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讲分子生物学讲义(朱玉贤)

合集下载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课件Part 1 Replication 复制

朱玉贤《分子生物学》课件Part 1 Replication 复制

DNA 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课后作业: 请阅读教材P39~40和补充资料的 有关内容,然后以图解说明的方式解释DNA的 半保留复制机理。
(注:半保留复制机理的证实实验被誉为最美丽的实验之一。本 作业目的是促进同学们自主阅读、学习回忆和进一步深入掌握复 制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思维习惯。该作业占最 后评分的5%。 )
复制起点(Origin) :复制起始的固定位点。一般具
有特定的序列,并可以通过之与相关的调控因子结合而 形成复制引发体。
13 bp repeats
GATCTNTTNTTTT
9 bp reverse repeats
TTATCCACA
Distribution of repeats in oriC of E.coli DNA
引物前体转录起点
RNaseH: 降解RNA使之3’-OH暴露。
RNA引物前体500nt
反义RNA
复制起点 反义RNA转录起点
反义RNA的合成以及它与引物前体的结合阻止了RNaseH 的作用;
反义RNA的浓度决定了胞内有效引物的浓度,从而影响复 制的起始。
正调控: 由G1期积累的执照因子参与
复制的终止和子代分子的分离
终止:Tus蛋白+终 止陷阱
子代分离:拓扑异 构酶IV;XerCD蛋 白(位点特异的重 组酶)
1-3、复制的模型
Replication Models
θ复制 ( θ model) 滚环复制(Rolling-circle replication) D-环复制(Displacement-loop model)
150
2200
复制的过程
起始:引发体的形成 延伸:复制体形成以及单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添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四版 第1章 绪论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四版  第1章  绪论

关于诺贝尔奖
•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的时候,富兰克林已经在4年前因为卵巢癌而去世。按 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此外,同一奖项 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富兰克林活着,她会得奖吗? 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 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
1.3.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 后基因组时代生物信息学的作用将更加举足轻重, 要读懂“天书”,仅仅依靠传统的实验观察手段 无济于事,必须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和高效数据处 理的算法语言。只有如此,“天书”才能发挥它 应有的价值。
• 生命科学的革命性巨变已把生物信息学推到了前 台,生物信息技术已成为后基因时代的核心技术 之一,在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药物基因 组学等领域必将更有用武之地,从而对生命科学 (尤其是医学)的发展产生无法估计的巨大影响。
通过DNA连接酶把不同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a. DNA
的粘性末端; b. DNA的平末端; c. 化学合成的具有EcoRI粘性末 端的DNA片段。
重组DNA操作过程示意图
根 癌 土 壤 农 杆 菌 ( Agrobaoteriu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umefaciens) 侵 染 植 物 细 胞 后 能 将 其 Ti (tumor inducing)质粒上的一段DNA(TDNA)插入到被侵染细胞的基因组,并能稳定 地遗传给后代,植物的遗传转化(植物基因工 程)技术随之得到迅速发展。
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蛋白质分子控制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而决 定蛋白质结构和合成时序的信息都由核酸(主 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编码,所以,基因表 达实质上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3、结构分子生物学

2024年度-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

2024年度-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四版
包括去除信号肽、二硫键的形成、化学修饰和剪切等。去除信号肽是某些分泌蛋白和膜蛋白合成时的 重要步骤;二硫键的形成对于稳定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化学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等可 以影响蛋白质的活性、稳定性和定位;剪切可以产生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片段。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的意义
对于蛋白质的成熟、定位和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信号肽的去除可以使蛋白质从细胞内分泌 到细胞外或定位到细胞膜上;化学修饰可以调控蛋白质的活性和稳定性,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剪切可以产生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质片段,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
17
转录与转录后加工的调控
转录的调控主要通过转录 因子与DNA的结合来实 现,可以影响RNA聚合酶 的活性和选择性。
转录和转录后加工的调控 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共同 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蛋 白质的功能。
ABCD
转录后加工的调控涉及多 种蛋白质和RNA的相互作 用,可以影响RNA的加工 效率和产物种类。
29
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农牧业领域
通过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和畜禽品种, 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抗逆性;应用 基因组学解析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 子机制,指导新品种选育。
工业领域
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工业酶、生物燃料 和生物材料等;应用基因组学优化工 业生产过程和开发新产品。
医学领域
基因工程可用于生产重组蛋白药物、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基因组学可 用于解析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发现 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
异常的转录和转录后加工 调控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
18
05
蛋白质翻译与翻译后加工
19
蛋白质翻译的过程与特点
蛋白质翻译的过程
起始、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起始阶段,核糖体与mRNA结合,形成起始复合物;延长阶段,tRNA携带氨基酸 进入核糖体,进行肽链的延伸;终止阶段,释放完成翻译的蛋白质。

