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听课笔记(科学)
如何进行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和知识点整理
如何进行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和知识点整理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课堂笔记记录和知识点整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和知识点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的课堂笔记记录和知识点整理。
一、课堂笔记记录技巧1. 提前准备在上课前,提前浏览一下相关课文或学习资料。
这样可以帮助你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
2. 注意听讲上课时,要保持专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将听到的关键信息和重点内容记录下来,避免错过重要的知识点。
3. 简洁明了在记录笔记时,要力求简洁明了。
使用简短的词语和短语概括重点内容,避免啰嗦和冗长的表述。
同时,可以使用符号、箭头、图表等方式来增加可视化效果,使笔记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4. 分段整理将不同的知识点用分段的方式整理记录,可以更好地区分不同的内容,方便后续的复习和回顾。
可以使用横线、数字或字母来分段。
5. 标注关键词在记录笔记时,要及时将关键词标注出来,以便后续复习时能够快速找到重点内容。
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底线来标注关键词,以增加视觉效果。
二、知识点整理技巧1. 梳理框架学习某一知识点时,要将其拆分成不同的模块或者部分,然后进行整理。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逻辑树等方式来建立知识点的框架结构,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2. 归纳总结在整理知识点时,要善于归纳总结。
将相似或者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形成有机的整体。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流程图等方式来帮助整理和总结,使知识点更加有序和清晰。
3. 补充细节在整理知识点的过程中,可能会遗漏一些细节或者例子。
可以在相应的知识点下方添加补充内容,以便后续查阅和复习时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相关知识。
4. 与实例结合知识点整理时,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点与实际的例子相结合,形成实际应用场景。
这样可以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5. 反复回顾整理完知识点后,要及时进行回顾和复习。
科学课听课笔记
科学课听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科学课的听课笔记,供您参考:
一、课程概述
本节课的主题为“科学实验与观察”。
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
2. 难点: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三、授课过程
1. 引入:老师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科学实验是什么吗?”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老师详细讲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包括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分析结论等步骤。
同时,老师还强调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变量控制、避免误差等。
3. 示范:老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并展示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数据。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5. 总结: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强调了掌握科学实验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四、个人收获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了解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观察实验的方法,掌握了如何正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够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
以后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课听课记录科目:小学科学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教师:XXX老师班级:XX班课堂记录:1. 教师介绍了今天课程的主题是“生态系统”,并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联想到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单位。
4. 教师提出了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例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5. 教师展示了一段视频,介绍了食物链的概念和原理。
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中的生物间的捕食关系,理解了食物链的概念。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角色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来展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7. 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展示了他们对生态系统理解的深度和创造力。
8. 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解释了其中的关系。
9. 教师总结了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了生态系统对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课堂反思:1. 教师在课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教师通过小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
3. 教师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比较生动易懂,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4. 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简要的点评,激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思考。
以上是今天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记录和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课程信息- 学校:XXX小学- 班级:一年级- 科目:科学- 日期:2022年10月10日- 教师:李老师课堂内容本次科学课主要围绕“植物生长”的主题展开。
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示范,给学生们讲解了以下内容:1. 植物的种子: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不同植物的种子,并介绍了它们的不同特征和生长方式。
2. 植物的生长条件:李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包括阳光、水和空气等。
3. 植物的生长过程:李老师通过播放视频和实地考察,向同学们展示了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的过程。
4. 植物的繁殖方式:李老师详细介绍了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并举例说明了植物的传粉和结实过程。
5. 植物的作用:李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提供氧气、净化空气、保持水土、供给食物等。
学生表现在课堂上,同学们非常积极参与,他们踊跃回答问题、互相分享自己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经验。
他们对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
部分同学带来了自己照料的植物,他们向全班分享了自己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和大家交流植物照料的经验。
这种互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重要性。
