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形式、主题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现代文学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与创新。

一方面,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人的思想、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考。

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矛盾,呼吁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多样化,但普遍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文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他们以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

三、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文学形式多样,既有小说、散文、诗歌,也有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作家们通过不同的文学形式,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华和艺术追求。

他们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和艺术技巧,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

此外,他们还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力求在艺术上追求完美和创新。

四、个体意识的觉醒与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表达成为一种突出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

他们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个体对于自身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思考和追求。

他们呈现了个体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和矛盾,使读者对自身的处境和选择产生共鸣。

五、文学与生活的融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文学与生活的融合成为一种显著的特点。

作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

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和边缘群体。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探究从20世纪初,中国文学就在现代性的浪潮中不断前进着。

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现代性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化。

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强调种种现代化的弊端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较量,在不同层面和领域都存在着明显的痕迹。

首先,在小说创作方面,尤其是随着新生代作家的崛起,许多新作品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例如,在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通过以“禁忌”为线索,引人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两个重要历史阶段中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和遭遇,全面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波及和影响也逐渐在当代小说领域中得到了体现。

蒋方舟的小说《白夜行》在探寻同性恋、恋童等问题的同时,还展现出她对于现代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的怀疑和批判。

这种批判意识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上,还表现在对小说形式的探索上。

王安忆的《长恨歌》则是更明显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体现,她反复地使用着文本互引、自反性、叙事游戏等手法,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摇摆不定、变幻不止的提醒,重新思考历史和现代的关系。

其次,在诗歌领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对比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在中国诗坛,后现代主义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日益显现。

例如,臧棣在其诗集《墨香图》中透过繁复的文本组合实现了对文字和符号的反思,靠着语言的滑移、句法和语法的捏合、找字玩科技等技巧,使诗歌在语言上达成动态的意义建构和视觉化效果。

还有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李志民、以文字与图像的交互为特色的温卫东等人,都在各自的诗歌创作中发掘和解构现代性的“真实性”。

不过,在后现代思潮大规模涌入后,部分诗歌创作也出现了轻视纯粹美学的危险趋势。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初,从“新文学运动”开始,持续进行到今日,逐步形成丰富多样的现代文学体系,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主旋律,影响着文学的实践和诠释,也是指导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实践角度把思想、文学表达、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从文学的社会实践角度来看,现代性彰显就是一种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以及关注社会关怀的精神,以新颖、开拓的文学表达形式,来回应、关注大社会背景下的浮躁与动荡,给出激发思想、抒发情感的文本以及适应社会制度变迁的正态化辩证思维,这种社会实践令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古代思想的拓展性,为了帮助民众获得真正的社会发展,也不断给予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放人们的思想活动的批判性。

其次,从文学表达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表达形式上体现出现代性,包括尝试适用不同技巧应用于具体情况,比如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主流作家带领读者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表达,以反映工业时期的中国史诗抑或现代当代主题;在多元文学流派的作品中,文学创作者追求多样性具有属于当代中国的审美;甚至可以采取多种谐调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艺术效果,以展示对现代主题的关注,只有把文字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抽象文本中体现现代性。

最后,从情感体验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批判和理性思维的一致性,它有助于塑造让具体读者能够识别和理解的情感内涵。

作品中对于累累篇叙的叙事技巧,对着细微和复杂的思想变化以及隐喻的表现,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感,能够引人共鸣,多种文体中体现的生活细节,也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参与于分析释析,激发情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增进现代性的理解。

因此,现代性是一种积极和动态的性质,是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实践的指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性意味着以普遍性作为读者行动准则,以持续性作为读者探索目标,以全新性作为现代性文本诠释方法,而以传承性作为深化现代性诠释的手段;综上所述,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性文学的发展是有效把握历史走向的不变法则,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实践中的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和社会关怀,使中国可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 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随着读者对高质量文学作品的需求增加,网络文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带有地域特色, 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02
03
风格多样
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包括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每种风格 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
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呈现 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情节安排
文学理论的创新
现当代文学在理论探索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世文 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
文学创作的繁荣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推动了文学 创作的不断进步。
06
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趋势
文学流派与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和风格,如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重要作家与作品
重要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子夜》、《骆驼祥子》、《围城》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02
启蒙意识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启蒙了人们的意 识。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引起了划时代的变革,也开始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新阶段。

