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合集下载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飞跃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飞跃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飞跃作者:曹露孔陆泉来源:《唯实》2021年第10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一处重大创新,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了新的概括。

其内容在原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进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单的扩容问题,实际上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已更加全面、更加完善,从而为其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经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

对此,我们结合自己前期课题研究的成果谈一点认识。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定,始于党的十二大,完成于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五大,最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规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要求“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就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说,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第一,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

第二,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应当允许公有制之外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存在。

第三,人们基本接受了毛泽东同志“三大改造”完成后的一个说法:“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但也存在着一种担心,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如果把握不好,会给社会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所以,党的十五大在提出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时,就事先给人们打了“预防针”,送上了一颗“定心丸”: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其比重的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期末论文)题目: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姓名:吕璐学院:经济学院系:经济学系专业:经济学专业年级:2007级学号:15320078102268指导教师:刘连支职称:副教授2010年6月10日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经过一年的《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基本上认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必将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马克思进行了深刻论证,认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统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暂时的性质。

一、分配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所谓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它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它只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如果产品的一部分不转化为资本,它的另一部分就不会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

”他认为,人们在考察分配关系时,总是首先从产品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种事实出发是不对的。

实际上,产品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另一方面表现为收入。

工资作为收入的一种形式,要求首先以资本形式同工人相对立,然后才取得收入的形式,即工人的工资。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商品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者以谋求利润为目的进行生产,而劳动力则成为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即生产资料和货币)的私有制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生产者通过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占有者占有。

这种剩余价值的占有形成了生产关系中的利润、地租和工资的分配关系。

而这些分配关系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货币,获取了生产者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了利润。

这使得资本家可以不劳而获,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的核心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劳动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货币,雇佣劳动者为其提供劳动力,以获取工资。

在这种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而资本家则通过购买劳动力,用它来生产商品并实现利润。

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使得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得到的报酬远远低于其所创造的价值。

这一关系不仅使劳动者处于被动地位,也使得社会财富的集中化和资本的集中化成为可能。

从生产关系来看,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剥削权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资本家则通过占有生产要素获取利润,在生产关系中占据优势地位。

而从分配关系来看,资本家通过获取剩余价值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劳动者的报酬相比之下则相对较低。

这种分配不均和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分配关系的不公平和生产关系中的剥削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就需要通过改革资本主义的分配和生产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经济制度。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系,它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的分配方式,而资本的分配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了生产关系的发展。

我们来解析一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生产关系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包括土地、工厂、机器设备等,这些都是用来生产商品的工具和资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生产资料主要是由少数人或者一小部分人所拥有和控制。

这些人被称为资本家,他们通过拥有生产资料而能够控制和支配劳动者的劳动力,以此来获取利润。

而劳动者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换取生存和生活所需的工资。

这种生产关系造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对立和不平等,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生产关系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资本的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分配方式主要是由市场竞争和私人所有制决定的。

资本家通过拥有生产资料和在市场上的竞争来获取利润,这样就形成了资本的私人所有制。

而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这样就形成了劳动力的市场化。

这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和劳动力的市场化决定了资本的分配方式是靠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来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通过生产和交换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取工资。

这种分配方式是基于私有制和市场规律的,它使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张和对立。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生产关系决定了资本的分配方式,而资本的分配方式又反过来影响了生产关系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主要是私有制和市场规律,这些决定了资本的分配方式是靠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来决定的。

这种分配方式在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要改善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就需要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机制进行改革,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一、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的实物分配。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06页)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是由社会主义时期的生产条件(包括物质的生产条件和人身的生产条件)的特点决定的。

物质生产条件的分配就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联合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他们在全社会范围内或在一个集体范围内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并共同占有劳动成果。

而生产的人身条件指的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自身特点。

在社会主义阶段,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还依然存在,因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也有明显的差别。

