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论文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论文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论文

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论文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工业生产能力不足,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国民经济体系不完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措施。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控制和规划。

虽然在这个时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然而,这个时期奠定了中国经济的基础,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经济,吸引
外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并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21世纪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占比不断提高。

中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大国和服务业大国。

总的来说,中国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断迈向世界经济的前列。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

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

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

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

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

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

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

20xx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20xx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

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

中国经济发展史范文六篇围绕着“一个目标、两条主线”,咱们分阶段来梳理。

一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时,咱们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一穷二白,几乎没有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的贵金属(黄金、白银)也基本上被运到了台湾。

在新接管的城市,通货膨胀严重、投机盛行、物资紧缺,典型的就是上海。

最后靠着从老解放区源源不断输送过来的粮食、棉布等,稳定住了城市;而在新解放的农村,则是继续推进土改,稳定了农民、稳定了农村。

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战争打了三年,全国上下是勒紧裤腰带,经济根本没法发展,反正打得一穷二白。

解放战争,咱们只是完成了中国的统一;抗美援朝战争,才是新中国真正的“立国之战”,不仅仅是美国,包括苏联,才真正的正视中国、在内心里承认新中国的地位。

战争打完了,但中国要真正的“站起来”,必须实现工业化,才是能站稳的实实在在基石。

回顾人类开启工业革命以来,实现工业化,最基础的条件就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对于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来说,积累的方式包括两步:以英国为例,首先就是圈地运动,通过对国内农民的压榨,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资本积累,同时破产的农民也成为工业生产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步是进行海外殖民扩张、进行掠夺,来缓解国内的矛盾。

但对于后起国家而言,特别是二战之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靠殖民挤压这一套模式,已经没法再复制。

西方经济学家给出的一套模式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就应该先一点点的通过农业来积累,发展一点轻工业;再继续积累资本,慢慢的发展重工业,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这一套理论,听起来很好,但根本没法实现,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实现过。

中国在民国时期,也进行过类似的实验。

在1927-1937年的所谓的民国黄金十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但背后,是地主们在农村加大对佃户的剥削,将从农民身上榨取的一点点资本,蚂蚁搬家式的转移到城市,搞所谓的工商业,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资本。

(此处涉及敏感内容省略若干字)任何的后发国家想实现工业化,这是不得不为的一步,关键是在如何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完成这一步。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同时,本文还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2.1 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状况2.2 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2.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经济变革第三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3.1 经济增长速度3.2 产业结构调整3.3 城市化进程3.4 基础设施建设3.5 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第四章: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4.1 内需的增长4.2 外需的推动4.3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4.4 人力资源和人口红利第五章: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5.1 资源与环境压力5.2 不平衡发展问题5.3 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5.4 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第六章:中国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6.1 创新驱动发展6.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3 促进可持续发展6.4 深化改革开放第七章: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7.1 经济增长预测7.2 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7.3 城市化和农村发展7.4 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第八章:政策建议8.1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8.2 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创新能力8.3 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力市场8.4 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结论: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同时,本文还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建议,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3000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3000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1. 导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特点、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并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国的经济发展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行了市场化改革,逐步放松对经济的控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中国也不断加强对国内市场的开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给国内企业的发展。

3.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这种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2 民营经济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3.3 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城市化带动了消费、投资和建设需求的增长,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4 技术创新的推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和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

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动力。

4.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并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减少;•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和公路网;•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举办了北京奥运会等重要国际事件,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5. 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5.1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政府加强了环保措施和资源节约利用,但仍需要加大力度来应对这些挑战。

5.2 结构性改革困难中国经济存在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是指中国经济从组织上、体制上、市场的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篇1浅谈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摘要: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

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

特别是““””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

1980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198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

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

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结业论文

民国政府前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该时段是从1927年至1945年,其历史背景相当复杂,国民政府经历一系列巨变和考验。

就内部而言,从军事上基本同一中国,整理内部派系纷争以,勾心斗角,同时要消灭共产党;外部则是受复杂恶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影响更大,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经济萧条的结果传递到中国,国外的应对时局的各种经济思想诸如凯恩斯主义,德国的军事统制经济观念等传入中国。