虽然比起创作,理论主张的阐述和文学批评的运用,显得不够活跃、充分,成就也有所不如;但文学革命却发韧于理论的倡导,然后才有创作的实践,在以后的一次又一次的革新和变动中,理论批评也经常起着开拓道路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论的开拓性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中,胡适率先提出文学改良的倡议;陈独秀明确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周作人倡导“人的文学”的主张,主张的“平民文学”、“民众文学”;鲁迅、李大钊、周作人等认为必须从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进入到作家思想和作品内容的革新,将文学革命推向深入;李大钊还从社会经济的变动说明文化思想的变动,给这场革命的发生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本文由收集整理释,揭示了它的社会本质和历史必然性。

此外,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人也纷纷提出革新文学的看法。

这些主张,就政治态度、思想体系、文学观点而言,互有差异和分歧;但总的说来,都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学,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文学,他们共同掀起了一场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

这些倡导者还就建设怎样的新文学,作了多方面的理论上的探讨。

这些理论批评文章本身,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第一批文献。

现代的文学批评是随着新的文学创作的出现而逐步开展起来的,以新的理论主张为依据,促进新的文学成长。

如在关于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和汪静之的诗作《蕙的风》的辩论中,周作人、鲁迅等人以个性解放、现代爱情的观点,批驳了指责这些作品“诲淫”的非难。

闻一多关于郭沫若《女神》的评论,发现并肯定它的时代精神,同时批评了它缺乏地方色彩(民族性)的倾向,进而指出“诗同一切的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织成的一匹锦”(《〈女神〉之地方色彩》),同时强调了文学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在各家(比如沈雁冰、成仿吾、冯文炳、张定璜等人)关于鲁迅和《呐喊》的褒贬取舍中,鲜明地表现出持有各种理论观点的批评家对于同一个作家作品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新与现代性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在这个时期,中国作家们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接受了现代洋务教育,这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文学主题的改变、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方面探讨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的特点。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首先表现在文学主题的变革上。

传统的中国文学主题主要围绕着家庭、国家和传统价值观展开,而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和自我。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揭示,描写了一些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遭遇和心情。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精神病人对残酷现实的痛苦抗争,展现出了他对社会不公的痛恨和对进步的追求。

其次,五四时期的文学创新也体现在文学形式的改变上。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运用现代洋务教育所讲授的修辞技巧和文体,将自己的作品写成了小说、诗歌和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形式。

他们以小说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以诗歌表现情感和思想,将抒发自我情感和对社会的批判相结合;以散文形式写作,展示个体对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这些文学形式的创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感和活力。

此外,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还体现在文学思想的变革上。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主张以科学和民主为指导,提倡人人平等和自由思想。

这种思想的转变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了对封建社会和专制主义的批判。

他们通过描写社会不公、贫困和压迫,以及探索人类命运和自我解放等主题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同时,五四时期的作家们运用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形象来揭示社会问题,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思考冲动。

总的来说,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创新与现代性体现在文学主题的改变、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积极面对挑战,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触发我们编写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的激情,首先是来自对 目前文学史价值观 念混乱的不满。

同时,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深深地感到因为没有一部好的文学史教 材 而误人子弟的内疚。

首先遭遇的就是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

出乎我们意料之 外的是,一方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里,十七年文 学和文革文 学中的极左思潮还没有得到真正学理上的清算,人文科学知识体系与 人文精神还没有 得以真正渗透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许多大学的教学还在沿 用着二十多年前的 旧教材;而另一方面,更新一代的学者和一些当代文学史的治史者们 却又以令人惊愕的 姿态,从新左派和后现代的视角来礼赞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红 色经典了。

当文学史在这个时代里被虚假的解构和被纷乱的多元化的学术背 景搞得无所适从时,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文学史来一次思想 观念和方法的清理 与正名。

尤其是作为一部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若能为莘莘学子们提 供一个自 由而开放地以现代意识认识文学历史的窗口,给他们一把衡量历史事 物的标尺,便是我 们着意编写这部文学史的莫大欣慰了。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如何确立文学史的价值体系;如 何从学理和教 科书的角度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和体例规范;如何在重新发掘与整合文 本资料时实现历史 叙事的还原与创新;如何用新的且较为恒定的审美意识去解决当代文 学史 50 年中对文学 作品分析的错位性诠释,等等,这些难题都是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答案 的。

