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学作品的人文性研究
了解藏族文化的书
了解藏族文化的书藏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一本好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几本值得一读的藏族文化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
1. 《西藏的故事》这是一本由达赖喇嘛亲笔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包括了达赖喇嘛对西藏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对于想了解西藏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2. 《藏民的生活与文化》这本书是一本由藏族作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藏民的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
书中还包括了许多珍贵的藏族历史照片和图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民的生活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藏民的传统手工艺和美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民的文化传统。
3. 《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文化》这本书是一本由藏传佛教专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历史、文化和教义。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佛教经典和文献,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艺术品,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艺术。
4. 《藏族传统文化艺术》这本书是一本由藏族文化艺术专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藏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图片,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族的文化艺术。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藏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方面,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族的文化艺术。
5. 《西藏文化史》这本书是一本由西藏历史专家所撰写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书中包括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西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的社会制度。
以上是我推荐的几本值得一读的藏族文化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
藏族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藏族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藏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并进行报告。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概述藏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青海、甘肃等地。
藏族人口众多,拥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藏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宗教、语言文字、服饰、建筑、艺术等方面。
二、藏族宗教文化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佛教对藏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藏族的寺庙和经幡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藏族地区,人们经常会举办各种佛事活动,如念经、放生等,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三、藏族语言文字藏族拥有独特的藏文,是藏族人民的文字表达工具。
藏文是一种构造严谨、表达丰富的文字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除了藏文,藏族人民也使用汉语和英语等文字进行交流。
四、藏族服饰文化藏族传统服饰以藏袍为代表,被誉为“东方的长袍”。
藏袍的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常常配有精美的刺绣和图案,体现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同时,藏族人民还会佩戴各种饰品,如银饰、珠饰等,展示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五、藏族建筑文化藏族传统建筑以藏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藏式建筑以木石结构为基础,外观宏伟壮观,内部布局合理。
藏式建筑常常会在屋顶上设置经幡,寓意着吉祥和祈福。
六、藏族艺术文化藏族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多个方面。
藏族绘画常常以佛教题材为主题,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
雕塑方面,藏族人民擅长制作佛像和神像,形象逼真,展示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宗教的崇敬。
藏族舞蹈和音乐也是藏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节奏。
七、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对寺庙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
同时,藏族人民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八、结语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意义。
西藏文学简史分析(组图)(可编辑)
西藏文学简史分析(组图)西藏文学简史分析(组图)历史文学刻经文?玛尼堆早在吐蕃时期,藏族就有了编年史、赞普传略、赞普世系等书籍。
