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评说诸葛亮(10篇)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
历史上是怎么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代明相,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后人推崇。
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又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诸葛亮在当政时期,大权在握,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都失败了,最后一次病死在五丈原军中。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个人评价1武侯一伐最有可能成功先说武侯一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曹睿刚刚即位,诸葛亮命赵云出箕谷做疑兵吸引曹真大军,自己出祁山攻陇右,陇右五郡南安天水安定投降,广魏陇西坚守待援。
从地理位置来看,诸葛亮从汉中出兵,赵云走汉中北方的萁谷向东北方向进军,而诸葛亮则率大军向汉中西北部的祁山进军,目的很明确,诸葛亮一伐的第一任务不是拿下长安,而是截断陇右,也就是截断凉州和长安的联络,吃掉凉州,再东进要挟长安。
这样一来,坐拥凉州益州的季汉和拥有扬州交州半个荆州的孙吴,可以呈两面夹攻之势。
而且凉州产马,蜀汉组建骑兵,兵力更盛因此曹睿才御驾亲征坐镇长安,曹真去眉县截住赵云,张郃抵抗诸葛亮,凉州刺史徐邈也派人进攻南安此时的蜀军分为四部分,诸葛亮本部,顶住了上邽郭淮部同时扼住陈仓出口,街亭马谡部,把守陇山道出口街亭,赵云部和曹真对峙,剩下的蜀军,在进攻南安和陇西郡,对诸葛亮来说,只要能够截住曹魏援军,撑住一段时间,那么在南安和陇西两郡的蜀军就能够收复两郡,而这些兵员,不管是和诸葛亮本部汇合吃掉郭淮,还是支援街亭马谡部,诸葛亮截断凉州的意图就达成了诸葛亮的个人评价2魏国驰援部队的任务就是攻破诸葛亮的封锁线,有两条路可以走,一,陈仓道,水道很快,但是路窄,不适合大军团展开,而且陈仓道的出口就是和郭淮对峙的诸葛亮本部,而另一条路,就是马谡把守的陇山道,街亭。
只要马谡能够利用地势,坚守一段时间,让张郃大军无法通过,凉州就到手了,曹睿也只能撤退并加强长安防御。
但是,马谡是纸上谈兵也好,是为了争取击溃魏军而主动行险也罢,或者是单纯的蠢都不重要了,街亭丢了,张郃大军进入凉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二伐,起因是石亭之战陆逊杀败曹休,魏军不得已大举东进,关中空虚,走散关,攻陈仓,被郝昭坚守二十多日,曹真派费耀增援,在加上粮草问题,蜀军退兵三伐,陈式攻取武都阴平,诸葛亮牵制郭淮,安抚羌人退兵。
千秋诸葛我评说20篇
千秋诸葛我评说20篇千秋诸葛我评说20篇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一):是他,挥动着羽扇借来了东风,燃起了赤壁的雄雄烈火,燃起了蜀汉的期望之灯。
卧龙凤雏的名号响彻神州。
诸葛孔明,卧龙居士,为蜀汉的功业流尽了身上的每一滴血。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是偶然么?这是天意么?不,不是,他是在博,在博数万将士的生命,在博蜀、吴的疆土,在博他的项上人头。
这一切只可是是他的一个赌局,胜了则三足鼎立,败了则人头落地。
他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的过度谨慎和多疑,三日之内运用大雾骗得了曹军十万余支箭,在水面上逆风用火攻,这是一场好像不可能胜利的战役,却因他精准地观察了天相,利用一时的顺风,火烧铁索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铁索连舟,布满曹操的雄心的铁索连舟,就这样在曹操眼看着胜利在望的时候,被孔明一并击沉。
七擒孟获,布空城,这只是普通的计策么?不,不是,这是他对人心的透彻观察。
如果只单单擒住孟获而不让他心服,孟获必然不会就此罢休,所以他七擒七纵收获的不仅仅是南蛮的和平,并且是南蛮人从心底佩服诸葛孔明,佩服蜀汉政权。
这样的胜利来得比单单镇压叛乱来得牢固得多。
空城计,这是他在与天设的一场赌局,押的就是他和他那几千将士的性命。
赢了,安全撤出;输了,便仅有丧命于此。
他为了报答三顾之恩,费尽心思去保住蜀汉江山,可惜后主无能,蜀汉江山已千疮百孔。
五丈原前那四十九盏灯是他的最终一搏。
可是,灯灭了......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没了,什么都没了,输了,确实已经输了。
罢了,罢了,反正也已经努力过了,天要亡诸葛孔明,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就让这一切的一切随时间而逝去吧,既已无力回天那就随它去吧,诸葛孔明闭上了双眼......一颗流星划过了天边。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二):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
今日,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
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千古评说诸葛亮作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我站在武侯祠堂前,望着诸葛亮的雕像,让我会想起他的一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武侯祠外,阶前碧色,迤迤逦逦,景色如他生前所住的南阳茅屋:外有农夫耕作,高声吟歌;流水潺湲,我沿小溪而上,竹林深处,炊烟袅袅。
内有茅屋,柴门半掩,草堂前有一人卧床高声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自我知。
草堂春睡足,春梦日迟迟。
”,诸葛亮隐居山中,白日坐水边与朋友畅饮,可谓曲水流觞,畅足心境,再一起讨论天下大事,道古今之沧桑。
夜晚观察天象,秉烛夜读。
诸葛亮虽在乱世中隐居埋名,但他一直期望遇到贤明的君主,以匡天下。
