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医内刊2012年11月

合集下载

复兴中医药学的几点思考

复兴中医药学的几点思考
尤 为 重 要 的是 中 医 药 学 是 中 华 民族 的 瑰 宝 , 蕴 含 着 丰 富 的
民族精神 、 贵生意识 、 平 安智慧 , 是 大多数 民族认 同和接受 的思
想 品格 、 价 值 取 向和 道 德 规 范 的综 合 反 映 , 是 传统文 化的精 粹 , 是 我 们 民族 的灵 魂 和 f l l l 脉, 共 有的精神家园 , 文 化 软 实 力 的重 要 体现 。
新 中 国成 立 六 十 多 年 的 实 践 证 明 , 中医药 学不仅在 理论 上是正 确的 , 而 且 在 实 践 中也 无 数 次 地证 明 了 它 的 真 理 性 、 有 效 性 。 当
古 代科学的瑰宝 , 也 是 打开 中华文 明宝 库 的钥 匙 ; 深 入研 究 和
科 学 总 结 中 医药 学 对 丰 富 世 界 医学 事 业 、 推 进生命 科学研 究具
有 积极意义 。 … 这就说 明复兴 中医药学 是实 现 中国梦极 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 , 在 实 现 中 国梦 中有 着 极 为重 要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中华 医药是 炎帝 神农创立 后 , 我 国各族 人 民在 几千 年生 产 生活实践 和与疾 病 做斗 争 中不断 发展 起来 的, 来 自人 民, 服务 人 民, 简便易行 , 经济实惠 , 受到广大 基层 群众 的热爱和欢迎 , 在
点 深层 思 考 。 1 复 兴 中 医 药 是 实 现 中国 梦 极 其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脉、 针 灸、 按摩 、 接骨等治病 防病 的方式 和方法 。它 不仅 受到 了 国内人 民的爱戴 和欢迎 , 还在 国外 得到 广泛流传 , 在 日本 、 东南 亚和欧美拉等 国 , 享有盛誉 。
习近平 曾在一 次讲话 中指 出, 中医药学凝 聚着 深邃 的哲学 智 慧和 中华 民族几千 年的健康养 生理念及 其实 践经 验 , 是 中国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复兴中医药学思考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复兴中医药学思考

复兴中医药学思考1复兴中医药要克服对中医药学无科学价值的错误倾向中医药学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本来是一个实践中的客观效果问题,应该由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去判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无数次地证明了它的真理性、有效性。

当今国际上好些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研究中心、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专家等,对中医药学的确切疗效、专利申请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广泛认可和热忱参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得好:“中国对世界是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

中医尽管有些道理还说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

”可是,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中,传统的优秀的文明古国被西方坚船厉炮的强攻下打败后,一些学习西方、主张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出于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却对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也丧失了信心,产生了疑问。

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者、领导人也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疑问。

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能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

”胡适说:“西医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诊断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而且可以看得见—显微镜下可以看得见。

中医能治好病,但就是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

”正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提出的这些误判的影响,中医药学无科学价值的认识一直危害着中医药学事业的繁荣和昌盛。

为什么时至今天,仍有人会将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视为无科学价值的呢?依笔者看来,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认识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拨乱反正。

笔者认为,这些复杂认识根源中最为主要的是4个方面:一是落后挨打,被打懵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学地位作用的认识出现了误判。

这种认识上的误判,是一些人认识上片面化、走极端的体现,不仅未能真正找到中华民族求亡图存之道,反而导致丧失民族自信和自尊,贻害无穷。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二、证候特征
1、临床特征:
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分。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四肢浮肿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分。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血痣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分。
二、证候特征
2、兼证表现:
血缕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分。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 分。
六、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攻补兼施
•虚则补之
•温补脾肾
•滋养肝肾 •实则泻之
•理气 •利水
•化瘀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分。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 痛,食少纳呆,嗳气后稍减,或下肢微肿 ,苔白腻,脉弦细。
2、酒食不节
嗜酒过度-脾胃受伤-酒湿浊气-气机不利
饮食不节-运化失职- 蕴结中焦-波及肝肾
气滞不畅
血行受阻
气、血、水互结—遂成鼓胀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 分。
3、劳欲过度
劳欲过度-运化失司
伤及脾肾虚食积
脾虚不运-水湿食积
饮食积滞-交杂不化
渐成鼓胀
病机: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交阻,

水气内停于腹中。
括 临床特征: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病位: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七分。
·源流
1、《内经》对其病名、症状、方药预 后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 《灵枢·水胀篇》说:“鼓胀何如……,

