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范文.doc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教案】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一切都在运动中》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也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运动单元起到了统领的作用。
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要选择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论也不相同。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定性的描述物体的运动;会选择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3、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热爱运动、辩证的看待静与动。
三、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物体位置变了就发生了运动。
通过本课希望学生能掌握准确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并了解运动的相对性,以及辩证的看待动与静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及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能合理的选择参照物判断运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串有细线的小球、铁架台、车窗演示道具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好,这节课跟同学们上一节科学课。
同学们都很爱做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请后面的一名同学到前边来,大家注意观察他在走动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生回答:挪地方了,对。
也就是位置发生了移动。
板书(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探究新知1..理解“参照物”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能举几个运动的例子吗?生回答:“我们每天上学下学走路都是运动。
老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下课我们在操场上打球都是运动。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 船动 了 , 剑 没 跟着 动 , 所 以 捞 不 到。 师: 看 来 这 个 人 没 搞 清 楚 物 体 的运动 和静 止 的关 系。
生: 右边。 师: 很不错 , 要 是 没 有 地 上 的
对于 什么物 体 的位置 发生 了变化 ?
生: 汽 车 相 对 于 小 河 的 位 置 发
的照 片。
体 相对 于参 照 物 的位置 的 变化 ; 选 择 不 同的参 照 物 , 判 断物 体是 否 运
动 的结论 也不 相 同 。
师: 如果请你来做裁判 , 你 怎
样判 定拔河 比赛 的输 赢 呢?
生: 哪边 拔过 去 了 , 那 边就赢 。 师: ( 播 放“ 拔 河” 课件) 判 断一 下, 哪 一边赢 了? 评析: 学 生 注 意 到 地 上 没 有 “ 河” 的界 线 , 还 不 能判 断 双方 的输赢 ,
线。
师: 同学们 , 有 没有 听过 “ 刻 舟 求剑 ” 的故事 ?
币: 这两 条线 有什 么作用 ?
生: 看是 不是超 过 了它 。
上方, 第 二 幅 图中老 鹰还 在这 棵树 上 方 吗? ( 不在 ) 飞到 这棵 树 的左上
( 播 放“ 刻 舟求剑 ” 故 事 的课
件。 )
师: 哦 ?你判 断的依据是什 么? 生: 我把校车看成参 照物 , 是
向 日葵 在 移 动 。
岸走) 。你 怎样装作不懂 、 请 教 学 生是科 学 教 育 中常用 的手 法 , 能 有 效 激发 学 生的探 究欲 望 。 生: 第 一 句 是 说 小 船 在 水 里 航
幅图结合起 来看 , 哪 些 物 体 运 动 了?你 判断 的依据 是什 么 ?
小学科学_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参照物”,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小车、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运动”话题。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都听过吗?(课件播放)谁能说说,那个丢剑的人为什么就找不到自己丢到水里的剑了呢?怎样才能找到剑呢?2、生:……3、师:船是运动的,剑是不动的。
等船靠岸后,相对于剑来说,船的位置已经移动了。
所以,再以船上的记号来找剑是找不到的。
看来,他对“运动”的常识太不了解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跟运动有关的知识。
(板书:运动)二、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引出参照物。
1、师: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比如说有一位同学,你怎么判断他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的呢?2、师:先想一想,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他是运动的,在什么情况下他是没有运动的呢?3、生:在走路时他是运动的,在休息时他是没有运动的。
4、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他是否在运动的?是什么改变了说明他在运动?5、生:位置发生改变。
6、你是怎么知道他的位置发生改变了?(与他旁边的某一事物作比较。
)7、如果没有路、水面、树等其他东西,就只有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判断他是否在运动?(不能,因为没有可比较的东西。
)8、看来,我们还要依靠事物以外的物体来帮助判断它是否在运动,单单一个事物很难判断它是否在运动。
下面老师把这位同学请到前面来,请你们再来判断。
(指名一同学到讲台前来回走动。
)9、你认为他现在(刚才)在运动吗?(是的。
)10、你是把他与什么做比较的?(他旁边的桌子)11、看来,他旁边的桌子对我们判断他是否在运动非常重要。
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
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是观察型课型,观察型课型是以观察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自然事物,获取丰富具体的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谭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亲身示范“什么是运动”,引导学生观察,让他们知道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明物体运动了,并得出结论:“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点燃了学生对于事物是如何运动的认识。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的科学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谭老师在课堂中十分重视学生对语言的表述。
例如,有学生回答“我发现大雁离树越来越远”,谭老师立刻追问“哪一棵树?”提醒学生讲得详细准确点。
还有在归纳总结出知识点的时候,谭老师也会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一边,巩固知识点,锻炼学生准确的科学语言。
三、信息技术,让课堂生花谭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制作了精美的PPT课件,美丽的图片加上动态的效果,一动一静中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在如此精美的课件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直观的掌握了本课知识点。
本课的课型主要是观察型,通过观察图片、观察课件、观察老师动作到观察汽车,以及观察地球围着太阳的旋转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都充分的`体现了观察课的课型特点。
知识来源于生活,谭老师课前充分挖掘了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练习在一起,将很多的生活实例带入了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才会被学生心慌,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通过不同的观察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每一次观察方法的引导,能使学生抓住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建议:巩固知识点的环节过多过碎,可以适当整合部分相似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探究或表演的时间。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看了崔欣老师的两次《一切都在运动中》课堂展示,感触很深,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现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两方面加以评析,同时反思我自己的饿教学,使自己在业务水平上更快的提高。
1.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科学、灵活的原则全面: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三维目标能比较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比较适切的反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本科的相关规定,同时也体现了《大连市科学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对本科内容的具体水平的要求,做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片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对崔欣老师的课进行了评析,认为崔老师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授课中学生思维跨度较大,难以理解,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次,崔老师的目标定的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掌握起来就很容易。