实行按劳分配,用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一方面可以保护劳动者不同的工作能力这个“天然特权”,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本文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论述了“按劳分配”劳动平等的价值实质,阐述了“按劳分配”平等的劳动竞争、团队合作精神及提高劳动效率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按劳分配”的价值目标是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在价值意义上的相容性,二者对权利与利益的分配对等的要求,是它们能够在中国现实中共存的基础。

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它不过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要由分配关系来实现,改变了分配关系也就改变了生产要素所有权,也就改变了经济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是同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

我国所有制结构已经由过去单一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所有制结构,不仅有多种公有制形式,而且存在多种非公有制形式。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生产关系是指在特定社会经济制度下,由劳动者之间相互联系、协作、合作的一系列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劳动分工、劳动组织形式、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而分配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和收益的分配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而工人则依靠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获取生活所需。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使自己成为雇佣劳动者的雇主。

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得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工人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他们所得到的报酬相对较低。

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

分配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和收益进行分配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关系的特点是不平等和剥削。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过程,获得了大部分的生产剩余价值,而工人所得到的报酬相对较低。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关系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阶级的存在。

相对较富裕的资本家通过支配和控制财富,更具有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而相对较贫困的工人则受到剥削和压迫。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着分配关系的基本方向和特点,而分配关系又反过来影响和维持着生产关系的存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而分配关系则是不平等和剥削的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源泉。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了解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含义。

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的收入和财富如何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规则和制度。

而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活动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交换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由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构成的。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而雇佣劳动者则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赢利,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在反过来看,分配关系也会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会导致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

财富的不均会导致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资本家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雇佣劳动者则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待遇。

不公平的分配关系会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嵌套。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分配关系的不公平,而分配关系的不公平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的源泉。

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需要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实行公有制、劳动集体化、按劳分配等制度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改善社会的分配关系。

需要改革分配制度,推行公平的分配政策,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只有在改善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资本论知识点

资本论知识点

绪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而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前提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相结合的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是资本论研究的对象。

生产关系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交换关系是指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是内在于生产关系的问题。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商品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象力,是指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

2、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3、矛盾分析法(分析价值形式的发展)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第二节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理论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

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是一个以资本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商品的市场交换。

在这样的制度下,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让我们来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是指社会生产的物质财富如何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和方法。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不平等性,主要体现在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上。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并从中获取剩余价值,最终形成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资本家获取相对较多的利润,而劳动者只能获得较少的工资。

因此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表现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主要是指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资本家拥有了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厂、机器设备等,而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赚取工资。

在这种关系下,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具有支配地位,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权,他们只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和生产过程的执行者。

这种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剥削性和非平等性,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力,使得劳动者只能获得较少的报酬,而资本家则获取了大部分的利润。

这种生产关系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分配关系。

资本家对生产过程的支配地位和对劳动力的控制权决定了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了分配不均。

而分配不均又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形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分配关系也会影响生产关系。

劳动者在面对低工资和高剥削压力时,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和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是一个有着特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经济体系,其中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密切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分工和劳动力的交换等内容,而分配关系则指的是生产者之间在生产要素收益的分配上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着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而劳动者则是劳动力的出售者,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一定的分配方式,而分配关系又会影响到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性质直接决定了社会的财富分配格局,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的阶级分化。

这种不平等分配又会反过来影响到生产关系,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公平性,劳动者的收入往往无法体现其劳动的贡献,从而降低了其对生产过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种情况又会影响到生产效率和质量,最终损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共同决定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改革和完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在生产关系方面,应当加强劳动者的权利保护,完善劳动关系,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有序运行。

应当加大对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制和民营所有制的监管和调控,防止垄断和虚拟经济的产生。

在分配关系方面,应当重视公平分配,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支持和帮助,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也需要完善税收政策和福利制度,确保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合理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得到重视和改善。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 引言1.1 背景介绍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核心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力,通过生产商品获取利润。

而分配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所得如何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获取了生产过程中的利润和剩余价值。

