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观园林的发展历
04园林的全盛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元代王实甫《崔莺莺 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 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 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 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 音建筑 。 五代时河东节度使叛乱,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 克。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 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 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 有杀戳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结构
园林的全盛期—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时期的佛寺建筑均为“分院制”,即由若干 各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大的院落或主 要殿堂所在的院落,一般都栽植花木而成为绿化的庭 院,或者点缀山、池、花木而成为园林化的庭院。 “水庭”是唐代寺观园林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从云南昆明圆通寺可看出。这种形式:正殿的东西两 侧伸出曲尺形回廊,经过东西配殿联接于南面穿堂殿 两侧。此回廊围合的庭院全部为水池——水庭,池中 央建八角亭,南北架石拱桥分别与正殿和穿堂殿前的 月台相连接。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
大雁塔(楼阁式砖塔 ) 大雁塔之名的由来,据《大唐西域记》所载:有 一寺院,寺僧信奉小乘佛教。有一天,有一僧人见空 中群雁飞翔,开玩笑说:今日众僧午饭还没有食,菩 萨应该知道来的正是时候。话音未绝,只见一雁退飞 到此僧面前,折翅投身自殒。此僧将此情景说与众僧, 无不悲感交集,均说这是佛陀设法随机诱导,令我等 弃小从大,改信大乘,我等当以教奉。众僧遂埋雁建 塔,取名雁塔。大雁塔之名想必取源於此。
寺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寺庙园林simiaoyuanlin寺庙园林monastery garden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庙的园林。
发展寺庙园林最晚在公元 4世纪就已经出现。
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
据慧皎《高僧传》说:“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
”这已经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洛阳伽蓝记》描述北魏洛阳城内外的许多寺庙:“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庭列修竹,檐拂高松”;“斜峰入,曲沼环堂”。
可以想见当时城内寺庙园林的盛况。
从两晋、南北朝到唐、宋,随着佛教、道教的几度繁盛,寺庙园林的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十分可观,名山大岳几乎都有这种园林了。
寺庙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①作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的“极乐世界”。
②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
寺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③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
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④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⑤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
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特点寺庙园林同帝王苑囿、私家园林相比较,有一些特点:①它不同于禁苑的专供君主享用和宅园的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的香客、游人,除了传播宗教以外,带有公共游览性质。
②在园林寿命上,帝王苑囿常因改朝换代而废毁,私家园林难免受家业衰落而败损。
相对来说,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一些著名寺观的大型园林往往历经若干世纪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扩充规模,美化景观,积累着宗教古迹,题刻下历代的吟颂、品评。
简述寺观园林的形成原因
形成原因:
寺观园林其实是由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元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寺观园林指的是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是佛教和道教形成后发展的产物。佛教在东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时局不稳,也为本土与外来的宗教传播宗教思想提供了条件,一时间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解放。在此期间,佛教与本土的儒道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同化吸收,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由于因果,轮回之说被平明百姓喜爱接纳,而道教则是由于修身之道和长生不死之说流行于百姓和统治阶级之中,两教在此时期大盛于世,于是佛寺和道观开始大量的出现,由原先的城市逐渐开辟道场于风景优美的山野间,自然便形成了很好的园林景观。最先的寺观园林是其实是当时的一些官员佛教信徒捐赠出来的住宅里的宅园,当住宅变为佛寺,宅园也就成了早期的附属园林。到后来,宗教文化的盛行,也使得众多的宗教信徒以及许多的文人雅士游客前来上香游玩,为吸引香客而游玩驻赏,寺观园林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上就是寺观园林所形成的原因。
隋唐--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公共园林与城市绿化
长安
长安城的街道绿化,由于政府的重视而十分出色。 贯穿于城内南北向大街和三条东西向大街宽度均在百 米以上,其他的街道也有几十米宽。街的两侧有水沟, 栽种整齐的行道树,称为紫陌,以槐树为主,公共游 憩地则多以榆树、柳树。除此之外也采用其他树种如 桃、柳、杨之类。
长安城郊外林木繁茂,山清水秀,南郊和东郊都 是私家园林荟萃的地方。关中平原的南面、东面、西 面群山环抱,隋唐的许多行宫、离宫、寺观都建置在 这一带。北面则是渭河天堑,沿渭河布列汉唐帝王的 陵墓,陵园内广植松柏,增进了这里的绿化。长安的 绿化不仅局限于城区,还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 形成了近郊乃至关中平原生态大环境绿色景观。
a山水画:趋于成熟;山水画家总结创作经 验,著“画论”
b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成为两种重要的文学 体裁(诗画渗透的自觉追求;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 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 尤为明显例如诗人王维)
历史背景
6. 7.
