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二次革命是由谁领导的?该如何评价二次革命
1913年度事件:二次革命
1913年度事件:二次革命一颗罪恶的子弹,在本年三月突然结束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年轻的生命;民国议会政党政治也在本年胎死腹中,军阀混战、强权至上的北洋时代随之来临;“共和”在共和二年夭亡,但其夭亡的真相,却迄今未能反思通透,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错读历史教训的人们,历史的教训必然将再度降临在他们头上。
到底“谁毁了辛亥革命”当“革命”神圣的光环褪却,百年之后的今天,否定“二次革命”,已经成了思想界、媒体界乃至一般历史思索者们的一种潮流。
辛亥百年之际,对“二次革命”的否定尤其流行,甚至出现了“谁毁了辛亥革命”的质问,其答案则直指主持发起“二次革命”的孙中山。
出现这样的质问和答案,是一件相当可悲的事情。
因为“二次革命”并不是民国二年(1913年)政治生态的全部,甚至并不是民国二年政治生态的关键;“二次革命”也绝对没有严重到“毁了辛亥革命”的程度——因为希望“告别革命”,而无意识地过分夸大“革命”的负面影响力,是时下的一种通病。
民国二年政治生态的主体,其实是国人对议会政党政治这种新事物的首次尝试。
这一尝试是失败的,因为参与尝试的各方势力,包括袁世凯和他的北洋系、梁启超和他的进步党、孙中山和他的革命派,都不约而同地对议会(国会)政治,做出了否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开明专制”。
彼此间的分歧,不过是由谁来执行这一“开明专制”而已。
所以,毁掉辛亥革命的,不仅仅是“二次革命”,更不仅仅是孙中山。
“共和”在共和二年迅速陨落,有着更宏大的历史背景。
执着于批评“孙中山和…二次革命‟毁了辛亥革命”,进而得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结论,只能说是一叶障目,并不符合民国二年的基本史实。
袁世凯:《临时约法》限制大总统权力,是拿四万万人身家性命开玩笑“革命”神圣的年代里,袁世凯一直是“窃国大盗”;“革命”褪色之后,袁氏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元勋,辛亥百年,更有不少类似“不能忘记袁世凯”的言论在思想界、媒体界泛滥。
此种变化,固然缘自史料的重新发掘和史观的正本清源,但最大的因素恐怕仍然是“观照当下”的心理在作怪——考之史实,袁世凯固然没有十恶不赦,但也决不是什么值得肯定、值得纪念的人物。
二次革命论
开端
发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
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组织讨袁,宣布江苏独立。推举江苏都督程德全为南军司令,但程弃职,逃遁上海。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独立。浙江朱瑞、云南蔡锷中立。 7月18日,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地区与冯国璋北洋第二军和张勋武卫前军会战失利,退南京。 7月22日至28日,上海讨袁军屡攻江南制造局未克。指挥部被上海租界当局解散。 7月28日,黄兴看到大局无望,遂离宁出走,讨袁军全局动摇。 8月11日,何海鸣率南京第八师部分下级军官及士兵重新举旗讨袁,宣布恢复独立,2000多名士兵们与北洋军展开血战。 广东代理都督陈炯明强行宣布独立
8月13日,拥袁桂军龙济光部攻占广州。 8月18日,北洋军李纯部攻克南昌。 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结果
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人数不足而无法运作,不久即被解散。袁世凯从此成为寡头总统。应桂馨、赵秉钧不久即被灭口,宋教仁案不了了之。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国民党联合资产阶级,并且没有兵权。政治基础不牢,武装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败原因之一。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议席。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二次革命
一颗罪恶的子弹,在民国二年三月突然结束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年轻的生命,民国议会政党政治也在本年胎死腹中,军阀混乱,强权至上的北洋时代随之来临,共和在共和二年夭亡,但其夭亡的真相,却迄今未能反思通透。
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错度历史教训的人们,历史的教训必然再度降临在他们头上。
当革命神圣的光环褪却,百年后的今天,否定二次革命已经成了思想界媒体界乃至一般历史思索着们的一种潮流,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对二次革命的否定尤其流行,甚至出现了谁毁了辛亥革命的质问,其答案则直指主持发起二次革命的孙中山。
提出这样的质问和答案,是一件相当可悲的事情。
因为二次革命并不是民国二年政治生态的全部,甚至并不是民国二年政治生态的关键,二次革命也绝没有严重到毁了辛亥革命的程度,因为希望告别革命,而无意识的过分夸大革命的负面影响力,是时下的一种通病。
民国二年政治生态的主体,其实是国人对议会政党政治这种新事物的首次尝试,这一尝试是失败的,因为参与尝试的各方势力,包括袁世凯和他的北洋系,梁启超和他的进步党,孙中山和他的革命派,都不约而同的对议会政治,做出了否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开明专制,彼此间的分歧,不过是由谁来执行这个开明专制而已。
所以毁掉辛亥革命的不仅仅是二次革命,更不仅仅是孙中山,共和在共和二年迅速陨落,有着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执着于批评孙中山和二次革命毁了辛亥革命,进而得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结论,只能说是一叶障目,并不符合民国二年的基本史实。
革命神圣的年代里,袁世凯一直是窃国大盗,革命褪色之后,袁氏摇身一变成了民国元勋,辛亥百年更有不少类似不能忘记袁世凯的言论在思想界媒体界泛滥,此种变化固然源自史料的重新发掘和史观的正本清源,但最大的因素恐怕仍然是关照当下的心理在作怪,考之史实,袁世凯固然没有十恶不赦,但也决不是什么值得肯定值得纪念的人物。
辛亥革命以前,袁氏为清廷之臣,长期以来不过是一投机政客,并无什么宪政、民主信仰。
1904年6月,张謇致信袁氏,苦口婆心劝他支持立宪,袁氏却选择了迎合慈禧旨意,拒绝了张謇‘1905年6月,当立宪因日俄战争的缘故成为大势所趋时,袁氏反联合江都周馥与鄂督张之洞联名电奏朝廷请求立宪,到了10月,袁氏的政见又随着慈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成了可有立宪之实,不可有立宪之名,如果连名义上的立宪也不能保证,立宪的实际内容自然更保证不了,袁氏显然对立宪毫无诚意,以致于张謇说他出尔反尔,是在觇候风色不决。
二次革命
历史意义
• 在“二次革命”后,北洋军源源不断进入了南方各省, 除了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四省外,其他各省均已 成为北洋军及其附属军的控制范围。 • 二次革命既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也是辛 亥革命中那场尚未完成之战争的继续,可惜的是,那 只是革命的退潮或者未尽的尾声。辛亥革命后,真正 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 治下的那两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 中央集权的确能给国家带来高效率的行政,这个要求 也是合乎现实需要的。由此,袁世凯在“二次革命” 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他获得合法的地位便也合理 了。何况还有那些假独立的和那些阳奉阴违,心里打 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的都督们在阻碍讨袁进程。
• 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自任四命鄂、陕、 云、贵都督围剿熊克武。9月12日,袁军占领重庆,四川讨袁运动失 败。
结果