13世纪,又出现“伏藏”的历史和传记,但均无作者署名。
14、15世纪后,作者署名的历史著作纷纷问世,大体可分为三类王统世系史、贵族家族史和宗教发展史。
这些著作数量极多,仅《安多政教史》中所列举的书目就有200余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西藏王统记》,原译为《西藏王统世系明鉴》,作者是萨迦派僧人索南坚赞(1312?1375年)。
此人8岁开始学习,17岁出家受比丘戒。
曾先后拜布顿大师和邦译师洛卓丹巴等学法。
精于讲授、辩论和著述,通达五明,显密双解。
该书原文分为18章。
第一章论述宇宙的形成、印度古代诸王、释迦牟尼降生及弘扬佛法。
第二章论述塑造释迦牟尼佛的三身像和给三身像开光。
第三章论述汉、蒙王统传承及两地的佛教弘传情况。
第四章论述“六字真言”的功德。
第五章论述观音菩萨化度雪山众生得解脱。
第六章论述观音化现马王利益众生。
第七章论述猕猴与岩罗刹女繁衍蕃地人类。
第八章论述蕃地古代诸王。
第九章论述观音身放四光,法王松赞干布出世。
第十章论述自印度迎请松赞干布的本尊像。
第十二章论述迎请尼泊尔赤尊公主。
第十三章论述迎请文成公主。
第十四章论述修建大、小昭寺及其他支寺。
第十五章论述大、小昭寺及其他支寺开光。
第十六章论述埋藏经咒宝物,使蕃民皈依佛法。
第十七章论述松赞干布与赤尊、文成二妃功德圆满,化光融入本尊像胸中。
第十八章论述松赞干布以后诸王及汉藏关系等。
作者广征博引,不仅运用藏文史料,同时参考了汉文文献。
诗文结合,记述了松赞干布统一藏族,与汉族及邻国友好交往,以及制定法律,倡制文字等丰功伟绩。
由于其富含政治、经济、文化史料,已成为藏族同类著作中的重要作品,受到藏族学者和国内外研究藏族历史及文化的人们的重视。
有汉、英文等译本问世。
望果节上转田头《贤者喜宴》又名《洛扎佛教史》,作者是噶举派噶玛支系的活佛巴卧.祖拉陈哇(1503-1565年)。
关于藏文的研究报告
关于藏文的研究报告藏文是藏族人民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藏缅语系的一种文字系统。
在研究藏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对藏文的起源和历史进行研究。
藏文起源于公元7至9世纪,是在印度的梵文和斯坦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字。
在历史上,藏文曾经是藏区地方政府和寺庙文书的主要文字,它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
其次,可以研究藏文的音韵特点。
藏文有30个辅音和6个元音,辅音之间可以组合成约300个辅音复合字母。
在研究藏文的音韵特点时,可以从发音规律、语音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藏文的音韵系统。
此外,可以研究藏文的语法特点。
藏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以语序为主导,同时有丰富的词缀和合成制度。
在研究藏文的语法特点时,可以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藏文的词法和句法结构。
另外,可以研究藏文的书写系统和排版技术。
藏文的书写系统是从左到右的横排,使用楷书体的字形,每个字母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在研究藏文的书写系统和排版技术时,可以从字母形状、字母排列、字母组合等方面进行探讨,了解藏文的书写规则和排版技巧。
最后,可以研究藏文在当代社会的使用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藏文的使用受到了一些挑战,如数字化时代的影响、人口流动等。
因此,对于藏文的保护和发展也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研究藏文在当代社会的使用和保护时,可以从教育、媒体、政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探索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综上所述,对藏文的研究可以从起源和历史、音韵特点、语法特点、书写系统和排版技术、当代使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加深对藏文的认识和理解,为藏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藏族文学史读后感
藏族文学史读后感文学体裁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构成文章的特色,构成文学的主流和走向,“新鲜”总能使得读者的眼前为之一亮。
藏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域环境,创作源泉自是取之不竭。
曾看过阿来创作的电视剧《尘埃落定》,读过一些六世仓央嘉措的《仓央嘉措情歌》,这些被汉语翻译了的题材通俗易懂,而后再看《静静的嘛呢石》和《喜马拉雅王子》这两部电影时,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则让我看得是一头雾水,深知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只限于表面,不可置否的是藏族文学的魅力。
偶有进入藏人文化网,自然,印入眼眸的统统都是新奇的,个人习惯偏好于诗歌和散文,那些不为汉人所知的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啧啧称赞。
感觉最大的亮点就是诗文的意境之美,足够“过瘾”。
这些作品来自于:那背水的剪影,那彪悍的身躯,那古铜色的肌肤,那歌者舞者。
文字美得似花蕊、似朝露,晶莹剔透,透着芬芳。
那些对自然景观和民俗的描写,散发着雪域最纯净的气息,透过那份意境的烘托,高山,海子,草原,羊群,帐篷,一一呈现。
作品以浓郁的生活背景做铺垫,你会想到许多生动的场景:晨曦中飘溢着酥油香,黄昏里升腾袅袅颖烟,帐篷外匍匐着凶悍的藏葵,令汉人琢磨的藏袍,老人手中转动的经筒。
哪一样没有故事,哪一样不引人遐思,臆想中的一个个画面,一组组镜头,都是最质朴的原生态的美,那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最完整的画面。
藏族,这样一个由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想必会出现两种人际状况,要么特别纯善、重情,要么凶悍、好斗,相信历史上存在很多我们内地人不知道的故事,二十一世纪,需要外面的人走进去,高原的文字走出来,共创繁荣。
本打算引用一篇作品来此分享,又想,那蓝天上伸手可及的白云,哪一朵不美?那雄阔雪峰中的雪莲,哪一朵不美?那迎风卓立的格桑花,哪一朵不美?那男人的红头绳、女人的长发辫,那父亲的脊梁、母亲的双手,无一不透着美,透着民族独有的美!只走马观花的翻过折多山,一掠而过新都桥,那美,便从此根深蒂固。
青藏文化·文学奇葩·《西藏王统记》
青藏文化·文学奇葩·《西藏王统记》青藏文化·文学奇葩·《西藏王统记》《西藏王统记》是藏族历史文学或历史散文的代表著作。
藏族的历史著作由于极富文学色彩,因此,一般归入文学范围加以介绍。
如《红史》《青史》《雅隆宗教源流》《布顿佛教源流》《汉地佛教发展史》《印度宗教源流》《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白史》等等皆是。
《西藏王统记》是一部文学色彩较浓的历史著作,作者是14世纪西藏萨迦的索南坚赞(1312—1375)。
