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化”·“语义化”·“意向化”——现代斯拉夫文论中“文学性”追问的不同路径之比较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权威资料]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述论摘要:形式主义文论文学形式思想有三个发展阶段:语言形式阶段,侧重文学语言特殊性的研究,借助文学语言的特殊组织,文学成为一个审美自治的领域,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为代表;本体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意义结合为有机统一体,文学具有向本体世界追寻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具有精神救赎的作用,以英美新批评文论为代表;功能形式阶段,侧重文学形式与社会精神结构之间的关系,文学处于社会精神结构的指定位置,通过阐释活动建立起文本与世界的联系,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
关键词:“客观说”;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语言形式;本体形式;功能形式;关系主义I109文献标志码:A1002-7408(2015)04-0104-06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关系诗学史论”(2014WB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长利(1974-),男,黑龙江依安人,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基础理论、西方文论。
“客观说”是西方20世纪以来继“表现说”之后的又一基本文学观念类型,主要指形式主义文论。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说:“第四个进程,即‘客观化走向’,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这里所谓“第四个进程”,是指与“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相并列的一种处于主导地位的现代文学观念。
但是,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对“客观说”谈论不多,对结构主义文论更少涉及,因此还不能说是做到了对形式主义文论有完整认识。
法国学者达维德・方丹在《诗学――文学形式通论》中把这种新的文学观念称为“客体诗学”或“形式诗学”。
[2]无论是艾布拉姆斯,还是达维德・方丹,所说的“客观化走向”或“客体诗学”,均主要指的是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文艺思潮,这提出了从总体上认识这一思潮文学形式思想特征的问题。
文学评论考试复习汇总(齐全)
选择题1.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叫细读法2.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3.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4.波德莱尔的批评著作《对几位同时代人的思考》属于随笔体评论5.主张潜意识在实际上支配着人的行为的是弗洛伊德6.西方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于古希腊7. “新批评”一词虽源于兰瑟姆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缘起可追朔到艾略特和瑞恰兹8.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9.文学批评家的审美感知力首先表现为语感10.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语义分析11.社会历史批评家一方面需要考察环境或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另方面也需要通过作品揭示作家的思想意识、政治倾向12.在现代文体学中,对于语言常规的违反叫做变异13.直接脱胎于妇女政治运动的女性主义批评,必然带着政治性14.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的是俄国形式主义15.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历史批评这一范式最重要的代表是茅盾16.新批评流派中提出“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的卫姆萨特和比尔兹利17.文学批评文章的语言美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更需要理性的光辉18.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直接影响了结构主义批评19. 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时提出陌生化概念20.文本批评的一个鲜明特征是立足文本,强调批评的客观性21.中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背景差异主要表现为 A.历史背景的差异D.学术背景的差异E.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22.茅盾作为社会历史批评的领军人物,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提出三条标准是B.文字的组织愈精密愈好C.描写的方法愈独创愈好 E.人物的个性和背景的空气愈明显愈好23.文学批评写作中的复述的基本要求包括A.体认文眼诗魂D.传达原作神E.抓住全文线索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表现为A.强烈的变化态势B.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C.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E.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21.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主要表现为 B.政治倾向性D.否定的悖论22.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A.张力B.细读法D.隐喻23.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包括C.真实性D.社会效果E.倾向性24.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提供哲学基础的哲学是B.现象学C.科学哲学D.分析哲学25.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B.获取印象D.整合感受E.抒情描写26.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包括A.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B.