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工资,这导致了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与劳动力的对抗关系,资本家追求最大利润,劳动者则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己的生活。

然而,资本主义下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分配关系的不平等会影响生产关系的稳定性,导致劳资矛盾加剧,影响生产效率和社会稳定。

同时,生产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分配关系的调整,如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可能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状况。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善社会财富分配和缓解阶级矛盾提供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分配关系指的是资源、收入、财富等在社会中的分配方式,而生产关系则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关系等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形式。

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配不均和生产关系的不稳定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剧、劳资矛盾的激化等。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并探讨如何改善现有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探寻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以及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的影响,最终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作者:李玲英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摘要: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阐述分配关系,说明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关联。

生产方式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不同的的生产关系。

一定的生产关系又决定分配关系。

通过对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联系的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进行分析,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相互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都是暂时存在于一定时期,不具有永恒性。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中,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收入的来源。

工人通过工资获得收入,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工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

资本家通过利润或利息形式上、土地所有者在地租形式上所取得收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包含工人阶级与资本家对抗性,反映在分配关系也同样具有对抗性。

因此,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一样,将会被更高级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分配关系所代替。

关于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马克思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分析。

一、资本主义分配形式和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

第一,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

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分为三个部分,劳动者以工资形式获得收入,资本家以利润的形式获取价值,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归土地所有者。

这种价值归属于不同的人的分配形式表示,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不同的方式获取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

第二、资本主义分配关系不是自然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这种分配关系看作是自然关系,是从人类生产、发展的各种规律产生的关系。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

(期末论文)题目: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姓名:吕璐学院:经济学院系:经济学系专业:经济学专业年级:2007级学号:268指导教师:刘连支职称:副教授2010年6月10日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经过一年的《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基本上认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实质、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必将被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马克思进行了深刻论证,认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统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暂时的性质。

一、分配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所谓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它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它只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如果产品的一部分不转化为资本,它的另一部分就不会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

”他认为,人们在考察分配关系时,总是首先从产品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种事实出发是不对的。

实际上,产品一方面表现为资本,另一方面表现为收入。

工资作为收入的一种形式,要求首先以资本形式同工人相对立,然后才取得收入的形式,即工人的工资。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研究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研究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研究王永年【摘要】旨在探讨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如何理解和讲授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论文认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有联系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价值创造是被许多现象掩盖的深层次问题,价值分配则是由各种具体经济关系决定的表象层次问题,由前者演绎上升到后者的过程,显示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特点.【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00)003【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层次;市场经济【作者】王永年【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45.31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疑难问题现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虽然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性质,但它仍具有一切市场经济社会的一般属性。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包括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管理等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经济化和市场化了,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求带来相应的回报。

另外,一些优势企业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质量更高,如机器设备更先进、劳动者的技术水平更高、管理更为先进,等等,它们在单位时间的产出量会更多,创造的新增价值也就越大,因而要素所有者获得的利润回报会越多。

市场经济社会的这些现象,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自然地便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在生产领域中,是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创造了社会财富和新增价值,由此,在分配领域中,必然要求按照各要素在现实生产中的贡献,进行新增价值的分配。

可见,在现实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会产生价值创造方面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价值分配上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论这样的理论和观念。

然而,这一观念和认识,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不相符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其它多种非劳动生产要素虽然参与了产品的生产过程但并非构成新增价值的源泉或实体。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市场经济运行。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资本家通过所有制的控制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构建了特殊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这两种关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模式。

让我们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之间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占有方式和分配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核心是雇佣劳动。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工厂、机器设备等,而劳动者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

资本家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解雇人员无偿加班,降低薪酬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来获取最大利润。

这种生产关系使得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剥削成为了可能,通过生产资料的垄断,资本家控制了整个生产过程,劳动者失去了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只能拿到微薄的生活报酬。

分配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分配关系是指在生产完成后,社会产出如何分配给各个社会成员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分配关系主要取决于市场机制和层层分工。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机制以市场交易为基础,按照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及市场行情等因素进行分配。

