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魅力,在课堂上绚丽绽放——观董一菲老师《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有感
寻找语文教育的美丽瞬间
寻找语文教育的美丽瞬间——董一菲《边城》教学美点评析学科教学(语文)132021033王晨晨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之美的集中体现。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是教师精心备课的杰作,也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之旅。
《边城》作为享誉中外的文学经典绝对当之无愧。
它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和呈现,对人物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的讴歌,引发了无数人的感喟和遐思。
这是一篇不太好教的课文,因为它太美了,美得令人发愁,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那份美的本质挖掘出来,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把握到、理解透。
董一菲的这节课,以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意蕴为目标,设计环环相扣的教学程序,深度叩问了文本美的意蕴,是非常重实效的一节语文课,对当下文学作品教学中出现的文学味缺失的问题给与很多启发。
解读文本的美,首先要感知文本的美,了解文本描绘了怎样的审美世界,这是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
感知文本的美需要品味语言和揣摩细节。
文学作品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品味语言是感受文本美的必由之路。
《边城》语言极具个性色彩,解读中须仔细品味文本诗意的语言,感受文本描绘的美的环境、美的人物。
这节课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语感,摒弃了抽象的分析总结,启发学生言说真实体验,生成了很多精彩的富有创意的认识。
首先是解题,旨在通过文题的解读,对文本的美获得整体印象。
要求学生联系背景知识,分析题意,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美在于作者个性化的审美境界的创造。
解读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极强的语感意识,抓住一个“边”字,启发学生分析“边”这个限定修饰词素的意义,发散思维,揣测文意、及作者的审美追求。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语感能力,生成诸多个性化的理解:“像世外桃源一样”、“幻想当中的一座城”、“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具有一种几何美”等等,这些解释闪烁着灵性火花,出乎教师预设之外,教师“无论如何没想到,‘边城’这词具有一种几何美。
令我耳目一新,非常有思想和见地。
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表征
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表征-中学语文论文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表征许书明毛洪彬黑龙江特级教师董一菲倡导并践行“诗意语文”,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及“智慧与幽默”来构建一个诗意的课堂。
她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的母语、一个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
“诗意语文”是一种大语文、高境界,它立足于心性的修炼,追求文学的诗意和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悟人生智慧,充满文化和理性。
董一菲认为,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语文课堂必须充满诗意。
她的课堂诗意盎然:深情的朗诵,悠扬的旋律,精美的诗词,精妙的点评,精彩的争鸣,分明就是一首诗。
课堂上娓娓诉说着的董一菲就是一位优雅的诗人。
她关注细节,课堂语言精准雅致,无论是导入语、过渡语、结束语,还是对学生发言的点拨与评价,简洁而优美,清丽如诗,明净如溪,缓缓淌过,诗意而美好。
上董老师的课,不仅是视觉享受,也是听觉享受,充满了诗意美、情感美、理性美、智慧美,让听者陶醉。
追求唯美诗意是董一菲语文教学的理想,也是她诗意语文课堂的精彩呈现。
董一菲唯美诗意的课堂呈现,集中体现在唯美诗意的课堂创设和对话两个层面。
一、唯美诗意的课堂创设1.创设情境,情意感染董一菲说:“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①教学实践中,她针对校情学情,自编校本教材,开设了诗歌专题教学,以作家、流派、题材为专题,如从绝代才人与薄命君王角度说李煜,从离情角度谈离别诗,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判词说《红楼梦》,从立体多面的角度走近苏轼。
由美说开去,既关注立意和结构,又关注语言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的意境,启迪学生升华情感,形成情操。
东风风度 风度何来三更有梦书作枕牡丹江公益大讲堂讲稿(董一菲)作文指导
东风风度风度何来三更有梦书作枕牡丹江公益大讲堂讲稿(董一菲)作文指导【--合同书】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中午好!今天和大家谈“风度”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应该说,我也不十分了然,只是谈谈自己的感悟而已。
“风度何来”后面是个冒号,实际上是设问,选用琦君的一句话作为解读,琦君是这样说的:“三更有梦书作枕”。
__总理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我们 __、这个民族的伟大的、理想的、浪漫主义的构想,那就是希望--中国人有尊严地活着。
何为“尊严”?其实想一想,归根结底,“尊严”是什么?“尊严”其实是源自一种修养,有了修养才有尊严,有了尊严才有了人生的美丽和人生的风度。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德国有一个普通的小镇,这个小镇很小很小,小镇的人过得很宁静,但是一旦有一场音乐会的时候,他们会盛装前往,这个精心的盛装的过程体现他们的风度、他们的美丽,这些表象的风度和美丽于他们对音乐的深深地爱,深深地修养。