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C.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27.汉代文学批评的发展集中体现在A.对《诗经》的评论C.对《楚辞》的评论D.对汉赋的评论28.对20世纪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潮两个共同特征是A.以语言为研究对象D.推崇分析方法28.为印象主义批评提供理论基础的是A.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D.审美知觉理论29.文学批评的社会环境从历时性的角度而言包括 A.文化传统C.审美习俗D.历史背景30.文学批评应该是对文学现象的A.社会的评价分析C.审美的评价分析31.下列文学批评流派属于从文学外在角度研究文学 A.女性批评 C.文化批评D.心理批评32.随笔体评论文章的特点是A.卓约轻灵D.短小精悍E.理趣见长33.下列文学批评流派属于从文学内在角度研究文学 A.形式主义批评B.新批评E.结构主义批评34.弗洛伊德为文学批评提供的学术资源主要有A.冰山理论与潜意识B.本能压抑与欲望升华C.早期经验与人格生成E.梦的工作与文学创35.荣格继弗洛伊德之后提出的理论有 B.集体无意识 D.原始意象E.原型36.文学批评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要把握好分寸,应注意A.认识准确C.态度公允E.表达恰如其分37.《文心雕龙》中专门讨论文学批评的是C.《知音》38.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所以文学批评具有C.实证性39.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性别40.将哲学上“本体”一词用于文学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的是兰色姆41.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莫奈42.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思辨性43.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世界是我的表象44.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45.文学批评中最常见,也是最严谨的体式是论著体46.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划分,文本批评的切入角度是文学与文本47.与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评价不同,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是传递美感48.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别林斯基49.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评点50.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批判与否定5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52.德国艺术批评讨论诗画关系最著名的著作是莱辛《拉奥孔》53.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詹姆斯54.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反讽55.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突出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政治倾向56.提出“原始意象”概念的是荣格57.文学批评的论证所依赖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分析与综合58印象批评认为从整体上领悟作品精妙的最好方式是审美直觉59.在魏晋南北朝,把“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的是钟嵘60.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61.文学批评的成熟和繁盛在20世纪62.结构主义批评发端于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63.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是艺术思维的产品64.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阐释功能65.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具有社会历史性质的批评的发端者是维柯66.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67.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札评周乐68.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关系中,社会历史批评切入的角度是文学与社会69.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白日梦”的是弗洛伊德70.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而成为文化批评关注焦点之一的问题是大众传媒。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一首先,关于“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所指问题。
笔谈作者在“中国文论的异质性”这一命题之下,所使用的“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所指仅限于中国古代文论,而未包括中国现当代文论在内。
就是说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文论”等于“中国传统文论”等于“中国古代文论”。
这从一般逻辑关系上看,显然是以偏概全。
但在这里实质上又并不完全是逻辑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说论者不是由于逻辑上的不明了或者疏忽,而是出于某种“故意”,其中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学术观念问题。
从一些论者一贯的学术观念看,他们本来就不承认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论,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中国文论已经“失语”了,而这种“失语”了的文论,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文论,或者至少不能归入“中国文论传统”的范畴。
在他们的中国文论视野里,除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别无其他。