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市场渠道,能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掌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相应地,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收入,而收入的多寡取决于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市场对其劳动力的需求情况。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竞争性质,分配关系呈现出了极度的不均衡状态,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模式。

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性质直接影响了分配关系的不公平性,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则日益陷入贫困。

这种分配不平等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生产关系的不公平性所导致的。

《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

《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按其实质来说,是占有剩余价值的
过程,也就是榨取剩余劳动的过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资本的文明
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 条件,同以前的 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 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
的各种要素的创造。”(第3 卷第925—926页)
•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剩余价值还采取了平均利润 的形式。资本 家榨取到的剩余价值,按照社会资本中 每个资本应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 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这个平均利润又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但资本对 于 剩余价值的这种占有和分配受到了土地所有权方面的 限制。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以地租的形式从 资本家那里瓜分一部分剩余价值。 因此,利润和地租 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两个特殊组成部分,它们加起来, 就 形成社会剩余价值的总和。
• “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各种收入的源泉。那么, 各种收入的真正的 源泉是什么呢?
(二)各种收入的真正源泉是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
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 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 系下进行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像它以前历史上 所有的生产过程一样,也是在一定的物 质条件下进行 的,这些物质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 第五十二章《阶级》,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的最 终结论。 在没有写完的这一章中,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分析主要 提到三个观点:1.资 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就是雇佣工人、资 本家和土地所有者;2.在一个社 会里阶级结构不可能是纯粹的;3. 关于阶级怎样形成的问题。
一、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
(一)“三位一体公式”掩盖了新创造价值的源泉 • “三位一体公式”就是庸俗经济学所宣扬的资本创造利润(企业主收入+利

晋商文化 (对比

晋商文化 (对比
晋商股份制及历史启示
分享到 编辑文章 新知社
新浪微博
股份制作为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制度,也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尽管西方股份制产生较早,且比较完善,但晋商实行股份制远早于西方。它萌芽于明代,大兴于清代。这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中叶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与市场的拓展紧密关联。股份制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注入活力,使其在明清商界纵横驰骋五百余年,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商帮和国际性商人。
但是,顶身股并非易事,学徒初入商号不满1年者,基本上只管饭,不付钱。待学徒期满,升任职员后,以能力定工资,工作达到三个帐期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身股。对无培养前途或品行不端的伙计,一般不授以顶身股资格。顶身股最高者为掌柜(经理),一般为十厘,最多为一分二厘,最少八厘。协理、襄理为八厘、六厘、五厘不等。一般店员和初顶生意者,大多为二至三厘,以后每遇帐期,可增加一二厘,增至一股为止,称为“全份”。例如,大盛魁商号顶一二厘生意者,可管点杂事、接待客商等;顶三四厘生意者,可在柜上应酬买卖,但大事尚不能作主;顶五厘生意者,已有做买卖的一定经验,货色一看就懂,行情一看就明,生意能否成交,也敢一语定夺;顶七八厘生意者,已是商号的里外一把手,或来往于总号、分庄之间,盘点货物、核算亏盈,或奔波于天南海北,拍板大宗交易;顶九厘生意者,日常营业不管,专断重大疑难之事。顶身股者死后,各号一般仍给其遗属一定体恤,即在一定时间内仍旧参加分红,称“故身股”。大致经理故后享受八年的红利,未任经理者享受七年的红利,顶身股六七厘者享受五年的红利,顶身股四五厘者享受四年的红利,顶身股三四厘者享受三年的红利,顶身股一二厘者享受两年的红利。对字号经营立有特大功绩者,还可再增一至二个帐期的红利。各号均由财东出面聘请经理,再由财东、经理共同邀请中人三、五人,书写股本合约,其内容包括资本若干,以若干为一股,三至五年为一个帐期。每逢帐期,一经获利,皆按股分红。盈利愈多,分红愈多。分红一般是银六身四,即银股分红利的60%,身股分红利的40%。例如,泰丰源票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共获利银12090两,按银六身四分,银股分红利7254两,身股分红利4836两。身股中除去原伙友柴潮出号分去1370两外,尚余3460两。银股共12.5股,每股(1000两)分红利银216.6两。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所有,大多数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解析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一、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和表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生产出的产品价值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但工人所得的工资却远远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

