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第2课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lzq910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9: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9: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1e50d5bbb52acfc788ebc956.png)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自学】一、早期改良思潮1.出现:时间,背景。
2.代表:、、。
3.目的:。
4.主张:经济:。
政治:。
5.影响:反映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的先声。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陈述,主张,,。
2.变法理论:a.三世说:、、。
b.两部著作:、。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签定《》,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2)概况:、等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主张。
(5)影响:使发展为运动。
2.创办《中外纪闻》目的:。
创办人:。
地点:、、、等地。
3.成立强学会(1)1895年,创办人:地点:、。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在上海:(1)活动:①1896年,在创办,并担任主笔。
②发表《》,提出要变法图强。
主张:①学习西方。
②呼吁,实行。
③改革,培养。
④大力发展(2)影响:大大推动了。
2.谭嗣同在湖南(1)活动:发表《》,提出。
(2)影响:推动了湖南的蓬勃开展。
3.严复在天津(1)活动:创办《》介绍西方社会近代化名著《》。
(2)主张:借,阐明,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4.维新运动的影响(1)起到了、和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已有了一定社会基础。
(2)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涌现出、、等领袖人物。
(3)、蔚然成风,新局面逐渐形成。
随堂检查一、选择题1.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2.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包括()A.王韬B.薛福成C.郑观应D.谭嗣同3.康有为系统阐发变法理论的著作是()A.《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B.《中外纪闻》和《万国公报》C.《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六书》D.《变法通议》和《仁学》4.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活动的标志是()A.《新学伪经考》的发表B.“公车上书”C.《定国是诏》的颁布D.强学会成立5.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6.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A.把变法自强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B.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C.主张人类社会的进化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D.借助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7.东南地区维新运动迅速开展的直接原因是()A.“公车上书”B.《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C.上海强学会成立D.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8.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式有()①兴办学堂②成立学会③办报纸④著书立说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作用不包括()A.启发民智B.为变法组织力量C.制造舆论D.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10.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朝的主要不同是()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11.“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9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件(共25张PPT)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第9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90ed8551e79b8969022607.png)
3.“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这次上书表明资产阶级维
新思潮已经上升为爱国救亡的政治实践活动。( √ ) 提示:“公车上书”以前,维新活动还仅仅局限在思想层面, 而“公车上书”的出现表明,思想层面的活动已经发展到政 治实践层面。 4.强学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组 织。( × )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 爱国救亡 的政治活动,在社
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
2.《中外纪闻》: 康有为 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创 办,宣传变法主张。
3.强学会: (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 北京 成立。 (2)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翁同龢 、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 (4)影响:得到了_______ 持,一些外国 传教士 也加入了强学会,促进了维新运动的迅
(2)组织力量——为维新运动奠定领导基础。 (3)制造舆论——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减少改革阻力。 (4)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主题一
维新思想的发展
【探究讨论】 材料一 郑观应《盛世危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
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 书院……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
提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 4.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提示: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减少变法阻力;又 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5.维新改良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
一、判断正误 1.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 )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 9.2维新运动的兴起 (共23张PPT)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 9.2维新运动的兴起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6cfc30e6529647d2628524d.png)
二、 维新运动兴起的表现
(一)康有为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 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 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主张: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 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实质:否定君主专制.