中国的周边则是日本觊觎已久直至大规模侵华战争。

我个人总结该时段的经济思想有如下特点:基础性,譬如关于工业立国和农业立国的争论;实用性,比如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统制经济;传统和现代交错融合,蒋介石和孔祥熙的把中国传统道德,理财思想糅合进其施政管理当中。

关于经济思想有诸多定义,我所采用的是上海社科院钟祥财研究员在《经济思想的涵义及其史的写法》中的表述:经济思想既包括一般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和进展,但更是能够促进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哲学思辨。

范围上由三部分组成:A.由政府决策者或者社会政治家哲学家等提出的经济主张B.由专业学者提出的经济学理论C.存在于社会公众之中的经济观念。

写经济思想史,不能偏重于技术性的观点综述,而应着重梳理有价值的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轨迹。

在分析一种经济思想的价值,评价一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判断一个时期经济思想的状况时,对数量的统计要做具体分析。

关于统制经济/战时经济学这一块,相关的研究情况是这样的:陶宏伟的《国民政府时期“战时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说,20世纪30年代,受日本,德国等军事经济思想的影响,基于应对日本的侵略,使得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经济思想更多是研究战时经济问题与政策。

文章梳理了国内展示经济学的发展,列举了蒋百里《国防论》和关吉玉《中国战时经济》,罗敦伟《非常时期之经济政策》等人著作和影响。

伍启元经济思想最重要的方面是统制经济,叶世昌,丁孝智的《伍启元经济思想》系统的分析伍启元的经济思想。

文章列举伍启元对统制经济的定义,战时物价论,利用外资论,和谐管理等,并对其见解进行了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通过十周的学习,这门通识课让我获益不浅,在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小组的合作讨论下,我了解并知道了许多有关经济方面的知识,以及东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

在学习中,我重点了解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与前景。

在这里我谈谈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的了解以及对其背后的不足的一些看法。

一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形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国力也显着增强。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我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既对所有国家,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开放。

开放不是依赖别人,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所利用。

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巨大的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步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政策。

其中包括取消粮食计划经济、建立特殊经济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制造业。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大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入。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正在取得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并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加强城镇化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经验,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能源效率等。

中国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其他国家可以学习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倡导绿色发展,减少环境负担。

五、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推动自由贸易和多边合作。

中国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国务院新任在国内外经济结构大调整这样一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发展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篇1谈中国经济与“中等收入陷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共识、中国模式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随着中国国民的逐渐富裕和中国经济增速近几年来的放缓,国际上和国内都在热议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当某个国家经济发展,国民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由于在之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或其它问题,导致该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甚至趋于停滞,难以由中等收入国家升格为高等收入国家。

随着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使得学者们怀疑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纵观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而随着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起制造业来,导致高端制造业回流到发达国家,这就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开始受到挑战。

中国经济主要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增长,创新不足,核心技术较少。

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中国当下已经显露出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比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经济下行,中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产业升级的困难,中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频发,使得中国的确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这也证明了国内学者们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该去考察一下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可以概括总结为经济增长优先、出口鼓励战略、投资驱动经济、沿海开放先行四种经济发展模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论文范例篇1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一、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却不是根本原因。

真正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带动的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的改变对于经济的刺激。

这些因素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依赖因素。

然而,如何发挥以上因素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介绍“中国模式”在业内被定义为经济发展道路,也称作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名词开始使用,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学者才开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个大国的经济模式,显然它的范围极广,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

对于中国发展模式,蔡拓提出了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称中国发展模式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经验和道路,这是一种全方面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涵盖了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具体来说,转型之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四大特征:一是增长优先。

二是投资驱动。

三是沿海先行。

四是出口鼓励。

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战略思(一)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总体经济较为薄弱,因此提出了增长优先的目标。

这一做法在当时贫困的中国是合理的,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发展是硬道理”,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迫切希望依靠发展改善生活的愿望。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一状况下,政府提出了将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增长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模式,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性。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一、引言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1.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状况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主要依赖计划经济模式,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这种模式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2.改革开放的推动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并吸引外资。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3.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业主导型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以及近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中国经济的现状1.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著称,年均GDP增长率超过6%。

虽然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将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消费升级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消费升级意味着人们更加注重品质和体验,这将推动更多的消费需求。