杜威说过历史无法逃避其本身的进程。

因此,它将一直被人们重写。

随着新的当 前的出现,过去就成了一种不同的当前的过去。

[1]235 然而,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一句抵挡与攻击一切客观价值规范的盾和剑时, 近些年所谓重 写文学史便十分随意与轻率,文学史就在多元化的幌子下变得十分无 序而可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完成一部新的文学史教 科书的写作呢?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段距离我们很近而又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1、民国文学的发展主要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20世纪初期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一股民国文学运动,由蔡元培、郭沫若等人领导的的新文学运动在以新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其刻画人性,审视社会的努力催生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

民国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拓宽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领域,把中国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现代水平。

2、社会主义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的鼓舞下,毛泽东思想影响下的文学不断深化,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加上中国文学正在被国外对象影响的变化,将中国文学的变化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带入了现代。

社会主义文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形式,冲淡了冷僻、自负的传统思潮,打破了封建文学界所倡导实用性无法实现的水准。

3、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彰显了它的现代性: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迅速,中国的作家开始注重艺术市场,以及更开放的思想,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的发展。

当代作家们把多元文化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充满着现代人类的感受,弥漫着一股活跃的文学气息。

二、现代性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1、融合多种文化:新形式的文学出现,多元文化挤压,中国文学融合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西方元素完全贯穿在传统文学之中,使中国文学充满了现代性,具有时代性,使中国文学更加接近现代文明。

2、增强现实感:现代文学以现实为基础,以现今的社会结构为结构,这种与现实息息相关的话题和技巧,增强了作者诉说的现实感,从而使中国文学更加贴近当代社会,更加有生命力。

3、求新求变:现代中国文学在着眼实际需要的前提下自觉推陈出新,加上应用多种文学手法,将中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让它变得更具有现代性,更具有时代性,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形式的文学精神。

总之,中国文学在独立民主情怀中耕耘、发展,发展出了崭新的文学现代性,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出了精彩的现代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发展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发展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发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发展是一个关于中国文学创作形式与演变的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现代文学体裁在不断嬗变和发展中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析其发展历程,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进行深入研究。

1.2 文章结构本文章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其发展。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明确研究范围与问题。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包括其定义和范围、多样性和变革、受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回顾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着重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阶段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体裁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我们将选择几种典型而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整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展望中国现代文学体裁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独特特点以及多样化发展路径,并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形式与演变的理解。

同时,也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探讨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变迁、文化传承和思想开放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体裁以及其重要意义的框架,促进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2. 中国现代文学体裁的特点2.1 定义和范围中国现代文学体裁是指在20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學類型。

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形式,涵盖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2 多样性和变革中国现代文学体裁呈现出多样性和变革性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内,作家们创造了大量独特风格的作品,展示着各种形式和主题的多样化。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指一种与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被视为神圣而不可动摇的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等。

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则通过作品对这些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社会问题丛生。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例如,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通过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内心世界往往被压抑和忽视,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之得以表达和呈现。

例如,鲁迅的《药》和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通过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展示了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现代精神。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让个体得以被关注和理解,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指中国文学在近代以来发生的变化,包括文学体裁、内容和主题的变化。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现代性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自清末民初到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在内容和主题上,而且在文学体裁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清末开始,中国文学开始向西方学习,引入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如小说、戏剧和诗歌。

这些新的文学体裁带来了新的内容和主题,使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也体现在其所反映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变化。

在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性的变化,如清末的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民初的农民起义和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历史事件也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反映,使得中国文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反映镜像。

总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指在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文学体裁、内容和主题的变化,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变。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派与当代派作家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派与当代派作家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派与当代派作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涌现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其中包括现代派和当代派作家。

本文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派与当代派作家进行研究,探讨他们的创作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派作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派作家主要体现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作品中。

他们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冲击和创新,提倡个性主义和现代性的表达手法。

1. 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民众命运的关注。

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阶级差异和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对于中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深远。

2. 胡适:胡适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他倡导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文学创作。

他以批判的目光审视社会现象和文学传统,提出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他的作品包括《诗经骚雅》、《胡适作品集》等。

3. 茅盾:茅盾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写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民众的生活困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代表作包括《子夜》、《春蚕》等。

茅盾的作品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当代派作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当代派作家主要出现在20世纪中叶至今的时期。

他们与传统文学形式渐行渐远,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注重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1. 余华:余华是中国当代派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2. 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作品融合了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视角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蛙》等。