1.著书立说
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 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将孔子朔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 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依据。
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 想,减少改革的阻力;
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 想彻底决裂。
(二)梁启超
(1873年—1929年),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 任公。清朝光绪年间举 人,中国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史学 家、文学家,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29. 1895年,康有为曾记载道:入江宁居二十余日,说 张香涛(张之洞字香涛)开强学会。……香涛不信孔子改制, 频劝勿信此学,必供养。……吾告以“孔子改制大道也,岂 为一两江总督供养易之哉?”这反映出
A.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B.教条主义使改革潜伏失败危机 C.维新派主导社会改革急于求成 D.维新变法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 材料二: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 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 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据统计,1895 年以前全国报刊只有 15 家,但戊戌时代三年 之间,据初步统计,数量跃至 64 家。 1898 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 达 300 所以上 。《时务报》发行最高达到一万七千份,成为中国第一大 报。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9.2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407713580216fc700afdee.png)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维新运动兴起的情况:早期改良思潮,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与《时务报》。
早期改良思潮在鸦片战争后便出现了,是对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维新变法的实践活动,从而促成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多注重纵向知识的归纳比较,培养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并将本课的教学既放在戊戌变法这个主题下来进行,同时也要以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认识,从而体会中国近代思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变法主张迅速传播。
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严重的民族危机,展开了维新变法活动,积极思考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寻求新的救亡图存的方法和道路。
他们痛感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变法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使中国富强起来,才能避免迫在眉睫的被瓜分危机。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8: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8: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a5dedf6b49649b6649d74713.png)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一、选择题1.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2.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这实际上是主张( )A.实行君主立宪制B.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3.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4.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5.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的著作是( )A.《变法通议》B.《孔子改制考》C.《天演论》D.《仁学》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兽不知天地间有所谓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7.维新运动兴起的主要表现为( )①“公车上书”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涌现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8.“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 )A.地主阶级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故中国之于商政也……而中国之富可期。
中国富,而后诸务可次第修举,如是而犹受制于邻敌者,未之有也。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9dd7f193bd64783e08122b35.png)
答案 (1)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而不面对现实; 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观点:变法图强。 影响: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3)特点:把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 利弊: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减少变法阻力;又暴露了康有为等维新 派的软弱性。
(3)影响: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2.谭嗣同 (1)活动① ②发 参表 与《 创_办___仁__时__学__务____学__》_堂_。 __,为变法维新培养人才。 (2)影响: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开展。
3.严复 (1)活动① ②创 完办 成《 介_绍__西国__方闻__社报__会__进》化。论的《____天__演__论___》。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程标准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 物的政治主张,分析其特点。
学习要点 1.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 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 维新变法活动。 2.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早期改良思潮
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___民__族__工__业____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者。
二、学习延伸 问题讨论: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 异同。 提示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异:梁启超 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 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 然性。
[史料探究]
史料一 郑观应《盛世危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史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2: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48662f76da38376baf1faec4.png)
维新派新书发布会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清政府因甲 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 北京,群情激奋。当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 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由康有为 起草“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 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 “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 措施。经康有为、梁启超等奔走联络,“万言书” 征集到一千三百余名举人的签名,并于5月2日呈递 都察院。虽然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 为流传。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内容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
山雨欲来风满楼
--维新运动的兴起
新课讲授
一、早期改良思潮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出现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同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的进程逐渐深入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龚自 珍、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学习西方的长处, 改革内政的主张。洋务运动期间派出国的留学生和外 交使节回国后,扩大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它促使一 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更加迫切地向西方寻找真理, 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富强起来。同时这也是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反映。这些人成为早期 资产阶级改良派。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 月28日),汉族,湖南浏阳人, 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 名维新派人物。1898年参加戊戌 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 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 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 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 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 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 集》。
4.早期改良思潮的影响
第九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件(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件(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c81fe3b66bec0975f465e284.png)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天赋定理人人得之,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康有为《孟子微》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 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 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 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 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 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 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 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 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 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 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作)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 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 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其原因何在?
答: 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 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 旗帜; ⑶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 其所处时代决定; ⑷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
第2课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这三幅图表揭示了什么主题?