4.城乡发展差距中国仍面临城乡发展差距的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

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1.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正在加大对创新的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研发,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绿色发展中国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加强对污染治理和资源节约的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3.开放型经济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4.人口结构调整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政府将采取措施应对,例如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养老保障水平,以确保人口结构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

古代经济历史论⽂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传统⽂化,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古代经济思想。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古代经济历史论⽂,供⼤家参考。

古代经济历史论⽂篇⼀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由北⽅转移到南⽅,有其深刻历史背景,转移分三个阶段完成并有其特点。

经济重⼼转移深远影响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化和社会⽣活。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背景;过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1-02 世界⽂明⼤多发源⼤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由于地理⽓候等优越条件,⼈⼝稠密,开发早,政治经济⽂化先进,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

但随着时光推移,经济中⼼转移到南⽅长江流域。

⼀、原因(⼀) 1、黄河流域经过数千年过度开发,资源枯竭,好些资源不可再⽣,⽤⼀点少⼀点,在⼈类历史进程中,短期内得不到补充。

2、北⽅战乱多,中国古代战争多发⽣在北⽅。

战争使⼈民⽣灵涂炭,掠卖为奴⾪,毁坏资源,毁坏⽣产,严重破坏了⽣产⼒。

3、北⽅由于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崩地裂,⽔旱灾害,瘟疫疾病,⽔⼟流失,风沙泥⽯流等等,⽣存环境⽇益恶化。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剥削,⽔利失修,黄河多次决⼝改道,造成多次灾难。

5、中国古代⼈结婚较早,⼗三四岁、⼗五六岁结婚,有多⼦多福观念,⼈⼝繁殖快,出⽣率⾼,⼈⼝基数⼤,加剧了环境的承载⼒度,给环境造成很⼤压⼒。

原因(⼆) 1、南⽅⾃然条件好,环境⽓候⽣产条件优越,光热⾬⽔充沛,多河流湖泊⽔塘,原先基本⽆开发。

2、南⽅战乱少,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民的⽣产发展和⽣活的稳定,为发展与繁荣提供⼀个良好的环境。

3、北⽅⼈民⼤批南迁,带来了先进⽣产技术⽣产经验和⽣产⼯具,为江南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量劳动⼒。

4、南⽅统治者为了发展实⼒,也为了能够对⼈民进⾏更多剥削,重视⽔利⼯程兴修,⿎励⼿⼯业发展,⿎励商业发展,⿎励发展对内对外贸易。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引言概述中国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1.1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元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2 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

1.3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东部地区相对富裕,而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投资。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2.1 GDP规模的持续增长中国的GDP规模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动力。

2.2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优化调整,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

2.3 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带来了更多合作机会。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3.1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一定挑战。

3.2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资源短缺也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3 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中国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投入,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4.1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2 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4.3 推动绿色发展政府应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工商业的影响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

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

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

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

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论文中国古代经济史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展进程研究的边缘穿插学科,其学习的基准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所存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欲把握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开展特征和脉络,那么研究观点必须是综合的、动态的、开展的,以此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建构整体经济史观,方可到达学科教学的预期目的。

《中国古代经济史》教材中,涉及大量的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演变,和手工业、农商业开展状况的内容。

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学生轻易掌握不了,容易出现混淆概念的现象。

故讲述时应尽可能理清经济体制演变历程,帮助学生认清其开展线索。

从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历程来说,其经历“国有制→私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其中奴隶制度社会是最具代表的井田制土地国有制社会,该阶段土地制度用一句话描述,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制度那么从土地国有制演变为三种形式,包括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私有土地制、国有土地制。

围绕土地和人口争夺,三者间展开异常剧烈的斗争。

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演变历程,就是进一步开展稳固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过程,整个社会历史中贯穿了封建大地主将国有土地和自耕农土地变为大地主所有地的过程。

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开展在历朝历代中均有表达,如东汉时期出现的大地主田庄;南朝时期的封山占水;唐后期普遍建立的官僚、贵族以及大地主庄园;明后期遍布全国范围的皇庄和庄园等。

并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赋税制度也发生着变化。

赋税制度演变历程自春秋时期鲁国始,称之为“初税亩”,到唐朝时期那么演变为两税法和租庸调制,直至明朝时期的“一条鞭法”和清朝时期的地丁银制,清晰地表达出赋税制度在封建社会下的开展线索。