刍议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

刍议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 2012⁃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011)作者单位:10010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胡一帆(硕士研究生)㊁孟庆鸿(硕士研究生)㊁孙资金(硕士研究生)㊁徐文秀(博士研究生)㊁王凯(硕士研究生)㊁林煜坤(硕士研究生)㊁刘晓中(硕士研究生)㊁王雪茜㊁王庆国㊁程发峰]作者简介:胡一帆(1997-),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㊁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㊁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㊂E⁃mail:huxiaofan222@通信作者:程发峰(1982-),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经典方剂的应用基础研究㊁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㊁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制研究㊂E⁃mail:fafengcheng@刍议叶天士对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胡一帆 孟庆鸿 孙资金 徐文秀 王凯 林煜坤 刘晓中 王雪茜 王庆国 程发峰【摘要】 黄芪是中医临床中重要的补气药㊂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已经将其配伍规律记载于‘金匮要略“中㊂清代著名医家㊁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广泛涉猎医书㊁汲诸家之所长,在临床中对经方进行灵活加减使用,故本文以应用黄芪之经方为例,对‘临证指南医案“与‘金匮要略“进行对比研究,以应用黄芪之法为切入点,探究其在临床中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㊂研究发现,叶天士在对张仲景7首经方中体现的益气利水法㊁益气温阳法㊁益气调营法与益气建中法继承的同时,不拘泥于疾病与证候,重视病机,扩大方剂的主治范畴;不拘泥于方药,重视治法,善用经方合方,是古方今用的典范㊂:益气利水法以黄芪主益气祛湿,结合 络病学说”,将水气病扩大至痹证;益气温阳法以黄芪配伍乌头补气温经,创制芪附汤;益气调营法继承营卫辨治观,并结合气血理论创立 卫气营血辨证”;益气建中法则不拘泥于虚劳之病,扩展至内妇科疾病,同时创制归芪建中汤等㊂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系统梳理古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如何做到继承与发展古今医家学术思想提供直接有效的参考㊂【关键词】 叶天士; 张仲景; ‘临证指南医案“; ‘金匮要略方论“; 经方; 黄芪; 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4.009 叶桂(公元1666年~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晚年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家㊁温病学家㊂叶天士自幼承接家学,青年时期刻苦求学,一方面辗转拜师,汲诸家所长,另一方面博览医书,贯通古今,最终成就一代名医[1]㊂‘叶天士小传“所载: 叶年十二至十八,凡更十七师㊂闻某人善治某证,即往,执弟子礼甚恭,既得其术,辄弃去,故能集众美以成名㊂虽其聪慧过人,然学之心苦而力勤,亦非人所能几及矣㊂”‘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㊃序“所言: 余幼习举子业,丹铅之假,喜涉猎岐黄家言㊂自‘素问“‘难经“,及汉㊁唐㊁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以广见闻㊂”由于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主要滥觞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2],有学者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仲景方的医案高达360则[3],可见其对经方的理解较为深刻㊁运用较为广泛㊂作为当代临床中常用的补气药,黄芪(古称 黄耆”)具有药产资源丰富㊁药性甘缓平和㊁药效力大功专等特点,故受到古今医家的青睐㊂本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作: 黄耆,味甘微温㊂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㊂一名戴糁㊂生山谷㊂”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记载使用8首含有黄芪的方剂:黄芪建中汤㊁黄芪桂枝五物汤㊁乌头汤㊁防己黄芪汤㊁防己茯苓汤㊁芪芍桂酒汤㊁桂枝加黄芪汤(原书附方三黄汤系后世林亿所补,故不纳入讨论范畴)㊂而在七首方剂中,分别提现了张仲景益气利水法㊁益气温阳法㊁益气调营法与益气建中法共四种治疗大法㊂本文将从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作为切入点,结合叶天士相关医案,探究叶天士对仲景四法的继承与发展,为当代中医学术发展及临床用药在如何做好 传承”与 创新”的问题上提供典范㊂1 张仲景应用黄芪之法的理论探讨1.1 益气利水法‘金匮要略“所载的水气病是指以身体浮肿为主证,水液代谢异常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疾病㊂张仲景根据水气病不同的证候㊁病位及病因将其划分为风水㊁皮水㊁正水㊁石水㊁黄汗五种类型,其中病位偏表或外感水湿邪气的风水㊁正水与黄汗均配伍黄芪进行治疗㊂风水是风邪袭表,腠理开泄,与水湿之邪相合,使卫阳郁闭故导致 脉浮㊁身重㊁汗出㊁恶风”的证候群㊂由于气虚为本,邪实为表,故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防己以祛风除湿,二药一补一泻,相反相成,共奏益气利水之功;辅以白术助黄芪健脾补气㊁助防己燥湿利水,佐以甘草补中益气㊁调和诸药㊂皮水是中焦脾气失运,上焦肺气失宣,水液不能布散所致的 脉浮,胕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不渴”的症候群㊂对于卫阳不足且被水气所遏,而导致的以 四肢肿㊁四肢聂聂动”为主症的治疗,张仲景采用重用茯苓利水渗湿,辅以防己燥化在里之湿,桂枝助在表之阳㊁散在表之湿,黄芪助茯苓健脾气化内湿㊁助桂枝养卫气驱湿于表,益以甘草调中补虚(黄汗将于第3小节进行讨论)㊂综上,仲景对于邪气由外而至或病位偏于上焦,病性属于虚实挟杂的证候均重用黄芪同时配伍防己㊁白术㊁茯苓等进行益气利水㊂1.2 益气温阳法‘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篇“: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㊂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㊂”历节病与脚气病均是以外感风寒湿邪,邪气与正气相搏而引起剧烈疼痛的疾病,仅因邪气性质不同与正气虚实差异而导致表现出的症状有所不同㊂张仲景在治疗由寒湿痹阻所致的历节病㊁脚气病时,运用温经散寒㊁除湿止痹的乌头汤㊂方中选用黄芪益气温经,一方面可以仰其甘温之性扶正驱邪,与甘草相配补益中气,使卫气生气有源;同时配伍敛阴养血的芍药,可防止麻黄发散伤阳㊁乌头辛烈伤阴动血,如尤在泾[4]所言: 以黄芪之补㊁白芍之收㊁甘草之缓,牵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㊂如卫瓘监钟邓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于乱㊂”1.3 益气调营法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医经与经方相结合[5],形成了从生理到病理㊁从治法治则到方剂药物的理法方药皆备㊁脉证并治的较为完善的诊疗体系㊂其中,营卫理论既是‘黄帝内经“中解释和认识人体生理与病理的重要思想,也是‘伤寒杂病论“中核心的诊疗思想之一㊂‘灵枢㊃营卫生会“所载: 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㊂”‘灵枢㊃邪客“所言: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㊂”‘灵枢㊃本脏“又言: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㊂”可见‘黄帝内经“对于营卫的生成㊁运行及功能等生理状态具有一定的认识㊂‘伤寒论㊃辨脉法第一“所载: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 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㊂”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㊂可见张仲景在继承‘内经“营卫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脉证,以阐述营卫各自虚实的病理特点及病机变化㊂‘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所言: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属桂枝汤证㊂”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㊂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㊂作为仲景所创调和营卫第一方的桂枝汤,其立方紧扣太阳中风的病机 风中卫阳,阳不敛阴,营阴失守㊂桂枝辛温振奋卫阳,驱风散寒,发汗解肌;芍药酸寒扶持营阴,养血生津,敛阴止汗,二药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共奏燮理阴阳㊁调和营卫之功㊂生姜㊁大枣㊁甘草甘温补益中焦,使营卫化生有源,扶正以驱邪㊂而‘金匮要略“对于营卫在表之气虚而邪气偏重偏里,常配伍甘温黄芪,一可鼓舞在表之气,二可补益脾胃之气,从根本上提高扶正驱邪的理论,形成 桂枝 芍药 黄芪”一散一收一补的格局㊂如‘金匮要略“治疗血痹重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㊁治疗黄汗的芪芍桂酒汤及桂枝加黄芪汤(三汤的方证差异详见表1)㊂1.4 益气建中法张仲景的建中之法是以中焦脾胃为核心,以小建中汤为基础,并结合不同证候与病机进行遣方用药的治法,体现仲景固护脾胃的用药思想㊂小建中汤首见于‘伤寒论“㊂‘伤寒论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㊂”说明其是在外感过程中因气血不足所致的腹痛首选方剂㊂其方以调和营卫㊁燮理阴阳的桂枝汤为底方,重用酸寒的芍药养阴生津㊁和里缓急,加入甘味之饴糖增强补益中焦之力㊂而‘金匮要略“围绕内伤杂病进一步对其进行加减化裁,中气虚馁较重加入黄芪益气建中;妇人产后血虚较重加入当归养血建中㊂‘金匮要略㊃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曰: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㊂”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一味甘温的黄芪而成,是仲景甘温益气的代表方,主治虚劳里急㊂表1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㊁芪芍桂酒汤证与桂枝加黄芪汤证方证鉴别表种类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芪芍桂酒汤证桂枝加黄芪汤主病血痹病水气病(黄汗病)水气病(黄汗病)㊁黄疸病脉象脉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沉脉浮证候肌肤麻木不仁,兼有游走性疼痛汗质粘滞沾衣㊁汗色黄如柏汁㊁发热㊁身肿㊁口渴身重㊁肌肉瞤动㊁胸痛㊁腰胯痛㊁不欲饮食㊁烦躁㊁小便不利病机气血亏虚,营卫虚滞营卫郁遏,湿热交争营卫失和,水液停滞治法益气温卫,养血调营调和营卫,泻热祛湿调和营卫,益气散湿方药黄芪三两㊁芍药三两㊁桂枝三两㊁生姜六两㊁大枣十二枚黄芪五两㊁芍药三两㊁桂枝三两㊁苦酒一升桂枝三两㊁芍药三两㊁甘草二两㊁生姜三两㊁大枣十二枚㊁黄芪二两2 叶天士对张仲景之法的继承与发展2.1 对益气利水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 黄芪㊁防己㊁白术㊁茯苓”益气利水的用药特色,在诊疗上重视 风㊁湿(水)㊁虚”的病机,进一步扩大了其所主治的疾病范畴;在用药上多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合方加减化裁使用㊂如案一[6]: 李三四,脉小弱,当长夏四肢痹痛,一止之后筋骨不甚舒展,此卫阳单薄,三气易袭,先用阳明流畅气血方㊂黄芪㊁生白术㊁汉防己㊁川独活㊁苡仁㊁茯苓㊂”案二[6]: 