3. 阿来:阿来是中国当代派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对人性的思考而著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出现并发展的文学作品,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趋势,包括其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

一、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曲、文言文等形式,而是涌现出了小说、散文、戏剧、影视剧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丰富多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多样化的主题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爱情、家国情怀、历史题材依然是文学中的重要主题,但同时也出现了关注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性探讨等新的主题内容。

这些主题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批判性思考与独立精神的崛起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精神逐渐崛起。

作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审美标准,通过批判性的写作风格和独立的思想表达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评判。

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为真实的世界。

四、关注个体价值的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关注个体价值的彰显。

在追求个性、自由和独立的当下,作家们通过刻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示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

这种关注个体价值的倾向,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加真实和生动。

五、文学大众化与多元化并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众化和多元化之间取得了平衡。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学,而作家们也积极运用大众化的方式来传播文学作品,比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

与此同时,作家们也在追求多元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形态和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值得我们期待。

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中国文学可能会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并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特点
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
1、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

这只是个外延。

2、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一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196年一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一1989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1990年一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什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老探索和实践。

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分析
文 艺鉴 赏
意义 与局 限 :现代性 与 中现代文 学分析
王 洪生 江 门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摘 要 :从本质 角度 看 ,现代 性是 基于 现代语 言文 化形 成的 一种话语 方 式 ,对 中国现代 文学有 着举足 轻 重的 影响 意 义 。但从语 言 实践 角度看 ,语 言 的现代 性特征 也充 满着 约束 与局 限 ,它受制 于文化 内涵 、文 学背景 ,如果 仅用 现代 性话 语来 诠释 中国现 代文 学 ,则 中 国现存 的大 多数 文 学作 品都会 被 高度 “ 纯化 而失 去本质 特征 。基 于 此 ,本 文将 从 意义 、 局 限两方 面研 究方 向入手 ,深 度解析 现代 性 与 中国现代 文学 的发展 关 系,并 主动探 寻二者 在现 代社 会发展 的背景 下的现 实路 径选择 问题 。 关键词 :意义 与局 限;现代 性 ;现 代文 学 ;应 用分析
二 、基于 意义 与局限探 究现代 性与现代 文学 的实 现 路 径 2 . 1 现代性 与现代 文 学意 义建构 方式与 内涵体 现 在 文 学 思潮 的社 会 环 境 中,现 代文 学 的样 式 、 内涵 、 文 化 发 生 着 多 元模 式的 变 化 ,这 种 变 化是 文 学 家 们无 法 控 制 的 ,不但来 源于 文学 文化 ,还体 现在 社会 中普罗 大众 日常 生活采 用 的特殊 语言 方式 。现代 文学 犹如 一件 “ 艺术 品” ,艺 术来 源 于 生活 ,高 于生 活 ,所 以依 靠 现代 性 理论 视 角 ,从 基 本框 架 出发 ,锻造 的语 言、话 语 、文 化 习惯 , 在思 想上 是容 易被大 众 、行业 专家所 认可 的 ,这也 是为 什 么大 多数 文学 家在创 作现 代文 学作 品时 ,都会 以现代 性 语 言为 基本 投射元 素 。 上 述 现实 证 明,现 代 性 与 现 代 文 学在 意 义 建 构 上 的 期望 和 目标是 一致 的,然 而 二者 终 究存在 本 质 上 的区别 , 如 :现 代 性 语 言 的 话 语权 威 性 、集 中性 突 出,与 社 会 体 制 、思想 文化 精神 存在 思想矛 盾 、控制 矛盾 ;现代 文 学为 了实现文 学价 值 ,必须 学会在 脱 离现代 性 的前提 下 ,创 造 新 奇、鲜 活 的语言 文字 来吸 引读 者。可 以看 出 ,在 现代 性 时 域下 ,现代 文 学在建 构文 化意 义 、内涵 的同时 ,必 须要 先 于现代 性语 言框 架之 前 ,了解 社会变 革进 程 、人们 语言 文 化生 活 的变 化情 况 、知晓 文学 语言 的时代 感特 征是 否落 后 等 等 问题 ,找 准 新 的位 置 , 并确 立 独 特 的语 言文 学 方 式 ,方可 帮助 现代 文学 起到 警示 世人 、抒发 “ 当代人 ”人 文 情怀 、现代 社会 文化 内涵 的作 用 。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一)思想内容的变革
1. 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一些小说的作品刻画出革命时期的思考,阐述与传统观念相左的理念;
2. 社会参与的深化:作品更加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的生活独特的时空背景;
3. 审美视角的转变:从传统的审美视角发展到更多的理性主义审美;
(二)写作技法的变化
1. 前景性写作:在传统写作技巧中注重细节描写,开展前景性写作;
2. 情感体现更丰富:现代文学更注重运用现代文学手法和现代情感体现在文学之中;
3. 人物刻画更深入:现代文学对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刻画更深入,用词更精彩;
(三)新形态的出现
1. 电影、电视剧的流行:电影和电视剧的流行伴随着新媒介的到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内容;
2. 数字文学的发展:新时代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数字文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来阅读和观看;
3. 创新型文学形态的出现:如文字游戏、短篇小说、故事童话、选择你想要的故事等;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变革,写作技法的变化,以及新形态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的追求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丰富中国文化创造一抹精彩。

