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小学生自我意识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优质课件
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包括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方面。
自我认知的内容包括
身体特征、外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价 值观等方面。
3
自我认知的意义
自我认知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能够帮助 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自我认知的培养方法
自我观察与反思
自我评价定义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身思想、情感、行 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估。它是自我意 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个体更好地了 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VS
自我评价的作用
自我评价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它能 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 趣爱好、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等。其次,自 我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帮助个体发现自 己的潜力和能力,激发自我完善的动力。 此外,自我评价还能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 信心,促进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自信和有耐心的良好个性。
03
自我控制有助于适应社会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更好地与他
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控制的方法与技巧
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学生应该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采取 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
学会调整情绪
学生应该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 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学会延迟满足
学生应该学会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实 现更大的长期目标。
学会说“不”
学生应该学会拒绝诱惑和干扰,以保持专 注和集中注意力。
情绪管理的必要性
情绪管理是成功的基础
01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个人成就和幸福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学
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
A.自我认知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 B.理想自我 C.投射自我 D.心理自我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 B.1岁左右 C.1岁以后 D.2岁左右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2~3岁 D.3岁以后A.自我矛盾型 B.自我扩张型 C.自我否定型 D.自我萎缩型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二、填空题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4.由于意识转向以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自我意识一分为二:一是( ),二是( )。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一词源于拉丁语,最初意指混合,按适当比例
把原料、因素配合在一起。
1.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 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
一、气质概述
(二)气质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 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及抑郁质。每种类 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二、人格的结构
(一)人格的倾向性
人格的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的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二、人格的结构
(二)人格的心理特征
人格的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主要包括能力、气 质和性格。
二、人格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个性和人格在 心理学中常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但严格的说,人格相对于个性,除了包含个性 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外还包括自我意识。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性格概述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性格是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2.性格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方式 3.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差距 气质稳定性强,性格稳定性差
第十一 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复习题)
第十一章需要、动机和自我意识一、名词解释:1、什么叫需要?是人脑对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2、什么叫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3、什么叫内驱力?诱因?内驱力是指人内部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
诱因是指能引起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4、什么叫兴趣?兴趣是力求探索某些事物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重要的学习动机。
5、什么叫信念?信念是人坚定某种认识的正确性,并能身体力行的意识倾向。
6、什么叫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二、填空:1、需要的特征为(对象性)(社会历史制约性)(独特性)(周期性)。
2、动机一般有四大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3、诱因可分为(正诱因)(负诱因)。
4、兴趣的品质有(指向性)(兴趣的广度)(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5、自我意识从活动形式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6、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镜中的自我)。
7、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有(导向)(行为动力)(信息加工)。
三、简答题:1、需要对人的活动起什么作用?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日益发展的各种需要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中哟啊因素,也是人们对事物评价的内在因素需要也是产生情绪的重要因素。
需要是人格结构的核心因素。
2、兴趣和信念在动机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他们都源于需要,以需要的表现形式,都是行为的动力因素。
3、简述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归因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败的原因的动机理论。
归因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和行为。
动机理论:心理学家认为,成就需要和成就顶级的存在是希望的永恒的来源。
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要满足学生的进步要求。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儿童的自我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的能力逐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特征和能力的认知和评估,它对人们的情感、行为和社交交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对于父母、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阶段:身份意识的形成在儿童3-5岁的时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身份的概念。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名字、性别和年龄等基本信息。
儿童还开始懂得使用代词“我”来指代自己,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第二阶段: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6-9岁的阶段,他们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发展,开始形成心理自我意识。
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具有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他们能够描述自己的喜好、兴趣和个性特征。
同时,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可以受到他人的评价和批评,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表现。