涂六二,痛起肩胛,渐入环跳髀膝,是为络虚㊂黄芪五钱㊁于术三钱㊁当归三钱㊁茯苓二钱㊁防己八分㊁防风根五分㊁羌活五分㊂”上述两则医案均为叶天士治疗痹证时体现的 久痛入络”的诊疗思想,而在治疗上,叶天士重视在攻邪和荣养的同时,仍需遵循其 络以通为用”的原则[7]㊂而痹症的产生是由于风㊁寒㊁湿三气侵袭,而案一中的 筋骨不甚舒展”突出了湿邪重浊粘滞㊁易流关节的病机特点;案二所载的游走性疼痛突出了风邪善行数变的病机特点㊂同时两案中共同的特点为疼痛时间较长,气血运行失常,阳明络脉空虚㊂因此选用黄芪㊁白术㊁防己㊁茯苓益气健脾化内湿㊁祛风散湿之痹痛,着眼并补益阳明气血㊂由于叶天士认为 酸苦甘腻不能入络” 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故均结合病症配伍辛温发散之药[8]㊂案一中湿邪较重,故选用祛湿之力较强的薏苡仁配伍辛温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羌活㊂案二风邪较重,同时疼痛部位循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及下,由于本身足太阳具有多血少气的特点,故配伍当归养血活血,防风与独活在增强祛风散寒止痛的同时,引药入足太阳膀胱经㊂综上,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对于黄芪益气祛湿的功效,及其与防己㊁白术㊁茯苓的配伍特色,并将其与 络病学说”结合以病机为桥梁将其从水气病扩大至痹证的治疗,深化了后世对两方的方证认识㊂2.2 对益气温阳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在继承乌头汤的基础上创立芪附汤,与仲景重用乌头轻用黄芪的思路相反,重用黄芪轻用附子以达益气温经之效㊂‘临证指南医案卷八㊃疝“[6]: 陈二二,辛香流气以治疝,未尝不通㊂服之五日,遍身疼痛,下午四肢浮肿,肌肤渐见高突块瘰,思走泄气胜,都是阳伤㊂芪附汤主之㊂生黄芪一两㊁附子二钱㊂”关于疝气的治疗,叶天士指出: 七疝治法,最详子和,其旨辛香以泄肝,得气疏泄而病缓矣㊂”而本案中运用 辛香流气”之法治疗疝气本为正治,服药五日后出现身体疼痛㊁四肢浮肿㊁肿块的症状,说明患者素体亏虚,不耐攻伐,药重证轻,邪去正伤㊂以 川楝子㊁延胡索㊁小茴香㊁木香㊁橘核㊁香附”等芳香药物疏泄厥阴肝气,由于其走窜之力较强故耗散正气,若正气不足则因气虚变生诸证㊂故叶天士云: 虚质,不可专辛香”㊂对于上述因气虚所致诸多变证,叶天士亦是遵循张仲景对于坏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指导原则㊂由于患者表阳不足,周身经脉失于温煦,寒自内生,寒凝经脉故周身疼痛;脾主四肢,运化水液失职,气虚失于固摄,故而出现四肢浮肿㊁肿块㊂因此,重用黄芪为君,以其甘之性既可大补中焦脾气㊁运化水湿之邪,又可益气固表,助卫阳驱在表之湿;辅以附子,取其辛温走窜之性,使黄芪补而不滞的同时,亦可振奋卫阳,即张仲景所言 温经”之效㊂2.3 对益气调营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继承了张仲景营卫辨治观,并结合气血理论,结合个人临床治疗经验,并对温病病机传遍等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著名的 卫气营血辨证”,认为 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因此治疗上应遵循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则㊂而在应用张仲景 桂枝 芍药 黄芪”的配伍格局时,叶天士虽云 病在营卫”,但实则针对的病机是:气分中卫阳不足,中气虚弱㊂如案一[6]: 某二一,脉细弱㊂自汗体冷,形神疲瘁,知饥少纳,肢节酸楚㊂病在营卫,当以甘温㊂生黄芪㊁桂枝木㊁白芍㊁炙草㊁煨姜㊁南枣㊂”案二[6]: 曹,脉促数,舌白不饥,寒热汗出㊂初起腹痛,脐右有形㊂乃久伤劳倦,复感温邪㊂今病两旬又六,微咳有痰,并不渴饮,寒来微微齿痉㊂此营卫二气大衰,恐延虚脱,议固卫阳,冀寒热得平㊂黄芪㊁桂枝㊁白芍㊁炙甘草㊁牡蛎㊁南枣㊂”案一为较为典型卫阳虚弱,肌腠失于固摄的汗证,胃失受纳,中气不足故脉细弱,神疲乏力,饥不欲食;而在表之阳衰微,失于固摄与温养,故见自汗体冷,四肢关节等酸痛㊂故治以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益气健脾㊂案二为体虚之人感受温邪,正邪交争日久,阳气欲脱之证,病属温病后期㊂温邪自表而入与卫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寒热往来㊂而中焦气血不足,久病入络,血络失和,渐成积证㊂不渴说明温邪较轻,而恶寒发作时开始出现口噤的痉证表现,说明卫阳虚弱㊁无力抗邪的同时,营阴亦虚以动内风,故有阴阳绝离之象,故治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育阴涵阳,方用桂枝加黄芪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去龙骨㊁生姜(辛温走散更燥营阴)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虚劳失精之证,其主证虽与本案不同,但病机相同,均为五脏气血虚弱,肾阳失固摄㊂张仲景常常将龙骨牡蛎同用,或震摄心神,或收涩肾精;而本案去入心经的龙骨,而留入肾经的牡蛎,既取其收涩之性,又可直达病所,以奏 甚者独行”之功㊂可见叶天士对于病机及治法的重视以及对经方加减的灵活㊂2.4 叶天士对张仲景益气建中法的继承与发展叶天士的脾胃学说分别承自张仲景学说中的脾胃分治㊁顾护胃气㊁脾胃之气资助营卫等治疗特色与李东垣甘温升阳的学术思想[9]㊂因此,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有诸多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的案例㊂如案一[6]: 郑二七,脉来虚弱,久嗽,形瘦食减,汗出吸短㊂久虚不复谓之损,宗内经形不足,温养其气㊂黄芪建中汤去姜加人参五味㊂”案二[6]: 李三四,久嗽经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卧㊂此阳微卫薄,外邪易触,而浊阴挟饮上犯,议和营卫,兼护其阳㊂黄芪建中汤去饴糖加附子茯苓”㊂案三[6]: 姚二二,久嗽背寒,晨汗,右卧咳甚,经事日迟,脉如数而虚,谷减不欲食㊂此情志郁伤,延成损怯,非清寒肺药所宜㊂黄芪㊁桂枝㊁白芍㊁炙草㊁南枣㊁饴糖㊂”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叶天士对黄芪建中汤的扩展应用到三个方面:(1)在疾病与证候方面,不拘泥于虚劳之病与腹痛之症,将其扩展至咳嗽㊁汗证㊁月经不调等内科㊁妇科疾病㊂而在证候上围绕 脉弱” 咳痰” 不欲食” 汗出”背寒” 足冷”等以中气虚㊁肺气虚为核心病机的证候进行治疗,是从临床角度对条文 诸不足”进一步阐释与发挥㊂(2)对黄芪建中汤治疗咳嗽的应用㊂叶天士云: 中气之馁已甚,可复以苦寒损胃乎㊂与黄芪建中,损其肺者益其气㊂而桂枝白芍,非敛阴和血之妙品乎㊂”‘金匮要略“原文虽未言与肺气相关,然方后注云: 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㊂”有学者根据‘外台秘要“建中汤与‘金匮要略“吴迁本的注文提出黄芪建中汤方有补气之功,而非半夏这味药可以补气[10]㊂笔者认为通过医案能明显看出叶天士有以黄芪建中汤补益肺气的意图,然其用药轻灵,不仅不会在其中加入温燥的半夏,反而会根据情况去掉辛温的桂枝与生姜,进一步体现其对 肺为娇脏,易虚易实”的生理特性的把握㊂(3)对于黄芪建中汤的加减化裁,叶天士紧守病机㊁有的放矢㊂如对于气虚伴有阴虚血少者,去桂枝生姜防辛温耗血动血;对于气虚兼阳虚者,加附子温经散寒;对于脾气虚导致痰浊内生者,去甘腻之饴糖加茯苓利水渗湿;气虚兼血脉空虚,加当归养血活络,有与当归建中汤合方之义,亦为叶天士常用方,称为 归芪建中汤”,多用但不局限于妇人经闭㊂综上,叶天士重视病机,对黄芪建中汤进行加减化裁,以奏益气建中之功㊂3摇小结叶天士在‘本草三家合注“[11]中云: 人生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二端㊂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之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之不足也㊂”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开运用黄芪益气利水㊁温阳㊁调营与建中之法,而叶天士通过对张仲景学习研究及临床体悟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经验,为后世临床使用黄芪提供极具价值的典范㊂而这种范式对于学者而言,一方面应重视叶天士处方的灵活性㊂诚如华岫云[6]所言: 先生虽善用古方,然但取其法,而并不胶柱㊂观其加减之妙,如复脉㊁建中㊁泻心等类㊂至用牡蛎泽泻散㊂只取此二味㊂故案中有但书用某方,而不开明药味者,决非尽用原方,必有加减之处,观者以意会之可也㊂”另一方面应关注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性㊂小到个人医家,大到学术流派,或有私淑,或有亲炙,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枝散叶㊂如叶天士对于痹症应用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的具体治法,或不仅仅来源张仲景,亦可受到其业师王子接的医学思想的影响㊂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防己黄芪汤与防己茯苓汤条目下云: 余治太阳腰髀痛,审症参用两方,如鼓应桴,并识之㊂”[12]综上可以看出,继承是发展的前提:个人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是具有复杂性㊁交叉性与累积性的,因此系统梳理古代名家的学术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临床医师在遣方用药时如何做到继承与发展古今医家学术思想提供直接有效的参考㊂表2 叶天士对应用黄芪之法的继承与发展应用黄芪之法益气利水法益气温阳法益气调营法益气建中法主病风水病㊁皮水病㊁正水病㊁石水病㊁黄汗病历节病㊁脚气病血痹病㊁黄汗病㊁黄疸病虚劳里急诸虚证脉象脉浮㊁脉小弱脉弦脉微㊁脉沉㊁脉浮脉如数而虚㊁脉涩弦证候身体浮肿㊁沉重,汗出,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四肢聂聂动㊂关节剧烈疼痛㊂肌肤麻木不仁,汗质粘滞沾衣㊁汗色黄如柏汁,身重㊁肌肉瞤动㊂出血㊁失血㊁疼痛㊁面色不华㊁精神不振病机水液代谢异常外感风寒湿邪,邪正相搏剧烈风中卫阳,阳不敛阴,营阴失守脾胃虚弱,气虚血虚方药配伍黄芪㊁防己㊁白术㊁茯苓黄芪㊁乌头黄芪㊁桂枝㊁芍药黄芪㊁饴糖㊁桂枝㊁芍药代表方剂防己黄芪汤㊁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㊁芪芍桂酒汤㊁桂枝加黄芪汤黄芪建中汤叶天士对仲景的继承黄芪主益气祛湿,同时配伍防己㊁白术㊁茯苓黄芪配伍乌头以补气温经营卫辨治观脾胃分治㊁顾护胃气㊁脾胃之气资助营卫叶天士对仲景的发展结合益气利水法与 络病学说”,以病机为桥梁,将水气病扩大至痹证㊂创制芪附汤,重用黄芪大补中焦脾气㊁运化水湿之邪,又可益气固表,助卫阳驱在表之湿;辅以附子辛温走窜,使黄芪补而不滞,亦可振奋卫阳㊂营卫辨治观结合气血理论,创立了著名的 卫气营血辨证”㊂病机则为 气分中卫阳不足,中气虚弱”㊂不拘泥于虚劳之病,扩展至咳嗽㊁汗证㊁月经不调等内科㊁妇科疾病;去桂枝生姜以补益肺气;创制以归芪建中汤为代表的灵活加减化裁方参考文献[1]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9⁃164.[2] 范忠星.叶天士医学思想渊源探究[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20.[3] 李心机.寒温相承宗一脉,叶吴本是经方家 叶天士㊁吴鞠通活用经方的思路与启示[J].山东中医杂志,2021,(5): 441⁃447.[4] 吕桂敏,周鸿飞点校.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心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7.[5] 潘中艺,傅延龄,宋佳,等.张仲景医学源流述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11):894⁃899.[6] 清㊃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87㊁446㊁423㊁128㊁242㊁67㊁66㊁478㊁603.[7] 李长香,程发峰,王雪茜,等.叶天士从络病论治痹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758⁃1761. [8] 李长香,刘原君,朱文翔,等.络病学说的4次大发展[J].中医药导报,2014,21(11):1⁃3.[9] 孙晓光.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10] 张承坤,赵雅琛,沈澍农.‘金匮要略“ 补气加半夏”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1):99⁃100,118. [11] 叶磊,高亚慧点校;张志聪,叶天士,陈修图注.神农本草经本草三家合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35. [12]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61.(收稿时间:2023⁃10⁃11)(本文责编:韩虹娟)。