文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考

文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考

文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考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方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文学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思考。

一、文学的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等方面的一种特征。

在文学领域中,现代性表现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批判和超越。

现代文学追求个体的表达和独特性的展现,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规范和约束。

现代文学在题材上追求真实、直接的表达。

它关注人类的生活和现实,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和人物心理,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问题。

现代文学作品多样性的提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世界的多元性。

另外,现代文学在形式上也有所革新。

现代诗歌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押韵和格律,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小说也从线性叙事转向多元化的叙事结构,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现多元的现实世界。

二、文学的后现代性思考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它对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解读。

在文学领域中,后现代性思考体现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和自省。

后现代文学拒绝对现实进行简化和概括,它反对大故事、大理论的建构,主张注重个体经验和微观的描绘。

后现代作品通常采用碎片化、模糊不清的叙述方式,以此来表达多元化、流动性的现实世界。

后现代文学强调多元文化的存在和价值。

它摒弃了传统文学中的中心主义观念,注重边缘文化和边缘话语的呈现。

后现代作品通常具有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反映了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现实状况。

同时,后现代文学也对文学的意义和功能进行了重新思考。

后现代作品常常以自我反思和自主叙事为主题,探索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它试图摆脱对传统文学的依赖,追求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艺术表达方式。

三、文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文学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渗透、交融的。

现代性是后现代性的基础,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延伸。

现代性为后现代性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

现代文学的创新和突破为后现代文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转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转型

两 翼 . 动 西 方 脱 离 古 典 时 代 , 入 现 代 社 会 。但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带 进 化 之 中没 有 产 生 现代 性 的 土 壤 , 论 是 儒 家 文 化 、 家 文 化 还 是 无 道
佛 家文 化 , 不 具 备 科 学 精 神 , 都 因此 现 代 性 无 从 发 生 。 中 国 的现
并 最 终 完 成 的 进 程 ,一 个 中 国文 学 走 向 并 汇 人 世 界 文 学 总 体 格 大 的 不 同, 果 说 西 方 现 代 性 的 兴 起 是 主 动 的 , 着 一 种 内在 驱 如 有 局 的 进 程 ” 二 十 世 纪 中国 文 学 ” 。“ 的概 念 , 力 于打 通 中 国近 代 、 动 力 的话 ; 么 , 国 现 代 性 的发 生 则 是被 动 的 , 外 在 的西 方 力 致 那 中 在 现代和当代的学科分野 , 是从 整 体 上 来 把 握 中 国 二 十 世 纪文 学 , 量 的 逼 迫 下 , 大 批 有 志 之 士 开 始 追 求 现 代 性 , 一 以走 出 民 族 的 困
几 个 层 面 。但 是 从 基 本 内涵 上 来说 , 是 一 种 现 代 理 性 精 神 , 则 包 括 科 学 主 义 和人 文 主 义 。现 代 性 发 源 于 欧 洲文 艺 复 兴 , 以科 学 精 神 反 对 宗 教 蒙 昧 , 人 文 精 神 发 对 神 权 压 迫 , 代 理 性 精 神 展 开 以 现
家 富 强 的 渴 求 方 面 , 即是 看 重 现 代 社 会 化 进 程 , 西 方 更 看 重 也 而
个 人 自 由的 现 代 性 追 求 ,所 以 中 国 现 代 的 知 识 分 子 也 不 可 能 实
那 么 中 国 文学 的现 代 转 型 究 竟 始 于 何 时 ? 2 自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有 多 种 看 法 。 有 的 人 认 为 始 于 19 8 8年 或 2 0世 纪 初 的 某 些 年 , 清末 民 初 , 有 人 认 为 整 个 2 即 也 O世 纪 的 中 国 文 学 都 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论文摘要: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

