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性质》的第一节“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概念、固体的特性、常见的固体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性,认识常见的固体,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难点:固体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样品(如木块、石块、金属块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概念、特性和常见固体。

(1)固体的概念:固体是一种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固体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3. 实践活动: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固体样品和观察记录表。

(2)学生用放大镜、天平、尺子等工具观察、记录固体样品的特性。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性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内容:(1)固体的概念: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2)固体的特性:不易压缩、不易变形、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常见固体:木头、石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身边的固体物品,并描述它们的特性。

(2)为什么固体不易压缩?请举例说明。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观察、记录固体特性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节《认识固体》。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固体的概念、特征以及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物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固体这一物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概念,掌握固体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并能在生活中找出固体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区分。

教学重点:固体概念的学习,固体实例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固体实物(如石头、木头、糖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纸等),实验分组所需物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固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触摸,让学生初步感受固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征。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了解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如:下面哪些物体是固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固体概念。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如:请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固体实验,如观察固体的形状、硬度等。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板书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征固体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固体物体,并说明其特征。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学生参与度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固体物体,了解固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固体特征的掌握:固体特征包括形状、体积、质量、硬度等,这些特征是区分固体与其他物质状态的关键。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探究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认识物体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学习运用工具称量物体的重量。

2)初步认识物体的重量与大小、形状等无关,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3)掌握称量物体的方法和操作过程。

2.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2)注重学生手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态度目标1)正确、尊重地对待物体的重量和轻重感受。

2)积极参与物体重量和轻重感受的活动,喜欢科学实验和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物体重量的标准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学习使用工具称量物体。

2.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可通过比较轻重感受区分。

三、教学过程:1.开始活动:通过品尝不同蛋糕的重量和体积,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和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轻重感受,也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同物体的重量。

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意见,然后讨论物体和容器的实际重量和外观重量之间的区别,强调学生需进行实验和观察。

2.引入知识:了解物体的重量单位,进行讨论和问题解答,并探究维度边界(如何称量较小或较大的物体成为问题,如何准确称量?)。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不同的物体、容器和称重仪应用不同的量程。

实践中强调学习称量物体使用的工具和方法。

3.知识点扩展:给学生看演示视频,让学生观看称量物体的操作和测量实验,强调测量的重量单位是克和千克,并提醒学生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4.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同时记录下称重数据并进行对比。

这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感知的理解,同时揭示学生对图表和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

5.练习提升:让学生完成一组光彩夺目的活动,并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来标识箭头所指向物体的轻重感。

这些练习可以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探究物体重量与轻重感知。

四、教学总结:本单元主要探究物体重量和轻重感的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重量单位及其区别,学习使用工具进行称量,同时可以通过感知比较至于轻重感。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

2022-2023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教案全册全套第一单元:人类和科技第一课: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2. 掌握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图片和实物。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现代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带给人类的改变和影响。

呈现(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包括通信、交通、医疗等方面;2.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科技产品的外观和功能;3. 教师讲解与科技有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电脑、手机、互联网等。

操练(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自己生活中科技带来的改变进行交流;2.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产出(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科技的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2. 学生可以描述科技带来的改变,或者分享自己对科技的看法和体验。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多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和好奇心。

扩展活动1. 学生自行收集科技产品的图片,制作一张科技展示海报;2. 学生组织一次关于科技的小型展览,展示自己收集的科技产品。

第二课:科技的利与弊教学目标1. 分析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2. 培养学生辨别科技利弊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技上册》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图片和案例素材。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科技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利与弊。

呈现(10分钟)1. 展示幻灯片,介绍科技的利与弊,包括便利性、信息获取、社交等方面的好处和负面影响;2. 使用图片或案例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探究(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给定的问题或情境,分析科技的利与弊,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解释。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土壤的类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能够简单区分不同种类的土壤;2.掌握调查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分类的能力;3.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2.难点:调查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教学辅助工具:图片、幻灯片、地图等;3.教学实验器材:实验盆、土样、滤纸等。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环节1.1 热身游戏:教师利用课件幻灯片展示3幅图片,要求学生查看图片,同时快速回答提问。

