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PPT课件:第3.5章 魏晋南北朝的手工业生产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PPT课件

第27页/共39页
纸
纸张最早出现在西汉,1933年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 区发现一张原始的麻纸,质白,质粗糙,纸面有麻筋。 1985年甘肃天水放马滩M5发现西汉早期纸。东汉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 西汉地图古纸,还有陕西西安、 挟风及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麻纸 是否属于纸,学者们为此争论不 已。该纸的厚度和纤维分布不均, 故被称为麻纸。麻纸在汉至唐近 千年间,一直是我国书写绘画的 主要用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品种显著增多,其中又以粟和稻最为突出。粟品种《广 志》记载了11个,《齐民要术》补充86个,加上粱的品种4个,秫品种6个(包括 《广志》所记的品种在内),共记载粟类品种106个。水稻品种,《广志》记载了1 3个,《齐民要术》补充24个,共37个。品种的增加是选种和良种繁育技术发展的 结果和标志。
第14页/共39页
丝织物
马王堆出土文物"t型帛画".
第15页/共39页
第16页/共39页
马鞍山东吴朱然墓文物
第17页/共39页
6、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 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从秦“半两”开始, 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 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隋末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 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 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 在两汉壁画、画像石中常有乐舞百戏图,奏乐俑、击鼓说唱佣、杂技俑玉石舞人 俑也常有出土。汉代杂技百戏成为一时风尚。沂南画像石上有飞剑、弄玩、走索、 车戏等演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 优质课件

专题二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 充分发展。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4)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 成熟 的北 瓷
白瓷(公道杯)
【高考真题】(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
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祭侄文稿》 属于颜真卿的作品,不是柳公权的作品,A、B、D 三项表述均正确。
1、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2)楷书
①地位:
王
魏晋有定鼎之功
羲规范化、标准化、楷楷模化的字体,
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书
③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作
(3)草书
品
①地位:
成熟于魏晋
②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③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东晋)
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
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
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 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 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 充分发展。
(3)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发展: 南北朝的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 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等
(4)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北朝 烧出 成熟 的北 瓷
白瓷(公道杯)
【高考真题】(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
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
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序》。下列有关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兰亭序》作者王羲之草、楷、行各体皆精 B.中国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 之说
C.柳公权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D.张旭、怀素之狂草别具艺术魅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识记能力。《祭侄文稿》 属于颜真卿的作品,不是柳公权的作品,A、B、D 三项表述均正确。
1、书法艺术的发展
(1)自发阶段-魏晋-自觉阶段
(2)楷书
①地位:
王
魏晋有定鼎之功
羲规范化、标准化、楷楷模化的字体,
是实用功能很强的书体。
书
③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作
(3)草书
品
①地位:
成熟于魏晋
②特点: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③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东晋)
门第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
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不是由其才
魏晋南北朝(共8张PPT)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的水平。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