因为懂得,所以悲哀;因为懂得,所以美丽;因为懂得,所以才有风度。
又想起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的一个海岛之国--厦门,厦门在扩建的过程中,涉及到修建一条环海公路,为了一棵老榕树,环海公路优雅地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如此地敬畏生命,使厦门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
英国的伊丽莎白时代,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中国的盛唐是最美丽的、最风雅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向往翩翩风度,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琦君说“三更有梦书作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追忆,历史上的“俊男靓女”的风雅往事:说起美丽的人,想起中国古代最美丽的男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才比子建,貌比潘安”,让我们念念不忘,让中国人记住这句话,让潘安成为美貌的代名词。
《世说新语》对潘安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朋友们和我一起看:(大屏幕显示)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这样的三个字我用红点标注出来,这便是“好神情”。
洛阳城是什么地方?它是集结了人世间那么多美丽,那么多荣华富贵的地方,这里的女子,什么样的风流人物没见过呢?可是她们见到潘安,已经不顾什么伦理道德。
高山流水--观摩董一菲老师的课
高山流水——试析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艺术李永“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这是《诗经》中对于理想生活环境的描绘。
而我觉得,优秀的课堂教学也能够创设出如此理想的境界。
近些天,我又学习了董一菲老师的几部教学视频,其内容都是诗歌或散文诗的教学。
我从董老师的教学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她课堂上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山水胜境。
在此我就从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内涵三个方面对他们的教学艺术进行一点简单的分析。
一、在采用的教学方法上,董老师善“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精华,它用简短的字句倾述最纯美的情感,而我们教学的最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品味这些字句背后隐含的情感,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打开他们的心灵,去欣赏生活的美,在平常的生活中获取感动。
董老师在教学上独树一帜,分别用极富个人魅力的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董老师善“导”,不仅在上课伊始就善于将学生导入她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更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深层次的思考,还善于通过精心的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铺垫,将教学流程引入深层。
她善于在上课伊始就点出教学的核心所在,为学生们的探究指明方向。
例如她在上《葡萄月令》一课开始就引用清人周济的话:“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浓妆佳,淡妆佳,粗服乱头亦不掩国色。
飞卿浓妆也,端已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点出本文“粗头乱服亦不掩国色”的特征,为下面的学习明确了范围。
她善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点拨,紧扣一点,引导出新的教学境界。
例如她在教授台湾诗人非马《醉汉》这首小诗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愁是借助一个什么形象表达的?”学生的回答似乎有些矛盾——“乡愁是一条直巷。
”“是一条曲折的直巷。
”她指出问题所在:“是一条曲折的直巷,真是很纠结啊!”引出了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他是说,诗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很多的艰难,就是为了突出对家乡的思念,想要回到家乡然后一直在曲折的路上回荡,一直没有能回家。
‘向母亲努力地走来’,却一直没有回到(家)。
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
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作者:许书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3年第03期董一菲说:“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而在于感染、激励、唤醒学生。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寻求适合自我的语言艺术,增强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一、优美的导入语言董一菲认为,对于教师来说,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确是提高学生兴趣的砝码,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导语艺术就不仅仅要求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最好要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学生在导语中获得审美感染和熏陶。