2_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2_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编者按】 伴随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趋势,循证临床已成为临床医生的思维范式㊂由政府㊁行业学会引领制定的临床诊疗标准㊁指南㊁共识㊁规范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重视㊂这些诊疗指南还方便了非专业医生的临床决策,对诊疗实践指引,成效显著㊂应广大读者建议,经我刊编委会讨论,决定在本刊开设 标准指南共识规范”栏目㊂期待各行业学会㊁专业委员会的标准㊁指南㊁规范能在我刊发布㊂把中医学期刊办成临床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㊁基层医师㊁广大医学生和中医从业者的良师益友,一直是我刊的办刊宗旨㊁追求目标㊂鉴于当前中医RCT 研究数量少㊁质量良莠不齐,而实践经验总结多㊁证据确凿等特点,本刊鼓励从临床实践出发,基于循证医学原理,采用Cochran 手册制定的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采用GRADE 小组制定的推荐强度分级标准推荐证据等级,按照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根据专家共识分别确定循证病证结合诊断㊁病证结合治疗和病证结合康复等措施,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实践㊂欢迎各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制定相关标准㊁指南㊁共识㊁规范,本刊及时组织行业专家论证发布㊂㊃标准指南共识规范㊃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6⁃1⁃4151)通信作者:倪青(1968-),博士,主任医师,教授㊂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㊂E⁃mail:niqing669@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41 2型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临床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饮㊁多食㊁多尿㊁消瘦㊁乏力为典型临床表现的多代谢紊乱综合征[1⁃2]㊂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 消渴病”范畴㊂众多临床证据表明,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优势,如单纯降糖㊁改善糖脂尿酸代谢紊乱㊁减肥㊁逆转或延缓并发症㊁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等等㊂尽管国内近年已有多个相关指南发布,但2型糖尿病中医药研究成果日新月异,近3年国内外治疗㊁研究2型糖尿病产生很多新证据㊂为更新完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㊁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㊁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组织编写‘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采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循证证据和参考建议㊂1 制定过程与方法1.1 制定计划与单位本‘指南“由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发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牵头,在相关方法学专家指导下,联合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内分泌专科联盟单位㊁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合作单位及北京市国家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 1+X+N”单位等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召开‘指南“编写启动会,确定编写体例,参考既往‘指南“,对2型糖尿病相关大量文献进行筛选,同时邀请循证医学㊁文献学㊁统计学等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指南“草案,再经‘指南“项目组讨论修改后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专家审核会,最后形成‘指南“终稿㊂‘指南“特指‘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㊂1.2 工作组‘指南“制定工作组由4个部分构成:(1)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①确定‘指南“范围并按照PICO 原则,即患者(patient,P)㊁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㊁对照措施(control,C)㊁结局指标(outcome,O),形成临床问题的构建;②确定系统评价团队㊁‘指南“方法学专家与‘指南“制定小组和外部评审小组成员;③监督‘指南“证据检索㊁评价和综合等过程;④管理并评定利益冲突㊁组织‘指南“制定小组会议;⑤与执笔人合作起草‘指南“,监督同行评审并适当修正‘指南“草案,监督‘指南“的出版和传播,监控并评估‘指南“的更新需求㊂(2)专家组,主要负责:①协助确定‘指南“范围㊁制定PICO 格式的关键问题并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②使用证据评价工具形成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③完成‘指南“草案撰写;④发布和推广‘指南“㊂(3)秘书组,主要负责:①协助指导委员会开展各项‘指南“制定工作;②负责‘指南“工作组成员间的沟通与联络工作㊂(4)系统评价小组,主要负责:①对每一条推荐意见的进行严谨全面的证据检索与综合分析;②制定GRADE 证据概要表㊂1.3 临床问题的构建根据PICO 原则进行文献预检索,并将检索结果进行汇总㊁分类,通过临床调研㊁专家咨询方式,确定本‘指南“的临床问题㊂1.4 方药的遴选本‘指南“推荐的方药及中成药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主,结合中医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证据检索及综合,形成专家组共识推荐意见㊂1.5 证据的检索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㊁万方全文数据库㊁MEDLINE㊁Embase㊁The 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1月13日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㊂对于来自同一单位㊁同一时间段的研究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发表的研究,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㊂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管理㊂1.6 证据的筛选㊁评价及综合1.6.1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系统评价㊁Meta分析㊁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消渴病);(3)干预措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㊁非药物干预方法;(4)主要结局指标: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5)文献来源:期刊论文㊂1.6.2 排除标准(1)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2)设计不合理的临床研究;(3)无具体方药组成者㊂1.6.3 筛选过程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将所有筛选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首先对导入的文献进行自动及手动去重后,再根据确定的纳排标准进行二次筛选㊂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进行初筛,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后,进一步通过阅读全文进行复筛,确定最终纳入文献㊂1.6.4 质量评价使用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价工具AMSTAR量表对系统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据质量评价㊂高质量系统评价,直接使用其结果;否则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据综合㊂1.7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采用GRADE评价体系对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将证据体分为高质量㊁中质量㊁低质量㊁极低质量4个等级,并形成推荐意见㊂GRADE证据等级:高(A):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值;中(B):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的可能性;低(C):对效应估计值的确信程度有限,真实值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极低(D):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很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㊂GRADE推荐强度:(1)强推荐: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2)弱推荐: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㊂2 共识的范围本‘指南“规定了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及综合治疗措施,适用人群为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㊂本‘指南“适用于中医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使用,也可供西医执业医师㊁护理人员和药师㊁医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时进行参考㊂3 术语及定义消渴病是指以多饮㊁多尿㊁多食及消瘦㊁疲乏㊁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㊂消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肾㊁肺㊁脾(胃),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㊂消渴病日久,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变证百出,如:疖痈㊁眩晕㊁胸痹㊁雀盲㊁肢体麻疼㊁坏疽㊁肾衰水肿㊁中风昏迷等兼证㊂4 中医辨证施治路径图图1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路径图5 诊断5.1 西医诊断标准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㊂5.2 西医鉴别诊断5.2.1 与尿糖阳性的鉴别诊断[3](1)肾性尿糖:此为肾糖阈降低所致,表现为虽尿糖阳性,但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正常㊂(2)大量维生素C㊁水杨酸盐㊁丙磺舒或异烟肼㊁青霉素㊁强心苷㊁噻嗪类利尿剂等随尿排泄的药物亦可引起尿糖假阳性反应,需注意鉴别㊂(3)过度饥饿后,一次进食大量糖类食物,可产生饥饿性糖尿㊂(4)胃切除或甲亢患者可出现暂时性糖尿及低血糖症状㊂5.2.2 与其他类型血糖升高鉴别诊断如急性应激㊁心梗㊁脑血管病㊁创伤等,使胰岛素对抗激素升高,可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和(或)尿糖阳性,但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需与2型糖尿病鉴别㊂5.2.3 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般表现为多食㊁易饥㊁口渴多饮㊁怕热多汗㊁大便次数增多㊁急躁易怒等高代谢状态及甲状腺肿大㊁突眼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㊂5.3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版)“[1]‘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4]及‘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5],分为糖尿病早期㊁中期㊁晚期3个阶段诊断㊂5.3.1 早期多见于糖尿病早期,临床以热证㊁实证为主㊂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身重困倦,小便频数,大便粘滞不爽或便秘,舌红㊁苔黄,脉弦数㊂该期病位主要在肺㊁胃㊁脾㊁肝,病程多在5年之内,尚无明显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糖㊁肥胖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㊂该期主要包含肝郁脾虚证㊁痰热互结证㊁肠道湿热证㊁脾胃不和证㊁肝胃郁热证㊁热盛伤津证㊂5.3.2 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㊂该期主要病位在肺㊁脾㊁肾,病程多在5~10年,兼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及峰值延迟,可伴见胰岛素抵抗㊂该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证㊂5.3.3 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小便频数,手足抽搐,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或见眩晕耳鸣,乏力,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㊂该期主要病位在肝㊁脾㊁肾,病程多在10年以上,已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病情复杂,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脏腑功能受损㊂该期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㊂5.4 病证结合诊疗标准采用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㊂首先根据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消渴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再根据临床表现㊁疾病病程分期不同,进行中医证候诊断㊂6 治疗6.1 早期(1)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胁肋胀满,腹胀,纳少,便溏不爽,情志抑郁,善太息,舌质淡胖㊁苔白或腻,脉弦缓㊂以女性为多,形体中等或偏瘦,可有焦虑㊁抑郁倾向㊂治则: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6⁃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当归㊁白芍㊁柴胡㊁茯苓㊁白术㊁甘草㊁生姜㊁薄荷㊂推荐的中成药:加味逍遥丸[8](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6g,一日2次㊂推荐的单验方:三舒汤[9](弱推荐,证据等级:C):柴胡㊁当归㊁白芍㊁姜半夏㊁甘草㊁白术㊁厚朴㊁枳壳㊁山药㊁郁金㊁茯苓㊁知母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治疗[10](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百会㊁神庭㊁中脘㊁足三里(双)㊁合谷(双)㊁太冲(双)㊂留针30分钟,一周3次㊂(2)痰热互结证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腹胀,胸闷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㊂治则:清热化痰推荐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11⁃12](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黄连㊁半夏㊁瓜蒌㊂推荐的中成药:①痰热清注射液[13](弱推荐,证据等级:C),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者㊂②痰热清胶囊[14](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3粒,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益糖康[15](强推荐,证据等级:A)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甘草㊁黄连㊁黄柏㊁黄精㊁五味子㊁丹参㊁三七㊁大黄㊁葛根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腹针治疗[16](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关元㊁气海㊁中脘㊁下脘㊁阴都(双)㊁石关(双)㊁商曲(双)㊁气旁(双)㊁气穴(双)㊁滑肉门(双)㊁外陵(双)㊁上风湿点(双)㊁下风湿点(双)㊁天枢(双)㊁大横(双)㊂不使用提插㊁捻转手法㊂留针30分钟㊂隔日1次,每周3次㊂(3)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脘腹痞满,大便粘腻不爽,或臭秽难闻㊂小便色黄,舌红,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㊂多见于肥胖㊁高血糖㊁有肠道菌群失调表现者㊂治则: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17⁃19]‘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合三仁汤[20](‘温病条辨“)(弱推荐,证据等级:C),药物组成:葛根㊁黄芩㊁黄连㊁厚朴㊁半夏㊁苦杏仁㊁白蔻仁㊁薏苡仁㊁滑石㊁通草㊁白术㊂推荐的中成药:黄葵胶囊[21⁃23](弱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粒,一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㊂推荐的单验方:清热祛湿方[24](弱推荐,证据等级:C):黄连㊁苍术㊁厚朴㊁枳壳㊁茵陈㊁佩兰㊁当归㊁薏苡仁㊁玄参㊁丹参㊂推荐的其他疗法:糖四针[25](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包括丰隆㊁地机㊁养老及曲池,消毒处理后,使用毫针深刺,进针1~2寸,以患者有触电感为宜,随后提插3~5分钟,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提插1次,每周5次㊂(4)脾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心下痞满,口干,唇周痤疮,乏力,纳差,脘腹满闷,水谷不消,便溏,或腹泻,干呕呃逆,舌淡胖苔腻,舌下络瘀,脉弦滑无力㊂治则:调和脾胃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26⁃28](强推荐,证据等级:A) (‘伤寒论“),药物组成:半夏㊁黄连㊁黄芩㊁干姜㊁甘草㊁大枣㊁人参㊂推荐的单验方:三黄清幽汤[29](弱推荐,证据等级:B):茵陈蒿㊁川芎㊁党参㊁黄芩㊁知母㊁丹参㊁桃仁㊁法半夏㊁黄连㊁吴茱萸㊁炙甘草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30](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中脘㊁曲池㊁合谷㊁足三里㊁阴陵泉㊁三阴交㊁丰隆㊁血海㊁地机㊁太冲㊂均常规直刺20~30mm,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㊂(5)肝胃郁热证临床表现:形体偏胖,腹部胀大,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㊂治则:开郁清热推荐方药:大柴胡汤[31⁃33](‘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柴胡㊁大黄㊁枳实㊁黄芩㊁半夏㊁白芍㊁生姜㊂推荐的中成药:①糖敏灵丸[34](弱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g,一日3次㊂②胆宁片[35⁃36](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5片,一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㊂推荐的单验方:开郁清热方[37⁃38](弱推荐,证据等级:C)柴胡㊁黄芩㊁半夏㊁白芍㊁枳实㊁大黄㊁黄连㊁全瓜蒌㊁水蛭㊁桃仁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耳穴压丸[39](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脾㊁胃㊁肝㊁胰㊁神门㊁小肠㊁大肠㊁内分泌㊁糖尿病点㊁三焦㊁皮质下等㊂(6)热盛伤津证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皮肤干瘪,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干㊁苔黄燥,脉细数㊂此证多见于2型糖尿病初发㊁血糖明显升高者㊂治则:清热生津推荐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40⁃42](‘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生石膏㊁知母㊁太子参㊁黄连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麦冬㊁牛膝㊁葛根㊂推荐的中成药:①降糖胶囊[43⁃44](弱推荐,证据等级: C),一次1.5g,一日3次㊂②杞黄降糖胶囊[45](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粒,一日3次㊂③糖尿灵片[46](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片,一天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石地降糖饮[47](弱推荐,证据等级:C):生地㊁知母㊁天花粉㊁葛根㊁太子参㊁麦冬㊁苍术㊁黄芩㊁生石膏㊁山药㊁柴胡㊁白芍㊁川牛膝㊂推荐的其他疗法:电针治疗[48](弱推荐,证据等级:C),选穴:中府㊁肺俞㊁尺泽㊁太渊㊁天枢㊁合谷㊁曲池㊁大肠俞㊁上巨虚㊁胰俞㊁丰隆㊂电针取穴:合谷 曲池(双侧)㊁上巨虚 丰隆(双侧)㊁天枢 天枢㊂选用连续波,频率为5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后起针,背俞穴不留针㊂6.2 中期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㊁苔少而干,脉虚数㊂此期患者可出现并发症但多尚不严重,心脏超声可见心脏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电图可见心肌缺血或伴心律失常等㊂治则:益气养阴推荐方药:玉泉丸[49⁃50](‘杂病源流犀烛“)(弱推荐,证据等级:C)或玉液汤加减[51⁃52](‘医学衷中参西录“)(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生山药㊁生黄芪㊁知母㊁生鸡内金㊁葛根㊁五味子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麦冬㊁乌梅㊁甘草㊂加减:心肺两虚为主者,宜选生脉散;心脾两虚为主者,宜选归脾汤㊂心肝两虚为主者宜当归补血汤合一贯煎;偏于肾者,宜选参芪地黄汤㊂推荐的中成药:(1)玉泉胶囊[53](强推荐,证据等级: A),0.6g/粒,一次4粒,一日4次㊂(2)参芪降糖胶囊[54⁃55] (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3粒,一日3次㊂(3)天麦消渴片[56⁃57](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2片,一日2次㊂(4)消渴丸[58⁃59](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5~10丸,一日2~3次㊂(5)芪药消渴胶囊[60](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粒,一日3次㊂(6)金芪降糖片[61](强推荐,证据等级:A),饭前半小时服用,一次2~3片,一日3次,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㊂推荐的单验方:孙氏降糖饮[62](强推荐,证据等级:B):生黄芪㊁丹参㊁太子参㊁天门冬㊁五味子㊁生山楂㊁麦冬㊁荷叶㊁玉米须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63](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百会㊁四神聪㊁印堂㊁内关(双)㊁神门(双)㊁太乙(双)㊁水道(双)㊁关元㊁足三里(双)㊁三阴交(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㊂6.3 晚期(1)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多梦遗精,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视物模糊,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㊂多见于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㊁肾病㊁神经病变者㊂治则:滋补肝肾推荐方药:杞菊地黄丸[64⁃65](‘小儿药证直诀“)(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生地黄㊁山萸肉㊁炒山药㊁茯苓㊁泽泻㊁牡丹皮㊁枸杞子㊁菊花㊂推荐的中成药:①杞菊地黄丸[66](弱推荐,证据等级: B),一次8丸,一日3次㊂②六味地黄丸[67⁃69](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8丸,一日3次㊂③和血明目片[70](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片,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补肾明目方[71](弱推荐,证据等级:B):熟地黄㊁山萸肉㊁枸杞子㊁玄参㊁苍术㊁泽泻㊁丹参㊁昆布㊁川牛膝㊂推荐的其他疗法:①针刺治疗[72](弱推荐,证据等级: C),选穴:承泣㊁瞳子髎㊁攒竹㊁丝竹空㊁风池㊁肝俞㊁肾俞㊁光明㊁阳陵泉㊁三阴交㊂针用平补平泻,每周3次,适用于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㊂②中药浴足[73](弱推荐,证据等级: C),处方:豨莶草㊁红花㊁醋乳香㊁醋没药㊁艾叶㊁鸡血藤㊁刘寄奴㊁沉香㊁川芎㊁伸筋草㊁透骨草㊁苏木㊂煎好汤剂加温水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先熏蒸,注意防止烫伤㊂再浴足,浸泡20分钟左右为宜,适用于糖尿病足㊂③中药外敷(强推荐,证据等级:A),针对糖尿病足局部红肿㊁溃疡,可清创处理,后给予碘伏创面消毒㊁生理盐水冲洗,予京万红软膏[74]涂抹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㊂(2)阴阳两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神疲,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㊂多见于糖尿病肾病㊁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等后期㊂治则:滋阴温阳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75⁃76](‘金匮要略“)(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附子㊁肉桂㊁熟地黄㊁山萸肉㊁枸杞子㊁炒山药㊁茯苓㊁泽泻㊁巴戟天㊁肉苁蓉㊁菟丝子㊁鹿角胶㊂推荐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77](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6g,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糖肾方[78](弱推荐,证据等级:B):黄芪㊁芡实㊁金樱子㊁黄连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艾灸[79](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肾俞㊁太溪㊁足三里㊁三阴交㊂配穴:上肢麻木㊁疼痛加曲池㊁外关㊁合谷;下肢麻木㊁疼痛加血海㊁阳陵泉㊁太冲㊂用温和灸固定艾条温和灸法,每穴10分钟,每日1次㊂以局部穴位温和舒适为度,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㊂6.4 兼夹证(1)痰浊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头重嗜睡,呕恶眩晕,恶心口黏,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㊂实验室检查多见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㊂治则:化痰降浊推荐方药:偏湿热者,宜黄连温胆汤加减[80⁃81](‘重订广温热论“)(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黄连㊁竹茹㊁枳实㊁半夏㊁陈皮㊁甘草㊁生姜㊁茯苓㊁白术;偏寒湿者,宜苓桂术甘汤[82⁃83](‘伤寒论“)(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甘草;痰湿证,宜二陈汤[84⁃8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弱推荐,证据等级:C),药物组成:法半夏㊁陈皮㊁茯苓㊁生姜㊁乌梅㊁甘草㊂推荐的中成药:①金糖宁胶囊[86](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4粒,一日3次㊂②护肝片[87](强推荐,证据等级: B),一次4片,一日3次推荐的单验方:五加苍耳降糖方[88](弱推荐,证据等级: C),五加皮㊁苍耳子㊁茯苓㊁白术㊁陈皮㊁黄精㊁生甘草㊁三七粉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腹针疗法[89](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中脘㊁下脘㊁气海㊁关元㊁天枢(双)㊁滑肉门(双)㊁外陵(双)㊁商丘(双)㊁气穴(双)㊂(2)血瘀临床表现:肢体麻木或疼痛,胸闷刺痛,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脉弦涩㊂治则:活血祛瘀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90⁃91](‘医宗金鉴“)(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当归㊁白芍㊁川芎㊁熟地黄㊁桃仁㊁红花;或血府逐瘀汤[92⁃93](强推荐,证据等级:B)(‘医林改错“),药物组成:当归㊁生地㊁桃仁㊁红花㊁枳壳㊁赤芍㊁柴胡㊁甘草㊁桔梗㊁川芎㊁牛膝㊂推荐的中成药:①芪蛭降糖胶囊[94⁃95](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粒,一日3次㊂②复方血栓通胶囊[96](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3粒,一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㊂推荐的单验方:糖痹胶囊[97](弱推荐,证据等级:C):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桂枝㊁白芍㊁路路通㊁水蛭㊁怀牛膝,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98](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双侧阳陵泉㊁阴陵泉㊁足三里㊁合谷㊁曲池㊁太溪㊁丰隆㊁三阴交,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㊂7 非药物疗法(康复疗法)7.1 教育学习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99]㊂在健康教育中应注重个性化,患者主动参与,并采取连续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100]㊂通过系统性㊁全程性的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并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101]㊂7.1.1 社区教育[102⁃103]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㊂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㊁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㊂临床证据:强推荐,证据等级:B㊂7.1.2 同伴教育[104⁃106]同伴教育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餐前和餐后血糖,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㊂并且同伴教育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助。

