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导学
【单元线索建构】
【核心素养透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伯夷列传》“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折倒了,把树根亦掘去——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
板块三:从觉醒走向新生
【任务四】根据以下四则材料,结合教材58页第二段,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材料二《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

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材料四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积极影响:。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课件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课件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二、工学(工读)教育思潮
• 工读的一般含义是提倡做工和求学相结合,做工 和读书相结合。
• 主要流派: • A.把工读或工学看作是实现民主自由、发展实
业,救济现行中国社会的武器。 • 1919年北高师“工学会”为其代表,发起人为
匡互生、周予同、刘熏予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 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 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 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 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一、学制的基本内容
• 1915年初,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颁定 教育要旨》,把教育宗旨概括为:“爱国,尚武, 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7 项。
• (三)实行双轨制,恢复教育的等级制
• 1915年相继颁布了《国民学校令》《预备学校令》 规定小学采取双轨制:一轨是实行义务教育的国民 学校,学制4年;一轨是为升学办的预备学校,附设 在中学内,学制7年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 4. 1914年6月10日由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发起组织
了“中国科学社 ” 。1915年10月25日在国内正
式成立,推举任鸿隽、赵元任等为董事。 • 5.1923年由陶行知、晏阳初等组织成立了 “中华
平民教育促进会” 。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 (一)恢复民国初年教育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 新教育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后,还会出现新文化运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发表观点等方式,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它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较为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从中感悟到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改革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多方面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

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1)废除尊孔读经,提出新的教育宗旨1919年4月,教育部组织的由范源濂、蔡元培等参加的教育调查会,提出新的教育宗旨应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2)在文学革命和普及教育要求的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白话文),同年4月,训令从1922年以后凡国民小学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

至此,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从而有利于教育普及,是教育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

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得到了正式确立。

(4)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1913年教育部调整全国师范教育布局,筹划直隶、东三省、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六大师范区,每区设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6所高师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又形成了北京高师和南京高师两所代表性的高师,各具特色,南北呼应,带动了全国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改革。

开大学改革风气之先的是北京大学。

蔡元培就任校长后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以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教育改革的进程。

2.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过哪些比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别是什么?答:(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之后达到高潮,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

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2016教育硕士考研考点: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2016教育硕士考研考点:新文化和大革命时期教育

2016教育硕士考研:新文化和革命根据地时期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可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两个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条件;由文学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思想养料。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里兴起了反思和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倡导和建设民主、科学、实用的中国新教育的热潮,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与国内教育改革的思考和探索相结合,以民主和科学为主题,以救国图强为追求,形成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极大地提高了当时中国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水平,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前进步伐,创造了中国教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阶段,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与专制统治相表里的中国传统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清算,中国的教育家和学者探索教育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中国教育也前所未有地开始融入世界性的教育发展潮流中。

这不仅使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教学改革也屡有尝试和创新,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繁荣发展时期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尤应指出的是,在后一阶段,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发,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教育萌芽。

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与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视教育为革命斗争的有效工具,领导和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专制政治和封建教育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探索和创造了能使工农劳苦大众获得教育和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有效形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教育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共产党人的早期教育实践为其此后漫长的革命斗争和教育建设道路,作了有重要意义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正是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种种教育探索和举措,标志着中国教育的现代转换,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格局。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大纲

中国教育史内容大纲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教育的产生和条件,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思考题:1.试述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2.试述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该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内容: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第二节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1.生平和教育活动2.孔子的教育思想3.孔子的历史影响和历史地位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孟子的教育思想第六节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七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启发式原则2.教学相长3.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4.试述墨子的教育思想5.试述孟荀教育思想的异同6.简述《学记》在教学思想上的主要贡献第三章秦汉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秦汉时期教育政策和制度的确立过程,理解汉代的文教政策,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秦朝的教育第二节汉代的教育1.汉代的文教政策2.汉代的教育制度3.汉代的选士制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阳嘉新政2.试述汉代的文教政策3.试析汉代选士制度的利弊得失4.简述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和选士制度,理解九品中正制的基本特征,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教学内容: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九品中正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的特点3.试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第二节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第四节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第六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宋元时期教育的变化2.理解宋代书院制度的特点3.掌握朱熹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宋代的教育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2.宋代的科举制度3.宋代的书院第二节辽金的教育第三节元代的教育第四节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第五节朱熹的教育思想思考题:1.宋代“三次兴学”2.胡瑗“苏湖教法”3.朱子读书法4.简述宋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化5.试述书院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6.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7.试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第七章明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1.了解明代教育的演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思想和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3.史料分析:教师提供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实。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人物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事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小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时期。