第三阶段:比较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10-12岁的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比较自我意识。
儿童开始比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比他人更出色,也可能比他人差。
这种比较意识会对儿童的自尊心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第四阶段:扩展自我意识的出现在儿童13-18岁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自我认知进一步扩展。
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和职业规划等方面。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决策。
同时,儿童在这个阶段还会面临身体变化、情感波动和社交压力等挑战,对自我认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促进了解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提供有助于儿童自我认知的环境和经验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1. 提供适宜的表达机会:给予儿童充分的表达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态度。
2. 给予正面的反馈和鼓励:通过肯定儿童的努力和成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促进其积极的自我认知。
教育测量与评价(11)(第十一章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2)“四项意识说”:是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和顺序上来考查人的思想品德,
是由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四个意识因素构成的,它们作为意识形态都
是由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互相影响但不互相决定。道德意识先于政
治意识出现和形成,并积极地影响政治意识的形成。
(3)“基本维度说”:是从人的社会适应说来研究思想品德结构,并从动态发展
(4)有效性原则:是指测评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水平。贯彻这一 原则,首先要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测评对象的目标体系;其次,采用不同方法来获 取各种信息;再次,要用联系的观点来使用. 测评资料。
学生思想品德测量与评价的内容
(1)政治素质测评:是对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态度和行为的价 值判断。
的观念去考察,强调多维、基本维。
(4)“三环结构说”:品德心理要素环,品德个性倾向环和品德能力环三方面有
机结合,并以世界观为核心,在品德结构中各种心理品质都按各自与世界观的联系程
度依次排在世界观周围,受世界观的统驭,同时各心理品质也给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
以不同程度的影响。
(5)“三维结构说”:是从系统论来理解思想品德结构,认为一切思想品德的形
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但这种方法由于较多地从经验和印象出发,加上测评信息的有
限性,又没有明确严格的评判标准,测评结果的主观性、随意性明显,比较空泛,难
以反映不同学生思想品德差异程度,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操行加减评分法:是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和《中小学生守则》等要求,制定出一些评语式测评项目和相应的评分标准,指明达
教育测量与评价11第十一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第十一章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
A.交往焦虑B.上学焦虑C.考试焦虑D.课堂焦虑2.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好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障碍,其高峰发病年龄在( )。
A.3~5岁B.5~7岁C.8~10岁D.12~13岁3.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B.巴甫洛夫C.艾里斯D.雅各布松7.健康的概念是指( )。
A.身体健康B.生理无残疾C.心理健康D.身心健康8.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B.发展性原则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9.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的失调状态。
A.牛理B.情绪C.心理D.态度10.关于儿童多动综合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儿童多动症的高峰发病年龄8~10岁B.儿童多动症中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C.多动症儿童即轻度脑功能障碍儿童D.多动症可能是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多动症儿童行为有哪些特征( )。
A.活动过多B.注意力不集中C.冲动行为D.交往困难2.针对儿童厌学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予以矫正( )。
A.教育治疗B.家庭治疗C.心理治疗D.社会治疗3.具有强迫行为的儿童具有哪些特征( )。
A.智力水平较高B.富于幻想C.性格内向D.遇事犹豫、拘谨、比较固执E.自我克制过于严重7.示范法由于范例的不同有( )。
A.辅导教师的示范B.角色的示范C.他人提供的示范D.电视、录像的示范E.有关读物的示范8.记录方式有哪些情况( )。
A.项目检核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观察记录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 )。
第十一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二)外在诱因
凡能引起个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
第三节 动机的概述
三、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动机的起源
生理性动机
社会行动机
(二)根据动机内容的性质
高尚的动机
卑劣的动机
第三节 动机的概述
三、动机的种类
(三)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
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四)根据在复杂活动中动机的不同作用
(一)核心思想
动机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行为是以一系
列的预期、判断、选择,并朝向目标的认知为基
础的。
第四节 动机的理论
三、动机的认知理论
(二)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
主张认知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托尔曼
(E.C.Tolman,1886—1959)和勒温。后期
有海德、韦纳等。
第四节 动机的理论
三、动机的认知理论
个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
它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第三节 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
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第三节 动机的概述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一)内在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设等(McDougall,1926)。
第四节 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
一种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里比多(libido),并用里 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另一种是死的本能,他称之为萨那托斯(thanatos, 即希腊神话中的死神),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 死的本能。 这两种本能在无意识中并立共存,驱使人采取行动。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pz_填空}、{pz_填空}两个方面。
【答案】学会调适|寻求发展|2、1{pz_填空}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答案】厌学|3、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4、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5、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答案】【解析】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的自我意识;②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具有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⑤情绪正常、乐观、稳定;⑥人格结构稳定协调。
6、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答案】【解析】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为前提。
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
其主要特点是:积极关注、尊重、真诚与同感。
7、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案】【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
第九、十、十一章 原版