中易复兴(养生专题)

中易复兴(养生专题)
《 素 问 上 古 天 真 论 》
而逆知以酒岁与起于 衰于持欲为乃神居阴 也生满竭浆去俱有阳上 。乐,其,。,常,古 ,不精以今而,和之 起时,妄时尽不于人 居御以为之终妄术, 无神耗常人其作数其 节,散,不天劳,知 ,务其醉然年,食道 故快真以也,故饮者 半其,入,度能有, 百心不房以百形节法 , , ,
—— ·
1、食后慢慢走。促进胃肠蠕动,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益 于人体健康。 2、食后手摩腹。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具体做法:以掌心着腹, 以脐部为中心,慢而轻柔地顺时针和逆时针按摩各20圈。 3、食后须漱口。保持口腔湿润度和清洁固齿,刺激舌上味蕾,增强味觉功能, 还可有效地防治口腔及牙齿的疾病。有益于增进食欲和帮助消化吸收。 4、食后赏音乐。 柔和轻快的音乐,可以作为一种良性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 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喧闹嘈杂的声音、强烈激昂的节奏、混乱不堪 的环境、污浊难闻的气味,会对情绪和食欲产生不良影响。
·
肾 者 主 水 , 受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 酉时(17:00-19:00)——肾经当令,主收藏。 · 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能量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 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由于酉时是工作完毕需要 稍事休息之时,因此不宜过劳。
—— 《 素 问 上 古 天 真 论 》 ·
1、有助睡眠。胃不和,卧不安。 2、保护肠胃健康。晚餐吃得过饱,有些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 和吸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产生毒素。 3、减少疾病产生。睡眠时血液流动的速度会变缓慢,而大量 的血脂便易沉积在血管壁上,日积月累则易诱发心脑血管疾 病产生。 4、减少脂肪堆积。晚餐热量过高,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 用下会合成脂肪,从而易导致肥胖产生。
·
凡 十 一 脏 取 于 胆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6
延伸阅读书目
• 《四圣心源 》,清 黄元御 • 《古典针灸入门 》,法 仁表
37
27
少阳相火
• 三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经暮夜大气 之凉降,降入地面下之水中。然当暑热上 腾之时,旋降旋升。地下水中,为生物生 命之所从出。此阳热实为生命之本,地面 上阳热盛满,地而下所得阳热不多,故称 少阳。此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中气。 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清,有如相臣之职, 故称相火。
28
太阴湿土
木气,乃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由秋季降入 冬季,再由冬季水中,升出春季而成。人 身的木气亦然。 • 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与小肠腑 ,心与小 肠主血,有宣通作用。 • 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与大肠腑。肺与大 肠主皮毛,有收敛作用。
20
人秉五行气质而生脏腑
• 秉大气的土气而生脾脏与胃腑。脾与胃主 肉,有运化的作用。
• 秋气属金,秋时太阳往南,地面的压力渐大,天空之间, 金气弥漫,大气的压力,即金气之下降也。天空的金气, 至秋始显,故秋时大气凉降而属金气。造化之气,东升西
降,降气旺于西方,故西方属金气。
14
五行
• 冬气属水。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所产生。 今夏太阳射到地面的火热,即是来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 火热,必须经过秋时降入土下,经过冬时,藏于土下的水 中,然后能生生物的生命。冬时大气沉而能藏,沉而能藏 者水也。大气热则上浮,寒则下沉。故冬时大气,寒沉而 属水气。南方在地面之上,北方在地面之下,故北方属水 气。
2
系统的认识
• 中医学,乃人身与宇宙共同整个气质运化学 • 人乃宇宙造化所生,欲知人身,须先知造化,
言造化,即言人身。 • 大气有阴阳五行,人身亦有阴阳五行,大气中的
阴阳五行,是圆运动着的,人身的阴阳五行,亦 是圆运动着的。 • 生物各得大气阴阳五行之偏 人身独得 大气阴阳五行之圆 • 人身之病,人身运动之偏也。中医者,以物性之 偏,补救人身之偏之事也。