整条线索观察于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财产为主的赋税征收中。

赋税形式更是从实物、劳役转向为钱财,明显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农民身份地位的提高,以及相对减弱的依附关系。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以来,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全球经济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试探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与化解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市场主体、配置、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产业升级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偏离了 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改革方向,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只有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化解这些隐忧,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国有化还是多元化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在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已逐步退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而在一些垄断领域,国有经济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并且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

近年来,在竞争性领域,由于部分行业的利润率高,国有资本又有重回竞争性行业之势,甚至出现国有经济排斥非国有经济的现象,最明显的是煤炭行业、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如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对非国有煤矿的强制性收购;国有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排斥非国有房地产公司;亏损的国有山东钢铁重组民营日照钢铁;宝钢收购民企宁波建龙钢铁公司;中国商飞、四川航空集团、成都交投集团三家国企重组民营鹰联航空公司等。

国有资本更多地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必将影响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造成市场主体单一、缺乏竞争,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有经济的局面,背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而且,改革的历程充分证明市场主体在由单一走向多元过程中,市场绩效得到明显提升。

所以,培育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主体至关重要,本文所言及的多元化市场主体绝不局限于充分竞争行业,还包括垄断行业,也要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允许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介入,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另一方面要破除所有制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共同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制度框架下平等运行。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篇3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次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使得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但是在取得骄傲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精尖的技术过分依赖国外;粗放式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等。

通过对中国经历过的不同发展模式的研究,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战略性思考1引言作为四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实践的结果,“中国奇迹”成了世人对中国的新评价。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改革,使得之前公有制为绝对优势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经济增长中过量的浪费资源以及污染环境;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区域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2.1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在之前的经济学中认为发展与增长是等同的,因此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特别贫困时期这种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之中只有依靠自身发展,只有自己发展才能有话语权。

因此我们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并且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重大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化。

2.2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多次强调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依靠过资本的积累来推动,以此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大约在30%-40%之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种地收入国家的同期资本形成率。

2017年11月03日《中国经济史》课程论文

2017年11月03日《中国经济史》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史课程论文题目:
任课教师:陈世发
学生:
学(序)号:()年级专业:
2017年11月03日
成绩:
要求与评价:
任课教师:(签名)
1、内容要求
认真复习本课程基本知识,运用所学中国经济史有关知识、专题和问题与线索等,针对和结合所在、特定地区,就经济领域的某个专题或某个问题,从发展过程和历史演变角度进行收集、整理和写作,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2、格式要求
格式基本要求如下:
(1)报告内容以五号,宋体,正常字符间距,单倍行间距。

页边距要求如下图所示。

(2)统一在打印的文档纸张的左侧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处装订。

3、特别说明
封面、评分标准及要求页连同正文内容等所有页完整打印,并按此顺序装订。

以下为课程论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结课论文题目明清漕运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淮安为例年级 2014级研究生专业西方经济学姓名江雯倩学号 ************明清漕运的兴衰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淮安为例摘要:在中国古代直至清末,漕运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水陆交通的中心枢纽,漕运的发展都使当地的经济、人文、环境等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也正是这种对漕运的依赖关系,使得淮安这个“运河之都”在漕运没落之后也逐步走向衰落,曾经繁荣的经济景象一去不复返。

因此本文将以明清时期漕运由辉煌走向衰落作为时间点,对漕运与淮安的经济关系展开讨论。

关键字:明清漕运兴衰经济发展淮安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河犹如国家的血液,源源不断的为国家提供能量,而京杭大运河作为贯通南北的主干线,在我国的漕运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清时期,由于朝廷政府对于运河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京杭大运河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而淮安北带黄河,南络长江,中贯黄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间段。

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的优势,淮安在漕运的推动下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明清时期成为了商品经济的重镇,与北京、扬州齐名,知名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可谓“成也漕运,败也漕运”,漕运为淮安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然而淮安对漕运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其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明清时期漕运的变迁关于漕运,在初期漕运并没有与当朝政府挂钩,仅仅是作为运输方式,将不同地区的粮食和特产等通过天然水道运往全国各地。