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 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1.三省体制的形成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②措施 ③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 三省体制。(必修1-P12)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2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铁器(特别是钢)在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 铁器(特别是钢)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第二,江南地区的农业的到了开发(?)。 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的水平。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
特点。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 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1.三省体制的形成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背景
②措施 ③影响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 三省体制。(必修1-P12)
这一时期的北方民族 为什么要南下?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2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铁器(特别是钢)在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灌钢法.即利用生铁碳高、熟铁碳低的特点。 铁器(特别是钢)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第二,江南地区的农业的到了开发(?)。 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以改变碳分.生产出硬度高、性能好的钢。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均田制对于缓解农民的土地问题和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1)农业的总体特点 第一,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 在生产工具方面,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1、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2)手工业的进步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佛、道教的兴起及其对儒学的影响 南北朝的灌钢法发展起来。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
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演示课件

陶器的制作工艺
1 2 3
制坯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制坯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采用轮制和模制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出各种形状 和大小的陶器。
施釉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施釉工艺也相当先进,釉 层均匀、光滑,提高了陶器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 值。
烧制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烧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 水平,烧制出的陶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手工艺品与艺术品
总结词
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超手工艺水平和 艺术成就
VS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和艺术品展现 了这一时期高超的手工艺水平和独特的艺 术风格。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的玉器、 金银器、陶瓷器等,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 和艺术价值极高。此外,书画、壁画等艺 术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一时期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风格独特。通过考古发现,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如街道布 局、分区规划等,以及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和经济 发展的状况。
墓葬与出土文物
总结词
提供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俗和丧葬观念的直观证据
详细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丧葬观念。通过墓葬的发掘,可以了解 墓主的身份、地位和财富状况,以及当时社会的葬仪和祭祀习俗。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如陶俑、玉 器、金银器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05 魏晋南北朝的青铜器CHAPTER青铜器 Nhomakorabea种类与特点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包括礼器、 乐器、兵器、工具等,每种类型
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铜器在形制 上更加多样,如铜镜、铜灯、铜 炉等,这些器物在功能和装饰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件(共53张PPT)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政局、民族融合、政治制度)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政治制度: (1)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3)门阀士族制度
主干知识
一、政治上