当刘备来访,司马徽、崔州平等名士拒绝出山,诸葛亮却放弃家人、朋友和悠闲的美好生活出山辅佐刘备。
他为天下苍生着想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很美。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随后半生过着戎马生涯。
他辅佐蜀汉二帝,六出祁山不辞辛苦。
“风一更,雪一更,身向祁山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我感受到孔明身在前线的'思乡之情,但他仍旧为自身以匡天下的心愿而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尽管后主无能,先帝托孤时也让孔明自立为帝,但他不背叛主上,兢兢业业,日理万机。
诸葛亮忠心耿耿的精神很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看到五丈原前,诸葛亮病重在床。
他心里放心不下的是国家大事,他颤颤巍巍将手举了起来,一字一顿地吩咐后事,并强忍着疾病疼痛巡视军营,无不让将士感动落泪。
那晚,我看到夜空有一颗启明星陨落了,让我感到一代英雄落幕、蜀汉丞相归天之悲凉。
诸葛亮虽然逝世,蜀汉已灭亡,但诸葛亮的精神之美一直流芳千古。
他为国为民,大智大勇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后人和历代的仁人志士,许身稷契,志在匡国。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精彩10篇
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精彩10篇千秋诸葛我评说初三作文篇一一诗绝千古,两表撼后世。
隆中三分策,四火天下惊。
征战耐五将,六出祁山忙。
七擒孟获功,功成八阵图。
——题记悠悠五千年,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
纵观所有文官武将,我独对一人欣赏不已。
那就是——诸葛孔明先生。
诸葛孔明先生是三国时蜀国丞相。
先生本不懈闻达只求安逸,可我们知道,先生虽为布衣却心系天下。
所以,为报蜀国先帝刘玄德三顾茅庐之恩,先生旋即出山辅助蜀国先帝。
此后,先生忠心耿耿地辅助先帝壮大了蜀国,日夜操劳,不辞辛劳。
再后来,玄德白帝城托孤,先生领益州牧,稳定军心,率兵南征,兴师伐魏,五月渡泸,北定中原。
最终,于再次北伐途中病故于五丈原。
先生走了,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先生走了,却成为了传世的经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是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也是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是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还是他!这一切的一切,赞颂的都是他——诸葛先生!是他,初出茅庐,假借剑印,遣将调兵,火烧博望;是他,奇谋借箭,巧借东风,妙布八阵图;是他,知己知彼,临危不乱,大开城门,坐唱空城计;是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羽扇纶巾,星罗五丈原……此情此义,苍天可表!先生虽未完成先帝兴复汉室的遗志,可我依然敬重他——历史是从不以胜败论英雄的。
先生这一生,心怀天下,忠心耿耿,先帝死后,他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更加小心谨慎,一心一意地扶持着后主刘禅。
先生虽犯过却是致命的一个错误——因用人不当以致失了街亭,从而影响了北伐大计。
但这对于一位屡立战功的智者来说,或许不应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诸葛孔明先生啊,你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千秋诸葛我评说作文篇二无论是史书还是明天,很多人都在讨论三国志的时候,都需要对诸葛亮进行一番评论,其实我个人对于诸葛亮的喜爱也是非常多了,但是跟别人的喜爱不同,我并不觉得书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反而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后勤指挥人员。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可以从历史文献和文化传承中找到很多有关的记载。
以下是一些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的摘录和总结。
1. 司马懿: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先生(指诸葛亮)一身才华,绝伦之貌,名不虚传,其智计谋谁能及?。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孔明英雄,天下无敌!”曹操深知诸葛亮的智谋和才能,非常敬重他。
3. 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始人和统一者,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孔明智虑深远,才华出众,乃是一代奇才!”刘备一直将诸葛亮视为重要的谋士和朋友。
4. 袁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吾观诸葛孔明,才华出众,智谋堪称一代奇才!”袁绍在与曹操对峙时曾经多次向诸葛亮请教。
5.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创者和君主,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孔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我愿诸葛公和我一起共事,留下来给我效力。
”孙权曾多次向诸葛亮请教,并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