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

当今,文学现代性更强调为文学跨越新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反促力’,这“反促力”就是文学的现代性的时代征候。

现代性理论作为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一种世界性景观,它提供了一个与政治观念不同的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至80年代后引人我国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

我国学者以其为研究和建构对象,来阐释、反思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和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写了过去文学理论研究的狭隘视野,取得了较为丰硕、新颖的成就。

一西方“现代性”一词使用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时间方面的,即指启蒙时代以来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是一种持续进步的洽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概念;二是观念方面的,即以建立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次知识创造和传播以及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推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形成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并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概言之,现代性包含进步的时间观念、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这样几方面内容。

中国“现代性’,一词的出现,则源自周作人发表于1918年1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的翻译文章《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

一般意义上,我国学者将西方现代性理解为两个不同纬度上的现代性。

一是社会现代性,它表现为社会的现代化以及与工业化进程相关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审美现代性,它以主体性和个体性为内核,对工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市侩哲学及其观念的批判。

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相容且相斥的特色,在工业化初期,审美现代性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讴歌,而在工业化后期,审美现代性常表现为对社会现代性的对抗和批判,审美现代性成为调节社会现代性中负面的东西。

而对审美现代性的内涵把握,则一般认为其现代性是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展、变化,不同时期都呈现不同特色。

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的反思,它是现代性社会得以不断更新变异发展的精神动力。

从这点出发,一些学者指出,“现代性就是一种质的否定性”,“上承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变革精神,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对于以往传统的否定性、叛逆性和批判性”,等等。

同时,我国学者从微观层面探讨现代性的内在诸多要素,使得现代性的研究呈现多元的景观,诸如现代性原则、内核、层次问题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在对现代性的研究过程中,我国也有部分学者忽视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在发生环境、社会制度、文化根基等方面的不同,缺少对中国现代性的民族性的考察。

如果以西方现代文学的特点来确认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整体特征,以西方文学思潮的演进轨迹来确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进的轨迹,这种研究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与中国近百年文学实践的距离[4]。

现代性作为全球性的话语系统具有普适性,但不同民族、区域所呈现的现代性具有差异性。

中国的社会现代性与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就具有不同的内涵特质与时代背景。

中国的现代性源于救亡图存的严酷现实,属于“晚发外生型”。

经济上,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可谓工业凋敝,整个社会以传统的农牧生活为主;政治上,人民享受的教育、自由等权利可谓毫无保证。

而在西方,其现代性则属于“早发内在型”,由于推行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规模的释放,与其相适应,各种保障市场运行的政策法规也随之完善,以物质文明为标志的现代化水平较高。

就审美现代性而言,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在具有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现实关怀,从而导致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审美先天不足批判有余,偏于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文学而有意忽略关注个人生存价值的文学。

而西方文学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社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前期主要表现对现代化进程的歌颂与向往,通过启蒙运动以理性化来弥补个性解放带来的人性缺失,后期则主要表现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物化现象的关注与反思,努力消弧物质至上导致的精神荒芜和变异。

目前我们对现代性理论研究呈现“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引进的多,阐释的多,套用的多,解决具体问题的多;批评的少,反思的少,发展的少,理论重构的少。

正如有学者所指,对现代性的简单化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漠视了这一概念的内在张力,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独特性研究不够,对现代性视角的理论价值认识不足“真正的审美现代性,它一方面是批判现代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它的价值原点仍落在现代二字上,它不是从根本上抛弃现代立场,即它在现代性之内反现代性,而不是要回归前现代性与传统。

这也正是现代性的建设性的本质的体现。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我国本土现代性理论几乎没有,长期以来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问题,出现了所谓的“失语症”,另一方面,我国学者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未能站在区域化甚至全球化的视野上考察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

二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中,“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现代性标志了一种断裂或一个时期的当前性或现在性。

它既是一个量的时间范畴,一个可以界划的时段,又是一个质的概念,亦即根据某种变化的特质来标识这一时段。

正是由于现代性既是量的一个呈现,又是质的一个表微,在时间性中蕴涵一种价值判断,其准确界定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对现代性历史渊源的梳理与整合的视点各不相同,因此,中国文学现代性在量的呈现上,即现代性的开端究竟在什么历史时段展开,众说纷纭。