1、政治局势 分裂动荡、民族迁徙与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分裂动荡的表现:政权更迭、战争不断 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演变历程
时代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重要知识点
政治文明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影响: ①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 才能并重。 ②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成为士 族把持政治、保护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出现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的局面,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中走向融合
阶段特征
三、传承中孕育创新
1、政治制度上 三省制逐渐形成,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九品中 正制;以及承接汉代察举制,考试制度雏形为隋唐科举制准备 了条件 2、经济上 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租调制等为隋唐时期经济奠 定了基础 3.文化上 魏晋玄学和三教逐渐并流,一方面让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 家思想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为后代唐宋儒家思想新发展提供 机遇;
主干知识
魏晋南北朝PPT课件好看

体现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繁荣。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内容丰富、技 艺高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
信仰和文化传统。
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独特 ,以木结构为主,注重建筑的空 间布局和结构美感,同时也融入 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如塔的造型
和装饰等。
对文化艺术的贡献
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 术取得了巨大成就,王 羲之的《兰亭序》等。
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 术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 。
佛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 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对后世的宗教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文化传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启示我们要重视文化传承和创 新。
倡导多元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启示我们要倡导多元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坚持和平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环境是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的基础,启示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THANKS
长期的斗争和融合。
九品中正制和门阀政治
02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势力崛起,他们掌握着政治权力,形成了
特殊的门阀政治制度。
民族融合与胡汉冲突
03
随着北方民族的南迁和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
冲突也日益凸显。
经济背景
土地制度变革
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经历了从 屯田制到占田制的变革,使得土地所 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生活逐渐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和市场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同时,城市中的文化、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渐完善。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 (《中国史学史》PPT课件)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范晔虽是据众家后汉史撰《后汉书》,而他 的撰述目标却是以“最有高名”的《汉书》为 参照的。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 的评论精深,是《后汉书》的两个特点。
范晔的史论,言深意远,用词典雅,笔势纵 放,在史学上是不多见的。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第一节 历史形势的变化促进史学的多途发展
三、史学多途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总的特点,是史学 的多途发展。其具体的表现是史风大盛,史家 辈出,史书数量剧增且种类繁多。这是以往的 史学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史风大盛和史家辈出;其次,史书数 量剧增和种类繁多;第三,史论与史注受到重 视。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二、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 与范晔《后汉书》
《续汉书》八志被誉为“王教之要,国典之 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其在撰述思想上 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 第二,是强调以“君威”“臣仪”“上下有序”
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三、陈寿《三国志》与裴松之《三国志注》
陈寿所撰《三国志》是唯一保存至今同时又是 兼记魏、蜀、吴三国史事的著作,这是中国史 学上一部极具特色的“正史”。
从《三国志》看陈寿的史才,首先是他对三国 时期的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撰上的恰 当处置。
