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1995:中国经济的成就、问题与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

1994—现在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演变原因与效果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

本文对我国近十年以来(主要指1994年至2005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

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表1 1994—现在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践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

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

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

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问题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问题论⽂范⽂3篇分析中国经济问题思考论⽂摘要:⽂章客观地评估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地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隐患点和发展前景,⼤胆地提出了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等拯救经济的⼏点建议,旨在为中国经济的全⾯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辩证;⾃省;协作据国际清算银⾏第79届年会年度报告称,“⽬前国际⾦融危机尚未结束,全球许多⾦融机构财务状况仍未好转,⾛出危机的路依然很窄。

”受国际⾦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遭遇了多年未遇的困难和考验。

⾯对这场危机,也有⼈悲观失望、怨天尤⼈;也有⼈急躁冒进、病急乱投医。

必须尽快对中国经济形势做出正确评估,以⾃省为根本途径,以协作为必要条件,依据⾃⾝实际辨证施治,迎来中国经济的再增长!⼀、辩证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辩证思维⽅式、概率思维⽅式、系统思维⽅式是现代三⼤思维⽅式,辩证的⽅法、分析的⽅法、现象学⽅法和释义学⽅法是现代四⼤思想⽅法。

恩格斯把辩证的⽅法规定为“普遍联系的科学”,列宁称之为“最完整深刻⽽⽆⽚⾯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辩证的⽅法是我们正确评估当前经济形势的哲学依据。

从横向看,中国经济的基本⾯是好的,但⽭盾和隐患依然存在。

依据当代经济理论和国际惯例,评估⼀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4项基本指标:第⼀,经济增长率。

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中国9%、俄罗斯6.8%、美国1.4%、欧元区1.2%、⽇本0.5%,可见中国是最⾼的。

但中国的国情决定经济增长率不能低于8%,⽽今年上半年只有7.1%,下半年“保⼋”⽐较艰巨。

第⼆,失业控制率。

据统计,2004年中国16-65岁劳动年龄⼈⼝为9.09亿,⽐美、⽇、英、德、法、意、加7国总和还多3个亿,随着农民⼯⼈数的增加,这种压⼒更⼤。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使得中国失业率不是最⾼,却依然是绝对数和压⼒最⼤的国家。

第三,物价上涨率。

中国最近⼏年的物价上涨整体上属于正常的结构性上涨,但这种结构性上涨也会影响城镇居民的⽣活,特别是最近的粮⾷、猪⾁价格上涨。

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的经济法治在整个法治体系中日益重要, 但存在突出的刚性不足问题, 并由此形成了柔性法治的特色。

对柔性法治的认识需一分为二, 应正视其在经济和法治等领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从而扬长避短, 适度增强法治的刚性, 这是中国经济法治的改进方向。

中国未来的经济法治应当宽严结合、刚柔并济, 以充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 并使其通过公平竞争而各得其所;同时, 还应统分结合, 激励相容, 以切实保障各类公共物品的供给, 实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法治; 柔性; 刚性; 改进;Abstract:Chinas economic rule of law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he rule of law, but has a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rigidity, which hence has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exible rule of law. The understanding of flexible ruleof law needs to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should face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and the rule of law. Then, we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rule of law, and enhance rigidity of the rule of law moderately, which is the improvement dire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rule of law.Chinese future economic law should combine lenience and strictness and couple hardness with softness, to fully guarantee the economic freedomofall kinds of market subjects, and make them play their proper rolethrough fair competition; and meanwhile form a sty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chieve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effectively ensure adequate supply of all kindsof public goods, and realize benign oper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y and society.Keyword:Economic Rule of Law; Flexibility; Rigidity; Improvement;一、问题的提出从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的1997年到2017年, 中国年度GDP总量从近8万亿元增长到82万亿元, 可谓成就斐然;但在取得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问题却令人堪忧, 基尼系数多年在0.46以上徘徊。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位居世界第二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取得的持续性增长正是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篇1浅谈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

(一)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

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同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五篇模版)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五篇模版)

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论文)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摘要:虽然近几年国际经济相对萧条,但是中国的经济仍然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

但是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股市,房地产泡沫等表面增长。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倾向于保持经济增长,取得GDP的稳定增长。

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危及全球经济时中国推出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在大量的政府支出的支撑下,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实现了正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经济指标。

如今房价过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了普通人民的生活。

近期,政府提出要淡化单一的GDP增长模式,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将信息,能源,电子,生物,汽车等作为战略性产业。

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未来会比较艰难,政府需要制定强有力的引导政策,使中国的经济走向正常,稳定。

关键字:中国经济汇率GDP 房地产增长模式正文: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国的发展也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这不仅说的是政治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欧美国家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上和中国纠缠不清。