6. 杨修:杨修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才智过人,胸襟广阔,足智多谋,是我辈之楷模!”杨修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7. 陈寿:陈寿是三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他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纲用度,以名充实。
览中易旅,处困苦贫,意气尚魏蜀,虚心安勿忧。
”陈寿赞扬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聪明才智和勤俭持家的品质,认为他是一个虚怀若谷、淡泊名利的人。
8. 王导:王导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孔明之才,足以支撑一方之政权。
”王导十分欣赏诸葛亮的才智,认为他完全有能力支撑起一个政权。
这些评价集中体现了古代名人对诸葛亮才智高超、谋略出众的认可和尊敬。
他们对诸葛亮的评价不仅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赞扬,还包括他的品德和待人处事的态度。
这些评价也反映出诸葛亮在当时的声望和影响力。
千秋诸葛我评说(共10篇)
千秋诸葛我评说千秋诸葛我评说(一)千秋诸葛我评说诸葛亮千古以来深受人们爱戴, 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并作为智慧、忠诚、勤俭的化身而广为传颂。
访先人之遗迹, 发圣贤之古情,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 也是忠诚、廉洁、正直的榜样, 很多历史典故都出自诸葛亮, 三顾茅庐, 舌战群儒, 火烧赤壁, 三气周瑜、六出祁山, 挥泪斩马谡, 白帝托孤, 呕心沥血、七纵七擒, 空城退雄兵,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其传奇般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 数不胜数。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 为世人所仰慕, 为后人所赞颂, 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
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遗作《隆中对》、《出师表》, 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 一直在历史的风中不停地奏鸣, 在思想的时空中久久回荡。
千百年来, 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 都对他是一番深情, 褒扬备至, 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 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他不但上知天文, 下晓地理, 而且精通战术兵法, 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 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 流传至今。
他也是一个很神的人, 他虽身在草庐之中 , 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 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 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 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 面面俱到。
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 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他用兵如神, 运筹帷幄, 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同时, 我觉得他还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
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 白帝城托孤之重任, 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 致死不渝, 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他为了江山社稷, 忠贞不二, 呕心沥血, 直到临死之前, 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 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可歌可泣!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之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 为世人所仰慕, 为后人所赞颂, 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
三国人物评说之诸葛亮
诸葛亮成家以后,确实为自己建功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历史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真的很好吗?
历史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真的很好吗?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
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
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 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
诸葛亮的老婆真的很丑?
诸葛亮的老婆真的很丑?