叙事简洁,也是陈寿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节 多种朝代史撰述的出现
一、朝代史撰述的兴盛
关于东汉史撰述 关于三国史撰述 关于晋史撰述 关于十六国史撰述 关于南朝史撰述 关于北朝史撰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精品PPT课件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看书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农 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和表现?原因 是什么?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产生 了什么影响?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1、特点: 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开发
2、表现: ①开发的范围扩大(长江、岭南、闽江) ②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吴最发达) ③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兴 修,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
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 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
魏晋时期是百炼钢的鼎盛时期。唐宋之后, 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百炼钢有所减少。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
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选用品位比较 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 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 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 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 要特点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三、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的发展 六、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 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 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 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的灌钢法, 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 出划时代贡献。
为更好满足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 后自由编辑,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Thank you for watching and listening. I hope you can make great progress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ppt3

13、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钱多了会压死你,你承受得了吗 ?带,带不走,放,放不下。时时刻刻发悲心,饶益众生为他人。 14、梦想总是跑在我的前面。努力追寻它们,为了那一瞬间的同步,这就是动人的生命奇迹。 15、懒惰不会让你一下子跌倒,但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你的收获 ;勤奋也不会让你一夜成功,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你的成果。人生需要挑战,更需要坚持和勤奋!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 ;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 ;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 ;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 ;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1、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亲和力。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3、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4、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5、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6、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7、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8、千万别迷恋网络游戏,要玩就玩好人生这场大游戏。 9、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 10、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其实,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11、没有压力的生活就会空虚;没有压力的青春就会枯萎;没有压力的生命就会黯淡。 12、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邹韬奋 1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见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14、我们总是对陌生人太客气,而对亲密的人太苛刻。 15、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6、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夜深人静,问问自己,将来的打算,并朝着那个方向去实现。而不是无所事事和做一些无谓的事。 