《西藏王统记》又译为《西藏王统世系明鉴》。
原文共分十八章。
讲述了世界成因、印度古代诸王、释迦牟尼降生及宏扬佛法;塑造释迦牟尼佛三身像及其开光;汉蒙王统传承和佛教弘传;“六字真言”的功德;观音菩萨化度雪山,众生获得解脱;观音化现马王,利益众生;猕猴与岩魔女繁衍蕃地人类;吐蕃古代诸王;法王松赞干布出世;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由印度返蕃制定藏文;吐蕃十善正法;印度和尼泊尔迎请松赞干布的本尊像;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迎娶唐朝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和其他支寺;为大、小昭寺修成开光;埋藏经咒宝物,蕃民皈依佛法;松赞干布与赤尊、文成二妃逝世,化光融入本尊观音佛像胸中;后世吐蕃诸王及汉藏关系。
这些内容几乎包含了吐蕃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它叙述了从吐蕃以前的传说时期,一直到吐蕃王朝崩溃后一个很长时期的历史。
全书突出了“赞普三杰”(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的事迹。
如:对于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与唐朝的友好交往,与其他邻国的关系、制定法律,创制文字等,都以浓重的笔墨作了记叙。
关于赤松德赞和热巴巾,则记录了他们倡行佛教的许多功绩。
同时,书中关于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记载也显得比较突出,有关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的传说和事迹都见于描写。
这部历史文学著作的史料价值极高,作者利用藏汉历史著述达十七种之多,广征博引,有较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在藏族同类作品中为重要之作。
仁青多杰藏族历代文学作品
仁青多杰藏族历代文学作品摘要:仁青多杰是藏族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以描绘藏族生活、表达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仁青多杰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并分析其对藏族文学的贡献。
正文:仁青多杰(1909年-1987年),是藏族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出生在西藏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的作品以描绘藏族生活、表达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仁青多杰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的诗歌集《雪域之歌》。
这本诗集以西藏的自然景观、人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西藏的壮丽和神秘。
诗集中的《雪域之歌》一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藏族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雪域高原为背景,描绘了西藏的壮丽景色和藏族人民的坚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除了诗歌,仁青多杰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他的散文作品《家园》以家庭为主题,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这篇散文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此外,仁青多杰还尝试过小说创作。
他的小说作品《藏地的传说》以西藏的历史和传说为背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现了西藏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
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仁青多杰的作品不仅在藏族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整个中国文学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不仅在西藏地区广为流传,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国际舞台上。
总之,仁青多杰是藏族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描绘藏族生活、表达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文学形式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对藏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述西藏人文历史的书
简述西藏人文历史的书
《喇嘛王朝的覆灭》:西方藏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学术性强但不晦涩难懂。
《喜马拉雅的人与神》:没有政治意味,主要讲述民间的、世俗的文化。
《藏地密码》:以西藏和藏文化为背景的全球探险故事,涉及西藏千年秘史、藏传佛教历史遗案和世界著名文化遗迹。
《西藏民俗文化》: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西藏,避免在拜访时受到鄙视。
《发现西藏》:西方人眼中的西藏,记录了西方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探险和探秘历史。
《藏北秘境》:主要讲述了那曲地区的人文、风景、习俗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内容翔实且通俗易懂,并配有精美的图片。
当代藏语文学的作者和作品简析
鉴赏当代藏语文学的作者和作品简析卓玛扎西 四川民族学院摘要:当代藏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作者和作品。
当代藏语文学发展几十年以来,其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其文学体裁和作品质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较为明显的变迁,本文围绕这些问题,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当代藏语;作者;题材一、作者队伍和年龄结构就作者队伍和年龄结构而言,目前,老一代作家(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步入文坛的、并有一定创作实力的群体)逐渐淡出藏族文坛,这是藏族当代文学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举例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涌现的作家群中,著名诗人居格桑,如今专注于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很少有文学作品问世。