• 四川的独立运动,已是二次革命的尾声,它的失败,意味 着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 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 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 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 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人数不足而无法运作,不久即被解散。 袁世凯从此成为寡头总统。应桂馨、赵秉钧不久即被灭口, 宋教仁案不了了之。 •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 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 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 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 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 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开端和经过
• 江西起义后,江苏立即准备响应,驻江苏的第十一师两个旅长王孝缜、 黄凯元于7月13日赴上海请黄兴赴南京主持讨袁军事。7月15日,黄兴 抵达南京,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并以江苏都督程德全的名义宣布 独立。独立后的程德全是旧立宪派,其政治上一直倾向袁世凯。宣布 独立后的第二天,程德全就拖病离宁赴沪。17日向袁世凯表明自己是 被逼无奈。 • 讨袁之战于7月16日打响,当日上午八时起,由冷遹率领的讨袁军与 靳云鹏率领的袁军第五师在徐州附近的韩庄展开激战,北军迭次增援, 南军逐渐不支,22日徐州失守,讨袁军战线崩溃,退守南京。26日, 袁世凯命令张勋率部取水道南下扬州,会合该军队进攻镇江,令冯国 璋率部沿津浦路南下,速去临淮,再趋浦口,与张勋联络,会攻南京。 面对来攻之敌,讨袁军显得毫无斗志。黄兴看到败局已定,认为再战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于7月28日离开南京,讨袁军全局动摇。29日, 代理第一师师长周应时宣布取消独立。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
因为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而主要地区又在江西和南京,故亦称癸丑赣宁之役。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北洋政府妥协。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
袁世凯篡夺国家政权初期,南方还有七八个省和十几万军队仍在革命党人手中。
1913年2月,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
为赢得选举的胜利,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周游长江中下游各省,发表演说,批评时政。
选举结果,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宋教仁决心进一步组织以国民党为主干的政党内阁。
但这一切都为袁世凯所不容。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两天后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搜出该犯与国务总理赵秉钧往来的密电、函件。
这些密电、函件证实,袁世凯是暗杀事件的幕后指使者。
宋案真相大白,使原来对袁世凯怀抱幻想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受到了血的教训,很多人开始从“议会政治”、“政党内阁”的幻梦中惊醒过来。
孙中山在日本得知宋被刺后,悲愤异常,立即返国,26日到达上海,当晚即与黄兴等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孙中山认为宋案证据确凿,力主武力讨袁。
以黄兴、陈其美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领导人则认为,革命党方面“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所以坚持听候法律解决。
国会中大部分国民党议员更主张联合进步党人,依据法律,进行倒袁活动。
双方争论激烈,孙中山反复说明: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
当时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少数人拥护。
正当国民党内部争论不休之际,袁世凯积极筹备军力,决定与国民党兵戎相见。
为了筹集战费,未经国会正式讨论,即于4月26日,也就是宋案公布的当天夜里,袁世凯政府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条件极为苛刻、数额为2’500万英镑的所谓“善后大借款”。
5月1日,任命段祺瑞为代理内阁总理,确立“战时内阁”体制。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研究摘要:本文结合内外因关系的观点,通过一些史实系统的论述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产生的过程及其成因,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方面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试图从另一些角度对“二次革命论”的产生及发展做一个粗浅的再探讨。
关键词:二次革命论;思想;再认识一.二次革命论的提出、发展在党史研究里,陈独秀与“二次革命论”这一主题素来是个研究热点,陈独秀是我们较为熟知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以及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二次革命论”的概念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源于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片面理解所产生的。
学界中有的人认为陈独秀既是这种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人。
大体上把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分为三个阶段。
1922年到1923年12月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的发表是“二次革命论”的萌芽时期。
陈独秀在接受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于1922年的6月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的文章。
他在文中明确的讲到:“中国这样的经济及政治状况,遂使中国的阶级争斗不得不分为两段路程: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斗,第二阶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争斗。
”据此学界认为中国的“二次革命论”思想是由陈独秀最早提出的。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作者:考秀坤吕嘉成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陈独秀思想理论中的“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角度剖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思想的变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石,运用实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法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当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历史评价进行分析和认识。