漕粮之运起于西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辛亥革命后统征货币,废除漕粮。

《逸周书·文传》有云:“是故土多,发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

”从中可以看出漕运在早期只是与陆运相对应的水路运输,与运河的关系并不密切。

但春秋时期运河的兴修使漕运发生了质的变化,楚汉之争后更是将漕粮与供应京城乡连在了一起,此后在各朝各代漕运均得到了不同的程度的发展,其中以明清两代发展的比较充分。

(一)明代漕运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明代经历了由海运改为漕运的过程。

在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主要以海运为主,而到明成祖时,由于都城改迁至北京,这就要依托京杭大运河来进行贸易往来,故而将海运改为漕运,并将漕运作为运输粮食的唯一途径。

明朝对运河进行疏浚改道,明代的漕运机构与各朝代相比当属最完备的。

明代漕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军运,一类是民运。

《明史·食货志三》有云:“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

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定制”。

故按输送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支运、兑运和长运。

所谓支运是指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徐、淮、临清、德州等仓。

随着当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明代的漕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即从洪武元年到永乐六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就近运送粮草物资,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军队征战的需要。

第二阶段是支运阶段,时间跨度在永乐六年到宣德六年,在该阶段支运由暂停又重新得以恢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军队与百姓共同参与漕运。

第三阶段是兑运阶段,在宣德六年,为了降低“耗米”,朝廷规定当地百姓可以就近将粮运到附近的府、州、县的水路兑给卫所官军,由官军运往京师,人民贴给“耗米”。

在该阶段兑运逐渐取代了民运,成为了主要的漕运方式,而该种方式不仅使百姓避免了遥远的运粮路上的艰辛,而且增加了国家的军队收入。

做后一个阶段为长运阶段,成化七年推行长运,主要是由官军承担漕粮的全部运输任务。

在明朝后期也曾提出过海运或是恢复支运,但是由于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而没有了下文。

明朝是漕运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段时间,因此其在漕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

据《明史》记载,明初遍设立了武臣来掌管海运,并且尝试设立漕运都督,又先后任用御史、侍郎和员外等官员分管漕运,而成祖年间,景泰二年就在淮安设立了漕运总督,与总兵、参将共同管理漕运的大小事务,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漕运的重视,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漕运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统治者的对漕运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愈加细致的考虑,开始设置数量庞大的行政官员分管漕运,并且规定了行事规范,比如“主事都兑,其制不一”,对各级官吏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各官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此外当时的统治者还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遵循这种追究机制,针对在漕粮的运输过程中遭遇的不同问题,责罚不同责任人。

逐步形成了集管理、保卫、监督、惩罚为一体的管理方式,从而使漕运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掌握在朝廷手中。

除了设置数目客观的官员对漕运进行管理外,漕运的发展还带来了大批的就业岗位,漕军、漕丁、漕夫数量惊人。

除却以上严格的管理体系外,明朝政府为了鼓励漕运,在嘉靖年间曾明确规定:每条货船允许装载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在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

如此一来,运输漕粮的大运河遍成为了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沿河城市诸如淮安、扬州、德州、济宁商业发展迅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城市。

漕运贯穿于整个明王朝,在其整个兴衰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形成如此严格的管理制度,分工明确的领导机制以及数目庞大的丁夫苦役,足以说明漕运对于明朝的人民生活及国家存亡的重要意义。

(二)清代漕运的由盛转衰清朝继承了明代的漕运体制,依然以大运河作为主动脉运输漕粮。

清代漕运的畅通,对于促进国内经济的交流、发展以及政治的稳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政府平粜粮价即是藉漕粮仓储来实现的,每遇米价上涨,“将庶内旧贮米石减价平粜并行文直隶总督,凡近水州县,可通舟揖者,俱令赴通仓领运,平粜便民。

”基于运河畅通而兴盛的漕运自然构成了江苏运河城镇经济繁荣的基础,在清朝,苏州、扬州、淮安与杭州并称沿运“四大都市”。

而至清中叶,受到经济、军事、自然诸多因素的影响,运道堵塞日渐严重,漕运也就逐步荒废,道光年间试行漕粮海运,咸丰以后漕粮同办海运,光绪时漕粮海运,运河治理鲜有关注,其功用日渐衰退,漕运也益加难复,清代漕运兴衰复废,与运河通塞相互影响。