其他还有桑吉、热贡多吉卡、恰嘎多杰才让、恰嘎旦正、南色、角巴东主等,几乎以集体缺席的方式与藏族当代文学渐行渐远,各自忙活在科研活动和教学工作中,少有文学创作活动。
根据世界性的文学创作经验来说,大多数作家都是在自己的晚年才完成伟大作品的。
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藏族当代文学很难出现具有跨民族、跨地域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的原因之所在。
至于出现作家们集体缺席的如此局面,作家个体的生存压力和外部体制性的缺失,恐怕也是他们放弃继续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
中青年作家仍然是藏族当代文坛的中流砥柱。
像小说作家、一届“骏马奖”、三届“章恰尔文学奖”获得者德本加,小说作家、新一届“骏马奖”获得者,同时也是两届“章恰尔文学奖”获得者扎巴,藏汉双栖作家、电影导演、“章恰尔文学奖”获得者万玛才旦等,仅从他们的获奖情况也能窥见其创作水平了。
更加可喜的是,他们目前仍然活跃在藏族文坛,笔耕不辍,成为中青年作家力量的楷模,他们的作品也日趋成熟,得到广大读者高度认可。
新一代作家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使得藏族当代文学后继有人,储备力量让人感到欣慰。
比如拉先加、赤桑华、云才让等80后一代,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为新世纪藏族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们的学历比任何时期都高,其中硕士生居多、博士生也不在少数,并且所学专业也与文学相当接近。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与藏族文化心理浅析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与藏族文化心理浅析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与藏族文化心理浅析
藏族是一个成熟的民族,当代诗歌是文化的继承者,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藏族当代汉语
文学在长期的发展当中,是以写作为内容的藏式特色故事、诗歌、寓言、散文等体现了藏
族特有的独特文化背景。
藏族文化心理,源于深厚的Himalayan文化底蕴,表现形式和抽象性也体现了藏族文化心理特点。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多以藏族社会秩序、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和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写作背景,以调和的风格安排社会内容,催生藏族特有的审美方式,给读者提供文化内涵饱满的欣赏
和思考。
文学作品中塑造出的藏族生活环境,运用非凡的叙事手法,囊括了浩瀚的藏族古
色古香情怀和古老庄重态度,可以重拾藏族文化精神维度,触及藏族古文明新高度。
藏族文化心理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道德、宗教信仰和自身文化的浓厚情感上。
藏族文化理
念赋予藏族人灵魂深远的生死抉择,宣扬以宁静为态度的藏式志涵,追求以道德品质为基础的共和生活理念,深藏在文学作品中。
同时,藏族文化心理也带给读者净化的意蕴,以淡雅剔透的心境进行体会,使人们能立刻走进藏族文化的深处,置身其中。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向人们展示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藏族文化心理的独特主题。
它的特色是注重内容的艺术语言和藏族文化主题的民族文化思想,营造出一片灵动的文化
天地,展示一个高原文化的独特品格。
藏族诗歌《米拉日巴道歌》主题意义翻译研究
藏族诗歌《米拉日巴道歌》主题意义翻译研究藏族诗歌《米拉日巴道歌》主题意义翻译研究引言:藏族诗歌作为藏族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米拉日巴道歌》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藏族诗歌,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米拉日巴道歌》的主题意义进行翻译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一、《米拉日巴道歌》的文化背景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藏族诗歌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和声音传承着民族的记忆和智慧。
《米拉日巴道歌》是藏族诗歌中的一首重要作品,创作于8世纪的吐蕃时期,作者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领袖米拉日巴。
二、《米拉日巴道歌》的主题《米拉日巴道歌》是米拉日巴以自传体的方式创作的一首史诗诗歌,主要描述了米拉日巴的少年时代、成长经历和抵抗外侵的历史事迹。
主题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勇敢无畏、坚毅不屈和军事智慧等。
1. 爱国主义:《米拉日巴道歌》中反映了米拉日巴对祖国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他舍弃了个人安逸的生活,选择了投身保卫家园的战斗。
诗中表述了他的坚定信念,无论面对敌人的威胁,都毫不退缩,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和文化。
2. 勇敢无畏:作为一位军事领袖,米拉日巴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无畏精神。
在《米拉日巴道歌》中,他描述了自己多次征战的经历,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他都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他的勇敢精神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激励后代的楷模。
3. 坚毅不屈:米拉日巴在诗中反复强调了坚毅不屈的品质。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坚持不懈,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他的坚毅为后代树立了榜样,也传递了一种生命的力量和勇气。
4. 军事智慧:《米拉日巴道歌》中还揭示了米拉日巴非凡的军事智慧。
他善于运用战略和战术,在敌我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取得了多次胜利。