教学评价李老师本次课堂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和实物示范等方式,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能够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总结通过本次科学课的研究,同学们对植物生长的过程、条件和繁殖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植物的实际观察和互动交流,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本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对同学们的科学素养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及评议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及评议一、听课记录本次听课的科目是小学科学课程,以下是对课堂的详细记录:1. 时间:[填写具体的时间]2. 主题:[填写课堂的主题或内容]3. 教师:[填写授课的教师姓名]4. 学生:[填写参与听课的学生人数]5. 教学方法:[填写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实验等]6. 互动形式:[填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如提问、小组讨论等]7. 教学资源:[填写使用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实物、实验器材等]8. 教学内容:[填写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二、评议对于本次听课,我对以下方面给予评议:1. 教师教学技巧:[填写教师的教学技巧,如讲解清晰、实例讲解生动等]2. 教学互动:[填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如提问回答积极、学生参与度高等]3. 教学资源利用:[填写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4. 学生研究效果:[填写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研究效果,如理解深刻、兴趣浓厚等]5. 评价总结:[填写对本次听课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三、建议根据本次听课及评议情况,我对未来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授课水平,注重讲解的逻辑清晰性和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积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课件、实物和实验器材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5. 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四、总结通过对本次小学科学课堂的听课记录和评议,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互动形式。
然而,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本次听课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启示和思考,对于未来的教学和评价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上是对小学科学听课记录及评议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完整版)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
(完整版)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八年级科学听课记录1. 第一堂课:物质的密度背景介绍本节课主要讲解物质的密度概念以及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内容概要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接着,他以多个实例来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例如铁、铝和木材的密度。
然后,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他给出了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他强调了质量和体积的单位要一致,否则计算结果会有偏差。
最后,老师分发了一份实验报告表格,要求我们按照他的指导做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它们的密度。
实验过程中,老师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并指导我们正确操作测量仪器。
个人感悟通过这堂课,我对物质的密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意识到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特性,通过计算密度,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质,并推断它们的性质。
我在实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如何正确读取仪器的刻度、如何准确测量体积等。
但是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很快掌握了这些技巧。
我觉得通过实际操作,我对密度的计算方法更加熟悉了,也对科学实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第二堂课:热与温度背景介绍本节课主要讲解热与温度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
内容概要老师首先向我们解释了温度和热的区别。
他告诉我们,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的快慢程度的度量,而热是能量的传递方式。
他通过比喻和实例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接着,老师讲解了温度的量纲和常用的温度计单位。
他介绍了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公式,并给出了一些常见温度的示例。
最后,老师通过实验演示了热传导和热膨胀的现象。
他用金属棒浸入热水中,我们观察到金属棒的一端迅速变热,证明了热的传导性质。
然后,他展示了通过加热使物体膨胀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了热膨胀的原理。
个人感悟这节课让我对热和温度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理解了温度是一个衡量物体热量大小的标准,而热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方式。
实验部分让我对热传导和热膨胀有了直观的感受。
我觉得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我更深入地理解了热与温度的关系,也对热的传导和热膨胀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科学课堂笔记
优质文档科学课堂笔记第一单元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2、(细菌)、(霉)及(病毒)都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命体。
3、水滴中的微生物有(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等。
4、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水中有能够游动的微生物)。
5、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二、简答1、微生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答:①微生物有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等;②特点:极其微小、分布广、有生命、繁殖快。
2、日常生活中,在哪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①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漂浮的病毒等。
②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方法,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一、填空1、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但不能存放太久。
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2、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二、简答1、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答: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哪些基本特征?答:①体积微小;②细菌也要“吃”食物;③繁殖快。
3、细菌有哪些功与过?答:细菌的功: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如果酒、泡菜等;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4、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④注射疫苗。
三、实验实验名称:自制酸奶。
小学科学听课笔记范文(通用3篇)
小学科学听课笔记范文第1篇一、小学科学课堂笔记的重要性课堂笔记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对听课进行巩固的文字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进行复习的工具。
研究表明:听课后马上测试,学生一般能记住10分钟讲课内容的一半,如果48小时后测试,则只能记住其中的2 0%。
如果我们把听课的内容加工整理成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课堂笔记,则恰恰可以弥补听过容易遗忘的不足。
因此,记笔记是十分必要的。
二、小学科学课堂笔记的现状课堂笔记在小学阶段是不被人所重视的,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有关。
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学生识字少,写字能力更是有限,所以根本不可能让学生记课堂笔记。
但到了三、四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增,会写的字和写字的速度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这给在三、四年级开展简单的记课堂笔记,提供了基础。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更要培养学生进行课堂笔记。
但是现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据统计:小学六年级学生中,只有22%的学生能坚持记课堂笔记,54%的学生记笔记很随意,剩余的人基本不记笔记。