提问内容包括:图片中物品的名称、物品的颜色、物品的形状等。

此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力。

1.2 自由探究: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自由探究活动,可以轮流拿起一块泥土,用眼睛观察,用手揉捏,感受泥土的质地和湿润程度等特征。

2.知识讲解2.1 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课件、图片和实物等多种教学方式,向学生们讲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方法。

2.2 重点内容:南北地区不同种类土壤的区分,包括盐碱性土壤、红壤、黄土等。

3.实验探究3.1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不同种类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3.2 实验过程: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首先需要选出一块土壤样本,放到实验盆中,加上少量水进行搅拌。

然后将土壤样本过滤,记录下每种不同颜色或质地的沉淀物,最后进行分类总结。

4.练习巩固4.1 巩固课程内容:教师利用提问、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程内容,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2 综合练习:学生们通过课堂小组练习,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种类和特征,进一步深化对于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总结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就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和评价,并给予鼓励和提醒。

五、教学评估评估方式:教师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富饶的耕地,以及耕地的重要性。

2. 掌握种植不同作物所需的耕地条件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耕地保护意识和爱护耕地的惯。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种子和种植工具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册、铅笔、橡皮等。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耕地的认识和重要性:
- 耕地是什么?为什么耕地很重要?
步骤二:呈现(10分钟)
通过课件和实物等展示富饶的耕地以及不同种植的作物,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耕地条件和要求。

步骤三:讲解(15分钟)
讲解不同作物所需的耕地条件和方法,比如水稻需要有水的湿地、玉米需要有肥沃的土壤等。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类作物的耕地需求。

步骤四:实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己选择一种作物,根据之前的讲解,选择合适的耕地条件和方法,进行实际的种植实验。

教师可以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种植的过程。

步骤五: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种植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
不同作物的耕地需求,并强调耕地的保护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不同作物的耕地需求,并
亲自参与种植实验,增强了他们对耕地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指导,提升教学效果。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有质量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2课《空气有质量吗》,主要介绍了空气的质量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空气是有质量的,并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特点和性质,理解空气是有质量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空气的质量问题,通过实验验证空气的质量。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实验,观察现象并推理,验证空气的质量。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他们对科学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究和发现。

然而,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推理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范,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空气的一些知识,比如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那么,你们认为空气有质量吗?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知识讲解- 教师:空气是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虽然我们看不见、闻不到,但它确实有质量。

为了让你们更好地理解,我来给你们做一个简单的比喻。

- 教师拿出一个充气的气球和一个空气袋,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

- 教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物体的质量。

你们猜猜看,哪个更重一些?- 学生猜测并回答问题。

- 教师将气球和空气袋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重,结果显示气球比空气袋要重一些。

- 教师:你们看,虽然气球和空气袋都是由空气充填的,但气球比空气袋重一些。

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它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并对物体施加压力,使得物体的质量增加。

3. 实验示范- 教师进行实验示范:教师拿出一个空的塑料袋,并称重记录下质量,然后将它充满空气,再次称重。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

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固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物体的形态》,第一课时《认识固体》。

详细内容包括:固体概念、固体的特点、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固体;了解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固体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和分类固体物品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概念、特点、观察和描述方法。

难点: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固体物品(如石头、木头、橡皮泥等)、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天平、尺子等)。

学具:固体观察记录表、画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物品,引发学生对固体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固体概念、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固体物品。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描述、比较不同固体物品,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固体特点进行分类,展示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分类练习。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固体2. 主要内容:固体概念固体特点固体观察与描述方法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种你生活中见过的固体,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请简述固体与液体、气体的区别。

2. 答案:(1)例:铅笔、橡皮、书本。

特点: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

(2)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易压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概念、特点掌握程度,观察、描述方法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固体物品,进行观察、描述、分类,提高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4. 课后作业的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眼睛和耳朵第3课:手和脚2.第二单元:植物第4课:认识植物第5课:种子的秘密第6课:植物的生长3.第三单元:动物第7课:动物的家第8课:动物的食物第9课:动物的行为4.第四单元:天气和季节第10课:天气的变化第11课:季节的变化第12课:气候的影响5.第五单元:水和水的故事第13课:水的三态第14课:水的循环第15课:水的作用6.第六单元:有用的材料第16课:认识材料第17课:材料的用途第18课:材料的性质三、教学过程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1)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基本构造。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识身体的各个部位。