他的智慧和战略眼光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三、《米拉日巴道歌》的翻译研究《米拉日巴道歌》作为藏族诗歌的重要作品,其翻译不仅涉及文字的翻译,更涉及文化和意义的传递。
流动的藏边社会——读阿吉兹《藏边人家》
流动的藏边社会———读阿吉兹《藏边人家》王蔷(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党校,云南香格里拉674499)摘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人类学界开始反思过去认为“作为和谐的整体”,人类学家开始关注文化内部的流动性、差异性和历史联系。
巴伯若·尼姆里·阿吉兹的《是站在藏族社会多样性、流动性与历史性的角度来呈现藏族文化的,她加入到了对“的反思潮流当中,在该书中呈现出了藏族社会深刻的多样性与变动性。
关键词:阿吉兹;《藏边人家》;流动性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7)03-0031-07巴伯若·尼姆里·阿吉兹出生于1940年,师从于英国人类学家海门道夫,曾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修读博士学位期间,到尼泊尔的索卢—昆布地区进行一年半的实地调查。
该地区与西藏的定日县相邻,阿吉兹以外流定日边民为调查对象,搜集了许多一手资料,她以对定日人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后来,她曾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科罗拉多州纳罗巴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人类学。
曾于1982年作为美国人文学科基金会会员访问了中国。
阿吉兹主要论著有:《尼泊尔两个佛教社区的社会变革》《西藏社会中对于血统和居住问题的一些看法》《西藏人手绘的定日河谷地图》《对转世制度的再思考》《藏边人家》《从寺院厨房中得到的启示》《记阿尼乔丹:一位信佛的尼姑》《尼泊尔的山区艺术和妇女们的传统》《尼泊尔一个藏族区域社会内的社会内聚力及交互作用》等,其中《藏边人家》是一本研究喜马拉雅山区的经典民族志。
一、喜马拉雅人类学及学术脉络20世纪中叶,印度从英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中脱离出来转而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
独立之初,印度对西藏的政策仍然继承了英国的一套体系。
但这个时候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藏对于英国而言战略和经济利益大大下降,英国插手西藏事务的必要性也随之降低。
在学术服务于政治的时代,这一政治利益的权衡在作者简介:王蔷(1989-),女,藏族,云南迪庆人,中共迪庆藏族自治州委员会党校助教,硕士。
文学地方志的精神标本 论藏族作家达真的长篇小说《康巴》
文学地方志的精神标本论藏族作家达真的长篇小说《康巴》作者:赵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赵丽(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小说对边地的书写,近年有一个深化,像阿来、范稳、次仁罗布等人笔下的藏区,较之以前的书写,就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达真是新出现的藏族作家,也加入到了这个写作行列。
他的作品,现在我们读到的,主要是长篇小说《康巴》和《命定》,这两部小说,一出版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它所呈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边地景象。
多民族的交汇,多文化的融合,构成了康巴地区独有的精神,尤其是在战争和动荡年代,这种精神更是暗含了民族和解的重要消息。
之前,还很少有作家是从民族和解的可能性上去关注少数民族的命运问题的,也很少有人像达真这样,对一个地区文明的形成作如此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康巴》从地方出发,触及到的却是具有普泛性的话题,由此也证明,达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很少有民族偏见的民族作家。
关键词:《康巴》;康巴意蕴;民族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73-03达真以一个民族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通过《康巴》这部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康巴,体现了民族作家真实的品质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康巴》既具深厚的历史背景,又贯穿现代思想意识的思考,既有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又有较高的艺术追求,在当代藏族题材长篇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一、还原真实的西藏阿来在接受访谈时曾说:我写作的目的是要还原真实的西藏。
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向外界化解那些像藤蔓一样七缠八绕地绞在一起的那种“雾障”。
达真的小说也在作同样的努力。
在《康巴》后记中,他说:康巴,在外人的眼中一直是无限神秘的,让人在阅读中领略杂居地多个民族的秘史,是我的终极目标。
《康巴》多角度多层面向外人揭示上个世纪前50年康区三代人的生存现状。
小说在清末“改土归流”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云登土司由盛及衰的家族史,以及降央土司与尔金呷两家的家族矛盾,小说的另一背景是伟大的茶马贸易,这里展示的是民间的康巴。
藏民族文化研究意义及建议
藏民族文化研究意义及建议关于藏民族文化研究意义及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文化空前的交融和人员空前的流动都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国际社会就更加迫切地意识到需要抓紧时机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迎来了非常好的时机。
加上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必须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而**是藏民族文化的根据地,作为科技厅下属的一个部门,更作为一个以信息为工作的本所,我们应责无旁贷地去保护藏民族文化。
当然传统文化的.抢救与保护,需要有关人员广泛、频繁地交流经验和总结规律,只有这样做才能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存文化基因。
这项工作并不是说在某一个技艺要失传的时候赶紧记录下相关资料或者找人学习,而是从文化的长久发展着眼,为人类的和谐相处储存文化基因。