三、小学科学课堂笔记的方法和内容(一)小学科学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对听课进行巩固的文字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进行复习的工具,正是课堂笔记把复习和课堂连接了起来。
那么如何来做课堂笔记呢?在做课堂笔记的方法上,我们应该因人而异。
从纵向看,我们各年级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三、四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较差,所以课堂笔记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即教师多提示学生该记录哪些东西,该怎么记;五、六年级的学生动手笔记的能力已比较强,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已记录的课堂重点之外,自主去选择自己该记录些什么东西。
从横向来看,各个班级中,每位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这个就更加的复杂了,需要我们教师能耐心地观察,并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具体可以让学生统一使用的方法上,可以有以下几条:(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常用词语可用代号;(3)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
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科学课听课及评课记录第一节:动物的卵(四年级)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观察了动物的卵并记录了它们的特点。
他们还观看了视频,了解了各种动物产卵的过程。
老师演示了照鸡蛋的方法和照蛋壳的方法。
学生们用手电筒和放大镜仔细观察了鸡蛋的外形、蛋壳内壁和打开的鸡蛋。
他们还研究了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最后,学生们看了鸡蛋的形成视频,谈论了生命的可贵和保护生命的重要性。
第二节: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六年级)在本节课中,学生们研究了如何减少生活中的垃圾,以及如何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
老师通过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们还了解了减少纸袋、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并研究了如何减少包装礼盒。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们更加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环保技巧。
7.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说明为了让大家了解观察结果,需要配一份《高锰酸钾实验报告》。
报告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表达:1.高锰酸钾的外观是什么样子的?2.将高锰酸钾颗粒轻轻放入水中,观察颗粒和水的变化。
3.搅拌一下,观察颗粒和水的变化。
4.轻轻搅拌,观察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5.观察整杯液体,还能看到高锰酸钾颗粒吗?描述水的状态。
请将你们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方框中,建议使用图文并茂或表格。
记录单上要求看到每个组员的笔迹,不同意见也需要记录下来。
20分钟后开始交流。
8.慢慢观察,我只能做一位实验员应该做的事情。
9.颗粒越来越小,水的颜色越来越深,最后消失,看不见,水的颜色一样了——这是溶解。
10.我的思考:在聆听“同行”的交流介绍后,我对今天的观察研究有了新的思考。
例如,像面粉、沙、能否溶解在水中?如何判断?有没有办法将消失在水中的食盐“变”出来?如何实现新的突破?教学评点:优点:1.三位老师的课非常棒!实验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理念。
实验、白板和黑板的结合突出了实验教学,符合“动手动脑”、“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科学听课笔记
科学听课笔记
知识点框架:
- 基础概念
- 重要公式及推导思路
- 相关定理及应用
思维方面:
- 老师分析问题的角度
-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
- 类比、假设等思维方式在解题中的运用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具体重点内容](用红色笔标注)
- 易错点:[具体易错内容](用蓝色笔标注)
补充点:
- 课外拓展案例
- 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现象解释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本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 发现自己容易混淆的地方及如何改进
- 对知识体系的初步梳理,如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四年级科学听课笔记
日期
主题
主要概念
实验/活动
重点பைடு நூலகம்题及解答
感想/疑问
XXXX年XX月XX日
物质的性质
固态、液态、气态
观察并比较不同物质的状态
1. 什么是物质的三态?2. 如何改变物质的状态?解答:物质的三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
今天的实验很有趣,让我对物质的状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制作并测试简易电话
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制作简易电话,我亲自体验了声音的传播过程,这让我感到很兴奋。
XXXX年XX月XX日
天气与气候
天气现象与气候特征
观察并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XXXX年XX月XX日
生物的多样性
动植物分类
观察校园内的动植物并分类
1. 为什么要对动植物进行分类?2. 动植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解答:对动植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分类的依据包括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等。
我发现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对它们的分类让我感到很新奇。
XXXX年XX月XX日
声音的传播
通过制作水的循环模型,我直观地了解了水的循环过程,这对我理解自然规律很有帮助。
1. 什么是天气?2. 什么是气候?3.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是什么?解答: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天气是短暂的,而气候是长期的。
通过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我对天气和气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XXXX年XX月XX日
水的循环
蒸发、凝结、降水
制作并观察水的循环模型
最新-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范文(最新版) 精品
最新-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范文(最新版) 精品一、引言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为了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记录和总结好每次的科学听课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提供了一份最新的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范文,希望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二、听课记录范文1.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探索太阳系- 授课老师:李老师- 授课时间:2021年5月10日上午10:00-11:00- 授课地点:小学三年级1班2. 课程内容概述本次课程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等天体。
3. 课程详细记录本课以图片、实物模型和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了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并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李老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太阳系的排列,然后逐个介绍了各个行星的特点和位置。
在介绍行星时,李老师还引用了一些有趣的实例,如金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木星的体积是其他行星的几倍等。
学生们对这些实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回答问题。
接着,李老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卫星和小行星的图像,让学生们了解这些天体的不同特征。
学生们通过对比和讨论,逐渐认识到太阳系的广阔和多样性,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 课程反思本次科学课堂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和互动问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然而,在课堂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在下次课堂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互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本次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范文旨在记录和总结一堂探索太阳系的科学课堂。