具体而言,清代漕运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首先是运河畅通,清初漕运兴盛阶段。

如范承谟《请改折漕粮疏》所云:“漕粮为军国重务,白粮系天庾玉粒”,在清初朝廷对漕运很是重视,无论是整顿漕政,还是疏通河道,都颇有作为。

因此在清初漕运畅通,仓储充裕,在康熙五十八年,“京城通州仓内,贮米甚多,各省运至漕粮,亦无亏欠; 在仓内堆积,恐致红朽”。

然后到了清朝中叶,由于漕政的败坏,清朝漕运进入了第二阶段,此时漕运的良性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至清朝中叶,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漕运官员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利进行贪渎,并将贪渎的目标锁定在押运、税收、看仓等环节上。

贪污腐败的盛行使得漕运各职能部门的官员争相谋取私利、互相欺骗,漕务各级机构变成了一个上下庇护的贪污网。

在乾隆、嘉庆年间,漕督不但不能制止漕运官员的腐败行为,反而成为了他们贪污不法的护身符,官官相护。

贪污腐败也成为了清政府难以解决的痼疾。

伴随着漕政的衰败,政府整理运河的力度不断下降,清朝漕运进入第三阶段,漕运只能勉强维持了。

时至清代,黄患不断,运道渐趋淤塞,政府虽提倡治河以利漕,但不见成效。

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利津入海,与运河交叉于山东张秋以南,长江以北运道因黄河淤塞而几近浅涸,漕运亦因此一度不行。

最终由于运道淤塞的进一步加重,进入了第四阶段,漕运废止。

面对运道浅阻而给漕运带来的困难,清廷不是力图治河利运,而是别筹海运。

漕粮海运,运河、漕运之于清廷的重要日渐不再,清廷之于运河、黄河的治理也因此日益荒疏,运道湮废,漕运复兴于是益加无望。

漕运的衰落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外,其实还与清政府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

漕运衰败是在世界进入工业时代的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闭关自守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欧美国家的新科技产品传入中国,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此时以洋务运动为先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开始起步,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参与到了海漕事务中,这无疑为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形成了直接的打击,冲击了原有的漕运秩序,而后修通的津浦铁路也对原有的漕运体系形成打击之势。

当然给漕运以沉重打击的当推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

这两次运动以漕运征集地作为其活动地区,从根本上掐住了清政府漕运的喉咙。

因为战争的频仍,导致江浙一带的漕运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

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漕运走向衰败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尽管漕运最终走向了灭亡,然而不可否认它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淮安“运河之都”地位的确立运河的畅通催生了运河两岸城市的繁华,而淮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淮安凭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最终确定了“运河之都”的地位,成为了维系运河流域全局的关键。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这是明朝《永乐大典》主纂姚广孝曾为楚州留下的赞美诗句,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淮安在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文人骚客、各路商人纷至沓来,有些俊杰亦从此在淮安扎根生活,催生了淮安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使淮安在彼时成为了一个社会都市,培育了诸多的文化名人,诸如吴承恩、关天培和周恩来等。

淮安跨徐、扬之境,居南北之冲,近长江而濒黄海,古淮水、泅水在此交汇,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交错,被誉为“漂浮在水而上的土地”,其似乎天生就是为运河而生。

事实上,我国历史上有迹可寻的第一条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的邢沟,其入淮处就选在了末口(今淮安区)。

但是,淮安以“漕运”为核心的城市功能并不是一蹦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早期淮安最初更多地是凸显了军事要地的作用,而在隋唐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国家政治中心东渐北移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变化,使得开通的大运河一跃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干线,漕运量开始猛增。

淮安的主要城市功能亦由此开始慢慢转变为漕运要津。

由于淮安市运河干线上的重要一环,因此为了搞好淮安的转运衔接工作,隋就在其地设立了漕运专署。

元代对大运河进行了重大改道:一是将隋运河“北京一洛阳一杭州”的走向取直,把旧运河的中段东移至山东境内;二是修通京、津河道。

这样就使得前代多支型分布的运河转变为单线型,从而南北之间得以更直接地相连,由此奠定了今日京杭运河的基本走向和规模。

但终元一朝,对于漕运,其实行的是以海运为主、大运河为辅的南北运输线路。

尽管如此,元对于运河的管理却是日益完善。

至元十九年(1282),政府设京歌、江淮两处都漕运司,分段责成其年各运粮200万石。

后来,又增设了淮安分司、济州分司和利津分司,实行长短途两种纲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