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代表人物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注释,帮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程,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诸多历史人物、事件还需进一步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追求、科学、民族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再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等。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材:准备充足的教材,供学生自主学习。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便于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4.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课堂上进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二章民国初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十二章民国初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年月日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十二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2、1922年的“新学制”
3、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实践
4、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1、了解识记“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首先是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其次是新的民主主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由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活动
(一)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
(二)参与平民教育运动,举办工人教育
三、中国共产党教育纲领的提出
其中有关教育方面的为:“保护童工和女工”,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等权利”,“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
(三)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各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
(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
倡导平民教育,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是口号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参加平民教育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都反对封建的等级教育,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独霸教育权的局面,但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对“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的看法各有区别。
第二节1922年的“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制定与颁布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5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历史背景,认识《新青年》在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知道胡适首倡“文学改良”运动以及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的意义。

了解鲁迅、李大钊的代表性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探讨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结合课文中《新青年》的创办及其宣传、文学革命的发动及其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通过讨论或其它形式,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课文的讲授,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可结合文言文的学习,与白话文进行比较,探讨白话文的兴起对文化传播和发动民众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际经验出发,来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历史现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在民族危机日渐加深、国家动荡日重的状况下,积极思想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灵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意识,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为随后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培养从历史角度,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作用,避免片面的脱离历史实际的空泛议论,培养求真求实的学习风尚。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2.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对当时人们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

二、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展示北大校园中苏格拉底和塞万提斯的雕塑。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新年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化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从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提示: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见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 北京: (参见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 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 民教育出版社,1997.2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年代的教育 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一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五、勤工俭学运动 六、科学教育思潮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八、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最大特点是自下而 上式的, 上式的,其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具体教育实践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废除读经, (二)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三)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四)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 年代的 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本质 ( 三 ) 倡导工农大众的 教育 (四)倡导青年教育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 端
六、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 一 ) 生平和教育活 动 ( 二 ) 论教育与社会 改造 (三)论教育的改造
第四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
一、教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教育 权的进一步丧失 二、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斗争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学校
(一)湖南自修大学 (二)上海大学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
教育思潮与教育流派
教育思潮通常是指流行一时的、反映了一定阶级、 教育思潮通常是指流行一时的 、 反映了一定阶级 、 阶层或社会群体 利益要求和普遍心理的教育思想潮流。 利益要求和普遍心理的教育思想潮流。 教育流派则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政治倾向和 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理想的教育工作者 , 为提倡和推行某种教育主张而形成的教育 派别。 派别。 教育流派是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教育流派是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 但教育思潮却有时是某个 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有时是多个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 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 , 有时是多个教育流派或群体在推动 , 而不 可一概而论。 可一概而论。
第十二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五四”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 批判与变革 一、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 二、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的个性化 (二)教育的平民化 (三)教育的实用化 (四)教育的科学化
五四”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 批判与变革
二、“新学制”的指导原则和学制体系 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标准 新学制”
新学制”的标准为: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新学制”的标准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 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精神;②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⑦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项标准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 这 7项标准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 其体现出来的主流是新 项标准正式取代了民初的教育宗旨 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 科学”的精神, 文化运动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尤其是实用 主义的教育思想, 主义的教育思想,对其后民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年的“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 年的 新学制”
(二)“新学制”的学制体系 新学制” (三)“新学制”的特点 新学制”
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现律划分教育阶段。 第一,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现律划分教育阶段。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第二,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第三,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第四,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其最明显的持点, 第四 , 新学制增强了职业教育 , 其最明显的持点 , 就是兼顾了升学 与就业。 与就业。 第五,在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得以增多,程度相应提高, 第五 , 在师范教育方面 , 种类得以增多 , 程度相应提高 , 而且设置 灵活。 灵活。 第六,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取消了大学顶科, 第六 , 在高等教育阶段 , 缩短了高等教育年限 , 取消了大学顶科 , 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 使大学不再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 , 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 研究。 研究。
年的“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 年的 新学制”
三、“新学制”的课程标准 新学制”
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 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 年的 并不是盲从美制”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 它 “ 并不是盲从美制 ” 。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 , 是经过教育界 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 长期酝酿讨论 , 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 , 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 。 正 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它是“应时而生的制度“ 颇有独到之处” 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 它是 “应时而生的制度 “ , 是 “ 颇有独到之处 ” 的 。 诚然,“ 新学制”毕竟诞生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流行的年代, 诚然, 新学制” 毕竟诞生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流行的年代, 我们不能否认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对它的影响。然而, 我们不能否认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对它的影响 。 然而 , “ 过高估计这 种影响” 同样也是不客观的” 种影响 ” , “ 同样也是不客观的 ” , “ 它忽视了我国各族人民教育 界广大人士为制订新学制而付出的辛勤劳动, 界广大人士为制订新学制而付出的辛勤劳动 , 以及他们在制订新学 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智。 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智。” 1922年的“新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年的“新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年的
年的“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 年的 新学制”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 新学制”
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 年 月 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 学校系统改革案》 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 1922年的 “ 新学制 ” , 或称 “ 壬戌学制 ” ,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 年的“ 年的 新学制” 或称“ 壬戌学制” 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