这种观念在当今文论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赞同朱立元先生的看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传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9世纪前的古代文化、文论传统,一个是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现当代文化、文论新传统。
(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我们姑且承认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与质变(这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异质性”),其中较多吸纳了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资源,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性质,更不能笼统地说这是“失语”而否认它是中国文论传统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文论”之所指,理应包含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文论传统应当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传统,至于对后者该如何认识评价,完全可以进行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显然不宜从整体上对它视而不见或完全否定排斥,完全逐出“中国文论”的视野和论域。
讨论中国文论异质性问题,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理论前提。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
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
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
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
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
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
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
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
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
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
萨义德认为东方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
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跨文化的一个标本——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价值
2 0年 第4 09 期
( 总第 18 ) 6期
文学理论跨文化的一个标本
略论 现代斯拉夫 文论 的价值
周启超
( 中国社会科 学院 北京 10 3 ) 0 72
摘 要 :现代斯拉 夫文论思想的原创性 、学说 的丰 富性 、理论 的辐射 力并不逊 色于现代欧 陆文论 与现 代英美文论。 现 代 斯 拉 夫 文 论 是 在 跨 文 化 的 语境 中 发 育 起 来 的 , 也 是 在 跨 文 化 的语 境 中展 开 其 “ 论 旅 行 ” 的 。 从 2 世 纪 文 论 思 想 理 O
Eu o e n Co t e t l ie a h o , d m it h a d Ame c n lt r r h o , s f r a r g n lt o d a , h c ne so o t n , r p a n i n a tr r t e r mo e Br i n n l y y s i r a i a y t e r a a t o i i a i ft i e s t e r h s fd c r e e y s he y he i i a d t e r d a i n o h ore r o c m e .M o e S a v ie a h o e l pe n t re t “ r ve f t e r ” i r s — u t a n h a i to ft e i s a e c n e d d m l i c l r r t e r d ve o d a d sa t d i t y y s ta lo o h y n ac o sc l ur l
K e w or y ds: mo e Sa i h o ; c o sc l r d m lvcte r y r s—ut e; “rv l o h o u ta e ” fte r y
“形式化”·“语义化”·“意向化” ——现代斯拉夫文论中“文学性”追问的不同路径之比较
“形式化”•“语义化”•“意向化”一一现代斯拉夫文论中“文学性”追问的不同路径之比较【内容提要】“特征论者”雅可布森以“形式化”视界提出“文学性”命题,“功能论者”穆卡若夫斯基以“语义化”视界拓展“文学性”空间,“合成论者”英加顿则是以“意向化”视界进入“文学性”生成机制。
他们在言说“文学性”这一命题时,实际上很少关心什么是文学性,而更多地专注于“文学性”何以生成;他们在使用“文学性”这一概念时,实际上很少是在对文学是什么加以界说,而更多地是在言说文学研究科学化的路径。
他们的探索表明:“文学性”理论的建构是可以不断深化的。
【关键词】现代斯拉夫文论/ “文学性” / “形式化” / “语义化” / “意向化”在“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于所谓“全球化”浪潮中己成为文学研究新时尚的这些年里,当代文论几乎终止了对“文学性”的追问。
然而,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却难以弃却“文学性”这一现代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一方面,如今的“文学”似乎消融在多介质、多媒体的“文本”之中,弥散于其意义在无限“延异”其所指无法断定的“话语”之中,文学研究在其“文化转向”中开疆拓土,飘浮扩张,文学的“独特性”已然变得不可思议,难以界定。
另一方面,“文学”之为“文学”的性质特征,关乎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宗旨与使命,关乎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边界”与“志业”,依然是“文学理论”这门现代人文学科应当面对的基础问题,是如今依然在“文学理论”园地耕耘者不可悬置的首要问题。
试问,艺术研究可以只侈谈“艺术文化”而回避艺术性的探讨?美学研究能只侈谈“审美文化”而抛开审美性的追寻?“文学性”作为20世纪外国文论的一个关键词,进入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场,更是近20年里才有的事,是对域外新说大开放、大吸纳的新时期所面对的新命题。
然而,国人对这一域外学说的“拿来”方式,却是耐人寻味的。
从钱佼汝的《“文学性”和“陌生化”》[1]、方珊的《雅可布森的语言学诗学观》[2]到史忠义的《关于“文学性”的定义的思考》[3]、周小仪的《文学性》[4],都指出“文学性”这一命题出之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出之于罗曼•雅可布森,但所征引的话均不是雅氏的原文。