唐代无论宫廷和民间都盛行赏花、品花
技木牡进 术。丹步观 利还等,赏 用有,培植
4.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置在两京,两京以外也有
5.皇家造园以隋、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皇 家园林的全盛局面消失,一蹶不振
三大类型:皇家、私家、寺院
大内御苑
特征: 1.紧邻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2.宫与苑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成分, 苑林区内有宫殿的建置) 3.宫城和皇城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 4.宫廷区的绿化种植很受希重望视,树种也是有选择的
具体细节 1.大体上仍沿袭秦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 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海 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山上有道观建筑, 但仅具有求仙的象征意义,实为游赏景点 2.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南 有五个小湖 3.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结 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一种 创新的规划方式 4.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5.西苑以人造渠、海、池、湖,模拟天然河湖水景而 构成一个完整水系,又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 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
园林的全盛期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时代背景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
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
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
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一、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第二节皇家园林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唐长安(隋大兴)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
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
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寺观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司马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继而南北朝对峙,天下一分为二。
在这合而又分的300多年中,造园活动仍在不断发展。
先是在洛阳继承和利用魏的榴园,营建了琼圃园、灵芝园、石榴园、平乐苑、鹿子苑、桑梓苑、葡萄园等等园林。
西晋建国不久即南迁,其宫苑规模较之秦、汉要逊色,但是私家园林却继袁广汉之后争逐豪奢,最有名的是惠帝时期洛阳石崇所营的金谷园。
石崇是中国历史上以豪富、以珠宝斗胜的有名人物,他所营的金谷园,不仅亭台楼阁备极华丽,而且园林布置也请了高明艺匠,着意经营。
园内的水景和花木景色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如谢安、汪辟疆、王道子等也都崇饰园林。
王道子使赵牙所营东第宅园,筑山穿池,列植竹木,并在水边仿宫人设酒肆沽卖,乘船就饮,把社会生活的“活景”搬入园中。
千余年后颐和园中的苏州河买卖街仍使用了这一技法。
城市绿化在我国也出现得比较早,如秦汉时期,即有行道树的规制。
现在记载城市绿化有文字可考者以建业为最好。
到晋室南迁,对建康的城市绿化、美化更是注意。
在宫城外种植橘树,宫墙内种石榴,宫殿和三台、三省官衙列植杨柳,从皇宫南面的夹道出朱雀门的道路上种满垂柳与槐树。
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在建康营建的园苑遍布城郊,其中著名的有宋的乐游苑、青林苑、上林苑、南苑,齐的晏湖苑、新林苑、博望苑、芳乐苑,梁的兰亭苑、江潭苑、建兴苑、华林苑、上林苑、玄圃、延香苑等等。
玄圃在台城东七里钟山之麓,楼阁奇丽,山水极妙。
其中的数百间楼观是用机关巧节制做的,顷刻之间可以建成,须臾即可撤除,迁移他处,可以说是一种活动房屋。
这种活动房屋在以后的许多园林中也常出现,现在承德避暑山庄内还有类似的活动帐殿。
北朝园林,首推北魏道武帝在平城所营鹿苑。
其规模南因城台,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逾数十里。
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内外。
此外,较为著名的北朝园林还有北齐的仙都苑,后燕的龙腾苑,后赵的桑梓苑、华林苑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四章 寺观园林
第四章寺观园林1.寺观园林的类型划分有哪些?寺观园林根据不同依据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
按照宗教形态可分为佛寺园林、道观园林、伊斯兰教园林、基督教园林和天主教园林;按照地理分布可分为市井型寺观园林、山林型寺观园林和综合型寺观园林。
在选址方面,佛寺主要是相地选址或因袭旧址两种形式。
2.简述寺观园林的起源。
佛教在东汉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人到印度求法,并指定洛阳白马寺作为佛经的储藏地。
“寺”也由原来的官府机构名称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门称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贵族崇尚佛教,于是出现了大量寺观,并进而出现了以寺观建筑为主体的寺观园林。
此时的寺观园林有些是坐落在城内,但更多是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城郭近郊,建筑数量相对较多。