①例如,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一课中,她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
向日葵的金黄是梵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
在一片缤纷色彩中,学生接受了审美的洗礼,他们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绚烂多姿,诗歌是如此的璀灿夺目。
再如,在诗歌专题《诗经》教学中,她设计的导语是:《诗经》是我们古老先民的第一声吟唱,而“爱情”这个亮丽的字眼也已从河洲水湄的《关睢》里隐隐传来,已从水乡泽国的《蒹葭》里淡淡呈现,已从灼灼的《桃夭》中闪烁成幸福,已从青青的《子矜》里低徊成爱恋。
“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就是《诗经》爱情诗的“纯度”,这就是它的深度。
赤诚可表,日月可鉴。
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经》中的爱情诗。
董一菲的诗歌专题教学,每一则导语都是一首优美的诗。
其特点是语言优美、广征博引、直抒胸臆、诗情浓艳。
风格因专题基调而定,或粗犷,或细腻,时而欢快,时而严肃。
特级教师董一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特级教师董一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作者:陈慕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5年第12期“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最美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
”①董一菲曾在自己的文章《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提到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四美,即:诗意美、理性美、素朴美、情义美。
这段时间研究了董一菲老师的几节公开课,感觉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艺术。
一、辞采丰美,柔和自然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辞采丰美,柔和自然。
董老师课堂教学时,诗词典故能够信手拈来。
比如教学《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这一课时,引用于右任的《国殇》后,董老师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由君主的地位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也曾在她的青春岁月的时候,当她的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作为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之一,辛弃疾是将那“栏杆拍遍”,想一想那“栏杆”在哪里?有楼的地方,可以望远的地方。
岳飞也这样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北望中原,还我山河。
这一切都是——“登高望远”。
那么“登高望远”,结合独特的、生命的感受,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于右任老人是这样说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然后他运用的在这里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典故,这个典故来自那遥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乐府民歌,写出了北中国的雄奇壮丽,那就是我多情的国土,六个字怎么说?(师生齐说)“天苍苍,野茫茫”。
“天苍苍,野茫茫”这是一种深痛的家国之思。
在这段话中,董老师引用了四个词人的四首词,还有一首北朝民歌。
除了诗词歌赋,我们以《葡萄月令》《我的空中楼阁》《在西地平线上》三课为例统计董老师课堂上引用过的或提到的古今中外的作品,大概有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冰冷长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龙应台的《百年心锁》,贝多芬的《命运》,琼瑶的《我是天空的一片云》,此外还有《论语》《圣经》《一棵开花的树》《史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经》《猎人笔记》《沈从文小说选》等。
《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堂实录
《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堂实录作者:董一菲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18期教学时间:2011年3月23日教学年级:大庆市东风中学高二理科班师:上课(背景音乐渲染气氛)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记得德国有个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
那么乡关何处呢?故乡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出发的地方。
故乡有的时候在千山外,那里水长流。
我们又怎能不深情地回眸我们的故乡呢?我们的乡愁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我们的乡愁是那样深重,而这样的乡愁使我们的民族心理越发的丰富、越发的珍贵、越发的高贵,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就几首乡愁诗,去一起领略我们民族的这份沉沉的大梦,深深的情感。
看一下屏幕,孩子们,看一下这首诗。
(幻灯片展示于右任《国殇》)国殇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诗的名字叫《国殇》,这个题目是不是似曾相识呢?是的,同学们说,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的是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叫什么?生:(齐答)屈原。
师:说得非常好。
我们可不可以猜测一下,它不是一首格律诗体,那就应该是一首什么体?生:(齐答)楚辞体。
师:非常棒,楚辞体。
