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百、丹合剂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的效果观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的效果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消化道粘膜层的破坏与溃疡形成。
消化性溃疡患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反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酸药物、促粘膜生长剂等药物的应用,但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容易导致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但存在着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耐受性差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方案。
通过对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进一步分析数据,以期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共纳入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和内镜检查确认为消化性溃疡,并符合入组标准。
2. 样本选择:根据入组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有其他急性或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重大器官功能不全、儿童及孕妇等不适宜入组的患者。
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每日一剂,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期间,患者需遵循医嘱,同时避免摄入辛辣食物和饮酒等刺激消化道的因素。
4.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溃疡面积的改变、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等。
同时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进行监测,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包括描述统计和分析统计,以评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6-02-29T13:29:27.3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9期作者:闫红[导读] 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中药汤剂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161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在一段时间内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联合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药汤剂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中药汤剂;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一种常见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慢性溃疡疾病,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是形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1]。
消化性胃溃疡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反胃、烧心以及恶心呕吐等表现。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食欲正常,但也有偶尔因为过度疼痛出现惧食的现象。
本研究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3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与30例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比较,观察和分析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3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6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9.4岁,所有患者都经过临床诊断诊或者胃镜活检辅助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疾病,均没有恶性病变和抗生素过敏史,患者接受检查后均发现有不同程度上的腹痛和反酸。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的效果观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的效果观察关键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本研究旨在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积累临床经验,为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5-65岁,平均年龄45岁。
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标准,并首次接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
1.2 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接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疗程为4周,具体处方为柴胡(15g)、干姜(6g)、黄芪(15g)、茯苓(15g)、龙骨(30g)、白术(15g)、牡蛎(30g)。
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术前及治疗后的胃镜检查结果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等。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结果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经过4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疼痛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或消失的患者有35例,占87.5%;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患者有28例,占70%。
治疗后,患者整体病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2.2 胃镜检查结果治疗前,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明显的溃疡病变,范围不等。
治疗后,患者的溃疡病变明显改善,有35例患者的溃疡面积减小,愈合情况良好,占87.5%。
治疗后胃镜检查结果明显好转,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于消化性溃疡有一定的疗效。
2.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讨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溃疡愈合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传统中医药对于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的优势。
溃疡四联法合柴合乌药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52例

溃疡四联法合柴合乌药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52例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自拟柴胡乌药汤疗效现察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道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痊愈难而易于复发。
过去临床所采用的中和胃酸法已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1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52例,男79例,女73例;年龄15~72岁,平均40岁;病程1个月~9年。
诊断标准:上腹心窝处疼痛,以饱胀、烧灼、刺痛或饨疼为主,胃溃疡常在剑突下或偏左,多在餐后0.5~2小时发作,其规律是进食-疼痛-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多在剑突下偏右,在餐后3~4小时发作,其规律是进食-缓解-疼痛。
临床上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方法:采质子泵药物奥美拉唑、铋剂药物丽珠得乐胶囊和二联抗生素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胶囊4种药物联合,用法:空腹用药,先服:丽珠得乐02mg,2次/日、阿莫西林05mg,3次/日、克拉霉素05mg,2次/日,半小时后服奥美拉唑40mg,2次/日;中药为每天早晚各服1次与西药类隔开半小时。
每7天1个疗程,儿童按儿科用法,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
自拟柴胡乌药汤化载内服:中医证候分型标准:⑴气滞型:主证:①脘胀痛,两胁胀闷;②情志不遂则加重,暧气或短气则舒;③易怒而经常叹气。
次证:①闷食少;②返酸;③口苦眩晕;④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标准:主证两项加次证两项。
⑵郁热型:主证:①痛势急剧、胃脘灼热感。
②食后胃痛不缓解或反而加重。
③舌红苔黄脉弦数。
④口舌干苦。
次证:①喜冷饮。
②口臭、消化不良。
③烦燥易恕。
④便秘。
诊断标准:主证两项加次证两项。
⑶阴虚型:主证:①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加重。
②似饥却无食欲,口干但不想饮水。
③舌红少润有裂纹、少苔或剥苔。
次证:①口干舌燥、食欲差有干呕。
②手脚掌心潮热。
诊断标准:主证两项加次证两项。
⑷虚寒型(多见于十二指肠溃疡):主证:①、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