特别是这一时期建在郊野的寺观园林,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寺观内外植物类型丰富,山水树木交相辉映,花鸟鱼虫悠然自得,好似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3.结合实例,谈谈隋唐时期寺观园林的发展。
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顶峰,大量的外国宗教也盛极一时。
长安城内寺观林立,而寺观都为清修之地,因此寺观内园林也要清静雅致、注重绿化,建筑也有一定宗教特色。
大的寺观一般由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个功能区构成庞大的建筑群。
除了满足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还兼有社交和公共活动的功能。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寺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
如:昆明圆通寺始建于唐朝南诏时代,初名补陀罗寺,坐落在圆通山南,布局严谨、对称,主体突出,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它闹中求静、以小见大,并借背后螺峰山之景,形成别具一格的水院佛寺,在中国的造园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4.简述宗教文化对寺观园林发展的影响。
寺观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包括寺观的内部庭院绿化和外部环境绿化,也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而服务的建筑群所附属的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03园林的转折期第4节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三、鸡鸣寺
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 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 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 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青水 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 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 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 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 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殿宇僧寺往往因山就水,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 高低错落。因此,这类寺观不仅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 其本身也无异于园林。
在许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带,便有了寺观作为宗 教基地和接待场所,相应地也有了道路等基础设施。
于是,以宗教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人名士为主 的游客纷至沓来。自此以后,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逐 渐形成了原始型旅游的风景名胜区。佛寺和道观,便 成为这些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观的主体和原始型旅游 的接待场所。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
佛经中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鹫峰灵山说法的故 事 ,古印度气候炎热,往往在深山修建石窟作为僧 舍,僧侣们白天托钵乞食,晚间即栖息山林。这些情 况情形与老庄的避世和儒家的隐逸颇有合拍之处,中 国的僧侣们也加以仿效,纷纷到远离城市的山野中去 寻求幽静清寂的修持环境。
道教讲究清心寡欲,炼丹行气。炼丹采药要到深 山密林,行气吐纳要环境清静、空气新鲜。加之高山 又是传说中神仙居处之地,道教追求羽化登仙,山岳 当然也就成为道士们所向往的地方了。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小
结
魏晋南北朝历时369年的动乱时期,思想、文化艺 术活动十分活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的转折阶段。这个时期的园林的主要成就 及共承先启后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 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 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 地加以概括、提练、抽象化、典型化。 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传统的木构建筑无论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 已完全成熟,建筑物的造型丰富,形象多 样,从保留至今的一些殿堂、佛塔、石窟、 壁画以及山水画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园 林的发展相应地达到了全盛的局面。仿佛 一个人结束了幼年和少年阶段,进入风华 正茂的成年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隋唐时期的皇家园林集中建在两京一一长安、洛 阳的城内、附廓、近郊和远郊,数量之多,规模 之宏大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园居生活 多样化,相应地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这三个类别的区分更为明显.它们各自的规划布 局特点也更为突出。这时期的皇家造园活动以隋 代.初唐.盛唐最为频繁,天宝以后随着唐王朝 国势的衰落,许多宫苑毁于战乱,皇家园林的全 盛局面逐渐消失,终于一蹶不振