讲解身体各个部位的作用。

(2)第2课:眼睛和耳朵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和耳朵的构造。

讲解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进行视力、听力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听力状况。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手和脚的构造。

讲解手和脚的作用。

进行手和脚的协调性测试。

2.第二单元:植物(4)第4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

讲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

(5)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种子。

讲解种子的构造和作用。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

(6)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进行植物生长实验。

3.第三单元:动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家。

讲解动物的家对动物生活的作用。

进行动物家的模型制作。

(8)第8课:动物的食物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食物。

讲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

进行动物食物的实验。

(9)第9课:动物的行为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本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探究•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能量转化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科学探究有所认识,能够掌握科学兴趣,注重科学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方式。

2.通过涉及生活中的物体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形态、颜色、质量、和重量等基本性质,能够探究物体的运动和物理现象。

3.通过天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掌握太阳是人们的第一能源,从而明确环保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4.通过学习能量转化的知识,学生能够了解机器及其使用原理,能够从加工能力和使用特点的角度了解机器的本质和使用规律。

5.通过人体健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能够掌握预防疾病的常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了解科学的定义及其作用,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物理现象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物体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物品图片,让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能量转化及其应用领域、人体健康、生活中的物体、天文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3.实验环节通过手工实验,让学生动手探究物理现象和物体的运动规律,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4.复习环节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复习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5.扩展拓展环节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学术活动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2.探究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法六、教学评估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参考资料1.《苏教版小学科学全本》2.《实验教学法》3.《情景教学法》4.《交互式教学法》5.《探究学习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第17课《运动和呼吸》,主要介绍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以及通过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分析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掌握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能够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测量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的基本知识,对呼吸的过程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小学三年级,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能够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你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和呼吸的内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你们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举手回答)学生1:我会出汗。

学生2:我会觉得累。

学生3:我会喘不过气来。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很棒。

确实,当我们运动时,身体会变得热,出汗,感觉累,而且呼吸也会加快。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环节:知识讲解老师:那么,为什么运动会让我们呼吸加快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请大家用手触摸一下自己的胸口,然后轻轻地做一下深呼吸。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你们感觉到什么变化了吗?学生:我感觉到胸口在起伏。

学生:我感觉到呼吸变得快了。

老师:非常好!运动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提供能量,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所以我们的呼吸会加快,这样就能吸收更多的氧气,把它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第三环节:实验操作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实验,看看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019新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
.师:现在我们将这两个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再仔细观察老师带来的2个气球,它们有什么特点?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相同型号的气球?
.师:所以我们要挑选型号相同的气球。但是型号相同的气球质量也可能有差别,我们可以先将2个没有装空气 的气球,挂在平衡尺的两端,进行调整,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然后再给其中一个气球充气。这个气球充了气后,我们 又做什么?
科学态度: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气球、矿泉水瓶、大头针、大烧杯、小烧杯、锥形瓶、漏斗、注射器学生材料:纸、橡皮泥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新课
5、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记 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便不断的改进。
6、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树立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将锥形瓶里的水倒掉)提问:“仔细观察,此时瓶子里还有东西吗?”
.学生汇报:有,空气
.揭示课题:那空气会不会像水一样占据空间呢?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童年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水占满了树洞的空间”引出本科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 空间吗?”]
二、操作与探究
(一)烧杯底部的纸团会湿吗?
.演示讲解实验过程,提问:把小烧杯口向下竖直的扣到水里,并完全浸入水中,纸会不会湿?猜一猜并说出理 由。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目标:根据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内容,设计一堂以“天时地利人和”为主题的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能够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的方式,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通过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b.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a. 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与作用;b. 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c.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探究能力。

2. 难点:a.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b.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c. 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影响生活的因素,引起学生的思考;b. 引导学生讨论,列举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讲解其作用;b.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实践探究(40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他们选择一个场景(如家庭、学校、社区等),探究其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b.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相关数据;c.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形成自己的结论;d.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享。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三年级学生1个班。

这些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

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1/ 20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书23课。

