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译文注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初一课内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C.诸葛亮认为只要立志、勤学,就完全可以
成才。 D.文章反复提到“静”,“静”指的是一种摒 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C(“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
考点全练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题目中“诫”的意思是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 劝诫、劝勉的信。
课文全解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 及!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评析: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 方面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 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容 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 分 德具体途径是“静”“俭”。 析 (2)“非淡泊无以明志……险躁则不能治性
”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并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正反 对比彰显“静”的价值。
考点全解
全文综合分析
内容 (3)“年与时驰……将复何及!”从反面论述,强 分析 调要惜时勤学,为社会做贡献。
全文 诸葛亮从修身、治学、对待时间等方面告诫儿子 评析 要成才必须淡泊、立志、惜时,体现出他对儿子
的教诲和期望。
考点全解
写 1.诸葛亮用“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 作 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 特 限的期望。2.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色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3.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 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诫子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诫子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名用动,立志
Hale Waihona Puke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达到 远大目标(形用名)

动词,学习
•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名词,学业

放纵懈怠

•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
日子,岁月 于是,就

修养性情

年华

疾行,指迅速逝去

• 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又怎么来得及


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困潦倒之 人住 的陋室
• 将复何及!

展示风采
1、文言字词积累大比拼(抢答)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 发端,无实际意义。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放纵懈怠 以怎么来得及。

治性 远 险躁
屏除杂念和干扰, 宁静专一。 修养性情 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大目标 轻薄浮躁
3、我能自信地读--b.正确读
夫 淡泊 淫慢 遂 躁 驰

fú bó yín suì zào chí
4、我能自信地读--c.比一比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chí),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从中受 到的启发? 提示: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找准角度,可 谈收获,谈心得,谈感悟,谈反思…… • 1、从治学角度…… •2、从修身方面…… •3、从立志方面…… •4、从惜时方面…… ……

七年级语文 15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 15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②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把握文章主旨;③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④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我尝试营造了一个轻松、包容的课堂氛围,但效果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多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此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们在讨论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搜集案例时较为依赖网络资源,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对比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教育现象,分析诸葛亮教育观念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传统文化背景:学生对诸葛亮及其时代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困难。
-现实联系与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教育观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实现古为今用。
举例:
-难点解释:针对文言文句式,通过例句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课文中。
-文化背景: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其教育观念的形成。
-现实联系:设计课堂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探讨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诸葛亮家庭教育观念的内涵,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然而,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文言文句式的理解仍然是学生们的一个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较来解释文言文句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示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引导他们共同分析、讨论,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2. 作品出处。

二、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逐句翻译。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字词解释。

1. 重点实词。

- 行:操守、品德。

-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俭:节俭。

-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 广才:增长才干。

- 淫慢:放纵懈怠。

- 励精:振奋精神。

- 险躁:轻薄浮躁。

- 治性:修养性情。

-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 去:消逝,逝去。

-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 一词多义。

- 以。

- 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用来)- 非淡泊无以明志(“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四、内容分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8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8张PPT)
迅速 逝去 意 志 消 失
最终
凋落,衰残。比喻 人年老志衰,没有 用处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大多对社会没有 任何贡献
穷困潦倒之人 住的陋室

怎么
质疑问难:结合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 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 )。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 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 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 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 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5)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 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 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诸葛亮(181 234),字 孔 明 , 号 卧龙, 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 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互相, 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 明 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益忠武侯,东晋 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 兴王。其散文代表 作有《 前出师表 》《 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 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 十二年(234) 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 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 慧化身。成 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均建有武侯 祠,杜甫曾 作《 蜀相 》盛赞诸葛亮。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知识点一、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二、文学常识: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

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三、按要求背默: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

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
诸葛亮
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才须学也
非志无以成学
险躁则不能治性
意与日去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决心和毅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益处,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信天才论,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①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③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非澹泊无以明志,(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广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02
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03
当堂检测
(1)解释词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 ) ②非志无以成学 (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 ④年与时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约束,不放纵2)节省3)少4)短小5)歉收 6)谦逊
来,表目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远大的目标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 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一代历史伟人, 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 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 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
讲授新课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
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
治学: 志、静-学-才 修身: 俭、静(反面)
(正面) (反面)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当堂检测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 澹 泊 无 以 明 志 , (
)。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
淫慢非则志不无能以励成精学,(
)。年与时弛,险(躁则不能治性 ),遂
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 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讲授新课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 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笔记

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文笔记
一、了解《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
《诫子书》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在其晚年时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勤奋为国,智慧过人,这封家书是他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智慧结晶。

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为政,充满了父爱和教诲的深情。

二、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子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诸葛亮在信中强调了道德、学业、事业的重要性,并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做到心静、修身、养德,其次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最后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三、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成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要内心宁静,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养成良好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告诉我们学习要静心,才能与才能是相辅相成的。