隋代开国建都长安,因汉长安城经过历年 的战乱已残破不堪,遂于汉故城之南面另 建新城,改名大兴城。 大兴城东西宽9.72公里,南北长8.69公里。 它的总体规划保持北魏洛阳的主要特点而 又有所创新,呈宫城、皇城、大城三重环 套的配置形制。
唐长安城的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 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城市。政府对城 市街道绿化十分重视,严禁随意侵占街道绿地。 居住区的绿化由京兆尹(相当于市长)直接主持。 居民分片包干种树,主要街道的行道树以槐树为 主,间栽榆、柳。街两侧的行道树株距整齐划一, 保养及时,如有缺株很快补植。皇城.宫城内则 广种梧桐、桃树、李树和柳树等。
05园林的成熟期(一)第4节宋代的寺观园林-中外园林史
宋代 (公元960—1271年)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总说 宋代的皇家园林 宋代的私家园林 宋代的寺观园林 宋代的其他园林 小结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
第四节 宋代的寺观园林
佛教发展到宋代,内部各宗派开始融汇、相互吸收而 变异复合。禅宗和净土宗成为主要的宗派。 禅宗势力尤大,不仅流布甚广的宗教派别,而且还作 为一种哲理渗透到社会思想意思的各方面,甚至与传统儒 学相结合而产生新儒学——理学,成为思想界的主导力量。 佛寺建筑到了宋代已经全部汉化,佛寺园林世俗化的 倾向也更为明显。随着禅宗与文人士大夫在思想上的沟通, 儒、佛的合流,一方面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禅悦之风, 另一方面禅宗僧侣也日益文人化。许多禅僧都擅长书画诗 酒风流,以文会友,经常与文人交往。文人园林的趣味也 就会更广泛地渗透到佛寺的造园活动中,从而使得佛寺园 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地“文人化”。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
注:五山十刹(南宋) 禅院五山是: 余杭径山兴圣万禅寺、 杭州南屏山净慈寺、 杭州灵隐山灵隐寺、 宁波阿育王山峰广利寺、 鄞县天童山景德寺。
禅院十刹是: 杭州中天竺永祚寺、 湖州道场万寿寺、 温州江心龙翔寺、 金华宝林寺、 奉化雪窦资圣寺、 天台国清寺、 福州雪峰崇圣寺、 南京灵谷寺、 苏州万寿报恩光孝寺、 苏州虎丘云岩寺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
道教方面,宋代南方盛行天师道,北方盛行全真 道,但也有天师道。宋代继承唐代儒、道、释三教共 尊的传统更加以发展为儒、道、释互相融汇。 宋代,道教发展的一种趋势便是向老庄靠拢,强 调清净、空寂、恬适、无为的哲理,表现为高雅闲逸 的文人士大夫情趣。相应地,道观园林由世俗化而进 一步文人化当然也是势之所趋了。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而达到文人化的境地,它们 与私家园林之间才差异,除了尚保留着一点烘托佛国、 仙界的功能之外,基本上已完全消失了。 南宋临安的西湖一带,是当时国内佛寺建筑最集 中的地区之一,也是宗教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结合 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
中外园林史 第4章--寺观园林
寺观不仅在城市中兴建,还有很多建在郊野和山岳风景地带,在当时形成了很多以 寺观 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它们既是寺观宗教活动中心,又是风景游览胜地。作为 游客和香客的接待场所,寺观对风景名胜区区域格局的形成和原始型旅游的发展起 着决定作用。
3.典型实例
(1)西安大慈恩寺
(2)昆明圆通寺
(3)玄都观
西安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 子李治为了追念报答他的母亲文 德皇后而 建立的,它是当时长 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 大慈恩寺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武 则天重建的大雁塔,这是组成慈 恩寺园林的 一处重要建筑。大 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 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
2.发展过程与成就
清代自顺治帝定鼎关内,佛教发展日渐兴盛,寺庙园林也随之发展。自世祖定 鼎北京至康熙六年为止,仅二十余年间,兴建寺庙、修复旧寺之数额已超过明 代全盛时期。全国有大小寺庙多达79620余所。
清代的寺观园林按照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寺庙 庭园
二、是寺庙 附属园林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寺观园林
1.背景概况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之说对于苦难的人民颇有迷惑力和麻醉作用,因而 受到普通人的信仰。加上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和扶持,佛教得以流行。佛教、道 教的盛行,使得佛寺和道观大量出现,遍布当时的市井、近郊及远离城市的山 林之中。
2.发展过程以及成就
道教开始于东汉,奉老子为教主。它讲究养生之道、长寿不死、得道成仙,符 合了当时统治阶级企图永享奢靡生活、永留人间富贵的愿望,因而不仅在民间 盛行,更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也兴盛起来。
二、寺观园林发展历程
(五)清代寺观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和成熟后期。
1.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主要以囿和苑的形式出现,最初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因此也叫游囿。