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科学在我们身边:(1---3)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4--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水的科学:(10---14)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课程简介该科学课程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共分为5个模块,包括“动物世界”、“植物世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天空之上”和“环境中的科学”。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自然现象、物质世界、人类活动和现象等的观察、探究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描述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安排模块一:动物世界- 第一课动物的多样性- 第二课动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动物的生活性- 第四课动物的结构特征- 第五课动物对人类的作用模块二:植物世界- 第一课植物的种类- 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课植物的繁殖- 第四课植物的采集和应用- 第五课植物的适应环境模块三: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第一课熨衣服- 第二课摇号发电- 第三课过滤水- 第四课凝固和融化- 第五课化学变化模块四:天空之上- 第一课月相- 第二课星座- 第三课日食和月食- 第四课风吹云动- 第五课太阳能模块五:环境中的科学- 第一课空气和环境- 第二课噪声和环境- 第三课水污染和环境- 第四课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 第五课绿色环保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探究”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兴趣,营造积极的研究氛围。

通过一定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通过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教学目标:1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3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4、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4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内容:1、科学是---2、做一位小科学家单元教学概念图课题: 1 、科学是... ...课程标准: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 、理解科学是什么。

3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的: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科学是什么,知道生活中出出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想知道,爱提问。

3 、体验初步的合作与交流。

预计学习成果:1、能说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2、喜欢上科学课。

3、知道什么是“科学”。

4、学习成果评价教学材料: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步骤2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目的: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能够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科学知识1、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预计学习成果:1、学生能够初步体验探究。

2、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

3、学生能够学习用多种形式交流收集的资料。

4、学生能够体验活动有效开展,树立起做科学家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讨论:你为什么说它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
欣赏单元小诗
学生分组观察
交流展示
讨论
讨论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有生命物体具有的特征:能够生长
能繁殖后代
都要吃东西
都需要呼吸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上)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课题
2.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小结: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观察实践法讨论法
教具
植物的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拓树皮画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植物进行了整体的认识,今天我们要对植物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上)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2.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重点
难点
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
图片、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3、能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学
方法
观察实践
教具
纸、笔
实践
活动
检查
填写观察记录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诵单元小诗。学生欣赏,并将小诗补充完整。
2、谈话: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的火花的闪烁,本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结:动物的共同特征(见板书)
观察蜗牛
讨论
观察蚂蚁、鱼
讨论交流




2.3校园里的小动物
动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后代、会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的小人”制作方法。(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阅读P6教材,了解罗杰特的发现。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注意一定要先定标准,再进行分类。
3、说说你想怎样分类,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四、总结全课
学生拓树皮
观察树叶
画叶的形状
观察花
分类




2.2校园里的植物
植物的共同特征: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结构,
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
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2、观看视频,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3、拓展
(1)教师讲述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
(2)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谈话: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使我们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观察图片
给动物分类
3、学生分组观察
4、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三、交流、研讨
1、交流:刚才大家在校园里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出示各组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的发现。
3、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4、师生共同小结: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见板书)
四、拓展
1、观察P13下图,提问:图中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
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
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
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上不掉下来?
5、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
6、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
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
二、活动: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活动前准备:
(1)教师事先考察寻找地点。
(2)寻找前,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遗忘一些隐蔽的地方。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有生命物体,天道P63的活动记录上。
(4)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5)规定寻找时间为15分钟左右。
2、讲述: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
3、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
校园里的
植物名称
生长
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师生交流
学生观察




2.2校园里的植物
学生汇报
欣赏视频
听故事
谈感受




2.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上)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2.4植物·动物·人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对动植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和交流观察的结果。
3、能利用集合图(圈图)表现生物类别之间的关系。
重点
难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学生动手做
并尝试站立
分组汇报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分组讨论




1.2做一名小科学家
教学反思
第周
班级
三年级(上)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
目的
和要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生命体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第周
班级
三年级(上)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题
1.1科学是……
教学
目的
和要

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重点
难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
教具
会动的小人视频
实践
活动
检查
制作动起来的小人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复习提问: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按照自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提醒学生:每次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每个标准只能分一次。(如: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如分成“哺乳类、两栖类”等,要加以肯定。)
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
2、学生分组活动。
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
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
(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
(2)、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本节课我们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板书课题)
二、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