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原因:①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白昼,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
②冬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距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加风力大大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2、在图中勾画出1月份O℃等温线,大致与山脉和河流吻合。(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自学指导二】在图上分别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
(1)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地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山--河一线平行,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岭、兰州和;不足200毫米的地区主要在西北内陆地区(新疆西北部可达到400毫米)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分布,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说出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32页文字和图2-22及阅读材料完成
1.冬季(1月)漠河气温是℃,海口气温是℃,温差是__℃,所以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等温线排列),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
冬季: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2、温度带
五个温度带、一个高原气候区
教学反思
灵武市第二中学八年级上册地理学科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主备人:王瑛主讲教师:序号:
课题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课时
第二课时:气候复杂多样(二)
课型
新课
教学
目标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6篇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6篇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6篇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5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气候教案1[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学生讨论]略[小结] 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面积 1/5人口 1/3稻谷 70%棉花 1/3淡水鱼 60%轻工业产品 1/2工农业生产总值 2/3[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

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

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

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

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板书]2、“水能宝库”[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

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

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

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中国的气候》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一节,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气候初中教案

我国气候初中教案

我国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能够分析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其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

2. 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PPT课件。

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气候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20分钟)1. 利用PPT课件,详细介绍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等。

2. 分析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如: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3. 讲解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4.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提出课后作业,如: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PPT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素养。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掌握不够扎实。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人教版
学生根据经验回答知道的灾害,看图了解台风灾害带来的危害
导学目标
一、什么是自然灾害?
二、我国常见自然灾害主要分哪几类?
各包括具体哪些灾害?
三、我国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四、试说常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看图2.48和图2.49试完成58页活动题)
五、举例我国防灾减灾取得的成就。
六、请给大家介绍一些自然灾害的自 救方法。
气象灾害
干旱 华北(春旱)
洪涝 南方 台风 东南沿海
寒潮 全国(除青藏高原)
地质灾害
地震 全国都有地震带(台湾,西南多地震)
滑坡 中西部山区(以西南地区最为集中)
泥石流
四、防灾减灾的环节
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 2建设防灾工程 3做好灾前准备工作 4及时救援与救助
五、加强灾害自救能力
合作研究
提示:从成因和危害来了解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适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小组的学习讨论。)最后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前后桌讨论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讨论后四个组选出代表发言,阐述一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学习小结
学习了解了我国常见的一些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我国自然灾害的一个特点,自然灾害种类多,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些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
自主学习
提示:看图的步骤
补充总结完一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后,补充说明这种自然灾害集中分布在这个地区的原因。
引导学生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第二个特点----分布广
学生看图回答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地区。
承转过渡
从以上所了解的我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我们已经总结出了我国自然灾害的两个特点,种类多和分布广,下面继续学习我国自然灾害的其他特点。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中学地理八年级《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中学地理八年级《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中学地理八年级《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o学生能够掌握中国主要气候区域的分布及其特点。

o学生能够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表的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气候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o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o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o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地理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重点: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理解气候类型形成的地理原因、分析气候图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气候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讨论法:小组讨论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活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气候图表和实例。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学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具:地图、气候图表、投影仪。

-多媒体资源:课件、气候相关视频、互动地图软件。

-实验器材:温度计、湿度计(可选,用于实地观测)。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一个组长,负责协调组内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机会。

2.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讨论、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与中国气候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家乡的气候图表、撰写气候对当地农业影响的报告等。

3.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内容:容分析(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

现代研究显示,郑和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那么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同学们应该想到了,在科技落后的时代,大船远航主要借助了风的力量。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概况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概况教案

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概况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2)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3)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地理位置;(2)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3)总结我国气候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的兴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地理位置及特点;2.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3. 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 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2. 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在哪里吗?它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2. 引导学生回答: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所以气候类型多样。

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干旱气候等。

2. 展示地图:让学生观察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情况。

3. 分析: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广东省等地,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地,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等地,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地。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我国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类型多样: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气候类型非常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季风气候明显。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3)大陆性特征明显:我国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气候等。

2. 分析:我国气候特点的成因与地理位置、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

如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大陆性特征明显的成因主要是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受海洋调节作用较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地图,深入分析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和类型分布。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根据气候特点和类型分布,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初中中国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3. 能够解释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教学难点:1.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课件或黑板。