这种产权关系造成资本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从而也有对生产过程的掌控权。

因此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度,生产技术的使用等往往由资本家来决策。

而分配关系则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它是指产品价值如何被分配给各个阶层、各个社会成员,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产品价值再分配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分配方式主要是市场竞争和购买力的分配。

市场竞争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和销售,也决定了各个生产经营者能够分配到多少经济利益。

而购买力则决定了消费者所能够获得的产品数量和质量,也间接影响了生产经营者所能获得的利益。

无论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分配过程中,都是资本家掌握了主导权,工人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受资本家支配。

因此,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压榨、掠夺等无情的资本逻辑也都表现在了分配关系中,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富差距的扩大都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制度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不仅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和表现,也反过来影响着生产关系本身的发展。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益和利润,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技术和组织方式,这就涉及到了资本家的经营策略和生产力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配关系的歧视性制约了生产力的开发和创新。

由于资本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会选择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劳动力开支。

例如,在相同的岗位上,男性往往能够获得比女性更高的薪资待遇,这就制约了女性的生产力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解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姓名:邹云双学院:经济学院系:经济系专业:经济学年级:2007级学号:153200781023272010年06 月18 日解读“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五十一章集中论述了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并且得出结论: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那么这个论点的论据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进行怎样的解读呢?本文在查找多方材料以后结合个人的认识对此予以浅显的剖析。

先来看问题的提出。

历史上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认识有两种在现在看来近似荒谬的观点,即一种认为分配关系是自然的,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一般关系的,另一种虽然承认分配关系是历史的,但是却否认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而认为生产关系是永恒不变的。

其实较早的时候,欧洲重农学派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将资本主义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从而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看作是支配一切社会的永恒规律。

这就开始走向了歧途。

后来约·穆勒又从折衷主义的角度认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性质,生产规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规律的性质,因为财富的生产法则和条件具有自然真理的性质,与生产规律不同,财富的分配纯然是人类制度问题。

在财产私有制下,生产物分配主要由竞争决定。

财富的生产法则(具有自然真理性质)不同于财富的分配法则(取决于社会的规律和习惯,依照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见和感情形成)。

他的这种认识又使得后来者对于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的扑朔迷离和难以把握。

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关系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察以后,义正言辞地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特殊且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同时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所以分配关系也是具有独特历史性的。

这里额外的补充一下,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讲,因为分配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在产品分配领域内的集中体现,所以生产关系对分配关系有决定作用,而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这就能够说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而根据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能够证明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只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特殊的阶段,它们都具有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现在再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去找寻他提出这一论点的缘由。

首先得提到马克思对“斯密教条”和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

按照马克思的分配关系理论,资本主义的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在内的各种收入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是工人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转化形式,也即工人的新创造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

而不是像斯密和萨伊等人所理解的那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了价值,所以得按照要素分配收入,形成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的分配关系。

所以,马克思虽然批判斯密和萨伊,但是他也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就是按要素分配收入的,只不过他对这种分配制度持批判态度,因为它掩饰了资本家和地主,即资本和土地的人格化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也不能正确地表明资本家和地主收入的真正来源。

其实,从上述的浅显分析就不难看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配是决定于生产的,进而任何消费品的分配都是生产条件分配的后果,生产条件的分配本身,表明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不同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

具体来看,马克思先是从分析商品出发,根据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解决了商品价值的决定问题。

然后从商品交换理论讲到了一般等价物,最终货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别称”。

当货币流到资本家手中的时候,他们已经不是单纯的执行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即不只是用来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是用来生产货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殖”。