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李军【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每日进行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观察对比2个月后2组患者的疗效和Hp感染阴性率,并将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症状均有改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46/50),其中痊愈32例,显效11例,有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4/50),其中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p感染阴性率方面,观察组阴性率为62%,对照组为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促进溃疡的愈合,提高临床疗效和根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2页(P27-28)【关键词】中药汤剂;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中医药疗法【作者】李军【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人民医院安福34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慢性溃疡[1],幽门杆菌(Hp)感染是诱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
该病多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主要有腹胀、反酸、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在于过多的胃酸分泌和Hp感染[2],中医学认为由胃络瘀阻以及气机不畅[3]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应予疏肝理气治疗。
由于临床上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抗菌药物,Hp耐药性逐渐增强,加大了根治消化性溃疡的难度。
笔者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以中药汤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观察免费文秘...

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观察免费文秘...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观察梅克靖男,广东台山人。
生于年月日。
我舅公李余伟是台山名中医,他有的中药难方传给我父,父又传子。
小时生病的我全靠吃舅公的中药治愈,使我深信中医能治愈许多疾病。
年在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
大学课程有中医学概论,我非常热爱这门功课。
毕业后到清远人民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内科工作,我运用中西医并举方法治疗内科病,疗效逐渐提高,赢得当地领导和群众一致好评。
因此,年单位送我到广东中医学院第四期西中班攻读中医,学成返原医院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疗效比前有显著提高。
年广东中医学院多次请我到学院讲课。
同年月日第一军大中医系请我讲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的体会。
年在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进修内科一年。
年月日在广东中医学院省第八期西中班作专题讲座,参加这次讲座除了我外,均是该学院的名教授,如邓铁涛等。
年月获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奖状——梅克靖同志在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特授予“韶关地区中西医结合积极分子称号”。
同年月我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
年月调到广州市二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同年月在第一军大学习内窥镜个月。
年在成都参加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习班学习一周。
年调到市二医院中医病房带领下级医师抢治危重病人和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疑难病。
年月晋升为内科副主任医师,同一时间在中医病房任此技术职称。
年在北京参加全国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血管疾病高研班学习一周。
年月日任中华医学会广州分会中西医结合学组组长至年月止兼医学论文评审主委、学会理事。
年月日开始任全国现代医学科技优秀论文选刊第二届特邀编委。
年月日及月日粤港信息报登梅克靖治疗溃疡病和大肠癌的体会。
年月日华商时报登《仁心仁术梅克靖》和同年月日中药事业报登老克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年月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登梅克靖呼唤中西医真正“结合”。
年至年,每年均是省级或市级继续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科)项目负责人并在学习班讲课。
柴合止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3例

柴合止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3例
张晓莉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4(012)002
【摘要】笔者自1999年8月~2002年12月,用自拟柴合止痛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43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张晓莉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中医院,26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溃疡四联法合柴合乌药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52例 [J], 冯心福
2.柴瑞霁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治疗神经性皮炎探析 [J], 赵文娟
3.溃疡四联法合柴合乌药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52例 [J], 冯心福;
4.柴枳半夏汤合三根汤治疗心肌梗死后综合征5例 [J], 沈盛晖;王宇爽
5.新制柴连汤合四物汤在前葡萄膜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周运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药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