第九章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定义: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与失败感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作用(一)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二)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二、小学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1、过高的评价2、过低的评价3、适当的评价(二)小学儿童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1、自我评价独立性的发展2、自我评价全面性的发展3、自我评价稳定性的发展一、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一)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二)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点: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2、在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中倡导“自我竞赛”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二、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一)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培养社会视角转换技能(三)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第十章小学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第二、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对知识、技能的运用;第三、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关系密切,但并非存在绝对的因果制约性,也就是说,能力的高低还受到个性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能力只是完整个性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无论是哪一种活动,都需要人具有顺利完成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这是指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特殊能力就是一般能力在具体活动中的具体化.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认识能力是人们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能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操作能力是指生产劳动,技术操作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能力,是人在适应和改造环境过程中,手,脑结合,协调自己动作并掌握和施展技能所必备的心理条件.社会交往能力则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保持协调的能力.二.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一)小学儿童在能力类型的差异(二)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水平差异(三)小学儿童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三,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就一般意义来说,对小学儿童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并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一)激发兴趣(二)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三)知识与技能训练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气质一,气质的概述(一)什么是气质定义:气质是人心理活动能力发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气质类型极其表现巴普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征.(1)强,平衡而且灵活型.条件反射形成或改变均迅速,且动作灵敏,又叫”活泼型”.(2)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占优势,条件反射比消退来得更快,易兴奋,易怒而难以抑制,又叫”兴奋型”(3)强,平衡而不灵活型.条件反射容易形成而难以改变,庄重,迟缓而有惰性,又叫”安静型”(4)弱型.兴奋与抑制都很弱,感受性高,难以承受强刺激,胆小而显神经质.三,气质的了解与个别施教(一)了解气质类型,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行为观察法2,量表测定法(二)根据学生气质类型进行教育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的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性格一,性格的概述(一)什么是性格定义: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根据性格定义,我们可做如下解释.1,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它经常与个体的价值观,信念,需要等个性倾向性相联系.2,性格是一组能显示个人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之总和.3,性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三)性格与气质性格与气质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PPT课件
1
2
自我意识 zzzzzzzzz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 外貌、衣着、 所有物等的认 识
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 地位、角色、 性别、义务、 责任、力量等 的认识
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 性源自、气质、 兴趣、能力、 记忆、思维等 特点的认识
3
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 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 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自我阶段。 例如:小宁在家里由于是独生子女而处于小皇帝的地位。 但是,在学校里由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 生而不偏爱任何人、小宁开始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成员, 不能再象家里那样放肆了,要写作业、打扫卫生等等。 这样,小宁由于在学校里的身份、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发生了变化,完全不同于在家里的情况,开始表现 出社会自我。
15
自我意识的诞生
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
三、实验结论 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知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
兴趣,但认不出自己。 第二阶段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
子外的东西是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着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 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 第三个阶段是自我意识出现的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 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 并立刻用手去摸。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或“我是怎样一个人” 等问题
7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将自己与客观事物混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优质课件
因此,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①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是自我意识的 最原始状态,称生理自我;②客观化时期(3 岁--青春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 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影响,是学习 角色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社 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③主观自我时期(青春 期--成人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进入心理 自我时期 。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zzzzzzzzz
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我
对自己的名望、 地位、角色、 性别、义务、 责任、力量等 的认识
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 性格、气质、 兴趣、能力、 记忆、思维等 特点的认识
社会自我从3岁到青春期开始,个体通过幼儿园的学前 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意 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社会的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自我阶段。
自我概念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现实自我、投射自我 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 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躯体特点、行为特 点、人格特点、角色特点等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 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是自我概念中的 最重要的内容。投射自我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认 识。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不一定相同,两者之间可能会有 距离。当这个距离相差太大时,个人便会感到别人不理解 自己,因而产生隔阂。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立场出发构 建将来要达到的理想标准,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 自我。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是谁”或“我是怎样一个人” 等问题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将自己与客观事物混