日鹰蛙肠熊虎 代代代代代代 表表表表表表 日美法德俄英 本国国国国国 。,,,,,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德国 俄国
租借地或割占地
胶州湾 旅顺和大连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英国 日本
广州湾
“新界”和威海卫 台湾和澎湖列岛
两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导入:
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知识 分子,面对此种现象,你会做出怎 样的反应?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 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又做出了怎 样的反应呢?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9-2 维新运动的兴起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9-2 维新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3188cd70f7ec4afe04a1df8c.png)
》,
• (2拒)概和,况迁都:,变康法有为、梁启超联合会试举人上书
朝廷,提出“
爱国救亡
”等主张
。
中外纪闻
•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
的
• 3.强学会 康有为
• (1)成立:1895年8政月 (2)性质:维新派的
。
•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
。
• (4)影响: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分析其特点。
• 一、早期改良思潮 • 1.背景:近代民族工业
加深。 王韬
的出现,民族危机
• 2.代表:
、薛福成、郑观应等。商战
• 3.主张
• (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 过“ ”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 【典例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资 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其决定因素是( )
• A.康有为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 • B.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解析: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 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 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的特点,缺乏 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康有为采取 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 方式。
• 答案:D
探究主题 探究目的
维新派的思想
(1)知识层面:考查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的 变法主张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
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共28张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共28张](https://img.taocdn.com/s3/m/2aa6af9e0508763231121264.png)
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 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结果:使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被查封,解散 。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中国近代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清光绪举人。1894年,在上海 主编《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启发国人 之革新思想。
材料一 :梁启超大声疾呼“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 致弱之根源”,呼“伸吁民“权伸”民“设权议”院、”“实, 设行议君院主”立,宪实制行。君主立宪 制。 材料二 :吾今为一改言革以科蔽举之制曰度:,变培法养之有本用,人在才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 官制。
1.政治主张:
1) 人类社会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 “太平世(大同)”
据乱世:君主专制制度;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度; 太平世:民主共和制度。
2) 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3) 救亡图存
2.代表作:《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3.特点:“托古改制”
根据“学思之窗” ? 讨论:康有为借儒家学说宣传维新主张
1895年,强学会成立。当时有名的官员翁同龢 、 孙家鼐、李鸿藻都列了名,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 等都捐了 5000两银子入会。 李鸿章得知强学会成立 后,表示赞赏,自愿捐 3000两银子入会,但康有为拒 绝。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扩大, 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很多阶 层都受其影响。
的产生( 经济、阶级 ) 2.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思想) 3.洋务运动的弊端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商政矿务宜筹也, 不变则彼富而我贫 ;考工 制器宜精也, 不变则彼巧而我拙 ;火轮、舟车、 电报宜兴也, 不变则彼捷而我迟 ;约章之利病, 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 不变则彼 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9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9单元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bfd61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7.png)
(1)理解维新运动中的改革举措及其内在联系;
(2)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从中汲取的历史教训;
(3)培养学生对维新运动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剖析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维新运动;
4.阐述维新运动的兴起背景,为学生讲授新课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思想启蒙等,让学生了解维新运动的必然性。
2.详细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观点及其贡献,强调他们的爱国精神。
3.分析维新运动的主要过程,包括戊戌变法、庚子赔款等事件,阐述改革举措的得失。
4.讲解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强调其历史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维新运动为何未能成功?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学会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4.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1) (共47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课件1) (共4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dcc4728eefdc8d377ee3203.png)
国闻报 强学会
时务报
强学报
万木草堂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 维新变法
封建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理
要不要兴民权、 反对兴民权、设 实行君民共主的 议院,实行君主 君主立宪政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 坚持科举取土, 学,改革教育 反对西学 制度
②特点:
(3)特点: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 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或(托古改制)
③评价: (4)评价: 利: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宣传维新思想; 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维新思 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制考》 —维新变法理论基础
《新学伪经考》 这就打击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 路。
《孔子改制考》
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扰和压力,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材料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 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 ——康有为 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 么?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 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 • 说明: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严复:
(1)生平简介: (2)活动与主张:
①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1897年)
严 复
②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内容:
意义: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3: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3: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e6a14fd2a45177232e60a243.png)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二、学习重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活动;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等。
三、学习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自主学习』一、早期改良思潮1.时间:19世纪______年代。
2.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3.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郑观应、冯桂芬等。
4.主要思想观点: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1)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康有为生平:2.主要著作和思想:(1)著作: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2)思想:从____________ 中寻找变法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3)特点:借用传统的儒学,来阐发自己的维新思想,以瓦解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时间____ ________。
、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救亡。
研究西学,交流变法思想(2)人物_____________。
(3)意义: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_____________的政治运动。
2.《中外纪闻》创刊3.强学会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以__________________为宗旨;引起清朝官员及洋人的关注,但不久被查封。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1.梁启超是维新派出色的宣传鼓动家,1896年8月,《时务报》在_______创办,梁启超担任主笔,发表《__________》,明确提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5: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5: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314e3fb9d528ea80c77930.png)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过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早期改良思想(阅读)
材料1 :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 ……约章之 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 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 变法》 材料2 乃知其治乱之源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 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校,论证于议院,军 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 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序》 材料3: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 万之劲卒。……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 界的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 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师夷长 技以自 强! 求富!!