七上《诫子书》课文

七上《诫子书》课文

七上《诫子书》课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2.释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红色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 fú淫慢: yín励精: lì险躁: zào遂成: suì穷庐: lú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以修身: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4.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5.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6.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治:修养7.非学无以广才: 使……广博,增长8.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9.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 : 消失11.将复何及: 又12.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四、字词归纳1.一词多义(1)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2)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4)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欢迎各位同仁莅临指导
诸葛亮
千 古 良 相
你知道他有哪些故事吗?
读读准准字字音音
夫(fú) 淡泊(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读准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关系:以静求学,以志成学,以学广才,三 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成学的前提 和基础,而志的培养又依赖修养道德,修身是 成才的关键。
问题探究
3.诸葛亮在临终前写这封家书,意图是 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 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相关资料
诸葛亮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 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 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子孙,“善 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 瞻多才多艺,17岁即被后主刘禅召为 驸马,37岁便和儿子诸葛尚战死沙场, 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
你最喜欢文章哪一个警句? 谈一点你理解或获得的启发。
示例: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我明白了在学习上不能心 浮气躁,要“坐得住,静得下”。
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1.慢源自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
2.险 古:轻薄 今:危险
3.治
古:修养 今:治理
4.穷
古:破旧、简陋 今:不富裕
问题探究
1.本文是一封家书,作者是从哪几 个方面对儿子进行教诲和劝慰的?
修身、治学和惜时
问题探究
2. 全文阐述“志、学、才”关系 的是哪两句?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

zào
淡泊 险躁
suì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
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根据语意断句读,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式 工整)断句读,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合作探究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 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 高体现。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 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 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 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整体感知
岁月。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疾行,指迅速逝去。
守穷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 又怎么来得及。 人住的陋室。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 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整体感知
结合前面的字词分析,试着解释一下文章题目的含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 的后代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 看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安静,集中精神, 不分散精力
翻译:不抛开功名利禄就没有什么 可以拿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安定 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实 现远大的目标。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能来源 于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 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疏通文意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
屏除杂念和干 扰,宁静专一
介词,引进动 作行为的目的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指操守、品行
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 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内心恬淡, 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不慕名利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 是哪一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 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4.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成才的三个基本条件:志、学、 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 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 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 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 俭的修养开始。
《良心都是肉做的》5.小说用“良心都是肉做的” 做题目好在哪里?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①小说题目通俗形象,亲切可感。“良心” 是虚的,“肉”是实的;给无形的无法触摸的 “良心”赋予有血肉的形象,题目有一种温暖 贴心的感觉。题目虚实结合,形象生动。
②从小说内容看,本文是一篇以“良心”为 主题内容的小说,民工有血有肉的善举唤醒了唐 歪夫妇的良知,唐歪夫妇的丑恶行为经不住自己 良心的拷问。小说的情节内容震撼人心,人的 “良心”更加真实有形,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③用它作题目,含蓄而又形象告诉人们: 善待他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淡泊 立志 惜时
请就这几个条件各写出两个课外名句
为本文补充论据
(一)道理论据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谚语)
惜时诗句: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 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 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 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 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 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 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 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 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 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 说:“这是多 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 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 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 时间,多做事情啊!”
接触社会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枯枝败 叶凋落一样,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 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 舍里,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一词多义:
行:夫君子之行 (名词,操守、品行) (动词,走) 三人行
学: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问、学业) 日:意与日去 (日子、岁月) 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
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 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 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 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 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 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 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 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 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 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字孔明,号卧龙 先生;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 师表》、《诫子书》等。
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 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 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为了增 强效果,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学习和做人
对比论证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 ”字,围绕学习告 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5.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 亮是从 修身 和 治学 两个方面进行 论述的。 本文用了( 对比 )论证方法。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 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 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 “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 了论述的效果。
6、文本作者抓住一个“ 静”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去: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 (消失) (离开)
古今异义: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 懈怠 今义: 速度缓慢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 轻薄 今义: 危险,不安全 治:古义: 修养 今义: 治理
问题设置与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 个“躁”字,对比鲜明。
1、 本文的名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本文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提出论点):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 诸葛亮写信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 荒唐险躁。 4、 从哪几方面论述:学习、做人 对比论证 5、 文中道出了哪几层关系?学与静、学与才、学与志 6、 诸葛亮的治学之道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 7、 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1)要淡泊宁静(2)要有志 (3)要惜时 8、 文中人物理想人才必备的三个条件是:志、学、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志是成才的前提基础,品德修养是成才的保障。 9、 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10、道出志与学的关系:非志无以成学 11、宁静才能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 静也, 12、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才悲叹浪费的岁月,那将于事 无补的句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13、志当存高远的名句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语是澹泊明志, 宁静致远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 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 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 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根据提示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 观点是 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 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3)阐述“学”、“志”、“才”之间 关系的句子是什么?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 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澹泊(dàn bó)/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过度懈怠。 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 险,轻薄。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振奋精神
修养性情。 治,修养。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性情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意志 日子,岁月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疾行,指迅速逝去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 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