为一谈,他们玩弄自己的手、脚,就像玩弄一件玩具一样。 2、将近1岁时,儿童开始把自身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
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了解和理解。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自我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份青少年儿童自我意识量表,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一部分:外貌和身体感觉1. 你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吗?为什么?2. 你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如何?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第二部分:情感和情绪3.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吗?为什么?4. 你经常会感到快乐吗?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感到快乐?5. 你有时会感到伤心或沮丧吗?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感到伤心或沮丧?第三部分:认知和思维能力6. 你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哪些优势?有没有什么困难?7. 你对自己的理解能力满意吗?为什么?8. 你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如何?有没有什么记忆困难?第四部分: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9. 你喜欢和人交流吗?为什么?10. 你觉得自己在和他人相处时有哪些优势?有没有什么困难?11. 你觉得自己有很多朋友吗?你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第五部分:价值观和人生意义12. 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吗?为什么?13. 你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吗?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第六部分:目标和梦想14. 你有什么长远的目标或梦想吗?你希望实现它们吗?15. 你觉得自己有实现目标或梦想的能力吗?通过回答以上问题,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外貌感受、情感状态、认知能力、人际关系、价值观和梦想。
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希望你能通过这份量表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找到更好的方向。
记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价值和梦想是无可替代的。
相信自己,勇敢前行!。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优质课件
自我意识定义
指个体对自身存在、思维、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 我调节等方面。
自我意识内涵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具有主观性、社会性、能动性 和同一性等特点,是人类心理发 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自我认知发展
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较为清晰 的自我概念,能够较为客观地评 价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但易受外
网络信息时代,孩子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和复杂,可能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产 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孩子正确辨别和处理网络信息,树 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03
提升小学儿童积极自我认知方 法策略
增强孩子自信心Biblioteka 自尊心方法举例鼓励与肯定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具体做法包括表扬孩子的优 点、努力和进步,以及让孩子参与一些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等。
培养自主能力
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学会自我决策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孩子适当 的指导和支持,但不要过度干涉和代替孩子完成任务。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 长可以多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共同参与一些活动等,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培养孩子正确评价自己能力技巧分享
要点一
目标设定与反馈
与孩子一起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 并定期回顾和反馈进展情况,让孩子 学会自我评价和调整。目标可以是长 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要根据孩子 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
要点二
多元评价
不要仅仅以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 标准,要从多个角度评价孩子的表现 和发展,如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创 造力、合作精神等。这有助于孩子形 成全面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的标志,对心理健
康起着重要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理质量。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2. 婴儿最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将自己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 他们玩弄自己的手、脚,就像玩弄一件玩具一样。
3. 将近1岁时,儿童开始把自身的动作与动作对象区分开来,初步 认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五、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2022
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的自我评价
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 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 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 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 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 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
2.5
(二)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自我意识发展水
2
平
1.5
1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 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 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具体为:
2.5
2 折线图 1
第七章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添加副标题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
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 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 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 和愿望。 具体地说,它包括以 下三部分内容 :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自己,比拟容易建立起较正确的自我观念。例如,一个人拙于工艺,而长于社交,这就说明他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而工艺能力较差。在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社交的、文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几项活动中都取得了成果,那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因此,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评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会较客观些。