北大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PPT课件

北大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PPT课件
第18页/共168页
第19页/共168页
仅仅能在体外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进行DNA的切割和重组,还不能满足基因工程的要 求,只有将它们连接到具备自主复制能力的DNA分 子上,才能在寄主细胞中进行繁殖。
第20页/共168页
具备自主复制能力的DNA分子就是分子克隆的载体 (vector)。病毒、噬菌体和质粒等小分子量复制 子都可以作为基因导入的载体。
扉页: 当你进入实验室时,要像脱去外衣那样放下你
的想象力,因为实验操作中不能有一丁点儿的想象, 否则,你对事物的观察就会受影响;当你翻开书本 的时候,你又必须尽可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否 则,你就不可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第1页/共168页
基因操作主要包括DNA分子的切割与连接、细胞转 化、核酸序列分析以及基因人工合成、表达、定点 突变和PCR扩增等,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技术。
第35页/共168页
pUC质粒结构中具有来自大肠杆菌lac操纵子的lacZ’基 因,所编码的α-肽链可参与α-互补作用。因此,可用 X-gal显色法实现对重组体转化子的鉴定。 具有多克隆位点MCS区段,可以把具两种不同粘性末 端(如EcoRI和BamHI)的外源DNA片段直接克隆到 pUC8质粒载体上。
第9页/共168页
上个世纪中下叶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源 自工具酶的发现。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能 够 识 别 DNA 上 的 特 定 碱 基 序 列 并 从 这 个 位 点 切 开 DNA分子。 第一个核酸内切酶EcoRI是Boyer实验室在1972年发 现的,它能特异性识别GAATTC序列,将双链DNA分 子在这个位点切开并产生具有粘性末端的小片段。
末端转移酶
在双链核酸的3‘末端加上多聚或单核苷酸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朱玉贤
• 1959-1960 S. Ochoa发现RNA聚合酶和信使RNA,并证明 mRNA决定了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序列。
• 50年代末至60年代,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 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充分认识了遗传信息的流动和表 达。
完整版课件ppt
26
• 1972-1973 H.Boyer,P.Berg等人发展了DNA重组技术, 于1972年获得第一个重组DNA分子,1973年Cohen第一例成 功的克隆实验:完成第一例细菌基因克隆。
常用的滤膜有尼龙滤膜、硝酸纤维素滤 膜,叠氮苯氧甲基纤维素滤纸(DBM)和 二乙氨基乙基纤维素滤膜(DEAE)
完整版课件ppt
5
核酸分子杂交实验包括如下两个步骤: 1.将核酸样品转移到固体支持物滤膜上,
这个过程特称为核酸印迹(nucleic acid blotting)转移,主要有电泳凝胶核酸印迹法、 斑点和狭线印迹法(dot and slot blotting)、 菌落和噬菌斑印迹法(colony and plaque blotting);
完整版课件ppt
9
4. DNA序列分析 a. Sanger的双脱氧链终止法
Cambridge的F. Sanger在1977年发明用双脱氧 链终止法测定单链DNA的序列,其基本原理如下: ①DNA聚合酶能够用单链DNA作为模板,合成准确 的DNA互补链; DNA聚合酶常用Klenow大片段, 无5'→3'外切酶活性。
2.将具有核酸印迹的滤膜同带有放射性标 记或其它标记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 所以有时也称这类核酸杂交为印迹杂交。
完整版课件ppt
6
完整版课件ppt
7
完整版课件ppt