1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8、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 鲁迅 19、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 20、做一个决定,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21、不要因为自己还年轻,用健康去换去金钱,等到老了,才明白金钱却换不来健康。 2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都是自己内心制造的。 23、命运负责每个人身上都有惰性和消极情绪,成功的人都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克服自己的惰性,并像太阳一样照亮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 2、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3、你今天必须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好让你明天可以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东西。 4、不要觉得全心全意去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是一种浪费,小事做的得心应手了,大事自然水到渠成。 5、别着急要结果,先问自己够不够格,付出要配得上结果,工夫到位了,结果自然就出来了。 6、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更不庸人自扰。 7、别人对你好,你要争气,图日后有能力有所报答,别人对你不好,你更要争气望有朝一日,能够扬眉吐气。 8、奋斗的路上,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目前的困难和麻烦是很多,但是只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前进,最后的结局交给时间来定夺。 9、运气是努力的附属品。没有经过实力的原始积累,给你运气你也抓不住。上天给予每个人的都一样,但每个人的准备却不一样。不要羡慕那些总能撞大运的人,你必须很努力,才能遇上好运气。 10、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1、时间只是过客,自己才是主人,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 12、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们自己!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
14
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
❖
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
使然。他生活在鲁迅先生所说的“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
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
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
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
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
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
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
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
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
的一面旗帜。
-
4
正始文学
❖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年~24
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
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
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在哲学史
因为有实际劳劢经验所以他的诗丨洋溢着劳劢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劢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乊处
魏晋南北朝文学
-
1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 开始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 但这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 亡。而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 化,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因此, 以建安作为这个时期文学的开始是恰当的。关于魏晋 南北朝文学的终结,当然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 9)为标志。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 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 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 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 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 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俑来表现他们对音乐的嗜好。
大约在攻占关中地区不久, 北魏就开始利用 陶俑表现本民族的文化。除咸阳平陵1号墓相 同的十字髻女伎乐俑,以及具有魏晋风格的镇 墓兽、 镇墓武士俑, 而且还出土了鲜卑装束 的陶骑马俑和骑马乐俑。大同宋绍祖墓出土陶 俑115件,时代相当的司马金龙墓出土陶俑 367件, 司马金龙官职为司空琅邪王, 高于 宋绍祖, 说明北
术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直接促进了陶塑 水平的提高, 西域文化的大量进入, 特别 是金银器艺术, 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方法 方面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釉陶器
• 魏晋时期釉陶器虽不及东汉时期盛行, 但仍 有不少发现。此时期常见有一种酱釉小陶壶, 出现在洛阳、 临沂、南京、 宜兴等多地的大 中型墓葬中, 有的肩部带双系, 但共同的特 点是细颈小口, 推测这种小壶专门用来盛放 香料等易挥发物品。