看一下作者,作者叫于右任,熟不熟悉?生:于右任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和他一起进行辛亥革命的一个人。
师:说得挺好,说他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革命的这么一个人,也就是温家宝总理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引用过的于右任的这首《国殇》,对于右任的评价是:一个辛亥革命的老人。
在1949年的时候,于右任被国民党裹挟到了台湾去了,终身没能回到大陆。
于右任在临终的时候写下了这首《国殇》。
我想让同学来读一下,我想请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来对读。
同学们不需彩排直接进入状态,能不能推荐一下,咱们班朗读比较好的男同学应该是谁呢?自己举下手也是可以的。
乡愁教学反思100字(实用13篇)
乡愁教学反思100字(实用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乡愁教学反思100字(实用13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反思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董一菲“诗意语文”对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的思考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董一菲“诗意语文”对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践行的思考摘要:董一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诗意语文”,用唯美浪漫的语言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审美意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课堂始终。
以耳濡目染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风格对解决语文课堂刻板无味,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值得当下语文教师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董一菲;诗意语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本质是对话,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相互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一种活动。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学习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激发思考、内省自悟,甚至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学生积极领悟,注重个人的课堂参与体验。
过去,我们强调“传道受业解惑”,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对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往往选择性忽视,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参与缺位,语文课堂刻板无味,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等一系列问题。
而课堂上的对话是在师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他人对话、师生与作者对话之中产生的,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共同探求语文的多元世界,形成新的理解和共识。
诗意的对话除以上的共性特征之外,还侧重于在诗意语文课堂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心灵的丰盈和成长,通过诗意对话的形式共同生成诗意语文课堂,提升个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研制专家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下: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被分为四个方面,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者而言,这四个方面并不能独立分开。
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内在性思维和外在性表现的统一。
素养的提升并非逐一完成单项目标,而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形成整体、全面的发展。
诗意语文课堂的美学特征
诗意语文课堂的美学特征作者:王青生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第08期董一菲老师为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打造了八种教学范式,其中课堂诗词教学范式以大容量、大自由、大开阖、大包容、大视角为特点,极能体现诗意语文的美学特征。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董一菲老师酷爱读书,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由此涵养出的气度、风范无不融入她的教学课堂中。
诗意语文课堂的美,是乾坤开阖自由之大美,是重峦叠嶂,是花团锦簇,是千姿百态,是千变万化……《涉江采芙蓉》课例容量大,美感典型,意境开阔,气象恢宏。
汉字之美,文化濡染。
董一菲老师对汉字有着独有的敏感以及品鉴力,在她的课堂上,汉字是饱含生命力的精灵。
例如,本课对“隰”字的解读,从偏旁入手,与地势、地形关联,最终落在“水岸”上,生动而自然切入“涉江”主题。
由“芙蓉”到“夫容”,一语双关,暗合思远的主题,借此推敲“莲”与“荷”的细微差异,不断使学生带着思考走入文本的更深层次。
“裳”字“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诔”字从言,哀悼文体,包括对字音的阐述,寓教于乐。
“远”是明确的还是模糊的,是时空的还是心理的?或许如“心远地自偏”一般,永远无法抵达的阻隔谓之“远”吧。
“佚”简言之“走失之人”,即为“散失”。
通过对词义的补充,将汉字之美一层一层地呈现,语文课堂的文学味儿也随之越聚越浓。