汉朝起称苑,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贵族的宫苑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佛教、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兴盛,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设计愈发精致,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中央集权逐渐健全,思想基础上形成以儒家为主导,儒释道互补共尊的体系,中国园林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4.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这个时期的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园林的发展由盛年期升华为富有创造进取精神的成熟时期。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
同时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这个时期的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了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另一方面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出现衰颓倾向。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历程。
从潭柘寺与须弥灵境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
看清代北京寺观园林的发展论道丨 DISCUSSION观察丨Observe观GUANCHA 察CONG TANZHESI YU XUMILINGJINGKAN QINGDAI BEIJING SIGUAN YUANLIN DE FAZHAN文_陈路(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辑_黄婉婵 丨 设计_邱勇哲一、两种类型园林的由来园林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它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力的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
园林与佛教建筑相结合,产生了两种园林建筑形式。
一种是带有园林性质的寺庙,习惯上被人们称作传统意义上的寺观园林,其本质与主体仍然是寺庙;另一种就是在皇家园林中兴建佛教建筑。
潭柘寺与清漪园须弥灵境建筑群正是其中两者的典型代表。
寺观园林的产生与中国宗教的世俗化、生活化密不可分,清代皇室对于宗教的推崇与倡导也使得各地兴建、扩建了大批佛寺道观,从而使得在这一时期寺观园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清代的寺观园林继承了宋代以来各时期园林的特点,并且展现出世俗化与文人化的传统,其造园风格一般与私家园林相接近,并且更显朴实与简练。
在园林兴盛的江南地区,寺观修建时大多带有附属园林;而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寺观园林的形式则更多是注重庭院绿化,通过栽植观赏树木、培植花草、引入山泉、配置叠石假山等的方式,在建筑群中以及庭院中构建园林景观。
从扬州大明寺与北京潭柘寺的平面图对比可以看到,在扬州大明寺寺庙建筑群的西部,利用专门的场地进行了附属园林的营造,产生了相对独立于寺庙建筑群的寺观园林,其造园风格趋近于江南私家园林;而北京潭柘寺则是将园林营造融入寺庙建筑群中,产生“园中有寺,寺中有园”的风格。
而在皇家园林中广建佛寺道观的行为要归于封建帝王的君主专政。
出于政治目的帝王们一方面为了笼络蒙、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而扶持宗教;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寄情于宗教信仰,祈求佛祖庇佑,寻求精神寄托。
寺观园林文档
寺观园林寺观园林的意义和历史背景寺观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意义。
寺观园林是寺庙和观音堂等宗教场所以及围绕这些场所所建造的园林景观的总称。
寺观园林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宗教信仰的中心和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
中国寺观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形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并对中国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的过程,寺庙和寺观园林成为僧人修行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信众祈福和礼佛的场所。
因此,寺观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寺观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和特点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庙和寺观园林应该融合自然环境和人文意境,创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寺观园林的设计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的融合寺观园林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布局和植被的安排,寺观园林将自然的山水、湖泊和植物融入到设计之中,使寺观园林具有独特的自然美。
空间的层次感寺观园林通过营造不同层次的空间感,使人们在游览中能够有所体验和感悟。
典型的寺观园林会设置多个庭院和房间,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这些空间之间通过景观和廊道相连接,形成了寺庙和寺观园林的独特韵味。
文化氛围的营造寺观园林通常会融入一些文化元素,以弘扬宗教信仰和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