关键词: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国革命外敌入侵迫使中华民族重新思考国家未来之路。
在中国人的不断斗争和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扛起了这个重任,其中陈独秀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为两步走即是“二次革命论”的核心思想。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在我国最早提出的,而这一思想核心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
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的道德》中,针对德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断革命论”,即是无产阶级首先同资产阶级一起完成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提出“当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决战还在后面,但共产主义者不能指望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以前就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那么共产主义者为了本身的利益就得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权,以便随后能尽快地把它推翻。
因此,在自由派资产阶级同政府的斗争中,共产主义者始终应当支持自由派资产阶级,但也应当随着他们。
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胜利中得到的好处只能是以下这些:1.得到各种让步,使共产主义者易于捍卫、讨论和传播自己的原则,从而使无产阶级易于联结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准备战斗的和有组织的阶级;2.使它们确信,从专制政府垮台的那一天起,就轮到资产者和无产者斗争了。
”这即是最早“不断革命”的核心内容。
此后,陈独秀将“二次革命论”思想带入中国,以期解决中国的复杂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
他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即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观点在中国的最初运用。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浅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摘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是就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艰巨性而言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句话我们听了很多年。
这一论断是邓小平于1985年3月28日在会见日本自由民主党副总裁二阶堂进时提出的,他阐述道:“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
”那么怎样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一些认识: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这两次革命,前者属于制度选择,后者属于政策选择。
第二次革命具有同第一次革命一样的伟大意义。
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5年的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而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独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这无疑是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最伟大的革命。
然而,中国的革命历史并没有到此完结, 1949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①“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②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又开始走上了新的伟大革命的征程。
这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行和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如果说前一次革命还只是一出长剧的序幕,那末这场新的革命则已经和正在进入长剧的高潮。
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
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一、背景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进而筹划消灭南方各省革命势力,为复辟帝制排除障碍。
1913年3月20日,派人于上海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
4月,擅自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即所谓"善后大借款"),以扩充军备。
同时,调兵南下,准备向南方革命党人进攻。
其战略企图:控制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两干线,派北洋军主力部队进攻苏、赣、皖等省,并以广西陆荣廷、龙济光部从侧背牵制南方革命军。
6月,以不服从中央为借口,将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的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免职。
7月,令北洋军第6师师长李纯率部由鄂开抵江西九江。
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于3月26日从日本回到上海,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丧失战机。
4~6月,孙中山在上海三次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讨袁事宜,并敦促南方各省独立,均无结果。
二、过程— 1 —直至7月,在袁世凯陆续派兵南下、危及革命党人生存之际,李烈钧接受孙中山指令,12日在江西湖口首先宣告独立,组成讨袁军。
15日,黄兴入南京宣布兴师讨袁。
接着,皖、粤、闽、湘、川等省及上海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袁军以第1军军长段芝贵指挥第6师全部、第2师1个混成旅共约1.5万人,进攻江西;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禁卫军1个旅,直隶第1混成旅,第4、第5、第20师各一部及武卫军(张勋部)共2.5万人,沿津浦铁路南下,进逼苏、皖,攻取南京;海军中将郑汝成率"应瑞""肇和"等舰由塘沽护送新常、平安商船运兵两团到沪,控制上海和苏南地区;海军次长汤芗铭率"飞霆"等军舰5艘溯长江赴江西策应第1军进攻九江。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的来源辨析
4党史博采 / 2017.12专题研究陈独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他创办《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培育了整整一代的青年,使他们从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但其二次革命论思想往往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希望它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状况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必须取得资产阶级充分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才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①中国革命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发达了,无产阶级才可能进行本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即第二次革命。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条件及共产国际的指导也有密切的联系。