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具和互动问答,学生们对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课堂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
希望本文对教师和学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所借鉴和启发。
以上是最新的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范文,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笔者:无法确认。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第四单元生命的基础
第一课细胞的发现、细胞与生物体
一、细胞的发现:
1. 细胞的发现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在1665年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2. 细胞的定义: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的。
二、细胞与生物体:
1.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 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物质交换等作用。
3.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4. 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每个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的参与。
三、课后练习:
1. 下列哪个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A. 列文·虎克
B. 罗伯特·胡克
C. 罗伯特·布朗
D. 雷迪
答案:B
2. 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B. 细胞具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C. 不同种类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D.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A。
科学听课课堂记录
科学听课课堂记录20xx年10月,我到漳州实验小学听取了十七位教师的科学课后,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学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如果一味灌输,只会取得相反效果,所以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相结合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如:《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教师充分体现出了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玩得开心,学得开心,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幽默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在漳州市实验小学方老师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堂课中,让我感受到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动手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脑的过程,探究是在教师适时、必要、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科学探究要深入一些,教学环节要简洁一些,教师说得要少一些,学生思维要多一些。
这个环节是我之前教授科学课时所缺少的重要部分,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让我明白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
教学中应注意:要教给学生善于捕捉思维的火花和理顺的方法。
要给学生创造活动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将想法深入的研究探讨。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能力,有待我们去开发。
三、从生活出发寻找探究点。
声音通过气体、液体、固体进行传播,对于同学们理解比较抽象。
但是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迟老师给与我们一个很好的体会。
让学生们从最熟悉的上课铃声实验出发,提出问题“你和我之间有什么呢?”,构造了一种直观模型,让我们形象的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
由此可见科学即生活。
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科学听课记录
科学听课记录第一篇:科学听课记录一、导入,认识古代夜间的计时器1、现在是几点钟?你们是怎样知道现在的时间的?在钟表发明以前,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时的?2、古人晚上是用什么方法来计时的?(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教具、ppt)沙漏ppt老师做了一个,你们知道是用什么做的吗?水钟蜡烛钟香钟二、设计制作一个能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板书)1、师介绍实验记录表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完成记录表,最快完成并且方案合理的先发材料。
3、交流设计方案测1次1分钟的长度就做出5分钟的蜡烛钟,科学吗?能肯定第2个一分钟烧到的蜡烛长度同前一分钟一样长吗?测5分钟的长度,就能肯定下一个5分钟也烧掉这么多吗?谁有好办法,怎样才能更准确?测2次比测一次准确,试验更多次数会更准确。
但是上课时间有限,各组最多就试3次好吗?4、各小组调整完善实验方案及实验注意事项,师分发实验材料。
5、制作蜡烛钟,表扬做的快且精美的组。
三、进一步改进蜡烛钟1、他们组的蜡烛钟做的又快又好,可是它们计时准确吗?比一比那一组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
各组同时点燃蜡烛,等蜡烛烧到2分钟刻度的位置,举手告诉老师并熄灭蜡烛。
给最准确的组奖励。
2、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3、怎样改进我们的蜡烛钟,使它计时更加准确?改进我们的蜡烛钟。
4、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5、改进我们的蜡烛钟。
6、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要使我们的蜡烛钟更准确,还可以进一步的改进,有兴趣的小组回去后进一步研究。
7、古人还在蜡烛钟的基础上,还设计了会报时的蜡烛钟四、设计会报时的蜡烛计时闹钟1、分组制作计时2分钟蜡烛计时闹钟2、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3、改进我们的蜡烛计时闹钟4、小组竞赛,计时2分钟,看哪组的蜡烛钟计时最准确。
五、小结1、上了这节科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启示?2、课后,你还想研究古代夜间的计时器吗?想做一个怎样的计时器?夜间的计时器第二篇:听课记录听课记录(含点评)时间:9月18日星期四第3节听课学校: 董恒甫高中班级:高三3班课题:《归去来兮辞》教时:1 执教者:沈艳老师教学过程:一、背古诗文读背诗歌并默写二、朗读《归去来兮辞》三、品味课文1、弃官为民:心为形役、何等庆幸2、划分:归途中抵家时四、讨论鉴赏1、师:归途中作者的心情怎样?生:念切(恨、问)轻松(物)2、抵家后的快乐体现在哪里?家园之乐:(1)家人欢聚之乐(2)室中独处之乐(3)游园忘返之乐联系高一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科学课堂笔记
科学课堂笔记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水滴里的生物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微生物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极广。
5、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做酸奶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2、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3、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4、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5、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三馒头发霉了1. 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2. 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3.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
4、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5、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
四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3. 英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
小学科学听课记录课程信息- 学校:[学校名称]- 年级:[年级]- 班级:[班级]- 日期:[日期]- 科目:科学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本堂科学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鼓励他们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课程重点本堂课程的重点是介绍植物的各部分(根、茎、叶和花)、植物的功能(制造食物、吸收水分和光合作用)以及植物的种类和特征。