这个时候,货币就蜕变成了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利润的货币。

特别是当资本家用货币去购买了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以后,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就成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而资本家就依靠无偿的侵占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而实现了资本的增值。

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榨取这些剩余价值,资本家想方设法的减少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并提高资本的周转速度,减少生产和流通时间,使相同时间内有更多的实际资本投入在生产过程中,以期即使在不变的剩余价值率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

而且贪得无厌的他们把通过剩余价值榨取来的资本只是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再次投入生产过程,形成扩大再生产,以使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然后,在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时候,马克思认为产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而成本价格也就抹杀掉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二者职能的差异,同时由于这个转化,本来是劳动的消耗也变成了资本的消耗。

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转化为了利润,因为在资本家看来他所得到的这个额外的收益是由于他的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而投资带来利润乃是天经地义的。

于是,本来是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却演变成了资本的自行增殖。

进而,本来用来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也转化成了资本增殖效率的利润率。

于是,从这里开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中开始取得了各种掩人耳目的形式和外衣。

紧接着,马克思又讲到,如果各个部门间的利润率不相等,那么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这种不相等是短暂的,是不稳定的。

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利润的平均化,以实现平衡。

于是,部门间的竞争就使得利润率再次转化成了平均利润率,而且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相应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而部门内也会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使得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

然后马克思还顺便提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在谈完了产业资本的情况以后,马克思又开始思索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一个活跃在物质生产领域,一个活跃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事实上是前者生产的剩余价值构成了后者收入的来源。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本应获取平均利润。

而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通过参加利润平均化而获得的。

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会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两种具体形式。

这种分解是依循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规律的调节而进行的。

为了说明利息的来源,马克思又分析了借贷资本。

并且说明在存在借贷资本的情况下,由于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平均利润就分为归借贷资本家所有的利息和归职能资本家所有的企业主收入(即企业利润)。

最后,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所有者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土地所有者则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农业资本家收取地租,从而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

而马克思证明得出这个地租是由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

至此,马克思也就清晰的向我们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过程和分配的全过程。

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即资本家拥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而劳动者一无所有。

从而它的生产关系就是围绕着生产资料的人格化和劳动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资本、劳动与土地的关系,而这里资本又被划分为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所有的这些生产资料在劳动力的作用下进行社会生产,使社会延续,这就是简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在分配关系方面,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是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基础。

按照前人的总结,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也可以用一条简明的理论线索来表述:剩余价值先是转化为利润,利润又转化为充分的平均利润。

充分的平均利润再转化为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即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个扣除,使平均利润分解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当我们完全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形式以后,就能够清晰的看到一些端倪。

由于私有制,劳动者除了拥有劳动以外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他们就依附资本和土地而劳动,在资本和土地的共同参与下,劳动创造出新价值和新产品(虽然资本和土地参与了生产过程,但是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生产关系,所以劳动、资本和土地都要求从中分配到产出,这种产出就分别以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这些都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个部分)。

所以,这些确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

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也就是说,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只是生产关系的反面。

进而,马克思认为这种按要素分配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分配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劳动者才是一无所有,生产资料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而土地又归地主所有,劳动者为了生存,就形成了资本家和地主共同剥削劳动者的生产关系,而这种生产关系又决定了上述那样的分配关系。

同时,由于这种生产关系只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生产关系,无论是在之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是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是有异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所以这种生产关系就具有了历史的暂时的性质,从而这种分配关系也具有了历史的暂时的性质。

综上所述,也就完全说明了马克思提出的“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样的历史的暂时的性质”的论据所在。

说明:本文所有材料和观点都是本人自己搜寻,然后进行总结和阐述,由于知识肤浅,理解欠缺,甚至对题意的把握也可能出现偏差,所以全文会显得相对比较松散,而且有些表达言不及义,且可能存在错误,但绝对原创,请老师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