英美新批评讲解
莫泊桑《项链》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的 丈夫是一个普通职员,们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 活,渴望参加贵族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出席一场盛大 晚会,她用积攒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向好友借 了一串珍珠项链。马蒂尔特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风头,她 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在兴奋之余将珍珠项链丢了。她 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节衣缩食度过 十年的还债生涯,艰难生活中,马蒂尔特年老色衰,后来, 她偶然得知那项链只是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她白白辛苦 10年,充满了讽刺。
2016/3/29
新批评含混理论举例
陶渊明《饮酒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元稹《遣悲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窑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为将中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新 批 评 的 细 读 法
若过分偏重于字典意义,诗便少了诗味,过分偏重于隐喻意 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只有在两者的相互约束、相互限制 中,使隐喻意义在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字面意 思在尽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才能使诗内 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偶然》
新批评张力理论举例
1邓恩《告别诗.节哀》 因此我们两,灵魂是一 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然而 我不能忍受。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文学观是新批评的方法 论的重要理论基石。他反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 的创作手法,非常推崇法国的象征主义,即以特 定事物来暗示情思的创作方法,对新批评家注重 发掘文字中所暗示和含混不清的东西很有影响。 他认为就诗人与诗的关系而言,“ 诗人没有什 诗人
艾略特
(完整版)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
(完整版)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苏俄形式主义文论选》普洛普:《故事形态学》中国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徐渭在谈到什么是好诗时,曾有一个特别的说法: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好诗.有趣的是,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也有类似的说法:“要是我读一本书,果然使我全身冰冷,无论如何烤火都暖不过来,我便知道这是好诗.”他们都认为,好东西是出人意料的,诗是不同寻常的表达。
这一观点与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相通.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理论主张1、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19世纪下半叶的文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主义的,这种方法着重研究传记、历史和思想史在文学中所起的作用,忽略了文学本身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正如雅各布森所指出的,文学史家们已经变成了诸种“手织布”学科的人,这些学科的基础是心理学、政治学和哲学。
奥西普·布里克把这些人称作“疯子”,因为他们“一味寻求普希金抽没抽过烟这个问题的答案"。
传统的文学研究或是把文学看作表现作者的个性和世界观,或是看作模仿地(现实主义地)再现作者所生存的那个世界,或是两者的混合。
前者不可避免地导致传记和心理学,后者又会导致历史学、政治学或社会学。
形式主义对文学所下的定义是一种找差异或对立的定义:文学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它和其他事物的差异。
文学研究的对象甚至完全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系列的差异。
在这种差异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手段就是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在他们看来,某一部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学有关,而和其作者的个性无关。
作者只不过成了他那一行的里手、工匠和文学藉以或多或少独立发展的媒介,仅此而已。
《叶甫根尼·奥涅金》即使没有普希金也会写成功,正如没有哥伦布,美洲也会被发现一样。
诗人的生平是诗歌的产物,而不是相反。
是普希金的诗歌让我们了解普希金的感情和其最隐秘的思想,塑造出普希金这个人而不是相反。
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四种路向
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四种路向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样态是在晚清时期古今中西交会互生的情境中诞生并演进而来的,追溯其源头,大体可以概括为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所代表的“人文、修辞、审美、社会”四种路向。
这四种路向除了各自都有其或隐或显的延续之外,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形式理论”“审美主义”及“社会批判”等文学理论取向,有着潜在的呼应与对接。
重新发掘这些既有的资源,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标签:现代中国文论;文学;理论;转型有学者将中国文论现代转型的源头追溯至梁启超的工具主义式政治书写与王国维的自主主义式审美书写两种基本理论模式的确立上①,这种看法无疑是深刻而富于洞见的。
但仅仅停留于此,也容易陷入“革命/审美”式此消彼长的既定思维框架之内,进而忽略或遮蔽了以其他形式存在并延续着的文论探索。
事实上,晚清时代中国文学思想的转变,首先应归因于由日文“文学”一词逆向输入汉语语境之后所引发的多重层面的变化与重新定位。