以下将对二次革命论思想的形成原因做简单探析。
一、中国社会状况的复杂性、革命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是帝国主义在东方矛盾的焦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复杂。
在革命的急剧发展时期,一切阶级及代表人物都公开登台了。
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知识分子各持己见。
张东荪、梁启超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即发展经济,开发实业,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无政府主义、修正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胡适主张实证主义,对社会进行点点滴滴的改良。
国外各种思潮纷沓至来,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难以分辨。
中国的社会阶级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情况,统一战线中的阶级力量的组合又是随着革命的发展而变化。
革命阵营不断的分化、改组,直、皖、奉系各军阀为争夺中央政权互相渗透、盘根错节。
国内的南北和会,名义上是为解决南北分裂,商谈南北和解的问题,实则是为双方党派的权利之争。
陈独秀觉悟到“现在还是强盗世界!现在还是公理不敌强权时代!”在《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一文中,他明确指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的来源辨析刘丽萍(宁夏理工学院电气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摘要]陈独秀产生二次革命论思想,客观上受到中国社会复杂性、革命艰巨性,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条件的限制,主观上受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陈独秀自身也有二次革命的思想。
浅谈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浅谈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周创会计三班2014111783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中,1840-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
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说它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
在这个重要的时期,党的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一些错误理论,其中就有我接下来要谈的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
我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是“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人为代表。
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拒绝承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急于取得胜利果实,希望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一起完成,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二次革命论是指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一段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各种条件成熟后,再来进行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又称“万里长城论”。
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反对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要求无产阶级避免用“过分激烈的行动”吓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应有一个长久的停顿,反对立即向社会主义转变。
我个人认为,一次革命论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在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左”的政策。
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民主革命是属于资产阶级的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
论述关系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两步走”之间的关系计信学院--08计一—08509032—王淼摘要: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第一次规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依次进行。
这种认定为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两个革命如何衔接方面上,二次革命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和缺陷。
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两步走思想是在对二次革命论批判性的继承中逐渐形成的。
关键字:二次革命两步走民主革命在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提出了二次革命论。
他们认为,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
纠正其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毛泽东提出“两步走”思想。
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在陈独秀看来,民主革命后,一种可能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另一种可能则是无产阶级也有相应的部分政权,中国很难有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革命会像1917年俄国革命一样,经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转变为十月无产阶级革命,其间并存两个政权:资产阶级的政权和苏维埃政权,后者推翻前者。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间有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间有什么关系导语: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是在民国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