黄承彦是多有城府的人,他为什么要对外宣传女儿奇丑 无比呢?还不是不让别人惦记着,而由他这 个当爹的来左右 女儿的婚事?当他替女儿选中了如意郎君,便主动将女儿送 上了门。
这是从黄承彦这方面讲。凡事一个巴掌拍不响,搞对象 必须要两厢情愿。自古结婚追求的是郎才女貌,英雄爱美人。 在外人都认为黄承彦的女儿奇丑无比的情况下,诸葛亮怎么 会答应这门亲事呢?他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比较, 才做出出乎世人意料的决定。
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据史料
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历史中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真的很好吗?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
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 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 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
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 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
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
还是略逊一筹。
千秋评说诸葛亮
千秋评说诸葛亮
周永福
诸葛一生叱咤风云,历来被世人称为神人,是智慧的化身,是忠义的代表,千百年来被人称道,然并没有人对他的形象做另类的解说,只是遵从一般性的理解,遵循封建伦理纲常,是盲从。
如果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去看他,其实倒让人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无法接受,鄙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妄言谈之,对智无人能比,但就忠而言鄙人颇有微词。
他的忠为愚忠。
1、为报恩,违天意,背人民,阻统一。
违背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规律,违背人民脱离战火的折磨的愿望。
阻止了大一统的进程。
2、追遗诏,扶阿斗,浪费年华。
为报恩而忠于刘氏父子,追念遗诏,知刘禅昏庸而未遵遗诏而取而代之,多次弥补刘禅闯下的窟窿,徒费青春,浪费好年华,失却完成先帝遗愿的好时机。
3、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为报恩追遗诏,面对强魏,屡伐屡败,诸葛亮隆中对策的理想化计划在失荆州后已破灭,没有钳形攻势三分天下已成定局。
力量强弱天下共知,连自己也说“益州疲弊”却多次出师,是明知不可为的的自不量力之举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
举?留待世人公论。
4、为一己之私而置人民于水火,身死国灭。
亮历来自比管仲乐毅之才,胸怀大志,为报恩为刘氏父子的挣扎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活着将全国人民拖入战火,死了留兵书置妙计继续战火,却不知人民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难道仅为了尽显个人英才吗?。
评说诸葛亮作文800字
评说诸葛亮作文评说诸葛亮作文篇1我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他向鲁肃借船二十条,并推算出三天之后必有大雾。
第三天的四更他和鲁肃一起到曹营去借箭。
因为江上雾大曹军不敢出来应战,只能在岸上放箭来吓退他们。
结果,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船上的草把子上。
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善于观察在这个故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他的足智多谋体现在“空城计”这个故事中。
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诸葛亮想出了一个“空城计”。
他大开城门,自己坐在空无一人的城墙上悠闲地弹琴。
使得司马懿不敢冒然进攻。
一个人击退了十五万的大军。
他一生为辅佐皇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累死在战场上。
同时,他还是一个发明家,他发明了孔明灯、诸葛弩、木牛流马等等。
尤其是木牛流马的发明,为军中粮草的运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英雄。
我眼中的诸葛亮三国中的豪杰是谁?不用说,肯定非诸葛亮莫属。
他才智过人,紧急时刻头脑冷静,善于发现人才,能巧妙地收服人才,并重用。
“姜维降蜀”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他先通过对决,发现人才;然后以束手无策让他主动降蜀,让他心服口服,愿意终身效劳。
“华容道”“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充分显示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尤其是“草船借箭”里借东风的篇章让我特别佩服,屈指一算,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天晴。
简直“上知天文,下懂地理。
”“空城计”、“华容道”利用了别人太过“聪明”和多疑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七擒孟获”显示出了诸葛亮为了收服孟获这么一个人才,花费了多少心思来抓他。
从“七擒七放”这个词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收服他需要多少耐心。
在“刘备借荆州”一集中,周瑜在攻打南郡时中毒箭受伤,从此以后,不能发火。
诸葛亮就利用了他这个特点,在他追杀刘备时叫刘兵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气得箭伤发作,昏到了。
评说诸葛亮作文
评说诸葛亮作文诸葛亮,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尊崇和热议。
对于他,有人称赞其智谋无双,有人感叹其忠诚可嘉,而我呢,在对他的种种了解和琢磨中,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先来说说他的智谋吧。
那可真是没得说,就拿赤壁之战来说。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气势汹汹,东吴和刘备这边的实力跟曹操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可诸葛亮愣是在这看似绝境的局面中,找到了破局之法。
他先是跑到东吴,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孙权和周瑜联手抗曹。
这嘴上的功夫就够厉害的了吧?别急,还有更绝的。
他准确地预测了天气,知道哪天会刮东风,然后巧借东风,让黄盖的火攻之计得以顺利实施。
这一连串的操作,没有超高的智谋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能行吗?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曹操那边的士兵们还在船上做着美梦,想着怎么一举拿下东吴和刘备,结果大火一烧起来,整个局面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而诸葛亮呢,在远处淡定地看着这一切,心里估计早就把每一步都算得清清楚楚了。