科学:教学目标定位较恰到好处,从崔老师的课堂:师生和谐的谈话中,学生的实验中,学生的发言中都可以看出目标确立的比较科学。
灵活:以生为本,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除此以外,我认为通过看崔老师的课,我们可以体会到崔老师的教学目标的定位体现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
即:1明确行为主体 2明确行为指向 3明确行为条件 4明确表现程度老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其表现的程度达到了最好的境界,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学生的发言,老师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都有明显的行为指向,效果非常好。
2.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如:崔欣老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易于学生接受的事例,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耳濡能享的小故事刻舟求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的眼球抓住了,然后有利用了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小实验,如:橡皮实验、画定义、学生正步走,老师走,眼镜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离我们很远,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一切都在运动中》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此外,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动的图片,如跑步、游泳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
3.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运用知识解释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切都在运动中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报告来进行。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片段与评析作者:袁娅琼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20年第02期《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呈现了多个贴近生活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对本课教材安排的活动进行了删选,并增加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初步建构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参照物与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
教学片段一: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师: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很多物体在运动。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经常在运动?生: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生:体育课上,我们在操场上运动。
师:听老师口令,让身边的一个物体运动起来。
(教师口令:1—物体开始运动,2—运动进行中,3—运动停止。
)师:你让什么物体运动了,你是怎么做的?生:我让衣服上的拉链运动了。
老师数“1”时开始拉,数“2”时继续拉,数到“3”就停下来。
师:看来,物体有运动的状态,也有静止的状态。
评析:通过生活中的运动、自己制造运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描述运动作铺垫。
教学片段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师:请大家看这两幅图,图上有一些物体是静止的,有一些物体在运动,你能否发现图上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生:树、草地都是静止的。
师:哪些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生:老鹰运动了。
生:汽车运动了,自行车也运动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在运动的?生:老鹰原来在大树上方,现在到大树左边去了,所以它运动了。
师:老鹰从大树上方运动到大树左侧,相对于大树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
生:汽车原来在小河旁边,现在不在小河旁边了,跑到前面去了,所以它运动了。
师:汽车从小河旁边运动到小河前面,相对于小河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
像大树、小河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参照物。
(教师在第二幅图上画一画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标出所选择的大树、小河等参照物。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3)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
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
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
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
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
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获益于《一切都在运动中》
获益于《一切都在运动中》作者:许卫星姚久峰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年第05期前不久,我参加了县组织的优质课选拔赛,执教的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这是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
于是我搜集了一部分相关素材,制作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第二天,我在四(1)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
课堂教学时,我先以《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视频)导入,然后进行新课内容第一个环节,是观察教材上的两幅图,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图中哪些物体运动了,并让学生讲出是怎么知道的,从而引出运动的概念,并且在描述物体的运动中,初步建立参照物的模糊概念。
这个环节,学生基本没有问题。
在科学上,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首先选定参照物。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当作参照物。
比如:大地、树木、墙壁、建筑物等,但有时也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根据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设想,我设计了以运动的公交车为参照物,来判断路边的树木也是在运动的环节,因为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感觉到两边的树木是在后退的,在我看来学生都有乘车的切身体会,理解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的。
谁知无论我怎么引导,包括播放了亲自在公交车上拍的视频录像,大部分学生还是说“树就是没有运动”,只有少数同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试教完这节课,我出了一身汗,感慨很多,本课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完成。
教研组老师一起帮助我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了教学案,再试上,效果很好,咋回事了。
细细品味,真有不少奥妙!一、以身边素材为源泉,充分挖掘苏教版科学教材的主编路培琦老师很早就指出: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套教材,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去教,而用教材去教时,重点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发展上,而不是放在教师们要教的书本上,书本只是为教师所用。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1《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实例中观察和理解运动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观察和理解运动的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动画中的物体是否在运动,引出运动的定义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探究运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总结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的种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交通工具的运动、运动员的运动等。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切都在运动中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运动的种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