(2)陶塑
• 主要包括镇墓兽和陶俑两类。
• 镇墓兽 东吴西晋墓中常见一种犀牛状镇墓兽, 在东晋时几乎绝迹, 南朝时期重又频繁出现, 但形态上有所变化, 除了头顶的一只角外, 背上又长出若干尖刺。
• 陶俑 东吴西晋陶俑发现不多, 南京上坊大墓 中男女俑大概是当时的汉式人物形象。南朝陶 俑丰富多彩, 服饰发生显著的变化, 东晋时 期窄紧的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裤普遍变为褒衣博 带。
• 北魏统一北方地区之后, 鲜卑特色的陶器、 陶俑、 建筑用陶在拓跋鲜卑统治所及的范 围内广泛出现, 直到太和改革以后, 鲜卑 特色才有所减弱。 太和改革后, 原中原汉 人势家大族的力量重新抬头, 他们和若干 鲜卑大族的墓葬中出现一些“复古”形式
• 北方地区的制陶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 的发展, 陶塑、 釉陶器所取得的成就最为 显著, 特别是在北魏一统北方后, 佛教艺
• 各地陶瓷器面貌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同时, 也 具有共同历史趋势。 以建筑材料中的瓦当为 例, 虽然各地区瓦当规格不一致, 但瓦当图 案由汉代的云纹变化为人面纹, 再变化为兽 面纹, 最后以莲花纹为主, 是包括高句丽等 边疆地区在内的共同趋势。
• 再如陶器, 汉末动乱造成北方盛行的仓厨 明器、 动物模型大量出现在南方, 永嘉之 乱造成洛阳特色的陶器再次南下, 南北陶
• 由于一些高等级墓葬的发现, 得以对东魏 北齐时期墓葬陶俑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陶俑的数量和种类的等级意义越来越明确。 较低级别墓葬往往缺少骑马鼓吹俑、 笼冠 骑马鼓吹俑或徒步俑、 骑马文吏俑、 舞蹈 俑等。 磁县湾漳墓、 茹茹公主墓、 娄睿墓 等墓葬出土陶俑, 与墓葬壁画有对应关系, 可知许多墓葬陶俑主要表现墓主出行仪仗。
• 釉陶器出土时大都色泽如新, 无使用痕迹, 显然是作为明器入葬。 与同时期墓葬出土 的青瓷和白瓷相比, 釉陶器显得到精致而 丰富。 北朝晚期虽然出现青瓷和白瓷器,
但釉陶器才是那个时代陶器工艺的重心所 在, 釉陶器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是隋唐陶 瓷器取得更高成就的前提。
陶塑
• 镇墓兽 曹魏西晋墓中几乎每墓都有一件镇 墓兽, 形似狮虎, 从额头到背部都长满粗 大的尖刺, 低头向前顶撞, 四足向后蹬踏, 显得孔武有力。 这种形式的镇墓兽在十六 国时期基本消失不见。 北魏平城时代早期 的墓葬中也没有发现镇墓兽, 太和年间的 司马金龙墓、 宋绍祖墓中出现了蹲座状的 兽面镇墓兽。 这种镇墓兽后来随迁都而出 现于洛阳, 并在中原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开 来。
器的许多种类和特点是非常相近的。再如 瓷器, 迁洛之后兴起于北方, 因北方与南 方文化趣味趋同, 导致了南北方瓷器都向 颀长秀丽的方向发展。
(相近的陶器面貌, 随着魏晋十六国的持续动乱分裂, 又走上 各地区独自发展的历程, 虽然在总体上还 保持汉晋遗风, 但地方特点日益显著起来。
• [1]集中分布在依山傍水地区,兼得瓷土、 燃料、
交通之利。
• [2]部分瓷窑址是早先陶瓷生产的延续, 无论是浙江 境内的越窑、 德清窑、 婺州窑, 还是江西的洪州窑、 湖南的岳州窑、 福建的怀安窑等, 历史上多是原始 瓷或硬陶制造业的发达之地, 具有发展瓷器的良好 基础。
• [3]窑场分布范围大。瓷器生产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迅速流传。
魏晋南北朝手工业生产
• 魏晋南北朝是传统手工业门类发生重要变革的 时期, 青铜器和漆器制造业在三国西晋时期 尚能维持汉代的面貌, 此后就处于不断的衰 落之中, 瓷器、 金银器制造业扮演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南北方手工业产品的面貌和社会 风尚因分裂而形成一定差异, 南方地区终六 朝之世青瓷器流行不衰, 北方地区陶器长期 使用, 在南方的影响下, 北朝晚期也成功烧 造出瓷器并逐渐普及, 但金银器似乎更受到 上层社会的青睐。 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 铠甲、 马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影响到海东。
东吴 ------- 东晋 --------- 南朝
二、 瓷器
( 一) 南方地区
• 南方地区的制瓷业承东汉之余烈而迅猛发展。 除西南地区外, 六朝早期南方各地都已经生 产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瓷器, 其中浙江是发展 较早、 考古发现较多的地区, 并且借助定都 建康的优势, 对其他地区产生有力影响。
• 六朝瓷窑遗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2.南方地区陶器
• 南方地区陶器的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东吴西晋时期虽然瓷器的数量已很多, 但是 日用陶器仍时有发现, 其形态与模型陶器和 建筑用陶一样都有显著的汉代遗风。 这种情 况在东晋政权建立后迅速发生改变, 源于中 原地区具有等级制意义的日用陶器组合在以建 康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流行起来, 陶俑的渊源 也可追寻到中原地区。 南朝时期, 日用陶器 的等级状况已不明显, 陶俑呈现出新面貌, 建筑用陶的花纹表现出明显的佛教影响。
• 东吴西晋时期, 建康及 其附近地区本地制造的 模型明器前所未有地流 行起来,既有犬、 马、 猪、 羊、 牛、 鸡、 鸭 等动物和动物圈栏, 也 有杵、 臼、 磨、 箕、 筛、帚等劳动工具, 当 然也不缺少灯、 钵、 盆、 薰、 井、 桶等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类
陶质明器部分被瓷质明 器所代替。
• [4]瓷窑的分布与区域开发进程有一定的关联。 如南 朝福建地区的开发加速, 对瓷器的需要剧增, 在发 展程度最高的闽江下游出现了怀安窑, 在晋江流域 出现了磁灶窑。
• 长江下游地区
• 东吴西晋时期是长江下游瓷器业最为繁盛的时 期, 瓷器种类十分丰富, 生活用品、 文房用 具、 仓厨牲畜明器以及俑、 动物形器应有尽 有, 还有一些性质特殊的器物, 如堆塑罐。 生活用品中既有碗( 钵) 、 盘、 罐、 盆、 盘口壶、 唾壶、 灯、 虎子等生活必须品, 也有耳杯、 烛台、 多子盒、 樽、 薰炉、 扁 壶等高级用品。 文房用具不仅有笔筒、 砚台, 还有书刀、 毛笔等。 仓、 碓、 井、 灶、 磨、 鸡笼、 猪圈等仓厨牲畜明器的流行程度超过 本地区东汉时期墓葬。
咸阳平陵十六国 墓M1釉陶马
• 北魏低温釉陶技术在十六国基础上更进一步。 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酱黄釉陶器色泽纯正, 质感很强, 无剥落现象。黑釉细颈壶颜色如 漆, 可以照见人影。北魏洛阳时代釉陶器发 现较少, 源于南方的青瓷器可能更受青睐。
• 东魏北齐釉陶器重又得到蓬勃发展。 在釉色 方面, 能够自如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施用几 种釉色。类似的多彩釉器物发现不少, 它们 是唐三彩的前身。