一个在历史上很著名的褒贬不一的人物贯穿了这两件大事的始终,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军阀、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是在民国时期发生的两件大事。
一个在历史上很著名的褒贬不一的人物贯穿了这两件大事的始终,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军阀、民国时期的大总统——袁世凯。
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是有着因果关系的。
二次革命是护国运动的起因。
因为当初袁世凯想要破坏大家辛辛苦苦建立的民国,成全自己的帝王梦,所以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自从宋教仁被杀之后,幕后的真正凶手是谁,大家心知肚明。
于是类似于孙中山这样的想要捍卫民国的人士,组织军队征讨袁世凯,可惜最终失败了。
在袁世凯把最后一层遮羞布掀开称帝之后,引发了护国运动。
这是中国国内有名的一次内战,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对自己的统治。
袁世凯焦头烂额之下,和列强达成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协议。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在称帝心切之余签订的二十一条。
其中各项协议,简直为中华之屈辱,后来护国运动最终是成功了,可惜了袁世凯的称帝梦只持续了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便被迫取消了帝制。
后来,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在重重压力之下抑郁而终。
护国运动与二次革命是中国近代时候发生的大事件,在此之后又发生了有名的护法运动。
虽然这些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并没有改变中国军阀当政的状况。
揭秘二次革命的影响是怎样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质,二次革命的影响也不例外。
在二次革命中出现了三股不同的势力,他们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袁世凯方面和生活常识分享。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的来源辨析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的来源辨析作者:刘丽萍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第12期[摘要]陈独秀产生二次革命论思想,客观上受到中国社会复杂性、革命艰巨性,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条件的限制,主观上受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陈独秀自身也有二次革命的思想。
[关键词]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来源[作者简介]刘丽萍(1987-),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宁夏理工学院电气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12-0004-02陈独秀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而又十分复杂的人物,他创办《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培育了整整一代的青年,使他们从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但其二次革命论思想往往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把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当作辛亥革命一样的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希望它能成为实实在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他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状况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种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必须取得资产阶级充分的援助,在革命事业中才有阶级的意义和社会的基础。
①中国革命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发达了,无产阶级才可能进行本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即第二次革命。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条件及共产国际的指导也有密切的联系。
以下将对二次革命论思想的形成原因做简单探析。
一、中国社会状况的复杂性、革命任务的艰巨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是帝国主义在东方矛盾的焦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复杂。
在革命的急剧发展时期,一切阶级及代表人物都公开登台了。
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知识分子各持己见。
张东荪、梁启超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道路,即发展经济,开发实业,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无政府主义、修正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次革命是谁领导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二次革命是谁领导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编者按:二次革命指的是1913年,由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发动的讨伐袁世凯、保卫辛亥革命果实的一场战争。
二次革命最后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正儿八经说民国——敢问路在何方》。
原标题:正儿八经说民国——敢问路在何方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没两个月就完蛋了,但是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却是异常的深刻。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推翻了帝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
而二次革命就是证明了我们学习美国体制的失败。
那么我们以后的路怎么走?是不是我们有着先天的劣根性,不适合走民主这条路呢?当时有两个人,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对于中国的未来,肯定的给予了答案“还是独裁政府符合中国的发展需要”,而这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就是孙中山。
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跑到了日本,在这里他痛定思痛。
他认为国民党之所以被袁世凯打的稀里哗啦,是因为国民党内部太过散漫的原因,大家思想不够统一。
所以,孙中山下定决心要改组国民党,组建新党。
而这个新党的名字,就叫做“中华革命党”。
这个新党的人事组成基本上以当年的同盟会为班底。
革命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部分,即革命同志,先做好军队政权,然后再走到修正政权,国家最后才能到一切以法律为依据的地步。
这也是国父先生痛定思痛的结果,一切的法律,在子弹、炮弹面前是那么不堪一击。
而这套理论也正是我朝太祖太宗皇帝,所提出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维原型。