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

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

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中医近几年复兴的案例近几年来,中医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一次复兴的浪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逐渐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和认可。

这一复兴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展示。

首先,中医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并进行相关的研究。

他们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对中医药中的有效成分、药理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中药材中的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中医药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引入中医药服务,将其与西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改善免疫力、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中医药治疗。

此外,中医药在一些慢性病治疗中的疗效也得到了认可,例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领域的应用,成为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医药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通过组织中医药论坛、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与此同时,中医药在一些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药列入了传统医学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这些都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打开了大门。

第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中医复兴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中药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医药产业成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国内外不少企业纷纷涉足中医药领域,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同时,政府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扶持中医药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中医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医药复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中医药专业,并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

论中医复兴-郭生白论中医复兴——郭生白中医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的选择,是中华医学与西方医学百年较量的结果。

我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这个论断。

任何一个文化体系的复兴,都是在发展中的复兴。

没有发展而妄谈复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今天的中医与昨天的中医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昨天。

中医没有系统的理论;中医的理论是模糊的、随意的;中医是不可复制的;中医是玄奥难以理解。

……种种对中医的议论,中医自己都不能回答。

百年以来在沉默的思考之中。

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命运是相同的。

近百年之中两次被政府官员提出封杀,但这不可怕。

中医背后是人民的支持。

近年又有一次封杀,是某几个人的一场闹剧而已。

然而,最可怕最可恶的是由一些人精心设计的消灭中医的阴谋:暗下刀子,肢解,杀死中医。

这不是耸人听闻。

这是人人看得见的,在光天化日之下已经实现了计划。

我请大家想想看:中医自从萌生时便是医家与药家为一人。

医家治病采药、制药、处方、加工炮制集于一身,这样才有中医不断的发展。

在2600年前有了《内经》与《本草经》的出现。

东汉建安年代伤寒流行,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

中医由经验医学发展到人体生命本能医学。

清乾隆年代流行瘟疫,有了吴鞠通的《温病条辩》和叶天士的《温热经纬》的出现。

发展了中医的病种与方法系统。

上世纪五十年代,河北流行“乙脑”,蒲辅周先生治疗167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伤寒论》的方法,本世纪03年邓铁涛先生治“非典”50余例全部治愈,没有后遗症,是用了温病学中的方剂。

如果中医不是医与药集于一人,绝没有仲景的伟大成就,吴鞠通、叶天士的医学贡献。

医学家、药学家在同一个大脑中工作是中医的一大优势。

而阴谋家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中医药大学中把中医腰斩,学医的不学药,学药的不学医。

从此中医的大脑被切去了一半。

这是阴谋家的第一刀:腰斩。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中华的根文化,来自“天人合一”的合一性与和谐性。

中医对生命的思维,对疾病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对药物、方剂的选择、组织都是用均势、平衡的和谐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为的。

【推荐下载】关于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的思考

【推荐下载】关于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的思考

关于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的思考 2012-12-03 【编者按】:护理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护理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护理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小青龙汤的加味,曹颖甫、祝味菊主张加附子,张锡纯主张加石膏,形同冰炭。

曹氏认为,本年新病,可以用原方轻剂治愈。

而十年宿疾,未易奏功,则需增加麻黄、细辛剂量,同时加用附子。

而祝味菊治咳喘亦常用小青龙汤加附子。

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小青龙汤药性偏温,本是药症相合,但张氏认为外感痰喘之证又有热者,十之八九,所以运用时必加石膏。

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可采用如下的方法:本年新病,无热者,用本方轻剂,寒重者加附子,有热者加石膏。

多年宿疾,及反复难愈的顽症,无热者加附子,有热者再加石膏。

 【关键词】小青龙汤加附子加石膏 小青龙汤乃千古名方,尤在泾《金匮翼》说: 此散寒蠲饮之神剂。

由于疗效卓着,得到广泛运用,前贤各家讨论颇多,所论加减方法,均为经验之谈,值得学习,但有的观点相互对立,令人莫衷一是。

如沪上名医徐仲才、朱锡琪等认为用本方治咳喘时,当去桂枝,使无过散耗正之虑,无发热不用。

而《伤寒论》本方后的加减中却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之语。

不少医家认为五味子酸收敛邪,而恽铁樵则认为五味子监制细辛,不可不用,并举家北生先生医案,谈到某沪医为使细辛之力专而去五味子,结果此药入口,才两刻钟许,病人汗脱而逝。

对于芍药,《经方实验录》说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而上海市名中医邵长荣则认为芍药防止麻黄的副作用,在出现心悸、汗多等症时,加重芍药的剂量。

特别是关于本方的加味,曹颖甫、祝味菊主张加附子,张锡纯主张加石膏,形同冰炭,作为后学者尤当详加思考领会。

 曹颖甫、祝味菊主张加附子 曹颖甫,近代经方派代表,其《经方实验录》云:予近日治丁姓妇十年痰饮,遇寒即剧,日晡所恶寒而喘,亦用此方。

方用麻黄三钱,细辛二钱,干姜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三钱,桂枝四钱。

中医文化的失落与复兴.doc

中医文化的失落与复兴.doc

中医文化的失落与复兴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中医是遥远的,神秘而不可信。

殊不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在中医中药的庇佑下,生命得以繁衍,身体得以康健。

在中国的黄土地上,中医文明之河顽强地流淌着,至今仍在滋养着华夏儿女。

其实,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印度医学、古埃及医学……然而它们又都先后枯竭、相继消亡了,惟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学还在流动、还在生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当今世界,人类在享受到现代医学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带来的新的痛苦。

在高科技的“双刃剑”面前,人们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医中药。

那些对东方、对中国的古老文明还比较陌生的西方人惊异于中医的神秘理论和神奇疗效,在无奈中看到了些许希望,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走进中国、走进中医。

中医的力量是无形而实在的。

当今的中华大地上,还有2900多所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每天接诊着成千上万的患者;还有近30所中医高等学府,十几万莘莘学子每天都在朗朗诵读着中医的古老经典。

从大洋彼岸到欧亚大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药的芳香、针灸的神妙……然而,在繁华的背后,还有一股潜在的负面的力量,这股力量时沉时浮。

中医从业者深深地感觉到一种潜在的危机。

这种危机由来已久,于斯为盛。

一、失落的文化与失语的中医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一直是坎坷的,一个时期甚至遭遇被取缔、被消灭的命运。

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其在中国的医学主导地位也受到冲击。

科学主义的盛行,使西方学科分类及其“形式和方法”成为是否“科学”的评估标准,中国所有的既存学术都面临着一个取得科学“资格”的问题,中医药学自不例外。

科学在近代中国达到了“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凡是不符合“科学”的东西,都要遭到批判、唾弃。

大医传承《复兴中医北京宣言》(朱良春,周仲瑛,陆广莘,祝总骧,贾谦,郭生白)

大医传承《复兴中医北京宣言》(朱良春,周仲瑛,陆广莘,祝总骧,贾谦,郭生白)

大医传承《复兴中医宣言》(朱良春,周仲瑛,陆广莘,祝总骧,贾谦,郭生白)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世界人口总数中健康人不足5%,大病患者20%以上,亚健康患者75%以上(这是零三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

近年超级病毒、病菌的出现,是抗生素与对抗观念的彻底失败!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70%人口的亚健康!当今国人的滥用抗生素、滥用化学药品与挂水输液(人均到八瓶),这说明了我们在与自己作战,而且是生死决战!各国政府都在努力用医保制度来尽力改变危急局面。

但这决不是制度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西方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医学失望,已开始寻找系统医学了,至今尚未走出复杂的系统。

我看这种“斗而铸锥,渴而掘井”不行。

西方人在医学上走的路是错路!医学家与药学家必须是一个大脑思考。

而西方的药学家是化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加技术员。

医学家是用对抗理念进入微观世界去寻靶的!如果他要真正认识生命必须先向中国人学“天人合一”、学尊敬大自然,用因势利导的和谐方法对待生命。

但人民的疾病不会等待他们找到系统医学再来拜访他们!经过五十年痛苦思考,中医在传统文化中发现了“生命本能系统医学”。

本能系统医学出现了九项奇观:1、高疗效2、低成本3、无药源性疾病4、无医源性疾病5、无终身性疾病6、人人会治未病7、一方治多种病8、多人共用一方9、中医复制周期缩短为一年本能系统医学这九项优势,正是实现全民健康、中医复兴的条件。

中医复兴,不仅是医学的复兴。

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兴衰是共辱共荣的。

中医的起源、发展都来自传统文化。

当今传统文化被两代以上的人丢失了。

我们很多中青年宁可相信戴着科学帽子的谬误,吃毒药求健康,决不承认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对于本能系统医学的九项优势斥为谎言!我八十岁才明白:复兴中医必须有中医的发展,必须是同传统文化为一体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这个历史关头,我已联合我的老友们为民族的复兴,为中医的复兴、全民健康,站了出来,共同发起“中医大医传承”行动。

论中医的“衰落”与复兴

论中医的“衰落”与复兴

论中医的“衰落”与复兴郭生白(2009-11-21 17:00:19)近几年海内外人士对中医的衰落发出感叹,希望抢救中医的呼声日高。

关心中医的人多方面求索中医衰落的原因,并寻求中医的复兴道路。

但也有人认为:中医是落没的,不科学的,其衰落是必然的,没什么可惜!而主张废医存药的大有人在。

关心中医存亡的人在研究中医衰落的原因时,第一个讲到是余云岫,汪大燮之流的无知行为,至今还能在一些人的身上看到。

第二是归咎于现代科学主义与伪科学的干扰。

第三是社会运动与中西医不平等的待遇等等。

当然这三项并不是概括人们对中医衰落所发出的抱怨。

对这些关注中医事业的言论无论什么态度都是无可非议的。

作为一个共和国公民,我认为:说中医在衰落,不敢苟同。

应该说是冷落。

因为中医走到今天的地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统天下,到八十年代的仅有一隅之地,并不是中医的无能,也不是中医学的过错,而是因客观原因被冷落了。