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

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  朱玉贤

1. 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2. 基因组基因组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集合,是指某个特定物种细胞内全部DNA分子的总和。

3. 顺反子由顺/反测验定义的遗传单位,与基因等同,都是代表一个蛋白质质的DNA 单位组成。

一个顺反子所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

4. 基因表达DNA分子在时序和环境的调节下有序地将其所承载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系统转变成蛋白质分子(或者RNA分子),执行各种生理生化功能,完成生命的全过程。

5. ribozyme 即核酶,由活细胞所分泌的具有像酶那样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6. 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AUG上游7~12个核苷酸处的一段保守序列,能与16S rRNA 3′端反向互补,被认为在核糖体-mRNA的结合过程中起作用。

7. RFLP 即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指限制性酶切位点上的遗传差异。

这些差别引起相关限制性酶切割产生不同长度片段。

RELPs可用于遗传作图,将基因组与常见的遗传标记联系起来。

8.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在相关位置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9. 内含子和外显子真核细胞DNA分子中能转录到mRNA前体分子中但会在翻译前被切除的非编码区序列称内含子。

而编码区称为外显子。

10. C值和C值反常现象C值指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一般随生物进化而增加,但也存在某些低等生物的C值比高等生物大,即C值反常现象。

原因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大量非编码序列。

11. 卫星DNA 在DNA链上串联重复多次的短片段碱基序列。

因能在密度梯度离心中区别与主DNA峰而单独成小峰而得名。

12. 重叠基因一段能够携带多种不同蛋白质信息的DNA片段。

13. 断裂基因在DNA分子的结构基因内既含有能转录翻译的片段,也含有不转录翻译的片段,这类基因称断裂基因。

14. 复制子DNA分子上一个独立的复制单位,包括复制原点。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

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主要涵盖第五章“基因表达的调控”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控元件的作用及其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表达的概念,掌握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 培养学生了解调控元件的作用,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3. 提高学生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控元件的作用。

难点: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介绍医学领域中基因治疗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调控元件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基因表达调控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调控机制。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基因表达调控在生物体内的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调控元件的作用、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基因表达的概念及其意义。

(2)请画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示意图。

(3)举例说明调控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2. 答案:(1)基因表达是指基因在生物体内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其意义在于实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生物学功能的执行。

(2)转录是指DNA模板链上的核苷酸序列转化为mRNA的过程,翻译是指mRNA上的核苷酸序列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3)调控元件是指在基因表达过程中,能够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DNA序列,如启动子、增强子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基因表达的概念、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调控元件的作用。

2024版《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五版北大课件

2024版《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五版北大课件
翻译后加工
新生肽链经过加工修饰,如剪切、 折叠、修饰等,成为具有生物活性 的蛋白质。
20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类型举例
2024/1/28
N-端fMet或Met的切除
新生肽链N-端的甲硫氨酸或甲酰甲硫氨酸通常被切 除。
二硫键的形成
半胱氨酸残基之间可以形成二硫键,对蛋白质的稳 定性和活性有重要作用。
化学修饰
生物工程
表观遗传学机制可以影响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因此通过表观遗传学手段来改造细胞或生物体可能成为一种新 的生物工程技术。例如,利用表观遗传学手段来实现细胞重编程和再生医学应用。
26
06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 发展趋势
2024/1/28
27
DNA测序技术原理及应用领域拓展
DNA测序技术原理
通过特定的生物化学方法,将 DNA片段化并逐一测定其碱基序 列,从而获得完整的基因序列信
组修复等。
DNA损伤修复对于维持细胞基 因组稳定性和防止突变具有重要
意义。
2024/1/28
11
基因突变与遗传多样性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碱基的替换、 插入或缺失。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对于 生物适应环境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1/28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增 加遗传多样性。
序列比对与注释
01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注释,揭示基因功
能和进化关系。
基因表达谱分析
02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谱变化,
解析基因调控网络。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03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和功能,为药物设
计和蛋白质工程提供理论支持。