革命党中所有的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
而这个党魁说白了,就是孙先生本人。
并且党员也被分成首义党员、协助党员、普通党员三级。
所有党员“必须以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为条件,立约盟誓,永远遵守”(载“党章”第七条。
)所有的这些规定,简单用四个字来概括就行了“唯我独尊”。
以后凡是我革命党党员都要给我闭上嘴,孙中山从此一个人说了算。
那么孙先生这么干对吗?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没人说他是错的。
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探讨
二次革命的失败原因探讨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时期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二次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法独立建立起民主革命政权,中国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本文仅具体探讨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以纪念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
史学界在分析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时,一般都将其归结为客观因素的影响,即国民党领袖意见不一及南北兵力的悬殊。
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华书局编《中国近代史》中是这样指出的:国民党人被迫应战,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袁世凯以江西、南京为进攻重点。
南京方面,由于部分讨袁军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被迫退守临淮关。
黄兴于7月29日潜离南京,江苏都督程德全便宣告取消讨袁。
[1]以上说法,也可以代表国内史学界有关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一般意见。
但是,这样的见解却无助于说明在二次革命期间,革命的具体组织者黄兴等人的主观意志对于革命进程的影响。
因此,它最终无助于我们弄清历史事件的真相。
本文仅想就黄兴个人的意志与二次革命失败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与黄兴个人作用的关系,当时二次革命的其他领导者或积极参与者起码有过五种说法:1.孙中山的说法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致黄兴的信中指出:宋案发表之日,立即动兵,则海军也,上海制造(局)也,上海也,九江也,犹未落袁氏之手;况此时动兵,大借款必无成,则袁氏断不能收买议员,收买军队,收买报馆,以推翻舆论。
此时之机,吾党有百胜之道,而兄见不及此。
及借款已成,大事去,四都督已革,弟始运动第八师营长,欲冒险一发,以求一死所,又为兄所阻,不成。
此等情节,则弟不满于兄之处也。
[2]癸丑之役,文主之最力,所以失败者,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公谓民国已成立,法律非无效力,对此问题,宜持冷静态度,而待正当之解决,以为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及其后也,文于此时本拟亲统六师,观兵健康,公忽投袂而起,以为文不善戎伍,措置稍乖,贻祸非浅。
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_700字
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_700字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在1913年领导的武装反对袁世凯的运动。
1913年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
1912年2月,南京的革命临时政府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妥协。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
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
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後去世。
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同时被搜出与国务总理赵秉钧的通讯。
袁世凯则被认为暗杀背后的策动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
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总理赵秉钧。
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总理,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黄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4月26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二次革命是由谁领导的?该如何评价二次革命
导语:二十世纪初期在中国赣、苏、闽、粤等地爆发了二次革命又被称为癸丑之役。
这是一次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军阀统治的革命,一九一二年
二十世纪初期在中国赣、苏、闽、粤等地爆发了二次革命又被称为癸丑之役。
这是一次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军阀统治的革命,一九一二年袁世凯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之后便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为了推翻北洋政府二次革命爆发。
然而二次革命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九一三年七月份李烈钧响应孙中山的号召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且发表电文声讨袁世凯的军阀统治,随后江苏、安徽、上海相继独立。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二次革命结果进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随后的几个月里革命地区与北洋军队展开的战争纷纷以失败告终。
一九一三年十月,袁世凯被正式任命为大总统,随后解散了国民党、国会,成为一个寡头总统。
其实孙中山执意发动的这场革命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想法,它所引起的是连连不断的革命,这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二次革命结果失败了,究其主要原因,政治基础薄弱是这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基础,然而“二次革命”并没有发动群众的参加,这就使得这次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战略谋划上的不足也促进了这次革命的失败。
孙中山不顾及其他党员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孤注一掷的发动二次革命。
这使得一个“新鲜出炉”、合理合法的政党政治在这次暴力革命中失败。
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质,二次革命的影响也不例外。
在二次革命中出现了三股不同的势力,他们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袁世凯方面和拥护袁世凯的势力对抗反对袁世凯的一方。
这两个阵营相互对立、互相抗衡,构成了独特的政治局面。
二次革命的影响之一就是形成了反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