在近代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从社会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皆视中医不及西医。

这是因为什么呢?上述的三类原因都不是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中医被冷落的原因是战争!从民初的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朝战争,中印,中越之战,大约三十年的战争,特别是十余年的全民战争,需要多少医生?当然是西医!中医在战争中是不能胜任的。

培养医生是战争的迫切需要。

是战争制造了西医这个宠儿。

西医队伍的急剧扩大,在群众中,社会上威信不断上升,而中医的影响却日微。

这其间,一切不利于中医,干扰中医,以及不平等的待遇,都是在战争的影响中而出现的。

以至演变到今天的局面。

简单地说:历史的原因酿成战争!战争培养了对西医的宠爱,发展了西医的170余万人的群体。

而中医在全国人口平均数中大为下降。

而且中医处于西医的领导之下工作。

特别是培养中医的教育体制,采用了西医的模式,忽视了中医成长的特殊规律。

其结果,培养的西化中医,使得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很大一部分自动改行,作西医了。

针灸治愈雷诺氏病1例

针灸治愈雷诺氏病1例

针灸治愈雷诺氏病1例赵帅;赵艳香【摘要】@@【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2(044)012【总页数】1页(P80)【关键词】雷诺氏病;针刺疗法;医案【作者】赵帅;赵艳香【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7.305笔者采用毫针刺、艾条灸和点刺十二井穴治愈雷诺氏病1例,现报告如下。

某,女,22岁。

2010年8月20日初诊。

病史:患者13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手、脚发凉,未予重视及寻求治疗。

近2年多来双手发凉加重,遇冷手部皮肤苍白,继而转为紫色,伴麻木,偶有疼痛,症状遇寒及冬季加剧,得温及夏季缓解。

曾在本地某医院接受对症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

刻诊:四肢冰冷,指、趾末端关节处肤色青紫,手部尤甚,舌红苔薄,脉濡数。

此乃脾肾气虚,寒凝气滞之痹症,西医诊断为雷诺氏病。

治疗: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养老、列缺、阳溪、中渚、合谷、八邪穴行毫针刺,曲池用提插泻法,针感放射到手指端,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取气海、关元穴行艾条温和灸,每次30min,每日1次;取十二井穴放血,每周治疗2次。

治疗2周后,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治疗6周后指、趾末端关节处肤色及肤温基本恢复正常,四肢冰冷感、麻木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治疗1个疗程,随访3月未见复发,嘱患者每年夏季针刺灸治疗7次。

雷诺氏病是一组因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阵发性(间歇性)末梢动脉痉挛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肢端(以手指为主)对称性发白、发绀及潮红,常称为雷诺氏综合征或雷诺氏现象。

雷诺氏病属于中医学“痹症”、“四肢逆冷”等范畴,乃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至阳气虚弱,不能温煦四末,复因寒邪乘虚客于经络,寒凝血滞,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达于四末所致。

《诸病源候论》言:“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血气衰损,不能温其四末,故四肢逆冷也。

”西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发作间期以扩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缓解小动脉痉挛等治疗为主,但易复发。

中医复兴研究小组报名通道

中医复兴研究小组报名通道

中医复兴研究小组报名通道一、为什么成立中医复兴研究小组?二十多年来,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中医逐渐边缘化,中国人民发病率越来越高、国家医保支出成倍增长,人民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因此中医已经到了不得不穷则思变发奋图强的历史节点。

近年来,为了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和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实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实施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相继推出了诸多利好政策,全国形成了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良好势头。

因此,我们倡议成立“中医复兴研究小组”,打造中国第一支传统中医复兴正规军,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探索和实践支持。

二、中医复兴研究小组的性质中医复兴研究小组,仅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者临时聚合研究中医复兴等问题,暂时属于非实体社会团体组织。

特别说明:在未经国家正式批复之前,本小组仅为虚拟社群,请大家知悉。

三、我们的愿景和原则希望所有支持中医复兴的中国人凝心聚力,团结联合起来,形成中国第一支中医复兴正规军,以复兴中医和传统文化为主要目标、以实现文化自信和全民健康为最终愿景、以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原则,共同研究促进。

四、我们主要做些什么?为了尽快复兴传统中医,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相关工作,为此,我们将组建以下团队开展相关工作:1、由专家顾问团队组建中医经典理论研究所;2、由民间医技药方研究团队与疑难病研究团队组建民间民族医药研究所;3、由教育培训团队组建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所;4、由新媒体团队组建中医药学术交流普及推广中心;5、由大数据团队推出民间中医药数字地图、在线问诊系统、诊断机器人等。

五、哪些人可以加入?我们欢迎志同道合的民间中医、官方中医、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中医药相关行业从业者、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各界人士,加入中医复兴研究小组。

特别说明:加入小组者须确有复兴中医之意愿,经一位小组成员介绍,方可加入。

六、如何加入?第一步、申请加入中医复兴研究小组的同志,需要进入《中医复兴论坛》(网址:)注册为论坛用户,并在论坛内阅读《中医复兴研究小组章程(草案)》;第二步、从本文首末二维码进入报名页面(网址:/1949.php),认真详细准确的填写报名表,保证所有信息真实,并签名确认;第三步、同时提交推荐人的推荐信,推荐信由推荐人手写并签名拍照,由申请人上传;推荐人为小组理事会成员和已经审核通过的组员,非本小组成员推荐无效;第四步、小组理事会人工审核申请资料,资料存疑或内容过于简单,将会退回重新填写;第五步、审核通过由理事会颁发电子会员证,成为本小组正式成员。

中医的复兴之路

中医的复兴之路

中医的复兴之路中医的复兴之路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她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中医的存在,我国古代虽然无数次流行瘟疫,却从未有过像欧洲那样一次死亡人数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悲剧。

近几十年,中医药对一些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显著。

虽然现在中医的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但是在中医界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医的复兴是必然的。

中医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流医学。

中医必将要为全人类的健康提供重要的保障。

1. 取消中医热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此案一出,引起群情激愤,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

几经磨难的《中医条例》终于在1936年1月22日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医在医药卫生系统中取得了合法地位。

前一段时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教授在网络和杂志上大肆宣传“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甚至还提出了举行百万人签名告别中医活动。

2.中医的地位和贡献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结晶,其贡献是四大发明所无法比拟的,告别了中医,我们的传统文化将所剩无几。

中国传统医药属于世界传统医药的范畴,在世界医学史中,希腊—罗马医学、巴比伦医学、埃及医学、印度医学和岐黄医学(中医医学),都对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展,诸多民族的传统医学渐渐衰落,而中医仍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

古时瘟疫流行,是中医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1956年爆发流脑,又是中医在力挽狂澜;2003年非典,中医又是功不可没!所以中医是我华夏儿女的守护神,有了她才有了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3.中医的现状中医人员和相应的医疗机构发展缓慢。

据统计,1949年我国中医的人数是27.6万,2002年的统计结果还是27万余人。

中医大家 鲁兆麟

中医大家 鲁兆麟

中医大家鲁兆麟
佚名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2(27)11
【摘要】鲁兆麟,著名中医学者、临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医重点学科--"医史文献""各家学说"学术带头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
【总页数】1页(P1420-1420)
【关键词】中医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评审委员会;主任医师;各家学说;医史文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
【相关文献】
1.鲁兆麟关于中药的临床认知思维 [J], 张家玮
2.鲁兆麟教授谈中医医案的研究方法 [J], 张家玮
3.鲁兆麟教授谈中医"一"的思维 [J], 张家玮
4.典雅魅力百年小桥,装点灵秀兆麟公园——-记兆麟公园的五座小桥 [J], 肖福元;肖华
5.鲁兆麟发热性疾病治验3则 [J], 张家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内1020

中内1020

1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辩治外感疾病,”脏腑经络辩证”辨治内伤杂病的方法.2.西周时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疾医为最早的内科医师.3春秋时期出现《脉法》《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等,4明代薛己所著<<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艺术.王纶著<明医杂著>,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5中医内科疾病辩治原则: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症病机特点,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6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原则:调节整体平衡,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把握动态变化,顺应异法方宜,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疗未病,重视调摄护理.7先期治疗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8阴虚感冒主要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口干,心烦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病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治法:滋阴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气虚感冒:恶寒较重,头痛,身热咳嗽,咳痰无力,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9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做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咳嗽的病因:外感六淫和内邪干肺.分外感和内伤10内伤咳嗽的特点是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虚实夹杂,可伴其他脏腑病变.11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12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13发作期寒包热哮:痰热雍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表龙汤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14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15.喘证: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4劳欲久病16喘证与啸证鉴别:哮是以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啸鸣有声,易伴呼吸困难,喘指气息而言,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结肚,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分类:实证:4痰浊淤阻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雍肺,肺失清肃-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17肺痈: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症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病机: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痰,而致痰热与淤血互结,蕴酿呈痈,血败肉腐化脓脓疡溃破外泄.验痰法:肺痈病人咳吐的脓血腥臭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为痰.治则: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痈排脓.恢复期:清养补肺.药: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18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病机:病变首先在肺,继而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如气不摄血,则见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若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则谵妄昏迷,震颤/抽搐;如见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乃阴阳消亡危重之候.辨证要点:标实本虚早期: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标实并重.19肺痿:以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咳吐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诊断依据:咳吐浊唾涎沫为主伴面色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治则:补肺生津20.心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实为痰/饮/火/瘀阻滞.21心悸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哮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证型1心虚胆怯: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痰瘀心脉: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22.胸痹:胸部闷痛,胸痛彻背,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最早见于《内经》由《金匮要略》正式提出其名称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证治分类1心血瘀阻: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23真心痛: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24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证治分类:1肝火扰心:肝郁化火,上扰心神-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25.胃不和则卧不安: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臃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26狂证分型:痰火扰神/痰热瘀结/火盛阴伤.癫狂特点癫静而多喜.狂:怒而多动27痫病: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称“癫痫”‘羊痫风’28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辩证要点:辨病因,辨虚实,分气血.29胃痛:胃脘痛,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饮食积滞,和胃止痛-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湿热蕴结,胃气痞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瘀停胃络,脉络壅滞-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胃阴亏耗,胃失濡养-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脾虚胃寒,失于温养-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30痞满实证1饮食内停:饮食停滞,胃腑失和,气机壅塞-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31呕吐的证治分类:A实证1外邪犯胃: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划.-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猪苓桂术甘汤加减 4.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加减.B虚证:胃阴不足证:呕吐反复发作,或试做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加减32.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致失调,阳气素虚1肝郁气滞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可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蒲白,脉弦.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2中虚脏寒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33腹痛与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胃痛证,胃痛时有腹痛症.胃痛在心下胃脘处,常伴恶心,嗳气等.腹痛在胃脘以下,34腹痛与外科,妇科: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出,痛处拒按,腹肌紧张.妇科多在小腹疼痛,与经带胎产有关.35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的区别:内科病常见腹痛表现,此时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等.腹痛病证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36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便为主症的病证.辩证要点:辨暴泻与久泻,辨寒热,辨虚实.证治分类1寒湿内盛: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或白腻,脉濡缓-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37久泄: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38痢疾: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治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禁忌: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等.证治分类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诊断依据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泻下赤白脓血便为主症2暴痢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久痢起病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重,病势凶险,儿童多见,起病急,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利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3多有饮食不节史,多发在夏秋之交.痢疾与泄泻鉴别1均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2痢疾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泄泻大便溏薄,分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或先泻后痢,病重,先痢后泄则病轻.39.噎膈:吞咽食物哽咽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病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互结,阻隔于食道胃脘.40肋痛的治则:疏肝和络止痛实则理气/活血/清利湿热虚则补中寓通,滋阴养血柔肝证治分类1肝郁气滞: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1.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治法:化湿邪,利小便.关键:湿邪为患阳黄:1热重于湿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肝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肋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黄疸消退后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42鼓胀:腹部胀大如鼓一类病证,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逐水应用:鼓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酌情使用,以缓其苦急.43积聚: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出,并在血分,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治则:初期邪实--消散.中期邪实正虚—消补兼施.后期正虚—养正除积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以血瘀为主.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王明福治疗中风与消渴学术经验初探