组 :4例 , 3 Hp阳性 3 l例 , 治愈 l 例 , 1 显效 1 7例 , 效 6例 , 无 总有效率为 8 3 Hp转阴 1 例 , 2 %, 8 转阴率为 5 . 复发 2 例 , 81 %, 0 复发 率为 5 . 88 %。以上 结果 表 明 中西 药结合 治 疗组 总有 效率 高 于单 纯西 药 治疗组 , 但差别 不 明显 , 中西 药结 合 治疗 组 HP 转 阴率 明显 高 于单 纯 西药 治 疗对 照 组 ( < . 1而 复 发率 明 P 00 , 5
方剂 ( 柴胡 、 黄芩 、 百合 、 参 、 药 、I 、 丹 乌 川 楝 郁金 等 ) 治疗 本病 3 4例 , 设单 纯 西药 治疗 对照 组 3 并 4例 。结果 : 中西 药结
合治疗 组 总有效 率 为 81 复 % 23 单纯 西药 治疗 对 照组总 有效 率为 8 . H 23 %, p转 阴
1 统 计 学 处 理 . 4
消 化 性 溃 疡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慢 性 胃肠 道 疾 病 . 般 将 胃溃 一
疡和 十二 指肠 溃疡 总称 为消 化性 溃疡 ,有 时 简称 为溃 疡病 。
数 据 处 理 用 S S 30软 件 . 间 数 据 采 用 X 检 验 。P P Sl. 组 < 00 .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显 低 于 单 纯 西 药 治 疗 对 照 组 f< .5。 P 00 )
3 讨 论
本组 6 8例 患者 中 , 性 4 男 0例 , 女性 2 8例 , 患者 年 龄 分
布 为 2 ~ 5岁 3 03 l例 ,6 5 3 ~ 7岁 3 7例 , 程 1 1 病 ~ 0年 。 随 机 分
为中西药 结合 治疗 组 与单 纯西药 治疗 对 照组 。 中西药 结合 治 疗组 : 胃溃 疡 l 5例 , 二指 肠 溃 疡 2 十 3例 , Hp阳性 3 2例 : 单 纯 西 药治 疗 对 照 组 : 胃溃 疡 1 0例 , 二 指 肠 溃疡 2 十 8例 , Hp 阳性 3 例 , 组 一般 资料 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 义 ( > .5 , 1 两 P 00 ) 具有 可 比性 , 除外 上 消 化道 出血 、 孔 以及 未 能 完成 整 个 疗 程 的 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百、丹合剂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柴胡疏肝散;百合乌药散;丹参饮
笔者以柴胡疏肝散、百合乌药散、丹参饮三方组合为基本方,治疗消化性溃疡38例,疗
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选68例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31例,十二指肠溃疡37例;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最小者16岁,平均45岁;胃溃疡患者中,男21例,女1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男25例,女11例;病史最短半年,最长21年。
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2例,平均38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42岁。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基本方:柴胡10 g,白芍15 g,香附12 g,川芎10 g,枳壳12 g,百合30 g,乌药10 g,丹参30 g,檀香6 g(后下),砂仁10 g,甘草10 g。
随症加减:吐酸水加煅瓦楞子;大便干加大黄、槟榔;胃寒加良姜;脾胃虚弱者加黄芪、白术;舌瘀痛剧加五灵脂、蒲黄;腹胀加焦三仙。
上药水煎浓缩,1剂/d,3次/d,
15 d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复查胃镜。
2.2
对照组奥美拉唑20 mg,口服4次/d,甲氰咪胍片0.4 g,口服3次/d,硫糖铝片3片,口服3次/d。
15 d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复查。
3 疗效标准
临床着重观察7项症状:上腹痛、上腹胀、纳差、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并观察体
征:上腹压痛,将其分为重、中、轻、无四级。
并结合胃镜检查。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为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为显效;部分症状(三项以上)消失或症状缓解1~2个级别者为好转;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者为无效。
胃镜下溃疡愈合(疤痕期、愈合期)为痊愈;溃疡面积缩小原来1/2为显效;溃疡面积缩小1/3~1/2为好转;无改变及溃疡面积缩小<1/3以下为无效。
4 治疗结果
4.1
从疗程统计上看,治疗组比对照组疗程时间为短,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
5 病案举例
患者,女,34岁,工人,2005年6月初诊。
患者12年前胃部时常疼痛,尤以饥饿和生气时为重。
自服西药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后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续服西药效果欠佳,遂求治中医治疗。
现症:上腹疼痛,脘腹胀满、纳差,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数。
拟柴、百、丹合剂加味:柴胡10 g,白芍15 g,香附12 g,川芎10 g,枳壳12 g,百合30 g,乌药10 g,丹参30 g,檀香6 g(后下),砂仁10 g,焦三仙各15 g,大白10 g,甘草10 g,水煎服,1剂/d,服1周后诸症消失,续服2个疗程,复查胃镜,已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6 讨论
消化性溃疡证属中医“胃脘痛”。
因其病因多端,病情缠绵,变证频发,故日久多表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之证。
其病与气滞、血瘀、虚、热、寒等因素有关。
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痛。
肝失条达,则必伤胃土,土伤而致虚,且“胃病久发,必有聚瘀”,故多表现虚实相兼,或虚多于实,或因实致虚,然虚证始终贯穿于此病全过程。
因此治宜调理肝气,
健养脾胃,活血祛瘀之法。
本方以柴胡疏肝散理气,丹参饮活血祛瘀,百合乌药散健养脾胃,临证可随症加清热、消胀、纠酸、止痛之品。
上述三方,理气而不燥,活血而不伤气,润胃而不滋腻,且符合“胃喜润恶燥”之生理特征,故验之临床,其效甚佳,且复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