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的出口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导致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美国等国家希望人民币升值,以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考虑到中国的出口贸易以及就业的压力,坚决拒绝人民币升值。

一方面来说保持汇率的稳定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话,势必会降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会使中国的招商引资遭受严重的打击,同时会大幅减少中国的出口,这样的话大批的民营企业就会倒闭,大量的工人会失业,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环境恶化,社会不稳定。

虽然人民币可以促进中国的进口,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都要在国家的经济局势稳定,社会安定的基础之上才会有意义。

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的论文范文3篇

中国经济的论⽂范⽂3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关系论⽂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于利、挑战⼤于机遇。

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中国外贸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经济、科技、政治⾼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不以⼈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进⼊21世纪,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的市场和⽣产⽇益变得相互依存。

对于经济全球化,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出⾃各⾃的利益有许多赞成或批评的意见;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规范和完善还有⼀个漫长⽽痛苦的过程,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趋势是显⽽易见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也使我国更加充分地融⼊了经济全球化的⼤潮,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位的、多种多样的。

2000年11⽉15⽇,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商界领导⼈峰会午餐会上发表演讲,⽐较全⾯地阐述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许多⽂献指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点:(1)出⼝市场更加集中,与我国出⼝市场多元化⽬标相⽭盾。

(2)出⼝商品结构优化产⽣消极影响。

(3)环保产业和绿⾊产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绿⾊贸易壁垒给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前,许多⼈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我国出⼝、外贸、民族⼯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然⽽,事实⼀定如此吗?经过加⼊WTO后的这⼏年的发展,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并⾮全部都是不利影响。

主要有三点原因:(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更多引进、利⽤外资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5年2月28日1994年,全国各族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我国财税、金融、外汇、外贸、价格、流通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3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1259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4310亿元,增长8.7%。

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价格涨幅过高;农业发展滞后;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

一、农业农业生产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取得较好收成。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有所减产,棉花生产扭转减产趋势呈恢复性增长,油料生产创历史新纪录,蔬菜、水果生产又获丰收,糖料、麻类和烤烟产量下降。

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不断提高的人民生活相比,农业生产发展滞后问题更加突出。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44450 万吨 -2.5其中:谷物 39397 万吨 -2.8油料 1984 万吨 10.0其中:花生 964 万吨 14.4油菜籽 746 万吨 7.5棉花 425 万吨 13.6黄红麻 38 万吨 -44.1甘蔗 6086 万吨 -5.2甜菜 1253 万吨 4.0烤烟 195 万吨 -35.2茶叶 58 万吨-2.9水果 3478 万吨 15.5林业生产建设稳步发展,造林质量不断提高。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900千公顷,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继续加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9%。

畜牧业生产全面增长,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增加。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头数如下:1994年比上年增长%肉类 4300 万吨 11.9其中:猪牛羊肉 3670 万吨 13.8牛奶 530 万吨 6.2绵羊毛 26 万吨 6.2蚕茧 83 万吨 10.2猪年末存栏数 41218 万头 4.9羊年末存栏数 23959 万只 10.2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15032 万头7.5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范本模板】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范本模板】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当前我国经济现状积极方面1、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2、物价涨幅总体可控。

3、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消极方面1、物价高位运行.2、经济增速放缓。

3。

、结构调整压力增大。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九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领导层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

下面将论述这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九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旨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1992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里程碑事件,使得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制度框架中得到了确认和支持。

二、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而九十年代是中国开放政策深入实施的时期。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2年,中国签署“瓦尔代共识”,表示支持国际多边贸易体制。

同年,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地区还实现了经济贸易自由化。

此外,199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打开国门,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三、改革开放给民营经济带来巨大机遇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民营企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到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对民营经济开发的具体政策越来越明确,给了民营企业更多的市场和机会。

在这个时期,民营经济成为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加速推进。

这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工业化为例,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前也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工业化的步伐。

9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发展,包括纺织、机械、能源、化工、电子等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这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务院新任在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这样一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与“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共识、中国模式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随着中国国民的逐渐富裕和中国经济增速近几年来的放缓,国际上和国内都在热议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某个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在之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或其它问题,导致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趋于停滞,难以由中等收入国家升格为高等收入国家。

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使得学者们怀疑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纵观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而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起制造业来,导致高端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

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增长,创新不足,核心技术较少。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当下已经显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中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产业升级的困难,中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频发,使得中国的确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这也证明了国内学者们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该去考察一下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1995,中国经济改革设想