• 十六国陶俑颇值称道, 与曹魏西晋时期面目 大异, 除女性伎乐俑可能源于魏晋时期外, 其他几乎都为新形式。 与魏晋时期主要表现 身份低微者相反, 十六国胡人俑开始以正面 形象出现, 既有雄赳赳的甲骑具装武士, 也 有神情专注的骑马鼓吹,当然也不乏徒步执物 的武士, 还有身着便服的一般人士。
咸阳平陵1号墓等十六国墓葬 中的胡人武士、 鼓吹和具装 马行列割断了北方地区东汉 魏晋以来的汉族出行卤簿样 式,北朝时期大规模流行的 仪仗鼓吹出行行列完全可以 追溯到十六国时期。
• 东汉时期三吴地区的墓葬中 出现了一种陶五联罐, 吴晋
时期发展成为复杂的瓷质堆 塑罐。
• 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 不论是承接东汉而 来的陶明器、 堆塑罐, 还是吴晋新出现的 钱纹陶器, 几乎完全为北方系统的陶器所 代替,。
• 大中型墓葬中的陶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类是代表出行场面的牛车和仆从俑, 一类 是象征墓主家居的帐座、座榻、 案、 凭几 等, 一类是日常生活用砚台、 香薰、 耳杯、 盘、 勺、 魁、 槅、 盆、碗等。
北齐娄睿墓出土釉陶器
• 在装饰方面, 釉陶器广泛借鉴其他工艺特别 是金银器工艺技法, 刻划、 堆塑、模印等技 法充分运用; 铺首、 莲花、 菩提叶、 忍冬、 联珠乃至驯兽、 舞蹈等图案题材美不胜收。
• 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四件黄 釉扁壶是这个时期的陶艺 珍品, 小口缩颈, 颈下有 一圈联珠, 肩部有两个小 系, 可供穿带之用。 杏仁
• 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注重对手工工 匠的人身控制, 器勒工名的做法长期保持, 南方地区对此似乎不甚注重。 北方政权对 中西亚文化的大量接纳, 使纺织物、 金银 器也体现出西域色彩。
第一节 陶瓷器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陶瓷业发展状况极 不平衡, 南方始终以瓷器为主, 北方地区 在北朝晚期才具备自主生产瓷器的能力, 但釉陶器的发展一直不曾间断, 并且借鉴 了金银器的艺术特征, 在北朝晚期与瓷器 并驾齐驱, 各放光彩。
• 汉族人物俑常见十字髻的女俑, 仍然以咸阳平陵1号 墓最为典型, 十字髻有高、低两种。 女伎乐俑群由 四人构成, 分执弹、 拨、 吹、 击四种乐器。 伎乐 俑群与侍从女立俑很成熟, 不可能是在十六国时期 突然发展起来的。 平陵墓女伎乐群位于墓室的西部, 簇拥在牛车周围, 与墓室东部胡人面目的铠马仪仗 乐队相对应, 反映了少数民族当政以后热衷于用陶
• 迁洛之前的陶俑主要是武士俑和伎乐俑两大类。 迁洛以后小冠和笼冠的文侍俑成为陶俑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 陶动物随陶俑塑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艺术 成就在陶马、 陶骆驼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骆 驼昂首曲颈、前腿跪地, 后腿直立微曲, 背 负鞍鞯、 干粮、 水囊等物, 这种表现骆驼似 起非起、 欲休还罢的样态, 后来成为隋唐骆 驼的典型形象。 陶马的基本姿态与前一阶段 相似, 都是腿长体肥、 延首伫立的蒙古马形 象, 但是刻画得非常精细。
大约在攻占关中地区不久, 北魏就开始利用 陶俑表现本民族的文化。除咸阳平陵1号墓相 同的十字髻女伎乐俑,以及具有魏晋风格的镇 墓兽、 镇墓武士俑, 而且还出土了鲜卑装束 的陶骑马俑和骑马乐俑。大同宋绍祖墓出土陶 俑115件,时代相当的司马金龙墓出土陶俑 367件, 司马金龙官职为司空琅邪王, 高于 宋绍祖, 说明北
术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直接促进了陶塑 水平的提高, 西域文化的大量进入, 特别 是金银器艺术, 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方法 方面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釉陶器
• 魏晋时期釉陶器虽不及东汉时期盛行, 但仍 有不少发现。此时期常见有一种酱釉小陶壶, 出现在洛阳、 临沂、南京、 宜兴等多地的大 中型墓葬中, 有的肩部带双系, 但共同的特 点是细颈小口, 推测这种小壶专门用来盛放 香料等易挥发物品。
(2)陶塑
• 主要包括镇墓兽和陶俑两类。
• 镇墓兽 东吴西晋墓中常见一种犀牛状镇墓兽, 在东晋时几乎绝迹, 南朝时期重又频繁出现, 但形态上有所变化, 除了头顶的一只角外, 背上又长出若干尖刺。
• 陶俑 东吴西晋陶俑发现不多, 南京上坊大墓 中男女俑大概是当时的汉式人物形象。南朝陶 俑丰富多彩, 服饰发生显著的变化, 东晋时 期窄紧的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裤普遍变为褒衣博 带。
• 北魏统一北方地区之后, 鲜卑特色的陶器、 陶俑、 建筑用陶在拓跋鲜卑统治所及的范 围内广泛出现, 直到太和改革以后, 鲜卑 特色才有所减弱。 太和改革后, 原中原汉 人势家大族的力量重新抬头, 他们和若干 鲜卑大族的墓葬中出现一些“复古”形式
• 北方地区的制陶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 的发展, 陶塑、 釉陶器所取得的成就最为 显著, 特别是在北魏一统北方后, 佛教艺
• 各地陶瓷器面貌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同时, 也 具有共同历史趋势。 以建筑材料中的瓦当为 例, 虽然各地区瓦当规格不一致, 但瓦当图 案由汉代的云纹变化为人面纹, 再变化为兽 面纹, 最后以莲花纹为主, 是包括高句丽等 边疆地区在内的共同趋势。
• 再如陶器, 汉末动乱造成北方盛行的仓厨 明器、 动物模型大量出现在南方, 永嘉之 乱造成洛阳特色的陶器再次南下, 南北陶
• 由于一些高等级墓葬的发现, 得以对东魏 北齐时期墓葬陶俑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陶俑的数量和种类的等级意义越来越明确。 较低级别墓葬往往缺少骑马鼓吹俑、 笼冠 骑马鼓吹俑或徒步俑、 骑马文吏俑、 舞蹈 俑等。 磁县湾漳墓、 茹茹公主墓、 娄睿墓 等墓葬出土陶俑, 与墓葬壁画有对应关系, 可知许多墓葬陶俑主要表现墓主出行仪仗。
• 釉陶器出土时大都色泽如新, 无使用痕迹, 显然是作为明器入葬。 与同时期墓葬出土 的青瓷和白瓷相比, 釉陶器显得到精致而 丰富。 北朝晚期虽然出现青瓷和白瓷器,
但釉陶器才是那个时代陶器工艺的重心所 在, 釉陶器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是隋唐陶 瓷器取得更高成就的前提。
陶塑
• 镇墓兽 曹魏西晋墓中几乎每墓都有一件镇 墓兽, 形似狮虎, 从额头到背部都长满粗 大的尖刺, 低头向前顶撞, 四足向后蹬踏, 显得孔武有力。 这种形式的镇墓兽在十六 国时期基本消失不见。 北魏平城时代早期 的墓葬中也没有发现镇墓兽, 太和年间的 司马金龙墓、 宋绍祖墓中出现了蹲座状的 兽面镇墓兽。 这种镇墓兽后来随迁都而出 现于洛阳, 并在中原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开 来。
器的许多种类和特点是非常相近的。再如 瓷器, 迁洛之后兴起于北方, 因北方与南 方文化趣味趋同, 导致了南北方瓷器都向 颀长秀丽的方向发展。
(相近的陶器面貌, 随着魏晋十六国的持续动乱分裂, 又走上 各地区独自发展的历程, 虽然在总体上还 保持汉晋遗风, 但地方特点日益显著起来。
• [1]集中分布在依山傍水地区,兼得瓷土、 燃料、
交通之利。