王明福治疗中风与消渴学术经验初探

王明福治疗中风与消渴学术经验初探
何昌生;王明福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2(24)2
【摘要】吾师王明福先生,是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北京中医
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明福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老中医王明
福先生1971年开始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999年9月被评为主任医师,多年来
潜心临床研究中风、消渴等疾病,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消渴等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发表了《老年中风治验》、《辨治中风中脏腑高热的认识和体会》、《脑脉通口服液治疗中风病风痰阻络证66例临床观察》、《消渴并发中风的辨治体会》、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7例疗效观察》等多篇学术论文。

【总页数】2页(P144-145)
【关键词】中风;消渴;王明福;名医经验
【作者】何昌生;王明福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王明杰教授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 [J], 白雪
2.王明福主任医师应用芪银三两三治疗呼吸疑难病经验 [J], 赵海燕;何昌生
3.王明福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经验介绍 [J], 刘丽杰;王明福
4.王明福主任医师苓桂术甘汤治疗呼吸疑难病经验 [J], 何昌生; 赵海燕
5.王明福主任医师运用加味生脉饮治疗内科杂病经验 [J], 何昌生; 赵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首语还患者一张干净的处方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患者?而假如每个患者都是你真正的亲人。

我一直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患者,应该拿什么去相信医生?而假如每个医生都不是你的亲人。

如果是前者:我想肯定百分百的人都会这样做:让自己的家人尽量用便宜而更加有效的药物,而且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并尽量对病情了解详细,争取不要误诊,争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药,并详细的告知一切。

尤其重要的是,会一直跟踪亲属的病情,及时作出调整。

如果是后者:我想大部分患者都会抱怨,为什么一点点小病也要开出那么多钱的药物,为什么排了那么长的队结果医生两三句话就把我打发了,为什么我多问几句医生就显得不耐烦,为什么吃了那么贵的药效果却不象想象中的那么明显?事实上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

最起码在现在的中国是合理的。

这便是中国现在的医患关系的具体国情。

一方面,医生工资少,工作压力大,前期时间与精力投入大,导致现在的医生只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去得到一点补偿,有一个事实完全可以说明这种现状,那就是没有几个医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亲人去从事医疗工作;另外一方面,患者普遍的医疗知识缺乏,维权意识薄弱,再加之舆论的导向所导致的对医生的极不信任,使的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越对医生怀疑,医生也越“不作为”。

反正治不死人就行了,至于效果,很少有医生用关注股票的精力与热情去关注。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相当一段时间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这关系到很多方面的体制,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水平,关系到国家对医疗的重视程度,等等。

一切抱怨,就象现代人对待房价一样,仅仅只能是抱怨而已。

毕竟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我是一个医生,同时我又是一个有着临床药学和医学双重背景的医生。

我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我对中国用药现状的关注和担忧。

同时,我也很庆幸自己是个医生,最起码我不会象别的患者那样遭遇了不幸而自己一无所知,但是我并没有麻木到只关注自己,我一直想着怎样去为老百姓做些什么,普及医药学知识?出版关于药物滥用的书籍?开展免费的家庭医学咨询?这些都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或许有一天我真的能很好的做点什么,但是现在我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实实在在的去做。

如果说鲁迅弃医从文是中国那个时代的明智选择,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中国,我想他肯定又会弃文从医,因为他会发现,其实现在的中国是多么需要这么有正义感的医生,暂且只用“正义”二字形容。

据调查,中国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十分严重,约占用药者的12%-32%。

全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引起死亡约达19万人之多,平均每天死亡约520人。

这个数据是很惊人的,或许你现在看到时感觉离你很遥远,但是说不定你无形之中就成为了牺牲品。

为什么这么说?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你很多时候得病都没能开到很便宜的药了;你有没有发现,突然你以前觉得很管用的药不再管用了,你有没有发现,医生说的很好的进口药也只是那么有效了,而更加严重的是,突然有医生对你说,哎,你的病啊,用这么好的药都没有效,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医生知道为什么,你稍微有点医学常识,你也知道为什么?------很多这样的情况产生都是因为滥用药物引起的。

我一直在想,我能为老百姓做点什么?当然除了用良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外,我觉得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我知道我的文字肯定会让很多人有所言语,但是我知道那只是少部分。

我一直在想,如果每张处方上的名字都是医生的亲人,我想很多东西都会改变的:处方上的药物基本都会发生改变,价钱基本都会下降,医药代表基本都会改行,靠广告炒作的制药公司基本都要倒闭。

但是这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

抱怨毕竟只是抱怨而已,希望也只能是可能存在的希望,那当然是将来的事情。

我,能做到的,当然也只是好好的做一个医生,一个对得住自己也对得起患者的医生。

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服务于众生。

我,能做到的,就是给患者一张干干净净的处方。

作者: 铁杆中医颜彪华感悟经方的魅力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

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

不过几经春秋,仍感对方证认识浮浅,还须进行深入探讨,今出示不成熟的看法,望与同道共切磋。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历代皆重视《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方证研究,是因书中出现了方证概念,其主要内容以方名证,如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伤寒》主要构成内容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诸多方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

凡读过《伤寒》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多个方剂和其适应证,故有人把仲景书以方类证述其概要,如柯韵伯的《伤寒论注》、吉益东洞的《类聚方》、胡希恕的《经方传真》等,把《伤寒》书中有关每一方证集中在一起,考证体悟每一方证,以便于进一步认识和临床运用其方证治病。

《伤寒》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也即构成《伤寒》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

方证概念不但见于《伤寒》,而且还见于《汤液经法》(简称《汤液》)、《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可见其起源在《伤寒》之前。

通过仔细读《伤寒》和考证可知,方证不但是《伤寒》成书的基础,而且是《伤寒》理论的形成基础,是经方医学理论的基础。

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胡希恕先生指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证施治,而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

传说“神农一日遇七十毒,”是先民与疾病斗争写照的缩影,标明我们的祖先,在寻找、积累应对疾病有效药物时,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艰苦漫长的历程。

在远古时代,没有文字时已心记口头相传,我们的祖先生活于大自然界,受四季气候、黑夜白昼寒热影响,难免生病,病后据反应出的症状,寻用对应有效药物治疗,渐渐积累了用什么药治疗什么证的经验,这即方证的起源,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心记口传,当有文字时便记载成册,其代表著作即《本经》。

《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是说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方证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系。

《神农本草经》所记载:“麻黄,味苦,温。

主中风、伤寒头痛”;“柴胡,味苦,平。

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大黄,味苦,寒。

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所记载365味药,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用单方药治愈疾病的经验总结,亦即用单方方证对应的经验总结,反映了神农时代即用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

《本经》对每味药的性味,功能主治的记载,实质是以八纲理论的单方证,如“瓜蒂:味苦,寒。

主治大水……咳逆上气,食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

”而在《伤寒》以方证记载,即《金匮要略•痉湿暍》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散方证,是渊源于《本经》瓜蒂的适应证。

又如:“苦参:味苦,寒。

主治心腹结气……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

”而在《伤寒》以方证记载,即《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又如:“乌头:味辛,温。

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

”在《伤寒》以方证记载,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第17条:“腹痛,脉弦而紧,……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另《伤寒》还有很多单方方证,如瓜蒂汤方证、千金麻黄醇酒汤方证、猪肤汤方证、甘草汤方证、百合洗方证、文蛤散证、狼牙汤证、大猪胆汁方证、红蓝花酒方证、雄黄熏方证、蛇床子散方证、诃梨勒散方证、鸡屎白散方证、蜜煎导方证、烧裈散方证……《伤寒》记载有很多单方方证,说明其方证来源于《本经》,同时说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丰富,且逐渐细化、标准化。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讲方证对应,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道明了《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一脉相承,即《伤寒论》的方证,包括单方方证和复方方证,是由《神农本草经》的单方方证及《汤液经法》的单复方方证发展而来。

方证的积累发展产生了六经辨证由《本经》可知,古人先用单味药治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渐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复方,治疗什么证,即复方方证经验,反映这一发展历程者即《汤液》。

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更进一步说明,经方的复方亦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明确了据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疾病治愈。

这里的基本理论即沿用八纲,是与《本经》一脉相承。

对于《伤寒》六经的来源,历来存有争议,李心机教授指出:“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

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是评述以《内经》释《伤寒》、认为张仲景根据《内经》撰成《伤寒》、《伤寒》的六经来自于《内经》的错误认识。

实际经方的六经来自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即方证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及分类,孕育着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经方的六经并非出自《内经》。

一些考证资料已说明,《伤寒》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是王叔和加入,张仲景不是据《内经》撰写《伤寒》,不是先有鸡后有蛋的关系,而是由论广《汤液》而成。

生于张仲景稍后的皇甫谧确证了这一点,其《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民国时期的杨绍伊考证指出:《汤液经法》一字无遗的保存在《伤寒》中。

这样可知,《伤寒》是由古代的方证发展而来,即其主要内容,是经由《本经》的单方证,发展到《汤液》的复方方证,又发展到《伤寒》的复方方证,而发展为六经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