诗文之美,润物无声。
“芙蓉”这个意象是美的,与其详细解读,不如让学生自己含英咀华,无论是“荷花”还是“莲”,在诗文的诵读中,体会可意会而不可名状的美感。
汉语之美是含蓄的,隽永的。
在师生交互的诵读中,意象之美如出水芙蓉,迎风送芳。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董老师对这一句的解读归根于“读”,最近的距离是“同心”,最远的距离是“离居”,矛盾中平衡,愁苦中坚守,几组学生通过快、慢、轻、重的变化,细细揣摩、拿捏情感,最终达成一致:这两句虽是言语淡淡,不动声色,静水深流,恰如王国维所言“真正的好诗要表现一种绝望”,而绝望的诗却通常不是通过绝望的方式表达的。
讲座讲稿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董一菲”诗意语文”学习心得汇报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诗意如火/把金陵的炎夏/举成一杯红酒/让所有的相逢/长成脸颊的桃红这是董一菲主编的《同课异构与点评》新书首发式上创作人员集体演绎的诗作。
他们精彩巧妙的表演一下子把六朝古都的南京演绎成了诗的家乡。
以激情碰撞激情,以智慧碰撞智慧,以诗心碰撞诗心……一个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在诗歌朗诵中开始了。
这个朗诵会我至今难忘,并不是因为那别开生面的新颖有致的表演形式,也不是因为那激情四射多姿多彩的朗诵语调,也不是因为那诗文锦心灿若云霓的优美诗文,事实上他们的诗作写得也不好,大多只是模仿。
只是因为在这个朗诵会之后,我见到了一位非常美丽、优雅、智慧、从容的女人。
她就是语文特级教师董一菲先生。
董一菲是一位很有诗意的语文老师,她飘逸柔顺的长发,神采飞扬的眼睛,微笑可亲的面容,时尚又素雅的衣着,让人倍感柔美。
她站在那里,举手投足,一笑一颦,就有着诗的韵味,她为我们描述了诗意语文的灿烂图景。
她说,在她讲来,诗意语文是无法定义,只能描述的。
当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觉得她有些傲娇。
她是不是在说诗意语文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呢?语文课堂毕竟只是课堂,并不是一首玄妙的诗,也不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无言大道。
哪里就至于无法定义呢?我发现,她确实是很傲娇,是一种作为语文老师的傲娇。
因为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
无论是远古旷世的神话,还是汉唐离奇的传说;无论是诗词曲赋的千古绝唱,还是经史子集的名垂青史;又或者是辛稼轩的栏杆拍遍,陆放翁的卧听风雨;亦或是曹雪芹的红楼遗梦,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还有逍遥庄子的云游,颠沛孔子的流离,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筝曲……因此,董一菲坚守她的语文信仰:语文课堂必须充满诗意。
她为我们描绘了诗意语文课堂的一种境界。
她说,我所追求的,我所执着的语文,是这样的——所谓的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种子,饱含语文的特质,温暖而有情,有书卷气,能使人因语文的美好,而使人生美好,而发现生命的诗意,崇尚天籁神韵的简朴语文课堂。
给学生诗意的学习氛围和诗意的人生底色
给学生诗意的学习氛围和诗意的人生底色作者:汪旦旦刘士友耿狄狄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8年第04期让孩子连滚带爬去阅读北大荒的一个村落,人烟稀少,苍凉而辽阔。
董一菲在莽苍原野与鸡鸣狗吠中开始了她的识字人生。
董一菲的母亲在那个年代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启蒙教材便是《长白山儿歌》和《普希金童话诗》,“种葫芦,开白花,结出的葫芦开满架”这样的句子如长白山眉黛上如诗的天池,永印其心湖。
而《普希金童话诗》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最是那一声叹息,让董一菲一生宁愿静守着那个“木盆”和“草屋”,也不要汲汲于名利。
《草原上的鹰》也是董一菲的童年读本,至今让她钟爱“草原上的鹰,有个苦孩子,名字叫巴图”这样缓缓的迷人的叙事风格。
母亲给她读《卓娅和舒拉》,又让她喜欢“白杨树叶飘落地上”这样的歌词,更向往美丽的卓娅坚强的人生。
1976年,董一菲跟随父母回城。
因父母在中专学校任教的缘故,大大的图书馆成了董一菲和妹妹的阅读天堂。
母亲快乐而骄傲地为姊妹俩借回大摞的图书,这养成了董一菲终身嗜书如命的习惯。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
将来成为像张曼菱、迟子建那样的作家是董一菲少女时期金色的梦想。
大学时期便开始疯狂地读诗、写诗、办诗社,热情似火,不亦乐乎。
命运使然,大学毕业后,董一菲回到牡丹江二中当了一名初中语文老师。
而当时的语文教师绝大部分还在上着比较传统的语文课。
这样的语文课兴许也能为学生打好“双基”根底,但是董一菲认为,“那不是我想要或者说坚持上一辈子的语文课。
”于是,董一菲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读书、读诗、办诗社。
每天坚持,风雨无阻。
至今为止,那个班的孩子还保存着董一菲为他们写的文学创刊词,也还保存着董一菲评语比日记还长的周记本,“那是我们师生用带着温度的手书保留着我们彼此风细柳斜的青翠岁月”。
“从那时候起,我就坚定地让我的学生大量阅读。
我的孩子们成了牡丹江新华书店的常客,读书量和购书量都让书店工作人员震惊,尤其是他们选书的品位更让人刮目相看。
诗词涓涓水意志百炼钢——读董峰《我有一扇窗》有感
一开始认识她的时候,大家都称她为文竹老师,以为她姓文名竹,后来才搞清楚,她本名叫董峰,文竹是她的笔名。
不过这个“梗儿”好像一直没有转过来,总觉得“文竹”这个名字更配她,温文尔雅,虚心如竹,叫“董峰”的似乎应该是另外一个人。
一直以为,她在文学创作上主攻散文,直到看到她的诗集《我有一扇窗》出版,才知道才女本色是诗人。
不过这个问题没形成“梗儿”,因为文竹老师如果写诗,肯定写得好。
为什么呢?因为从古至今不是都有这么一句话嘛:人若其诗,诗如其人。
写诗需要天赋,需要感悟,更需要勤奋。
悟透人生始得诗,一字一句才高奇。
好的诗是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诗,而写出好诗的诗人,品德应高尚,胸怀要宽广。
如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满怀报国壮志,其笔下笔走龙蛇,满纸整齐;如柳永、纳兰性德等,感悟生活至深,随写一景一情、风花雪月,自有扣动人心弦之处。
说到诗人总让人肃然起敬,但是许多诗人诗下繁花锦簇,实际生活中却蝇营狗苟,他们的人不能受别人尊敬,他们的诗自然也无法与高尚高雅同在,即便一时能获得几句赞扬,但时过境迁也就没人想起。