有少数学者对中国现代性的开端持不同的看法,一是否定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特质,或退一步讲只是现代性与近代性的杂揉,”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属于世界近代文学的范畴,所以,它只具有近代性,不具有现代性。

”他们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既手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也不能用近代文学概而括之,它是一个以现代为基调的带有近代因素的文学。

其本质更接近于现代,但更多的时候与近代性结缘,因此,它更多的呈现出交叉复合的文学色彩。

二是认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应该是晚清、晚明甚至更早的宋明时期,其话语逻辑就是中国很早就有现代性的萌芽。

他们认为文学现代性不是单纯生成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夜之间,虽主要来自于五四的推助,但文学内部的不断渐变不应忽视。

近代至清末,以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为代表,现代性的表达通过中西、新旧之争确立其在工具理性与科技主义等现代性的品格,洋务派注重技术物质层面的现代性,维新派注重“中体西用”制度层面的现代性,而五四则是对西方现代性的思想资源的引进。

上述关于中国文学现代性开端研究的观点都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环境而推演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认为,中国文学现代性开端的研究,应放在整个社会环境背景和学术背景上通盘考虑,既要特别注意中国社会自身的特殊性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诸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等,又要特别注意外来思潮的引进、自身政治经济的改革与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从属性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来甄别萌芽与形成之间的关系,“萌芽永远是现代性的可能而决不会成为现代性的本身。

”我们认为,中国整个20世纪的过程是个文学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文学现代性不断获得的过程。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新旧文化的分水岭,是对旧文化的一种彻底的决裂运动,也是西方现代性思潮大规模涌进的特殊时期。

从文学自身的角度看,由于文学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学现代性的研究应从文学文本这一现代性的载体人手,而不是从所谓的思想和文化现象人手来“失本逐末”的研究。

从文学文本人手,我们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品质鲜明地呈现出与以往所有文学迥异的时代特色:一是文学形式的现代性。

汉字结构由繁体到简体,书写格式由竖排到横排,表达由文言到白话,标点从无到有,词汇从旧到新,处处显示着与世界的时代潮流相合拍的现代性眼光,改写了传统文学僵化守旧的形式教条,顺应了文学发展的世界读写潮流和变迁了的社会心态。

二是文学内容的现代性。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文学,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子民思想,肯定个性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由传统的载“道”文学转向“人的文学”的创作,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革命》,鲁迅的“随感录”等给中国人带来了真正的思想自觉和文学的自觉,催生了新的价值观的诞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本原的看法,文学的目的不再是道德教化和经世致用,而是以人为核心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比传统文学更自觉、更深人地体现了文学的审美本质,促使中国社会的思想和精神发生整体转型。

三是思想反思的现代性。

传统古典文学对社会的反思是以封建伦理观念为背景,对社会的反思是“中和”。

而五四文学则彻底撕破了封建道德的伪善面孔,向人们血淋淋地揭示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

具有现代性的新文学思潮在与反动的、复古的思潮斗争中,由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文学观的转变,个体价值从而得以重视、完善并健康发展。

三现代性理论给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预设和崭新视角,在全球现代性语境中,来自西方现代性思潮的中国化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可与全球现代性相分离或绝缘的中国现代性颜面,中国的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的,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式及重心等。

“探讨中国现代性的颜面,有必要澄清一个常见的混淆:要么标举中国现代性的特殊国情,要么把它仅仅等同于西方现代性”,同时面对西方的现代性理论,“是否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是否存在一种非西方的现代性的出路,我们能否对西方的现代性本身作出合理的批判”,只有在不断的批判与反思之中,我们才能不断彰显中国现代性的独特内涵。

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否定思维的方式存在的,它并不是包治文学百病的良方。

但是,当下的文学研究却常常把它神圣化、妖魔化了,一研究文学问题就喜欢贴上“现代性”的招牌,以示学术研究的前沿化,使富有活力的现代性理论走向庸俗;同时,一些学者以现代性的反思性为依凭,对一些陈旧过时的文学理论、文学现象进行从新包装,使正常的学术活动走向了伪学术的边缘,从而会导致文学理论的虚无主义。

这些都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

考察中国文学的反现代性思潮之源头,笔者认为,应为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承认西方工具器物的现代性和普遍性,否定其作为本体文化上的现代性与普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