再说说他治理蜀国的本事。
在刘备去世后,蜀国那可是面临着一堆的烂摊子。
内部政治不稳定,经济也不咋景气,外部还有曹魏和东吴的威胁。
可诸葛亮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还搞了一些水利工程,让粮食的产量大大提高。
在政治上,他赏罚分明,任人唯贤,那些有真本事的人都能得到重用。
而且他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很严格,谁犯了错都一视同仁,绝不姑息。
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国力虽然比不上曹魏,但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实力,能够和其他两国抗衡一阵子。
不过,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
比如说,他啥事都亲力亲为,不懂得放手让手下的人去干。
这就导致他自己累得要死,手下的人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
而且他在用人方面,有时候也会看走眼。
像马谡,他平时跟诸葛亮关系不错,也挺能说会道的,诸葛亮就对他寄予厚望,让他去守街亭。
结果这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把事情给搞砸了。
还记得有一次,我读读到诸葛亮为了实现北伐中原的目标,不辞辛劳,日夜操劳,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难受。
看《三国》评诸葛亮
看《三国》评诸葛亮卧龙岗上静其观,
养韬蓄慧也耕园。
与友论道山外事,
曹操刘备和孙权。
三顾茅庐才出山,
运筹帷幄千里远。
千军万马随可欲,
神机妙算敌胆寒。
雍闿之死巧离间,
城上弹琴好坦然。
东吴娶亲皇叔喜,三气周瑜步黄泉。
占领荆州再打算,不取他乡取西南。
火烧连营八百里,草人借箭装满船。
舌战群儒不等闲,迎敌布阵有奇篇。
七擒孟获心诚服,固守边疆图中原。
忠心不二志如坚,
甘当丞相撑蜀天。
鞠躬尽瘁英年去,
千古留名何时还?
(作于二〇一三年二月)。
千古诸葛我评说【八年级作文】
千古诸葛我评说【八年级作文】诸葛亮,看到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爱戴,他是勤俭廉洁的化身,他是忠诚正直的榜样,他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他的身上顶着无数闪烁的光环。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便畅晓天下事,对外界的形势了如指掌,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对当时的天下时局分析得可谓淋漓尽致,面面俱到。
诸葛亮巧借天时地利人和,一出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奸计失败,更是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诸葛亮此举不得不让世人敬佩。
他的一篇《出师表》更是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表文中借先帝之口告诫刘禅该做的事及不该做的事,既不失人臣之礼,也无教训人之嫌,此等聪明才智除诸葛亮之外谁还会有呢?诸葛亮原本只是个平民,不想飞黄腾达,不想卷入世俗之中,一心只想过勤俭宁静的生活。
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又怎会错过一条卧龙呢?在徐庶的推荐下,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终于被刘备这位伯乐所发现,于是便有了之后的传奇故事。
诸葛亮一片丹心以报刘备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种精神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被多少人传诵赞美,他为了刘备辛苦打下的江山,一直辅佐刘禅,只可惜他遇上一位扶不起的阿斗。
尽管直到临死之际,他还念念不忘江山大业,却还是没能完成刘备的遗愿。
诸葛亮让关羽镇守荆州,可他却没想到关羽性格高傲,有勇无谋,诸葛亮用人上的失误导致荆州的沦陷。
诸葛亮辅政后事事都要亲自过问,也不培养人才,尽管诸葛亮表面上很令人钦佩,但是1 / 2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结果诸葛亮去世后,蜀国人才极其缺乏。
诸葛亮做事谨慎,可也正因为他的谨慎,未考虑到用兵因以慎为主,以奇为辅,从而导致了许多用兵上的失误。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又不是或多或少有些不足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想诸葛亮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未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
初二:杨冬2 / 2。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李白、杜甫、文天祥、陆游李商隐,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诸葛亮的评价1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唐李白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诸葛亮的评价2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评价3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的评价4有感宋文天祥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诸葛亮的评价5唐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诸葛亮的评价6唐李商隐《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诸葛亮的评价7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历代人士评诸葛亮
历代人士评诸葛亮陈寿: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②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③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
”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
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
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
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
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④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⑥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
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个人评价可谓是汗牛充栋,虽然无法列举所有人的评价,但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评价:1. 曹操:“亮智胜余,操计绝伦。
以遗诸葛亮,此乃曹彰不如也。
”这是曹操对诸葛亮的评价。
曹操认为诸葛亮的智慧超过了自己,自己的计策远不及诸葛亮。