总之,人好,诗才好!文竹老师的诗肯定好。
为啥?人好呗。
我还是先说文竹老师的诗集读后感吧。
《我有一扇窗》应该是文竹(董峰)老师的一部诗词集,由生活篇、情感篇、古韵篇三部分组成,其中生活篇、情感篇是现代诗,古韵篇为古体诗词。
生活篇收录32篇,写出诗人眼里的生活,及对生活的感悟。
如:在这乡村的角落那些五颜六色的鲜花依旧温顺地开在夏日里被梦浇灌的花蕾读懂了七月的细节花静静开着它们的一生只与芳香有关——《乡村花》生活中的文竹,就像是她描绘的乡村花,低调做人,不事张扬,而做出一件件让大家挑大拇指的事来。
她绝对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应该从小到大都是“学霸”,虽说从她身上看不到某些学霸惯有的高冷。
据说前些年,给自己孩子报奥数班时,她发现奥数其实不难,就把奥数仔细研究个透,最后干脆自己给孩子辅导起来,而且效果非常好。
再后来,她发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精神,在教育机构当起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其他有天赋的孩子。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观及其实践
董一菲“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观及其实践作者:刘萌慧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6期刘萌慧一、董一菲“诗意语文”相关理论阐释(一)“诗意语文”内涵阐释“诗意语文”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说:“‘诗意’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1],诗意能给人的心灵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所以引起人的内心感动和感发,“诗意语文”是给学生带来一种启示和感发的语文教学方式,重在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心中对真、善、美的呼唤。
董一菲认为“诗意”是一种境界,更是我们看语文的角度。
教师引领学生用“诗意”的眼光领悟汉语的奥妙,在课堂之中传承文化,共同欣赏文章中的春花秋月,感受人性和人情之美。
(二)“诗意语文”的教学价值追求“诗意语文”的教学价值在于追求审美享受的教学效果,体验语文之美。
董一菲说:“我就想把自己心中的语文教给学生”,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审美,能体会文学感性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说的那样“给学生一个爱的信念,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善感的心”[2],这也是董一菲的教育信念,她也在为此而一直努力地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生命意识、课堂意识,坚持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以达到诗意汇融、共赢共生。
诗词歌赋囊括天地、四时之大美,在诗词大海的遨游中,董一菲带着学们生体验语文之大美。
二、董一菲的“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观及其实践(一)阅读教学观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复归、生命的觉醒和灵魂的召唤,而这都来源于学生对阅读的把握,于是董一菲格外注重阅读教学。
她的阅读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应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阅读是我们认识自我,对抗世俗的法宝,而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找到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效率。
求学阶段正是同学们价值观养成的阶段,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在文本中找寻自己的精神支撑。
在董一菲的阅读教学观念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做到诗意的栖居。
追寻语文诗意的芳华
乡僻壤很难寻到有字的书报,于是见字便读,就成了最 记时,很多时候,我写的批语都很长,我还让他们背诵唐
初的习惯。
诗宋词。我有点固执地教我心中的语文。校长很开明,家
那时汉字之于我,从来都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牵 长很支持,学生也很快乐。
牵连连,缠缠绕绕。而语文课堂的所谓生字教学冰冷、坚
在初中执教的最初四年里,语文的时光很美好,信
就是让学生能够越陌度阡、蒹葭桃夭地感受那一个世 成长,有助于学生未来的人生。
界。让汉字复活,让读书变得诗意和美好。
10 年的时光里,我在阶梯教室给近千名学生上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初中生还有足够的空间与时 文诗歌专题课,那是另一种精神的狂欢,我们摇曳在古
间。他们朝气单纯,在课堂上注视老师的眼睛是澄澈而 诗里,我们游走在文字审美文化中,我们思考属于我们
后塞给孩子们,这是语文课的第一大弊。
房里,坐在火炕上,围着棉被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没有
跟从母亲学语文的第二件乐事:读书,自由地无拘 网络、没有教参,我可以无障碍地直面文本,走进“晋太
无束地读书。画本、杂志、小说,读者无疆。读书是我少年 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重逢
时代的璀璨时光,照亮、丰富了我的生命与时空。
字起始。那些汉字带着特有的质地、颜色、表情照亮蒙 西想明白。我只是从一个“资深”的语文学习者的角度想
昧,驱走寒冷。母亲教识字,字不离句,句不离章,章不离 语文该怎么教,我满心困惑。
篇,篇不离书。第二阶段就是“读出声音来”,见到有字的
于是,我领着初二的学生办手抄报,那种油印的,一
书,有字的纸就读出声来。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在穷 期又一期,我领着他们读书,一本又一本。给他们批改周