3. 地图或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调和窗户,询问学生如何判断天气热或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气候。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2. 教师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气候会如此复杂多样?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2. 教师结合地图,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教师讲解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如气温、降水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个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展示对应的地区,如云南省。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候类型和特征,使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气温和降水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读图为主线。

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中国气温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温度带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掌握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干湿地区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够简单地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理解其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成因。

2.理解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差大于40℃。

学生3: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海南省气温最高,越往北气温越低,漠河市气温最低。

学生4:读图可知,从海南到漠河,等温线基本和纬线的分布一致,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纬度差异大。

教师点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差异大,冬季风起到加剧的作用。

教师:读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例,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

(2)在图中读出我国最高温和最低温所在地。

(3)读图,总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4)想一想,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的原因。

学生1:7月,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气温约20℃,南方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8℃。

学生2:最高温在我国南方地区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低温在青藏高原。

教师点拨:读图,我们可以看出高温区在南方地区的范围较大,但从地形、植被和天气状况看,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不利于散热,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降水量少,天气晴朗;而我国南方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是我国的三大林区之一,夏季多雨。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认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2.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图表等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气候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如气候类型、特点、分布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中国气候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2.综合思维:运用地图和资料,综合分析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3.区域认知: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气候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气候特征的成因。

2.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成因。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中国各地的风景图片,如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三亚的碧海蓝天、北京的秋景等。

2.提问:为什么中国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会有如此不同的景色呢?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差异。

3.引出课题: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

2.新课教学1.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

2.讲解中国气候的两大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气候复杂多样:1.结合地图,分别介绍中国的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的分布地区。

2.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如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差异。

3.举例说明气候复杂多样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季风气候显著:1.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讲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

2.分析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源地和性质。

3.通过动画演示季风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

4.举例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分布的影响。

2.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1.展示中国地形图和纬度位置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初二地理课程教案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初二地理课程教案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初二地理课程教案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初二地理课程教案: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引言】地理课程对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对于我们理解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相关的地理要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背景知识】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地理常识。

气候是指一个区域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是由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要素所决定的。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因此气候类型多样。

根据各地不同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我国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气候带:东亚季风气候带、西北季风气候带、西南季风气候带和地中海气候带。

【主要内容】一、东亚季风气候带东亚季风气候带是我国气候类型中最广阔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在这个气候带内,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潮湿,降水集中在夏季。

温度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水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好。

二、西北季风气候带西北季风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地。

在这个气候带内,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降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集中在春季。

沙尘暴比较多,寒潮气候现象突出。

三、西南季风气候带西南季风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贵州省等地。

在这个气候带内,冬季温暖,夏季炎热湿润,降水分布较为均匀,以夏季为主。

植被茂盛,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发展。

四、地中海气候带地中海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和台湾地区。

在这个气候带内,冬季温暖潮湿,夏季炎热潮湿,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较多。

植被丰富,农业条件优越。

【教学活动】1. 游戏活动:气候带识别安排学生看图片,通过观察植被、气温、降水等要素,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带。

并组织小组比赛,增加趣味性。

2. 实地观察:不同气候带的地理特征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地方,观察当地的气候特征,并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不同气候带的了解。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精选5篇)_第二节气候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精选5篇)_第二节气候的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精选5篇)_第二节气候的教学设计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源于湖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这节教学内容既是中学地理的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度很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很大。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同时,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时,脚踏实地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将知识引入、挖掘、拓展和延伸,首先要考虑由简单到复杂、有益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生活到理论,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构思。

学习内容上突出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尊重原有的教材基础上,拓展教学资源,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通过设置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发展多种智能。

因此,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

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我国的气候特征、多特殊天气和多旱涝灾害。

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体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我上的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安排了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培养了学生阅读图标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名师教案《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亓孝然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才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第二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D�D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 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 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 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 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 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录像〕《季风的形成》中节选《影响我国的冬季风》。

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① 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② 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③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① 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 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 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讨论回答〕(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

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x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x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

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钢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 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

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但是,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夏季温度等差异很大,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区所需的10°C积温也不相同。

因此,在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或改革熟制试验上,必须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功。

〔板书〕降水的特征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副板书〕空间成因时间〔指导读图“中国干湿地区〕〔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

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

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

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

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

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D�D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