• [2]部分瓷窑址是早先陶瓷生产的延续, 无论是浙江 境内的越窑、 德清窑、 婺州窑, 还是江西的洪州窑、 湖南的岳州窑、 福建的怀安窑等, 历史上多是原始 瓷或硬陶制造业的发达之地, 具有发展瓷器的良好 基础。
• [3]窑场分布范围大。瓷器生产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迅速流传。
魏晋南北朝手工业生产
• 魏晋南北朝是传统手工业门类发生重要变革的 时期, 青铜器和漆器制造业在三国西晋时期 尚能维持汉代的面貌, 此后就处于不断的衰 落之中, 瓷器、 金银器制造业扮演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 南北方手工业产品的面貌和社会 风尚因分裂而形成一定差异, 南方地区终六 朝之世青瓷器流行不衰, 北方地区陶器长期 使用, 在南方的影响下, 北朝晚期也成功烧 造出瓷器并逐渐普及, 但金银器似乎更受到 上层社会的青睐。 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武器、 铠甲、 马具得到充分的发展, 并影响到海东。
东吴 ------- 东晋 --------- 南朝
二、 瓷器
( 一) 南方地区
• 南方地区的制瓷业承东汉之余烈而迅猛发展。 除西南地区外, 六朝早期南方各地都已经生 产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瓷器, 其中浙江是发展 较早、 考古发现较多的地区, 并且借助定都 建康的优势, 对其他地区产生有力影响。
• 六朝瓷窑遗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2.南方地区陶器
• 南方地区陶器的发展状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东吴西晋时期虽然瓷器的数量已很多, 但是 日用陶器仍时有发现, 其形态与模型陶器和 建筑用陶一样都有显著的汉代遗风。 这种情 况在东晋政权建立后迅速发生改变, 源于中 原地区具有等级制意义的日用陶器组合在以建 康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流行起来, 陶俑的渊源 也可追寻到中原地区。 南朝时期, 日用陶器 的等级状况已不明显, 陶俑呈现出新面貌, 建筑用陶的花纹表现出明显的佛教影响。
• 东吴西晋时期, 建康及 其附近地区本地制造的 模型明器前所未有地流 行起来,既有犬、 马、 猪、 羊、 牛、 鸡、 鸭 等动物和动物圈栏, 也 有杵、 臼、 磨、 箕、 筛、帚等劳动工具, 当 然也不缺少灯、 钵、 盆、 薰、 井、 桶等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类
陶质明器部分被瓷质明 器所代替。
• [4]瓷窑的分布与区域开发进程有一定的关联。 如南 朝福建地区的开发加速, 对瓷器的需要剧增, 在发 展程度最高的闽江下游出现了怀安窑, 在晋江流域 出现了磁灶窑。
• 长江下游地区
• 东吴西晋时期是长江下游瓷器业最为繁盛的时 期, 瓷器种类十分丰富, 生活用品、 文房用 具、 仓厨牲畜明器以及俑、 动物形器应有尽 有, 还有一些性质特殊的器物, 如堆塑罐。 生活用品中既有碗( 钵) 、 盘、 罐、 盆、 盘口壶、 唾壶、 灯、 虎子等生活必须品, 也有耳杯、 烛台、 多子盒、 樽、 薰炉、 扁 壶等高级用品。 文房用具不仅有笔筒、 砚台, 还有书刀、 毛笔等。 仓、 碓、 井、 灶、 磨、 鸡笼、 猪圈等仓厨牲畜明器的流行程度超过 本地区东汉时期墓葬。
咸阳平陵十六国 墓M1釉陶马
• 北魏低温釉陶技术在十六国基础上更进一步。 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酱黄釉陶器色泽纯正, 质感很强, 无剥落现象。黑釉细颈壶颜色如 漆, 可以照见人影。北魏洛阳时代釉陶器发 现较少, 源于南方的青瓷器可能更受青睐。
• 东魏北齐釉陶器重又得到蓬勃发展。 在釉色 方面, 能够自如地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施用几 种釉色。类似的多彩釉器物发现不少, 它们 是唐三彩的前身。
• 十六国陶俑颇值称道, 与曹魏西晋时期面目 大异, 除女性伎乐俑可能源于魏晋时期外, 其他几乎都为新形式。 与魏晋时期主要表现 身份低微者相反, 十六国胡人俑开始以正面 形象出现, 既有雄赳赳的甲骑具装武士, 也 有神情专注的骑马鼓吹,当然也不乏徒步执物 的武士, 还有身着便服的一般人士。
咸阳平陵1号墓等十六国墓葬 中的胡人武士、 鼓吹和具装 马行列割断了北方地区东汉 魏晋以来的汉族出行卤簿样 式,北朝时期大规模流行的 仪仗鼓吹出行行列完全可以 追溯到十六国时期。
• 东汉时期三吴地区的墓葬中 出现了一种陶五联罐, 吴晋
时期发展成为复杂的瓷质堆 塑罐。
• 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 不论是承接东汉而 来的陶明器、 堆塑罐, 还是吴晋新出现的 钱纹陶器, 几乎完全为北方系统的陶器所 代替,。
• 大中型墓葬中的陶器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 类是代表出行场面的牛车和仆从俑, 一类 是象征墓主家居的帐座、座榻、 案、 凭几 等, 一类是日常生活用砚台、 香薰、 耳杯、 盘、 勺、 魁、 槅、 盆、碗等。
北齐娄睿墓出土釉陶器
• 在装饰方面, 釉陶器广泛借鉴其他工艺特别 是金银器工艺技法, 刻划、 堆塑、模印等技 法充分运用; 铺首、 莲花、 菩提叶、 忍冬、 联珠乃至驯兽、 舞蹈等图案题材美不胜收。
• 安阳范粹墓出土的四件黄 釉扁壶是这个时期的陶艺 珍品, 小口缩颈, 颈下有 一圈联珠, 肩部有两个小 系, 可供穿带之用。 杏仁
• 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注重对手工工 匠的人身控制, 器勒工名的做法长期保持, 南方地区对此似乎不甚注重。 北方政权对 中西亚文化的大量接纳, 使纺织物、 金银 器也体现出西域色彩。
第一节 陶瓷器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陶瓷业发展状况极 不平衡, 南方始终以瓷器为主, 北方地区 在北朝晚期才具备自主生产瓷器的能力, 但釉陶器的发展一直不曾间断, 并且借鉴 了金银器的艺术特征, 在北朝晚期与瓷器 并驾齐驱, 各放光彩。
• 汉族人物俑常见十字髻的女俑, 仍然以咸阳平陵1号 墓最为典型, 十字髻有高、低两种。 女伎乐俑群由 四人构成, 分执弹、 拨、 吹、 击四种乐器。 伎乐 俑群与侍从女立俑很成熟, 不可能是在十六国时期 突然发展起来的。 平陵墓女伎乐群位于墓室的西部, 簇拥在牛车周围, 与墓室东部胡人面目的铠马仪仗 乐队相对应, 反映了少数民族当政以后热衷于用陶
• 迁洛之前的陶俑主要是武士俑和伎乐俑两大类。 迁洛以后小冠和笼冠的文侍俑成为陶俑中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 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 陶动物随陶俑塑造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艺术 成就在陶马、 陶骆驼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骆 驼昂首曲颈、前腿跪地, 后腿直立微曲, 背 负鞍鞯、 干粮、 水囊等物, 这种表现骆驼似 起非起、 欲休还罢的样态, 后来成为隋唐骆 驼的典型形象。 陶马的基本姿态与前一阶段 相似, 都是腿长体肥、 延首伫立的蒙古马形 象, 但是刻画得非常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