7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诗意沉醉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诗意沉醉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公开课《乡愁》教后感内容提要: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只有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我们的学生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教学通过听、读、品、迁移等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诗意得以流泻。
关键词:乡愁诗意有效课堂经过几天的酝酿,制作课件并融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然后怀揣着《乡愁》的教学设计走上了讲台。
40分钟下来,赢得了听课老师与学生的掌声,听课老师说,这是一节“精彩的课”,是一节“诗意的课”、是一节“高效的课”。
诗歌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比较难以把握的。
诗歌创作讲究意境,诗人通过选取典型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和思想,因此诗歌的语言是含蓄、跳跃、凝练的。
诗歌语言的特点使中学生在阅读鉴赏上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40分钟的时间内使学生充分阅读并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且学会鉴赏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本课教学的有效并实现课堂的诗意:一、理性分析诗歌:寻找有效的设计理念故乡,无论在哪里,始终是游子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安息地。
对故乡的思念是古今诗人永恒的话题。
他们用文字写乡心,抒乡情,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好诗。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创作的《乡愁》,写出了千千万万游子的思乡、思国深情,诗人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这正如温总理所形容的:“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我正是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按照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激趣导入——自主品读——质疑探究——合作互动——迁移实践”来设计,旨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董一菲和她的诗意语文
董一菲和她的诗意语文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3期文王青生董一菲,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诗意语文”倡导者,董一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学术领军人物,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导师团导师,多家语文核心期刊封面人物,首届全国中语会十大教改新星,东北三省十佳语文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科研骨干教师,黑龙江省“十一五”先进个人,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市“五一劳动奖章”、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兼任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师大、吉林师大、哈师大、牡师院兼职硕士导师。
著有《紫陌红尘拂面来》等五部专著,同时主编《诗意语文行》《同课异构:高中语文经典篇目》等著作。
曾应邀在全国四十几个城市讲座授课。
穿着一条极具民族风情的藏蓝色衣裙,优雅地轻靠在白色的沙发上,长发披肩,皓腕如雪,眉目低垂,静静地读着一本书。
她就是董一菲老师,一位集才情与美貌于一身的老师,一位集智慧与诗意于一身的老师。
董老师身载数誉,但她始终坚守在一线三尺讲台上。
她认为语文课堂才是语文教育的起点与归宿。
也正是这份坚守,使她的诗意语文理念如有源之水,奔腾不息;如有本之木,繁滋生长。
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跻身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极大地影响了无数一线语文教师。
为了给这些老师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成长的平台,董一菲成立了诗意语文工作室。
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引领着青年教师们迅速成长起来,在众多权威中学语文赛课中,诗意语文团队均有着出色的发挥。
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观董一菲老师致力于为学生打造一个诗意的语文世界。
董老师的课堂坚持“用教材教”,因文入境,因文造境,还语文以文学本色;她还为学生开设“名著导读”课程,注重点面辐射式的导读,引导学生在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中,走进文学世界。
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而悲悯情怀的培养也是董一菲老师所极力推崇的,她曾说:“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经典’,追溯传统文化,感悟现实生活,构筑诗意人生,少不了心中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你拥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你才能穿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古老悠远的文化;只有你拥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你才能跨越地域与围界,品评东西文化的内涵;只有你拥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你才能把握现实的生活,构筑自己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