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本所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所赋予的有利条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手段调查、采集、存贮、管理和应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传统的基础性国情资料,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推进专题化科研信息内容建设,充分开掘本所特色型数据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对既有资料存量进行系统管理和整合,通过持续积累和分类整理,为科研提供较为完整详尽、可持续利用的藏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信息库。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查、采录与藏民族文化相关的声音、影像、拍摄图片(相信高所就有很多图片资料)和搜集的文档做电子数据化的归类梳理,建立一个网站,为藏民族文化的传播阵地,打造藏民族文化资料数据库建设平台,努力建设藏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数据库项目,以创新工程项目为契机,充分推进藏民族文化的基础性建设,推动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出本所在创新工程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论当代藏族诗歌的主要意象及文化和审美特征
论当代藏族诗歌的主要意象及文化和审美特征
于宏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个重要元素,从意象及其审美特性入手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代藏族诗人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具有相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这可以说是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共同特点.从分析诗歌意象入手,并由此深入当代藏族诗歌,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了解当代藏族诗歌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于宏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5
【相关文献】
1.性别文化视域下的原型传承:藏族当代诗歌的父亲与母亲形象 [J], 徐美恒
2.论当代藏族诗歌的现代性审美特征--以《前定的念珠》为例 [J], 粟斌
3.意象:跨世纪跨国度的文化--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J], 史红
4.当代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J], 张凯
5.神秘的陶罐——当代诗歌意象的历史文化诠释之一 [J], 向以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崇高”之美
论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崇高”之美[摘要]古罗马杰出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朗吉弩斯认为,作为文学作品,崇高的意旨应是第一位的,隽永、伟大、不朽的文学作品产生于“崇高”的意旨与最佳的语言及文体形式的完美融合。
应该说,我国西部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就非常鲜明地表现出朗吉弩斯所标举的崇高审美域,其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冲突的设置及战争场面的描绘等都突显了崇高审美域所具有的“不可抵抗的征服力”,给予受者以“狂喜惊异”和“高兴、娱悦”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朗吉弩斯;崇高;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古罗马杰出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朗吉弩斯在其《论崇高》中提出,隽永、伟大、不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崇高”审美域、富有真挚热烈的感情和修辞、用字、组织等五个条件[1]“崇高”,其希腊原文是“高”,又为“上升到某种高度”。
该词最初由埃斯库罗斯在其悲剧《阿伽门农》中提出,之后有绝顶、最高地位、极点极度、顶峰、巅峰、极致等义域。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其义域要宽泛得多,具有伟大、雄伟、壮丽、高雅、古雅、超凡、遒劲、尊严等含义。
朗吉弩斯认为,作为文学作品,崇高的意旨应是第一位的,隽永、不朽的文学作品是“崇高”的意旨与最佳的语言以及文体形式的完美融合。
朗吉弩斯的这一有关“崇高”审美域的理论建构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他以后的西方,乃至世界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以及美学研究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朗吉弩斯以后,“崇高”成为美学史上一个基本的、核心的审美域被美学家加以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崇,成为不少作者在审美创作中所努力追求的基本审美域之一。
本文拟从朗吉弩斯对文学作品“崇高”审美域的分析切入,对西部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进行比较研究。
一朗吉弩斯所谓的“崇高”,主要指作品所营构与达成的审美特质,如高洁、深沉、激昂、磅礴、豪放、刚劲、雄健的意旨,以及高超、绝妙、光芒四射的文采等。
就其核心诉求看,“崇高”应该与中国美学所标举的阳刚之美略同。
藏文文论卷
藏文文论卷摘要:一、藏文文论卷的概念与历史背景1.藏文文论卷的定义2.历史背景与渊源二、藏文文论卷的发展与繁荣1.初期发展阶段2.成熟繁荣阶段3.影响与传播三、藏文文论卷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文学作品评论2.文学理论探讨3.文学创作方法研究4.文学批评方法与原则四、藏文文论卷的当代价值与意义1.对藏族文学的指导作用2.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3.对其他文学研究的启示与借鉴正文:藏文文论卷是关于藏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专门著作,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价值。
它起源于公元8 世纪,至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