课堂活动- 导入: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导入: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 知识讲解:老师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知识讲解:老师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 实践探究:学生们分成小组,观察一盆植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和花,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实践探究:学生们分成小组,观察一盆植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和花,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 小结: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强调植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植物的意义。
小结:老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强调植物的重要性和保护植物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堂科学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实践探究活动,并能准确描述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示范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植物的知识。
---以上是小学科学听课记录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探索月球的秘密》听课笔记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地球与月球: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月海、环形山等,并认识到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获取和处理关于月球的信息,培养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探索月球秘密的兴趣,培养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导入部分教师行为:•展示月球的壮丽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你们知道月球上有哪些神秘的地方吗?人类是如何开始探索月球的?”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或视频,被月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月球的初步认知。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和启发性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重点详细)一、月球的基本特征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表面的图片,详细介绍月海、环形山等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能从图片中找出月海和环形山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尝试找出月海和环形山。
•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加深对月球特征的理解。
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教师行为:•讲述“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
•展示中国“嫦娥工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介绍中国在月球探索方面的贡献。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述,感受人类探索月球的伟大历程。
•分组阅读“嫦娥工程”的资料,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月球未解之谜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月球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如月球的起源、月球内部结构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疑问和猜想。
•与同学交流讨论,共同探索月球的奥秘。
板书设计•月球特征:月海、环形山•人类探索:阿波罗登月、嫦娥工程•未解之谜:月球起源、内部结构等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引导学生思考月球的未解之谜,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
师: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比如冰的熔点是( ),铁的熔点是( )金的熔点是( )固体酒精的熔点是( )(介绍几种晶体熔点表查找)
师:晶体有一特殊现象:在晶体从固体转化成液体的过程中,被吸收的热能用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距离的增加。但让物质的温度不上升。量变引起质变。
3、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每课必记
课题
4.1熔化和凝固
日期
2003.1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不同。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3、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能说出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4、能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图像,根据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作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温度计水海波松香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引入:图片和词组
小冰块、岩浆、松香、铁、酒精、铁水、蜡烛、玻璃、雪花、固态酒精、雨、海波(又名“大苏打”)
大家见过这些物质吗?(说出物质的状态:固、液、)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情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1、熔化和凝固:我们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实验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绘制图表(折线图:显示某一变量是如何随着另一变量而变化的)
理解图表:看清所有文字信息
课件:分析图表展示的含义
/wlkj/c2kj/jthfjt.htm
水平段:海波当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熔化,而且在此过程中海波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倾斜段:松香不断吸热熔化,温度上升
学生总结:原来,固体根据它们熔化时候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2、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像硫代硫酸钠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
非晶体: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
师: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不同点:(1)晶体只有在达到一定温度时才熔化,而非晶体是边升温边熔化,即没有这一定温度的限制(2)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却没有升高,而非晶体在此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1)冰在受热后会熔化成水,水在一定温度下又会结冰;
(2)铁在高温下会变成铁水,铁水在冷却后又会变成一定形状的铁片或铁块
师:大家从这些例子当中肯定联想到一些问题:想问吗?
生:……下有关答案,没能研究出来的问题同学们回去商量一下,怎样也有可能把它们研究出来。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这节课关键是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水浴的温度在60℃左右。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画出的熔化的图像,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在晶体熔点的比较中,应多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学策略:实验探索----列表分析----数据处理---归纳小结
媒体:课件《熔化和凝固》
教学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铁圈石棉网烧杯试管
出示: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试管、表、海波、松香、火柴 并从下往上安装,边有关介绍
实验:固体熔化实验(对照组:海波和松香)
注意:边仔细观察,边随时把温度记录到表格中(在温度接近48和40摄氏度时提醒学生分别注意观察海波和松香的变化现象,在熔化过程中注意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
介绍表格和图像的转化及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