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将所有计谋留给诸葛亮,那么曹操自己在智谋方面就远远不如。
2. 孙权:“草船借箭,如此计策,亮之风范也。
”这是孙权对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一战中所展现的计谋和智慧的评价。
孙权认为,诸葛亮能够运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充分展现了他的智谋和风范。
3. 刘备:“亮之妙法,超出人类,堪称圣人。
”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
刘备非常赞赏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华,认为他的计谋和策略超出了常人,堪称圣人。
刘备还将自己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说明了对他的高度评价。
4. 杨修:“世间之名士,诸葛孔明为之数也。
”这是杨修对诸葛亮的评价。
杨修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认为在世间的名士中,诸葛亮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他认为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是无可比拟的。
5. 陈寿:“诸葛亮兢兢业业,处事谦和,是公正明智的典范。
”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认为诸葛亮一直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工作,他的处事方式谦和公正,智慧明智。
陈寿将诸葛亮视为典范。
综上所述,古代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无一不表达出对他智慧、才华和为人处事的赞赏。
他们认为诸葛亮在智谋方面超出常人,是当时的顶尖儿的智者之一。
此外,他们还赞赏诸葛亮的为人,认为他谦和、正直,是典范的代表。
十评诸葛亮
十评诸葛亮人曰诸葛孔明贤,其贤其才,世人皆知,无可争议;其明本人不敢苟同。
古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孔明博览群书,为何不晓得盛衰兴旺乃历史的必然,非人力可为也,却一心去辅佐衰落的后汉?是怕在人才济济的魏得不到重用,还是怕在吴永远无法超过孙权言听计从的周郎?大概只有急需人才的刘皇叔处比较保险。
假如识时务,助魏灭汉,盖世大功,开过元勋,可比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运筹帷幄的张子房,不同之一也。
隐居卧龙,口言不求闻达于诸侯,却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口是心非,其虚伪用心可见一般,不同之二也。
此举只可蒙骗愚钝的刘皇叔,曹操可不吃那一套。
明明急于出山,施展平生所学,却假作斯文,抬高身价,这也算是解急救困之贤士?岂能与周瑜、鲁肃相比?让后人不齿,不同之三。
每每用计,微笑不语,细读历史知道,他完全可以把战役的方针,作战意图,在军委会议上开诚布公地安排好,让每位将领心中有数,作战时可以放开手脚,而诸葛却偏偏喜爱一小小锦囊,以求诸将佩服“还是丞相高明”,故作高深,让人感到深不可测,心胸之坦荡敢于周郎比否?不同之四(周瑜曾让诸葛瑾传话给孔明,只要诸葛亮肯辅佐吴主,周愿意让诸葛亮执掌东吴陆军,周瑜自己执掌水军,而此时周瑜执掌东吴水陆军事大权,,换过来,诸葛亮舍得吗?凤雏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独揽军权,埋没人才,“罚三十以上必亲躬之”,看似鞠躬尽瘁,实则压抑人才,以致后继无人,虽传书姜维,然生前从不给姜维锻炼的机会算是明智之举吗?不同之五也。
荆州之失谁之过?“子龙浑身都是胆”,智勇双全,他会大意吗?不明之六。
为推脱失荆州、丧关公之责任,开始就假托是先主的暗示,荆州弹丸之地,离后方又远,不用魏吴南北夹攻,即使一方攻击都难以长久对付,不大意能一定守住吗?所以荆州守将人选难啊,早早留了后路,聪明啊,不同之七。
穷兵黩武,以卵击石,耗尽国力,名为兴汉,实为扬名!不同之八。
自恃功高压主,不纳人言,庙堂之上,唯我独尊,曹操与之相比,乃小巫见大巫了,人臣之所为?不同之九。
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
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
若用现代语言来总结表述,诸葛亮的一生,是久经考验的一生、与人、与天奋斗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更是充满智慧的一生。
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其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着天壤之别,《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比较客观真实些,比较接近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
一代才华出众的杰出名相,这些史家评价,比较客观公允,当之无愧。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是被演义化了的经过艺术包装处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
诸葛亮就这样在罗贯中的笔下,由凡人变成了神,变成了民间百姓乐于接受的神,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
古人评价诸葛亮的文章
古人评价诸葛亮的文章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
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司马炎:朕闻卿陈寿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
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评价诸葛亮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妙联悼孔明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
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
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
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
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
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有“武乡侯”诸葛亮的陵墓,当年诸葛亮出川伐魏病死五丈原后就埋葬于此,这里的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可谓对诸葛亮一生盖棺论定了。
该联曰:“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摘自《大众科技报》作者:吴学安)第二篇:我看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岛津义和转贴自:一统三国历史文化社区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