藏文文论卷的发展与繁荣可分为初期发展阶段和成熟繁荣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以佛教经典翻译和文学创作实践为主,为后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熟繁荣阶段以11 世纪至14 世纪为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对藏族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文文论卷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包括文学作品评论、文学理论探讨、文学创作方法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与原则。
文学作品评论涉及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既评价作品的文学价值,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学理论探讨主要围绕文学的起源、性质、功能和分类等问题展开,展现了藏族文学的独特审美观念。
文学创作方法研究涉及素材选取、构思、表达等方面,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文学批评方法与原则方面,藏文文论卷强调以佛教义理为准绳,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形成了独特的批评体系。
藏文文论卷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它对藏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作家提供了文学创作的准则和借鉴。
其次,藏文文论卷是藏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载体,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特点。
最后,藏文文论卷对其他文学研究也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西藏佛教传记文学:兼具历史、哲学和民俗学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瑰宝
西藏佛教传记文学:兼具历史、哲学和民俗学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瑰宝在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佛教对藏族文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虽然,佛教文化不等同于藏族文化,但是,佛教文化在藏族文化中占有的位置,却是至关重要的。
从文学作品的来源划分,藏族文学可以划分为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而由于作家文学的创作者多为高层僧侣,所以,学界又把藏族的作家文学称为“西藏佛教文学”。
西藏佛教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作品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作家诗、传记文学、佛经文学、历史文学、伏藏文学等,这其中占有最大比重、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则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最早产生于吐蕃时期,在一些史籍中出现的帝王将相的人物记录,可视为传记文学之雏形。
(一)西藏佛教传记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在藏族的佛教文学中,传记文学占有非常高的比重,其中,又以记叙高僧大德的佛教传记文学作品,数量最为庞大。
尤其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传记文学开始大批涌现,《玛尔巴译师传》、《米拉日巴传》、《布顿大师传》、《萨迦班智达传》、《热琼巴传》、《唐东杰布传》、《宗喀巴传》等佛教传记文学,都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时出现的佳作,并且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藏的佛教传记文学,以教法史、教派史、寺院志、家族史的形式写成。
比如,由第巴桑结嘉措编著的作品《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以讲述格鲁派各寺院的历史为主要线索,对各寺院和扎仓的历任住持和堪布,进行了简要的生平介绍,对于那些在格鲁派发展史上做出特殊贡献的僧人,则配有简略的人物事迹。
所以,这部教法史属于格鲁派高僧的人物合传。
西藏佛教传记文学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吐蕃王朝尚未建立之时,藏族先民们就已经创作出了口头文学。
这种口头文学以赞美苯教神灵、部落首领和英雄人物,作为主要内容。
到了公元13世纪,藏族文学创作开始出现繁荣态势,不仅诗歌、小说、藏戏剧本、格言故事等文学形式相继出现,而且传记文学更是得到空前发展,品类十分可观。
陈庆英在《元代西藏的传记文学的精品——<笃布巴本生传>》一文中写道:“有弟子为上师写传,有师父为弟子写传,有数代之后的弟子为先祖师写传,有高僧为自己写的自传,有纯用偈颂体写的传记,有偈颂体与散文体结合的传记,还有纯用散文体写的传记,此外还有高僧记述修习密法经过和体验的秘传,有弟子记述上师奇异事迹的秘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藏族文学作品的人文性研究
德乐 西藏大学文学院
摘 要:经过多年的发展,藏族历年来的文学作品很多都能反映出其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
藏族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对其引起重视。
因此,本文将会对藏族作品中的人文性做出深入的探讨,包括其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应用,期望鞥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藏族文学作品;语言特色;修辞手法
作者简介:德乐(1984.7-),男,藏族,青海贵南人,讲师,研究方向:藏族现当代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54-01
引言:
关于藏族作品的人文性,首先需要对藏族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藏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组成部分,拥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历史。
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藏族同胞大多居住于高原地区,气温普遍偏低,并且温差极大。
而所谓人文性,笔者人文应当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优秀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也是文学作品中最为贴近生活的部分。