北大分子生物学课件朱玉贤优秀ppt文档-2024鲜版

北大分子生物学课件朱玉贤优秀ppt文档-2024鲜版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是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基础科学,对生物学的发 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分子生物学与其他生物学科的交叉融合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生物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共同推动 着生命科学的发展。
2024/3/27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医学、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农作物的 改良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3/27
20
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直接修复
针对某些简单的DNA损伤,如碱 基错配或脱落,可通过特定的酶
直接进行修复。
2024/3/27
切除修复
对于较复杂的DNA损伤,如嘧啶 二聚体等,需要先将损伤部位切除, 然后通过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的 作用进行修复。
重组修复
在某些情况下,DNA损伤过于严重, 无法直接修复,此时可通过DNA重 组的方式,利用未损伤的同源序列 进行修复。
基因克隆技术应用
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基因治疗等。
2024/3/27
25
DNA测序技术及应用
DNA测序技术
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对DNA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DNA测序技术应用
用于基因组学研究、疾病相关基因鉴定、个性化医疗等。
2024/3/27
26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医学领域应用
2024/3/27
12
RNA的二级结构
01 02
A型RNA双螺旋
RNA的二级结构大多数都是单链,但是可以形成局部双链结构,这些双 链结构是由于碱基配对形成的,常见的A型RNA双螺旋结构中的碱基对 是A-U和G-C。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__朱玉贤一, 名词解释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能连续合成,而滞后链只能是断续的合成5→'3 '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复制子: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复制叉: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前导链: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前导链;滞后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

编码链:与mRNA 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模板链:将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原则指导mRNA合成的DNA链称为模板链。

结构基因: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转录单元: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TATA区:酶的紧密结合位点(富含AT碱基,利于双链打开)TTGACA区:提供了RNA聚合酶全酶识别的信号终止子:位于基因的末端,在转录终止点之前有一段回文序列(反向重复序列)约6-20bp。

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

例:启动子、增强子、弱化子增强子:在启动区存在的能增强或促进转录的起始的DNA序列。

转录因子:能直接、间接辨认和结合转录上游区段DNA的蛋白质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沉默子Silencer:某些基因含有负性调节元件——沉默子,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 . 绝缘子insulator:通常位于启动子与正调控元件(增强子)或负调控因子(为异染色质)之间的一种调控序列。

其明显特征是能够绝缘或保护启动子免受上游增强子的影响。

负调控:在没有调节蛋白质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某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活性就被关闭,这样的控制系统就叫做负控系统。

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四版)复习纲要

分子生物学(朱玉贤第四版)复习纲要

绪论一、名词1、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2、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二、问答1、简述孟德尔、摩尔根、Avery、沃森和克里克、雅各布和莫诺,尼伦伯格和科拉纳等人对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贡献2、早期验证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有哪些,具体过程是?3、分子生物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l 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l DNA重组技术l基因表达调控研究l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l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第1章、染色体与DNA第一节、染色体与DNA名词1、DNA双螺旋: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链结构. 2、DNA三级结构:DNA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3、核小体:是由核心颗粒(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连接区DNA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连接区(大约200bpDNA)组成4、卫星DNA:又称随体DNA。

因为真核细胞DNA的一部分是不被转录的异染色质成分,其碱基组成与主体DNA不同,因而可用密度梯度离心。

卫星DNA通常是高度串联重复的DNA 5、端粒(Telomere):是位于真核细胞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一段重复串联的DNA序列与端粒结合蛋白构成. 6、端粒T环结构:端粒形成T环结构使染色体末端封闭起来,免遭破坏. 7、单顺反子: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即一条mRNA模板只含有一个翻译起始点和一个终止点,因而一个基因编码一条多肽链或RNA链。