自我意识的开展促进着个性的开展。从少年期开场,人的自我意识开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进展分析、评价、监视和校正。因此,从青少年时期开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修养的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意识形成和开展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途径是密切联系的。个人进展自我教育的时候,应把这三方面获得的经历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样,自我教育、自我修养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活动的结果对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开展的巨大意义,还在于活动结果往往要受到他人和集体的评价,从而影响一个人在周围人们中的地位。个人在人们当中的地位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有经历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开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他人、通过自己的活动结果来认识自己,是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是直接认识自己的方式。自我观察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自己的一些特性,例如,从镜中看到自己的脸型〔美或丑〕、身材〔胖或瘦〕,从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认识到自己的富有程度等。前已述及,个人对自己直接感知到的特性往往要与他人相比拟才有意义、才能做出评价。自我观察的另一种形式是自省,即对自己的心理进展观察的过程。这时个人的意识被分解为被观察者的"我〞〔me〕和观察者的"我〞(I)。当个人对被观察者的"我〞进展观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过去的我进展回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情绪体验,也可以对过去的我进展分析,进展自我批评,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从少年期开场,人才会产生对自我进展内省。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选择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
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C)。
A成长B发育C发展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D)。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心理的内部矛盾D、需要5.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指的(B)A可变性;B稳定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6.小学儿童处于(C),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7.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定向性;B阶段性;C差异性8.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A客观因素;B先天素质;C需要9.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不同的质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连续性;B阶段性;C定向性;D差异性10.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发展的()性的表现:(D)A连续;B阶段;C定向;D不平衡11.(A)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社会环境12.(D)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教育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A)A需要;B动机;C兴趣;D价值观14.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A游戏;B学习;C劳动;D日常生活二、判断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逆行的。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
(√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年龄本身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6.大脑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水平。
低年级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我有闪光点》教案
低年级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我有闪光点》教案第一章:认识自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含义。
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讲解自我意识的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
1.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讨论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意义。
第二章:我的优点和闪光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
培养学生自信心。
2.2 教学内容:讲解优点和闪光点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并讨论优点和闪光点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章:我的梦想和目标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梦想和目标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设定并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梦想和目标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讨论实现梦想和目标的方法。
第四章:我的情绪和情感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培养学生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4.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讨论情绪和情感对自己的影响。
第五章:我的社交和人际关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含义。
培养学生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讲解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定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5.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并讨论人际关系对自己的意义。
第六章:我的身体和健康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和健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注和维护身体健康的习惯。
6.2 教学内容:讲解身体和健康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6.3 教学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习惯。
小学生意识调查报告
小学生意识调查报告引言意识是指人的对外界事物及自身情况的主观认识和反应能力。
对于小学生们来说,他们的意识水平和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特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意识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学生意识调查。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共有100名小学生参与,涵盖了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
我们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涵盖了他们对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
调查结果1. 自我意识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小学生对自己的名字、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普遍比较自信,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不过,也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自身情况认知较弱,需要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2. 社交意识大部分小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社交关系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明白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和友善待人的重要性。
然而,也有少部分小学生存在着欺负同学、捉弄他人的行为。
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交关系。
3. 环境意识小学生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入。
他们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这需要学校在课程中加强相关教育,并通过实际的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4. 安全意识小学生们对于个人安全和地方安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和意识。
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需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结论- 大部分小学生对自身和社交关系有较好的认知能力,但仍有部分需要引导和关注;- 小学生在对环境和安全的意识方面有待提高;- 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对小学生的意识教育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建议- 学校可以加强对小学生的意识教育,包括自我意识、社交意识、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等方面;-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和社会、环境等问题;- 社会各界可以加大对小学生意识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小学生意识发展的关注度。
结语本次小学生意识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小学生意识状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