比如,园林中会设置佛塔、观音像等宗教雕塑,以及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刻。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添了寺观园林的美感,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典型的寺观园林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寺观园林,每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故事。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寺观园林:九华山寺观园林九华山寺位于安徽省九华山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九华山寺观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九华山寺园林是山水相连的,寺院和庙宇分布在山脉中,构成了一幅天然壮丽的画卷。
中国园林的演化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封闭古典体系)1.生成期(殷、周、秦、汉)囿、苑、台~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全盛期(隋、唐)山水建筑宫苑,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游乐地~4.成熟期及后期(两宋-清初)山水宫苑,山水园林二.中国近代公园(开放非古典体系1840年后)1.租界公园: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2.自建公园:成都人民公园玄武湖公园无锡城中公园 3.西方造园艺术引入三.中国现代公园(城市公园出现1949年以后)1.恢复建设期(1949-1959)2.调整期(1960-1965)3.损坏期(1966-1976)4.发展期(1977-1989)5.前进期(1990- )一.殷、周、秦、汉时期-----生成期(公元前1000-----220年)二.园林形式(雏型):囿,台,园圃“诸子百家”峰火台(一)园林概况1.秦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出现了真正的皇家园林1.2园林特征:人工整治山水上,尚属首次。
1.3园林实例:大咸阳计划。
上林苑。
骊山宫。
兰池宫(中国首次史载筑山理水)。
阿房宫2、汉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铜制仙人仿佛举盘承接雨水(仙露),----园林小品起源园林:私园得到很大发展。
由模仿仙山过渡到临摹自然景色。
*影响园林的社会因素:游士-----隐士----遁及山林-----“归田园居”----隐士庄园著名致仕归田隐士:张衡战国时的著名实例:章华台,姑苏台。
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园林)。
甘泉宫。
未央宫。
建章宫(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完整的“一池三山”的仙苑似的园林)。
高低错落,欣赏趣味偏于实用,自然山水仍不是主角。
3.生成期园林状况小结:A,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比较模糊.B.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C. 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 园林规模不大.游赏功能上升为主要地位(二)促成中国向风景式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二.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期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人们逃避乱世的希望不谋而合,钟情山水的文人学士把笔墨转向了野囿闲庭.园林:园林的艺术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工程技术上的造诣有了较高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寺观园林实例分析----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 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 创建于公元68年,为中国 第一古刹,中国后兴建的 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 的“祖庭”和“释源”之 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 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 为元、明、清时所留。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 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 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 井仍依稀可见。有五 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三)其他原因
• 在寺观园林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还 受到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 由于寺观园林跨越朝代的长久传承 特性,僧侣道士一代接一代的精心 管理,景观甚为古朴,形成了悠久 古拙的气氛
• 古庙大刹多保留有珍贵的宗教文物 及其他艺术品,这些文物也促成了 一种古雅的艺术气氛,装点于园林 的自然美景中。
主要类别
儒家文化曲阜孔庙
道教文化恒山真君观
佛教文化洛阳白马寺
产生原因
1.为"神"的世间宫苑,寺庙园林形象地描绘了道教的"仙境"和佛教 的"极乐世界"。 2.道教的玄学观和佛教的玄学化,导致道士、僧人都崇尚自然。寺 庙选址名山胜地,悉心营造园林景致,既是宗教生活的需要,也是 中国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的产物。 3.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的风尚。包含着宅园的第宅转 化为寺庙,成为早期寺庙现成的园林。 4.寺庙在古代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 寺庙园林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起到了以 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5.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资助宗教,信徒也往往"竭财以赴僧,破 产以趋佛"。寺庙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具备开发园林的物质条件。