8、断裂基因(spli ng gene):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9、间隔基因(Interrupted gene):由于这组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果蝇体节模式发生间隔缺失现象,所以将它们称为间隔基因10、外显子(Exon) 是真核生物基因的一部分,它在剪接(Splicing)后仍会被保存下来,并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表达为蛋白质11、内含子(Intron ) 在转录后的加工中,从最初的转录产物除去的内部的核苷酸序列1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 de Polymorphism,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果。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细胞生活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染色质(chromatin)的形式存在的。

染色质是一种纤维状结构,叫做染色质丝,它是由最基本的单位—核小体(nucleosome)成串排列而成的。

原核生物(prokaryote) :DNA形成一系列的环状附着在非组蛋白上形成类核。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蛋白质由非组蛋白和组蛋白(H1,H2A,H2B,H3,H4)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P24①进化上的保守性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

④组蛋白的可修饰性: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ADP核糖基化等。

⑤H5组蛋白的特殊性:富含赖氨酸(24%)(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H1而带有H5)组蛋白的可修饰性在细胞周期特定时间可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等。

H3、H4修饰作用较普遍,H2B有乙酰化作用、H1有磷酸化作用。

所有这些修饰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降低组蛋白所携带的正电荷。

这些组蛋白修饰的意义:一是改变染色体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2、DNA1) DNA的变性和复性■变性(Denaturation) 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后完全变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增色效应(Hyperchromatic effect)在变性过程中,260nm紫外线吸收值先缓慢上升,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骤然上升,称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 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

生理条件下为85-95℃影响因素:G+C含量,pH值,离子强度,尿素,甲酰胺等■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缓慢冷却,单链恢复成双链。

最新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

最新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

分子生物学课件重点整理朱玉贤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是间期细胞染色质结构紧密包装的结果。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在细胞生活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染色质(chromatin)的形式存在的。

染色质是一种纤维状结构,叫做染色质丝,它是由最基本的单位—核小体(nucleosome)成串排列而成的。

原核生物(prokaryote) :DNA形成一系列的环状附着在非组蛋白上形成类核。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蛋白质由非组蛋白和组蛋白(H1,H2A,H2B,H3,H4)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P24①进化上的保守性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

④组蛋白的可修饰性:甲基化、乙基化、磷酸化及ADP核糖基化等。

⑤ H5组蛋白的特殊性:富含赖氨酸(24%)(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染色体不含H1而带有H5)组蛋白的可修饰性在细胞周期特定时间可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和ADP核糖基化等。

H3、H4修饰作用较普遍,H2B有乙酰化作用、H1有磷酸化作用。

所有这些修饰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降低组蛋白所携带的正电荷。

这些组蛋白修饰的意义:一是改变染色体的结构,直接影响转录活性;二是核小体表面发生改变,使其他调控蛋白易于和染色质相互接触,从而间接影响转录活性。

2、DNA1) DNA的变性和复性■变性(Denaturation) 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后完全变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1■增色效应(Hyperchromatic effect)在变性过程中,260nm紫外线吸收值先缓慢上升,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骤然上升,称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 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

生理条件下为85-95℃影响因素:G+C含量,pH值,离子强度,尿素,甲酰胺等■复性(Renaturation)热变性的DNA缓慢冷却,单链恢复成双链。

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讲分子生物学讲义(朱玉贤)

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讲分子生物学讲义(朱玉贤)

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讲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朱玉贤第一讲序论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当人们意识到同一生物不同世代之间的连续性是由生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科学家为揭示这些遗传密码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部分,而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像的分子生物学就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科学。

从 1847年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 --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

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 Morgan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

Watson和Crick 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

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Sumner在 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Sanger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 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

而 Kendrew和 Perutz利用 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 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59年,美国科学家 Uchoa第一次合成了核糖核酸,实现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 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同年,Kornberg实现了试管内细菌细胞中 DNA的复制。

1962年,Watson(美)和 Crick(英)因为在 1953年提出 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 Wilkins共获 Noble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 X 射线衍射证实了 Watson-Crick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生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讲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讲义朱玉贤第一讲序论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主要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当人们意识到同一生物不同世代之间的连续性是由生物体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科学家为揭示这些遗传密码所进行的努力就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部分,而以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像的分子生物学就迅速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科学。