1995,中国经济改革设想
) 逐 步按 因 素计算 公 式 (fo

建 立 中央 对 地 方 的 转 移
r s
确 立 在 中央政府 领 导 下 独立 执行货 币政策的
支付
m
u
la b a
s e
d
t
r a n
s
e f
)制
度 将 约 占财 政 总
.
,
中央 银 行 体制 关 于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制若 中共 中央 《 干 间 题 的决 定 》 明 确 指 出 中央 银行 以 稳 定货 币为 主 要 目 标 同时 负贵 监 管各类 金 融 机 构 维 护 金 融 秩
面 采 取 了 一 系列 重 大 的 改 革措 施 今年 上 半 年 上 述 五 方 面 改 革的进 展 情 况 不 完 全 相
.
包 括 国 有 企 业 集 体 企 业 私 营 企 业 以 及公 司 制和 其他形式的联营 企 业 都 实 行统 一 的 企业所得税
。 ,


,


其 中 已经 实 施 的 各 项 改 革 对 于 稳 定 经
时 / 经 / 论/ 衡
国 中 经 济


/ 夕 了
改 想 设 革
统一 内资企业 所 得 税 简 并 不 同 经 济成份的 企 业 所 得 税税率 所有 内资 企 业
。 ,
1 994
年 初 开 始 中 国 政府 在 财 税 金
、 、 。
,

(2 )
,
融 外 汇管 理 企 业 制度 社 会保 障体 系等 方
它 的要点是
T )
:
的真 正 银 行 自主 经营 自负 盈 亏 自我 发 展 险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总结为经济增长优先、出口鼓励战略、投资驱动经济、沿海开放先行四种经济发展模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篇1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却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带动的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的改变对于经济的刺激。

这些因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依赖因素。

然而,如何发挥以上因素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介绍“中国模式”在业内被定义为经济发展道路,也称作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名词开始使用,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个大国的经济模式,显然它的范围极广,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

对于中国发展模式,蔡拓提出了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称中国发展模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经验和道路,这是一种全方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涵盖了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具体来说,转型之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增长优先。

二是投资驱动。

三是沿海先行。

四是出口鼓励。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思(一)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经济较为薄弱,因此提出了增长优先的目标。

这一做法在当时贫困的中国是合理的,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发展是硬道理”,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迫切希望依靠发展改善生活的愿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一状况下,政府提出了将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增长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模式,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性。

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应对措施共9页文档

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应对措施共9页文档

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及应对措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中国经济的发展虽取得了世界的瞩目,在各个经济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毕竟我国的国情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综合经济发展还需承受诸多的考验,在探索的过程中求发展。

所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做出展望。

回顾近年来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这些问题。

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结出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解决得不够好。

一、产业结构矛盾突出①产业结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且降幅非常明显。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出先降后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没有发生大幅度的变化。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在1983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在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

但是自2002年以后第三产业在GDP结构中的比重却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三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自改革开放以后就不断下降,从1978年超过70下降到2005年不足50,与之相对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有所增加,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提升到2005年的23.8和31.4。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关于中国经济论文

关于中国经济论文

关于中国经济论文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创造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成绩显著,但通过分析可得出,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主导型的投资产业,且为资本驱动型,科学技术水平仍较低,且产业发展不全面,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发展仍较落后。

为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转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且能够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发展。

为此,应当采取相应的办法和策略,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

一、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的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1]。

全要素生产率的实现,从微观上来讲,一个企业则需要进行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并拓宽企业市场;从宏观上讲,国家则需要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同时,需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发,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

同时,全面发展各种产业,并大力发展经济效率较高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将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没有强劲的动力。

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下,要保证我国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需要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

二、中国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转变主要策略(一)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都加强了科技的研发与创新,以其作为本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和保障。

崛起之路 ——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崛起之路  ——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崛起之路——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崛起之路——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蓬勃。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

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通过改革开放,科教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教育规模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也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

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以后,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

而同时,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

1995年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1995年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 张塞
作者机构: 国家统计局 局长
出版物刊名: 求是
页码: 10-13页
主题词: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通货膨胀;宏观调控政策;1995年;市场经济体制;适度增长
摘要: <正> 1995年即将随着岁末的钟声成为历史。

回顾过去的一年,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继续取得成效,国民经济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发展区间,物价涨幅得到明显抑制。

面对1994年“高速度,高通胀”的局面,1995年新年伊始,中央就确定了“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前提下,继续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要求商品零。

战胜困难 持续发展 成就辉煌——“九五”成就专题报道

战胜困难 持续发展 成就辉煌——“九五”成就专题报道

作者: 吉轩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后,经过“九五”前两年的努力,在1997年又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

预计“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8%以上,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6万亿元,实现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年均增长8%的调控目标。

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效推进。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高于6.5%的预期计划目标,万元产值能源消耗和节能率均超额完成计划预期目标。

(二)抑制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趋势得到有效纠正。

“九五”前期,针对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取了各种综合治理措施,迅速扭转了高通胀局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度降低,国民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

“九五”后期,针对需求不足等问题,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投资等,有效制止了通货紧缩迹象的进一步加剧,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