因此,充分剖析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不仅能够提高其作品的感染力,也能为作品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提供指导,对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藏族文学作品中语言特色的人文性
语言是一个文学作品形成的重要要素,在藏族文学作品中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藏族作品中的语言主要是指作者将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与自身的精神世界相互融合,以此来形成能够表达作者人文精神并富有审美情趣的语言形式。
通过文学作品的演示可以让光大的读者深入地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怀,并了解当地的生活文化,也是文学作品中人文性的体现方式之一。
比如仓央嘉措,他是一名伟大的藏族诗人,也是人们对于藏族文学作品研究中重要的参考对象。
他所创作的《仓央嘉措情歌》中收录了藏族约60首的情势,至今也被人们翻译成多种语言形式得以流传。
可以说,他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最为真实的体现,突破了宗教与政治的舒服,表达了佛教中所忌讳的情爱,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同时,这类诗歌作品也富含着一定的哲理意味,作者对自身所感受到的万物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采用简单大方的语言来加以描述,让人在接触之后醍醐灌顶并保留一份清静淡然的心态。
这也是文学作品中人文性的最好表现。
二、藏族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人文性
修辞手法的人文性在于通过将语言的表达形式加以修饰,来增强其表现力来获取更佳的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包含拟人、比喻、引用等。
在藏族作品中,为了追求更生动的表现方式,会将一些生涩的哲理知识用简单的文字来进行表达,因此在这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让语句更加浅显易懂、温润可触,并富有吸引力。
无论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将作品的美感与其人文性进行结合,不仅能够改变原先作品枯燥乏味的特性,也能进一步增强其人文精神的感染力,让一些抽象的内容能够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比如比兴手法的应用,在藏族作品中是一项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作者根据其对外部事物的感知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模式,一方面既能够帮助其洞察外部的事物特征,另外一方面则是可以将其与内在的情感相互联系,将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比如仓央嘉措诗集中所收录的《无题》,作品中没有显示器具体的题目,整首诗歌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凌厉的笔锋来将其对爱情的义无反顾充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带来强力的好奇心的同时,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三、藏族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作品人文性
藏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并且有着较为强烈的民族色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藏族传统文化在其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来的佛教文化,使其内容丰富且鲜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藏族文化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整个藏族人民的生活、政治、教育等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从古至今,藏族文化经历了多个种族与国家,通过不断吸收其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并促进者其民族文化的整合与进步。
基于上述特色鲜明的民族色彩的影响下,藏族的文学作品也饱含了一个民族爽朗热情、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比如《泥妃汉妃公主》疑问中,它赞颂了藏尼与藏汉之间友好的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吐鲁番君臣的胸怀与智慧。
因此可以说,藏族传统文化对于文学作品人文性的体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也是一个民族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藏族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体现,也能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来为当代民族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强大的支持。
从古至今,藏族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不断从创作形式、创作技巧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迎合人们对于作品审美的需求,以此来表现其内容所蕴含的深意并以特定的形式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作者们可以创造出更为多样的作品形式,为读者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杨喻清. 从“小民族写作”和块茎理论看“中国多民族文学视野”[J]. 民族文学研究,2016,34(06):18-27.
[2]多杰仁青.浅析藏族文学作品的人文性[J].名作欣赏,2017,(17):162-163.
[3]王敏雁. 民俗文化专题教学改革探讨[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0,17(02):50-53.
[4]桑杰措. 论藏族格言诗在大学生人文知识和道德教育中的双重功能[J]. 西藏科技,2012,(05):15-17.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