作为日制新词的“文学”②,在进入汉语语境后,一直在寻求能够得以生根的土壤,以便获得必要的本土理论资源的滋养与护育。
由此,对于文学特性与功能等的界定就成为晚清学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概而言之,晚清有关文学的理论阐发有四种主要路向:一是章太炎的广义文学论,可视为现代“人文/文化”研究的源头;二是刘师培的“修辞/文章”论,可归为文学之“语言/修辞”研究一路;三是王国维的超功利“诗性/审美”说,已被看作中国现代文学审美论的发端;四是梁启超的“文以致用”论,它沿袭并改造了传统中国的“文以载道”思想,可以看作是向现代文学社会学研究的转换。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虽然与传统已经形成迥然的差异,但文学思想上对于人文学、修辞学、审美论和文学社会学等不同重心的趋向与选择,与晚清时代所确立的基本路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中国的文学思想也正是由这四种基本的路向共同建构呈现出来的,只不过因其各自形态的或隐或显而常常容易被忽略与遮蔽而已。
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
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文学性和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并非源于其内容所描述的现实世界,而是源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在这一背景下,文学性和陌生化被提出作为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关键概念。
本文将阐述文学性的概念及其在俄国形式主义中的地位。
文学性指的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点,它使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本和现实世界。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是评价文学作品价值的根本标准。
本文将介绍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在俄国形式主义中的作用。
陌生化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观念以新的、不同寻常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产生新鲜感和惊异感。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陌生化是文学作品创新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打破读者的常规期待和阅读习惯,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分析文学性和陌生化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文学性为陌生化提供了基础,使陌生化得以在文学作品中实现;另一方面,陌生化又反过来增强了文学性,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语言形式和结构特点。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本文旨在揭示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贡献,并为现代文学研究和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文学性理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文学性”,这一概念在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文学性理论主张,文学的本质并非在于其内容、主题或道德价值,而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式技巧。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之所以区别于非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性”。
在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性体现于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即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安排,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新鲜、陌生的审美体验。
这种陌生化效果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突出了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性”考辨及新解
“ 文 学性” 之 三 位 一 体 的 概 念 形 态 。 它是 后 现 代 语 境 下 由 广 义 文 学 观 生 发 、 提 炼 出的 具 有 更 高 统 摄 力 的“ 文 学性 ” , 代 表 了一 种 新 的 不 同 于 传 统 的 文 学 立 场 。 关键 词 : 后 现 代语 境 ; 广 义文 学观 ; “ 文学性 ” 中图分 类号 : 1 0 - 0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2 O 9 5 — 3 3 3 x( 2 0 1 4 ) 0 7 - 0 0 3 5 — 0 4
定 义 , 而是 要描 绘 文 学 的特 征 ” )。 最 早 做 出 此 项 努
力的, 大 约要算 2 0世 纪 初 期 活 动 于 莫 斯 科 和 列 宁 格
什 么 是 文 学 ? 这 是 一 个 令 人 困 惑 的 问 题 。 自从
“ 文 学” 这 个 术语诞 生 以后 , 它 的 内涵 和 外 延就 始终 面 临着不 确 定性 , 不 同时 代 、 不 同 民族 的 人 们 总 是 对 其 有不 同 的理解 。然 而 , 正 是 这 种 内 涵 的 复 杂 流 变
本 中区别 出来 。只有 首 先 区别 出来 , 我 们 才 有 可 能
自 1 7 5 9年 莱 辛 发 表 《 关 于 当代 文学 的通 讯 5 以来 , 斯 达尔 夫人 又在 1 8 0 0年 出 版 了 《 从 文 学 与 社 会 制 度 的
关 系论文 学 》 。 由此 , 现 代 意 义 上 的 文 学 概 念 得 以 产 生 。在 中 国 , 新 文 学 概 念 则 源 于 晚 清 从 日 本 引 入 的
和共 时性存 在 的多 义性 , 才 形 成 了文 学 的 独 特 魅 力 。 文学 之所 以为 文学 , 也 就 在 于 它 始 终 存 在 的 难 以 被
第七章 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
第七章比较文学的几种特殊研究类型比较文学中有几种研究类型,它们探讨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实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但若用现有的学科标准衡量,难以对它们进行恰当的归类处理。
这几种研究类型主要是指比较诗学、主题学和文类学。