从 1847年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证明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到今天,虽然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时间,我们对生物大分子 --细胞的化学组成却有了深刻的认识。

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最先使人们对性状遗传产生了理性认识,而 Morgan的基因学说则进一步将"性状"与"基因"相耦联,成为分子遗传学的奠基石。

Watson和Crick 所提出的脱氧核糖酸双螺旋模型,为充分揭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铺平了道路。

在蛋白质化学方面,继Sumner在 1936年证实酶是蛋白质之后,Sanger利用纸电泳及层析技术于 1953年首次阐明胰岛素的一级结构,开创了蛋白质序列分析的先河。

而 Kendrew 和 Perutz利用 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了肌红蛋白(myoglobin)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的三维结构,论证了这些蛋白质在输送分子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成为研究生物大分子空间立体构型的先驱。

1910年,德国科学家Kossel第一个分离了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1959年,美国科学家 Uchoa第一次合成了核糖核酸,实现了将基因内的遗传信息通过 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同年,Kornberg实现了试管内细菌细胞中 DNA的复制。

1962年,Watson(美)和 Crick(英)因为在 1953年提出 DNA的反向平行双螺旋模型而与 Wilkins 共获 Noble生理医学奖,后者通过 X射线衍射证实了 Watson-Crick模型。

1965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并证实了操纵子(operon )作为调节细菌细胞代谢的分子机制。

此外,他们还首次推测存在一种与 DNA序列相互补、能将它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带到蛋白质合成场所(细胞质)并翻译产生蛋白质的 mRNA(信使核糖核酸)。

1972年,Paul Berg(美)第一次进行了 DNA重组。

1977年,Sanger和Gilbert(英)首次进行了DNA序列分析。

1988年,McClintock由于在 50年代提出并发现了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或称 mobile element)而获得Nobel奖。

1993年,美国科学家 Roberts和 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introns)而获得 Nobel奖。

Mullis由于发明 PCR仪而与加拿大学者 Smith(第一个设计基因定点突变)共享 Nobel化学奖。

此外,Griffith(1928)及 Avery(1944)等人关于致病力强的光滑型(S型)肺炎链球菌 DNA导致致病力弱的粗糙型(R型)细菌发生遗传转化的实验;Hershey和 Chase(1952)关于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Crick于 1954年所提出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即中心法则):Meselson和Stahl(1958)关于 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以及Yanofsky和Brener(1961)年关于遗传密码三联子的设想都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生物科学家吴宪 20世纪 20年代初回国后在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与汪猷、张昌颖等人一道完成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血液生化检测和免疫化学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化学界的先驱。

20世纪 60年代、70年代和 80年代,我国科学家相继实现了人工全合成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解出了三方二锌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采用有机合成与酶促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在酶学研究、蛋白质结构及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等方面都有世所瞩目的建树。

三、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所有生物体中的有机大分子都是以碳原子为核心,并以共价键的形式与氢、氧、氮及磷以不同方式构成的。

不仅如此,一切生物体中的各类有机大分子都是由完全相同的单体,如蛋白质分子中的 20种氨基酸、DNA及 RNA中的 8种碱基所组合而成的,由此产生了分子生物学的 3条基本原理:1.构成生物体有机大分子单体在不同生物中都是相同的;2.生物体内一切有机大分子的建成都遵循着各自特定的规则;3.某一特定生物体所拥有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它的属性。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基因表达调控-----核酸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结构分子生物学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 1 -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目的是将不同 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因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新的遗传性状。

严格地说,DNA重组技术并不完全等于基因工程,因为后者还包括其他可能使生物细胞基因组结构得到改造的体系。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结晶,而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及其他工具酶的发现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

DNA重组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DNA重组技术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基因组结构,使它们所具备的特殊经济价值或功能得以成百上千倍的提高。