引进西方的 先进科学技 术来挽救危 机!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②上书: 1895年公车上书 ③组织学会或学堂: 万木草堂、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④创办报刊: 《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
2.维新运动兴起的影响
启发民智 组织力量 制造舆论 促成维新局势形成
总结:维新运动兴起--知识结构
问题3:康有为思想则重点? 变法的必要性。 (局限:是渐变而非骤变)
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 的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国人 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
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 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 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 了中日《马关条约》。
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 机和统治危机加深。
——鲁迅
想一想:近代以来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 的?
第2课 课标:
维新运动的兴起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重庆万州高级中学 郎正权
﹡维新变法的基本线索
第一阶段—宣传维新思潮19C末
第二阶段—维新派的政治运动及宣传活动 第三阶段—百日维新(高潮1898)
一 、早期改良思想(阅读)
一、早期改良思想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 谭嗣同与《仁学》 严复与《国闻报》
思想兴起发展
四、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运动兴起
维新派思想共同点: 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②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梁、谭、严主张侧重点: 梁: 强调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发展近代工业; 谭: 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严:借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重要性和必然性 。
综合归纳:
2.维新思想传播方式:
①著书立说: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归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二、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生平: 2、主要思想和著作: 社会发展三阶段观点: 《新学伪经考》--涵义: 《孔子改制考》--涵义:
问题探究:
阅读“历史纵横”与“学思之窗”,回答问题: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 避祸” 。 ——康有为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1)概况:
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被 征举的 读书人,后来,人们 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 试的代称。
“公车上书”部分签 名
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
1、公车上书: (1)概况: 康梁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 _____” 等主张。 (2)意义: 标志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中外纪闻》: 地点、作用。 3、强学会: 成立、性质、宗旨、作用、结果。
问题1: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利 弊?
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资产阶级改 良思想,减少变法的阻力; 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 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时代局限性)
问题2:康有为思想特点?
借孔子名义宣传维新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 说相结合。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A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提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
学习西方的技术(林、魏、洋务派)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薛、王、郑、康、梁) 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陈独秀、李大钊)
四、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 年 在 上 海 创 办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材料一 梁启超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 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材料二 谭嗣同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 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材料三 严复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天然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但是,‘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弱国只要肯发愤图强,奋起 直追,就能够在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中, 由弱变强。”
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填写:维新派活动内容表
代表 人物 探究:为什么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主要集中在 主 要 活动京津沪穗等沿海城市? 刊 物 主要思想 地点提示:开放早,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著 述
广州北 《新学伪经考》 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 《中外纪闻》 康有为 京上海 《孔子改制考》 维新思想 必修链接:维新 变法图强;兴民权,君主 变法运动中大众 《时务报》 立宪制;改科举;发展近 报业的发展有什 梁启超 上海 《变法通议》 代工业。 么特点、意义? 谭嗣同 湖南 《仁学》 “冲决君主之网罗” 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媒体宣传近代化 严复 天津 《国闻报》 借进化论阐述 。 《天演论》 维新变法主张 综合归纳: 1.归纳维新派思想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