它们既可以探讨具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因而应当归人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把没有事实联系的族际/浯际性文学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因而应当归人平行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专门列出一章来讨论这几种研究类型。
第一节比较诗学一比较诗学:概念与方法“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一书,《诗学》既有对诗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其它艺术理论。
因而,“诗学”作为一般文学理论范畴,在西方一直沿用下来。
比较文学产生后,人们习惯于把各国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诗学”。
它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诗学的比较研究。
文学艺术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和人的情感表达,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艺术成果,诗学作为对其文艺实践的理论概括,自然也丰富多彩。
一般认为,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西方、中国、印度。
西方诗学创造了“摹仿”、“表现”、“象征”、“典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一整套体系,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曲语”等范畴,中国诗学有“言”、“意”、“象”、“道”、“气”、“韵”、“神形”、“虚实”等一整套独特的范畴和概念。
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使各种千差万别的诗学体系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的研究,这自然也可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如伴随着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妙语”、“境界”等佛家之语逐渐成了中国诗学的重要概念,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也一时成为一种时尚。
至于西方诗学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则是怎么夸张都不为过,西方话语成了许多中国学人的基本话语。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名词解释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认为,对于文学来说,“陌生化”是最基本的艺术手法,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段,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的感知,破除习惯性思维的制约,增强艺术感受的新奇性。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影响的概念。
文学性:雅各布逊认为,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他认为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它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通运用是构造原则和变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因此,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而是“文学性”。
语义分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瑞恰兹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从文学语言入手,强调以分析语言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认为一部作品统一、连贯,符合逻辑,就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语义分析其中包含两个理论要素,即语言分析和心理上的分析。
语境:新批评学派理论奠基人瑞恰兹的语境理论,他把意义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称为“语境”,其语境理论一是强调词语意义在作品中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意义的确定游词语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二是认为词语意义的确定既受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又受具体使用时的环境的制约。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的文论观点,艾略特主张的核心理论是反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抒情原则,倡导一种消除个性、力求科学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文学研究应该回到“诗”本身,“文学传统”才是文学批评的标准和价值所在。
客观对应物:是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出的文论观念,他认为《哈姆雷特》是一部在艺术上失败了的作品,失败原因是在于情感与外界事物没有准确对应。
艾略特说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
他强调诗人应将自己的情感客观化,使内在情感变成外部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让诗歌成为诗人感情的简单宣泄。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一章社会批评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斯达尔夫人、泰纳(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三)文学的社会因素向更深层的结构拓进: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戈德曼第二节社会批评的若干核心概念解说(一)环境;(二)道德;(三)结构第三节社会学批评的案例(一)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二)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史中社会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素》【本章参考书目】(1)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2)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王志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郭家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6)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7) 