观点与理论,对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对水分和盐分数量上的分析10.土地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超出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结构、性质、功能。
组成发生裂变,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品质,危害人类健康。
11.冲洗定额单位面积使计划图岩层盐分降至作物正常生长时所需要的冲洗水量12.盐渍土分类原则:根据盐渍土的形成过程、成土条件和土壤属性的统一,来分析整个成土过程各个发育阶段的主要矛盾,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和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填空1.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贫瘠化、土地性质恶化、非农用地占用。
2.盐碱的成分:Ca+ Mg+ K+ Na+ Cl- SO42- CO32- HCO3-3.地下水临界深度影响因素:气候质地土地构型地下水矿化度农业技术措施4.盐渍土的形成条件:地下水位高、蒸发量大、有盐分来源、地形地貌、人为因素5.水盐平衡的类型: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半温润季风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半干旱干旱内陆地区的水盐平衡类型、干旱半干旱高寒区的水盐平衡类型根据平衡的状态或产生的原因进入项=排除项稳定补偿型、进入项>排出项不稳定正向积盐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地区的范围土体水盐平衡地块大区域或大溶域6.盐渍土分类: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主要盐土亚类: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洪积盐土残积盐土碱化盐土8.主要碱土亚类:草甸碱土草原碱土龟裂碱土9.盐渍土改良措施:水利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农业技术措施10.盐渍土改良水力措施:排水措施淤灌措施灌溉措施冲洗措施11.排水措施:明排暗排竖井排水生物措施12.冲洗措施影响因素:冲洗的土层深度盐分含量高低盐碱类型土壤的质地13.影响作物耐盐度的内因:作物种类生理阶段生理特性外因:气候盐碱类型质地耕作措施含水量变化肥力水平变化14.盐渍土改良农业技术措施:开沟躲碱客土改良覆盖种子处理粮积鱼田农盐结合15.常见化学改良剂:钙剂钙活化剂腐植酸16.土地污染类型:污水灌溉化肥农药污染白色污染废渣有机污染17.砂姜黑土成土因素:气候因素植被因素母质因素地形因素18.砂姜黑土治理措施:合理因土排水因土灌溉合理施肥生物措施因土种植其他农业措施19.土地复垦类型:露天煤矿坑采煤矿油气开采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电厂砖瓦厂20.复垦模式:回填平整土地填鱼塘21.冲洗盐渍土的次数:一般每次灌50-70平米至少三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相关名词解释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地是指不具备城市基础设施的土地。
熟地是指具备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平整能直接进行建设的土地。
毛地是指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地上有房屋拆迁的土地。
土地整理的另一种解释,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或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以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为对象,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进行整治、加工和配套建设,以达到可供利用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复种指数,也叫种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全国各类地区复种指数大致为:五岭以南约200%左右;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约180~200%;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为150~180%;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约120~150%;长城以北地区,除部分旗、县外,大部在1000%以下。
一书四方案:
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
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
两公告一登记
《征用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补偿登记。
土地增减挂
所谓“土地增减挂”指的是“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通俗点说就是拆除农民的宅基地用以置换城市发展所需的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
地籍调查专业名词解释
【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依照法律程序和技术规程,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界线、面积、权属、用途及等级等基本情况,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权属调查是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位置、用途等。
【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测量每一宗土地的界址点空间位置、宗地形状、面积等。
【宗地】是指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
【共用宗地】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同一宗土地,且相互之间的界线难以划清称为共用宗地。
【独立宗地】只有唯一的土地使用者单独使用的界线清楚的土地称为独立宗地。
【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据法定程序将土地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薄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土地权利人对土地合法权益的一项法律制度。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做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及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权属来源】土地权属来源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最初取得土地的方式。
【土地抵押权】土地抵押权是土地使用权人把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财产以保证自己或第三人债务履行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人】指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合法组织。
【集体土地使用权人】指依法使用集体土地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合法组织。
集体土地使用权人一般是本集体内部的成员或单位。
【土地使用权面积】是指土地权利人在一宗地内拥有的土地使用权面积。
【独用面积】土地权利人在共用宗地内独自使用的土地面积。
【共用面积】各土地权利人在共用宗地内共同使用的土地面积。
【土地用途】土地用途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界址】界址是指土地权属界线位置。
【地籍图】地籍图是反映土地位置、宗地形状、面积、权属界线、相邻宗地位置关系及地上附着物情况的基础地籍图件。
【宗地图】宗地图是指一宗土地的地籍图。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主要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委托代理人】公民、法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委托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本次地籍调查中涉及的委托代理人必须由公民或法人以书面形式委托,代理人代表公民或法人出席指界签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