(二)以佛命名的园林植物 这一类植物直接以佛名命名,给人深奥莫测 之感,因而也成为寺庙园林中的常用植物。 如佛肚竹、观音竹、罗汉松、文殊兰、观音 坐莲、佛手等。
(三)与佛教与以象征有关的植物 寺庙园林中常用松柏、香樟、银杏、柳杉、 无患子等姿态优美,树龄较长的乡土树种以 示佛教香火,源远流长。许多大型寺庙都将 银杏对植于山门两侧以示威严。
• 两晋南北朝的贵族,有“舍宅为寺” 的风尚。包含着宅院的第宅,转化 为寺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寺观园 林氛围
五、寺观园林主要植物及配置方法
(一)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 佛教规定的”五树六花“在傣族寺院中是必不 可少的。“五树”是菩提树、大青树、叶贝棕、 槟榔、唐棕或椰子其中有的是佛树,有的是 刻写经文所必备的谈佛所必备的;“六花”是 指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鸡蛋花 和地涌金莲
园林游览部分 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
同的布局。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如杭州灵 隐寺,乐山凌云寺,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灌 县青城山的天师洞,峨眉山的清音阁等,则 突破模仿自然的山水园的格局,而着力于寺 院内外天然景观的开发,通过少量景观建筑、 宗教景观的穿插、点缀和游览路线的剪辑、 连接,构成环绕寺院周围、关联寺院内外的 风景园式的格局。
生活供应部分 除方丈、
僧房、斋堂、厨房等外,还设 有供香客,游人住宿的客房。 这些方丈、客房,大多隐于僻 静的部位,带有尺度宜人的校 园,园内开辟小池,放置石山, 盆景,构成与寺外园林异趣的 庭园小天地。
前导香道长长的香道,在宗
教意义上成了从“尘世”通向“净 土”“仙境”额情绪酝酿阶梯,通常 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 色,精心选定路线,点缀山门、 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摩 崖造像、摩崖题刻等,起着铺垫, 渲染宗教气氛激发、增强游人性 质、逐步引入宗教天地和景观佳 境的过渡作用。四川乐山大佛寺 就是一个典型
1990年前,白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 的山门、殿阁、齐云塔院。1990年, 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白马寺增加了 钟鼓楼、泰式佛殿、卧玉佛殿和齐云 塔院内的客堂、禅房等。佛殿位于由 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 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 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
丛植 丛植强调整体美,同时不同树种间杂植可以 产生形态、季相的相对变化,视觉效果丰富 多彩
群植或片植 从寺庙的整体规划来说,绿化用地 要大于建筑面积,以及整体的气势 形成恢宏的景观。只有应用群植或 片植这种造景方法,才能达到“深藏 古寺”的效果。杭州灵隐寺的“七里云 松”群植松树营造庄严的氛围
水生植物的配置 寺庙园林中通常会伴有谁讲的设计, 最常见的是前庭空间的放生池。内 容多以放生池、莲花池为主题,表 达禅心和佛的意愿。这样更能显出 寺庙的古朴宁静的气氛。
孤植 孤植树可以独立成景一般孤植树种不仅要求 其姿态、花色和香气等出众而且其寿命要长, 或者历史久远而珍贵。孤植名木会使寺庙更 突出醒目。
对植 在寺庙入口和寺内各佛殿间门口空间多采用 此种种植方法。对植可分两种对称种植和非 对称种植。
列植 列植是指乔、灌木按照一定的直线或曲线呈 行列式种植的方法,列植一般应用在寺庙入 口前的香道、寺径两侧及其建筑内墙墙角或 外墙,起到分割空间、引导视线、丰富寺庙 景观等作用
寺观园林和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相比最大的特点 在于它的开放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从侧面解说了寺观园林世俗化的特征。 世俗享乐生活渗入宗教苦行生活,宗教气氛被人 间情趣淡化。在寺观中要实现宗教功能和世俗的 旅游功能的统一。从而,整个神秘的宗教空间就 掺杂了明朗的园林空间。寺观从而不仅是宗教活 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的观赏对象。寺观园林 的开发,使朝山进香与游览园林胜景结合起来, 起到了以游览观光吸引香客的作用。
二、寺观的特点
1、具有有公共浏览性质 2、具有很好的延续性 3、遍布广阔,环境优越 4、主要依赖自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 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浏览部分。
宗教活动部分
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 林部分隔离,有事时也采用 空廊、露花墙、让园林景色 渗透进来。在地段紧迫、地 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 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 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 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 园林浏览部分融成一体。
寺 观 园 林 的 发 展 历 程
目录
一、寺观园林的发展历程 二、寺观的特点 三、寺观园林的组群布局 四、影响寺观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 五、寺观园林主要植物及配置方法 六、寺观园林实例分析----白马寺
一、寺观园林的发展历程
慧皎《高僧传》: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清泉环阶,白云 满室。复于寺内 别置禅林,森树 烟凝,石径苔 生。”
四、影响寺观园林景观设计的因素
(一)寺观文化对寺观园林气氛的影响
寺观园林一般来说都是和寺观连接在一起的,处 于佛门清净的原因,寺观园林多建与郊区风景优 美的地方,多以山林本身的景色作为衬托。这类 园林通常采用藏而不漏的建筑方式让园林和山林 融为一体,达到一种静雅幽邃的气氛效果。
(二)宗教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