戈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8) 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9) 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陈方明、王怡红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10) 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思考题】(1) 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2) 在社会学批评中道德维度的作用是什么?(3) 是环境影响艺术文本还是艺术文本影响环境?(4) 用“文本、个人主体、超个人主体”的模式进行社会学批评的写作练习。
泰纳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汇总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汇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1.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
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
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 以 界 定 。 另 一 方 面 , 文 学 ” 为 “ 学 ” 性 质 特 “ 之 文 的
征 , 乎 文 学 研 究 作 为 一 门 学 问 的 宗 旨与 使 命 , 乎 关 关
文 学 研 究 作 为 一 门 学 科 的 “ 界 ” “ 业 ” 依 然 是 边 与 志 ,
“ 学 理 论 ” 门 现 代 人 文 学 科 应 当 面 对 的 基 础 问 文 这 题 , 如 今 依 然 在 “ 学 理 论 ” 地 耕 耘 者 不 可 悬 置 是 文 园
维普资讯
20 年 5 06 月 第3 4卷 第 3期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u n l f nin iest P i s p y Hu nt s& S c l c n e ) o r a o j g Unv ri Xi a y( hl o h 。 ma i e o i oi i cs aSe
忠 义 的 《 于 “ 学 性 ” 定 义 的 思 考 》 ] 周 小 仪 的 关 文 的 、
《 学 性 》4。 指 出 “ 学 性 ” 一 命 题 出 之 于 俄 罗 文 _ 都 ] 文 这
在“ 化 研 究 ”“ 化批 评 ” 所 谓 “ 球 化 ” 文 、文 于 全 浪 潮 中 已 成 为 文 学 研 究 新 时 尚 的 这 些 年 里 , 代 文 论 当
摘 要 : 特 征 论 者 ” 可 布 森 以“ 式 化” 界 提 出“ 学 性 ” 题 , 功 能 论 者 ” 卡 若 夫 斯 基 以“ 义 化 ” 界 拓 展 “ 雅 形 视 文 命 “ 穆 语 视 “ 学 性 ” 间 . 合 成 论 者 ” 加 顿 则 是 以“ 向化 ” 文 空 “ 英 意 视界 进 入 “ 学 性 ” 成 机 制 。他 们 在 言 说 “ 学 性 ” 一 命 题 时 , 文 生 文 这 实 际 上 很 少 关 心 什 么是 文 学 性 , 更 多地 专 注 于 “ 学 性 ” 以 生成 ; 们 在 使 用 “ 学 性 ” 一 概 念 时 , 际 上 很 少 而 文 何 他 文 这 实 是 在 对 文 学 是 什 么加 以界 说 , 更 多 地 是 在 言 说 文 学 研 究科 学 化 的路 径 。他 们 的探 索表 明 : 文 学 性 ” 论 的 建 构 是 而 “ 理
钱 佼 汝 先 生 将 “ 学 性 ” 成 俄 国 形 式 主 义 早 期 文 看 的 两 大 理 论 支 柱 之 一 。 他 是 从 耶 鲁 大 学 教 授 维 克 多
・
之 中 , 散 于 其 意 义 在 无 限 “ 异 ” 所 指 无 法 断 定 弥 延 其
的 “ 语 ” 中 , 学 研 究 在 其 “ 化 转 向 ”中 开 疆 拓 话 之 文 文 土 , 浮 扩 张 , 学 的“ 特 性 ” 然 变 得不 可 思议 , 飘 文 独 已
埃 利 希 的 《 罗 斯 形 式 主 义 : 史 与 理 论 》 书 中 俄 历 一
转 引 出雅 可 布 森 的 那 一 段 话 的 : 文 学 研 究 的 主 题 不 “ 是 笼 统 的 文 学 , 是 ‘ 学 性 ’ 即 使 一 部 作 品 成 为 文 而 文 , 学 作 品 的 东 西 。 ” 方 珊 先生 在 评 述 雅 可 布森 的学 术 业 绩 时 写 道 ,
艺术 性 的探 讨?美 学 研究 能 只可侈谈 “ 美 文化 ” 审 而
抛 开审美 性 的追 寻 ?
雅 可 布 森 的 那 … 段 话 的 :文 学 科 学 的 对 象 不 是 文 学 “ 而 是 文 学 性 , 那 个 使 某 一 作 品 成 为 文 学 作 品 的 即
东 西 。 ”
“ 学性 ” 为 2 文 作 0世 纪 外 国 文 论 的 一 个 关 键 词 ,
在 《 罗 斯 最 新 诗 歌 》 书 巾 那 一 段 话 的 转 译 , 现 俄 一 出 了不 同 的 版 本 “ 学 性 ” 内 涵 在 不 同 的 版 本 中 便 文 的
有 了不 同的解 读 。
却 “ 学性 ” 一现 代 文学理 论 的核心命 题 。 方面 , 文 这 一
如 今 的“ 学 ” 乎 消融 在 多介 质 、 媒 体 的 “ 本 ” 文 似 多 文
史 忠 义 先 生 在 概 述 西 方 学 者 关 于 “ 学 性 ” 五 文 的 种 定 义 时 , 第 一 种 称 为 形 式 主 义 的定 义 。 是 从 雅 将 他
可 以不 断 深 化 的 。
关 键 词 : 代 斯 拉夫 文论 ;“ 学 性 ” “ 式 化” 语 义 化 ” 意 向 化 ” 现 文 ;形 ;“ ;“ 中 图分 类 号 : o I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l0 —8 0 2 0 ) 30 0 —7 0 02 2 (0 6 0 —1 40
Ma y. 2 06 学研 究】 文
“ 形式化 " ・ 语义化 "・ 意向化 ” “ “
现 代 斯 拉 夫 文 论 中“ 学性 ” 问的不 同路 径 之 比较 文 追
周 启 超
( 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4 0 0 ) 湖 1 0 0
几 乎终 止 了对“ 学性 ” 追 问 。 文 的 然 而 , 学 理 论 学 科 建 设 的 内 在 逻 辑 却 难 以 弃 文
斯 形 式 主 义 学 派 , 之 于 罗 曼 ・雅 可 布 森 , 所 征 引 出 但
的 话 均 不 是 雅 氏 的 原 文 。 由 英 文 或 法 文 对 雅 可 布 森
的 首要 问题 。
雅 氏 主 张 把 “ 学 性 ” 为 文 学 科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 方 文 作 珊 是 从 英 国学 者 安 纳 ・杰 弗 逊 和 戴 维 ・罗 比 等 人 合
著 的 《 方 现 代 文 学 理 论 概 述 与 比 较 》 书 中 转 引 出 西 一
试 问 , 术 研 究 可 以 只 侈 谈 “ 术 文 化 ” 回 避 艺 艺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