DNA重组技术还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

如果说,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是遗传信息的传递和控制,那么根据中心法则,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从 DNA到 RNA,再到蛋白质的全过程,也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在这里,无论是对启动子的研究(包括调控元件或称顺式作用元件),还是对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分析,都离不开重组 DNA技术的应用。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因为蛋白质分子参与并控制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而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合成时序的信息都由核酸(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编码,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所以基因表达实质上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按一定的时序发生变化(时序调节),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以修正(环境调控)。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染色体结构都比真核生物简单,转录和翻译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发生,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

真核生物有细胞核结构,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被分隔开,且在转录和翻译后都有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发生在各种不同的水平上。

基因表达调控主要表现在信号传导研究、转录因子研究及 RNA剪辑 3个方面。

转录因子是一群能与基因 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真核基因在结构上的不连续性是近 10年来生物学上的重大发现之一。

当基因转录成 pre-mRNA 后,除了在 5'端加帽及 3'端加多聚 A[polyA]之外,还要将隔开各个相邻编码区的内含子剪去,使外显子(编码区)相连后成为成熟 mRNA。

研究发现,有许多基因不是将它们的内含子全部剪去,而是在不同的细胞或不同的发育阶段有选择地剪接其中部分内含子,故生成不同的mRNA及蛋白质分子。

结构分子生物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又称结构分子生物学)一个生物大分子,无论是核酸、蛋白质或多糖,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必须具备两个前提:首先,它拥有特定的空间结构(三维结构);其次,在它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结构和构象的变化。

结构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定的空间结构及结构的运动变化与其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科学。

它包括结构的测定、结构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及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建立 3个主要研究方向。

最常见的研究三维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手段是 X射线衍射的晶体学(又称蛋白质晶体学),其次是用二维核磁共振和多维核磁研究液相结构,也有人用电镜三维重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和各种频谱学方法研究生物高分子的空间结构。

第二讲染色体与 DNA一、DNA的组成与结构Avery在 1944年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溶液中酒精的体积达到 9/10时,有纤维状物质析出。

如稍加搅拌,它就会象棉线在线轴上一样绕在硬棒上,溶液中的其它成份则呈颗粒状沉淀。

溶解纤维状物质并重复数次,可提高其纯度。

这一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初步实验证实,它很可能就是 DNA(谁能想到!)"。

对 DNA分子的物理化学研究导致了现代生物学翻天覆地的革命,这更是 Avery所没有想到。

所谓 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 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了该 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核苷酸序列对DNA高级结构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如 B-DNA中多聚(G-C)区易出现左手螺旋 DNA(Z-DNA),而反向重复的 DNA片段易出现发卡式结构等。

DNA不仅具有严格的化学组成,还具有特殊的高级结构,它主要以有规则的双螺旋形式存在,其基本特点是:1、DNA分子由两条平行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姿峤惶媪樱旁谕獠啵钩苫竟羌埽罨帕性谀诓唷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它的组成有一定的规律。

这就是嘌呤与嘧啶配对,而且腺嘌呤(A)只能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只能与胞嘧啶(C)配对。

如一条链上某一碱基是 C,另一条链上与它配对的碱基必定是 G。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组成 DNA分子的碱基虽然只有 4种,它们的配对方式也只有 A与 T,C与 G两种,但是,由于碱基可以任何顺序排列,构成了 DNA分子的多样性。

例如,某 DNA分子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 100个不同的碱基组成,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就是 4100。

二、DNA聚合酶与 DNA的合成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relies on the specificity of base pairing. The actual rate in bacteria seems to be --10-8-10-10. This corresponds to- 2 --1 error per genome per 1000 bacterial replication cycles, or -10-6 per gene per generation.DNA polymerase might improve the specificity of complementary base selection at either (or both) of two stages:1,It could scrutinize the incoming base for the proper complementarity with the template base; for example, by specifically recongnizing matching chemical features. This would be a presynthetic error control.2,Or it could scrutinize the base pair after the new base has been added to the chain, and, in those cases in which a mistake has been made, remove the most recently added base. This would be a proofreading control.三、DNA的生理意义及成分分析早在1928年英国科学家 Griffith等人就发现肺炎链球菌使小鼠残废的原因是引起肺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