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四下《一切都在运动中》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运动的定义、运动的种类以及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经验,对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所观察和了解。
但他们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可能还比较模糊,对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的概念,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的定义,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学会用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的定义,不同运动形式的识别。
2.难点: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汽车的行驶,引发学生对运动的思考,引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运动的定义,讲解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征和例子。
3.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实验环节: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投掷物体,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情况。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评课稿范文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部都在运动中》评课稿范文看了崔欣老师的两次《全部都在运动中》讲堂展现,感想很深,从中我也学习了好多,现就教课目的和教课内容设计双方面加以评析,同时反省我自己的饿教课,使自己在业务水平上更快的提升。
1.教课目的表现了全面、科学、灵巧的原则(1)全面:教课目的的设计与三维目标能比较有机的整合在一同,比较适切的反应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科学研究和感情态度价值观对本科的有关规定,同时也表现了《大连市科学学习质量评论标准》对本科内容的详细水平的要求,做到了对学生的科学修养的培育。
在片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对崔欣老师的课进行了评析,以为崔老师定的教课目的在实质讲课中学生思想跨度较大,难以理解,提出了改正建议,此次,崔老师的目标定的就比较切近学生实质水平,切合学生的思想情况,学生掌握起来就很简单。
(2)科学:教课目的定位较恰到利处,从崔老师的讲堂:师生和睦的讲话中,学生的实验中,学生的讲话中都能够看出目标确定的比较科学。
(3)灵巧:以生为本,教课目的拥有灵巧性,知足了不一样学生的需要。
除此之外,我以为经过看崔老师的课,我们能够领会到崔老师的教课目的的定位表现教课目的的四个基本因素。
即:1明确行为主体2明确行为指向3明确行为条件4明确表现程度老师和学生作为讲堂的行为主体,其表现的程度达到了最好的境地,师生在讲堂中的互动,学生的讲话,老师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都有显然的行为指向,成效特别好。
2.教课内容与设计:教课内容的选择表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教课内容的选择表现了科学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如:崔欣老师能够适合地办理教材,适合的删减或增补易于学生接受的案例,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耳濡能享的小故事守株待兔,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眼球抓住了,而后有益用了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身旁的、学生熟习的小实验,如:橡皮实验、画定义、学生正步走,老师走,眼镜走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其实不是离我们很远,他就在我们的身旁,科学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苏教小学科学四下《3.1.一切都在运动中》word教案 (10)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切都在运动中课程标准:1.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1.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1.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材从一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图片入手,在向学生描述运动的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
在该课中,参照物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显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学生讨论、模拟、体验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使学生形成物体的绝对运动概念。
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为求更加形象地进行体验和解释。
[教学方法]在上课时我通过课件的设计、问题的递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加明确利用参照物的价值。
然后,引导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3.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4.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不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
中》评课稿范文
看了崔欣老师的两次《一切都在运动中》课堂展示,感触很深,从中我也学习了很多,现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两方面加以评析,同时反思我自己的饿教学,使自己在业务水平上更快的提高。
1.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科学、灵活的原则
(1)全面: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三维目标能比较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比较适切的反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对本科的相关规定,同时也体现了《大连市科学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对本科内容的具体水平的要求,做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片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对崔欣老师的课进行了评析,认为崔老师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授课中学生思维跨度较大,难以理解,提出了修改意见,这次,崔老师的目标定的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掌握起来就很容易。
(2)科学:
教学目标定位较恰到好处,从崔老师的课堂:师生和谐的谈话中,学生的实验中,学生的发言中都可以看出目标确立的比较科学。
(3)灵活:
以生为本,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
除此以外,我认为通过看崔老师的课,我们可以体会到崔老师的教
学目标的定位体现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要素。
即:
1明确行为主体2明确行为指向3明确行为条件4明确表现程度
老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行为主体,其表现的程度达到了最好的境界,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学生的发言,老师深入浅出的问题设计都有明显的行为指向,效果非常好。
2.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如:崔欣老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易于学生接受的事例,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导入环节的学生耳濡能享的小故事刻舟求剑,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眼球抓住了,然后有利用了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小实验,如:橡皮实验、画定义、学生正步走,老师走,眼镜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离我们很远,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另外,崔老师的课教学内容环节清晰,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衔接巧妙,也是我学习的榜样。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今后一定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多元化需求,教学内容设计切实,符合学生认知现状,设计问题有思维含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