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一位教育家。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首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提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压制。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
其次,作者还关注了教育的公平性问题。
他指出,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贫富之间的教育差距等。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不论贫富、地域和身份,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例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公平的招生制度等。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他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个性化教育、终身学习等。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总的来说,读完《守望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的使命。
我相信,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会将书中的观点和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的著作,其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虽然用
的标题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地为我们解答了困惑。
书中提到,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
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
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被故事浸润着。
阅读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掌握
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还能从中获取人
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
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后感
《守望教育》读后感《守望教育》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守望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守望教育》读后感1是听人说起《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才去翻阅它,读后曾与人交流过自己的所思所想。
近日偶尔得空再读案头上的《守望教育》一书,掩卷之余,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抒发心中之体会与感触。
恰逢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读书心得,便坐在案前,敲击键盘,留下以下文字做读后之感。
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补充。
读到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读到一本能产生共鸣的好书是令人高兴的。
而在这喧嚣功力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是值得庆幸的。
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非同寻常的境遇,干着非同寻常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积累而成的。
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路径。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2)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2)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_篇三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
捧读刘铁芳教授《守望教育》,让我们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们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
刘铁芳,从贫困的乡村走出,在泥土筑起来的小学就读,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
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
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浓重,依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开设补习班、兴趣班,依然以爱的名义绑架着学生的快乐和童真,我们的教育不少还满足于灌输,满足于齐步走。
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
“虽然我并不知道路途的终点将在何方,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将执著地前行。
”在这里,有一种真挚的情感。
现在,许多理论层出不穷,许多人口头挂着时髦用语,各种场合滔滔不绝,总认为自己掌握了教育的规律。
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也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尴尬。
名校所谓的办学模式和名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执行着各种规则、程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
也许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有关《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有关《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有关《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守望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守望教育》读后感1《守望教育》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当我们拒绝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简单地凌驾于教育实践之上时,并不意味着实践中的教育怎么都行,怎么都好。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
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020《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
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爱就一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
当心用去经营,爱但成了一种守望。
这几日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不由质疑: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守望教育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
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
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6篇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6篇守望教育读书笔记6篇《守望教育》是2012年9月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满建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篇1《守望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著作。
在书中,刘铁芳教授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是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惑。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刘教授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
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教授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熟悉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共有六辑,本书充分展现了在当今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
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
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我非常欣赏这一段话。
是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是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勇士,但是并不代表我不锐意进取,我坚持每节课都做教学反思,不断反思自己我班级教育管理,尽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篇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守望者》这本书,它是由美国作家詹姆斯·Q·芬德利所写,主要讲述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教育情况。
这本书的背景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的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低下、学生辍学率高等。
作者通过对当时的教育情况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加强教育资源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辍学率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人们拥有更好的未来。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低下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才能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此外,我还对书中提到的教育方法有了一些思考。
作者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在教育中加以应用。
总之,《守望者》是一本很好的书,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情况,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让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篇2《守望教育》读书笔记最近阅读了《守望者》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守望者”的学校里,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品德和技能。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述的“守望者”学校的教育理念所吸引。
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再只是被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守望者”学校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我认为“守望者”学校的教师们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2019-11-29《守望教育》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守望教育》的,欢迎阅读。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篇一《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
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
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篇一:《守望教育》读书笔记】《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
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
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本文是关于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下面是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欢迎参阅!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一最近幼儿园开展了“书香校园智慧园丁”读书活动,我有幸阅读了学校推荐的《守望教育》这一书籍。
看到这个书名就想起了以前有一位老师对我说过: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叫守望。
记得当时刚入幼师这个行业,并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这么多年工作下来,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个理解。
就像满建宇老师在书中所说:每个教师都应是教育的守望者。
守望理想、守望耕耘、守望成长、守望收获;守望者一张张小脸表情的变化,守望一次次意外惊喜的突现,守望者一个个孩子成功的笑脸。
守望教育,也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最开始的20出头开始工作,到退休,中间有这么几十年的时间,我们教师需要的是坚守在这个岗位上。
这么长的时间,你不可能一如当时刚工作时的满腔热血,激情会慢慢的减退。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支持着我们走下去。
书中也说到:人要有精神支柱的,一旦精神支柱垮了,人也就完了。
而我觉得我的精神支柱则是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
在现在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羁绊、
竞争、猜疑,你会慢慢的活的越来越不像自己,而孩子的世界是最纯洁的,面对天真的他们,自己也不用去想太多,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就会很开心,是发自内心的笑容。
在我不舒服趴在那里时,他们会走过来摸摸我的手;在我嗓子哑了时,他们会互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不要吵了,老师在轻轻说;在我因为请假几天没来幼儿园,一回来他们就会全部跑上来抱着我,嘴里说着:老师,你去哪里了,老师我想死你了。
这就是我的动力,有这么一群暖心的孩子们,我还有什么坚持不下去的呢。
我从最初想的就是做孩子朋友式的老师。
满建宇老师也说:作为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时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的蜻蜓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真诚的关心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这其实就是很简单的教育,一种朋友似的交流,一种朋友似的对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教诲”,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只有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育。
孩子看上去什么都不懂,但是他最能体会,用心感受,知道谁对他是好的。
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也许就成了他信任你的依据,所以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定位放的那么高。
在私底下我经常跟孩子完成一片,他们可以对我“没大没小”,但在上课的时候就必须要换一个相处方式,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利的。
书中说:教育不是控制。
对孩子的控制其实是我们教育的对大悲哀,对孩子的控制,真的应该硬气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曾在一个私人幼儿园看到过这样的现象:他们没有操场,孩子游戏的场地只能在室内,而且老师还规定不能跑来跑去,而且对于一些可爱点的
或者是聪明点的就经常表扬让其他孩子跟着学。
但其实恰恰是这样将孩子区分了三六九等。
成人化的教育,成热化的标准和规则,让我们失去了发掘孩子们创造性的最佳时机,让孩子一个个成为没有意识听话的“人才”。
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嘴、双手、时间、空间、大脑。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
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二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
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美好的道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
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桔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
”的言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理念。
刘教授认为:“教育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扶助儿童去创造那属于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儿童世界”的感觉。
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迫于学校间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教师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学生的体育课、电脑课,常常下课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波于辅导班间,孩子哪有快乐而言?非但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的文章是满口的成人腔。
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却很少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犯错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专家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对近几代人的童年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过童年,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游戏加学习中度过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却在沉重的负担中去经历自己的童年。
”虽然这样的总结可能不很准确,但却大体上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孩子童年时代的巨大差别。
从这个总结中不难看
出来,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们的童年也越来越缺少乐趣和快乐,越来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呢?身为教师,我想: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在目前更充分实现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动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勘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性。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