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着名的“隆中对”:“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原本“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据查资料,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之襄阳后,叔父去世后,与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已经隐居十年了。
已是毫无出仕之心了,徐庶走马荐诸葛时,诸葛亮闻言,做色道“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呼”,因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驰骋”。
可见,诸葛亮原本不愿入仕,因被刘备三顾赤诚感动而出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
刘备一个势单力薄的寒族人士,先后投靠公孙赞、陶谦、袁绍、曹操、刘表,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惶惶如丧家之犬,自得到诸葛亮后,依靠红宝书“隆中对”的政策,方才建国。
查三国史料,蜀汉在当时三国之中,面积最小,国力最弱,地薄民少。
蜀汉地处荒蛮,只有四川平原和江汉平因是粮仓,可资国力。
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蜀汉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可见,诸葛亮的计划是两路兵马,克复中原。
依照诸葛亮的计划第一步占有益州、荆州,进而建国。
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可惜这一计划被关羽的大意失荆州打破,由此,诸葛亮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刘备夺取刘璋的益州没有夺取韩中,却东出与东吴争江南三郡,与孙权发生矛盾,后又头脑发热,令关羽北伐,结果关羽守土,贪而弃义,刚愎自用,小看东吴,又逞匹夫之勇,终于败走麦城。
使刘备为一时之意气而与孙权交恶。
失去荆州,失去与东吴的联盟关系。
与东吴交恶,就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之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一个粮仓,失去东线力克中原之途。
结果,兵疲民乏,元气大伤,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
诸葛亮这时当退归桑,梓颐养终年。
然,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可怜汪汪,又提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明知刘禅师昏庸浑恶之徒,假惺惺的先提出来,赚的诸葛亮尽忠。
结果,诸葛亮听后,寒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刘禅昏弱无能,以当世的情况,只能是退守川中,以求自保,但诸葛亮即以答应刘备一定要统一中原,就只好不断的北伐、北伐。
诸葛亮深知“补缀天地,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然感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深知自己往后刘禅必亡国,自己在一日就尽一日的忠,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况且,与其坐以待毙,不若拼死一搏,或有一线生机。
只好蚕食魏境,可起到挑起事端,瓦解敌人阵线的作用。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表现在临终杀魏延上。
有的人说,魏延又大才,诸葛亮杀之无理,莫须有。
我觉得诸葛亮是宁可错杀,也不漏杀。
魏延又大才不假,但是他太有大志,诸葛亮死后必然会威胁到昏庸的刘禅的统治地位,为刘禅好,诸葛亮只好借口杀了魏延完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人人都说关羽是古今中外“义”的化身,我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义”的化身,诸葛孔明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第三篇:我眼中的诸葛亮——由孔明的“三哭”谈起作者:杨芳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
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
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
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
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
”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
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
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
然却不尽然。
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
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
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
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
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
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
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
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
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
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
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
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
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
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
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
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
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
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
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
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
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
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
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
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